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书籍可分哪几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2收藏

所有书籍可分哪几类?,第1张

图书基本学科分为四种类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各行业工程技术学科以及商学、工学、农学、林学等)、新兴学科(电脑、马列主义、环保等)、泛论学科(社会、信息)。

逻辑、伦理、美学、心理、商学、生活、财金、工学、农学、社会、信息以图书基本学科定义。文字归语言、人口学归社会类,控制论、系统论归信息类。材料归工学,畜牧、水产归养殖,航空归航天类,卫生保健归医学类,图书、情报、档案、博物归资讯类,安全归环保等等。

扩展资料

图书学科定义。

1、人文类学科——是关于人类的信仰、情操、思维、行为、生活方式及其社会关系的学问。

2、自然类学科——是关于自然界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问。

3、基础学科——是人文类学科和自然类学科在特定学科领域的理论或技术研究的学科。有理论基础学科和技术基础学科之分。

4、应用学科——是指基础学科在某行业或领域应用的学科。

5、泛论学科——是指在人文或自然领域具有广泛意义的理论学科。

参考资料:

——图书分类

大六壬的古籍相对比较单纯,但是现代人来看有点佶屈聱牙,若无基础(或者有点五行生克基础)的人看起来如同天书,如《六壬大全》所有的经典全在此书中,但没有老师帮你理清思路先后的话,往往面对复杂的课式如同一锅热粥无处下口。

大六壬的古籍的最大贡献就是整理归纳了一个学壬的主干思路,让现代学壬之人少走了很多弯路。顺着他的六壬心法看书,不至于低头乱奔,毫无方向。一是理气,二是类象,把大六壬的古籍读一遍,自然对大六壬就会登堂入室了,再读六壬大全就会顺畅很多了。

注意:回答中所述的大六壬书籍均出自图中右下角

大六壬书籍目录:

├─大六壬

│      《壬归》

│      《大六壬秘本》 金正音

│      《大六壬立成大全钤》

│      八六居士 《大六壬揭秘》(部分节录)x

│      八六居士 《大六壬揭秘》(部分节录)

│      北海闲人 《大六壬断法述要》

│      北海闲人 《大六壬理法易简》

│      唐 徐道符 《大六壬心镜》

│      唐 李淳风 《六壬课》

│      唐 袁天罡 《九天玄女六壬课经》(又名大六壬灵觉经)

│      唐 袁天罡 《九天玄女六壬课经》

│      唐 袁天罡 《射覆无移口鉴》

│      大六壬揭秘与现代应用研究 -- 徐伟刚

│      安倍晴明  《占事略诀》

│      宋 凌福之  《毕法赋》

│      宋 凌福之  《毕法赋》

│      宋 凌福之 《口鉴奥旨》

│      徐伟刚点校本  《六壬大全》

│      明 陈公献、程爱函  《六壬经典汇要》

│      明 陈公献  《大六壬指南》

│      杨景磐  《六壬捷录新解》

│      杨景磐  《大六壬指南例题解》

│      清 刘赤江、慕农甫 《六壬粹言》

│      清 叶悔亭 《六壬眎斯》

│      清 张官德 《六壬辨疑》

│      清 袁树珊 《大六壬探原》

│      王雷之  《大六壬实占百例精解》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 (上卷)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 (下卷)

│      陈剑  《大六壬课经》

│      

├─大六壬资料

│      (清)京江铁瓮子《六壬经纬》

│      《六壬存验》

│      《六壬粹言》

│      《维扬旧本六壬银河櫂》

│      六壬大全

│      六壬断案

│      六壬洞微赋

│      六壬辑要启蒙

│      壬归

│      大六壬一针见血

│      大六壬心镜整理版美化版

│      大六壬探源

│      大六壬毕法案录(精美排版)

│      大六壬玉成歌

│      大六壬玉藻金英

│      大六壬秘本

│      大六壬管辂神书

│      大六壬类集

│      大六壬精义讲解——伍剑虹

│      大六壬苗公射覆鬼撮脚 六壬神定经

│      大六壬说约

│      大六壬辨疑

│      大六壬金铰剪

│      孟子翔-六壬神课经典课例解析

│      张纯照 大六壬寻源  153页

│      御定大六壬直指

│      整理二十八宿

│      注解大六壬指南

│      程树勋撰《壬学琐记》

│      管辂神书三种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卷一卷二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卷三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卷五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卷六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卷四

│      精校大六壬指南(珍藏全本)

│      

├─大六壬集应钤

│      00_大六壬集应钤_正文前

│      01_大六壬集应钤_卷之一_甲子

│      02_大六壬集应钤_卷之二_乙丑

│      03_大六壬集应钤_卷之三_丙寅

│      04_大六壬集应钤_卷之四_丁卯

│      05_大六壬集应钤_卷之五_戊辰

│      06_大六壬集应钤_卷之六_己巳

│      07_大六壬集应钤_卷之七_庚午

│      08_大六壬集应钤_卷之八_辛未

│      09_大六壬集应钤_卷之九_壬申

│      10_大六壬集应钤_卷之十_癸酉

│      11_大六壬集应钤_卷十一_甲戌

│      12_大六壬集应钤_卷十二_乙亥

│      13_大六壬集应钤_卷十三_丙子

│      14_大六壬集应钤_卷十四_丁丑

│      15_大六壬集应钤_卷十五_戊寅

│      16_大六壬集应钤_卷十六_己卯

│      17_大六壬集应钤_卷十七_庚辰

│      18_大六壬集应钤_卷十八_辛巳

│      19_大六壬集应钤_卷十九_壬午

│      20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二十_癸未

│      21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二一_甲申

│      22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二二_乙酉

│      23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二三_丙戌

│      24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二四_丁亥

│      25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二五_戊子

│      26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二六_己丑

│      27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二七_庚寅

│      28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二八_辛卯

│      29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二九_壬辰

│      30_大六壬集应钤_卷三十_癸巳

│      31_大六壬集应钤_卷三一_甲午

│      32_大六壬集应钤_卷三二_乙未

│      33_大六壬集应钤_卷三三_丙申

│      34_大六壬集应钤_卷三四_丁酉

│      35_大六壬集应钤_卷三五_戊戌

│      36_大六壬集应钤_卷三六_己亥

│      37_大六壬集应钤_卷三七_庚子

│      38_大六壬集应钤_卷三八_辛丑

│      39_大六壬集应钤_卷三九_壬寅

│      40_大六壬集应钤_卷四十_癸卯

│      41_大六壬集应钤_卷四一_甲辰

│      42_大六壬集应钤_卷四二_乙巳

│      43_大六壬集应钤_卷四三_丙午

│      44_大六壬集应钤_卷四四_丁未

│      45_大六壬集应钤_卷四五_戊申

│      46_大六壬集应钤_卷四六_己酉

│      47_大六壬集应钤_卷四七_庚戌

│      48_大六壬集应钤_卷四八_辛亥

│      49_大六壬集应钤_卷四九_壬子

│      50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五十_癸丑

│      51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五一_甲寅

│      52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五二_乙卯

│      53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五三_丙辰

│      54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五四_丁巳

│      55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五五_戊午

│      56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五六_己未

│      57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五七_庚申

│      58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五八_辛酉

│      59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五九_壬戌

│      60_大六壬集应钤_卷六十_癸亥

│      

├─河洛精蕴

│      术数类-河洛精蕴-0_1

│      术数类-河洛精蕴-2_3

│      术数类-河洛精蕴-4_6

│      术数类-河洛精蕴-7_9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卷一+上)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卷一+下)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卷三)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卷二)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卷五)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卷六)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卷四)

├─六壬古籍精选

│      《壬占汇选》

│      《大六壬秘本》

│      六壬心得

│      六壬洞微赋

│      六壬粹言

│      六壬经纬

│      六壬辨疑

│      北海闲人大六壬64课经解注

│      十二天官形貌

│      吴师青六壬存验

│      大六壬一字诀

│      大六壬心镜

│      大六壬总归

│      大六壬断案

│      大六壬毕法案录(精美排版)

│      大六壬灵觉经--

│      大六壬玉藻金英

│      大六壬的思维逻辑(完整版)

│      大六壬类集

│      大六壬精义讲解

│      大六壬精义讲解续

│      大六壬苗公射覆鬼撮脚+六壬神定经

│      大六壬苗公射覆鬼撮脚

│      大六壬视斯

│      大六壬说约

│      大六壬金铰剪x

│      大六壬银河棹

│      御定大六壬直指

│      心机独悟

│      注解大六壬指南

│      牧夫神课占案集

│      神言易断案

│      袁天罡先师射覆无移口鉴@

│      谭张遗迹

│      

├─六壬统宗

│      六壬统宗卷

│      北法变化禽书

│      重刊校正地理新书

│      

├─六壬金口诀

│      大 六 壬 管 辂 神 书

│      大六壬毕法赋

│      大六壬秘本简介

│      金口诀起课方法

│  小六壬的吉凶判断法

│  小六壬课例分解

│  小六壬预测法

│  崇正辟谬永吉通书

│  崇正辟谬永吉通书

│  干支宝典——天干地支最深刻原理辨析(1)

│  干支宝典——天干地支最深刻原理辨析

│  开启宗门(刘科乐)

│  张定洲-六壬神课神断要诀

│  徐伟刚--袖里乾坤大六壬新探

│  徐伟刚-大六壬点窍论要上下

│  徐伟刚《六壬开悟录》

│  徐伟刚《六壬指南占验精选评注》

│  徐伟刚《智者乐水》——现代预测经典

│  御定六壬直指

│  御定大六壬直指720课阴阳贵

│  御定大六壬直指修改加720课阴阳贵

│  扫描版大六壬指南

│  挨星悬解一夜仙

│  掌决_学习六壬法宝图1

│  掐指小六壬

│  提取文件夹名bat

│  搜源真诀银河棹

│  整理十二地支地理象意x

│  整理大六壬十二天盘格x

│  文王卦

│  文王课秘传

│  日本安倍晴明六壬占事略诀

│  时盘奇门预测学-秦瑞生

│  易境桃源 大六壬分类预测学讲义  

│  易经研究系列著作集(六壬预测类)

│  星辰宝经书-古本

│  景佑六壬神定经

│  景佑六壬神定经

│  景祐六壬神定经

│  李峰《御定六壬直指》(故宫珍本丛刊精选整理本丛书)

│  杨春义大六壬基础、提高班讲义

│  果老星宗入门图示

│  校正《大六壬指南》

│  校正大六壬指南详解-卷一

│  毕法集览

│  注解大六壬指南

│  清 刘赤江 慕农甫 《六壬粹言》

│  王虎应六爻分类占技法

│  王虎应六爻分类占验技法

│  王雷之-大六壬现代预测指南(上)

│  王雷之-大六壬现代预测指南(下)

│  白话大六壬全书

│  目录树bat

│  真正完整版大六壬心境(按古本打印)

│  禽星 古本手抄本

│  禽星手抄星宿推算+

│  秘本诸葛神数

│  秦新星大六 壬预测学

│  秦瑞生  《大六壬预测学》

│  秦瑞生 三元玄空理论与实证 阳宅篇

│  秦瑞生-大六壬预测学

│  秦瑞生《大六壬预测学》

│  程树勋六壬占案汇编_龙德斋

│  算七政交食凌犯法

│  管辂神书三种

│  米鸿宾---大易识阶

│  米鸿宾应用易学的**研究-金口四象全息**预测法x

│  米鸿宾校注:六壬神课金口诀心髓指要

│  米鸿宾注解

│  米鸿滨金口诀测彩

│  米鸿滨金口诀问答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

│  精校大六壬指南(珍藏全本)

│  紫微斗数全书

│  紫微星诀 四卷 全 清代抄本

│  苗公达《六壬密旨》

│  袁天罡先师射覆无移口鉴

│  袁树珊《大六壬探原》(精校版)

│  诸葛亮马前课指算法预测

│  谭张遗迹

│  贾秉然-六爻洗髓

│  道传小六壬    六卷全

│  道传小六壬

│  道家小六壬神通之  12宫

│  道家小六壬神通之  六神与六道关系

│  道家小六壬神通之  六神基本定义

│  道家小六壬神通之  干支特性

│  道家小六壬神通之  开篇

│  道家小六壬神通之  数字特性

│  道藏紫微斗数

│  邵彦和-大六壬断案新编 (宋)上中下

│  邵彦和先生大六壬断案

│  郁冈斋笔尘之七体六壬捷径

│  金口诀务实研究

│  金口诀应用预测学(下)

│  金口诀起课方法

│  金口诀(特训班教材)

│  金口诀(特训班教材)米鸿宾

│  金正音 (清古本)_大六壬秘本 珍本苗公鬼撮脚

│  钟明修_十八飞星紫微斗数真谛

│  阿部泰山--六壬天文易秘传百法

│  陈剑-注解大六壬占验指南

│  陈希夷龙图序注解+玄空秘指浅注(抄本)

│  韦千里六壬占卜讲义

│  鳌头鳌头通书大全36卷

│  (张官德)六壬辨疑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诗词汇编。

1、四部简介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们熟悉古籍、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五四以来,我国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按现代学科体系进行图书分类。截止到2013年10月我国各类图书馆普遍仍采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难纳入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因此一般古籍图书馆(库)的庋藏和检索,仍袭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产生的典籍难以数计,据不完全统计,留存至今的尚有8万余种之多。对古籍的分类整理也很早就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时,由刘向、刘歆父子先后主持,内容包括搜辑、校勘、分类、编目等,最终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略》。《七略》将当时搜辑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的辑略,总题《七略》。该书早已亡佚,但它的基本内容都被保存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因此,《汉书·艺文志》成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类目录。

汉代以后,各种官修,私撰的古籍分类目录不断涌现,分类方法也不断有所改进。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这就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东晋李充所编《晋元帝书目》根据当时古籍的实际情况,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这样,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已略具雏形。

四部体制的最终确立,体现在《隋书·经籍志》中,这部实际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编的目录,正式标注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隋朝以后图书分类的主流是沿用四部分类。

除了上述四分法、六分法外,历代还有将古籍七分、九分以至十二分的,但都不占主导地位,这说明经过时间的检验,四分法能较好地解决繁复的古籍分类问题,因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当然,四部之下的各种类目,历代都有所变动,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分为四部44类,有较大的权威性。

2、四部的具体分类

21经部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2]

十三经注疏: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经学史及小学类:经学史即经学历史,小学类分训诂、字书、韵书。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

22史部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正史:指《史记》、《汉书》等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 清 乾隆 年间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不久,又将《清史稿》合编其中,合称《二十六史》。

编年:按年代顺序编排史料、著作等。

纪事本末:史书体裁之一。以历史事件为纲,将重要史实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顺序编写。创始于 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别杂史等:别史,图书四部分类中史部的一目。指不属于正史、杂史的史书。杂史,旧时区别于纪传、编年、纪事本末的一种史书体载。或记一时见闻,或记一事始末,或只是一家私记,但均带有历史掌故性质。

史评: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著作。如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是评论史事方面的专著;刘知几《史通》和章学诚《文史通义》则多载对史书的评论。

诏令奏议:诏令,文体名。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文告的总称。包括册文、制、敕、诏、诰、策令、玺书、教、谕等。奏议,文体名。古代臣下上奏帝王的各类文字的统称,包括表、奏、疏、议、上书、封事等。

传记:亦单称传。记载人物事迹的文字。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史钞:摘抄一史或合抄众史的书籍。《宋史·艺文志》始有“史钞”一门。有专抄一史者,如《汉书钞》、《晋书钞》之类;有合抄众史者,如《正史削繁》、《新旧唐书合钞》之类。此类史书,博取约存,对读者有一定的方便。

载记:旧史为曾立名号而非正统者所作的传记,以别于本纪和列传。

时令:图书分类目录名。 宋 以前有关时令的书籍,都入子部农家,但诸书所载,上自国家典制,下至民间风俗,不仅仅限于农事,故《中兴馆阁书目》,另列时令一类。 清 代修《四库全书》,沿用 宋 人旧例,仍立时令一目。

地理:地志县志,记载方域、山川、风俗、物产等文字。

职官:历代官制。如《唐六典》、《周官》。

政书:政书,是记录典章制度的书籍,政书之名源于明代钱溥的《秘图书目》。政书可分成两大类,一为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式政书”;另一种是记述单一朝代典章制度的“断代式政书”,后世史书多以“志”来记述各朝典章制度。

目录:目录分类学的著述。

23子部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人物,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後亦指崇尚黄帝、老庄之说者。

释家:释家即佛教。

法家:战国时的学派,为九流之一。以尚法明刑为主,以李悝、商鞅、韩非等人为代表。

兵家:古时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亦指研究军事的学派。

农家:战国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派别。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

杂家:寥寥不能成类者,并入杂家,杂之义广,无所不包……以立说者谓之杂学,辨证者谓之杂考,议论而兼敍述者谓之杂说,旁究物理胪陈纤琐者谓之杂品

术数:术数,谓以种种方术,观察自然界可注意的现象,来推测人的气数和命运。也称“数术”。

医家:即医学。

艺术:泛指六艺以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术技能。

书画:书法图画

谱录:记载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等的表册

类书:辑录经、史、子、集各类著作,所收内容相当广泛,几乎无所不包。综合性的大型类书,就是古代的百科全书。类书起源于三国时代,有魏文帝曹丕命儒臣所编成的《皇览》。

蒙学:学童启蒙书籍。

24集部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注:以上分类依照 清《四库全书》。

总集:指汇集许多人的作品而成的诗文集。

别集:相对总集而言。即收录个人诗文的集子。

楚辞:为骚体类文章。

词: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诗文评:收录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书籍。

曲: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

小说: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所有书籍可分哪几类?

图书基本学科分为四种类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各行业工程技术学科以及商学、工学、农学、林学等)、新兴学科(电脑、马列主义、环保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