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的拼音怎么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1收藏

俗的拼音怎么写,第1张

俗的拼音是sú。

俗字组词

1、风俗fēng sú(名)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俗等:~习惯。

2、俗不可耐sú bù kě nài俗:庸俗。耐:受得住。庸俗得叫人忍受不了。

3、雅俗共赏yǎ sú gòng shǎng形容文艺作品优美且通俗易懂,各种文化程度和艺术修养的人都能欣赏。

4、愤世嫉俗fèn shì jí sú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不良的习俗表示愤恨、憎恶。

5、惊世骇俗jīng shì hài sú骇:震惊。俗:世俗。指思想、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世俗震惊。也作“惊世震俗”。

6、凡夫俗子fán fū sú zǐ凡、俗:指人世间。夫、子:普通人。指人世间平凡的人。

7、入乡随俗rù xiāng suí sú到了一个地方,就遵从那里的风俗习惯。常用以形容随遇而安。

8、伤风败俗shāng fēng bài sú伤:损害。败:败坏,破坏。指破坏社会风俗。

9、习俗xí sú(名)民间流传的习惯和风俗。

10、俗语sú yǔ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如“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也叫俗话。

11、坐镇雅俗zuò zhèn yǎ sú安坐而可以威服风雅之士。

12、俗之所排sú zhī suǒ pái世俗之见所排斥的。

13、惊世绝俗jīng shì jué sú谓卓绝特异,使世人震动。

14、世扰俗乱shì rǎo sú luàn社会骚乱,风气败坏。

15、俗下文字sú xià wén zì指为应付世事而写的平庸的应酬文章。

写 xiě

〈动〉形声。从宀,舃( xì)声。本义:移置;放置

写,置物也。——《说文》。俗字亦作泻。

以浍写水。——《周礼·稻人》

牛弗进,则置虚命彻。——《左传·昭公四年》。注:“写器令空。”

御食于君,君赐余,器之溉者不写,其余皆写。——《礼记·曲礼上》。注:“写者,传已器中,乃食之也。”

1 用笔作字:~字。~作。编~。

2 描摹,叙述:~生。~实。~照(❶画人物的形象;❷描写刻画)。轻描淡~。

袖的写法是:点、横撇/横、竖、撇、点、竖、横折、横、竖、横

常用释义

1名袖子,衣服套在胳膊上的筒状部分。

例词:袖口、袖筒、袖章、短袖、衣袖

2动藏在袖筒内。

例词:袖手旁观

详细释义

1名古字作褎。形声。从衣,由声。本义:衣袖。

2名同本义。褎,袂也。

3名又如:袖搭(衣袖多由两片布料缝合而成,靠近袖口的一截称为袖搭);袖佉(袖子的边口)。

4动藏物于袖中。

“袖”字是个会意字,篆文中由衣(表示上衣)、爪(表示手)、禾(表示谷类作物,喻指像谷类作物的细长)三形会意。“袖”字本义为人上衣中细长的手可以伸进伸出的部分,即衣袖。《说文解字》说:“褎,袂也。袖,俗褎从由。”袂(mèi)也是袖,本义都是指上衣从肩膀到手腕的部分。

俗字的袖,是从衣、由声的形声字,“衣”表示上衣,“由”表声兼表意,有经过、穿过之义,在“袖”字中指代可以穿过的孔洞。衣与由两形会意,同样表衣袖之义。隶书和楷书继承了小篆俗字的写法,一直到现在,这就是今天我们所使用的“袖”字的来历。

俗字拼音: su zi

俗字解释: 俗体字。

俗字造句: 1、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对唐代“三书”中的俗字类型进行梳理。

2、方块白文的书写符号系统与汉字俗字有很密切的关系。

3、从根本上说,这是避讳制度与俗字形体同时发展到高峰时期的必然产物。

4、在这些写卷文书中,以汉文写卷为最多,而俗字的大量使用则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5、《古俗字略》是一部专收异体字并说明异体字之间关系的字书,也是现存最早一部系统整理异体字的字书。

6、在校勘和辑录过程中,论文注重对碑俗字的辨识和分析;

7、我们试图从字形和字用两个方面对方言俗字进行考察、分类。

8、在明确中古道书的成书年代以及研究意义之后,着重从词语、俗字和隐语三个大的方面来论述,并在详实的材料基础上对某些研究视点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

9、所以,考订俗字,也是本文的重要内容。

10、由于不明俗字俗语,在白话小说整理过程中,常常出现失校、误校、擅改的情况。

11、《说文》俗字的类型体现其时空性、通俗性、简易性和表音性的特点。

12、敦煌俗字产生年代起于西晋延至北宋初年(咸平五年),其中大部分俗字产生于唐五代时期。

13、《说文》是至今保存重文较早较完整的字典,其中的重文包括历时层面的古文、籀文,与共时层面的或体、俗字等。

14、其实正字与俗字之定义乃在于时空的差异,正字可能因流通性弱不被大众接受,而成为俗字;

15、但《古俗字略》问世后,并没有得到后人足够重视,后世字书也不曾称引该书,对其研究的论文更是寥寥无几。

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的字典是《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作者为许慎。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

《说文解字》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后因年代久远而失传。宋太宗雍熙三年,宋太宗命徐铉、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分成上下共三十卷,奉敕雕版流布。

扩展资料

许慎说文解字的内容:

一、解释了汉字之源,即汉字从哪儿来。

二、说明了汉字之用。文字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通过它把文明传给后代,后人通过它可以了解自己的过去。 

三、解释了文字之理,包括三个方面:始一终亥、以义相从、理据体察。  

四、文字之证。许慎解释、分析、探索和体察古人造字的道理,再把这种道理通过他的证据证实,告诉人们它是必然的、准确的。

-说文解字

人民网-许慎说文解字的智慧与精神

古代“猪”字因字体不同,写法也不同,如图:

字源解说:

“猪”是“猪”的异体字。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煮”的本字。猪,篆文猪=(豕,短尾肥豚)+(者,即“煮”,烹饪),表示烹煮必须的肥豚的油脂。古人发现猪肉较其他兽肉肥嫩,不仅容易提取油脂,而且用猪油煮菜,菜肴浓香可口。

俗体隶书“猪”用“犬”(捕猎)代替“豕”(豚),表示猎获后加以驯养的肥胖动物。

造字本义:名词,作为古代食物油重要来源的肥豚,一种家畜,短尾短足,鼻子短凹平直,耳大下垂,好睡多肉,其肉多脂。古籍多以“猪”代替“猪”。

扩展资料:

“猪”的古籍解释:

文言版《说文解字》:猪,豕而三毛丛居者。从豕,者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猪,体毛稀疏、群居的猪。字形采用“豕”作边旁,采用“者”作声旁。 

“猪”这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是没有的,说明这个字的出现晚于其他表示猪的字。这是因为这个字涉及到更复杂的烹饪器具和方法,是在生产力上升到一定高度,人们对美食有了更高的追求之后才产生的。

左边是个“豕”字,是猪最早的标准通用字。而右边是一个篆书的“者”字,意为煮,也可以念作煮,猪的发音即由此而来。最初“者”的甲骨文形象是一堆架在火上的木柴,后来引申为大家围坐篝火,边烹煮食物边聚而交谈。

再后来,“者”演变成现在的字形,豕也演变为反犬旁“犭”,于是“猪”字就最终定型了。也就是说,“猪”原来指的是烹煮的猪肉,后来就变成对于“猪”这种动物的称呼了。

俗的拼音怎么写

俗的拼音是sú。俗字组词1、风俗fēng sú(名)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俗等:~习惯。2、俗不可耐sú bù kě nài俗:庸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