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历史谁知道啊?急!!!
泰安于西周为鲁地,春秋中叶后属齐,秦为济北郡治,西汉置泰山郡。北齐改泰山郡为东平郡,隋省东平郡入鲁郡。金天会十四年(公元1136年)以故泰山郡腹地置泰安军,“泰安”之名始此。金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开泰安军为泰安州。明降泰安州为三级政区,属济南府。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为直隶山东布政使司。十三年升为泰安府,泰安县为府治。1913年废府,分属岱北、岱南、济西3道(次年依次更名为济南、济宁、东临道)。1925年分届泰安、兖济等道。1928年各县属省。1940年抗日民主政权于津浦路西置泰西专区,属鲁西行政区;于泰山周围置泰山专区。
1941年于泰山专区南部置泰南专区,均属鲁中行政区;同年泰西专区改属冀鲁豫行政区,各县分属以上3专区。1945年泰南专区并入沂蒙专区。1948年泰山、沂蒙、泰西3专区均属鲁中南行政区。1950年泰山、泰西2专区合并置泰安专区。1958年撤销,辖县分属济南市及济宁、聊城、菏泽3专区;将泰安县和泰山市合并置泰安市,属济南市。1961年复置泰安专区。1967年更名泰安地区。1985年泰安地区撤销,泰安市升为省辖市;同年汶上、泗水2县划归济宁市,平阴划归济南市。1992年莱芜市分出。
希望对你有帮助: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安则四海皆安",寓国泰民安之意。
五万年前已有人类生息繁衍。
六千至四千年前,位河两岸的氏族部落创造了繁盛的"大汶口文化"。
夏商为青州、徐州之地。
周代分属齐鲁。
秦属济北郡、东郡。
西汉初设泰山郡,隶兖州刺史部,北齐改为东平郡。
隋初分属济北郡、鲁郡、琅琊郡。
唐隶兖州、沂州。
宋隶兖州袭庆府,隶京东西路。
金天会十四年(1136年),设泰安军,泰安之名由此始。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设泰安州,隶山东西路。
元隶东平路、中书省。
明代隶济南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为泰安直隶州。
后改设泰安府,隶山东行省。
1913年分属济南、济宁、东临3道。
1925年,设泰安道,后撤销。
1936年泰安、新泰隶第十二行政督察专署,肥城、东平、宁阳分隶第六、第二、第一行政督察专署;后泰安、新泰、宁阳、肥城改隶第十五行政督察专署;东平隶第二行政督察专署。
1939年,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同年11月至次年3月,泰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泰山行政专员公署相继诞生。
1941年9月成立泰西行政联合办事处,后改为泰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0年5月,泰山、泰西合并成立泰安专区。
1967年,改称泰安地区。
1985年3月改泰安市并升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市 驻地位于泰山南麓,面积37平方公里,人口37万
泰安城位于泰山南麓,岱岳奠其后而为屏障,泮水经其前犹如襟带,蒿里山凸起于西南如虎卧踞,梳洗河、奈河穿流左右似二龙出水,形胜甲于齐鲁。
历史上的泰安城到底起源于何地?它在古代是个什么样子?民间曾有“先有故县,后有旧县,三迁泰安”之说。
它是何时迁移泰山南麓的?可能有好多人想问个究竟。
春秋时期,泰山一带属于齐鲁两国的领土,设有赢、博二邑。
泰山南麓的博邑,秦代称为博阳,长期以来是汶河平原上的一个重要行政中心。
汉初曾在此设立过泰山郡。
虽然泰山在它的辖境之内,但它还不能算是泰安城的前身,因为当时博邑和泰山还没有什么直接联系。
泰安城的前身应该是汉武帝设立的奉高县。
据《汉书地理志补注》记载:“汉武帝封禅,于赢、博共界割置此县以供泰山,故曰奉高。
”泰安地方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关于奉高城的位置,前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奉高城在泰安城东北十五华里处的谢过城附近,靠近汉明堂;另一种说法是:奉高城在赢汶河与牟汶河的交汇处,也就是今泰安城东约五十华里处的故县村。
比较起来,后一种说法是较为可靠的,它和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所述的奉高的位置颇为吻合。
《水经注》中说:“汶水出牟县故城西南阜下……又西南绕奉高故城西,西南流注于汶。
”文中所指的前一条汶水是赢汶,后一条汶水则指牟汶。
这里所说的奉高城的位置和今故县村相符合,而且故县村附近至今仍有大量汉代砖瓦残存,也为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汉代的奉高城位于今天所称的泰莱平原中部,水、陆交通非常方便,农业也很发达。
从汉武帝起到北魏止,这里一直都是泰山郡的郡治。
东汉末年,当时泰山一带是青、徐黄巾军的活动范围。
他们曾经集兵三十万人攻打泰山郡城。
由于屡遭战火,历经沧桑,奉高城逐渐衰落下去。
公元605年,隋炀帝迁奉高入博,改名为博城,城址在今邱家店镇旧县村。
唐代将分布于今泰安境内的赢、博、钜平、梁父、柴、蛇丘等县全部划归博城县。
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到泰山封禅,他不仅把这一年的国号改为乾封元年,而且还把博城改为乾封。
唐朝的乾封和汉朝的奉高一样,不仅名称和泰山有关,并且在封禅中也与奉高起同样作用。
由于历代帝王不断神化泰山,到了宋代,朝拜泰山的人越来越多。
地处泰山南麓的岱岳镇(今城南旧镇村),商埠不断扩大,镇容逐渐繁华。
当时镇上已有专职官员驻守。
蒿里山出土的五代时后晋的“总持咒幢子”上面记有“岱岳镇使”与“岱岳镇都虞侯”等职官的题名。
宋太祖开宝五年,县址由乾封城迁至岱岳镇。
到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又将县名改为奉符。
据清朝人记载,宋初的城址在古岱岳镇,到祥符时又在其东北三里处另筑新城并改名奉符。
这是今天的泰安城在历史上成为地方治所的开始。
宋代的奉符和它的前身奉高和乾封的不同之处,是脱离了宽阔的河谷平原而转移到泰山南麓;市镇里集中了较多的商人、手工业者和与宗教活动有关的闲杂人员。
它是宋代封建社会市镇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作为封建社会的城堡而言,新城址的选择也很合适,两边有河流(奈河、梳洗河)可以引为城壕,又可以就地取材,建筑土石结构的城墙。
金王朝南侵灭北宋后,于奉符县设立了泰安郡,后改为泰安州,管辖奉符、新泰、莱芜三县。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泰安由州升府并设县。
“泰安”二字取义为“泰山安则四海皆安”。
总义是“国泰民安”,此名沿用至今。
历史上泰安城址的变动,与民间“泰城三迁”传说基本相符。
由于泰安城地理位置的重要,封建统治者对于泰安城的防务也越来越重视。
自宋建城以来,金、元两代又重修城池。
在明代多次重修并且建为石城。
清初,地方官除了加修城墙外,更“多方招徕,制做房舍于北面及东门外”。
后来的铜器行街与青龙街就是从那时逐步发展起来的。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十九年(1774年)对城墙又进行了两次重修并加建敌楼。
东、西、南、北、四门也由明代的静封、望封、乾封、登封旧称改为迎喧、岳宴、仰圣、泰安等新名。
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泰安城逐渐繁荣起来。
据乾隆四十七年所修订的《泰安县志》记载:城内遥参亭前,酒楼饭庄相挨,货郎掮客错杂其间,中间的广场里,有戏台四、五座,还有斗鸡、蹴鞠、说书、相扑等杂艺。
数千人如蜂如蚁,各占一方,锣鼓讴唱,热闹非凡。
南门外是通往省城与京师的大道,每日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西门外,自旧校场南抵社首(蒿里山东),烟火数千家,大街百货杂陈。
沿河一带,粮食、蔬菜、鱼、果、薪炭、器物,无所不具备。
北门外,西通新街,东连铜器行,市肆鳞次。
每当香客云集,锣鼓喧天,直达红门以上。
半夜,灯火如繁星罗布,蔚为壮观。
前人曾说:“泰安之为郡、为州、为县,实以泰山故也。
”泰安因泰山而设,泰山又促进了泰安的发展。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扩展资料:
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主峰之巅为玉皇顶,旧称太平顶,又名天柱峰,因峰顶有玉皇庙得名玉皇顶。作为泰山上最高的庙宇,玉皇庙主祀玉皇大帝,面积虽不大,却因地势高颇具气势。在山风呼啸的泰山绝顶,极目四眺、傲视群峰,颇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观感。
玉皇庙古称太清宫、玉帝观,始建年代无考,明成化年间重修,将峰顶围在院中,是泰山上海拔最高的一组古建筑群,也是少见的建在山崖上的建筑。玉皇庙由山门、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和东西禅房组成。沿着盘道走来,首先看到的便是门额上书“敕修玉皇顶”的山门,山门内侧镶嵌“泰山极顶”石匾。
玉皇庙主殿玉皇殿为四柱七檩五架梁前后廊式建筑,内祀玉皇大帝铜像及二侍童像,因供奉玉皇大帝,玉皇庙建筑上的彩绘是规格最高的龙纹和玺彩画。殿内神龛上匾额题“柴望遗风”,说明远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
参考资料:
——泰山
越来越多的古籍向公众开放,得益于古籍数字化的不断推进。
1、古籍数字化简介
数字化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古籍数字化是对古籍或古籍内容的再现和加工,属于古籍整理的范畴,是古籍整理的一部分,代表着古籍整理的未来方向。
2、古籍保护的类型
古籍保护主要有两种:一是原生性保护,二是再生性保护。
原生性保护是指不改变原件载体情况下,对古籍进行修复、加固及改善藏书环境;再生性保护是指通过现代技术、数字化手段将古籍内容复制或转移到其他载体,以达到对古籍长期保护与有效利用之目的。
3、古籍数字化未来发展的趋势
按数字图书馆模式对古籍数字化进行组织;建立古籍整理的自动完成集成系统;检索系统和支持系统研究将成为重点;国家对数字化古籍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人才培养势在必行;古籍数字化项目的国际性合作将是未来发展的目标。
古籍数字化的意义
一、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
古籍档案数字化可以将珍贵的古代文献和书籍转化为数字形式,使其得到更好的保存和保护。数字化可以减少原始文献的使用和磨损,从而降低文献的损坏和丢失的风险,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方便公众获取和使用
通过数字化,古籍文献和书籍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公开发布,公众可以方便地获取并使用文献和书籍。数字化形式也提供了更好的搜索和索引功能,让读者可以更快地找到需要的信息。
三、促进学术研究
数字化的古籍文献和书籍可以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研究材料,以便更深入地研究历史、文化、语言、社会等方面。同时,数字化也提供了更好的方式来存储和共享学术研究成果,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四、推动文化交流
数字化的古籍文献和书籍可以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更好的途径。数字化可以消除时空限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精髓,推动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发展。
1、研究历史可以资治。
这是我国史学界的优良传统,最典型的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
这部书上起周烈王五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记录了1362年的历史。
其内容不限于政治,在经济、军事、科学、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其实,从《春秋》到“二十四史”都具有资治功能。
资治也不限于大部头著作,一篇论文、几句铭文都能起到资治作用。
2、研究历史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提起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国人都会很自豪。
因为在世界历史上,有五千年连续不断文化传统的只有中国一家。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必须研究五千年不间断的中国历史。
中国文献古籍浩如烟海,所记内容既有物质文明,也有精神文明,都是中华各族人民集体创造的结晶,许多优秀文化传统在当代仍有重要意义。
例如,儒家以民为本的伦理文化和仁政文化,不仅对中国文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
此外,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文化,“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文化,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文化等,都反映了中国人的性格和素质。
历史研究可以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代替的。
3、研究历史可以探寻历史发展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之前,历史学家研究历史多半是就事论事,不重视或不太重视历史演变的前因后果,更不知探讨历史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历史学家才重视研究历史发展规律。
只有研究历史发展规律,历史研究才能真正给人们带来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这也是历史研究必须承担的使命。
中国历史学家除了探寻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规律,还要探寻中国人民在经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这事实上就是在探讨历史规律问题。
对这一历史规律的探讨会增强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扩展资料:
历史作为反映过去事实的工具,其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从而为人类整个阶段的发展进程奠定基础。
因此,合情合理的历史应具有以下特点: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为依据。
人们了解古代的历史主要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分析,内容翔实的古书大大提高了历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有古物或遗址可以做比较。
从古墓中发掘的古物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可以使人们了解古物所属年代的风土人情。
而对于遗址(如三星堆遗址)而言,科学家通过化学元素分析法(如C14检测法),或对地质层进行研究,就可以对历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们的普遍意愿。
即使是神话传说,也绝不是胡编乱造,而是经过长期的生产过程中,被广大劳动人们一直接受的故事。
而对于童话而言,是人全凭自己的思想编造的故事,并非历史。
泰安历史谁知道啊?急!!!
本文2023-10-28 11:52:4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8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