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史记》是“正史之祖”?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是一部具有开创性价值的文学著作,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小说。《史记》在中国文学界,甚至是历史界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不少文学家对《史记》的评价都是十分高的。传统的史书要求人们以一个公平公正的态度去叙述历史,但《史记》却完全不同,在叙述历史故事的过程中,掺杂着自己的个人情感。司马迁在写《项羽本纪》的时候,可谓是荡气回肠。
司马迁在叙述人物故事的过程中,融入了许多个人的见解,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不可否认的是司马迁的文学素养是十分高的,虽然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但是在司马迁的艺术手段处理下,显得十分秩序井然。司马迁有着独到的见识,通过文字向人们叙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其中充沛着丰富的感情。《史记》中包含着许多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通过《史记》,人们可以领略历史人物的风骚。
司马迁在《史记》中融入了许多心血和精力,表达了对封建统治制度的批判。对于一个古人,司马迁的想法是十分大胆的,也是十分需要勇气的。《史记》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树立了一个鲜明的旗帜。是一个能够影响现代史学的著作。《史记》对古代的传记文学、小说、散文都起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史记》的体裁以及叙事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后代的文学。
历史对后代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对历史的探索,《史记》中记载了3000多年的中国历史文化,其中包含着各路英雄人物,司马迁对这些人物的评价成为了后世人了解历史的根据。史记中涉及诸子百家、六经、天文历法、科技、医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有着十分丰富的史料价值,需要人们去继承和传承《史记》的内涵。
作为通读了史记的人回答这个问题的话,绝对是可靠的。
从三个方面试着解开了史记的“谱”。
1权威性
先理解司马迁的家人怎么样?
祖先是重黎氏,从帝舜到夏、商、西周,世世代代掌管着天文地理。
周宣王时,重黎氏失去官守成为司马氏,司马氏代代掌管周史。
周惠王和周襄王的时候,司马离开了周都,到达了晋国。然后开始分散到各地。
司马迁的祖先错在秦国,辅佐秦惠王平定巴蜀。司马的错孙司马溥成是白起的部将,一起参加长平之战,和后白起一起被授予死于杜邮。司马靳的孙司马昌是秦始皇时代担任铸铁器的官员。
后来大秦灭亡后,司马昌的儿子司马无泽是汉市长,司马无泽的儿子司马喜封了五大夫。司马喜之子司马作为汉太史公,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事业。
从司马迁家族的历史来说,历史官的祖先周朝跨越了汉朝。即使没有史官的祖先,也可以说是侍奉战国时代的主人公秦国的战略集团,作为证人参加了大秦兴亡的历史。
基于这一点的想法,至少上述时期的历史是确实的。
2精度
如科学实验那样,准确度与采样数据的准确度有关。正确的数据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司马迁是怎么收集资料的?
太史公的任务之一是管理国家的藏书。像老子一样。这是周朝的藏书史。当然,司马迁可以随时查阅必要的历史资料。例如,有人争论陈胜所说的过期令是否正确,其实萧何进入咸阳时,就去宫里取经秦朝丞相和御史所主持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录、户籍文件等文献资料。
太史公也参考了古籍,例如《左传》、《国语》和《尚书》等,左丘明家族也世世代代成为史官,在楚国刚刚开始创造历史,后楚国内开始走上了鲁国的历史。司马迁在选择参考书的时候,可以考虑其正确性。
司马迁文献少,为了考证年代久远的历史,从西到空桐,北过涿鹿,东到海,南渡河和淮河,历访长辈,校对古籍的可信度。
以此为基础,我认为司马迁以当时的条件写的历史有瑕疵,但还是妥当的。
3演义性
司马迁擅长写散文,主要表现在他写的70列传上。仔细一看,和其他古典作品不同,有这样一个故事:赵氏的孤儿和子贡在五国灭吴。第一次看史记的时候,司马迁明明很了解历史,为什么要这样改编呢?
司马迁想腐败后也能完成这么大的作品,有时也可以苦乐。说句题外话,如果他真的要写小说的话,我想四大名著什么也没有。
完成了这样的大作,给华夏子孙留下了如此宝贵的财产。正如挽联所说的那样,不要变得坚强。幽愁感愤,信史照天下。我只能‘仰望高山而停,用景色的举止’赞美他,又为什么会指责《史记》的可靠性呢?
我就不直接引用了。我直接根据我的认识来写:
对于中国来说,《史记》可以说是第一部正史,开创了史书的先河;
《史记》不是什么歌功颂德的,他终于事实。对于项羽,一个失败的王者,司马迁也将其计入本纪;吕太后(当朝的祖先)也计入本纪,在本纪中而且如实记录了吕太后的狠毒的一面(将戚夫人变为人彘)。所以,司马迁不完全以成败来书写历史,也不因性别的差异来书写历史。他就是要满足历史的真实性;
司马迁的《史记》直接写到了当朝汉武帝,这是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这是何种的气魄与胆量;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只写到了后周,对涉及到宋朝的历史,可以说是只字未提;
史记的文采,不是粗俗的文字,而是一种文学的表达方式。即历史的变迁,用优美的文字如实记录。例如“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就是出自史记;
史记的记录的面很广,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游侠传》《刺客列传》《酷吏传》。还有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天官书》,还有地理方面的记录已经汉代周边少数民族的来历以及追溯。可以说,史记的知识面的宽广度也是旷古绝今的。
史记的最后,司马迁加上了自己的评论。事实上,这些评论是告诉了读者,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看问题的视点。
作为一个国人,至少应该知道:《史记》是不朽的。(个人认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绝唱,无来者之可追。《离骚》也是绝唱,几乎没有来者之可追。(离骚是楚辞,只有屈原和其弟子宋玉会这种文体,时至今日,无第三者。)
我建议你看看《史记》和《离骚》(离骚至少熟读才能领会离骚的韵味)。
《史记》和《离骚》为啥是绝唱,是因为写得太好了,后人无法超越。
《史记》的史料十分丰富,其来源综合起来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个来源是书籍。凡汉代以前古书,司马迁无所不采。经书、国语、国策、楚汉春秋、诸子、骚赋等都是他写史的重要材料来源。他在《史记》的许多篇章里都作了明确的说明。如《三代世表》中说“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于是以《五帝系谍》、《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六国年表》中说“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管晏列传》中说“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司马穰苴列传》中说“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十二诸侯年表》中说“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至周厉王”;《五帝本纪》中说“予观《春秋》、《国语》”;《屈原贾生列传》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等。这些都表明司马迁是广泛搜集并充分利用了当时所能得到的书籍资料来从事著述的。 第二个来源是档案。司马氏世为史官,司马谈曾任太史公,后来司马迁又继任此职,因此,汉初档案如诏令、记功册等都能见到,并且用作写史的资料。这一点,也可以在《史记》中得到证明。如《惠景间侯者年表》中说“太史公读列封至便侯”;《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说“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儒林列传》中说“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等等都是。 第三个来源是见闻。秦汉史事,对于司马迁来说是近现代史。当时记载有缺,因此多赖见闻。如《项羽本纪》赞中说“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赵世家》赞中说“吾闻冯王孙曰:‘赵王迁,其母倡也……’”;《刺客列传》赞中说“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说“苏建语余曰‘……其为将如此’”;《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这是得于所闻的。《李将军列传》中说“吾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游侠列传》中说“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这是得于所见的。《张释之冯唐列传》中说唐子冯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郦生陆贾列传》中说“平原君子,与余善,是以得具论之”;《田叔列传》中说田叔的少子“仁与余善,余故并论之”。这是得于交游的。这些从见闻和交游中得来的材料,不仅增加了史料来源,而且增强了《史记》内容的真实性。 第四个来源是游历。司马迁为了著《史记》,曾经登涉名山大川,访求史迹。如《五帝本纪》中说“余尝西至崆峒,北至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河渠书》中说“余登庐山”;《魏公子列传》中说“吾过大梁之墟”;《屈原贾生列传》中说“余……适长沙”;《龟策列传》中说“余至江南”;《淮阴侯列传》中说“吾如淮阴”;《伯夷列传》中说“余登箕山”;《蒙恬列传》中说“吾适北边,……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等等。这些反映了他足迹所至几乎遍及全国,也说明了他周游各地与写作《史记》的密切关系。 《史记》的史料来源很丰富,然而就各个历史时期来说,史料的多少又很不平均。春秋以前间有缺略;春秋战国至秦比较详细;汉建立后一百年左右的历史,则详尽记载,篇幅最多。也就是说,时代越近材料越多。对于上古史事,司马迁当时已有文献不足之叹。刘知几在《史通·叙事》篇中称:“观子长之叙事也,自周已往,言所不该,其文阔略,无复体统;自秦汉已下,条贯有伦,则焕炳可观,有足称者。”这个评论是对的,但这种情况的产生,是因为司马迁据以写史的材料前少后多所致,我们自然不能苛求于他。
为什么说《史记》是“正史之祖”?
本文2023-10-28 09:24: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7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