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怎样把人分为三六九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5收藏

古代是怎样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第1张

一、早有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把古今人物归入其《汉书.古今人表》的“九品量表”之中。

1、分为上、中、下三等。

2、在每个等级中又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等,这也许就是后人分三六九等的来源吧。

二、三六九等只是一种说法,也有说人分十等,意思是人分贵贱。

1、过去的说法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2、“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

3、“九流”,指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这九个学派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4、“九流”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命、丹青、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师爷、衙差、升秤、媒婆、走卒、时妖、盗、窃、娼。

词从北宋到现在已呈现出繁花似锦的多种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各种分类。

1.按词牌分。据《词律》清·万树编于康熙廿六年收唐至元末词牌共660调,1486体;《词谱》清·王奕清等编于康熙五十四年亦称钦定词谱,收唐至元末词牌共826调,2306体。词牌也是逐渐发展起来的,还可以创新,但绝不是随便自度自制的!南师大宙浩教授说:宋人可以自度曲,今人何以不能?殊不知宋人所谓自度曲词,实际上是既有其词又有其曲的,当一曲流行之后,他人又将按流行的曲谱去填词。按谱填词无非是为了减轻艺人的负担,是词人与艺人合作的一种形式。如柳永即名重一时也名垂千古的婉约派的代表人物,青楼姐妹几日不见柳永,便空锁愁眉,为伊憔悴。一日,柳永为名妓师师填新词,方拭花笺,不料故人香香、安安接踵而至,三人争一柳,互不相让。柳永劝阻不成,便写下了这阕(乐曲每一次中止或终止皆称:曲阕。可见词最初与曲子的关系多么紧密)情韵独特的《西江月》:

师师生得艳冶,香香于我情多。安安那更久比和,四个打成一个。 幸自仓皇未款,新词写处多磨,几回扯了重挼(音ruó,义“揉搓”),奸字中心著我(古代的“奸”字是三个“女”组成)。

从这阕词看,“凡有井水处,皆歌柳词!”,柳词深受大多数人欢迎传唱得到了明确的印证。柳词在当时十分流行,然而,柳词的文学价值绝非今天流行歌词“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可以相提并论的。

2.词还可按用韵的情况来分。平韵词、仄韵词、平仄互谙韵的词。这在后面再作详谈。

3.按字数多少分类。一般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清·毛先舒在其《填词名解》中作了明确的划分:58字以下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这样的划分还是基本合理的,是好的。

4.按音乐节奏与字数长短的分类。令、引、近、慢、序。如十六字令、华清引、好事近、木兰花慢、莺啼序。莺啼序240个字,分4片,是现有词牌中最长的一调。宋·吴文英有莺啼序,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四明人。本翁氏,出为吴后。曾佐苏州仓台幕僚,从吴潜、史宅之、尹焕诸人游。有《梦窗甲乙丙丁稿》四卷问世。

5.变调分类。词调有变格,变格也有不同的方式,主要有:犯调、转调、摊破、添字、减字、偷声等。

犯调:一是宫调相犯。宫有七调,取各宫调的部分声调合成一调,就称“犯”。其它如宫商相犯、羽角相犯等。相当于现代曲谱中的转调。如《凄凉犯》、《花犯》、《渡江云三犯》、《玲珑四犯》等。还有一种就是整片的词调合成一阙,如吴文英的《暗香疏影》就是裁用姜夔《暗香》的上片与《疏影》的下片合成一阕。姜夔,字尧章,鄱阳人,父知汉阳县。夔幼随宦,后寓湖州,自号白石道人。他虽布衣终,却是宋词独树一帜的大家。“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美成即周邦彦,清·陈廷焯说:自有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擘。可见姜夔在宋代词坛的影响。

南唐两位皇帝(李璟、李煜)皆天性儒弱,抱定了苟且偷安的决定,在金陵奢华的后宫里声色犬马。公元975年,宋军压境,没费多大周章,天性儒弱的李煜这次勇敢了一回,肉袒出降,使全城百姓免去了灭顶之灾!他与他写“小楼吹彻玉笙寒”的父亲李璟一样,都是个书画诗词高手。他的《破阵子》真实地记叙了他国破家亡的情景与感受: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沈腰:腰肢象沈约那样消瘦;鬓发象潘岳那样斑白)。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七夕”是鹊桥相会的佳期,也是一年之中的第二个“情人节”。第一个在正月元宵这天,民谚:“看花灯,会情人。”然而,公元978年的七夕,宋太宗赐牵机药予违命候李煜,饮后毒发身亡。这天也是风流后主李煜四十二岁的生日。

陆游,生于1125年,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以荫补登仕郎,官至枢密院编修,赐进士出身。出判建康、复夔州通判(夔州即今重庆市奉节县)。范成大帅蜀,为参议官。嘉泰初,诏同修国史,升宝章阁待制。殁于1210年1月26日。陆游的一生壮志未酬,但是报国热忱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没有熄灭!“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我们再看他的《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陆游是文武全才的豪杰,在诗词方面他同样是全才!豪放与婉约在陆游看来,只存乎一心耶!我不说他那千古绝唱的《钗头凤》。他72岁时,距他与唐婉邂逅沈园、唐婉不久抑郁而亡也近五十个年头了,他写下了: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直至他八十多岁高龄时,依然没有忘记唐婉。他那真挚的情感,吟出了催人泪下的诗句:“……此身行着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的心在滴血啊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具体方法

以魏晋之制为例,其主要内容为: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称为“访问”。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家世又称“簿阀”、“簿世”,指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如曹魏时中正王嘉“状”吉茂为“德优能少”。西晋时,中正王济“状”孙楚为“天材英博,亮拔不群”。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中正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由于中正品第皆用黄纸写定并藏于司徒府,称“黄籍”,故降品或复品都须去司徒府改正黄纸。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设立原因

九品中正制度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东汉选拔官吏,主要是依据儒家的道德行为标准,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政府选拔官吏(具体途径是察举、征辟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汉末大乱造成人士流移,给乡闾评议带来困难,用人不可能一一核之乡闾。曹操当政的二十多年中,用人“决于胸臆”、“各引其类”的情况大量存在。然乡闾评议并未完全废弃,史称曹操平定荆州时,托当地大名士韩嵩“条品州人优劣,皆擢而用之”;又称替曹操主持选举的崔琰、毛玠“总齐清议,十有余年”,所谓“总齐清议”就是掌握和平衡各地的清议。曹操对乡闾评议并未笼统否定,反对的只是汉末乡闾评议中产生的弊病。他纠正的办法一是提倡“唯才是举”,以反对虚伪道德和名实不符;二是压制朋党浮华和私人操纵选举,力图将选举之权控制在政府手中。如韩嵩之条品荆州人士,就不同于汉末名士私人操纵的乡闾评议,而与后来中正由政府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情况更为近似。九品中正制的许多特点在曹操当政时期已有萌芽,曹丕、陈群进一步加以制度化。

发展历史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梁朝史学家沈约甚至说它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胄高卑”。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甚至父祖官爵的高低也无关重要,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后赵主石勒曾清定九品,石虎亦恢复雍秦二州望族免役特权,但似乎并未设中正之职。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崔浩曾欲恢复分别族姓的做法,因而被杀。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到了隋代,随著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评论

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因此当士族没落以后,九品中正制也被彻底废除了。

古代是怎样把人分为三六九等

一、早有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把古今人物归入其《汉书.古今人表》的“九品量表”之中。 1、分为上、中、下三等。 2、在每个等级中又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