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书是用什么做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3收藏

唐朝的书是用什么做的,第1张

公元8世纪,我国已经广泛使用纸,这后的几个世纪中,我国将纸出口到亚洲各个地方,并严保造纸秘密。公元751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发生冲突,阿拉伯人俘获几个中国造纸工匠。没过多久,造纸业便在撒马尔罕和巴格达兴起。就这样,造纸技术便逐渐在阿拉伯世界各地传开,那里开始广泛使用纸张,后又经阿拉伯诸国传到北美和欧洲。据史书记载,在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的1000多年,欧洲才建立第一个造纸厂。虽然现代的造纸工业已很发达,但其基本原理仍跟蔡伦造纸的方法相同。造纸原料十分之七八已为木浆所代替,但造高级印刷纸、卷烟纸、宣纸和打字蜡纸等,仍不外蔡伦所用的破布、树皮、麻头、废鱼网等原料。 隋唐时期,著名的宣纸诞生了。在宣纸的主要产地安徽宣州有这么一个传说:蔡伦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特别理想的白纸,用来替师傅来画像修谱。但经过许多次的试验都不能如愿以偿。一次,他在山里偶然看到有些檀树倒在山涧旁边,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蚀得腐烂发白。后来他用这种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由此可以断定:利用树皮制造宣纸,在唐朝时候就比较盛行了。唐代写经的硬黄纸,五代和北宋时的澄心堂纸等,都是属于熟宣纸一类。嗣后宣纸一直是书写,绘画不可缺少的珍品,到明清以后,中国书画几乎全用宣纸。 同时,由于发明了雕版刷术,大大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造纸区域进一步扩大,名纸迭出,如益州的黄白麻纸,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藤纸,均州的大模纸,蒲州的薄白纸,宣州的宣纸,硬黄纸,韶州的竹笺,临川的滑薄纸。唐代各地多以瑞香皮,栈香皮,楮皮,桑皮,藤皮,木芙蓉皮,青檀皮等韧皮纤维作为造纸原料,这种纸纸质柔韧而薄,纤维交错均匀。 唐代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经过砑光,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还有一种硬白纸,把蜡涂在原纸的正反两面,再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块碾压摩擦,使纸光亮,润滑,密实,纤维均匀细致,比硬黄纸稍厚,人称硬白纸。另外政治家填加矿物质粉和加蜡而成的粉蜡纸;在粉蜡纸和色纸基础上经加工出现金,银箔片或粉的光彩的纸品,称做金花纸,银花纸或金银花纸,又称冷金纸或洒金银纸;还有 色和花纹极为考究的砑花纸,它是将纸逐幅在刻有字画的纹版上进行磨压,使纸面上隐起各种花纹,又称花帘纸或纹纸,当时四川产的砑花水纹纸鱼子笺,备受文人雅士的欢迎。另外,还出现了经过简单再加工的纸,著名的有薛涛笺,谢公十色笺等染色纸,金粟山 经纸,以及各种各样的印花纸,松花纸,杂色流沙纸,彩霞金粉龙纹纸等。

  《周易》又称《易经》是我国最古的占卜用书也是中国传下来最早的哲学类书籍

  周易 《易经》是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古人向神灵卜问吉凶的方法,有龟卜和占筮。筮用蓍草,按一定法式推算出数目,求得某种卦象,依据卦辞、爻辞推测所问事情的后果。据《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上古时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连山易、归藏易皆佚,仅《周易》存世。“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而言。

  《易经》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五四”运动以后,史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认为卦和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足证《易经》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因此出现了周初说、春秋中期说和战国说,所据不一。

  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尚书

  《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但这散文之中,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见《应用写作》杂志1991年第3期,《我国最早的公文总集——<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和编本。

占卜算命有多种分法,我一般定义为 命理,占卜和相术,这是个特别粗糙的分法,命理是指算命,八字,紫薇,星盘一类,算人一生的那种,占卜算命是指六爻,梅花,奇门,塔罗这种,比较倾向于算具体的事物,相术算命可以指相面,我一般把风水也放过来,形势派就是明显的相面

个人建意学算命的话可以先去读一本周易入门的书,再深入的读易经权威方面的书、比如《周易折中》…再看一些方术类的书,比如《四库全书》中的术数类,有《中国方术概观》的系列丛书如:堪舆(风水)、占卜、相术、医药、祝由(符法)、炼丹、养生、命理等门类(这类书有些在民间还是应用的,是清朝皇家编簒的,较正统和权威)

图中右下角处注意看一下,这些算命的书籍均可在那里找到,都是电子版的

1、相术、手相算命入门类书籍

《相观天下》是一本相学书籍,囊括了中国众多相法内容的精髓。初期只是我自己好奇学习而已,不断完善成书。他整理融合了《麻衣相法》 , 《柳庄相法》 , 《曾国藩相法》等8种手相面相知识。并且就自身经验和学习,增加一些看相实例,便于大家理解。相学爱好者学习和自用。

其它看相算命书籍也不错,如:《相学绝学:惊天眼》《中国秘传手相术》《伍柳仙宗》《伍柳仙宗》《中国古代算命术》《五枚硬币算命》《神相水镜集全编》《神相全编》》《五台山秘传-手相绝对符5》《相学实战》《相面算命真相》《医学手相》《五官相手抄本》《五形相法》《三世演禽》《中国古代测字秘传心法》《中国古代算命术》《中国鉴人秘诀》

相术方面比较全的是《神相全编》,《神相全编》的缩减版就是《麻衣相法》。风水方面现代有一些,比如关凤翔、王亭之的书。

2、四柱命理算命书籍

自学四柱命理算命类的建议先从《千里命稿》看起,了解子平格局算命的大概程序,然后再看子平真诠,这两本书看熟了,吃透了,也就摸到门槛了。记住,这些古书靠自学,十人会有99人学歪,在测算时永远记得别跟别人杠,别认为自己就是对的!否则路子越走越偏,人也会很偏激,这辈子可能都无法登堂入室。命理书以《渊海子平》为掣要精简、其它的命理书多数是《渊海》的后世命理家的理解心得及阔编版,以《三命通慧》收录阐述最全面进阶《神峰通考》《滴天髓》《子平真诠》《三命通会》《渊海子平》,四柱命理其它书籍:《滴天髓征义》《子平真诠》《星学大成》、《兰台妙选》《穷通宝鉴》《渊海子平》《千里命稿》、《荫符经》、《相字心经》

3、易经算命类书籍

算命基础理论书籍的话,建议你看张延生老师的《易与和谐》《易理数理》《易学入门》《易学应用》《心易》《易侠》《易象延》《气易》。梅花的古籍可以看《梅花易数》,现代的可以看台湾的梁湘润、王士文,大陆的黄鉴都比较畅销。六爻的精华在古籍中很多,尤其是七大经典《易隐》、《易冒》、《火珠林》、《断易天机》、《卜筮正宗》、《增删卜易》、《易林补遗》。如果要学易经预测技术的话,建议你看黄鉴老师的《易魂》系列,如《八卦象数预测法》,还有邵伟华的《周易与预测学讲义》也可以看看的。

历象、占卜术数类著作也在道书中占有—定比例。天文历象方面的,如《太上洞神五星占》、《盘天经》、《甘石星经》;占卜数术方面的,如《黄帝龙首经》、《玉匣记》;堪舆类书,如《黄帝宅经》、《堪舆完孝录》等。

当读书成为一个人标榜自我的一个标签的时候,当人们开始意识到读书与旅行,总有一个在路上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读书会开始展开的时候,我们可曾问过自己,书,究竟是什么?

你思考过吗?什么是书?

问题好像很简单,可不经过一番思考一时却无法答上来。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从人类的原始社会说起。

很久之前,人与人交流只能靠着声带发出支支吾吾短促或者紧急的声响来传递信息,时间长了逐渐就学会了说话。

人类传递自己的捕鱼打猎经验就可以靠着语言交流,方便了不少。随着交流的增多,有很多很重要的东西总是记不住,怎么办呢?

人开始通过打绳结来记,最初还尚可满足需要,时间一晃,千年过去了。此时靠绳子又不够用了,于是人开始使用了甲骨文。

同样的,甲骨毕竟有限,记得量也不够,随后又出现了竹简,麻纸……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记载到这些材料上的东西,我们统称之为书。只不过,现在文字多数是记载在纸业上,我们通常说的读书便是这一类了。

上边所讲的只不过是其物理属性,书的内涵是什么呢?

简单一点来说,书中所记述的统称之为经验。医书中记载治病救人的经验,占卜书中记载的则是占卜的经验,经书中记载的是为人处世的经验,兵书中记载带兵打仗的经验……

总的来说,书便是经验的载体。

了解了书是什么,我们便可以更容易推出其他几个结论。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书是来源于人的经验。每个人都写出了一些关于自己的经验。由于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尽相同,于是生活经验也不同,有的劝人向善,有的叫人作恶,有的高瞻远瞩,有的鼠目寸光,书有好坏便不难理解了。

也许有人会说这句话有些矛盾,其实不然。经典未必需要千年检验才能得出,但是能流传千年的是经典。

我们说过,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经验写在书上。如果他写的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那么便会在人群中传送开来。

我们稍有一点历史常识便清楚,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出现战争,战争会将很多书籍毁坏。但是好的书籍因为已经被很多人认可了,记于心中,他们便可以将其再抄录下来,继续传播,这就确保了好书的流传千古。

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自认为是好的经验都记录下来,所以书中所记录的只是经验的一部分。又由于在流传过程中的散失,书中所能记载的经验更是少之又少。

虽然我们流传下来的书已经损失了一大部分,但用量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伴随着人类经验不断的产生,于是新的书籍也在不断的出产。对于我们有限的生命而言,世界上的书还是太多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书甚至是经典书中所记录的某些经验与我们现在的处境已经不同,面对着新的变化,有些经验并不一定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了解了书的特点之后,我们可能就会有些启发。

书太多我们需要进行选择,好书与经典所包含的经验最为丰富,所以我们读经典是最划算不过的事。

除此以外,事实上我们的经验只有一小部分是在书中获得,另一大部分是源于生活。

结合着自己的生活,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书籍,补充个人的经验,随时准备消化吸收,才能真正的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开卷有益”,随便什么书都读就不算是什么好事了。

唐朝的书是用什么做的

公元8世纪,我国已经广泛使用纸,这后的几个世纪中,我国将纸出口到亚洲各个地方,并严保造纸秘密。公元751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发生冲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