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是孔子写的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4收藏

易传是孔子写的吗,第1张

《易传》是孔子写的。

《周易》这本书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叫《易经》,一部分叫《易传》。《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两者合起来叫《周易》。按照史书的记载,《易经》是周文王姬昌写的,《易传》是孔子写的。

但是《张其成讲易经》中说过,《易经》很有可能是周文王姬昌和周公姬旦一起创作的。在西周早期汇编成书,距今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了,所以是我国最早的、影响最大的一部典籍。现在学术界大部分学者,都赞成《易经》成书于西周前期的观点。

《易传》简介

《易传》是一部古代哲学伦理著作,是诠释《易经》的经典著作。《易传》以《易》卦之第一爻(初爻)、第三爻、第五爻皆为阳位,因其爻位之序数为奇数,奇数为阳数,故其爻位为阳位。

《易传》以《易》卦之第二爻、第四爻、第六爻皆为阴位,因其爻位之序数为偶数,偶数为阴数,故其爻位为阴位。就《易传》的思想体系来看,其自然主义的天道观,其由天道推衍人事的整体思维模式,其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思想等,有许多都与阴阳家相一致。《易传》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立论,认为宇宙自然界存在相反属性事物。

—《易传》

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著”,最有名的《论语》,也是由弟子编纂而成,可以说,孔子没有什么作品。

孔子是一位“儒”,是“儒家”创建人。刘歆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六经就是《易》、《诗》、《书》、《礼》、《乐》(今佚)、《春秋》(鲁国编年史,起自公元前722年,讫于公元前479年即孔子卒年)。这些经的性质由书名就可以知道,唯有《易》是例外。《易》被后来儒家的人解释成形上学著作,其实本来是一部卜筮之书。

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如何。传统学术界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六经都是孔子的著作。另一派则认为,孔子是《春秋》的著者,《易》的注者,《礼》、《乐》的修订者,《诗》、《书》的编者。

可是事实上,无论哪一经,孔子既不是著者,也不是注者,甚至连编者也不是。可以肯定,在许多方面他都是维护传统的保守派。他的确想修订礼乐,那也是要纠正一切偏离传统的标准和做法,这样的例子在《论语》中屡见不鲜。再从《论语》中关于孔子的传说来看,他从来没有任何打算,要亲自为后代著作什么东西。还没有听说当时有私人著作的事。私人著作是孔子时代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在他以前只有官方著作。他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教师,而不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著作家

我们很多人都应该听过一句名言叫做“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意思是周文王被商纣王拘禁期间创作了伟大的《周易》,而孔子(仲尼)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编纂了伟大的《春秋》。

那么,与《周易》齐名的《春秋》究竟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春秋》本是春秋战国时代鲁国的国史,后经过孔子整理编纂而成为“微言大义”的经典。

孔子游历诸国,颇不得志,“仲尼厄而做《春秋》”在这句话中体现了在逆境下能激发人的创作热情,成就不朽经典。

但我们看《春秋》实际上并非这么简单。

所谓《春秋》其实并非单指孔子的著作,确切的说先秦时代列国史书都叫《春秋》。之所以秋是因为春秋是因为一年分为四季而以春秋之名为纪年。当时除了鲁国其它各国的史书也冠以名号,比如《楚国春秋》《晋国春秋》等,而鲁国春秋由于孔子的缘故在后世被默认为《春秋》之名。

原版《春秋》记载了鲁国二百四十年间的历史大事件,全书一万八千多字,后遗失了一部分是剩下一万六千多字。战国时代有人为《春秋》写注解,其中以左丘明、公羊高等人最成功,故此又有《左氏春秋》《公羊传》著作。

魏晋三国时代就有不少名人嗜好《春秋》以及相关注解,著名的如关羽和杜预等人。

由于《春秋》中用词讲究,简单明了的词句往往含有深远的意义,故此《春秋》又称“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使他从一部史书变成了具有教育意义的“经书”。

《春秋》后来成为儒家无上经典之一,位列六经,被称为“麟经”。

后世学者对于《春秋》的定位曾有争议,有人认为它是一部史书,有人认为它是孔子借史书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经书,还有人认为它既是史书又是经书。

实际上,自先秦时代中国人对于历史记载就十分重视,甚至可以称为当时世界第一等。在那个时代的古文明,比如古印度文明对于历史记载就不那么重视,他们更多的是师徒之间“口耳相传”。又比如古希腊文明的历史记载其实也早已中断,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古希腊的历史事件,都是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知识分子通过传说再发挥他们的想象改编而成的,所谓“西方无信史”指的就是这个。

但是中国的史书是有悠久的传统的,春秋战国时代各国都有史官,他们负责记载王公贵族的言行编纂成资料,这些人的工作是具有高度独立性的,一般来说即便是诸侯王也无权干涉史官的记载。

比如晋国的权臣赵盾,因为手下人杀了晋灵公,被史官记载“赵盾弑君”,赵盾向史官求情希望不要把这笔账记在他头上,史官没有理他。

由此可见当时中国人对于历史记载这件事是具有崇高的使命感的。

孔子编纂《春秋》从根本上说就是在传承这种历史,但又有发展,所谓“文以载道”大概就是从孔子那个时候开始定型的。

中国的历史记载之完备可信可以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高峰,而《春秋》是这座高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后世史学家如司马迁等人对《春秋》就给出了高度评价。

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这句话是这个意思:

修辑、整理《诗》、《书》,定下《礼》这项制度,并为《周易》作序,还著作了《春秋》。

这是孔子的不同事迹,所以便用了不同的动词来表述。他对《诗》、《书》进行了整理,所以便说“修”;同样地,他对《礼》的制度进行了确立,所以便说“定”。其他的也是如此。

五经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

《诗经》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

《礼记》: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

《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

扩展资料: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各篇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确知。根据部分诗篇考查,最早的约作成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成于春秋中期。全书是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的。

  孔子编写的书有很多,以下列举部分:

 1、《诗》:《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书》:《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3、《礼》:《礼经》的简称,指的是儒家经典《士礼》,又称《仪礼》,是先秦六经之一,亦是十三经之一;

 4、《乐》:指的是《乐经》,也就是所谓的《六经》之一,其他五经至今尚存,唯独《乐经》在汉代之前消失;

 5、《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孔子的著作有:

《六经》,分别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部儒家经典。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

以及《易传》、《春秋》、《孝经》、《论语》这四部作品,是了解孔子本人思想的主要著作。

孔子的影响: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

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孔子学说在中国周边地区,如:朝鲜半岛(汉代传入)、日本(唐代定型)、越南(宋明传承)等地,都有及于深远的精神影响,形成了东亚儒家文化圈。

孔子整理了《诗》、《书》、《礼》、《乐》、《易经》、《春秋》这些古代典籍,后人合称之为《六经》。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易传是孔子写的吗

《易传》是孔子写的。《周易》这本书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叫《易经》,一部分叫《易传》。《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两者合起来叫《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