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西出函谷时,教尹喜而不教孔子道德经,是因为孔子无法理解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2收藏

老子西出函谷时,教尹喜而不教孔子道德经,是因为孔子无法理解吗?,第1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想必大家对于道德经都已经非常熟悉了,相传它是老子所作,当年老子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求而问书,老子教其五千余字道德经,传存于世,也就是我们现在看见的道德经。

但是其实当年向老子求问的人并不仅仅指尹喜一人,根据历史记载,孔子也曾经向老子求问,就是非常有名的孔子问礼的故事。

虽则根据记载,孔子年龄不一,但是这件事却是真的。而孔子贵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特地问礼,老子为什么不将道德经相传于他,却要传给尹喜呢?难道是因为孔子读不懂道德经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主要有以下三种猜想。

两人思想主张不同

想必不少的朋友拜读过《论语》,其书由孔子及其弟子一起编纂而成,集中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可以说,纵观《论语》一书,可知《论语》是非常入世的,孔子主张大家积极追求功名,帮助君王了却天下事,自己游走天下宣扬其学说,并且著书立说,其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但是相对而言,由尹喜记载下来的《老子》却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书中体现的,无一不是消极避世的思想。

在道家思想体系中,道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存的,它主张人们都能无为而治,相对于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来说,道家体系显得更加避世,也不主张大家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希望大家都回归本真,休养生息。

因为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有所不同,所以不少学者认为,孔子读不懂老子李耳的思想,或者孔子虽然向老子求问,但是却并不认同老子的思想,所以老子并未把道德经相传与孔子,反而是在西出函谷关时,将其传给了尹喜。

然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各国厮杀不断。所以,不少学者认为,老子不传书与孔子,恐怕还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

深层次的政治原因

在那个战火激荡的年代,周朝王室曾经发生过非常激烈的权力争夺。当时,当周朝原来所立的太子去世之后,周天子想要将庶子扶上王位,即周王子朝。

但是权力向来是吸引人的,周王室里,并不是仅有王子朝一位皇子,还有其他人也想要做皇帝。当周天子无故暴毙之后,各方面的势力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大家都紧盯着天子的宝座,其中最有可能与周王子朝相争的,便是王子猛。于是,王子朝与王子猛之间展开了非常激烈的争夺。最终,王子朝打败王子猛,夺得天子之位。

但是事态并没有因为王子朝的胜利而归于平静,因为周王室还有其他的王子。诸侯和周朝权贵纷纷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拥立王子匄,自封为周敬王。

在权贵和诸侯的拥立之下,周敬王成为了正统天子,而王子朝却不被认可。他被降为臣子,而且每日活在害怕被杀的恐惧之中。

由于却是存在被灭口的风险,于是王子朝投奔楚国,希望能在楚国拥有安身之地。

但是这时正值楚王新丧,周王子逃到楚国之后,随身所携带大批周王室典籍竟然不翼而飞。

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周王室的典籍并不仅仅只代表着一堆书籍而已,而是象征着王权,象征着自己才是正统的王位继承人。

而当时的老子李耳,正是担任着周王室图书馆馆长一职。当时的周王室典籍被很多人觊觎。

因为它不对外开放,并存有大量珍贵资料,更加重要的,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典籍在一定程度上么也代表着王权。

因此很多人都想要典籍,不仅王子朝如此,周敬王更是如此。他派人四处寻找王子朝,并且打算将王子朝灭口,得到典籍,宣示自己的正统。

老子李耳担任着守藏室史,自然会被周敬王划入可能知晓周王室藏书下落的那一拨人。此时孔子却前来问礼,如果此时老子将道德经传授与他。

可能会坐实自己知晓典籍下落的传闻,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此时孔子前来问礼,时机是非常不正确的,老子不敢也不能在此时将道德经传给他,此为老子不传书于孔子的第二种猜想。

至于第三种猜想,则是因为“单氏取周”的传闻。

单氏取周

由于王室典籍的不翼而飞,周敬王登上王位之后,向天下征集图书,企图恢复周王室藏书。

而老子李耳,则已经被罢免守藏室史一职。也有说法,说是老子自己辞了这一职位,以求保住身家性命。

但是,此时的周朝依旧不平静,由于周敬王是被权贵拥立,成为天子,于是大权旁落,臣子权势大过王权,政权一度掌握在单氏手中。

因此,一部分学者认为,此时孔子很有可能帮助过单氏,威逼老子李耳,以求得到王室典籍。

从后来的老子西出函谷关一事来看,老子当时西出,应当是想要避难才对。

周王室的政权风波很有可能已经波及到了他,使他的身家性命遭到威胁。而其最大的原因,则是因为很多人认为老子李耳知道王室典籍的下落。

如果孔子曾经帮助过单氏取得典籍,那么老子自然不会将道德经相传。

而当尹喜向老子求问时,老子西出函谷关,逃出生天,不再被王室的政权所困。因此,也就能放心将道德经相传,并且自己离开函谷关避世。

综上所看,老子离开函谷关,将道德经传授给尹喜,却不传与孔子,大致就是以上三种原因。

但是历史神秘莫测,就算是书籍上有所记载的事件,尚且有可能是时人为了谋取利益所作。而这样的千古之谜,就更加让人捉摸不定。

不管如何说,老子离开函谷关时,将道德经相传,总归是为我国留下了瑰丽的文化珍宝。

道德经不过数千言,却又有无尽智慧藏于其中,字字珠玑,让人每次阅卷阅读,都能得到新的启发。

而孔子也为我国留下了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家国理想,成为了我国的经典文化。

老子在草观楼为尹喜写下《道德经》上下五千言,尹喜根据经书内容最后决定弃官修行,来到武当山修道,在武当山这个清净之地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但是当时的《道德经》已经有手抄本在民间流传开来,现在没有史书证明尹喜真人把老子的《道德经》带到武当山,也没有文史证明他没有带《道德经》。至于2500年前老子写下的《道德经》原本在哪里,我们无从考证。

根据史记记载,尹喜是关令,在函谷关工作,遇见了老子要出关,就请求老子写部书给他。老子就作了2篇文章,然后就走了。没有提及尹喜与老子一起离开。

在《庄子》书中,“关尹老聃”连在一起出现,学者认为关尹在前,老聃在后,或者老聃是关尹的徒弟,老聃后出。

老子西出函谷关的时候,尹喜作为守关的长官,拥有绝对的权力,他说谁可以出去谁就可以出去,有没有凭证都无所谓。

看到这个题目让我想起了最近看过的一个脑筋急转弯,说有三只羊分别掉在了三个树洞里,为什么狼选择吃中间的那个,答案是因为狼愿意。有的时候我们把问题想得太过复杂了,反而不如小孩子简单直率,也许尹喜放老子出关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

函谷关是秦朝的重要关卡之一,他的主要目的是在和平时期限制人口的流动,所以守关将领的权力非常大,往来的商人都需要贿赂他,而且要出关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通关凭证,实际上私自出入关卡的人并不少,有很多方式都可以规避这一点。在和平时期,各个关卡的检查并不算严格,主管私放一两个人过去也不算是严重的违规。

如果非要把这个事情分析一下的话,那就可能真的和那个传说故事有关了。据说尹喜喜欢读书还喜欢算卦,有一天看到紫气东来,就判断出会有圣人出关,于是就把老子拦了下来,让他写了一篇道德经,这就顺利的放老子走了。

其实老子在周朝的时候也是朝廷官员,虽然没有什么太高的位置,不过却属于清贵的那一种,类似于现在国家级图书馆的管理员,不掌握实权但是却有挺大的影响力。老子并没有机会直接参与朝政,同志者对他也不是太上心,但是好歹在中央朝廷混迹这么多年,人际关系也不容小趋。

尹喜是函谷关的最高行政长官,官虽然不大,但是位置却非常重要,所以在上头很有可能也是有人的。而且他本人又比较喜欢看书,所以很有可能他是与老子有交集的,还有可能在之前就有不错的关系,所以看在同朝为官的面子上,放老子一马也不是不可以的。

至于所谓的紫气东来和西出函谷并没有办法考证,谁也不知道这事儿的真假,索性就让他稀里糊涂的过去吧,反正现在都成了一个典故,我们就当传说是真的,尹喜真的觉得老子是圣人,就用道德经抵了出关凭证,让老子往西而去。

谁也不知道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去了哪里,还有人说他是到印度传播了一下佛教,点悟乔达摩悉达多,又有谁知道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呢,大家权且当笑话一看,没必要过多的研究。

尹喜,字文公,号文始先生,又称文始真人,或称“关尹”。甘肃天水人,周敬王(?-前477年)之大夫,他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周敬王二十三年,眼见天下将乱,他便辞去大夫之职,请任函谷关令,以藏身下僚,寄迹微职,静心修道。

作为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孔子曾经求学老子,两人有过多次交往,算是师徒关系,但奇怪的是,老子为何不教孔子《道德经》,而将之传给尹喜呢?

然而,春秋晚期爆发的一系列政治风云,却可能颠覆大家的传统认知,当初老子不教孔子道德经,其实还有深层次的政治因素。

公元前520年,由于之前太子早死,于是周景王想立庶长子王子朝为太子,然而周景王却突然暴毙,所以周朝爆发了一场争夺权位之战:王子朝和王子猛争夺王位。最终,王子朝杀死王子猛,成了周天子。

王子朝虽然成了天子,但权贵和诸侯却趁机政变,晋国却拥立王子匄(gài)为周敬王。当然,诸侯和贵族这么做,是因为其中有巨大的利益。

公元前516年,周敬王终于入主周都,王子朝于是降为臣子。由于害怕被杀,所以王子朝奔楚,准备投奔楚国。需要注意的是,当时楚国对周朝极不服气,自封为王,理论上说楚国国家地位和周朝一样,所以一旦王子朝跑到楚国,自然就安然无忧。

在王子朝奔楚过程中,涉及一个千古之谜:王子朝奔楚时,恰逢楚王新死,国家动荡不安,所以没有到楚都,而在河南南阳一带定居了下来,于是随身携带的大量周朝官方典籍藏书,也没有到达楚国,最终就此神秘消失了,留下了一桩历史悬案。

周朝官方藏书至少有三个特点:一不对外开放,二代表王权,三可能有夏商周的很多罕见资料,极为珍贵。所以,王子朝奔楚时,就携带了大量藏书,代表他还是周王。

当时,周朝图书馆馆长就是老子,所以老子可以翻阅各种资料,包括让孔子垂涎三尺的周易等书籍。然而,从老子遭遇上可以看到,老子应该是支持王子朝的。原因很简单:公元前516年,老子被罢免守藏室史(相当于图书馆馆长,一说老子护送王子朝之后,就在南阳主动辞职,随后隐居南阳)一职,回故里居住。

《左传·定公五年》记载,“五年春(前505年),王人杀子朝于楚。”第二年,王子朝的旧党政变,周敬王逃到晋国。公元前503年,在晋国帮助之下,周敬王重回周都,支持王子朝的势力被清洗。显然,这就说明周朝极不平静,作为王子朝旧臣的老子,想要活命,就要低调。

在这一种情况之下,孔子再度拜访老子(一说前501年,一说前498年)时,向老子请求观看周王室藏书(王子朝不可能全部带走藏书),“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拒绝了孔子。更为重要的是,老子即便有《道德经》,这时估计也不敢拿出来给孔子,因为政局实在过于险恶。

如果老子拿出《道德经》给孔子,一经宣传,估计周敬王会认为老子拿到了失踪的藏书,或知道藏书在哪,进而就会威胁到老子身家性命。所以,老子当时自然不敢传授孔子道德经。

当然,后来周朝还爆发了“单氏取周”,周朝政权一度落到单氏手中。而且,有迹象表明,孔子可能帮助了单氏,进而拿到了周朝的《周易》等藏书,所以晚年感慨“加(通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周易),可以无大过矣”。

还有一种猜测,认为孔子通过帮助单氏,进而威逼老子,进而获得了老子藏书。

大约公元前485年,老子独自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在尹喜的恳求之下(下图,尹喜求书),老子留下一篇《道德经》而去。结合当时的政坛风云可以看到:老子一把年纪了,还西出函谷关,从正常逻辑来看,老子应该是避难才对。之所以西行避难,可能受到了某种威胁,而威胁的源头,最可能的就是藏书问题(自己的藏书,和王子朝携带的藏书秘密)。

所以,老子不教或不给孔子《道德经》,可能不是观点问题,而是因为政局波云诡谲,为了自身安全考虑。至于遇到尹喜之时,老子已经逃出生天,此后周朝有何变化,已经不会波及到他了。

值得一提的是,王子朝之乱事件,虽然鲜为人知,但对中国历史影响却极为巨大,因为此后爆发单氏取周、三家分晋、战国时代等一系列大事件,深度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

1,是“名叫尹喜的关令说” 2,“关尹”、尹喜、宓喜是同一个人,“喜”的读音不太清楚,应该是伏。 老子五千文过关 研究老子写这本书的动机。前面曾介绍白居易那首幽默老子的诗,说老子主张大智慧的不说话,不写文章。可是他自己写了五千字,究竟老子是愚笨,还是有智慧这首诗读来真是耐人寻味,不禁发会心之微笑。 另一方面,在历史文献资料上有关老子的记载说,《老子》这本书,是被逼写出来的。 说到这里,有一段可叙的插曲。 自古以来,有一个关于老子的问题:他晚年究竟到哪里去了不知道。他死在哪里不知道。在历史文献的资料上,只说他西度流沙,过了新疆以北,一直过了沙漠,到西域去了。究竟是往中东或者到印度去了不知道。在他离开中国时,有没有领到关牒--相当于现在的护照和出入境证,也不知道。 但是,历史上提到一个人物--关吏尹喜,大概像现在机场、码头海关的联检处长,知道这位过关老人是修道之士。据《神仙传》上记载:有一天,这位函谷关的守关官员,早晨起来望气--中国古代有一种望气之学--他看到紫气东来,有一股紫色的气氛,从东方的中国本土,向西部边疆而来,因此断定,这天必定有圣人过关。心下打定主意,非向他求道不可。 果然,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头子,骑了一条青牛,慢慢地踱到函谷关来了。关员向他索取关碟,他却拿不出来,这一下,可正给了关吏一个机会,他本色当行地说:没有关碟,依法是不能过关的。不过嘛,你一定要过关,也可以设法通融,你可也得懂规矩。所谓“规矩”就是陋规,送贿赂。这时,老子似乎连买马的钱都没有,哪儿凑得出“规矩”。好在这位关吏,对于老子的规矩,志不在钱,所以对他说:“只要你传道给我。”老子没法,只好认了,于是被逼写了这部五千字的《道德经》,然后才得出关去。 老子以变相红包,留下了这部著作,西度流沙不知所终。而他的这部著作,流传下来,到了唐代,道家鼎盛起来,道教变成国教。这时,道教的人,要抗拒佛教,就有一个进土,也是五代时的宰相,名叫杜光庭的,依据佛经的义理,写了很多道经。有一说,后世对于没有事实根据而胡凑的著作,叫作“杜撰”,即由此而来。其中有一部叫作《老子化胡经》,说老子到了印度以后,摇身一变,成了释迦牟尼。在佛教中,也有些伪经,说中国孔子是文殊菩萨摇身一变而成。宗教方面,这些扯来扯去,有趣的无稽之谈,古往今来,不可胜数。 关于老子本身的这些说法,不管最后的结论如何,但有一事实,他的生死是“不知所终”,查不出结果的。倘使根据《神仙传》上古神话来说,那么,老子的寿命就更长到不死的境地了! 那些神仙故事,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他的这部著作,则确实是被徒弟所逼,一定要得到他的道,因此只好留下这部著作来。尹喜得到老子的传授,亦即得到了这五千字的《道德经》以后,自己果然也成道了。因此,连官也不要做,或者连移交也没有办,就挂冠而去,也不知所终。 道教就是这样传说,由老子传给关尹子,继续往下传,更是壶子、列子、庄子。一路传下去,到了唐朝,便摇身一变而成为国教,而《老子》一书,也成了道教的三经之首。道教三经,是道教主要的三部经典,包括:由《老子》改称的《道德经》,《庄子》改称的《南华经》与《列子》改称的《冲虚经》。 最近,有些上古的东西出土,如帛书《老子》等等。由这些文献资料中,更显示了老子学说思想的体系,是继承了殷商以上的文化系统,亦证明了古人所说的话没有撒谎,是真实的。

老子西出函谷时,教尹喜而不教孔子道德经,是因为孔子无法理解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想必大家对于道德经都已经非常熟悉了,相传它是老子所作,当年老子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求而问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