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纲要图的编制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4收藏

地质构造纲要图的编制,第1张

地质构造纲要图是以地质图为基础进行编制的,用不同的线条、符号和色调表现一个地区地质构造状况的一种图件。它是地质图的速写,概括地反映了该地区的地质构造总体状况。

本次实习用透明纸编制。编制方法和步骤如下:

(1)描图框并标明标志性的地形地物

将工作区的图框描到一张透明纸上,并将标志性地形地物(如主要村庄、山峰、河流、道路、第四系界线等)的符号也描上,并写上名称。

(2)描断层线

描上断层线(用红色)。对已知性质和产状的断层,应标明断层性质和断层面的产状。

(3)描产状

把地质图上的岩层产状、劈理产状、流面产状等符号描到本图上。

(4)画构造层界线

将各构造层的分界线(即不整合接触关系的界线)描到图上,并写上各个构造层的时代代号(即构成该构造层地层的区间时代代号)。

(5)画褶皱轴迹

在褶皱轴迹所通过的位置,画上褶皱轴迹线的符号。

(6)构造层上色

不同构造层着上不同的颜色。构造层的颜色没有统一规定,一般按时代愈老色调愈深、时代愈新色调愈浅的原则进行。

(7)书写图名、比例尺、图例、责任表和图框修饰等

在地质构造纲要图主图的图框外,正上方是图名和比例尺,右边是图例,右下角是责任表。

上述解释均是在时间剖面上进行的,由时间剖面只能得到各层界面反射波的t0时间。为了获得各层的埋藏深度、倾角大小等,还必须进行时深转换制作深度剖面。时深转换是否正确关键在于速度资料是否准确。因此,在此首先要讨论速度问题。构造解释的最终成果是构造图,故构造图的绘制也是下面要讨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速度及在构造解释中的用途

速度是地震勘探中最重要的一个参数。地震勘探中使用的速度概念相当多,这里仅就与反射波地震资料解释有关的速度做一个小结。

1真速度

它是波穿过无限小距离ds与其所用的时间dt之比,即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它是真正反映岩性的一个速度,是空间坐标的函数。由于地下地质情况的复杂,要精确测定它的大小是十分困难的;必须作不同形式的简化,所有其他速度概念都是由它简化引出来的。

2层速度

按照地层岩石物性将地下介质分成若干厚度不等的地震层,将每一地震层看作为一种均匀介质,求该层各真速度的平均就是层速度。它与地层岩性密切相关,是进行岩性解释时必须使用的一个参数,也是多层介质模型下引出的速度概念的基础。

层速度可由地震测井求得: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ΔH为层厚,Δt为地震测井中穿过该层的时间。

3平均速度

在水平层状介质中,取垂直于层理的射线段长度与该长度内波传播时间之比: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它是取从地面到某一层底的全部介质中垂向传播速度的平均。

平均速度主要用来作时深转换,进行空校。平均速度可以由地震测井求取,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求得。

4均方根速度

在水平层状介质中,取各层层速度对垂直传播时间的均方根值即为均方根速度: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式中tk为波在第k层中垂直传播时间,vk为第k层层速度。实际上它就是用双曲线时距关系代替水平层状介质非双曲线时距关系时所对应的速度。

均方根速度一般由速度谱资料求取。

5等效速度

当界面倾斜时,双曲线时距关系所使用的速度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式中φ为界面倾角;v在双层介质情况下为上层介质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为均方根速度。

6叠加速度

按双曲线进行校正、叠加效果最好的速度。它本身无地质含义,在一般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它为均方根速度;复杂介质情况下无法解释,它只有叠加效果上的意义。

7射线平均速度

水平层状介质中,波沿某一射线传播的总路径与总时间之比。射线不同,射线平均速度也不同,因此很难计算它。实用意义不大。

由上所述可以知道,地震构造解释中主要应用平均速度;地震岩性解释中主要应用层速度和真速度。至于叠加速度,除了在处理中必须使用之外,在解释中也是求取平均速度或层速度的重要参数。如果没有测井资料,解释中唯一可以使用的速度资料就是叠加速度。此时假设地下介质为层状介质,则可以直接或经过倾角校正后得到均方根速度;然后利用迪克斯方式: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求得各层层速度。式中 , 。最后用: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求得第n层底界面以上的平均速度。或者直接用: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由均方根速度求得平均速度。

(二)深度剖面的绘制

虽然目前很少直接利用深度剖面制作深度构造图,但深度剖面的绘制原理和方法是了解空间校正的基础,而空间校正是目前获得深度构造图的主要方法。此外,在某些地区,深度剖面是常规构造图的补充,可以研究剖面细节,弥补构造图不太直观的不足,帮助解释。绘制深度剖面是把在时间域中显示的地质构造变成空间域(深度域)中的几何形态,由时间剖面上获取界面的t0时间,利用平均速度即可进行时深转换。根据对覆盖介质所作的不同简化,绘制深度剖面的方法一般也有两种。

1均匀介质直射线法

该方法假定反射界面以上的覆盖介质为均匀介质,此时地震波的射线为直线。则反射界面的法线深度为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式中 为平均速度,t0为由时间剖面读取的反射界面自激自由时间。具体制作方法可由图6-2-39说明,即从水平叠加剖面上读取各接收点(如S1、S2、S3、……)的反射界面t0时间,利用式(6-2-9)计算法线深度,在深度剖面上分别以 S1、S2、S3、……点为圆心,以相应的法线深度为半径做圆弧,圆弧的公切线就是反射界面段。实际工作中为了方便可制作h-t0量板,由t0数据直接查出h值作图。

图6-2-39 直射线法绘制深度剖面示意图

2连续介质曲射线法

该方法假定反射界面以上的覆盖介质为连续介质,此时地震波的射线为曲线。当速度随深度线性变化时,即

v(z)=v0(1+βz) (6-2-10)

时,则反射界面在深度剖面上的位置是以(0,z0)为圆心,R0为半径的圆弧。z0和R0分别为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具体制作方法可由图6-2-40说明,即从水平叠加剖面上读取各接收点处(如S1、S2、S3、…)的反射界面时间t01、t02、t03、…利用式(6-2-11)计算z01、R01、z02、R02、z03、R03、…在深度剖面上分别从自激自收点S1、S2、S3、…点向下做垂线,并截取z01、z02、z03、…长度,以截取的端点为圆心,以R01、R02、R03、…为半径作圆弧,圆弧的包络线就是反射界面段。

图6-2-40 曲射线法绘制深度剖面示意图

实际工作中为了方便,往往制作z0-t0和R0-t0量板,由这些数据直接查出z0、R0作图。

注意,上述两种方法制作的深度剖面为视深度剖面。

(三)平面构造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

所谓构造图,就是用等深线(或等时线)及其他地质符号表示地下某一层面起伏形态的一种平面图件。它反映了某一地质时代的地质构造特征,是地震勘探最终成果图件,是钻探提供井位的主要依据。因此,绘制构造图是地震勘探中十分重要的工作。

目前制作等深度构造图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利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经过时深转换得到深度剖面图,再由深度剖面取各层深度值制作等深度构造图。其二是由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取各层t0时间制作等t0构造图,再经空间校正后得到深度值,由此值制作等深度构造图。前一种方法因时深转换中偏移不彻底,得不到真深度,做出的等深度构造图不反映真实界面情况故很少使用。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有绘制构造图的问题,而且绘制构造图的步骤和方法都是相同的。其思想也适用于等厚度图、古构造图等一系列图件的绘制。

1作图层位的选择

一张构造图只能反映一个层面的起伏状态,故作图前应事先选择好作图的层位。构造图作图层位的选择条件一般与标准层条件一致,故多选择标准层作图;但也不是将一个工区的所有标准层都选择出来作图。具体选多少层,选哪些层作图视地质任务和工区地质情况而定。如一般尽量选与油气有关的标准层作图,若工区存在不整合面(特别是角度不整合面),则应在不整合面的上、下至少选一个层位作图。总之,作图层位既要考虑能控制工区内构造图形态,又要与具体的、有意义的地质现象联系。

2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选择

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大小反映了构造图的精度。它们的选择取决于地质任务的要求,地质情况的复杂程度,测网精度(它也由前二条因素决定)和资料质量等因素。原则上要能最大限度地反映构造的详细程度,但不能过于精细,以免影响图面清晰并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一般来说,比例尺按不同勘探阶段有一定要求,如普查阶段比例尺一般为1:20万,详查阶段为1:10万或1:5万,而细测阶段为1:5万或1:25万。线距按资料好坏和倾角大小而定,资料较好、地层较平缓时线距可适当选大一些,资料较差、倾角较大时线距应选小一些。

3绘制测线平面图并展开数据

根据测量成果将工区全部测线的平面位置按作图比例尺画出,详细注明测线号、测线起止桩号、交点桩号、已钻井位及主要地名、地物和经纬度坐标,作为绘制构造图的底图。由时间剖面绘等t0构造图或由深度剖面绘等深度构造图时,从时间剖面(或深度剖面)上选定的层位处按一定间隔(一般为平面图上1cm测线长,可据比例尺换算出实际长度,如1:5万则间隔500m)读取各点及测线交点处的t0值(或深度值)标在相应测线对应的位置处。在断点、尖灭点、超覆点及构造高、低点附近要加密获取数据,并将这些特征点用相应的地质符号标明,断点附近还应注明断距及上盘、下盘、断面倾角方向等。

4断点的平面组合

这一工作是做好构造图的关键。因为断层平面分布图是构造图的骨架,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构造图的质量和可靠程度。同一张图采用不同的断点组合方案可使构造图上的地质构造形态截然不同。断点平面组合的方法已在断层的解释中进行了讨论。

5等值线的勾绘

断点组合后就可进行勾绘等值线了。勾绘等值线一般从易到难,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先勾出大概轮廓,然后再逐一考虑构造细节。在断块区应分块勾绘,并首先搞清每个断块的特点及与周围断块之间的关系。勾绘时应遵循下述原则:

(1)平面勾绘出的等值线所反映的构造形态应与各剖面上反映的构造形态一致。

(2)勾绘的等值线应符合构造规律。例如,单斜上不允许出现多线或少线(图6-2-41)的现象;二个正向构造的鞍部或两个负向构造的脊部不能有单线穿过,必须有数值相等的二条等值线并列地出现在轴线两侧(图6-2-42);无断层时正、负向构造应相间出现,其间过渡带等值线走向不能突变,只能渐变;相邻构造的轴向应基本一致或是渐变的;断层上升盘等值线数值加上落差应等于断层下降盘等值线数值,即断层下降盘一侧比上升盘一侧等值线大,同一条等值线在下降盘一侧向地层上倾方向错动(图6-2-43)等。另外勾绘断层线两侧的等值线,应考虑断开前构造形态上的联系,如图6-2-44(a)的勾法是错误的。

(3)每根等值线都应有来龙去脉。在没有断层时等值线应自成回路或延伸到工区外,在有断层时可与断层相接。

(4)勾等值线时既要从数据出发(不能不顾数据任意圆滑),又不能只强调数据、受个别数据约束而忽略地质规律死板生硬地画线。

(5)相邻两等值线间的t0(或深度)值绝大多数应在两根等值线之间,可允许少量异常值。

(6)无测线控制的地方应按构造线的总体趋势延伸。

图6-2-41 单斜等值线(错)

图6-2-42 鞍部、脊部不应过单线

图6-2-43 断层两侧等值线与落差关系(右盘为下降盘)

图6-2-44 断层两侧的等值线勾绘示意图

(四)等t0构造图的空间校正

对等t0构造图进行空间校正作出等深度构造图是目前构造解释中最常用的方法。空间校正的内容有二:其一是进行空间偏移归位,恢复地下反射层的真实空间位置;其二是将归位后的时间值转换为真深度值,做真深度构造图。

为什么不能用时深转换后的深度剖面做等深度图呢?因为在进行时深转换时的偏移归位仅在剖面上进行,归位不彻底,不能得到真深度。为了更清楚了解空间校正的原理,需了解几种深度概念及相互关系。

1三种深度概念及相互关系

如图6-2-45所示,Q为地面,R为倾斜平反射界面。x轴为测线,它与界面倾向线夹角为α,ψ为界面真倾角,φ为测线方向界面视倾角,射线平面(垂直于R面)与R面交线为Ax′。过O点作OM垂直于Ax′(自然也垂直于R面)交Ax′于M点,h=OM为法线深度;作ON垂直于Ax(但不一定垂直于Q面)交Ax′于N点,hx=ON为视深度;作OP垂直于Q面(自然也垂直于Ax)交R面于P点,hz=OP为真深度,也称铅直深度。法线深度h、视深度hx和测线共处于一个射线平面内,时间剖面和深度剖面均是射线平面内的反映。因此,深度剖面中只能见到h和hx。虽然在时深转换中也进行了偏移归位,但那只是在剖面内(在射线平面内)进行的偏移归位,是二维偏移归位,不完全彻底。因为真深度hz并不在射线平面之内,怎么进行二维移偏归位也得不到它,所以必须进行空间校正。它实质是一种三维偏移归位。

图6-2-45 三种深度之间的关系

由图可知: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因此,当界面水平(ψ=0°)时,h=hx=hz,三者重合,射线平面即铅垂面。当测线垂直界面走向(α=0°)时,ψ=φ,射线平面也是铅垂面,hz=hx,这一点正是空间校正的基本依据。当测线平行于界面走向(α=90°)时,φ=0°,倾斜界面在剖面上成为平界面了,h=hx。一般情况下,三种深度同时存在。

2空间校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由上述讨论可以知道,一般测线不一定与界面走向正交,故进行偏移归位只能得到视深度,只有确定了界面倾向,在此方向上进行偏移归位才可得到真深度。由等t0构造图可以方便地确定界面倾向,但此时无法进行像时深转换那样的画弧求包络,故改变方法为直接计算反射点的水平位置偏移和真深度值。据对覆盖介质的假设不同而方法不同,一般取二种假设。

(1)均匀介质假设。如图6-2-46所示设界面上覆介质为均匀介质。若图中剖面方向为界面倾向,则反射点真实位置应为A′,它在地面投影为O′1;反射点在等t0构造图上是向下倾方向偏移,偏移点A在地面投影为O1。因此,反射点水平位置偏移为

O1O′1=h1sinψ (6-2-15)

A′点的真深度值O′1A′1为

H1=h1cosψ (6-2-16)

而h1可由式(6-2-9)求得。

欲计算O1O′1和H1必须首先知道界面真倾角ψ。真倾角ψ的求取:在等t0图上,等值线的法线方向n,就是地层的真倾向,如图6-2-47所示。可利用法线方向的相邻两条等值线,来求取真倾角,如图6-2-46所示,图上O1、O2点分别为等t0图上相邻等值线与法线的两个交点,设两相邻等值线的水平距离Δx=O1O2,等值线的间隔为某一常数值(Δt0=t02-t01),则由图6-2-46可知:

图6-2-46 均匀介质空校原理

图6-2-47 等t0图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式中Δt0=t01-t02。而: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图6-2-48

(2)连续介质假设。如图6-2-48所示,设界面上覆介质为线性连续介质。若图中剖面方向为界面倾向,反射点真实位置A′的水平位置偏移应为O1O′1,而真实深度为O1A′。由图可知:

O1O′1=R01sinψ (6-2-19)

H1=O′1A′=z01+R01cosψ (6-2-20)

z01和R01可由式(6-2-11)计算。

同样,欲计算O1O′1和H1必须知道ψ,则按上述均匀介质中求真倾角ψ方法,在倾向上另取一点O2,设O1O2=Δx,则由图可知,在△C2GE中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式中Δz0=z01-z02,ΔR0=R01-R02。经整理可得:

[(Δx)2+(Δz0)2]cos2ψ+2(Δz0)(ΔR0)cosψ+[(ΔR0)2-(Δx)2]=0

解关于cosψ的一元二次方程,因ψ<90°,故略去负根有: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由此可计算出真倾角ψ代入式(6-2-19)和式(6-2-20)求O1O′1和H1。因为计算比较复杂,一般使用计算机计算或事先制作出量板(或数据表)直接查表求得。

3空间校正的步骤

(1)在等t0构造图上的各等值线上取足够多的点Oi,对每个Oi点向t0值减小的方向量取相邻等值线间的法向距离Δx。

(2)根据Oi点所在的等时线的t0值和量得的Δx值(等时线间的t0时差Δt0是固定值),由量板(或数据表)中查获该点对应的空校水平距离OiO′i和真深度Hi。

(3)从Oi点出发沿等值线值减小的法线方向上量出线段L,L=OiO′i,在线段端点O′i(即反射点归位后位置在地面的投影)附近标上Hi数值,并画一箭头表示偏移方向,就完成了一点空校。依次对各点均进行这一工作即完成空校工作。

(4)用透明纸将测线位置、所有的Ο′i点及Hi数值均透下来。

(5)据新的资料点位置及真深度值按勾绘等值线的原则画出等值线,即得到等深度构造图。

注意,在进行空校时对断层线也要进行校正,通常是将断层线与各等t0线交点按上述方法空校后再连成新的断层。

(五)等厚图的绘制及解释

1等厚图的绘制

表示两个地震层位之间的沉积厚度的平面图称为等厚度图。一般绘制等厚图只绘视厚度图,视厚度是指两个地震标准层之间的铅垂深度。利用地震构造图很容易绘制等厚度图,具体绘制方法是把画在透明纸上的两个标准层的真深度构造图,按测线位置或经纬网精确地重合在一起,在这两张图的一系列等值线的交点上,计算它们的深度差值,然后把这些差值写在另一张平面图的相应位置上,绘出视厚度等值线,便得到等厚度图。

2等厚图的解释

在等厚图上,如果发现在某个方向表现有厚度明显增大的趋势,则可推断在沉积期间这个地区是向该方向倾斜的,或者沉积物来源就是这个方向。如果发生扭曲的地层厚度一致,则说明扭曲发生于沉积之后。如果随着离开背斜顶部地层厚度增大,则沉积可能是与构造发育同时发生的。在沉积期间同时有构造活动一般对油气聚集更为有利,因为对于在微小起伏的构造侧翼,如果有砂岩储集体,对寻找油气更具远景。

在断裂发育的地区,地层受到断裂破坏作用,上升盘常常受到剥蚀,因此厚度变化很大。在断层附近,厚度变化迅速,厚度等值线较密集。根据从浅到深各层等厚图,分析不同时期地层的变化,可以看出地壳的升降和沉积中心的变化,从而了解沉积盆地的地质发展史。

(六)地震构造图的地质解释

绘好构造图之后,应对构造图上的圈闭类型、断层要素以及断裂带的划分作进一步解释,而且要对各局部构造进行含油气远景评价,并提供钻探井位。

1断裂系统的分析

根据构造图,要对断裂作系统的分析,包括对各级断层进行分类、编号、统计断层要素等,还要描述断层出现的构造部位、走向和断距的变化,断面倾角及可靠程度。根据断开层位和断层的切割关系,结合其他有关的地质资料,分析断层产生的地质时代、最大活动时期及断层对油气生成、运移和保存的影响。

2局部构造分析

通过制作各层构造图,可发现许多局部构造。为了便于统计和发现规律,可把同一层位的断层线和局部构造的圈闭线,透在一张平面图上,得到构造圈闭类型图。在此图基础上,可对局部构造要素进行统计和划分断裂构造带,描述局部构造圈闭类型、所在层位、构造高点埋藏深度、闭合幅度及闭合面积及可靠程度。一些走向一致,彼此相邻的局部构造,往往呈条带状延伸,称之为构造带。构造带的形成一般受主要断裂控制,也称断裂构造带。通过断裂构造带的划分,可以进一步了解区域构造特征以及局部构造与断裂之间的关系。

3含油气远景评价

对各局部构造进行含油气远景评价是结合地质及其他物探资料,运用石油地质学的观点,对工区的油气生成和保存条件进行分析。

4成果报告编写

解释地震资料之后,要编写成果报告。它一般包括地震信息的采集、处理、解释三大部分,具体内容大致有:①地震勘探的地质任务与工区的地震地质条件;②地震信息采集的方法及其原始记录的评价;③地震信息处理的流程及其剖面质量的评价;④地震地质层位的确定及时间剖面的对比;⑤速度参数的研究及选取;⑥区域构造发展与局部构造的研究;⑦地震地层及沉积相的研究;⑧储层预测;⑨油气的远景评价;⑩结论与建议(包括提供钻探井位)。

植物细胞结构简图画法如下:

植物细胞是植物生命活动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由原生质体和细胞壁两部分组成。原生质体是细胞壁内一切物质的总称,主要由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以下是在显微镜下的结构图

准备一张纸和笔,先在纸上画出植物红胞的基本外表构造图。

依图中所示画出内部的各个部分。标个各个部分的名称。

植物细胞(Plant cell)是植物生命活动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由原生质体和细胞壁两部分组成。原生质体是细胞壁内一切物质的总称,主要由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在细胞质或细胞核中还有若干不同的细胞器,此外还有细胞液和后含物等。

植物细胞一般很小,高等植物中,其直径通常为10-100μm。 [1]  植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圆形、椭圆形、多面体、圆柱状和纺锤状。它们是由原生质体和细胞壁组成。

英国皇家科学学会的Robert Hooke(罗伯特·胡克)用荷兰人Leeuwenhoek(列文虎克)发明制作的显微镜观察了一小片软木,看到软木是由许多蜂窝状的小格子组成,Hooke将每一个格子称作“细胞”。

地质构造纲要图的编制

地质构造纲要图是以地质图为基础进行编制的,用不同的线条、符号和色调表现一个地区地质构造状况的一种图件。它是地质图的速写,概括地反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