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血的中药有哪些
-四味羊肉汤,气血双补的佳肴 中医有一款补气血的名方,叫八珍汤。这方药十分有名,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以及泰山磐石散等都是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加减而来的。八珍汤有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炙甘草共八味药材,因此得名“八珍”。这几味药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当归、川1芎、芍药、地黄养血,其补血与补气是同步进行的。另外还有一味比较有名的方药,叫当归补血汤,所用药材更简单,只有当归和黄芪两味,但补气血的效果相当好。为什么呢奥妙就是它的用量上。虽名叫“补血”,但此方中补气的黄芪比补血的当归剂量要多5倍。为什么强调补气呢因为只有气足了,血就能行。气又能生血,血的化生也得到保障。这样就实现了产一供一销“一条龙”似的服务,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气血亏虚的问题。以上两个方子补气血的效果都不错,但矍曼邕筮,’性,就是“厌于药,喜于食”。虽然也有食疗的办法,但单凭饮食治》了效果义太过单薄。我们的祖先是很聪明的,他们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将中药与饮食相配伍,形成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药膳。药膳既保留了药材原有的功效,从口感上又好了很多,因此受到许多人的喜爱。这里给大家介绍一款气血双补的药膳——四味羊肉汤。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款汤的主料是羊肉。何为四味呢“四味”指的是四味药材,即当归头、白芍、熟地黄和黄芪。取羊肉750克,生姜3片,红枣5个;当归头20克,白芍15克,熟地黄、黄芪各50克,装入纱袋内扎紧。将羊肉洗净后切成大片,然后用沸水滚过焯去血水。红枣去核,当归头切片,生姜切丝备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在沙锅内加入适量清水,把羊肉下锅,再把药袋、生姜,以及适量食盐一起放入锅中,大火煮开。之后再改用小火煨2小时。可以加一些黄酒,以去除羊肉的膳味,也可提鲜。等羊肉烂熟之后,吃肉喝汤。这款汤原出自《太平圣惠方》中的“药肉粥”,只是将原来方中的粳米去掉,做成汤品了。当归大家肯定都熟悉,它是著名的补血药。当归一般可分为归头、归身和归尾三部分。别看同是当归,但部位不同,其效果也是不同的。李东恒曾说:“当归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中守,梢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当归头就是当归最粗的那一部分,吃当归头,会感到头面发热,这是因为气血上行的缘故。吃当归尾,也就是当归根部的小细须,就会感觉头发晕,头顶发空,是因为气血下行上不了头所致。这里我们用当归头,就是用其止血上行的功效。白芍与熟地黄也是补血的,此处用作臣药。但这样还不行,因为缺乏推动血行的动力。为了让血能动起来,又在方中加了一味黄芪,黄芪有“补气诸药之最”的美誉。这里加黄芪,就是用它的补气之功来行血。可能有人会问,人参不也能补气吗,可不可以用人参取代黄芪呢最好不要。因为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对于气血虚的人来说,还是黄芪效果更好。黄芪与当归、自芍、熟地黄相配,具有补气补血的功效。再加上羊肉本身就能补身,这样既能养身,又能治病,效果比单纯用药或用食都要好得多。但羊肉性热,所以阴虚烦热者不宜食用此汤。如果感冒了,也最好不要喝此汤。都说人生如棋,养生又何尝不是一局棋呢!健康与病魔,就是白子与黑子的较量。我这里教您的,都只是一些小招数,至于能不能最终下赢这局棋,那就要看你自己的悟性了!
在中医中,人体是由气血构成的,气血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女性朋友们,气血不足,会导致身体比较虚弱,皮肤缺乏血色,而且还会很怕冷,中医中很多药材具有补气血的作用,那么哪种药材可以补气血?补气血的中药材有哪些?
1、补气血的中药材
第一:黑枸杞
黑枸杞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同时特也是一种食材,能够直接做菜服用,甚至于他也是一种茶,可以直接用开水冲泡服用。黑枸杞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这种物质能够很好的增强身体免疫力,并且对于肾脏具有很好的补益作用,服用之后能够起到延缓衰老、安神不学以及改善睡眠的作用,并且对于眼睛具有很好的滋养作用,对于癌症也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第二:当归
当归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他具有很好的补气血的作用,如果和黄芪搭配之后效果更好。
第三:黄芪
黄芪性温,中医方面认为黄芪的主要功效就是补气升阳以及益气固表的功效,对于一些盗汗、身体浮肿以及倦怠、脾虚、拉肚子还有脱肛等等症状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特别是对于治疗一些气衰血虚的症状都具有很好的疗效。
第四:人参
人参是我国中医中传统的一种名贵补气药材,性温味微苦,能够很好的补充身体元气,同时对于智力有一定的提高作用,还具有安神的功效,是一种大补的药材,非常的适合对身体进行保健。
第五:八珍
八珍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方,现在我们也将八珍统称为八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具有补气血作用的中药材。八珍分别是:熟地黄、白芍药、川穹、当归、白茯苓、人参、白术、炙甘草。在这八种中药材中,其中人参、白茯苓、炙甘草以及白术属于补气的药材;当归、熟地黄、白芍药以及川穹是属于养血的药材。所以说,服用八珍汤能够将补血以及补气同时进行,能够更好的滋补身体。
2、女人气血不足的危害
1头发干枯,容易头晕
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头发的健康生长,主要是靠着人体气血的滋养,而“血”的上行又需要“气”的推动,所以,气血不足的女性容易出现脱发现象,而且,头发比较干枯,光泽度很差。而长时间不能给予大脑充盈的气血,伤及大脑后,很容易出现头晕,记忆力较之前也会变得很差。
2脸色萎黄,皮肤粗糙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气血亏虚的人,较之健康者,面色萎黄,没有光泽,皮肤非常粗糙,平时,可以食欲不振,气短无力等;而气血不足,影响到肝脏的排毒功能后,由于无法及时代谢,进而出现脸色发黄黯哑,皮肤粗糙。很多女性坚持使用美白产品后,也无法改善暗黄的肤色,可以考虑调理气血。
3心慌,气短,胸闷
如果一个人经常会觉得心慌,气短,胸闷,说明是血不能养心的表现。心主血脉,也主管着人体的精神活动,心脏的气血不足,则不足以养心神,进而时常感到心慌,气短,胸闷,也容易健忘。
4睡眠不实,晚睡,早醒
中医认为,气运行于脉中,与血关系密切,气与血相互依存,营养着人体的器官,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气血两虚者,心神不易得到滋养,神智难以安定,进而会出现睡不着,即便睡着了,也多梦,睡不实,容易早早醒来。
5手脚冰凉,容易麻木
一到冬天,就容易手脚冰凉,而且比较夏天的酷暑,更害怕冬季的严寒,这是女性气血不足的典型表现,血和中气不足,五脏六腑缺少血气的滋养,就会出现多种亚健康问题,另外,肝的气血不足,不能滋养人体的筋膜,活动力下降,容易出现手脚麻木,屈伸不利,甚至痉挛等症。
6血行不畅,易发乳腺疾病
乳房上分布了人体许多的经络,一旦女性气血失调,就容易出现气滞、血瘀、痰凝,在这些的相互作用下乳房下,就易形成乳房增生,特别容易动怒的女性,肝脾郁怒,气血亏损,要当心乳腺增生的来袭。
7月经不调,量经较少
女性的月经与气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得不到气血源源不断输送的热量与能量,很容易导致气滞血瘀,月经不调,容易出现痛经,也会有些女性表现为月经量很少,经血稀薄,甚至闭经数月。
黄芪 30 党参 20———— 是君子药,补脾益气 。
当归15 川穹15 枸杞15——是臣药,调经补血。
白术10 茯苓10 山药15 何首乌15——是佐药,协调脾胃功能水土相济。
陈皮 10——使药,能调和脾胃虚寒。
补中益气汤——所有的中药也可以是10克,唯独陈皮要少一点。健脾补气,养血养阴,配方合理,恰到好处。
1,黄芪——补气固表,敛疤生肌。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改善心功能保肝降压降糖的功能。
2 当归—— 补血,活血,调经,眩晕,风湿,降血脂,抗心律失常
3 川穹——性温,活血顺气,调经,袪风湿。
4 党参——补中益气,健脾胃。
5生地 ——凉血清热,滋阴补肾,生津止渴,治疗咽痛,痰中带血。熟地——药性微凉,补血药,配当归,白芍,川穹。为大名鼎鼎的四物汤。常用于血虚症。配白芍养肝。配柏子仁养心,配龙眼养脾,配麻黄通血脉,但熟地粘腻滞脾,有碍消化。脾虚少食,脾满便溏不宜。
6 白芍 ——养血,可治疗血气萎黄,面部色斑无光泽。
白术 ——有延年抗衰老的作用。
白茯苓——祛斑增白的功效
(三个和用是传统的滋润皮肤美白的药物)白芍有抗菌作用,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白茯苓可健脾,对于久病瘦弱、食欲不振或兼有体倦乏力、腹泻的气虚脾弱病人有扶脾益气的作用,而且药性平和,治疗上述症状可与人参、白术、甘草和用称四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运化不利
7何首乌——解毒润肠通便,高血脂,乌发。
8陈皮 ——橘子皮。化痰止咳疏通心脑血管。降血压,健脾理气,主治脾胃气滞。腹胀满,消化不良,湿浊阻中之胸间。便溏。
9山药——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疗诸虚百损。补气,补阴,肺虚久咳,滑泻利湿,收敛补肺,肾,脾胃,干燥的生山药好,补五脏,久则失于粘腻。
胃热-绿豆薏米粥,袪湿热对肝旺脾虚,舌苔黄腻的人对症。
胃寒-山药芡实粥。
薏米-健脾清肺,利水益胃,补中益胃,以袪湿见长,性微凉。
芡实-健脾补肾,只泻收敛固脱,止腰膝疼痛,耳聪目明,生精,袪脾胃痰湿,生肾水。
葛根的作用——性平,清热解毒,降火,降三高,抗衰老益卵巢,丰胸,解酒,减少腹泻,有益于心脑血管的作用
甘草的作用——甘草性平、味甘,具补脾、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的功能。主治脾虚食少,胃、十二指肠溃疡、咳嗽、支气管炎等。甘草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可减低或缓解其他药物的偏性、毒性,具辅助、协调、矫味作用即和药性的作用,被美誉为“国老”。
黄连的作用——性寒,厚肠,调胃,益肝,清热解毒,心火亢盛,治疗热病,腹泻等症
在当下盛行的养生电视节目里,经常能听到一个词——“气血双补”,听起来似乎很强大,但实际上,补益之品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所以,在对补益类中成药鉴别用药分析之前,先铺垫一句话:滋补类中成药并不可以随便推荐给健康人群,乱补绝非养生之道。《景岳全书》有言:“大实之病,反有羸状;至虚之病,反有盛势。”就是说,实证也可能出现虚像,所以补益之前应仔细辨证,慎之又慎。另外,补益类中成药多应饭前空腹服用,且遇感冒时应停服或咨询医师,这些应提醒顾客注意。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补气中药的知识,欢迎阅读。
谈及补气类中成药,实际上指的是补肺气、脾气,对于补肾气、心气之品则归为补肾、补心的范畴。
气虚的主要辨证要点为:肢体倦怠乏力,气短,动则气促,声低懒言,面色萎白,舌淡苔白,甚或虚热自汗,或脱肛,子宫脱垂等。
补气类中成药很多,其中很多都是对古方进行加减,掌握了古方之要义,则可以不变应万变。源自古方的代表药物为四君子颗粒、参苓白术丸、补中益气丸、生脉饮和玉屏风颗粒(胶囊、口服液)。
四君子颗粒
四君子颗粒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四君子汤,组方为党参、 白术(炒)、茯苓、甘草(蜜炙)。功效为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证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
本方对应病机乃脾胃气虚,运化乏力。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健运乏力,则饮食减少;湿浊内生,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无所禀受,故四肢乏力;气血生化不足;血不足不荣于面,而见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见气短、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皆为气虚之象。正如《医方考》所说:“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治宜补益脾气,以复其运化受纳之功。
方中人参为君,大补元气,健脾;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冉雪峰言:“……妙在茯苓甘淡渗利,能助参术之健运,能化甘草之迂缓。”
本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为辨证要点。
参苓白术丸
参苓白术丸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参苓白术散,组方为人参、茯苓、白术(麸炒)、山药、薏苡仁(炒)、莲子、白扁豆(炒)、砂仁、桔梗、甘草。功效为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证,证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
本药所治之证是由脾虚湿盛所致。脾胃虚弱,纳运乏力,故饮食不化;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见肠鸣泄泻;湿滞中焦,气机被阻,而见胸脘痞闷;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肢体肌肤失于濡养,故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皆为脾虚湿盛之象。治宜补益脾胃,兼以渗湿止泻。
陈潮祖在其书中指出,治疗脾胃,当补其虚,除其湿,导其滞,调其气。此方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莲子、薏苡仁补其脾,茯苓、薏苡仁渗其湿,砂仁芳化湿浊,醒脾利气,合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暖胃补中,并能克服诸药呆滞,使其补而不滞;扁豆功能化清降浊,配合桔梗升清,薏苡仁、茯苓降浊,清气得升,浊阴得降,则呕吐、泄泻等证可愈。脾胃健运,湿滞得化,水谷精微生化恢复,则衰弱的机体可以逐步好转。“此方所用之品,多静而不动”,以此止住泄泻之势,实脾助运,改善完谷不化、大便溏薄的状况,使水谷能够被充分运化。
陈潮祖认为,此方不仅可以治疗上述的脾虚湿盛导致的肠胃、饮食问题,还可以治疗妇女由于脾虚湿盛导致的带下色白,面色苍白,身体肥胖,大便溏薄,或两足浮肿,或经行泄泻。妇女带下色白而兼体胖便溏,自是脾虚湿盛,下注前阴;两腿浮肿亦系水湿下流所致。经行泄泻,是因平素湿滞,当其月经来时气机降多于升,湿浊随气下行,遂成泄泻。综上,本方所治诸证,均属脾虚湿滞,升降失调。
本药性平和,温而不燥,是治疗脾虚湿盛泄泻的常用药。临床应用以泄泻,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补中益气丸
补中益气丸源自《内外伤辨惑论》中的补中益气汤,组方为炙黄芪、党参、白术(炒)、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功效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虚气陷证,证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另外其还可治气虚发热一证,但历代有争议,药店从业者了解即可。
本方所治之证是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下垂等。治宜补益脾胃中气,升阳举陷。
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益中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使。《本草纲目》谓:“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诸药合用,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则诸症自愈。
此药为补气升阳的代表药,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子宫脱垂、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中气下陷之象为辨证要点。
需要注意的是,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生脉饮
生脉饮源自《医学启源》中的生脉散,组方为红参、麦冬、五味子。功效为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主治: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
市面上还有一种生脉饮(党参方),即把红参换成党参,功效相近。
本药所治为温热、暑热耗气伤阴,或久咳伤肺,气阴两虚之证。温暑之邪袭人,热蒸汗泄,最易耗气伤津,导致气阴两伤之证。肺主皮毛,暑伤肺气,卫外失固,津液外泄,故汗多;肺主气,肺气受损,故气短懒言、神疲乏力;阴伤而津液不足以上承,则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乃气阴两伤之象。咳嗽日久伤肺,气阴不足者,亦可见上述征象,治宜益气养阴生津。
但要注意的是,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阴未伤者,均不宜用。久咳肺虚,亦应在阴伤气耗,纯虚无邪时,方可使用。冉雪峰言:“徐灵胎古方新释,谓此方治伤暑之后,存其津液,庸医即以治暑病,误甚。观方下治证,并无一字治暑邪者,又云近人每用此方收住邪气,杀人无算,此又在有邪无邪之辨,学者当各各彻底一深研究之也。”
吴仪洛《成方切用》言:“肺主气,肺气旺则四脏皆旺;虚,故脉绝气短也。人参甘温,大补肺气而泻热,为君;麦冬甘寒,补水源而清燥金,为臣;五味酸温,敛肺生津,收耗散之气,为佐。盖心主脉,而百脉皆朝于肺,补肺清心,则气充而脉复,故曰生脉。”
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至于久咳肺伤,气阴两虚证,取其益气养阴,敛肺止咳,令气阴两复,肺润津生,诸症可平。
另外,陈潮祖指出,此方还可治疗血压偏低所致的眩晕。“此方有升压之功,血压上升,眩晕自然消失,与补中益气汤合用,疗效尤佳。”
本药是治疗气阴两虚证的常用药,以体倦,气短,咽干,舌红为辨证要点。
玉屏风颗粒(胶囊、口服液)
玉屏风颗粒源自《医方类聚》中的玉屏风散,组方为黄芪、白术(炒)、防风。功效为益气,固表,止汗。主治表虚自汗之证,证见汗出恶风,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本方出处——《医方类聚》言本方主治为“腠理不密,易于感冒”。卫虚腠理不密,则易为风邪所袭,故时自恶风而易于感冒;表虚失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外泄,则常自汗;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皆为气虚之象。治宜益气实卫,固表止汗。方中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为臣药。两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外泄,外邪亦难内侵。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御邪,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对于表虚自汗,或体虚易于感冒者,用之有益气固表,扶正祛邪之功。方名玉屏风者,言其功用有似御风屏障。
黄芪、白术二药益气固表,足可解决表虚之根本,何必再加防风仔细想之,何谓“虚邪”笔者认为正气不足之时所感之邪即为虚邪。虚人腠理不固,自然界中的正常之风在他身上即成风邪,药物固表之时,也难免正是风邪入体之时,所以需配以防风祛风散邪。否则,补虚的同时可能恰好外感了风邪,此时补虚则无异于闭门留寇。
《古今名医方论》有言:“……防风遍行周身,称治风之仙药,上清头目七窍,内除骨节疼痹,外解四肢挛急,为风药中之润剂,治风独取此味,任重功专矣。然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惟黄芪能补三焦而实卫,为玄府御风之关键,且无汗能发,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故又能除头目风热,大风癞疾,肠风下血,妇人子脏风,是补剂中之风药也,所以防风得黄芪,其功愈大耳。白术健脾胃,温分肉,培土以宁风也。夫以防风之善驱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
本药为治疗表虚自汗的常用药,以自汗恶风,面色白光白,舌淡为辨证要点。
需要注意的是,若属外感自汗(有明显的感冒症状)或阴虚盗汗,则不宜使用。
其他常见药
药店里常见的补气药还有黄芪颗粒(片、精)、参芪丸和虚汗停颗粒。
黄芪颗粒单用黄芪,参芪丸用黄芪和党参,组方简单,不值一提。
虚汗停颗粒组方为黄芪、浮小麦、大枣、糯稻根、牡蛎(煅),功效益气养阴,固表敛汗,用于气阴不足之自汗、盗汗及小儿盗汗。
此方以黄芪为君药,补气固表;糯稻根养阴、除热、止汗,大枣补中益气,共为臣药;浮小麦和牡蛎收敛止汗为佐使。虚汗停颗粒和生脉饮都可治疗气阴两虚证,不同的是生脉饮着眼生津复脉,虚汗停颗粒则重点是固表止汗,黄芪、大枣、糯稻根补气养阴治本,浮小麦、牡蛎收敛治标,标本同治。
常用的补气中药材
补气又称益气。指有补气药物治疗气虚证的方法。肺主气,主一身五脏六腑之气;中焦脾胃受纳水谷,脾气健运,气血得以化生,故气虚多与肺、脾二脏相关。下面为大家带来常用的补气中药材,快来看看吧。
肺气虚以少气懒言,动辄喘促,怕风自汗为主症;脾气虚以脘腹虚胀,神疲倦怠,食欲不振,大便泄泻为主症。可用玉屏风散补卫气,固表敛汗;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补中气,助健运。常用药物有人参、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甘草等。
常用的补气中药材有:
1、阿胶
本品味甘、性平,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调经安胎等作用,为历代喜用的滋补珍品。《水经注》即有“岁常煮胶,以贡天府”的记载,故有贡胶之称。《本草纲目》更是称其为“圣药”,它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的“三宝”。据研究,阿胶主要是由胶原及其部分水解产物合成的,含氮1643%~1654%,基本上是蛋白质。药理实验结果表明,阿胶能促进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生成,并能改善动物体内的钙平衡,使血钙升高。此外,阿胶还有防治进行性肌营养障碍的作用。
2、何首乌
何首乌,为常用的滋补强壮药。以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入药,味苦、甘、涩,性微温,若生用,功在润肠通便;若制用,功在补肝肾、益精血。另有白首乌,是以萝摩科植物大根中皮消的块茎入药,虽功同赤首乌,但补力较弱。由于何首乌有促进红细胞发育,降低胆固醇,抗动脉硬化和轻泻等多种药理作用,故为重要的抗衰老药物之一。它不仅为滋补强壮佳品,亦为乌发、悦颜、润泽肌肤之要药。年迈体弱者常服则大有裨益。
3、枸杞子
《神农本草经》称枸杞子“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本草汇言》赞之“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枸杞子有类似人参的“适应原样”作用,且能抗动脉硬化、降低血糖、促进肝细胞新生等作用,服之有增强体质,延缓衰老之功效。
4、人参
《神农本草经》认为,人参能“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现代研究发现,它还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劳、保肝、调节心血管功能、兴奋造血系统功能等作用。吉林中医研究所霍玉书等用人参果皂甙对50岁以上年龄的人进行抗衰老研究,证实人参果皂甙有“返老还童”的功效。
5、黄芪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派代表人物李杲认为黄芪“益元气而补三焦”,清代的黄宫绣称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现代研究发现,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
6、三七
清代名医赵学敏在他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说:“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称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现代研究发现,三七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与人参有相似之处。其人参总皂甙含量超过人参。三七可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在心血管病防治方面比人参有明显的优势。
7、当归
当归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其根,主产于我国四川、甘肃、陕西、云南、湖北等省。医学认为,当归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为血中之要药。因而,它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既可通经,又能活络。凡妇女月经不调,痛经,血虚闭经,面色萎黄,衰弱贫血,子宫出血,产后瘀血,例经(月经来潮时,出现口鼻流血)等妇女的常见病,都可以用当归。
8、熟地黄
是由于地黄加黄酒拌和蒸制而成。其味甘、性微温,功能滋阴补血。《本经》有“填骨髓,长肌肉……久服轻身不老”的记载。《本草经疏》誉其“补肾家之要药,益阴之上品”。故“凡脏腑之不足,无不可得其滋养”。现代研究证明:地黄有显著的'强心作用,特别是对衰弱的心脏,其作用更明显。
9、白芍
白芍味酸苦,性微寒,有养血荣筋、缓急止痛、柔肝安脾等作用,为阴血不足、肝阳上亢所常用,尤为妇科常用药。正如《日华子本草》云:“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临床上常与熟地、当归配伍,用于治疗血虚所致的妇女月经不调、经后腹痛等;与甘草同用,对胁、胃脘、腹、头、四肢肌肉等部位拘急疼痛。
10、鸡血藤
为昆明鸡血藤和山鸡血藤的藤茎,味甘、苦、性温,能补血养血、通经活络,现代研究证明,有升白细胞之作用,可用于因放射线照射过多所引起的白细胞下降。用鸡血藤汁熬制的膏,有大补气血、强筋骨、通经络的功效,老人及妇女体弱者可常服,可治手足麻木、瘫痪、月经不调、跌拉损伤等症。
11、桑葚
《中华本草》:“归肝肾经。滋阴养血,生津,润肠。主治肝肾不足和血虚精亏的头晕目眩,腰酸耳鸣,须发早白,失眠多梦,津伤口渴,消渴,肠燥便秘。”《本草纲目》记载“桑葚能补五脏,利关节,通血气,安神定志,明目乌发。”
12人参
大补元气,有补益强身作用,可抗衰老,适用于久病体虚、心悸心慌、肢冷、气短、虚脱、心衰、神经衰弱等症,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13黄芪
补气升阳、益精固表、利水退肿,适用于自汗、盗汗、浮肿、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及一切气衰血虚之症。但有高热、大渴、便秘等实热症者忌用。
14西洋参
补气养阴、清火生津,适用于肺虚劳嗽、久咳、喘咳、咯血、失音等症。激烈活动后疲劳乏力、大汗虚脱者服用不错。
15党参
能补中益气、生津养血,常用于气虚不足的乏力、气短、心悸、食少、便溏、气津两伤的口渴;气血两虚的面色萎黄、头晕等症,以及病后体虚、营养不良。
16太子参
补肺健脾、益气生津,可用于脾气虚弱的食少、倦怠、小儿清瘦;肺虚咳嗽、自汗心悸、津液不足的口渴及病后气阴两亏等病症。
17白术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可用于脾气虚弱的食少、便溏、倦怠少气、自汗;水湿停滞的痰饮、水肿;妊娠脾虚气弱、胎气不安、足肿等症。
以上介绍的是常用的补血中药。服用时,应辨证用药,要分清是一般血虚、肝血虚、心血虚,还是心脾两虚,最好咨询过医生后再服用。
;
(二)中医养血十六法
草药养血:当归、何首乌、阿胶、熟地黄、枸杞子、黄芪等。
成药养血:十全大补膏、归脾丸、复方阿胶浆、当归补血膏等。
饮食养血:桂圆、老母鸡、红枣、鸡蛋黄、猪肝、瘦肉、鱼类等。
生活养血:生活规律、劳逸结合、营养均衡、铁锅炒菜、禁浓茶。
节省养血:避免久视伤血、久思耗血、久劳损血、外伤出血等。
治病养血:防治出血、肾衰、再障、月经过多、崩漏等疾病。
西药养血:维生素C、维生素B12、富马酸铁等。
输液养血:代血浆,全血,参麦针等输液。
术后养血:大病、大小手术后、产后、人流后均应养气血。
药酒养血:黄芪、当归、人参、何首乌、枸杞子等泡酒饮。
药茶养血:当归桂圆茶、枸杞黑芝麻茶、酸枣仁茶等。
药膳养血:黄芪当归炖老母鸡、当归羊肉汤等。
针灸养血: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血海、膈俞等。
艾灸养血:足三里、三阴交、神阙、中脘、血海等。
埋线养血:足三里、肾俞、脾俞、肝俞等埋线。
注射养血:胎盘、当归、黄芪、B12针注射足三里、三阴交等。
(三)中医养阴十六法
草药养阴:麦冬,沙参,石斛,玉竹,天冬,山茱萸等。
成药养阴: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养阴清肺丸等。
针灸养阴:太溪、照海、三阴交、肾俞等。
艾灸养阴:三阴交、肾俞、肝俞等。
饮食养阴:秋梨,蜂蜜,蔬菜瓜果,百合,银耳等。
生活养阴:叩齿咽津,揉搓涌泉,取暖开空调多饮。
止损养阴:少嗑瓜子,少风吹日晒,戒烟,节制房事等。
增湿养阴:湿毛巾湿衣服晾在室内,室内放水盆,增湿器等。
药酒养阴:麦冬、百合、石斛、熟地黄、山茱萸等泡酒饮。
药茶养阴:百合、麦冬、天冬、沙参、玉竹等泡茶饮。
药膳养阴:银耳百合汤、枸杞炖甲鱼、黑芝麻油等。
治病养阴:糖尿病、甲亢、反复上火、更年期综合征等多养阴。
地域养阴:西北干燥容易伤阴,东南潮湿可减少水分蒸发护阴。
秋冬养阴:秋冬气候干燥,水分蒸发过多,应当养阴护阴藏精。
补液养阴:急性病脱水口干尿少,输液可迅速改善。
急下存阴:中医治疗温病用通便退热来护阴,防止真阴亏损。
(四)中医养阳十六法
草药补阳:人参、附子、肉桂、巴戟、苁蓉、鹿茸、桂枝等。
成药补阳: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艾附暖宫丸等。
针灸补阳:气海、关元、足三里、百会、命门等。
艾灸补阳:神阙、关元、气海、大椎、命门、涌泉等。
饮食补阳:牛羊狗肉、葱姜、桂圆、麻雀蛋、鹿肉、韭菜等。
运动补阳:气功太极、劳动锻炼、田径武术等运动生阳。
洗浴补阳:制川草乌、补骨脂、桂枝、附子、干姜等洗浴。
治病护阳:防治痛经、慢支、甲减、风湿、慢性腹泻等寒病。
防寒护阳:少贪生冷、个人防护、取暖防寒,减少阳气体亏损。
火炕补阳:坚持睡火炕,对虚寒体质、老年人有很好护阳作用。
药酒补阳:人参、肉苁蓉、巴戟天、鹿茸等浸酒服可补阳。
药膳补阳:人参当归黄芪炖老母鸡、当归附子羊肉汤等。
药茶补阳:人参茶、姜红茶、枸杞茶、苁蓉茶等。
贴穴补阳:慢支肺俞三伏贴,前列腺炎白胡椒神阙贴,艾磁灸等。
拔罐补阳:大椎、神阙、命门、肺俞等拔罐除寒护阳。
春夏护阳:春夏阳在体表,内脏阳气不足,须防寒阳。
补气血的中药有哪些
本文2023-10-28 07:54:5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7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