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小肠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4收藏

古籍中的小肠简介,第1张

中医·小肠六腑之一·小肠小肠为六腑之一。与心相为表里。小肠居腹中,上口在幽门处与胃相连,下口在阑门处与大肠相连。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它承接胃腐熟的饮食再行消化,有“受盛之腑”、“受盛之官”之称。《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主化物而分清别浊,精华部分由脾转输营养全身,糟粕归大肠,无用的水液渗入膀胱。《医学入门》:“小肠上接胃口,受盛其糟粕传化,下达膀胱,泌别其清浊宣通。”小肠包括回肠、空肠、十二指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手少阴心经络小肠。其背俞为小肠俞,募穴为关元,下合穴为下巨虚。耳穴名·小肠小肠(xiǎochángCO6 allintestine)为耳穴名。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中1/3处。标准定位耳穴·小肠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中1/3处。耳穴·小肠位于耳轮脚上方中部。主治病症耳穴·小肠主治消化不良、腹痛、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 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 。推拿穴位名·小肠小肠为推拿穴位名,常用推法以治腹泻。其位置各家所指不同。①位于小指尺侧缘一线(《幼科推拿秘书》),现用此处居多。②男位于食指近端指骨的腹面,女则在食指中段指骨的腹面(《针灸大成》卷十)。③位于中指近端指骨的腹面(《小儿推拿广意》)。④位于食指中段指骨的腹面(《幼科铁镜》)。脊椎动物的肠·小肠小肠 allintestine脊椎动物的肠。由于在发生过程中,形态上出现了前部分和后部分的差异,而分别被称为小肠和大肠,但是,这本来是在人的肠上,按这两部位的粗细大小和肠壁的厚薄而命名的。软骨鱼类中另一部分鱼类,具有发达的螺旋瓣(spiralvalve)。而两栖类以上的脊椎动物,其端区分出十二指肠,而哺乳类的十二指肠以下,又依次分为空肠和回肠。十二指肠中有肝脏和胰脏输出管的开口。在小肠的肠壁上有肠腺分泌的肠液,藉著这

详见百科词条:小肠 [ 最后修订于2016/4/12 18:48:38 共259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鉴别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规格 211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腹痛水 1 拼音

fù tòng shuǐ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Futong Shui

22 标准编号

WS3B125792

23 处方

儿茶酊 400g 辣椒酊 30g 蟾酥酊 47 5g 薄荷油 7 5g

24 制法

以上四味,取薄荷油溶解于乙醇 (60%) 583g中,徐徐加入单糖浆3700 g,搅匀,再依次加入儿茶酊、蟾酥酊、辣椒酊,混匀,滤过,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淡棕色的半透明粘稠液体;气芳香,味甜、辣,有麻舌及清凉感

26 鉴别

取本品10ml,置分液漏斗中,用70%乙醇、氯仿混合液(1:2) 15ml,分 次提取,合并提取液备用。

(1)取上液 2ml,加氢氧化钠溶液(1:10) 1ml,石油醚 1ml,用力振摇,静置, 石油醚层绿色荧光。

(2)取上液 2ml,加三氯化铁试液 2~3 滴,显污绿色。

(3)取上液 2ml,沿管壁缓缓加入硫酸 1ml,两界面显赤红色。

27 检查

相对密度 应为118~124(附录34页)。 其他 应符合酊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7页)。

28 功能与主治

温中止痛,解毒辟秽,和胃止泻。用于胃痛,腹痛,恶心腹胀, 恶心腹胀,呕吐泄泻,急性胃肠炎,胃痉挛。

2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5~10ml,一日 2~3 次,服时振摇。

210 规格

每瓶装

(1) 5ml

(2)10ml

(3)20ml

(4)100ml

211 贮藏

密闭,置阴凉处。 注: 辣椒酊 取经挑选剪碎的辣椒 250g,加60%乙醇 1000g 浸渍七天,滤过,调整 至 800g即得。 蟾酥酊 取蟾酥粉碎成粗粉,称取 50g ,加60%乙醇 1600g ,间歇搅拌三天, 浸渍十天,滤过,调整到 1550g 即得。 儿茶酊 取儿茶 500g,破碎成块,加60%乙醇 2000g ,间歇搅拌三天,浸渍七 天,滤过,调整至 1750g 即得。

古籍中的腹痛水 《串雅内外编》:[串雅内编卷一]截药总治门

冲服,红白痢木香槟榔汤下,霍乱吐泻藿香砂仁汤下,腹痛水泻赤芍车前子汤下,饱闷陈皮木香汤下,不服水土广

《文堂集验方》:[卷三]女科

炙黄。(一两)川芎。(三五钱)水煎分二次服。即腹痛水下者可保。〔胎漏下血不止〕生地。(五六两)淡酒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卷中古今名医暑证汇论]朱丹溪·中暑论

用黄连香薷饮、清暑益气汤,盖黄连退暑热,香薷消畜水。或身热头疼,躁乱不宁者,或身如针刺者,此为热伤

《证治汇补》:[卷之一提纲门]暑症

吐泻。或手足皆冷。乃肠绞缩腹。须臾杀人。急用生熟水调白矾三钱。少顷探吐。去其暑毒即安。或刺委中穴。

《丹溪治法心要》:[卷一]暑(第五)

肚子痛是指胃腔以下、脐之四旁以及耻骨(骨盆下部靠近外生殖器的骨头)以上部位发生疼痛的症状,因此又称腹痛。婴幼儿如果出现突然或阵发性反常哭闹、曲腰啼叫、时急时缓,或双手捧腹,起卧颠倒,烦躁不安,或屏气出汗,面色苍白,或精神委靡,曲腰蜷卧等症状时,常常就是肚子痛了。

原因

一般来说,孩子的腹痛经常是因为饮食不当、受寒等导致胃肠功能的失调而出现的功能性疾病。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是孩子比较痛苦。

中医将孩子腹痛按病因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主张分型治疗:

一、腹部中寒

表现

腹部疼痛,阵阵发作,得温则舒,遇寒则加剧;面色苍白,痛得厉害则额出冷汗,甚至唇色紫暗,肢冷;或呕吐,腹泻,小便清长。

治疗

这时可以用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作用的中药,如木香、丁香、肉桂、当归、干姜等。也可以用含有以上中药的小儿中成药,如“启脾丸”,每次1丸,每日2次,或“小儿香橘丹”,每次1丸,每日2次。

饮食调理

孩子应多食健脾的食品,如大枣、粳米、薏米、山药、扁豆、莲子等,既能健脾益气,又能和胃。

吃一些温热性的,软的好消化的食物。也可以做一些药粥给孩子吃:

1生姜5克,醋适量。将生姜捣成细末,加适量水,急火煮片刻,放入食醋。趁热饮之,1次喝完。

2柿饼4只。将柿饼放置锅中蒸熟。每次1只,趁热吃,一日2次,连服2日。

3粳米50克,扁豆10克,红枣10个,山药30克。将扁豆、红枣放入锅中煎汤,去渣取汁,兑入粳米、山药,煮粥。每次100毫升,一日1次,连服7日。

忌食油炸、油腻、不好消化的食物,冰镇、生冷的食物以及坚硬的果仁等食品。

二、乳食积滞

表现

腹胀,腹痛,按之痛甚,嗳哕(打嗝呕吐)腐浊,口气酸臭,不思乳食,时转矢气(放屁),粪便秽臭,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时有呕吐,吐物酸馊,夜卧不安,时时啼哭。

治疗

用消食化滞,行气止痛的中药,如:陈皮、厚朴、枳壳、香附、山楂、神曲等。也可以给大些的孩子吃含有以上成分的“保和丸”,每次3_6克,日服3次;如果因过食肉食所引起,可加用“健脾消食丸”,每次1丸,一日2次;学龄前儿童可选用“化积口服液”,每次1支(10毫升),日服3次;婴幼儿可送服“小儿化食丸”,每次1丸,日服3次。

饮食调理

宜食消导行气化滞的食物。如:带壳或不带壳的谷(小米)、稻(大米)和麦,把它们炒黄或炒焦服用,要根据腹痛或舌苔薄厚程度而定。舌苔越厚,炒得越焦,将炒焦的谷米煎水热饮。

山楂生食、煮熟均可。舌苔厚,大便秘者,可用炒焦的山楂煮水喝。

乌梅煮水,或用陈皮、苏叶、梅子,加少许红茶,沏茶喝。

宜吃清淡食物,如牛奶、米粥、烂面条,稍加调味佐料(味精、姜、葱、蒜末)等。

1山楂100克,麦芽50克,厚朴10克。将山楂、麦芽分别炒焦,与厚朴同煎,去渣取汁。每次饮服15毫升,一日2次,连服2日。

2小米50克。洗净,煮粥,多加水,煮烂。每次50毫升,一日1次,连服5日。

3莱菔子20克。加水适量,煎汤。以汤代茶,频频饮之。

4生山楂10克,槟榔10克。先将槟榔打碎,山楂去核,加水适量同煎,煎至30分钟,去渣取汁,凉后加入白糖少许。以之代水,频频饮服,不拘时。

忌食生食、冰镇食物及肥肉、煎炸油腻、糯米黏食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三、脏腑虚冷

表现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处喜按,得温则舒,得食则缓。面色苍白,精神倦怠,四肢清冷,饮食较少,或食后作胀,大便稀溏。

治疗

可以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的中药治疗,如“附子理中丸”'每次1/2_1丸,日服2次。

饮食调理

多食健脾和胃的食物,如羊肉、山药、核桃、栗子等温性食物。

1粳米50克,核桃肉15克。将粳米用清水洗净,核桃肉捣碎,与粳米同煮成粥。每次100毫升,早晚各1次,连服3日。

2生姜50克,韭菜500克,牛奶或奶粉250毫升。将韭菜、生姜洗净,切碎捣烂,用洁净纱布绞取汁液,放入锅中,再将牛奶或奶粉兑入汁中,慢火煮沸。每次20毫升,趁热饮服,一日2次,连服3日。

忌食煎、炸、烤、熏、油腻的食物,如油饼、煎鸡蛋、煎饼、麻花、烤羊肉串等。另外也要拒绝冰镇生冷食物。

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有“肚子痛”的经历,由于不知道在哪个科就诊,从而延误了病情,对此,提醒人们,要根据“肚子痛”的性质、部位不同,有针对性的选择就诊科室。

临床医生介绍,所谓“肚子痛”就是临床医学所称的“腹痛”。“腹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其疼痛范围很广,并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只有胃、肠、肝、胆、胰才会疼痛,还包括腹腔里的其它器官、组织以及腹壁的肌肉等,稍微出现一些小问题都会引起所谓的“肚子痛”。

由于人们“肚子痛”的性质、部位不同,大体可分为七类疼痛:

一是胀痛:常与气相伴,胃或肠里有很多空气感觉很胀,多为机能性肠胃障碍。

二是绞痛:多是痉挛在捣乱,好像在把东西绞转的痛,多为结石、肠梗阻、急性肠炎。

三是刺痛:好像用针刺般地疼痛,多为消化性溃疡。

四是烧灼痛:往往是胃酸多,像胃里有团火在燃烧,多为消化性溃疡或其前兆。

五是隐隐作痛:可以忍住,轻微的痛感。

六是闷痛:像有重物压着,或肚子里有东西而不舒服。

七是咬痛:好像有什么东西在里面啃咬的痛。

同时,临床医学根据疼痛程度差别分为两类:

一是剧痛:是指痛到令人受不了的程度,不排除胃或十二指肠穿孔、胆囊(道)结石、阑尾炎及肠梗阻、输尿管结石、嵌顿疝等,女性有下腹部疼痛时,应特别注意宫外孕或妇科其他急症。

二是轻痛: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附件炎、慢性盆腔炎等疾病。

临床医生提醒人们,在腹痛时,可根据疼痛的性质、部位不同,到医院里按轻重缓急顺序就诊:

一是普通外科。发生在右上腹和右下腹的急性腹痛,一般首次就诊应挂普通外科。腹部胀痛、伴呕吐、不排气、不排便的病人,应除外肠梗阻,均应去普通外科就诊。

二是消化内科。发生在中上腹、左上腹、左下腹的急性腹痛,或者慢性上腹痛伴反酸或呕吐、腹泻的病人,应去消化内科就诊。

三是泌尿外科。急慢性左、右腰腹痛,伴血尿的,应确诊有无泌尿系统结石、前列腺肥大造成的尿潴留等。

四是妇科。女性病人,在行经期、月经中期或者有停经史的,突发急性腹痛,应去妇科就诊。确诊是痛经还是宫外孕等疾病。

五是儿科。14岁以下的儿童,应该去看儿科。同时,提醒大家,如果是剧烈疼痛,应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儿童肚子痛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有的是由蛔虫引起的,如肠蛔虫症、胆道蛔虫症等;有的肚子痛则可能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如阑尾炎、胰腺炎以及肠道的感染和消化不良等。可见,孩子肚子痛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因此也就不能给孩子随便服用止痛药。

因此,当孩子闹肚子痛时,首先应当弄清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腹痛,最好是带孩子上医院检查,以便对症吃药,得到及时的治疗。家长切不可给孩子滥用止痛药或止痛针,以免误诊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儿童肚子痛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有的是由蛔虫引起的,如肠蛔虫症、胆道蛔虫症等; 有的肚子痛则可能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如阑尾炎、胰腺炎以及肠道的感染和消化不良等。 可见,孩子肚子痛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因此建议你尽早带她到医院做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小儿肚子痛两种极端

小儿肚子痛很常见,但不能以为是小病而不加理会。按中医医理分析,肚痛可以分为「热积滞型」和「脾胃虚弱型」两类。前者皆因燥热引起,越按腹部越痛;后者则与体质弱有关,按摩腹部会感到很舒服,不愿停止。

个案1 内热积聚肚子痛

五岁的明仔,平日活泼好动,最爱吃东西。最近几天,却嚷著肚子痛,但又不让妈妈触摸。妈妈拿他没法,惟有带他来看我。

明仔的问题,许多小朋友其实都有。不信?不妨来核对一下!

脾气大,易生气动怒。

睡眠不安稳,夜来多梦。

平时总是口不停吃东西,尤其爱吃香口零食(如薯片、虾条等)。

大便一粒粒,硬硬的。

小孩子肚子痛多数会上厕所,但他却例外。

肚子痛之后,不但没大便,更减少上厕所的频率(少於一日一次)。

肚子痛的时候,不愿意让他人按摩腹部。

目标:清肝消滞

如果你的小宝贝中了以上三、四条,可能也和明仔一样,有肝热的毛病。明仔的情况,属於肝热积聚,起因是平日吃得过多之故。要解除他的肚子痛,必须清肝热,消积滞,畅通大便。

我给他开的「处方」包括:

戒口:平日至爱的炸鸡髀、薯片、鲜奶、鱿鱼丝等,通通暂停。

喝五花茶:旨在清湿热。

服药:用灯芯花、腊梅花(患酵素缺乏症忌用)、素馨花、玫瑰花、布渣叶加白芍煮水饮。可加蜜糖调味。

食疗:用谷芽、麦芽、山渣、鸡内金煮水饮,帮助消化。

只要事事做足,明仔的肚子痛,很快就可以解决。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3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气滞腹痛的方剂 2 治疗气滞腹痛的穴位 3 治疗气滞腹痛的中成药 4 气滞腹痛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气滞腹痛 1 拼音

qì zhì fù tòng

2 注解

气滞腹痛为病证名[1]。见《赤水玄珠·腹痛门》。指气机结滞所致腹痛[1]。

参见气结腹痛:气结腹痛为病证名[2]。指气滞郁结所致的腹痛[2]。亦称气滞腹痛[2]。《症因脉治·腹痛论》:“气结腹痛之症,胸腹胀满,痛应心背,矢气则痛减,气闭则痛甚,服破气之药稍减,服补气之药则愈痛,此气结腹痛之症也。”多因七情郁结,气食相凝,用力屏气及起居不慎所致[2]。治宜调气散结为主[2]。心腹胀者,枳朴香砂汤、木香调气散[2]。痛应背心,气结痰凝者,二陈四七汤[2]。气食相凝,中气郁结者,调气散[2]。气结便实,脉数应下者,厚朴大黄汤[2]。脉迟应下者,煮黄丸[2]。郁伤肝脾之络,致败血瘀留,遇劳役动怒,腹痛即发者,宜辛通润血,用桃仁、桂枝、薤白、穿山甲等药[2]。

3

小肠病为病证名,六腑病候之一。小肠受盛胃中水谷,主转输清浊,与心相为表里,其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多由客寒蕴热、气滞郁结或气虚不禁所致。临床表现多见二便失常,并可兼见心经症状。《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太平圣惠方》卷四:“若虚则生寒,寒则肠中痛,惊跳,乍来乍去,小便数,此则小肠虚冷之候也。”又“小肠实则生热,热则心下急痹,口张,舌上生疮,身热来去,汗出,心烦身重,小腹胀急,小便赤涩不利,则为小肠实热之候也。”《杂病源流犀烛·小肠病源流》:“小肠气,小肠经病也,小腹引睾丸,连腰脊而痛。”“小肠痈,小肠火热病也,……其症发热恶寒,脉芤而数,肤皮错纵,腹急渐肿,按之内痛,大便重坠,小便涩滞若淋。”治宜通利小肠、清心泻火等法。

详见百科词条:小肠病 [ 最后修订于2015/9/11 10:06:55 共37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小肠简介

中医·小肠六腑之一·小肠小肠为六腑之一。与心相为表里。小肠居腹中,上口在幽门处与胃相连,下口在阑门处与大肠相连。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