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木雕的历史渊源
历史悠久的潮州木雕,是中国著名的民间传统艺术,与浙江东阳及安徽木雕并列为中国三大木雕流派,流行于旧潮州府粤东地区,始于唐,兴於宋,至明清两代 ,潮州木雕技艺臻于完美,现潮州开元寺天王殿梁架上有一草尾装饰的斗拱为唐代遗物,而悬挂铜钟的木龙则为宋代遗物。
潮州许驸马府建于北宋治平年间,其建筑装饰木雕亦以草尾为主。
由此可知潮州木雕唐宋时期即已存在,公元1054年,潮州郡守郑仲重做计时器漏时已有指工绳木,卯金涂漆的记载。
潮州木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唐昭宗年间任职广州的刘恂,在其《岭表异录》中,有三则有关潮州雕刻艺术的记载:广之属郡,潮、循州多野象,牙小而红,最堪作笏。
(卷上);枹木产江溪中,叶细如桧,身坚类柏,惟根软不胜刀锯。
今潮、循人多用其根,刳而为履。
当未干时,刻削易如割瓜;既干之后,柔韧不可理也。
或油或漆,其轻如通草。
暑月著之,隔卑湿地气,有力如杉木。
今广州宾从诸郡牧守,初到任,下檐皆有油画枕木履也。
(卷中);枸椽子,形如瓜,皮似橙而金色,故人重之,爱其香气,京辇豪贵家仃盘筵,怜其远方异果。
肉甚厚,白如萝卜。
南中女子竞取其肉雕镂花鸟,浸之蜂蜜,点以胭脂,擅其妙巧,亦不让湘中人镂木瓜也。
(卷中)
这三则记载,说明在中唐时期,粤东潮循二州地方已有牙雕、木雕和瓜果雕的物品艺术,其中的“油画枹木履”,已是当年到广东当官者穿着的名产。
以后历代志乘杂著均有记到潮州木履,而唐代的“油画木履”,可说是以后著名的潮州金漆木雕的最早的萌芽。
潮州金漆木雕的正式出现,有文献可查的,始于北宋至和元年甲午(1054)。
《永乐大典》“潮”字,卷5345林汶可《刻漏记》,记载了当年的潮州郡守郑伸,在先一年莅任修好城垣之后,第二年鉴于州城计时用的木制漏滴“岁久水蚀椌腐”,“乃议新刻漏”,有人献议说,临汀郡的莲花漏“最为精密”,郑伸“乃择牙校就汀受法,指工绳木,丱金涂漆。
历四旬,凡总六十事件,而漏刻成。”“丱”,音掼,原指儿童束发成两角之乳,这里引申为装饰之义。”“丱金涂漆”,指的正是在木刻构件完成之后饰金涂漆,这就是金漆木雕。
在未再发现有更早于这件莲花漏刻之时,这件作品,可说是潮州最早的金漆木雕。
北宋时期,虽然出现这样精细的金漆木雕,但未普遍用于民居建筑和应用物,包括一些官宦人家府第。
兴建于北宋英宗年间(1064年-1067)潮州城“许驸马府”,被专家誉为“国内罕见的宋代府第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历代屡有修缮,至今仍保存着宋代的建筑格局和大量建筑遗物,如门簪,驼峰、卷云托等,均未发现有金漆痕迹。
及至100年后的南宋乾道元年(1165),才传出了佛门寺庙有“金碧照耀,争务壮丽”的信息。
事见《永乐大典》“潮”宇,卷5345陈余庆《重修州学记》。
该文记当年潮州太守曾造在重修州学前,对郡丞姚某及其属吏说:“夫瞿昙(指佛门——笔者)以祸福渺茫之说,恐动流俗。
其徒之居,金碧照耀,争务壮丽。
陋则增修,坏则易置,若无其难者”。
这段话在于指斥僧徒的奢侈,但“金碧照耀,争务壮丽”之语,可以理解为指包括金漆木雕在内的建筑装饰。
唐末时期,除了曾出现如上述的精雕细刻和金油漆的木雕作品外,现仍可见的如开元寺里的唐代木鱼的雕饰,宋代铜钟悬梁“木龙”雕饰以及“许驸马府”的雕饰,都是简朴的。
潮州木雕的成熟期在明代。
建于明初洪武二年的潮州府衙谯楼(镇海楼),其外走廊108个柱头雕饰有108只神态各异的木猴,是潮州木雕走向成熟期的标志。
该楼在辛亥革命时毁于炮火,但保留下来,现收藏于该市博物馆的三只木猴,其状物传神之功,可见一斑。
上一辈人传说下来的人们讲述这108只木猴,绘声绘影,一只只像活的一样,民间通称为“府楼猴”。
如果说,明初的府楼猴是潮州木雕中圆雕的最高艺术品,那么明末出现的现仍保存于开元寺的258米高的六角形七层千佛塔,则是综合运用浮雕和圆雕手法向多层次镂通的精细通雕的开端或始期。
该塔每层每面刻拱门,内供佛像,门口左右各刻金刚护法神,其塔基刻有唐僧取经故事,塔顶又另置一五层小塔。
又因金塔聚漆贴金,故称金千佛塔。
现仍保存于开元寺的龛桌和保存在潮州市博物馆的挂筒《仙姬送子》也都是聚漆贴金,这也说明在明代末年金漆木雕已在一些重要建筑物和家用品中出现。
其他各地遗存下来的一些明代建筑物的木雕装饰,有的虽然不是金漆木雕而是素雕(如建于明天启年间的潮安县庵埠镇文祠后座的木雕装饰),但其造型稚拙质朴,又夸张幽默,很有艺术感染力,则说明明代潮州木雕已趋于成熟期。
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戊年),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更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丁酉)扩建的揭阳城北门关帝庙,前厅顶上的八卦形藻井,镶嵌着琳琅满目的人物动植木雕群,其手法之多样、技法之精练、造型之精美已达到完美的境界,如能确认是明代中期的作品,则潮州木雕的纯熟程度,应提前予以确认。
清代是潮州木雕的完美和全盛期。
在清代的前中期建造许多祠堂寺庙,仍保存较为完好的,如揭阳古溪大宗祠、揭西钱坑鸣鸾公祠、揭西棉湖永昌古庙等的梁架木雕装饰、神龛、屏风装饰,已经综合运用沉雕、浮雕、圆雕、通雕等形式和技法表现复杂的内容。
到清代末期的光绪年间,为今代驰名于世的多层镂通的木雕龙虾蟹篓的罕世精品奠下基础的半片蟹篓面世了。
它是被誉为“木雕状元”的黄开贤的创作。
同一时期兴建于汕头的大峰祖师庙(存心善堂),梁架上的木雕蟹篓也是他的创作。
黄开贤是揭阳榕城人,他与林西科、谢国强同是清末民国初年潮汕地区著名木雕艺人。
黄开贤与谢国强等人合作制作的揭西棉湖凤湖祠堂的木雕“七贤上京”等作品,人物生动,栩栩如生,牡丹多层镂面,玲珑剔透,俱称精品。
上述诸人,是当时潮汕地区木雕艺术的代表人物,他们使潮州木雕艺术走向完美境界。
清代中后期,潮州府所属各邑陆续兴建许多高墙大屋。
乾隆府志载:“望族营造屋庐,必建立家庙,尤为壮丽。
……家有千金,必构书斋,雕梁画栋,缀以池台竹树。”嘉庆澄海县志载:“望族喜营屋宇,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
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民国三十三年(1944)《广东年鉴》载:“粤有华侨,喜建造大屋大厦,以夸耀乡里。
潮汕此风也甚,惟房屋之规模,较之他地尤为宏伟。
富贵之家,住屋必有家庙及书斋。”志乘所记述的潮汕地区建大屋大厦争夸壮丽这一风气,为潮州木雕艺术的全盛期创造了条件。
兴建于清同治至光绪初年历十四年始完成的海阳县金砂乡(今属潮安县彩塘镇)丛熙公祠和建于光绪年间的潮州城己略黄公祠,其木、石雕刻的精致,手法的多种多样,可谓是潮汕地区木、石雕刻的集大成者。
民国时期,也还有此类建筑,如潮阳深洋村的梅祖祠等。
这些建筑物的木雕,真教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
而村村竞建祠堂、书斋以及庙宇的结果,又使潮汕处处都有建筑艺术之乡。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在考察潮汕农村民居后,著文说:“在一些木雕比较集中的地方,令人感到村村都像木雕艺术博物馆,家家都像雕刻陈列室。” (见《美术》1960年12月号《潮州木雕》)。
建成于清光绪二十年被誉为“中国南方建筑艺术明珠”的广州陈家祠的木雕装饰,多是潮州木雕,也说明潮州木雕的声誉。
民国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经济衰落,民间建造祠堂庙宇减少,木雕用场不如清代广泛,木雕艺人生活困难,木雕艺术没有多大发展。
当代,潮州木雕艺术步入一个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手工业行业走集体生产道路,有的办手工业合作社,有的办厂,有的还成立工艺研究所, 倡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政策,一些新文艺工作者参与工艺行业的工作,一些美术家给予指导,一些艺人被派参加进修,接受培训,开阔艺术视野。
自50年代至70年代,祠堂寺庙虽不兴建,但木雕、石雕等艺术品都有出口生产任务,还有修复文物古迹,需要这些艺术,因此木雕艺术水平仍得到提高,甚至有重大突破。
1954年,潮州著名木雕艺人张鉴轩、陈舜羌师徒2人应广东省文化局之请,到广州从事木雕创作,他们继承并发展了黄开贤木雕“蟹篓”,创造出第一个面面可观的木雕蟹篓。
这件作品于195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铜质奖章,潮州木雕艺术开始为国际注目。
这段时间,广东文化部门也拨专款收购大量潮州木雕精品(约2万件)供广东民间工艺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美院等收藏。
1958年至60年代初,为适应国家和省市堂馆会所的需要,一些大型木雕出现。
1958年张鉴轩、陈舜羌等人制作的《三羊开泰》《雉梅五福》《荷塘秋色》《龙虾蟹篓》和1962年揭阳县郭映腾、林应足制作的《梅花喜鹊》等大型木雕挂屏(每件都在3平方米以上)被选送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
在经历了“文革”一段时间的禁锢之后,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市场的需要和接着而来的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酒楼宾馆的装饰,文物古迹和宗祠寺庙的修复,个人欣赏与收藏的需求,又为木雕的生产和艺术的进展造成契机。
木雕摆件,尤其是仿古作品,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港澳和国内各省市。
不少原来没有潮州木雕装饰的文物古迹,如佛山祖庙,广州六榕寺等,也求之潮州木雕作装饰。
新建筑物,如广州东方宾馆、白天鹅宾馆、港、澳的一些酒店等等也以配套潮州木雕装饰为贵。
这些木雕在艺术上也有很大突破,取得特殊效果。
如汕头市木雕厂张维怀等设计制作的取材于《红楼梦》的《大观园庆元宵》大型挂壁木雕长12米,宽45米,厚09米,总面积为54平方米。
这件场面恢宏、场景繁杂、人物众多、金碧辉煌的4层通雕巨制,现陈列于广州东方宾馆。
取材于《红楼梦》的《贾元春省亲》巨型木雕,是揭阳工艺厂陈保国等人的作品,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现陈列于九龙某酒家。
汕头市木雕厂何长清工艺师创制的7层通雕《百万雄师过大江》等新题材巨制也陆续出现,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中获得轰动效应。
再如潮阳市叶锡永工艺师制作的《飞夺泸定桥》,栩栩如生地刻划了红军战士在摇摇摆摆的铁索桥上浴血奋战的情景——将铁索桥的一环扣一环的铁链皆刻为活动的;桥上火光接天,桥下河水险恶;加上炸弹落在河面上隆起的水柱,使人感到气势磅礴,如临战斗现场。
蜚声海内外的“龙虾蟹篓”木雕,在80年代又有新发展。
潮州市“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陈舜羌于1987年病逝前数年里,在他儿子陈培臣的辅助下,完成了最后的另一巨构。
这件作品直径70厘米,高183米,比1985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杯奖”的另一巨构还高出10多厘米。
工艺更为艰巨,造型艺术更加成熟。
这件作品,篓内篓外,盘绕着7对龙虾、24只螃蟹、9尾游鱼。
有的挣扎于篓内,有的嬉戏于篓外,有的“交头接耳”,有的爪足怒张……千姿百态,加上座下浪花飞溅,水草摇曳,煞有天趣。
作品造型雄奇兀突,立体幽深,玲珑剔透。
这件作品重50公斤,是用一块直径1米、高2米、重800公斤的樟木镂通刻成的,它集浮雕、圆雕、通雕三大成,历四五个春秋之时间。
该作品是大师的最后创作,是稀世珍品,现被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
1、中山纪念堂
奉化总理纪念堂前身为中山纪念堂。奉化老城北部的锦屏山,宋代起即为民众踏青优游之地。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原有的锦屏山宋家坪公园改建为中山公园,并着手增建中山纪念堂、县立图书馆(后称中正图书馆)等公共建筑。
“无论是破土动工,还是落成,奉化中山纪念堂都堪称第一。”裘国松在1994年出版的《奉化市志》中找到了依据,“1934年1月由陈布雷堂兄、近代宁波文化名人陈训正撰写的《奉化中山公园记》,明确记载奉化中山纪念堂是在1925年6月,也就是孙中山辞世满百日的时候动工兴建的,并历经三个寒暑于1928年落成”。
2、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92号,占地18万平方米,是解放后为纪念1927年12月11日中国***领导的广州起义牺牲的烈士于1954年修建的纪念性公园。
陵园主体有正门、广场、陵墓大道、广州起义纪念碑和圆形的封土。现有景点和游乐场所16处,集纪念、科普于一园。墓道两旁有20个大花坛,四季鲜花不断;墓上密铺青草,四周松柏常青;陵园东部有中朝人民血谊亭和中苏人民血谊亭。园中人工湖还有湖心纪念亭,横匾上书 “血祭轩辕”,为董必武所题。
3、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又称黄花岗公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白云山南麓先烈中路,是为纪念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广州三·二九起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是广州作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见证,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纪念公园。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4、洪秀全故居
洪秀全故居,花都区新八景之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大布乡官禄布村。故居始建于清代末期,是一排六间泥砖、瓦顶木结构平房,石砌墙基,总面阔165米,进深55米。洪秀全的居室是一单间小屋,泥墙,无间隔。
洪秀全在故居居住生活了三十余年,青少年时期在此度过。故居的附近还有洪秀全读书和教书的私塾、洪氏宗祠等。故居原建筑曾被清政府焚毁,新中国成立后重建。现在的故居建有洪秀全故居纪念馆,洪氏宗祠辟为纪念馆辅助陈列室。
5、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狭义上讲,应是1924年~1930年国民党在广东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兴办的一所军校,校址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当时校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广义上讲,即是1924年以后,中国国民党及中华民国政府兴办的各个军事学校,即各地分校也包括在内。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主要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军校在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黄埔军校
-洪秀全故居
-中山纪念堂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神奇入洞法英文为:Magic Cave Entry Method。
神奇入洞法是一本漫画。
漫画是绘画艺术的一个品种,常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也有纯为娱乐的作品,有较强娱乐性,娱乐性质的作品往往存在搞笑型和人物创造型。
漫画直接或隐晦、含蓄地表达作者对纷纭世事的理解及态度,是含有讽刺或幽默的一种浪漫主义的绘画。它同其他绘画的主要区别在于独特的构思方法和表现手法。它具有讽刺与幽默的艺术特点以及认识、教育和审美等社会功能。
漫画可以把古今中外的人物同时邀集到一起,让他们在一个画面上演出奇异怪诞而又意蕴深邃的喜剧。
漫画不受时空观念的限制,人与物之间也可以对话,不同质、不同类的事物可以嫁接、杂交,可以借物喻人,借古喻今,可以人神交游,幻想与现实同存,从而使画面产生幽默、诙谐、怪诞、风趣的艺术效果。
漫画可以把各种绘画的形式、技法拿来为己所用。在绘画工具和物质材料的使用上没有专一
的选择,在造型手段上也没有什么限制。使用毛笔、钢笔,借用木刻、油画、剪纸、拼贴、中国画等手段来绘制都可以,这主要取决于作者自己的特长以及内容、用途的需要。
漫画中的人物造型大都夸张变形,可繁可简,背景视内容需要,可有可无。如果一幅画面表达不了,还可以画成多幅的;要是情节较多,还可以画成连续的。
漫画简介:
漫画一词是从日本引入中国的。目前所知,在中国最早见于陈师曾1909年所作的《箭墙》一画的题词中,丰子恺亦称陈师曾的简笔画为“中国漫画之始”。20世纪初期,中国报纸已有“时事漫画”、1925年5月《文学周报》连载丰子恺的画,编者郑振铎代为注明是“漫画”,从此,漫画的说法渐被认同。
但实际上漫画在中国古代就出现了,现藏故宫博物院明宪宗朱见深所作的《一团和气图》就是一例。到清代末期,漫画得到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当时被称为讽刺画、谐画、滑稽画等,没有统一的称法。到《子恺漫画》的出现,称法统一,并沿用至今。日本对漫画的解释与中国也不完全相同,含义更为广泛。
日本12世纪的《鸟兽戏画卷》是漫画的早期范例。西方的漫画起源于英国,18世纪W荷加斯为漫画大师。19世纪法国画家H杜米埃在西方漫画史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20世纪德国画家G格罗斯的漫画也很知名。20世纪后期,由于漫画的诙谐、幽默特征,使之成为各国流行的大众通俗艺术。
中国自1984年以来,将漫画列为全国美展的品类之一,中国美术家协会设有漫画艺术委员会,漫画报刊、展览亦很活跃,漫画日益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画种。现代中国著名的漫画家有丰子恺、叶浅予、张乐平、华君武、米谷、廖冰兄、方成等。
本文2023-08-05 04:27:2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