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书上曾写到了哪些动物
《诗经》中,我记得的有螽斯,雎鸠,硕鼠,鹿,鸡,玄鸟(据考证最初是指水鸟),燕,狐,雁,马,兔,犬,鲤鱼,黄鸟,蟋蟀,蜉蝣和鸳鸯等,
其他的, 《山海经》《海错图》等也有大量例证。
古时候的下邳有一个吴姓老妪。老妪无儿无女,日子过得很是清贫。前些年的时候,老伴又得了一场大病,为了给老伴治病她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可还是没能挽回老伴的命。
老伴儿走后,家里只剩下老妪一个人。她身子骨本就不好,又干不了重活,一贫如洗的家境让她吃喝都成了难题。邻里乡亲看她实在可怜,有些村民就时常送她一些米面,这日子才勉强能够维持。
不过,这位吴姓老妪打小心善,一生未做过杀生之事,不想因为自己无意的一次善举,让她吃穿无忧了,她的善心总归盼来了回报。
有一日,老妪去农田里干活,临近午时老妪欲要回家吃饭,忽然就闻见旁边的水坑里有奇怪的声响。老妪好奇悄悄走了过去,这一看却吓了她一跳:只见眼前一只狐狸正踩着一条白蛇,那白蛇被狐狸的爪子狠狠按在下面不停地扭动身子。而那狐狸正龇牙咧嘴死死盯着那条白蛇。
“它们都是有灵性的动物,彼此相安无事多好,打架干啥呀?”老妪心下思量着。她见那条白蛇实在可怜,于是起了恻隐之心,她捡起脚下的一根棍子,朝着那只狐狸大喊一声:“住手!你别伤害它,你们两个都是灵物互相残杀干啥?你个头大高抬贵手饶它一命,也算是给你自己添一份福德!”
狐狸看了看老妪,又看了看那条白蛇,片刻后收了狰狞面相转身离开了。那条白蛇蜷缩在水坑里,缓慢地扭动着身子。
“狐狸走了你得救了,快些离开这里养伤去吧!”老妪说完后便回到地里收拾东西去了,随后她扛着锄头回家了。
“家里的米面又没了,唉!这日子该如何过呀!老头子,我真想一死了之去找你啊!”老妪看着几乎见底的面缸轻声哭了起来。
一些野菜掺和着一些面,午饭就这么对付过去了。
过午,老妪走出屋去给人家做针线活了。黄昏时候老妪回到家,她走到厢房去取米面做晚饭。打开面缸一看,老妪登时愣住了:“这是谁给庵送来的面?午时那会儿面缸还空着呢,怎么眼下这面缸就满了呢?院门我明明锁上了再说俺也没有亲人了,这是咋回事啊?”
老妪疑惑不已,可眼前的面缸确实满了。她思忖良久也想不透是谁送来的,老妪心里一横:“不管了,先去做饭填饱肚子才是!”
一锅热腾腾馒头出锅了,老妪整整吃了两个大馒头,她那空了多日的肚子终于是填饱了。
又过了几日,老妪去取面,却在面缸里发现了一条白蛇。她开始被吓了一跳,定睛再看时那条白蛇就是前些天她从狐狸爪子下面救的那一条!
老妪欲要再看时那条白蛇却钻进面缸下面不见了踪影。老妪曾听闻先辈们说过关于白蛇变戏法的故事,她一下明白了,原来这一缸面是这白蛇报答自己的救命之恩送来的!
老妪喜极而泣,跪倒在地朝着面缸拜了四拜,她又在米缸旁边放了一个破桌子,上面摆上了瓜果等贡品,还放了一个香碗。老妪隔三差五就会来烧香磕头,祈求白蛇来保佑。
而那条被老妪救下的白蛇送给她的可不仅仅是一缸面,只要缸里的面所剩不多了,翌日这面缸就会被填满。从此之后,老妪家里的面一直吃不完,直到老妪离世那条白蛇才离开了她家。
西周时,专职兽医开始出现。当时,家畜去势术有进一步的发展。在《周易》中,已指明去势的公猪性情已变得温顺。
据《周礼夏宫》记载,朝廷每年早春即下达“执驹”,而在夏天则“颁马攻特”,即将不作种用的公马定期进行去势。
《周礼》等古文献中记载有100多种人畜通用的天然药物及采集草药的时期。
在西周时期,有一位畜牧兽医名人造父。他具有高深的兽医技术,善治马病,留下了刺马颈放血为马解除暑热的传说。放血疗法是我国中兽医学的传统疗法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畜牧兽医的科学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战国时期,已有专门诊治马病的“马医”。
据《列子说符》记载,齐国有个穷人,经常在城中讨饭。城中的人讨厌他经常来讨,没有人再给他了。于是他到了田氏的马厩,“从马医作役而假食”,就是跟着马医干活而得到一些食物。
春秋战国时期的兽用药物,也是在根据人用药物进行分类。当时的人药物分草、木、虫、石、谷5类,并分为以五毒攻病、五味调病、五气节病、五谷养病等治疗原则。这些经验,常常被兽医尤其是马医所借鉴。
当时的马医在治疗马的内科病时,已经掌握了用水煎剂灌服的技术,还掌握了外科病用涂敷药或去其坏死组织的办法。
事实上,我国最早记有“兽医”一词,就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周礼》,其中记载:兽医掌疗兽病,疗兽疡。凡疗兽病,灌而行之,以节之,以动其气,观其所发而养之。凡疗兽疡,灌而行之,以发其恶,然后药之,养之,食之。
意思是说:兽医的职掌是治疗内外科兽病。治疗内科病,采用口服汤药,缓和病势,节制它的行动,借以振作它的精神,然后观察它的表现和症状,妥善调养。治外科病,也是服药,并且要手术割治,把脓血恶液排除,然后再用药治,让它休养,并注意调养。
这个记载说明,战国时期的兽医技术已经比较发达,不仅已经有了内科外科的区分,而且制订了诊疗程序,并且重视护理。
三命通会
《三命通会》作者为明朝进士万民英。该书在传统命学的历史上拥有非常高的官方地位,而 足本《三命通会》共十二卷清朝编修的四库全书将其着作《三命通会》《星学大成》收录,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4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编年体通史,是“正史”的代表作。
5诗经
第一部诗歌总集。
6论语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7三国志
《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8说文解字
一部字典一个中华。
9全唐诗
《全唐诗》,900卷,共收录唐代诗人二千五百二十九人的诗作四万二千八百六三首。
10三字经
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启蒙读物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其中《千字文》存在《古千字文》、《叙古千字文》、《续千字文》、《新千字文》等不同版本)。《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
在古籍记载和历史传说中,孔子是麒麟的化身。《拾遗记》上记载:“夫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文云:‘水精之子,继衰周而素王。’”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很贤明,“知为神异。乃以绣绂系麟角,信宿而麟去。”当时就有相者说:“夫子继殷汤,水德而素王。”意思是孔子上承殷汤,是无冕之王。这个故事就是“麟吐玉书”和“麒麟送子”传说的由来。
关于孔子的出生,在巨野有“孔母梦麟”的传说:孔子的祖籍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从商丘到曲阜,巨野是必经之路。有一次孔母颜征在跟随家人自商丘返乡,路过巨野的麟山,看到麟山风景优美,就提议在此歇脚。她坐在麟山上的一棵树下,打了一个盹,忽然梦见麒麟入怀,醒来感而有孕,十一个月后就生下了孔子。到孔子出生的前两天,麒麟又到曲阜阙里人家送去玉书三卷。在明本《巨野县志》中有这们的记载:“巨野南有樵氏山,世传樵氏山产麟,麟吐玉书于阙里,因名麟山。”
但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莫过于“西狩获麟”的典故。到了孔子晚年,麒麟再一次现身。《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观之,曰:‘麟也’取之”。大野,就是今天的山东省巨野县。《孔子家语》也有类似的描述,也更详细:“孔子曰:‘麟也.胡为来哉?胡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子贡问曰:‘夫子何泣尔?’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害,吾是以伤焉。’”孔子认为,麒麟是灵兽,只有君王贤明,太平盛世才会出现。现在周王室衰微,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麒麟怎么会出现呢?它的出现又死去,不是好征兆,恐怕国之将亡,自己的生命也到头了。于是命令弟子就地掩埋,堆了个大坟堆,就是现在的麒麟冢。麒麟冢位于巨野县城东十二里麒麟镇获麟集村西北3里处,1979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周列国志》记述,七十一岁的孔子埋葬麒麟之后感情难以控制,抚琴悲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兮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他编修的《春秋》正是止于这一年。《春秋》的最后一句话即是“(鲁)衰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从此孔子无心著述。终因伤心所致,两年后就去世了。因为孔子梦麟而生,见麟而死,麒麟的出现贯穿了孔子的一生,所以《春秋》这部书后来被人们称为“麟史”,或“麟经”。麒麟从此成为孔子的化身而被尊为“圣兽”。
到了元代,在巨野又有了孔子和麒麟相关的故事。《巨野县志》记载,元代至正年间,巨野有一名县尹,名字叫孔浩,是孔子的五十三代孙。他在这里做官三年后致仕,“上书请留”,把家安在这麒麟冢旁边,并且修建了春秋书院。后来因为麒麟台地地势太洼,受水患的侵扰,举家迁到县城南二十多里的吉星滩,就是今天的大义镇孔楼村。几年后,又取春秋“微言大义”之意,将春秋书院改为大义书院,每年春秋两季到麒麟台来祭祀先祖。他认为,这里不仅埋藏着一只麒麟,而且还有孔子的灵魂,所谓“先祖灵爽必栖于此”。孔子第五十五代衍公孔克坚撰写的《重修大义书院碑记》里,对这件事有祥细的叙述。现在巨野有大义镇,镇里有个孔楼村,村民绝大多数姓孔,他们都是孔子的后裔。
中国古籍书上曾写到了哪些动物
本文2023-10-28 11:39:3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8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