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正丹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4收藏

养正丹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养正丹的别名 3 处方 4 来源 5 炮制 6 功能主治 7 养正丹的用法用量 8 摘录 9 《医学入门》卷四 91 方名 92 组成 93 功效 94 主治 95 养正丹的用法用量 96 制备方法 10 《吴直阁增诸家名方》引宝林真人谷伯阳《伤寒论》(见《局方》卷五) 101 方名 102 养正丹的别名 103 组成 104 功效 105 主治 106 养正丹的用法用量 107 制备方法 108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养正丹 1 拼音

yǎng zhèng dān

2 养正丹的别名

交泰丹

3 处方

水银、硫黄(研细)、朱砂(研细)、黑锡(去滓称与水银结砂),各一两。

4 来源

出宝林真人谷伯阳《伤寒论》中。

5 炮制

上用黑盏一只,火上熔黑锡成汁,次下水银,以柳枝子搅匀,次下朱砂,搅令不见星子,放下少时,方入硫黄末,急搅成汁和匀。如有焰,以醋洒之,候冷取出,研如粉极细,用糯米粉煮糊为圆,如绿豆大。每服二十圆,加至三十粒,盐汤下。

6 功能主治

却邪辅正,助阳接真。

治元气虚亏,阴邪交荡,正气乖常,上盛下虚,气不升降,呼吸不足,头旋气短,心神怯弱,梦寐惊悸,遍体盗汗,腹痛腰疼;或虚烦狂言,口干上喘,翻胃吐食,霍乱转筋,咳逆不定。又治中风涎潮,不省人事,阳气欲脱,四肢厥冷。

如伤寒阴盛,自汗唇青脉沉,最宜服之。及妇人产后,血气身热,月候不均,带下腹痛,悉能治疗。常服济心火,强肾水,进饮食。

7 养正丹的用法用量

此药升降阴阳,既济心肾,空心食前枣汤送下,神效不可具述。

8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 《医学入门》卷四 91 方名

养正丹

92 组成

黑锡丹头2两,水银1两,朱砂末1两。

93 功效

升降水火,助阳接真。

94 主治

呃逆反胃,痰结头晕,腰痛腹痛,霍乱吐泻。

95 养正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盐汤送下。

96 制备方法

用黑锡丹头就火微溶,入水银顿搅,勿令青烟起,烟起便走了水银;又入朱砂末1两,炒令十分匀和,即放地上,候冷为末,糯米糊丸,如绿豆大。

10 《吴直阁增诸家名方》引宝林真人谷伯阳《伤寒论》(见《局方》卷五) 101 方名

养正丹

102 养正丹的别名

交泰丹

103 组成

水银1两,硫黄(研细)1两,朱砂(研细)1两,黑锡(去滓,秤,与水银结砂)1两。

104 功效

升降阴阳,既济心肾,却邪辅正,助阳接真。常服济心火,强肾水,进饮食。

105 主治

元气虚亏,阴邪交荡,正气乖常,上盛下虚,气不升降,呼吸不足,头旋气短,心神怯弱,梦寐惊悸,遍体盗汗,腹痛腰疼;或虚烦狂言,口干上喘,翻胃吐食,霍乱转筋,咳逆不定;又治中风涎潮,不省人事,阳气欲脱,四肢厥冷。如伤寒阴盛,自汗唇青脉沉,最宜服之。及妇人产后,血气身热,月候不均,带下腹痛。

106 养正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加至30粒,盐汤送服,或空心食前枣汤送下。

107 制备方法

上用黑盏1只,火上熔黑锡成汁,次下水银,以柳枝子搅匀,次下朱砂,搅令不见星子,放下少时,方入硫黄末,急搅成汁和匀,如有焰,以醋洒之。候冷取出,研如粉极细,用糯米粉煮糊为丸,如绿豆大。

108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黑铅气味甘寒,入足少阴;水银气味辛寒,能伏五金为泥,能行九窍;硫黄气味辛大热,入右肾命门;朱砂气味苦温,入心。虚风头旋,吐涎不止,阴阳二气不能交接者,诸药不能效验,万不得已,故用金石之品。惟恐药性悍戾,以枣肉和丸,以缓其性,盐汤送药,以达于下,欲药性之不即发于上也。

古籍中的养正丹 《杂病广要》:[诸血病]血衄

》)有因虚致衄,此为下虚上盛,不宜过用凉剂,宜养正丹及紫霞丹(紫霞丹用硫黄、针砂、五倍子),仍佐以

《杂病广要》:[脏腑类]大便不通

。有热者,来复丹夹三黄丸,薄荷泡汤下。无热者。养正丹夹神保丸,橘皮煎汤下。(《直指》)有风秘、冷秘

《杂病广要》:[外因类]中风

服亦效。若不审是热积生风,例以三生饮、三建汤、养正丹投之,则祸不旋踵。(《管见良方》)中风手足软弱

《时方歌括》:[卷上补可扶弱]四磨汤

味等分。各磨。浓水取十分煎二五沸。空心服。或下养正丹妙。)磨汁微煎调逆气。虚中实症此方寻。王又原曰

《续名医类案》:[卷二十一]颠狂

目录 1 拼音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青州白丸子 21 处方 22 炮制 23 功能主治 24 青州白丸子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局方》卷一 31 方名 32 青州白丸子的别名 33 组成 34 主治 35 青州白丸子的用法用量 36 制备方法 37 各家论述 38 附注 4 《医学纲目》卷二十七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青州白丸子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青州白丸子 1 拼音

qīng zhōu bái wán zǐ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青州白丸子

21 处方

南星壹(生用二两) 白附子(二两) 川乌头(去皮脐半两) 半夏(好白者水浸洗过七两)

22 炮制

上碾为细末,以生绢袋盛于井花水内,摆出末出者,更以手揉令出,以滓更研,再生绢袋摆净为度。于磁盆中日晒夜露,每旦换新水,搅而复澄。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去水晒干,如玉片。碎研以糯米粉煎粥清为丸,如绿豆大。

23 功能主治

治男子妇人手足瘫痪,风痰壅盛,呕吐涎沫,及小儿惊风,并皆治之。

24 青州白丸子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三十丸,生姜汤送下。不拘时服。如瘫痪风湿,酒送下;小儿惊风薄荷汤下三五丸。

25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3 《局方》卷一 31 方名

青州白丸子

32 青州白丸子的别名

白丸子、青州白露丸

33 组成

半夏(生用,白好者,水浸洗过)7两,川乌头(去皮脐,生用)半两,南星(生)3两,白附子(生)2两。

34 主治

风痰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斜,肢体麻木,痰涎壅盛,遗精,眉棱骨痛。男子、妇人半身不遂,手足顽麻,痰涎壅塞,及一切风,他药所不能疗者,小儿惊风,大人头风,洗头风,妇人血风。

35 青州白丸子的用法用量

初服5丸,加至15丸,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如瘫痪风,以温酒送下20丸,每日3次。至3日后浴,当有汗,便能舒展,服经3、5日,呵欠是应。常服10丸以来,永无风痰膈壅之患;小儿惊风,薄荷汤送下23丸。

3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以生绢袋盛,用井花水摆,未出者,更以手揉令出,如有滓,更研,再入绢袋摆尽为度,放瓷盆中,日中晒,夜露至晓,弃水,别用井花水搅,又晒,至来日早,再换新水搅,如此春5日、夏3日、秋7日、冬10日,去水,晒干,候如玉片,碎研,以糯米粉煎粥清为丸,如绿豆大。

37 各家论述

①《医方考》:痰之生也,由于湿,故用半夏、南星之燥;痰之滞也,本于寒,故用乌头、白附之温,浸以数日,杀其毒也。②《中风斠诠》:喻嘉言曰,此方治风痰之上药,然虽经制炼,温性犹存,热痰迷窍,非所宜施。寿颐按,此方本用青州范公泉之水澄粉,故方以地名,如阿胶之类。取水性之沉重者,以开痰降浊,乌、附、星、夏,皆用其生,而澄浸去毒,又是制炼之一法,然本性犹存,诚如嘉言之论,要知制方之意,必为阴霾猝乘,真阳欲亡者,立法犹之三生饮,而其毒稍减,其性较和。虽曰专治风痰,须知风非外风,而痰是寒痰,本非通治热痰之剂,用生姜汤下者,仍是为星、夏、乌、附解毒之计,初非欲以疏泄外感风寒;若曰瘫痪,酒下,则茍是肝阳,温以济温,殊非良法;而小儿惊风,尤多热痰上壅,已非所宜,乃用薄荷汤下,是又以为外感之风,而欲其疏泄,甚非立方之旨,惟中风虚寒之慢脾风,其痰上塞,自可用之,然更取薄荷泄散,以为导引,亦是未妥。凡用古方,皆宜细心探讨,自有权衡,不可人云亦云,囫囵吞枣。

38 附注

白丸子(《直指》卷十八)、青州白露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南昌方)。

4 《医学纲目》卷二十七 41 方名

青州白丸子

42 组成

半夏半两,枳壳(炒)4钱,桔梗2钱,陈皮2钱,木通2钱,黄芩2钱,麻黄1钱半,紫苏1钱,防风1钱,甘草(炙)5分。

43 主治

老年妇人,自来无汗、多痰,今得喘病,眠不得。

44 青州白丸子的用法用量

上分作5帖,加生姜3片,水煎,去滓,入竹沥2蚶壳许,热饮。

古籍中的青州白丸子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二·肝脏部惊]慢脾风

者,不宜用之,盒饭补脾及温白丸、羌活膏之类。青州白丸子治小儿惊风,大人诸风。半夏(生,七两)南星(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六·小儿部肝主风]惊搐

用之,盒饭补脾,及温白丸、羌活膏之类。〔阎〕青州白丸子治小儿惊风,大人诸风。半夏(生,七两)南星(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二·肝脏部惊]慢脾风

者,不宜用之,盒饭补脾及温白丸、羌活膏之类。青州白丸子治小儿惊风,大人诸风。半夏(生,七两)南星(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指南总论卷中]论中风证候

入脏,狂言恍惚,与排风汤。中风手足瘫痪,多与青州白丸子。中风项背拘强,牙关紧急者,可与三五七散。中

《普济方》:[卷九十二诸风门]风口眼斜(附论)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方之三生饮 31 三生饮的别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功能主治 35 三生饮的用法用量 36 摘录 4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三生饮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三生饮的用法用量 44 摘录 5 《易简方》之三生饮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三生饮的用法用量 55 用药禁忌 56 各家论述 57 附注 6 《医学集成》卷二方之三生饮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加减 65 附注 7 《傅青主男科》方之三生饮 71 方名 72 组成 73 功效主治 74 三生饮的用法用量 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三生饮 1 拼音

sān shēng yǐn

2 概述

三生饮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五首。

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方之三生饮 31 三生饮的别名

三生散(《普济方》卷三一六)。

32 处方

南星(生用)30克 木香75克 川乌(生,去皮)附子(生,去皮)各15克

生南星一两,木香一分,生川乌(去皮)、生附子(去皮)各半两[1]。

33 制法

上药嚼咀。

为粗末[1]

34 功能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方之三生饮主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斜,半身不遂,咽喉作声,痰气上壅,无论外感风寒,或内伤喜怒,或六脉沉伏,或指下浮盛者;兼治痰厥气厥,及气虚眩晕[1]。

35 三生饮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两,加生姜十五片,水煎服[1]。

每服15克,用水600毫升,加生姜15片,煎至48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6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4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三生饮 41 处方

南星(生用五钱) 木香(一钱半) 川乌(生用一钱) 附子(去皮生用一钱)

42 功能主治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三生饮主治卒中风,昏不知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并痰厥气厥。

43 三生饮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七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有卒中风,不省人事者,以苏合香丸,用生姜自然汁化开,檫牙。

44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5 《易简方》之三生饮 51 方名

三生饮

52 组成

南星1两,川乌半两,生附半两,木香1分。

53 主治

《易简方》之三生饮主治寒痰壅于经络,卒中不知人事,痰涎壅盛,语言謇涩,或口眼斜,或半身不遂。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斜,半身不遂,咽喉作声,痰气上壅,无问外感风寒,内伤喜怒,或六脉沉伏,或指下浮盛;兼治痰厥饮厥,及气虚眩晕。柔痉自汗,肢体厥冷。虚怯之人发痰疟。卒中壅塞,昏仆不醒,脉沉无热。

54 三生饮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半两,水2盏,加生姜10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

55 用药禁忌

若挟热中风者不宜。

56 各家论述

1《明医杂着》薛己按:三生饮乃行经络、治寒痰之药,有斩关夺旗之功。每服必用人参两许,以祛其邪而补助真气。否则不惟无益,适足以取败矣。观先哲用耆附、参附等汤,其义可见。

2《删补名医方论》引柯琴:此取三物之大辛大热者,且不炮不制,更佐以木香,乘其至刚至锐之气而用之,非专以治风,兼以治寒也。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但知勇于攻邪,若正气虚而不支,能无倒戈之患乎?必用人参两许以驾驭其邪,此薛己真知确见,立于不败之地,而收万全之效者也。今之畏事者,用乌、附分数,必制熟而后敢用,更以芩、连监制之,乌能挽回如是之危证哉?

3《医方集解》:此足太阴、阳明、厥阴、手少阳药也。南星辛烈,散风除痰:附子猛峻,温脾逐寒,乌头轻疏,温脾逐风,二药通行经络,无所不至。皆用生者,取其力峻而行速也。重加人参,所以扶其正气,少佐木香,所以行其逆气也。

4《中风斠诠》:痰涎壅塞,而脉已沉,且身无热,则唇舌淡白,可想而知。是为寒痰上涌,胸中清阳之气,已为浊阴闭塞不通,非燥烈大温,不能开泄。此方三者俱用其生,非仅为回阳计,正赖其雄烈刚燥,始能驱除浊阴,茍得阴霾一开,寒痰少减,即当随证用药,似此大燥大烈,非可多服频服也。

57 附注

本方方名,《张氏医通》引作“三生汤”。本方去木香,加人参,名“四生饮”(见《观聚方要补》引《万全备急方》)。

6 《医学集成》卷二方之三生饮 61 方名

三生饮

62 组成

生南星4钱,生川乌3钱,生半夏3钱,广木香1钱,人参1两,生姜。

63 主治

《医学集成》卷二方之三生饮主治中风闭证。

64 加减

痰盛,加白芥子、枯矾。

65 附注

方中生姜用量原缺。

7 《傅青主男科》方之三生饮 71 方名

三生饮

72 组成

人参1两,生半夏3钱,生南星3钱,生附子1个。

73 功效主治

《傅青主男科》方之三生饮功在固正气,祛痰。主治跌倒昏迷,或自卧而跌在床下,中风不语。

74 三生饮的用法用量

养正丹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养正丹的别名 3 处方 4 来源 5 炮制 6 功能主治 7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