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玲老中医谈冲任二脉与男科疾病关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张幼玲老中医谈冲任二脉与男科疾病关系,第1张

男科是一门研究男性生殖生理和病理、诊疗规律和男性特有疾病的一门学科,内容涉及祖国医学之遗泄、精浊、阳萎、不育等症。

冲任二脉同属奇经八脉。

冲有冲要之意,冲脉为十二经脉之冲要,调节十二经及滋润、温养十二经。《灵枢・海论》称其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

任有妊养、担当之意,任脉担当一身阴脉之妊养,为阴脉之海,凡精、血、津液,皆为任脉所司,又有“任主胞胎”之说。冲任与妇科经带胎产的关系已为前贤广泛论述。本文之论述冲任与男科的关系。

冲任二脉是男性生殖的枢纽

01

男性生殖的基础

肾藏精,肾精又称为“先天之精”,是禀赋自父母的遗传的先天之精和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生殖之精,所以,肾与生殖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先天之精必赖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脾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加之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助脾运化。也就是说,肝脾胃,三者协同,水谷才能化生精微,使先天肾精不断得到滋养,生殖的基础才能得到保证。

02

冲任二脉与男性生殖基础关系

《灵枢・逆顺肥瘦》云:“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阐明了冲任是由十二经脉气血满溢而成,是脏腑经络气血汇聚之处,反过来对脏腑经络起濡润温养作用。

从经络循行看,足太阴经与足阳明胃相表里,所以,冲任二脉与脾经相关联。

从功能看,脾气健运,腐熟水谷化生精微,精微化生气血。水谷盛则气血盛,水谷衰则气血衰,而气血的盛衰直接关系到血海的盈亏,因此,冲任二脉与脾密切相关。

肝藏血,主疏泄,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冲任二脉为气血汇聚之处,若肝藏血功能正常,则冲任盛,反之则血海亏。故而,肝血的盛衰,直接关系到冲任二脉血海的充盈或亏损。

另外,《素问・骨空论》云:“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讲的是冲脉与少阴肾经相并;《难经・八难》云:“夫肾间则冲脉所出之地……”讲的是冲脉起于肾间。由此可见,肾的虚实,直接关系到冲任二脉的盛衰。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得出,肝脾肾,与冲任二脉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肝脾肾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冲任二脉气血的盛衰,反之冲任二脉气血的盛衰,对肝肾脾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又有一定影响。

03

冲任二脉与宗筋的关系

男人的生殖系统,中医称之为宗筋。

从经络的循行,冲任二脉汇集宗筋。冲任二脉气血旺盛,濡养肝经、脾经,汇集宗筋,使宗筋功能正常,反之则不能濡养宗筋,表现为宗筋功能失常。

从生理功能来看,《临证指南医案・调经》记载:“血海者,即冲脉也,男子藏精,女子系胞。”直接提出了冲脉的生理功能,能够促进男子的藏精功能。

五音五味

从病理病机来讲,《灵枢・五音五味》记载:“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直接了当的说明了冲任二脉的衰败,知道导致男性生殖功能下降。

由此可见,肝脾肾,是男性生殖功能的基础,冲任二脉是枢纽。通过冲任二脉枢纽承上启下的作用,使肝脾肾三个器脏的生理功能,对宗筋的生殖活动进行调节。反之,冲任二脉失调,男性的生殖功能就会发生异常行为。

冲任二脉失调与男科疾病

01

冲任失调的成因

冲任二脉充盛,则男性生殖功能正常;若冲任二脉失调,男性功能则会发生病变。

冲任二脉失调,成因既有正虚又邪实。虚证由气陷不固、精血虚损所致;实证由阴寒里急、湿热下注、瘀血阻滞所致。

02

冲任失调可致男科疾病

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遗精》载:“华,二九,遗精,按脐下过寸,动气似若穿梭,此关元内空,冲脉失养而震跃不息。”

淋症

《临证指南医案・淋浊》:“王,五八,悲忧惊恐,内伤情志。淋浴熏蒸,外泄阳气。络中不宁,血从漏出。盖冲脉动,而诸脉皆动,任脉遂失担任二司,下元真气,何以固纳……”

由此可见,冲任二脉失调,也可直接导致男科疾病。

素问

《素问・骨空论》云:“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经络学》指出:“本经循腹至胸中而散,故有气急、胸腹痛、气上冲心等证。”

由此可见,冲脉为病时,临床上常见为男子的气从少腹上冲心胸,抽掣阴部,或睾丸偏坠胀痛、小便后寒颤,或见血精、早泄阳萎、茎中痒痛,或见不射精。

《素问・骨空论》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由此可见,任脉为病时,临床上常见为男子的阴囊湿痒,或小便挟精、淋漓不畅、阴部发痒等前阴诸病。

冲任二脉在男科疾病中的运用

冲任二脉为生殖的枢纽,冲任失调为男科疾病的病理机转,在治疗上当调理冲任。

《本草纲目・牵牛子》记载了一段医案,讲的是李时珍的外甥,因酒色过度而致精隧阻塞疼痛,李时珍以辛香走窜疏通冲任二脉,取得治疗效果。这段医案,为男科疾病的治疗,从冲任二脉着手,提供了新的思路。

发展到清朝,清代叶天士明确提出了“通补冲任”的治疗原则,即补精填髓必佐以宣通任冲二脉。

但冲任二脉等奇经的用药,不同于一般的补益法。例如通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而总结的调理冲任二脉,当“以柔剂阳药,通奇经不滞,且以血肉有情,栽培身内之精血。”

经过前人们的总结,《临证指南医案》对调理任冲二脉的用药指导思想,总结为:肉苁蓉、补骨脂、巴戟肉、菟丝子、沙苑子、覆盆子、枸杞、山药、牛膝、山萸肉、当归、芝麻、桂圆等,药性温柔而无寒热之偏、无温燥之弊的药物,温补冲任;以鹿角胶、鹿筋胶、羊肉胶、龟胶、阿胶、紫河车、动物骨髓、羊肉、鲍鱼等,血肉有情之品续精填髓。

温补冲任二脉的同时佐以宣通,使温补柔腻之品补而不滞,可用小茴香,归肝肾脾胃四经,此四经为气血冲任二脉的基础,故小茴香既能温冲任、暖下焦,又能畅气机,使温补柔腻之品无壅滞之弊。

对冲任气陷不固者(见少腹坠痛连及阴部,或见睾丸偏坠帐痛、不射精、血精、阳萎、早泄、小便失禁、舌淡、脉细无力),可用人参、茯苓、鹿茸、鹿角霜、紫河车、肉苁蓉、巴戟肉、吴茱萸、覆盆子,升固奇阳。

对冲任血虚受损者(见少腹隐痛、腰膝酸软,精液冰冷,或伴阳萎早泄、梦遗滑精、尿频、舌质淡、脉沉细无力),可用鳖甲、龟胶、阿胶、当归、川芎、丹参、鹿角胶等,温养冲任。

寒客冲任者(见少腹寒冷疼痛、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阴器收缩、小便清长、疝气、舌体胖嫩、苔白滑、脉沉细),可用当归、吴萸、生姜、巴戟天等。

冲任湿热者(见阴囊痒或作痛、小便淋浊白*,或阳萎、血精、茎中痒或烧灼,或排便不爽,尿后尿道口有米泔水样物,伴腰酸、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可用苍术、黄柏、牛膝、苡仁。

综上所述,冲任二脉不论在生理、病理,还是在治疗上,都与男性生殖功能密切相关。故而,合理使用药物调整冲任二脉,可使男科疾病在治疗上,缩短疗程、疗效提高。

中医入门级,不知道题主是怎么理解这个中医之“门”的。

从中医在这个角度讲,入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就看现实生活中,有好多中医忙活了一辈子,却是成就有限,并不是他们不努力,只是进入了旁门而已。

中医入门级的书,我会推荐《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作的序,如果你能静下心来,细细的体味几十遍,然后有所得,能够感悟到距今一千八百年左右,张仲景写这本书籍序时的心境,你就开始朝着真正的中医之门迈步了。

注意看上面中医书籍的左上角,不管需要什么样的中医书籍都能找到你想要的,内中收集了大五万多册中医书籍,学习中医非常值得参考的地方

中医书籍《伤寒论》是必须反复阅读、认真理解、效仿的经典。

《伤寒论》全书全称应该是《伤寒杂病论》,内容包括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其中的《伤寒论》原名《卒病论》。卒字大有深意,卒通猝,突然而来的意思,原意为治外感诸病立法示范,至于内伤杂病(旧有的痼疾)的治法,则记录在《金匮要略》中。作者是医圣张仲景,书中不借用《内经》一语,而水火相胜之义,阴阳进退之理,天地与人的诸多联系无不言及。

中医书籍《外经微言》

《外经微言》,简称《外经》,有人称为《黄帝外经》。中医特别重视理论,儿科鼻祖钱仲阳、大临床家张锡纯等都强调医理的重要性。中医的理论书籍最好的应该是《黄帝内经》和《外经微言》。金元四大家、黄元御等的医理解说可资参考、帮助理解,慎不可偏听一家之言。

中医书籍《内经》是必须反复阅读认真领会的经典

《内经》又名《黄帝内经》,内容分二大块:《灵枢》和《素问》,成书于春秋战国以前,我们见到的《内经》,是由唐代医学家王冰王太仆编订的。王太仆研究的是中医学术理论(探究天人之间的联系)、整理古籍、探求医理根源(天体运动、时空转换)。

中医书籍《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给人以无穷智慧的源泉,在这灵泉的灌溉下,历代名医层出不穷。学医之人必须阅读其中一部分名家的著作!世人都说中医爱珍藏独家秘方不外传,这说的应该是乡里之小医,那些胸有大爱的名医无不著书苦口婆心畅述医理医法医方。以下是我认识到的上乘大医:傅青主,著有《傅青主男科》、《傅青主女科》等;张锡纯,著有《衷中参西录》;雷丰,著有《时病论》;程国彭,著有《医学心悟》;李翰卿,著有《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等。李中梓的《医宗必读》,喻嘉言的《医门法律》等,张路玉的《张氏医通》皆可一观。

后世医家多称“温病学诸书是《伤寒论》之翼”,因《伤寒论》的内容“详于寒而略于温热”。叶天士的《温热论》、陈平伯的《外感温病篇》、薛生白的《湿热病篇》、余师愚的《疫病篇》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别的方面,外科有刘涓子的《刘涓子鬼遗方》、王维德的《外证治全生集》等。杂病专著有:绮石的《理虚元鉴》、唐容川的《血证论》等。验方集萃的有《验方新编》等。

要读完以上医书,三、五年时间都不够用,因为医书不像武侠小说那样好读,有些书籍的大部分内容还需要反复阅读、玩味。今天的我们要想速学成用,必须阅读《内经》、《伤寒论》、《傅青主男科、女科》、《陈士铎医学全书》、《王旭高医学全书》、《医醇胜义》、《曹仁伯医案》、《程杏轩医案》、《王孟英医学全书》、《仿寓意草》、《时病论》等等(和讲药性的本草),这些著作里所谈的民病情况与我们今天的民病情况十分类似,常常可以有“生搬硬套”的机会。读完这些书,你再选二本医案如何廉臣编的《全国名医验案类编》考考自己,就能知道自己能不能对付一些常见的病情了。

此中所有中医书籍都在图中左上角,非常丰富的约五万册中医书籍均出自于此

其它的可推荐的中医书籍为:

中医大学本科教材类

《零起点学中医》–天下无疾(首选)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次选)

《医学入门》–李梃

《伤寒杂病论》–注释

《黄帝内经》–注释

《中医四大经典》–注释

针灸类:

《针灸学》–石学敏教材(首选)

《经络腧穴学》–教材

《针灸大成》注释–杨继洲

《针灸穴位名解》–注释高式国

中国医学大成丛书(全套10卷)

中国医学大成续集

中国医学大成(简体横排版)

中国医学大成(繁体竖排版)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全七卷)(扫描版)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全十五部)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全套六集)北京出版社1990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全六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版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33册)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医方精要系列丛书(全10册)(高清版)

医林荟萃(浙江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

医经六书(全3册)

千家妙方(上、下册)(扫描版)

历代本草精华丛书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全二十二部三十册)

名中医医案医论(共15册)

名医临证金鉴(全二十二部三十册)

名医名方录(全4册)

名医类案(正续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中医实用技术丛书(全10卷 高清版)

中医师承十元丛书(全5册)

中医师承大学堂丛书 张锡纯医学师承学堂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中医方剂大辞典(十一卷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中医歌诀白话解系列

中医精华丛书(全九卷)(高清版)

中医经典临证发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中医经典注评丛书

儿童心理学手册(全四卷)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二十二册)

全国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全22册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全国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全22册)(扫描版)

全民献方献药运动验方

内经类书籍

医学人生丛书:走近中医大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医学入门(上、下)

医学图谱、图解(一)(共十册)

医学图谱、图解(二)(共十册)

医学衷中参西录丛书

医家金鉴

医方类聚(全十一册)

名医遗珍系列丛书(全四册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名家临证医著重刊

名家临证医著重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名家献秘:老中医养生药膳(广东旅游出版社)

名师与高徒(共四卷)(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名师经方讲录(全2辑)

名老中医之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共5册)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全七册)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共三十八册)

中医验案点评与误案分析丛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全2册)

中华传世医典(全12册)

中华养生百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中华医书集成

中华医学百科大辞海

中华国粹书系丛书(全10卷)

中华本草完美修改版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文汇出版社1989 胡熙明主编)

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全4册)

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系列(全6册)

中国药典(2010版)(全3部)

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

中国藏药(全3卷)

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组系列图书

中草药现代研究(全三卷)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药类书籍

中西医结合专科病诊疗大系丛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临床经典中医读本(共三十八册)

临床辨病专方治疗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续名医类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云南天然药物图鉴(全5卷)

传统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

伤寒类书籍

伤寒论注十人书丛书(全10册)

住院医师手册(合集,共12本)

保健美容按摩彩色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傅山医学临证运用丛书(全3册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吕志杰著作(河北中医学院)

吴中医集(全4集)

吴熙妇科溯洄(全三集)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

四季养生药膳(三采文化)

医者仁心,不忘初心,大医精诚,职业信仰。

人生经历

姚宝森,1942年12月出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主任医师,现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从事中医综合科临床用药研究和治疗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中医药的传承,古籍的整理与挖掘上有着融会贯通,创新转化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始终遵循医德为先,病人至上的从医准则,坚持应用中医体质学理论辨病辩证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诊治疑难杂症,尤其在中医男性疾病的诊疗上富有成效并有独特建树,虽然已年过8旬,仍坚持每周出诊,能严守行医规范,对待每一位病人热情、耐心、周到、一视同仁,深受广大患者爱戴。

科研成果

学术方面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二十多项,获省部级及校级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学术文章40余篇,编写或参编著作6部。

擅长治疗

中医男科疾病: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疾病、男性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遗精少精症,肾病等男科疑难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