我国现存最早的藏书楼宁波天一阁建成于哪个朝代?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2收藏

我国现存最早的藏书楼宁波天一阁建成于哪个朝代?,第1张

我国现存最早的藏书楼宁波天一阁建成于明朝,天一阁是明朝嘉靖年间一个官员范钦建的藏书处,阁楼中有很多古籍与书案,有着非常浓重的书香气息。天一阁现在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人藏书楼之一。1561年开始建,1566年完成建成,距今已经有400多年了。

天一阁原来是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地方,范钦喜欢读书,又在朝廷为官,收藏了大量的藏书,总共7万余卷。天一阁博物馆是一座江南园林派建筑,园林里面的东园和南园分布着假山、池塘、亭台等各种观景区,还有长廊,长廊为青砖古木扶手,走在长廊,感受清幽的环境。

天一阁最重要的地方是宝书楼,是清代留下来的两层木结构建筑,楼上只有一个通间,楼下有六间。外面的水池叫天一池,是当时范钦建造的池水和月湖相通的,用来防火。还有尊经阁,里面主要收藏皇帝御赐的书籍、十三经以及儒家书籍等,但现在看到尊经阁是在民国期间从别处移过来的。旁边还有很多石碑也是从别处移建过来的,叫明州碑林,大多是某年筑路时出土的石碑。在经历了朝代更迭、失窃、乱世等等那么多的劫难后,如今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天一阁·月湖”为国家5A级景区。

宁波的宣传口号是“书藏古今,港通天下”,这句话完整的概括了宁波的特点。“港通天下”指的是宁波港,“书藏古今”就是这天一阁了。“天一阁·月湖”作为宁波第二个5A级景区。让宁波这个港口城市在喧嚣中多了一分宁静和书卷气。天一阁位于城市中心,距离宁波站很近,公共交通也非常方便,有许多公交车都能到达。距离天一阁不远还有一座月湖公园,免费开放,也是宁波当地值得游览的景点。

阁主人范钦(1505-1585年),字尧卿,号东明,嘉靖进士,浙江鄞县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范钦性喜读书,宦游各地时悉心搜集各类典籍,辞官返里后又收得许多藏书,经多年累积,所藏典籍达七万卷。

曾任兵部右侍郎。生平好学,性喜藏书,为搜集图书,遍访藏书名家和各地坊肆。范钦收藏日富,又因见著名的一代藏书之所-藏书楼毁于火灾,而决心修此天一阁藏尽天下名书。范钦临终前,把家产分为两份,一份是天一阁及其藏书;一份是一万两银子,让两个儿子挑选。长子范大冲挑选了天一阁及藏书,并遵照父亲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训,立有许多规矩。除了藏书丰富,天一阁在通风、防潮、防火方面也独具特色。藏书阁明为二层,实为三层,其中的暗层为藏书库,光线幽暗,阳光不能直射入室内,这点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藏书构想。楼下共分六间,以应地六分成之义。此外,西偏间,东偏一进,直迈墙壁,不储藏书籍,以免外面的潮气侵袭,二来透风。后列的中橱之中,又有二小柜,再西一间排列这十二个中橱,橱柜之下各放置有英石一块,以达到吸湿的作用。

到范钦80岁去世时,天一阁已藏书7万多卷。其中以明代(1368-1644年)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稀珍。后藏书逐渐散失,及至四十年代藏书只存13万多卷,仅及原藏书的五分之一左右。天一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政府多次拨款进行整修。解放后,天一阁在周恩来同志的关怀下,多方搜集散失在各地的天一阁原藏书3000多卷。许多藏书家也先后把珍藏图书捐献给天一阁。到1995年底,阁藏古籍增加到30余万卷,其中善本书5万余卷。现存藏书中,共有明代方志271种,有明代登科录、会试录、乡试录共379种,绝大部分为仅见之本,是研究明代人物、科举制度的第一手资料。

名称由来:

据清代学者全祖望《天一阁碑目记》称,由于范钦在刚刚建设之初,曾建一水池于下,后来又搜集石碑刻,得到吴道士龙虎山天一池石刻。范钦认为与是建池不谋而合,于是便就以“天一”为此阁之名。

另一种说法是:既然是建藏书楼,书纸最怕的就是火,受汉代学者郑玄注解《易经》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启发,于是把书楼题名为“天一阁”,是为“以水制火”的意思。

藏书文化:

天一阁的藏书观,即从实用性出发,又注重文献的内容品质。范钦立下了“代不分书”的遗训使天一阁的藏书成为家族共有共管的财产,为了防止天一阁藏书分散和流失,而制订相互制约的措施和严厉的惩罚措施。

天一阁在藏书的保护措施上,注重防火,阁前设立水池,建造封火墙。藏书置于二层,比较干燥,前后有窗,有利通风,起到防潮防霉的作用。古籍夹芸草防虫蛀,橱柜放置英石吸潮。

天一阁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 天一阁的藏书柜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明清以来,文人学者都为能登此楼阅览而自豪。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如女子不得上楼。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范钦的私人藏书历经十三世,保存四百余年,虽然也有过几次大的失窃,但事后范氏族人又会想方设 天一阁外观法不惜重金赎回。历代藏书家很多,其藏书能保存百年以上的并不多见,而范氏藏书却保存至今,这与范钦对藏书的管理制度密不可分。天一阁藏书制度规定:“烟酒切忌登楼”、“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还规定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外姓人不得入阁,不得私自领亲友入阁,不得无故入阁,不得借书与外房他姓,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还制订了防火、防水、防虫、防鼠、防盗等各项措施。正因为如此,天一阁的藏书才得以保存到今日。“外姓人不得入阁”一条,使得天一阁的藏书不为外人所知,直到1673年(清康熙1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才有幸成为外姓人登阁第一人!允许黄宗羲登阁的是范钦曾子孙(四世孙)范光燮。自此以后天一阁才进入相对开放的时代,但仍只有一些真正的大学者才会被允许登天一阁参观。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 天一阁面积约26万平方米,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清代思想家,历史学家黄宗羲曾获准在天一阁翻阅了全部藏书,把其中流通未广者编为书目,另撰《天一阁藏书记》留世。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一、建阁 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明兵部右侍郎范钦辞官回里后,开始于宅东建造藏书楼,并命名为“天一阁”。时藏书七万余卷。 二、解放前 1933年10月,重修天一阁委员会成立。公推陈宝麟为主席,下设总务、交际、工程、经济四组。 1947年2月,由社会各界共同组成的天一阁管理委员会成立,推定委员27人,其中俞济民为主任委员,陈佑华、周大烈为副主委,下设总务组、图书组、劝募组、会计组。 三、 1949——1993年 1949年5月,宁波解放,6月9日,宁波军管会文教部接管天一阁,在尊经阁内设古物陈列所。范鹿其任主任并负责兼管天一阁。 1951年9月,市文教局决定,将鄞县通志馆和文献委员会并入宁波古物陈列所(天一阁),马涯民被委为古物陈列所负责人。1959年4月,邱嗣斌任所长。 1960年2月,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天一阁成立,副市长周文祥兼主任。同年11月,虞逸仲任专职副主任。其办公机构和天一阁合署,邱嗣斌任办公室主任。市古物陈列所同时撤销。 1970年2月,市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决定,撤销市文管会和市图书馆,合并成立宁波市图书文物馆,实际分两处工作。1971年7月,市委批准建立宁波市图书文物馆革命领导小组,方秉为组长。 1978

我国现存最早的藏书楼宁波天一阁建成于哪个朝代?

我国现存最早的藏书楼宁波天一阁建成于明朝,天一阁是明朝嘉靖年间一个官员范钦建的藏书处,阁楼中有很多古籍与书案,有着非常浓重的书香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