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是什么少数民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9收藏

广西是什么少数民族?,第1张

广西是壮族。

广西少数民族有11个,分别为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族。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

广西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约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60%;是全国仫佬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约占全国仫佬族人口的90%;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也是我国毛南族最大的聚居区,有7万多人。

其他资料

世居广西的11个少数民族,除回族使用居住地的汉语方言外,均有自己的语言,分别是壮语、京语、瑶语、苗语、侗语、仫佬语、毛南语、京语、彝语、水语、仡佬语。

使用水语、仡佬语的人口呈下降趋势,已属濒危语言。而汉语方言也有粤语、西南官话(桂柳官话)、客家语、平话、湘语、闽语等六种。

广西全称: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语:Dieggagguenj Bouxcuengh Guengjsae

英语: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简称:桂

战国时期,岭南称百越之地,广西属百越的一部分。公元前214年,秦王朝统一百越,在岭南设置桂林、南海和象郡,其中桂林郡和象郡包括今广西大部分地区,广西称“桂”由此而来。

宋初,广西绝大部分地域属广南西路,后简称广西路,这是“广西”名称的由来。元朝,设置“广西行中书省”,这是广西设省的雏形。明朝,广西是当时全国13个布政使司之一,称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广西名称由此固定下来。清朝,设广西省。自广西设省起直至民国时期,省会绝大部分时间在桂林,仅1912~1936年曾一度迁到南宁。

1949年12月11日,广西全境解放。解放初期设广西省,省会在南宁。1958年3月5日,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此后,广西境内的行政区划虽时有变动,但自治区一级的建置未改变。1978年起,将12月11日(右江苏维埃和红七军成立日)定为自治区成立纪念日。

总之,广西是旧称,今称是广西壮族自治区( Dieggagguenj Bouxcuengh Guengjsae),英语为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首府南宁。

[编辑本段]广西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位于东经104°26'—112°04',北纬20°54'—26°24'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全区中部。广西区位优越,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东邻粤、港、澳,北连华中,背靠大西南。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广西周边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省接壤。东南与广东省省界线长约931公里,东北与湖南省省界长约970公里,北面与贵州省省界长约1177公里,西面与云南省省界长约632公里。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边界线长约1020公里。大陆海岸线长约1959公里。全区土地总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247%。东西最大跨距约771公里,南北最大跨距(南至斜阳岛)约634公里。全自治区聚居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2005年末总人口4925万人,汉族人口3027万人,占6146%;各少数民族人口1898万人,占3854%,其中壮族人口1605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457%,占总人口的3260%。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地形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全国地势第二台阶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处两广丘陵西部,南临北部湾海面。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岭连绵、山体庞大、岭谷相间,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呈盆地状,有“广西盆地”之称。

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貌总体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呈盆地状。其特征是:

1盆地大小相杂。西、北部为云贵高原边缘,东北为南岭山地,东南及南部是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盆地中部被广西弧形山脉分割,形成以柳州为中心的桂中盆地,沿广西弧形山脉前坳陷为右江、武鸣、南宁、玉林、荔浦等众多中小盆地,形成大小盆地相杂的地貌结构。

2山系多呈弧形,层层相套。自北向南大致可分为4列:第一列为大苗山—九万大山;第二列为大南山—天平山—凤凰山;第三列为驾桥岭—大瑶山—莲花山—镇龙山—大明山—都阳山(此列亦称广西弧〕;第四列为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大青山。山系走向明显呈现东部受太平洋板块挤压、西部受印度洋板块挤压迹象。山地以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为主,占广西总面积235%;海拔400—800米低山次之,占广西总面积159%。桂东北猫儿山主峰海拔2141米,为广西第一高峰,也是南岭最高峰。越城岭—猫儿山与海洋山之间的湘桂走廊是中国三大走廊之一。

3丘陵错综,占广西总面积103%,在桂东南、桂南及桂西南连片集中。

4平地(包括谷地、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三角洲及低平台山)占广西总面积269%。广西平原主要有河流冲积平原和溶蚀平原二类。河流冲积平原主要分布于各大、中河流沿岸,较大平原有浔江平原、郁江平原、宾阳平原、南流江三角洲等。其中浔江平原最大,面积达630平方公里。

5喀斯特广布,占广西总面积378%,集中连片分布于桂西南、桂西北、桂中、桂东北。其发育类型之多为世界少见。

河流众多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流大多沿着地势呈倾斜面,从西北流向东南,形成了以红水河—西江为主干流的横贯广西中部以及支流分布于两侧的树枝状水系。其中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86条,总长度有34万公里,河网密度0144公里/平方公里。分属珠江、长江、桂南独流入海、百都河等四大水系。珠江水系是广西最大水系,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的852%,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33条,主干流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西江自西北折东横贯全境,全长1239公里,出梧州流向广东入南海。长江水系分布处于桂东北,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35%,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0条,主要河段有湘江、资江,属洞庭湖水系上游,经湖南汇入长江。其中湘江在兴安县附近通过秦代开凿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独流入海水系主要分布于桂南,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107%,较大河流有南流江、钦江、北仑河等,均注入北部湾。经越南入北部湾的百都河水系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06%。喀斯特地下河众多,有433条,其中长度超过10公里的有248条,坡心河、地苏河等均独自形成地下河水系。

海岸、岛屿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濒临属于南海的北部湾。大陆海岸东起合浦县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交界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约1500公里,岛屿岸线46l公里。海岸线曲折,类型多样。南流江口、钦江口为三角洲型海岸;铁山港、大风江口、茅岭江口、防城河口为溺谷型海岸;钦州及防城港两市沿海为山地型海岸;北海、合浦为台地型海岸。广西近海滩涂广大,面积达1005平方公里。0—20米浅海广阔,面积达6488平方公里。整个北部湾的面积约1293万平方公里,东起雷州半岛、琼州海峡,东南为海南岛,北至广西,西迄越南。湾内海底平坦,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斜,倾斜度不到2°,水深一般20—50米,最深不超过90米。广西沿海有697个岛屿,总面积约669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涠洲岛面积约247平方公里。

气候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低纬,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南濒热带海洋,北接南岭山地,西延云贵高原。按全国地形分类,广西属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具有周高中低、形似盆地,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特点。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热量丰富、雨热同季,降水丰沛、干湿分明,日照适中、冬少夏多,灾害频繁、旱涝突出的气候特征。

一、气候温暖,热量丰富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热量丰富。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65~231℃之间。等温线基本上呈纬向分布,气温由南向北递减,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区递减。全区约65%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0℃以上,其中右江河谷、左江河谷、沿海地区在220℃以上,涠洲岛高达231℃。桂林市东北部以及海拔较高的乐业、南丹、金秀年平均气温低于180℃,其中乐业、资源只有165℃。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极端最高气温为337~425℃。其中,沿海地区、百色市南部山区及金秀、南丹、凤山、乐业、天等在337~378℃之间,其余地区380~425℃,百色为全区最高。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极端最低气温为-84~29℃。桂北山区-84~-40℃,资源为全区最低;北海市、防城港市南部及博白、都安极端最低气温在0℃以上,其余各地在-39~-02℃之间。

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降水量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各地年降水量为1080~2760mm,大部分地区在1300~2000mm之间。其地理分布具有东部多,西部少;丘陵山区多,河谷平原少;夏季迎风坡多,背风坡少等特点。广西有三个多雨区:(1)十万大山南侧的东兴至钦州一带,年降水量达2100~2760mm;(2)大瑶山东侧以昭平为中心的金秀、蒙山一带,年降水量达1700~2000mm;(3)越城岭至元宝山东南侧以永福为中心的兴安、灵川、桂林、临桂、融安等地,年降水量达1800~2000mm。另有三个少雨区:(1)以田阳为中心的右江河谷及其上游的田林、隆林、西林一带,年降水量仅有1080~1200mm;(2)以宁明为中心的明江河谷和左江河谷至邕宁一带,年降水量为1200~1300mm;(3)以武宣为中心的黔江河谷,年降水量1200~1300mm。

由于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广西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分明。4~9月为雨季,总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5%,强降水天气过程较频繁,容易发生洪涝灾害;10~3月是干季,总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5%~30%,干旱少雨,易引发森林火灾。

三、日照适中,冬少夏多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年日照时数1169~2219小时,与邻省比较,比湘、黔、川等省偏多,比云南大部地区偏少,与广东相当。其地域分布特点是:南部多,北部少;河谷平原多,丘陵山区少。北海市及田阳、上思在1800小时以上,以涠洲岛最多,全年达2219小时。河池、桂林、柳州三市大部及金秀、乐业、凌云、那坡、马山等地不足1500小时,金秀全年日照时数最少,只有1169小时。其余地区在1500~1800小时之间。

广西壮族自治区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特点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除百色市北部山区春季多于秋季外,其余地区秋季多于春季。夏季各地日照时数为355~698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31%~32%;冬季各地日照时数只有186~380小时,仅占全年日照时数的14%~17%。

[编辑本段]历史概貌

先秦时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70万年以前,就有原始人类在此劳作生息。距今10万―2万年前,在桂西、桂南、桂北山区活动着的古人类"柳江人"已进入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氏族社会初期。距今2万―1万年前,生活在广西的人类以"麒麟山人"为代表,已学会制造和使用钻孔砾石和磨尖石器刃口。距今1万―6000年前,古人甑皮岩人走出石灰岩洞与大山河谷,向平原和滨海地区发展,开始定居生活,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制陶业。距今约6000―3000年前,广西跨入以男子为中心的父系氏族时期。距今3000年左右,广西开始进入文明社会。

先秦时期,广西为骆越国,居住着百越中的"骆越"、"西瓯"、"苍梧"人。骆越国是岭南壮族祖先著名的方国,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云:“路音近骆,疑即骆越。”路即骆,此说中的。《逸周书》亦称《周书》,乃先秦古籍,多数篇章出于战国,其中所记商周之事,必有所本。在《吕氏春秋•本味》里,又提到“越骆之菌”,汉代高诱注:“ 越骆,国名。菌,竹笋。”越骆是汉语提法,意为越(山)谷或越鸟,越人语言倒装为骆越。

骆越与西瓯是构成今天壮族的主要两个支系,它们存在一千多年,创造了灿烂的稻作文明。今天壮族传承的古代文化,在很多方面是西瓯、骆越人创造的。骆越方国创造的稻作文化、大石铲文化、龙母文化、青铜文化、青铜文化中的铜鼓文化、花山文化,等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骆越人和苍梧人、西瓯人一起,在我国最先发明了水稻人工栽培法,为中华民族也为全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今南宁市范围,发掘出了骆越人祖先留下的十四处贝丘遗址,从中出土了一万年前原始石磨盘、石杵、石磨棒等稻谷的脱壳工具,其中南宁市亭子圩遗址出土的这类工具,经C14测定为11000年。年代仅次于湖南道县壮族苍梧部祖先留下的12000—20000年前的炭化稻粒,比江西万年县的一万年稻谷遗址早1000年。到了骆田时代,骆越人对境内的田畴整治已经卓有成效,已经会根据潮水的涨缩选择田块。今天,整个华南无论哪个民族,都以大米为贵,餐桌上的主食主要是大米饭,以大米为原料的食品系列有米饭系列、米粉系列、粽粑系列、糍粑系列、米粥系列、汤圆系列、米糕系列、米饼系列、米花系列、饮料系列、米肉系列、灌肠系列等12个系列,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副食的猪鸡鸭鹅,也是大米的转化物。从旱地农业地区移居岭南的汉族等民族,也都放弃了麦类的种植,和壮人一起在餐桌上享受壮族祖先创造的稻作文化。骆越人的这一大贡献,与日月齐光。

骆越人的青铜技艺有很高的水平,他们所制造的灵山型、冷水冲型、晋宁型铜鼓,是铜鼓鼎盛期的产物,是八型铜鼓中的顶级产品,代表了铜鼓技艺的最高水平,高大厚重,设计奇巧,工艺精湛,花纹繁缛。鼓面上的青蛙立雕,一反青蛙450蹲势,脊梁与鼓面平行,臀部隆起如猛狮,身上饰以稻穗文,这一画龙点睛之笔,正是骆越人对稻作文化贡献的特别标记。鼓面上的太阳纹告诉我们,骆越人有自己的欧几里得,公元前他们就能够在鼓面上表现出分割圆法。分割圆法被认为是两千多年前一个民族最高科学水平的标志,从记载上看当时世界上只有汉族和古希腊的欧几里得能分割圆,人们没有想到壮族祖先也能做到,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罢了。骆越人制造的镦、圆形器、牛首提梁卣、钟、靴形钺等青铜器,都有很高的水平,尤其是牛首提梁卣,设计精巧,卣纽和卣腹上四头圜眼圆睁的水牛头,堪称一绝。

骆越人的生产工具别具一格,其早期的带肩石斧和有段石锛,是典型的越人产品。所铸造的铜钺类包括靴形钺、扇面钺、风字形钺、铲形钺、圆头形钺等,形状多变、精巧实用,表现了骆越人的聪明才智。其所制造的大石铲为国内一绝,长舌形,束腰,边沿加工精细圆润,束把处有边牙,以便绑牢。最大的长60多厘米,宽20多厘米。既是生产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品,祭祀稻作神灵时又是神器。其设计独具匠心。其他如西林的战国铜棺,合浦鸭首流铜魁、凤凰形铜灯、人足形铜盘等,都闪耀者骆越人智慧的光芒。

花山文化是骆越人创造的世界闻名的艺术画廊,主要分布于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沿岸,绵延200多公里,另有5处分布于左江流域的凭祥市、天等县等处。共有84个地点,183处,287画组。主体形象为人身蛙形的蛙神形象,赭红色,平涂成投影式(鬼影),皆两臂弯肘上举,半下蹲成骑马式,犹如蛙泳之状,整个画面呈欢歌狂舞之态,震动人心。花山崖画是骆越人祭祀蛙神的圣地,是按照骆越人敬祀蛙神的场面描绘的。除了蛙神形象,还有奔犬、鹿、鸟、铜鼓、铜锣、星星、太阳等形象。其产生年代上限在战国,下限在西汉,长达700多年。少量为后世仿制。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宁明县的花山崖画,壮话叫做岜莱(Byaraiz),岜意为山,莱意为花纹。因其规模最大,故以之代表整个左江崖画。花山崖画和世界各地岩画相比,有显著的特色。其蛙神形态不仅整齐划一,而且绵延700多年而不改,比较罕见。宁明花山画面高40多米,宽长达170多米,就一个“地点”(世界岩画规则,画面边沿外500米内无画为一个“地点”)的面积来说,堪为世界之最。此画面尚可辨认的人物形象达1300多个,所有的大小图象加起来达4万多个,世界少有。花山崖画是稻作文化的集中展示,像这样大规模展示稻作文化的艺术珍品,堪称一绝。花山崖画不是静态古老文化,而是活态文化,其所展示的稻作文化,依然活在民间。至今在古骆越北界红水河沿岸的东兰、凤山一带,还保留有“蛙婆节”,祭祀民族图腾蛙神。节日里跳的蛙舞,舞者戴蛙首头套,跳跃之状酷似花山崖画上的动作,其他地方民间流传的一种师公舞,也酷似花山形象。故舞蹈家们把花山人物形态称为蛙形舞姿。

秦汉时期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统一百越,在岭南设桂林、南海和象三郡。今广西属桂林郡全部(广西称"桂"由此而来),象郡的一部分,南海郡的小部分。此外,长沙郡的小部分,黔中郡的小部分亦在广西境内。

秦末汉初,南海郡代理郡尉赵佗攻占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广西为南越国属地。

汉元鼎六年(前111),武帝平定南越王国,在岭南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郡。今广西大部分地域分属郁林、苍梧、合浦3郡21县。其中郁林郡治布山县(今桂平西南),苍梧郡治广信县(今梧州市),合浦郡治从汉建武十九年(43)从徐闻迁合浦县(今浦北县境内)。此外,汉时今广西还有小部分地域分属零陵、武陵郡。东汉末,广西大部属交州统辖。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时期,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属吴国,桂西北小部属蜀国。吴在今广西境内设桂林、始安、临贺、苍梧、郁林、合浦六郡,今桂北部分地域属零陵、武陵郡,桂西部分地域属蜀国的兴古郡。设置的县增至39个。

两晋时期,今广西境内设置苍梧、郁林、桂林、合浦、始安、临贺、晋兴、宁浦、永平、西平10郡,设置的县增至57个,分属广州、交州和湘州统辖。

南北朝时期,今广西地域始属南朝宋、齐、梁,后大部属陈地,今桂西、桂西北小部分地域属北朝周。先后设置9州、48郡、127县,其中37郡、78县为新设。

隋唐时期

隋统一中国后,将中国分为九州,广西大部分地域始安、永平、宁越、郁林、苍梧、合浦等郡属杨州,只有零陵、熙平2郡属荆州。先后设置85个县,其中61个承袭南北朝。

唐朝沿用隋制。唐太宗于贞观元年(627)将全国分为10道,今广东、广西绝大部分地域属岭南道(治所在今广州)。另外,桂西、桂西北和桂东北部分地域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玄宗把江南道分为东西两道和黔中道,今桂西、桂西北部分地域属黔中道,桂东北部分地域江南西道。咸通三年(862),懿宗将岭南道分为岭南西道和岭南东道。广西大部分地域属岭南西道,广东属岭南东道。岭南西道治所设在邕州(今南宁),南宁在唐朝开始成为广西的首府。岭南西道除广西外,还包括现在的海南岛、雷州半岛一带。岭南西道设立桂、容、邕三管经略使,史称"三管",基本上形成广西后来行政区疆域的轮廓。此外,富川、钟山、贺州、藤县、岑溪一带属岭南东道。贞观末年,今广西境内设有34州。这些州大部分沿袭久远,直到明清时期才有的改府,有的改县。唐朝在今广西境内先后设置224个县,唐末减至154个。从唐朝开始,在今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设置50个羁縻州、51个羁縻县。

五代宋元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今广西桂林、柳州、梧州以北地区先属楚国,后属南汉,其余地区全属南汉。这一时期,今广西境内的行政建置基本沿袭唐代,设置的州有37个,其中34个为唐旧州;设置的县有135个,其中133个为唐旧县;此外还有羁縻州32个,羁縻县31个。

宋朝开宝四年(971),宋灭南汉,统一岭南。先后将全国划分为15路,至道三年(公元997),今广西绝大部分地域属于广南路,今全州、灌阳、资源一带属荆湖路。元丰元年(1078),分广南路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今广西绝大部分地域属广南西路,治所设在桂州(今桂林),桂林从宋朝开始正式成为广西的首府。广南西路辖地除广西外,还包括今广东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一带。此外,分荆湖路为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今全州、灌阳、资源一带属荆湖南路。大观元年(1107),分广南西路另设置黔南路,辖地包括今桂西北部分地域。大观三年(1109),黔南路并入广南西路,更名广西黔南路,次年仍名广南西路。南渡后更名为广西路。这是"广西"名称的由来,广西得名由宋代始。宋在今广西境内先后设置2府、41州、3监、139县、85羁縻州、80羁縻县。

元朝时期,设省、路(府)、州、县四级区域制。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元朝在全国设3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今广西先属湖广行中书省。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从湖广行中书省南部划出,设置"广西等处行中书省",这是广西设省的雏形。当时广西行中书省内划为12路、1府、1司、9州分别统辖各县。12路是:南宁路(治宣化县,今南宁)、静江路(治临桂县、今桂林)、柳州路(先治柳城,后移马平,今柳州)、梧州路(治苍梧,今梧州)、太平路(治崇善,今崇左)、田州路(治田州,今田东)、思明路(治思明州,今宁明),浔州路(治桂平),来安路(治奉议州,今田阳)、廉州路(治合浦)、钦州路(治钦州)、镇安路(治今德保),还有平乐府(治平乐)、庆远南丹安抚司(治宜山,今宜州);9州是:郁林州、容州、象州、宾州、横州、融州、藤州、贺州、贵州。此外,今全州、灌阳、资源仍属湖广行中书省(治今湖北武昌)统辖。元末,今广西境内设有2府、1安抚司、13路、9州、53县、60土州、8土县。

明清时期

明朝时期,撤销元朝的行省之名,设司、府(州)、县(土州)三级区域制。全国划分为13个布政使司。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设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广西"名称由此固定下来。广西布政使司内划分为11个府和3个直隶州统辖各县。11个府是:桂林府(治临桂县,今桂林)、柳州府(治马平,今柳州)、庆远府(治宜山),思恩府(先治乔利,今马山境,后迁治武缘,今武鸣境)、思明府(治思明土州,今宁明)、平乐府(治平乐)、梧州府(治苍梧,今梧州)、浔州府(治桂平)、南宁府(治宣化,今南宁)、太平府(治崇善,今崇左)、镇安府(治今德保);3个直隶州是:归顺州(治今靖西)、田州(治今田东)、泗城州(治今凌云)。此外,全州原属湖南地,洪武二十七年(1394),全州(今全州、灌阳、资源)自湖广永州府改属广西后,今广西地域大体形成。洪武二年六月(1369)将原属广西所辖的廉州、钦州划拨广东统辖。明末,今广西境内设有13府、4州、44县、34土州、6土县和5个长官司。

清朝时期,推行省、府(直隶厅)、州(直隶州)、县四级区域制。复设广西省,省会驻桂林府(今桂林市)市。广西全省划分为11个府、2个直隶厅、2个直隶州,分别统辖各州市县。11个府是:桂林府(治临桂,今桂林)、柳州府(治马平县,今柳州),庆远府(治宜山)、思恩府(治武缘,今武鸣)、泗城府(治凌云)、平乐府(治平乐)、梧州府(治苍梧,今梧州)、浔州府(治桂平)、南宁府(治宣化,今南宁)、太平府(治崇善,今崇左)、镇安府(治天宝,今德保);2个直隶厅是:上思直隶厅(治今上思)、百色直隶厅(治今百色);2个直隶州是:郁林直隶州(治今玉林)、归顺直隶州(治今靖西)。此外廉州府(治今合浦)、钦州直隶州(治今钦州),均属广东省。荔波县原属广西省,清世宗雍正十年(1732)划归贵州省统辖。清末,今广西境内设有13府、4州、44县、34土州、6土县、10土司和3长官司。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于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民国期间,广西沿袭清朝称省,地域与清朝大致相同。民国元年,直隶州、厅均改为府,全省划分为10府:桂林府、平乐府、柳州府、庆远府、梧州府、浔州府、南宁府、太平府、镇安府、思恩府,分别统辖各县。民国二年(1913)撤销府制,由省直接统辖各县。民国六年(1917),全省划分为6道:桂林道(治今桂林)、柳江道(治柳州)、南宁道(治今南宁)、苍梧道(治今梧州)、镇南道(治今龙州)、田南道(治今百色),分别统辖各县。始自明清的对土官管辖区的改土归流措施,至民国十八年(1929)全部完成,全部土州、土县改设新县。民国十五年(1926),根据军政合一的原则,废除道制,把全省划分为若干区。民国十九年(1930),全省划分为12个民团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民团区为行政监督区。在此期间,广西为新、旧桂系军阀统治达28年之久。民国三十三年(1944),全省划分为8个区,辖99县,外加1个直辖市和1个设治局。民国三十八年(1949),截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全省划分为1市(桂林)、15区(1―15区)、99县。钦州、合浦、灵山、防城仍属广东省统辖。自广西设省起,直至民国时期,省会绝大部分时间在桂林,仅民国元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12―1936)迁于南宁。

新中国成立至今

1949年12月10日,广西全省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设广西省,省会设在南宁。1952年12月10日,在壮族聚居的邕宁、宜山、百色3个专区成立桂西壮族自治区;1956年3月改为桂西壮族自治州;1956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倡议,1957年6国务院作出关于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决定,并在同年7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相应的决议。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宣告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65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广西僮族自治区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从自治区成立20周年的1978年起,将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纪念日的3月5日改为12月11日,与右江苏维埃和红七军成立的日子相一致。

总之,广西是我国近现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金田起义、黑旗军抗法、镇南关战役等的策源地和发生地,涌现了洪秀全、刘永福、冯子材等一批杰出人物。一代伟人邓小平在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也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壮族儿女,如黄少卿、侬智高、瓦氏夫人、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黄鼎凤、吴凌云、陆荣廷、郑献甫、卢焘、韦拔群、韦国清、黄现璠、覃应机、黄荣等等。

广西的民族特色:

1、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世居民族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个,另有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白族、藏族、黎族、土家族等40多个其他民族成分。壮族是广西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2、民族民俗节日丰富

宾阳炮龙节,有百龙舞宾州炮龙之夜文艺晚会和烟花燃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及书画、摄影展等活动。

“三月三”歌圩,原名“三月三”歌节,推出山歌擂台赛、千人竹杠阵等富有壮乡特色的活动项目。

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有开幕式、布洛陀之夜晚会、布洛陀民间祭祀大典、壮民族山歌歌王大赛、国际雄狮大赛等活动。

环江毛南族分龙节,主要有敬祭仪式、民族体育竞技表演、山歌对唱、民族特产、千人傩面狂欢篝晚会等。

龙胜红瑶晒衣节,红瑶(瑶族的一个支系)文化讲古、劳动场景展示、红瑶习俗展示、民族歌舞表演等活动。

瑶族盘王节,有瑶族歌舞专题晚会、开幕式及大型文艺表演、三省十三县节目展演、瑶族服饰大赛等。

3、民族语言丰富,种类多

广西的11个少数民族,除回族使用居住地的汉语方言外,均有自己的语言,分别是壮语、京语 、瑶语、苗语、侗语、仫佬语、毛南语、京语、彝语、水语、仡佬语。而汉语方言也有粤语、西南官话(桂柳官话)、客家语、平话、湘语、闽语等六种。

4、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

主要是桂剧、桂南采茶戏。少数民族戏剧和地方戏种:壮剧、壮欢、彩调剧、邕剧、苗剧、毛南剧、壮族提线木偶戏、壮族师公戏。

扩展资料:

广西民族特色浓厚的原因

1、历史上,广西是真正的“自古以来”。自秦始皇吞并百越,设置桂林郡,象郡,广西一带就已经纳入中国统治之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虽然后来出现如南越(开国国王赵佗还是秦将)等割据政权,但总体上还是属于汉文化主导政治的地区,汉地十八省。

2、地理原因。广西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岭连绵、山体庞大、岭谷相间,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呈盆地状,大小盆地相杂,族群部落间融合不便,形成多个部落,而一个部落再演化成一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广西

广西少数民族有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个世居少数民族。广西是全国仫佬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约占全国仫佬族人口的90%。其中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首府南宁市,位于中国华南地区。广西自古属于汉地十八省,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唐为岭南西道,宋时改为广南西路,元设置广西行中书省,为广西建省之始。

广西地处中国地势第二阶梯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两广丘陵西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现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总体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石山、水面6大类构成。

广西历史悠久,早在80万年前广西就有原始人类生息了。在四、五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柳江人”和“麒麟山人”在此劳作生息。距今2-1万年前的“麒麟山人”已学会和使用钻孔与磨尖的石器。

广西地处中国地势第二阶梯中的 云贵高原 东南边缘,是中国唯一临海的少数民族 自治区 、西部唯一的沿海地区。先秦时期,岭南称 百越 之地,广西分属西瓯、骆越。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征服百越,在岭南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今广西大部分地区属于 桂林郡 和 象郡 ,所以广西称“桂”由此而来。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坐落于南宁市民族广场东侧 ,是国内最早开创 “馆苑结合”、“动静相辅”模式的博物馆,是全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含古籍)7万多件(套)。以下就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藏的12件珍宝进行盘点。

此卣通高40厘米,卣身及盖四面有棱背,提梁置于正背面脊上。盖面、腹部饰以浮雕式的兽面纹,眉、目凸起。盖面上两兽面纹向左右,腹部两兽面纹向前后,互不相望。盖缘、颈、圈足均饰夔纹,盖钮饰六只蝉纹。提梁饰夔纹和蝉纹,两端作牛头形。此器为中原器物,至于为何出现在瓯骆地区,有专家猜测,其可能是通过赏赐、购买或交换而来,也有可能是战利品。1974年出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县马头乡全苏免岭,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此卣造型精美,保存完好,盖内有标志着做器奴隶主族徽的铭文,为典型的中原器物,为研究商代中原与瓯骆地区的交流提供了实物资料。

铜鼓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瑰宝,可分为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等8个类型。壮族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之一,广西是古代铜鼓出土最为密集的地区。这件翔鹭纹铜鼓高368厘米,面径564厘米,足径675厘米,重3075公斤,鼓面中心为太阳纹,十二芒,芒外七晕圈,主晕为衔鱼翔鹭纹,其余饰栉纹、勾连雷纹和锯齿纹。鼓身九晕圈,饰锯齿纹、圆圈纹、羽人划船纹和羽人舞蹈纹。鼓胸为六组羽人划船纹,每船六人,其中三船的划船者皆戴羽冠,另三船各有一裸体人,船头下方有衔鱼站立的鹭鸶或花身水鸟,水中有游鱼。鼓腰饰八组羽人舞蹈纹,每组二至三人,头戴羽饰,下身系展开的羽裙,两臂外展,双腿叉开作舞蹈状。舞上空有衔鱼的翔鹭。足部一侧卧刻篆文“百廿斤”。1976年出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1号墓,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此铜鼓保存完好,纹饰清晰,图案精美,所刻图案纹式内容丰富、活泼生动,整器品相完好、铸造精良,集冶炼、铸造、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于一身,是南方古代民族特有的综合艺术精品,在国内实属罕见,弥足珍贵,是石寨山型晚期的代表作之一,国宝级文物。

羊角钮钟流行于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是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青铜打击乐器,呈半截橄榄形,上小下大,钲部上端透穿长方形孔,顶端有两个外撇羊角状钮。这件人面纹羊角钮铜钟通高19厘米,正面铸有人面纹,人面的眼、鼻、口都隐约可见,呈现出不落俗套的民族风格,装饰人面纹的器物,多是祭祀用品。与铜鼓一样,羊角钮钟作为古越人使用的重要的打击乐器,其在战国至汉代瓯骆文化遗迹——左江崖壁画中有描绘:在首领的带领下,伴随着敲击羊角钮钟、铜鼓等发出的节奏和音律,祭祀人群翩翩起舞。1976年出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1号墓,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此钟音高、律制与同墓共出的“布”字铭钮铜钟、铜锣、铜鼓完全相同,可与这些乐器合奏本地特有的音乐旋律,同时还被赋予作为权力和财富象征的 社会 功能。这种古老且极富地方特色的铜钟,对研究我国南方古代音乐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此灯通高33厘米,长42厘米,宽15厘米,呈凤鸟形,顾首回望,双足分立,尾羽下垂及地。足与尾形成鼎立之势以支撑灯身。头、冠、颈、翅、尾、足各部位轮廓清晰,比例匀称。通体细刻羽毛,精致美观。凤鸟背部有一圆孔,用以放置长柄灯盏。凤鸟口内衔喇叭形灯罩,垂直对准灯盏蜡锥柱上方。凤鸟颈部由两段套管衔接,可以自由转动和拆卸,便于调节灯光和冲洗体内烟尘。灯罩与颈部及腹腔相通,腹腔中空,可以贮水。当灯盏中的蜡烛点燃时,烟灰经灯罩纳入颈管,再由颈管导入腹腔,最后溶入水中。1971年出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望牛岭1号墓,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此灯造型独特,灵巧优美、活泼可爱,工艺先进,纹饰采用岭南地区的一种新兴錾刻花纹工艺,构思巧妙,将环保思想应用于灯具的设计制作中,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观赏性,显示了2000年前我国工匠们的精湛手艺和高度智慧,是西汉古代青铜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提筒是典型的南越器物,主要发现于两广地区,有铜质和陶质两种,为盛酒器皿。这件漆绘提梁铜筒高418厘米,由器身和器盖两部分组成。盖顶有环钮,器身上部有一对铺首衔环耳,上系活动提梁。整件器物仿竹节形,颇似今天广西壮族、苗族、瑶族人民外出劳动时随身携带的竹筒。筒身上满绘的漆画,画面中有人物、禽兽、花木、山岭和云气等。内容以上下不同层次展开,每段均自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所画内容,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巫师的恭敬肃穆、猫头鹰的默静阴森,鼠的敏捷活跃、凤的清高富态,怪兽的凶猛凌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1971年出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望牛岭1号墓,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此筒漆绘画造型生动,线条流畅,给人以惟妙惟肖之感,人物的造型、服饰可在战国楚人绘画中找到源头,说明南越国的铜器花纹,呈现出一种汉、越、楚诸文化并存的风貌,是一件难得的漆画艺术珍品,是研究当时有关情况的重要实证。

黄金在西汉时期使用较多,不仅用于帝王给臣民的赏赐,还用于对外贸易货币支付。西汉法定黄金铸币形式主要有金饼、马蹄金、麟趾金及金五铢等。这枚金饼圆形,正面凹陷,内刻一“阮”字,在“阮”字上方又细刻“位”字,背面隆起、粗糙,重量为2449克。1971年出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望牛岭1号墓,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西汉金饼均作不规则圆饼状,形体有大小之别,大形金饼重约250克,相当于当时的一斤,小形金饼轻小,其重约为大形金饼的十六分之一,即代表当时的一两,是最早出现的圆形黄金货币,此金饼为大形金饼,且刻有文字,十分罕见。

玻璃作为最早的人造材料之一,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随着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玻璃制品作为中外交流的载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这件弦纹玻璃杯高55厘米、口径73厘米、底径4厘米,腹部装饰了三道弦纹,经轧膜成型、精细抛光后,呈半透明的浅蓝色。广西合浦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拥有诸多西来的商品。专家推论,这很可能是汉代合浦人学会了烧制玻璃的技术,并利用当地的材料,延续传统器形,烧制出不同于西方的国产玻璃制品,并开始投放中外市场。出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文昌塔70号汉墓,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此杯属于钾硅酸盐玻璃系统,是印度、东南亚以及我国华南和西南等地特有的一种玻璃系统,而杯身凸弦纹纹饰在我国先秦和两广出土的汉代器物上常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 历史 见证。

这匹大铜马高达117厘米,是一匹拉车的雄马,全身分为头、耳、身躯、四肢、尾等九段装配而成,用子母口衔接,铆钉固定。马的肌肉丰满,四肢刚健,昂着头、竖着耳、张嘴掀鼻,右前腿抬起,作奔驰嘶鸣状。这匹大铜马的姿势威风凛凛,霸气十足。与铜马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件高鼻、深目、颌下有须的“胡人”驭手铜俑。墓中同时出土的还有铜弩机、铁戟和环首铜削等先进的兵器。贵县在汉代属布山县,为郁林郡所在,是广西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墓主人的身份,无疑是当时统治阶级的一员。1980年出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今贵港市)风流岭31号墓,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此马造型、体态匀称,比例恰当,逼真传神,是一尊很高水平的、写实风格的艺术品,是当时岭南青铜铸造工艺的代表作,也是目前岭南地区发现的体型最大、年代最早的青铜马,被称为“岭南第一马”,国宝级文物。

此镜直径109厘米,缘厚04厘米,圆形,扁圆钮、圆钮座。座外一周三十个外向连弧纹,近缘处一双弦凸圈分内外两区。内区主纹自上而下分为五段,阶段线明确。第一段为神人,两侧有朱雀和龙;第二段四个神人;第三段钮两侧为东王公和西王母;二、三段两侧有青龙和白虎;第四段一神四兽;第五段一神,左右两侧为朱雀玄武。外区铭文由右旋的三十七个篆书反体字组成:“黄龙元年太岁在丁酉七月壬子(朔)十三日甲子(师)陈(世) (造)作三(涷)明镜其有(服)者令人富贵”。缘上饰交错连续的小矩形几何纹。三国时期吴镜中发现纪年铭文最多,有黄龙、建兴、五凤、太平、水安、甘露、凤凰等孙吴年号。1966年出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今贵港市)高中水利工地,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此铜镜有“黄龙元年”(公元229年)纪年,时代确切,对研究此时期的宗教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元代景德镇创烧了一种卵白釉(如鸭蛋青色)瓷,有的作品上暗印有“枢府”字样,故而被称为“枢府釉”瓷,当是皇家枢密院的定烧器。该盘直口,弧腹,平底,圈足。胎质洁白细腻,施卵白釉,釉汁匀净厚润。器内壁为阳文缠枝莲,缠枝波谷间印有“枢”、“府”两字。底心为阳文卷枝莲。传世品,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此盘施卵白釉,釉汁匀净厚润,纹饰精美,繁而不乱,为传世元代枢府瓷佳作。

此盘高61厘米,口径335厘米,底径22厘米,菱口,折沿,浅壁瓜棱腹,广底,圈足。青花绘画纹饰,折沿面饰卷枝莲纹边饰,内外壁盘分别绘画卷枝莲花纹和折枝花卉纹,底心作卷枝花卉纹。该瓷盘属于中国青花瓷发展史上极盛时期的官窑产品,一是采用了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青花料——苏泥渤青料,点染出的青花易晕散,呈现出了中国画的韵味;二是瓷器手感极其柔滑,触摸上去就如婴儿肌肤般细嫩;三是做成花瓣形的盘沿,盘子里外都点缀了各式的花朵,颜色深沉的部分往胎骨里面凹,这是国产料没有的一种特点,只有官窑才能烧制出如此效果。传世品,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此盘胎质细白致密,釉色肥厚青白,青花用料“苏麻离青”,呈色浓艳,为罕见的宣德青花精品,也是本馆传世瓷器中最为名贵的藏品之一。

太白尊亦称太白坛,因摹仿诗人李太白的酒坛,故名,又因其形似圈鸡用的罩而有“鸡罩尊”之称,为康熙时期官窑典型器物之一,造型多为小口侈,短颈,溜肩,腹部渐阔呈半球形,浅圈足旋削得窄小整齐,腹部为浅刻团螭图案。该尊高850厘米、口径350厘米、底径1250厘米,小口微侈,短颈溜肩,腹壁渐张,呈半球形,浅圈足。器内壁和底部施青白釉,外壁施豇豆红釉。腹部有三组暗刻团螭纹。底落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竖行无边栏款。豇豆红因色调淡雅,呈不均匀的粉红色、犹如红豇豆一般而得名,它在康熙时期较为名贵,因其用铜做着色剂,而铜在窑温里的化学反应比较活跃,要想烧得很匀净,难度非常很大,所以传世数量也极其少有。传世品,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豇豆红釉是康熙所创具有优美柔和色调,且其烧造技术很难掌握,成功率及低,因此康熙豇豆红器传世品稀少,此器极其珍贵。

广西是什么少数民族?

广西是壮族。广西少数民族有11个,分别为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族。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