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大受欢迎,你知道其重要原因是什么吗?
央视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大受欢迎,其重要原因面向着过去的历史,又开启中国的未来,这一档节目被称为大国匠心节目,第一期讲的是《尚书》,第二期讲的是《天工开物》。
节目里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的《尚书》《孙子兵法》《楚辞》《史记》《论语》等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传承故事。
说说这档节目的特别之处:相信节目中讲述的这些文化典籍大部分我们在学生时代就接触过,但是如今它们是由央视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也就是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来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
这就是动(表演的方式)+静(历史文化)结合的特别之处,让典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所以让很多非常非常喜欢,甚至也有一些不爱学习的孩子都喜欢上了。所以不由得大赞央视的创意,能让过去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还原从现在舞台上,就仿佛我们和历史只相隔了一个屏幕,不但能从其中学习到很多文化知识,看到先人们的种种不容易,还能够让我们的这一代人更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一期《尚书》《典籍里的中国》的主要嘉宾是倪大红,他在里面的第一期演了汉朝时期的伏生,一位守护《尚书》的创奇人物,伏生的一家除了他自己,都在守护书的过程中失去了生命,他的神演技看哭了很多观众,《尚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观后震撼不已。
而且我特别喜欢典籍里的中国这档大国匠心节目的主持人撒贝宁老师。他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交谈,共同见证了大禹治水定九州,周武王牧野誓师的热泪盈眶的名场面。不得不说倪大红饰演“伏生”这一角色的那背影和眼神的诠释真是太令人深刻了。
第二期的《天工开物》这一期由李光洁主演,是17世纪的中国技术领域的百科全书,它可能是那个时代中国最先进的技术典籍之一,但正是这种最先进,让人感觉到浓浓的悲哀。因为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中国有着辉煌的过去,毫无争议,当然也要承认在近代时期我们的科学技术是落后于西方的。
这个节目的目的在于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文化里还有这样的一批瑰宝典籍,前人曾有这样的探索。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感悟是心念苍生经世济民的豪情壮志。非常意外这一期讲的是天工开物,这样一本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以外的实用之书,那一句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代,是何等的豁达与豪情作为一个饱读诗书却功名不顺的读书人,能够将毕生所想所闻所听所学汇编成一本堪称百科全书的不朽典籍。
典籍里的中国感悟
这个节目最大的意义不是通过电视画面传颂那一两句经典让观众熟记,而是激发人们去了解在这些典籍的创作年代有一些什么样的人,发生了哪些不寻常的事以及这些人和事对后世的影响,还有典籍作者希望解决的时代问题而这远远超出了普及常识的范畴,古今对话是典籍里的中国一大亮点。
古代护书人伏生是讲述书中故事解读书中思想要义的串联人物,看节目时不少网友感动落泪华夏为何是一体,自古就是一体这句话太戳泪点了古今对话很有戏剧冲突,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华夏文明的历史传承要靠我们年轻人,从今天起多读书让这些故事代代相传。
伏生曾为秦博士,在秦始皇焚书坑奴的时候将诗书藏于哪里()
A土里
B湖底
C墓穴中
D墙壁中
正确答案:D
1 宁 在古文意思
1、已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也泛指省亲。
归宁父母。——《诗·周南·葛覃》
释义:回娘家去看父母。
2、守父母之丧。
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汉书·哀帝纪》
释义: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亡,我宁可三年。
3、返回。
干连的人,尽数保放呆家。——《水浒传》
释义:于连的人,全数保放呆家里。
4、姓。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汉· 贾谊《过秦论》
释义:其中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些人为他们谋划。
5、宁可;宁愿。
不逊也宁固。——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释义:不客气的安宁稳固。
6、岂;难道。
子宁不来。——《诗·郑风·子衿》
释义:怎么不来。
2 翻译(官宁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①。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
①捉:握;拿。掷:扔;抛。
②席:坐席,是古人的坐具。轩冕:大夫以上的贵族坐的车和戴的礼帽。这里是指有达官贵人过门。宁、歆:上文称管,这里称宁,同指管宁;上文称华,这里称歆,同指华歆。古文惯例,人名已见子上文时,就可以单称姓或名。废:放弃;放下。
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同在菜园里刨地种菜,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不理会,举锄锄去,跟锄掉瓦块石头一样,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再扔出去。还有一次,两人同坐在一张坐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车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管宁与华歆
一
《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古人认为君子应安贫乐道,以言富贵为耻,管宁割席的理由就是,华歆有崇尚富贵之嫌,不足为友。以古人的道德标准衡量,管宁是高尚的,君子所为也。其实,人各有追求,志向也因人异,能一刀切苛求朋友吗?我们应该尊重别人的选择,这才是交友之道。萨迪说:“财富不是朋友,朋友却是财富。”我们知道俞伯牙与钟子期之交,那已经是比朋友更高层次的友谊,是友谊的终极升华,即知音。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似乎超出了旧时代“知音”范畴,是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化作的友谊火炬,这火炬照亮了一个时代的夜空。今天仍然为许多人景仰。所以说,那种崇高而纯洁的友谊实在难求。我们在社会里生活不能没有朋友,所以不妨降低些要求,广交良朋,如华歆者,虽说有贪富贵之嫌,但并非十恶之人,况且能与管宁同席学问,说明两人交情非浅,可是管宁却因一件小事大做文章,与好友断交,虽然赢得了个人的一些清名,这岂是真君子所为耶?《易经》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才是大君子也!
俗语:“水至清无鱼,人至清无朋。”我们生活在任何国度任何民族,与任何人相处,都应该学会宽容,何况对待老朋友呢?纪伯伦说:“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 学会理解人是生活中的一门艺术。一个性格上真正成熟的人是很懂得让步的,也是很懂得宽容对方的弱点与短处的。
二
《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管宁、华歆在园中锄草,锄出一块金子!管宁像看到一块瓦砾一样,依然锄自己的菜地,华歆把它捡拾起来然后扔到一边。结果管宁同华歆就“割席”而分道了。《幼学琼林》对管宁推崇自不必言,就是今日之中学语文读本或语文考题亦多选此例。这样做,当然即培养了中学生文言阅读能力,亦对中学生进行某种“传道”教育。古今教育家可谓用心良苦。然而我则认为管宁似乎有点“迂”哩。金子毕竟是金子。对于锄地锄出的“金子”大可以捡拾起来,或交给国家而得一张“拾金不昧”的“荣誉证书”,或交给希望工程而拯救几个“失学的儿童”,或赠给残疾人协会送一片爱心,或赠给敬老院送一份温暖。有何不可呢?
总之,拾到一块金子,关键在于“昧与否”而不在于“拾与否”——就像“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给民警叔叔手里边”一样。拾还是要拾的,顺路“交给民警叔叔手里边”。这样做不亦值得称道吗?
3 文言文的意思管宁割席
全文应是: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
译文:管宁和华歆在园子里一起刨地锄菜。忽然,两人看到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挥动锄头,对待金子和瓦块砾石没什么区别。华歆拿起金子看了看,又扔掉了。
还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坐着轩车穿着冕服的人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扔了书跑出去观看。管宁割开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4 管宁割席文言文翻译原发布者:摇啊摇
文言文《管宁割席》翻译赏析
文言文《管宁割席》选自初中文言文阅读,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⑾。"
注释
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
②共:一起。
③捉:拿起来,举起,握。
④掷:扔。
⑤去:抛去。
⑤尝:曾经。
⑥乘轩服冕:复词偏义。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
⑦如故:像原来一样。如:如同,好像。
⑧废书:放下书。废:停止。
⑨观:观望。
⑩席:坐具,坐垫。古代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现在摆酒称筵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
⑾窥:偷看。
⑿子非吾友也:你不是我的朋友了。子:指你。
⒀割席:割开草席,分清界限,断交关系。
翻译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5 文言文中四方无虞,予一人以宁什么意思四方无虞,予一人以宁的意思是:四方没有忧患,我因此感到安宁。
原文: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至于丰。
以成周之众,命毕公保厘东郊。王若曰:呜呼!父师,惟文王、武王敷大德于天下,用克受殷命。
惟周公左右先王,绥定厥家,毖殷顽民,迁于洛邑,密迩王室,式化厥训。既历三纪,世变风移,四方无虞,予一人以宁,道有升降,政由俗革,不臧厥臧,民罔攸劝。
惟公懋德,克勤小物,弼亮四世,正色率下,罔不祗师言。嘉绩多于先王,予小子垂拱仰成。
王曰:呜呼!父师,今予祗命公以周公之事,往哉!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瘅恶,树之风声。弗率训典,殊厥井疆,俾克畏慕。
申画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
商俗靡靡,利口惟贤,余风未殄,公其念哉!我闻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以荡陵德,实悖天道。
敝化奢丽,万世同流。兹殷庶士,席宠惟旧,怙侈灭义,服美于人。
骄*矜侉,将由恶终。虽收放心,闲之惟艰。
资富能训,惟以永年。惟德惟义,时乃大训。
不由古训,于何其训。白话译文:康王十二年六月庚午日,月亮新放光明。
到第三天壬申日,康王早晨从镐京行到丰邑,把成周的民众,命令给太师毕公安治于东郊。康王这样说:啊!父师。
文王武王行大德于天下,因此能够承受殷的王命,代理殷王。周公辅助先王安定国家,告戒殷商顽民,迁徙到洛邑,使他们接近王室,因而他们被周公的教训感化了。
自从迁徙以来,已经过了三纪。人世变化,风俗转移,今四方没有忧患,我因此感到安宁。
治道有起有落,政教也随着风俗改革。若不善用贤能,人民将无所劝勉仰慕。
我公盛德,不但能勤小事,而且辅助过四代,严正地率领下属,臣下没有人不敬重师训。你的美好功绩被先王所重视,我小子只有垂衣拱手仰仗成功罢了。
康王说:啊!父师。现在我把周公的重任敬托给公,我公前往吧!我公到那里,当识别善和恶,标志善人所居之里,表彰善良,疾恨邪恶,树立好的风气。
有不遵循教训和常法的,就变更他的井居田界,使他能够畏惧和敬慕。又要重新画出郊圻的境界,认真加固那里的封疆守备,以安定四海之内。
为政贵在有常,言辞应当体现精要,不宜好异。商地旧俗喜好侈靡,以巧辩为贤,馀风至今没有断绝,我公要考虑呀!我听说:‘世代享有禄位的人家,很少能够遵守礼法。
’他们以放荡之心,轻蔑有德的人,实在是悖乱天道。腐败的风俗奢侈华丽,万世相同。
如今殷商众士,处在宠位已经很久,凭仗强大,忽视德义,穿着华美过人。他们骄恣过度,矜能自夸,将会以恶自终。
放恣之心今天虽然收敛了,但防闲他们还是难事。资财富足而能接受教训,可以长久。
行德行义,这是天下的大训;若不用古训教导,他们何时会顺从呢?此文出自先秦·伏生所著的《尚书·毕命》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尚书》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皇室文献,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今古文字之争是西汉经学一大史迹。
所争的虽然只在几种经书,他们却以为关系孔子之道即古代圣帝明王之道甚大。“道”其实也是幌子,骨子里所争的还在禄位与声势;当时今古文派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不过两派的学风确也有不同处。《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
《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但这些散文,用某代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
李学勤先生指出:“《尚书》本为古代《历书》,是我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然而,由于真正的《尚书》命运多舛,两千多年来,我国学术界一直对传世的古文《尚书》存在真伪之争。
传统观点认为: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
今本伪《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较《今文尚书》多16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25篇)。
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作者简介:伏生(伏胜,字子贱),汉人,生于周赧王五十五年(约前268年),卒于汉文帝三年(约前178年),享年90岁。
汉国济南(今山东滨州市邹平市韩店镇苏家村)人,曾为秦博士。伏生系孔门弟子轌子贱后裔。
秦统一后,朝廷设博士70员以备顾问,伏生即为其一。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伏生冒着生命危险,暗将述录唐尧、虞舜、夏、商、周史典的《尚书》藏。
《典籍里的中国》大受欢迎,你知道其重要原因是什么吗?
本文2023-10-28 11:11:1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7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