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子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3收藏

石龙子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的全体·《中医大辞典》·石龙子 21 石龙子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归经 24 功能主治 25 使用注意 26 化学成分 3 石龙子科动物铜石龙子或同属其它种石龙子的活体或干燥全体·《全国中草药汇编》·石龙子 31 拼音名 32 石龙子的别名 33 来源 34 性味 35 功能主治 36 石龙子的用法用量 37 备注 38 摘录 4 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或蓝尾石龙子除去内脏的全体·《中华本草》·石龙子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英文名 44 石龙子的别名 45 来源 46 原形态 47 生境分布 48 栽培 49 石龙子的药理作用 410 炮制 411 性味 412 功能主治 413 石龙子的用法用量 414 注意 415 各家论述 416 摘录 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石龙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石龙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石龙子 1 拼音

shí lóng zǐ

2 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的全体·《中医大辞典》·石龙子

石龙子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1]。

21 石龙子的别名

蜥蜴、四脚蛇、马蛇子[1]。

22 来源及产地

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 (Gray)的全体[1]。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地[1]。

23 性味归经

咸,寒,有毒[1]。入肾经[1]。

24 功能主治

解痉,破结,行水[1]。

1治癫痫,瘰疬,石淋,乳腺癌[1]。内服:煅存性研末,1~15g[1]。

2治臁疮久不愈[1]。熬膏或浸桐油外搽[1]。

25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1]。

26 化学成分

本品含蛋白质、肽类、氨基酸、脂肪。脂肪中主含油酸[1]。

3 石龙子科动物铜石龙子或同属其它种石龙子的活体或干燥全体·《全国中草药汇编》·石龙子 31 拼音名

Shí Lónɡ Zǐ

32 石龙子的别名

四脚蛇、草龙

33 来源

石龙子科动物铜石龙子Sphenomorphus indicus (Gray)或同属其它种石龙子的活体或干燥全体。春夏秋皆可捕,晒干或烘干。

34 性味

咸,寒。

35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镇痉祛风。用于淋巴结结核,乳癌,肺痈,癫痫,风湿皮肤发痒及疮毒。

36 石龙子的用法用量

05~1钱。作散剂或熬膏。

37 备注

(1)同属动物花楔蜥Sphenomorphus maculatus (Blyth)。亦同供药用。

3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4 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或蓝尾石龙子除去内脏的全体·《中华本草》·石龙子 41 出处

出自1《本经》。

2陶弘景:石龙子,其类有四种,一大形纯**为蛇医母,亦名蛇舅母,不入药。次似蛇医,小形长尾,见人不动,名龙子。次有小形而五色,尾青碧可爱,名断蜴,并不螫人。一种喜缘篱壁,名yan蜒,形小而黑,乃言螫人必死,而未尝闻中人。

2《纲目》:诸说不定,大抵是水旱二种,有山石、草泽、屋壁三者之异,《本经》惟用石龙,后人但称蜥蜴,实一物也。且生山石间,正与石龙、山龙之名相合

42 拼音名

Shí Lónɡ Zǐ

43 英文名

Chinese Skink

44 石龙子的别名

蜥易、易蜴、蜥蜴、山龙子、守宫、石蜴、猪蛇婆、四脚蛇、五寸棍

45 来源

药材基源:为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或蓝尾石龙子除去内脏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Eumeces chinensis(Gray)2Eumeceselegans Boulenger

采收和储藏:夏、秋间捕捉,处死,除内脏,置通风处干燥。

46 原形态

1石龙子,头体头103125mm,尾长144189mm。眶上鳞第2枚显著大于第1枚;额顶鳞发达,彼此相切,有上鼻鳞;无后鼻鳞;第2列下颞鳞楔形,后颏鳞前、后2枚。耳孔前缘有23个瓣突,鼓膜深陷。体较粗壮,环体中段鳞2224行;肛前具1对大鳞;尾下正中行鳞扩大。前、后肢贴体相向时不相遇,指、趾侧扁掌足冰粒鳞大、小不一。背面灰橄榄色;头部棕色;颈侧及体侧红棕色,雄性更为显著,体侧有分散的黑斑点;腹面白色。幼体背面黑灰色,有3条浅**纵纹向后直达尾部,随个体成长而消失或隐约可见。雄性颞部显著隆肿。

2蓝尾石龙子,头体长7090mm,尾长130160mm,吻端顿圆;上鼻鳞1对,左右相切,无后鼻鳞,前额鳞1对,不相切;额鼻鳞与额鳞相接,左右顶鳞为间顶鳞所隔开,颊鳞2,眶上鳞4,耳孔前缘有23枚锥状鳞,上唇鳞7,后颏鳞1枚,体鳞平滑,环体中段鳞2628;肛前鳞2,股后缘有1簇大鳞,雄性肛侧各有1棱鳞。背面深黑色,有5条**纵纹,正中条在顶鳞分叉向前达吻部,其余分别在眼上方和眼下方向后沿体侧达尾部,在尾后端浅纵纹消失。尾部为蓝色,腹面色浅。

4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活于海拔2001000m的山区、平原耕作区、开阔地、住宅、路旁杂草乱石堆中捕食昆虫。

2生活于海拔6001500m左右山间路旁杂草间。捕食昆虫。

资源分布:1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2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48 栽培

本品野生。

49 药理作用

本品有抗癌作用,其醇提取物能抑制人肝癌细胞的呼吸;体内试验,可延长移植肿瘤动物的寿命。

410 炮制

捕得后处死,割除内脏,洗净,置通风处干燥,或晒干。

411 性味

味咸;性寒;小毒

412 功能主治

利水通淋;破结散瘀;解毒。主癃闭;石淋;小便不利;恶疮;臁疮;瘰疬

413 石龙子的用法用量

内服:烧存性研末,15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熬膏涂;或研末调敷。

414 注意

孕妇禁服。

415 各家论述

1《本经》: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

2《纲目》:消水饮阴,滑窍破血。

3《本草求原》:偏助壮火,阳事不振者宜之。

4《四川中药志》:治九子烂疡,乳癌,肺痈,风湿,皮肤发痒及疮毒。

416 摘录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国家基本药物 4 概述 5 云南白药的用法用量 6 云南白药的功效与主治 7 云南白药的药理作用 8 云南白药中毒 81 不良反应表现 811 神经系统 812 消化系统 813 血液系统 814 泌尿系统 815 血管系统 816 其他 82 治疗 9 云南白药的药典标准 91 品名 92 性状 93 鉴别 94 检查 95 含量测定 95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95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95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954 测定法 96 功能与主治 97 用法与用量 98 注意 99 规格 910 贮藏 911 版本 10 云南白药的中药部颁标准 101 拼音名 102 标准编号 103 性状 104 鉴别 105 检查 106 含量测定 107 功能与主治 108 用法与用量 109 注意 1010 规格 1011 贮藏 11 云南白药药品说明书 111 药品名称 112 药品汉语拼音 113 剂型 114 性状 115 云南白药的主要成份 116 云南白药的功能主治 117 云南白药的用法用量 118 注意事项 12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云南白药 云南白药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yún nán bái yào

2 英文参考

Yunnan white powde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onnan Paiyao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国家基本药物

与云南白药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

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1089 97 云南白药酊 酊剂 30ml 盒 89 中成药部分 1090 97 云南白药酊 酊剂 60ml 盒 169 中成药部分 1091 97 云南白药酊 酊剂 90ml 盒 246 中成药部分 1092 97 云南白药酊 酊剂 120ml 盒 321 中成药部分 1093 97 云南白药胶囊 胶囊剂 025g32粒 盒(瓶) 404 中成药部分 1094 97 云南白药胶囊 胶囊剂 025g16粒 盒(瓶) 207 中成药部分 1095 97 云南白药气雾剂 气雾剂 50g60g 盒 342 中成药部分 1096 97 云南白药气雾剂 气雾剂 85g30g 盒 345 中成药部分 1097 97 云南白药气雾剂 气雾剂 85g60g 盒 345 中成药部分 1098 97 云南白药 散剂 4g 袋 121 中成药部分 1099 97 云南白药膏橡胶 膏剂 65cm10cm 贴 51 中成药部分 1100 97 云南白药膏橡胶 膏剂 10cm14cm 贴 98 中成药部分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 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 概述

云南白药为中成药名,为多种中药配制而成的散剂[1]。主要成分为三七、麝香、草乌等[2]。具有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吐血、咳血、便血、痔血、崩漏下血,手术出血,疮疡肿毒及软组织挫伤,闭合性骨折,支气管扩张及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出血,以及皮肤感染性疾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有云南白药的部颁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云南白药的药典标准。

5 云南白药的用法用量

每服02~05g,每4小时一次;若毒疮初起,并以少许酒调涂患处;本品另附保险子,凡遇有较重之跌打损伤,用黄酒送服一粒[1]。

6 云南白药的功效与主治

云南白药功能止血愈伤,活血化瘀,抗炎消肿,排脓去毒[1]。治刀伤、枪伤、创伤出血,跌打损伤,红肿毒疮,月经过多,产后瘀血等症;近代也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1]。

云南白药具有止血愈伤,活血散瘀、消炎消肿,排脓去毒的功效。适用于刀伤,枪伤出血及跌打损伤、呕血、咯血、经血过多等。[3]

7 云南白药的药理作用

实验研究:本方有促凝血及抗炎作用,并可增加机体免疫功能[1]。

8 云南白药中毒 81 不良反应表现

[3]

811 神经系统

由口唇、舌头、四肢蔓延到全身针刺样麻木,伴乏力、烦躁不安等。

812 消化系统

呕血、腹痛等。

813 血液系统

可发生溶血及血小板减少、牙龈出血、四肢胸背皮肤散在出血点。

814 泌尿系统

眼睑浮肿、乏力、口唇发绀、无尿、血尿、尿失禁。

815 血管系统

心悸、气短,心电图提示房室传到阻滞。

816 其他

还可致不全流产、过敏反应等。

82 治疗

云南白药中毒的治疗要点为[3]:

对症治疗。

9 云南白药的药典标准 91 品名

云南白药

Yunnan Baiyao

92 性状

本品为灰**至浅棕**的粉末;具特异香气,味略感清凉,并有麻舌感。保险子为红色的球形或类球形水丸,剖面呈棕色或棕褐色;气微,味微苦。

93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淀粉粒多为单粒,呈类圆形、卵圆形,直径3~60μm;复粒为2~3分粒组成。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长80~250μm。石细胞长方形或椭圆形,长径80~150μm,短径30~60μm,沟纹明显。导管为网纹、梯纹及螺纹,直径10~100μm。

取保险子,研细置显微镜下观察: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卵圆形,直径3~40μm,复粒为2~4分粒组成。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长40~250μm。导管为网纹、梯纹及螺纹,直径8~26μm。

(2)取人参皂苷Rg1对照品和三七皂苷R1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另取云南白药对照提取物,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提取物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与上述两种对照溶液各2~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二氯甲烷—四氢呋喃—甲醇—水(30:20:10:3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和云南白药对照提取物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94 检查

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B)。

95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95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19:8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3nm。理论板数按人参皂苷Rg1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

95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人参皂苷Rg1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8mg的溶液,即得。

95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装量差异项下的本品,混匀,取约16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水饱和正丁醇5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25kHz) 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以水饱和正丁醇补足减失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滤液25ml,用10ml氨试液洗涤一次,再用5ml正丁醇饱和的水洗涤一次,正丁醇液蒸干,残渣用甲醇溶解,转移至5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95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1g含人参皂苷Rg1 (C42H72O14)不得少于30mg。

96 功能与主治

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吐血、咳血、便血、痔血、崩漏下血,手术出血,疮疡肿毒及软组织挫伤,闭合性骨折,支气管扩张及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出血,以及皮肤感染性疾病。

97 用法与用量

刀、枪、跌打诸伤,无论轻重,出血者用温开水送服;瘀血肿痛与未流血者用酒送服;妇科各症,用酒送服;但月经过多、红崩,用温水送服。毒疮初起,服025g,另取药粉,用酒调匀,敷患处,如已化脓,只需内服。其他内出血各症均可内服。

口服。一次025~05g,一日4次(二至五岁按1/4剂量服用;六至十二岁按1/2剂量服用)。

凡遇较重的跌打损伤可先服保险子一粒,轻伤及其他病症不必服。

98 注意

孕妇忌用;服药一日内,忌食蚕豆、鱼类及酸冷食物。

99 规格

每瓶装4g,保险子1粒

910 贮藏

密封.置干燥处。

911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0 云南白药的中药部颁标准 101 拼音名

Yunnan Baiyao

102 标准编号

WS3B336998

103 性状

本品为灰**至浅棕**的粉末;具特异性香气,味略感清凉,并有麻舌感。保险子为红色的球形或类球形水丸,剖面显棕色或棕褐色;气微,味微苦。

104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淀粉粒多为单粒,呈类圆形、卵圆形,直径3~60μm;复粒为2~3粒组成。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长80~250μm。石细胞长方形或椭圆形,长径80~150μm,短径30~60μm,沟纹明显。导管为网状、梯纹及螺纹, 直径10~100μm。

(2)取本品粉末 1g,加甲醇30ml,置水浴上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 30ml使溶解,置分液漏斗中,用正丁醇50ml振摇提取,正丁醇液加水30ml洗涤1次,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参皂甙Rg1对照品和三七皂甙R1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Ao再取云南白药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Bo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二氯甲烷四氢呋喃甲醇水(30:20:10:3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5%硫酸乙醇溶液,热风吹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05 检查

水分 不得过10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  其他  应符合颗粒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B)。

106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辛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水(22:78)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3nm。理论板数按人参皂甙Rg1峰计算,应不低于6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人参皂甙Rg1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约 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加水饱和的正丁醇约50ml,摇匀,放置过夜,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250kHz)10分钟,滤过,残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适量洗涤3次,加入滤液中,水浴蒸干,残渣加水约5ml使溶解,通过 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柱(内径15cm,长12cm),以水50ml洗脱,弃去水液。继用70% 乙醇50ml洗脱,收集洗脱液,水浴蒸干,加甲醇溶解并转移至5ml量瓶内,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 即得。  本品含人参皂甙Rg1(C42H72O14)不得少于03%。

107 功能与主治

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吐血,咳血,便血,痔血,崩漏下血,疮疡肿毒及软组织挫伤,闭合性骨折,支气管扩张及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出血,以及皮扶感染性疾病。

108 用法与用量

刀、枪、跌打诸伤,无论轻重,出血者用温开水送服;瘀血肿痛与未流血者用酒送服;妇科各症,用酒送服;但月经过多、红崩,用温水送服。毒疮初起,服0 25g,另取药粉,用酒调匀,敷患处,只需内服。其他内出血各症均可内服。  口服,一次025~0 5g,一日4次(二至五岁按1/4剂量服用;五至十二岁按1/2剂量服用)。  凡遇较重的跌打损伤可先服保险子1粒,轻伤及其他病症不必服。

109 注意

孕妇忌用;服药一日内,忌食蚕豆、鱼类及酸冷食物。

1010 规格

每瓶装 4g,保险子1粒

1011 贮藏

密封,置阴凉干燥处。

云南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11 云南白药药品说明书 111 药品名称

云南白药

112 药品汉语拼音

Yunnan Baiyao

113 剂型

每瓶装4g,保险子1粒

114 性状

云南白药为灰**至浅棕**的粉末;具特异香气,味略感清凉,并有麻舌感。保险子为红色的球形或类球形水丸,剖面呈棕色或棕褐色;气微,味微苦。

115 云南白药的主要成份

三七、草乌、麝香、独脚莲等。

116 云南白药的功能主治

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吐血、咳血、便血、痔血、崩漏下血,手术出血,疮疡肿毒及软组织挫伤,闭合性骨折,支气管扩张及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出血,以及皮肤感染性疾病。适用于刀伤、枪伤、创伤出血及跌打损伤诸证;呕血、咯血;红肿毒疮;妇科一切血证;咽喉肿痛,慢性胃痛,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等。

117 云南白药的用法用量

刀、枪、跌打诸伤,无论轻重,出血者用温开水送服;瘀血肿痛与未流血者用酒送服;妇科各症,用酒送服;但月经过多、红崩,用温水送服。毒疮初起,服025g,另取药粉,用酒调匀,敷患处,如已化脓,只需内服。其他内出血各症均可内服。

口服。一次025~05g,一日4次(二至五岁按1/4剂量服用;六至十二岁按1/2剂量服用)。

凡遇较重的跌打损伤可先服保险子一粒,轻伤及其他病症不必服。

118 注意事项

散剂系指一种或数种药物经粉碎、混匀而制成的粉状药剂。

  散剂是古老的剂型之一,在中国最早的医药典籍《黄帝内经》中已有散剂的记载。

  《名医别录》中对散剂的粉碎方法已有“先切细曝燥乃捣,有各捣者,有合捣者……”的论述。这些制备原则至今仍在沿用。散剂历代应用颇多。迄今仍为常用剂型之一,其制法也有进一步发展。

  散剂的特点古代早有论述:“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因散剂比表面积较大,因而具有易分散、奏效快的特点;散剂能产生一定的机械性保护作用;此外,制法简便,剂量可随症增减,当不便眼用丸、片、胶囊等剂型时,均可改用散剂。但由于药物粉碎后比表面较大,故其嗅味、刺激性、吸湿性及化学活动性等也相应地增加,使部分药物易起变化;挥发性成分易散失。故一些腐蚀性强及吸潮变质的药物,不宜配成散剂。

  散剂一般按其用途、组成、性质及剂量型分类。

  按医疗用途可分为内服散剂与外用散剂。内服散如乌贝散、益元散等。外用散如金黄散、冰硼散等。

  按药物组成可分为单散剂与复方散剂。前者系由一种药物组成,如蔻仁散、川贝散等。后者系由两种以上药物组成,如婴儿散、活血止痛散等。

  按药物性质不同,可分为含剧毒药散剂如九分散、丸一散等;含液体成分散剂如蛇胆川贝散、紫雪散等;含共熔组分散剂如白避瘟散、痱子粉等。

  按剂量型可分为分剂量散剂与非剂量散剂,前者系将散剂分成单独剂量由患者按包服用,如多数的内服散剂;后者系以总剂量形式发出,由患者按医嘱自己分取剂量,如多数的外用散剂。

  散剂的质量要求:

  散剂中的药物均应粉碎,根据医疗需要及药物性质不同,其粉碎细度应有所区别。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内服散剂应通过80~100目筛;用于消化道溃疡病应通过120目筛,以充分发挥其治疗和保护溃疡面的作用。儿科和外用散剂应通过120目筛。眼用散剂则应通过200目筛。

  散剂一般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剂量型散剂其装量差异限度,应符合药典规定。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小儿止嗽金丹 31 方名 32 组成 33 制备方法 34 功效主治 35 小儿止嗽金丹的用法用量 4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小儿止嗽金丹 41 方名 42 组成 43 功效主治 44 小儿止嗽金丹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中药部颁标准 51 别名/通用名 52 拼音名 53 标准编号 54 处方 55 制法 56 性状 57 鉴别 58 检查 59 功能与主治 510 用法与有量 511 规格 512 贮藏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小儿止嗽金丹 1 拼音

xiǎo ér zhǐ sòu jīn dān

2 概述

小儿止嗽金丹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有此中成药的部颁标准。

3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小儿止嗽金丹 31 方名

小儿止嗽金丹

32 组成

玄参、麦门冬、杏仁(去皮,炒)、胆南星各120g,焦槟榔、桔梗、竹茹、桑白皮、川贝母、天花粉、瓜萎仁、甘草各90g,炒苏子、知母、苏叶各60g[1]。

玄参4两(去芦),麦冬4两,杏仁4两(去皮,炒),炒苏子2两,焦槟榔3两,胆星4两,知母2两,苏叶2两,桔梗3两,竹茹粉3两,生桑皮3两,川贝3两,花粉3两,生蒌仁3两,甘草3两。

33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3g重[1]。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1钱重,蜡皮或蜡纸筒封固。

34 功效主治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小儿止嗽金丹功能清热润肺,化痰止嗽。治伤风发烧,咳吐黄痰,口干舌燥,腹满便秘,久嗽痰盛[1]。

35 小儿止嗽金丹的用法用量

周岁以上每服一丸,周岁以内酌减,白开水送下[1]。

4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小儿止嗽金丹 41 方名

小儿止嗽金丹

42 组成

胆星2两,明天麻2两,白附子(炙)1两,全蝎1两,乳香(炙)2两,赭石(煅)1两,僵蚕(炒)1两。

43 功效主治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小儿止嗽金丹功在止嗽化痰,清热散风。主治内热痰盛,咳嗽喘急,口吐涎沫,呕吐乳食。

44 小儿止嗽金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1岁以下者减半,温开水送下。

4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过罗;每16两细末,兑入麝香2分5厘6;混合均匀,炼蜜为丸,重3分,金衣48开,蜡皮封固。

5 中药部颁标准 51 别名/通用名

52 拼音名

Xiao'er Zhisou Jindan

53 标准编号

WS3B018690

54 处方

玄参 120g 知母 60g 麦冬 120g 杏仁(炒) 120g 竹茹 90g 紫苏子(炒) 60g 槟榔(炒) 90g 桔梗 90g 胆南星(酒蒸) 120g 桑白皮 90g 川贝母 90g 天花粉 90g 瓜蒌子 90g 甘草 90g 紫苏叶 60g

55 制法

以上十五味,取紫苏叶、胆南星、川贝母及桔梗和天花粉的三分之二的粉碎成细粉;其余玄参等十味及桔梗和天花粉的剩余部分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滤过,浓缩成稠膏;将上述药粉与稠膏混匀,干燥,粉碎成细粉,分装,即得。

56 性状

本品为黄褐色的粉末;气微,味苦。

57 鉴别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叶肉组织中有细小草酸钙簇晶,直径 4~8 μm,具缘纹孔导管大,多破碎,有的具缘纹孔六角形或斜方形,排列紧密。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长20~90μm。联结乳管直径14~25μm,含淡**颗粒状物。淀粉粒广卵形或贝壳形,直径40~64μm,脐点短缝状、人字状或马蹄状,层纹可察见

58 检查

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4页)。

59 功能与主治

解热润肺,化痰止嗽。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咳嗽痰盛,口干舌燥,腹满便秘。

510 用法与有量

口服,一次0g,一日 2次。

511 规格

每瓶装0 6g

512 贮藏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传统剂型 1 拼音

chuán tǒng jì xíng

2 英文参考

Traditional dosageform

3 注解

传统剂型是历代(清代以前)中医药学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为了发挥中药的最佳疗效,减少毒副作用,便于服用及贮存,根据中药的性能、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其制成一定规格的适宜的制剂形式。主要有汤剂、散剂、丸剂、酒剂、锭剂、胶剂、膏药、茶剂、曲剂、糕剂、露剂、棒剂、线剂、条剂、钉剂,灸熨剂,膏剂、丹剂等。

古籍中的传统剂型 《幼科概论》:不经医对病服药之误论

小儿气血未充实,一生盛衰之基,全在幼时,为其父母者,若不经心护持,大则夭亡,小则遗害终身,此饮食之宜

《外科枢要》:[卷二]论肺疽肺痿(十)

(妇人症见《妇人良方》)夫肺者,五脏之华盖也,处于胸中,主于气,候于皮毛,劳伤气血,腠理不密,外邪所

《女科要旨》:[卷四杂病]金匮方一十九首

小柴胡汤(方见《伤寒论》。)半夏浓朴汤半夏(一斤)浓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苏叶(二两)上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伤寒兼证]第一节·伤寒兼风

(俗称冷伤风。仲景伤寒论名曰中风)因同一感受风寒。寒甚于风者为正伤寒。风重于寒者为冷伤风。冷伤风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伤寒兼证]第十二节·伏暑伤寒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小儿腹泻外敷散药典标准 31 品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性状 35 鉴别 36 检查 37 功能与主治 38 用法与用量 39 规格 310 贮藏 311 版本 4 小儿腹泻外敷散说明书 41 药品类型 42 药品名称 43 药品汉语拼音 44 药品英文名称 45 成份 46 性状 47 作用类别 48 适应症/功能主治 49 规格 410 小儿腹泻外敷散的用法用量 411 禁忌 412 小儿腹泻外敷散的不良反应 413 注意事项 414 小儿腹泻外敷散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415 小儿腹泻外敷散的药理作用 416 备注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小儿腹泻外敷散 小儿腹泻外敷散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xiǎo ér fù xiè wài fū sàn

2 概述

小儿腹泻外敷散为中成药,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0年版)[1]。本品为吴茱萸、丁香、白胡椒、肉桂等药味经加工制成的散剂[1]。每瓶装5g[1]。外用[1]。用食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1]。2周岁以下,一次1/4瓶;2岁以下,一次1/3瓶[1]。腹泻每日超过20次者,加敷涌泉穴,用量为1/4瓶[1]。每24小时换药一次[1]。温里散寒,燥湿健脾,止痛止泻[1]。用于肠胃虚寒性及消化不良性腹痛、腹泻[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成药的药典标准。

3 小儿腹泻外敷散药典标准 31 品名

小儿腹泻外敷散

Xiao'er Fuxie Waifu San

32 处方

吴茱萸、丁香胡椒、肉桂

33 制法

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分装,即得。

34 性状

本品为棕**的粉末;气芳香,味辛。

35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粒三角形,直径约16μm(丁香)。非腺毛2~6细胞,胞腔有的充满红棕色物;腺毛头部多细胞,椭圆形,含棕**至棕红色物,柄2~5细胞(吴茱萸)。果皮石细胞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15~40μm,壁厚,胞腔含棕色物(胡椒)。

(2)取本品1g,加乙醇1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吴茱萸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药材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5: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取本品1g,加乙醚30ml,浸泡1小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桂皮醛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2μ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1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二硝基苯肼乙醇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6 检查

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B)。

37 功能与主治

温中散寒,止痛止泻。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泄泻,症见大便溏泻、脘腹疼痛、喜温喜按。

38 用法与用量

外用。用食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二岁以下一次1/4瓶,二岁以上一次1/3瓶;大便每日超过20次者,加敷涌泉穴,用量为1/4瓶,每24小时换药一次。

39 规格

每瓶装5g

310 贮藏

密封。

311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4 小儿腹泻外敷散说明书 41 药品类型

中药

42 药品名称

小儿腹泻外敷散

43 药品汉语拼音 44 药品英文名称 45 成份 46 性状 47 作用类别 48 适应症/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止痛止泻。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泄泻,症见大便溏泻、脘腹疼痛、喜温喜按。

49 规格

每瓶装5克

410 小儿腹泻外敷散的用法用量

外用。用食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二岁以下一次1/4瓶,二岁以上一次1/3瓶;大便每日超过20次者,加敷涌泉穴,用量为1/4瓶,每24小时换药一次。

411 禁忌 412 不良反应 413 注意事项

1本品为外用药,禁止内服。

2用毕洗手,切勿接触眼睛、口腔等黏膜处,皮肤破溃处禁用。脐部有疮疖者不宜使用。

3忌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食物。

4婴儿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5急性湿热腹泻者不适用。

6腹痛泄泻严重或有脱水表现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7用药后局部出现皮疹等过敏表现者应停用。

8用药2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9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10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1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2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3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14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15 小儿腹泻外敷散的药理作用 416 备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剂型简介 41 汤剂 42 配方颗粒剂 43 丸剂 44 散剂 45 冲剂 46 酒剂 47 膏剂 48 针剂、片剂 49 丹剂 410 其他 5 剂型的现代发展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剂型 1 拼音

jì xíng

2 英文参考

prepara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osage form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

剂型(preparation[1])是指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1]。即药物的制剂类型[2]。

指根据外观、制做方法及服用方法划分的不同的方剂类型。中药的剂型有汤、酒、丸、散、膏、丹、锭、片、露、霜、胶、茶、曲等[2]。

传统的剂型有汤剂、酒剂及丸、散、膏、丹等,现代剂型有配方颗粒、冲剂、针剂、片剂、口服液、糖浆剂、胶囊剂等,临床上应根据病情恰当选择。

中医方剂的剂型颇多,现将常用的剂型简要介绍如下。

4 剂型简介 41 汤剂

汤剂即汤药[3]。汤剂是按医生配方将药物饮片混合,加水浸泡后,煎煮一定时间,然后去渣取汁而制成的液体剂型,一般作内服用,亦可外用作洗浴、熏蒸及含漱[3]。汤剂的优点是个体化处方,便于调整,可灵活加减使用,制作简便,易于吸收,作用较快,是中医过去和现在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3]。其不足之处是量大,不便服用;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挥发散失;贮藏携带困难等[3]。

42 配方颗粒剂

近年新兴剂型,即把中药饮片经现代化的工艺制成单味颗粒,开水~泡即可,多内服。其优点和用途同汤剂,且煎熬、携带方便,但因生产成本高,价较贵,且药力弱。

43 丸剂

丸剂是将药物研磨成细末或药物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赋形剂制成的圆形固体剂型[3]。丸剂具有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便于携带、贮存、服用等优点[3]。一般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等;也有取峻药缓治而用丸剂的,如舟车丸等;亦有用于急救,但方中含有芳香药物,不宜加热煎煮而制成丸剂的,如安宫牛黄丸等[3]。

目前供应的丸剂,有传统的蜜丸、水泛丸、浓缩丸、滴丸、微丸等不同剂型,宜内服。优点是使用方便,用量小,药效持久,适用于小病、轻病及病情单纯稳定的慢性病、虚证,也适宜抗老防衰,养生保健。缺点是针对性较差,药力弱。

44 散剂

散剂是将药物粉碎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如紫雪散、六一散等,具有吸收快、制作简便、便于携带等优点。散剂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类。内服散剂可研成细末,直接吞服或冲服,如七厘散等;亦可研成粗末后用水煎服,称为“煮散”,如败毒散等。外用散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外敷、掺撒疮面或患病部位,如锡类散、冰硼散等[3]。 其优点是起效快,用量小,使用方便,多用于急病、外感病及儿童病人。也常外用于皮肤病、溃疡病。缺点是适用面窄,保质期短。

45 冲剂

是药汁经浓缩加料而制成的干燥颗粒,开水冲泡即可,如小儿感冒冲剂等,宜内服,其优点是起效快,用量小,使用方便,口感好,多用于急、慢性病,儿童及拒药病人。缺点同丸剂,且保质期更短。

46 酒剂

酒剂是将药物置于酒中浸泡或加温隔水炖煮,去渣取液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3],多内服,如五加皮酒等,其优点是使用方便,用量小。酒剂具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特性,故适用于风湿类疾病、外伤及虚证,祛风散寒通络及补益强身剂中使用。缺点是适用面窄。

47 膏剂

膏剂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的剂型,有内服与外用两类。

内服膏剂称膏液,有流浸膏、浸膏、煎膏3种,此类膏剂服用方便,多用于调理补虚剂[3]。内服膏剂为药材提取液浓缩后加糖熬炼而成,如十全大补膏,秋梨膏等,优点是服用简便,口感好,作用稳定持久,适用于慢性病、虚证、肺病[3]。

外用膏药是把药加入适宜基质中而制成,分软膏剂和硬膏剂两种[3]。适用于风湿病、外伤、皮肤疮疡等,如伤湿止痛膏等。但膏剂的适用面也较窄。

48 针剂、片剂

是中药材提取有效成分经现代技术研制而成,如复方丹参针剂、刺五加片等。针剂宜肌肉或静脉注射用,起效快,适用于急危重症,起效快,但药效单一。而片剂则宜口服,急、慢性病都可用,但有类似丸剂之缺点。此外,口服液、糖浆剂、胶囊剂与冲剂的特点大体相同,传统剂型丹剂目前已较少见、少用。

49 丹剂

丹剂是以某些矿物类药物经高温烧炼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制品,如红升丹、白降丹等,供外科使用[3]。另有一些方剂由于药品贵重或药效显著而名之日“丹”,它没有固定的剂型,这类丹主要供内服[3]。

410 其他

此外还有茶剂、露剂、锭剂、搽剂、栓剂、注射液、糖浆、胶囊等多种剂型。

5 剂型的现代发展

方剂剂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3]。在药物出现的同时,剂型也就同时存在并发展了[3]。传统的汤、膏、丹、丸、散等剂型,虽各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3]。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用药要求的不断提高,方剂传统剂型的改造和新剂型的研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中药剂型正在向着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毒性小、反应小、用量小)和五方便(生产、运输、保管、携带、使用)方向不断地发展[3]。

表112 方剂剂型(表格出自《方剂一本通》)

剂型

特点

汤剂

个体化处方,可灵活加减,制作简便,易于吸收,作用较快

丸剂

药力持久,便于携带、贮存、服用

散剂

吸收快、制作简便、便于携带,节省药材

膏剂

内服——药物有效成分充分利用,服用方便

外用——直接接触疮面,持久发挥药效

酒剂

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

冲剂

目录 1 拼音 2 胆矾中毒 21 不良反应机制 22 临床表现 23 治疗 3 《全国中草药汇编》:胆矾 31 拼音名 32 胆矾的别名 33 来源 34 性状 35 性味 36 功能主治 37 胆矾的用法用量 38 摘录 4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胆矾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英文名 44 胆矾的别名 45 来源 46 原形态 47 生境分布 48 性状 49 化学成份 410 胆矾的药理作用 411 鉴别 412 炮制 413 性味 414 归经 415 功能主治 416 胆矾的用法用量 417 注意 418 附方 419 各家论述 420 摘录 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胆矾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胆矾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胆矾 1 拼音

dǎn fán

2 胆矾中毒

胆矾又名胆子矾、蓝矾、立制石、石胆。为硫酸盐类胆矾族矿物胆矾的结晶体,或硫酸作用于铜制成的含水硫酸铜结晶,含有硫酸铜。主要药理作用有促进胆汁分泌。[1] 

21 不良反应机制

内服 胃壁神经,反射性引起呕吐,大量呕吐可致脱水或休克,同时 胃肠黏膜,引起黏膜损害,造成穿孔。外用硫酸铜能与蛋白质结合,对黏膜有腐蚀作用,造成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此外铜还能引起肝损害,对中枢神经先兴奋后抑制。[1] 

22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5min到6h,口中有金属味,舌苔、牙齿、牙龈可呈蓝色改变,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便血,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肝区疼痛,血压下降,抽搐,呼吸困难,肝、肾功能异常。严重时血管麻痹,谵妄,昏迷,循环衰竭。[1] 

23 治疗

胆矾中毒的治疗要点为[2] :

1用1%亚铁氰化钾洗胃,口服药用炭或通用解毒剂。导泻,静脉补液,促进毒物排出。

2应用特效解毒剂,依地酸二钠,成人每日1g,加入到10%的葡萄糖溶液中静滴,2/d,每疗程不超过5d,或二巯丁二钠2g加入2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以后每次1g,4~8h1次,5d为1个疗程。

3对症治疗:有酸中毒者,给予碳酸氢钠纠正;有溶血者可给予氢化可的松;出现休克者按抗休克处理。

3 《全国中草药汇编》:胆矾 31 拼音名

Dǎn Fán

32 胆矾的别名

石胆

33 来源

天然或人工制造的含水硫酸铜结晶体。

34 性状

为不规则的块状结晶体,大小不一,深蓝色或淡蓝色,半透明。露置于干燥空气中,缓缓风化。加热烧之,即失去结晶水变成白色,遇水则又变兰。质脆,易碎,能溶于水。无臭,味涩。

35 性味

酸、辛,寒。有毒。

36 功能主治

祛风痰,消积滞,燥湿杀虫。用于风热痰涎壅塞,癫痫;外用治口疮,风眼赤烂,疮疡肿毒。

37 胆矾的用法用量

1~2分,多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研粉敷或泡汤洗患处。

3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4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胆矾 41 出处

出自《品汇精要》。

1《唐本草》:此物出铜处有,形似曾青,兼绿相间,味极酸苦,磨铁作铜色,此是真者。

2《本草图经》:石胆今惟信州铅山县有之,生于铜坑中,采得煎炼而成,又有自然生者,尤为珍贵,并深碧色。今南方医人多使之,又著其说云:石胆最上,出蒲州,大者如拳,小者如桃栗,击之纵横解皆成叠文,色青,见风久则绿,击破其中亦青也。其次出上饶曲江铜坑间者,粒细有廉棱,如钗股米粒。

3

42 拼音名

Dǎn Fán

43 英文名

Chalcanthite, Blue Vitriol

44 胆矾的别名

石胆、毕石、君石、黑石、铜勒、立制石、石液、基石、制石液、胆子矾、鸭嘴胆矾、翠胆矾、蓝矾

45 来源

药材基源:为硫酸盐类矿物胆矾的晶体,或为人工制成的含水硫酸铜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halcanthite

采收和储藏:可于铜矿中挖得,选择蓝色透明的结晶,即得。人工制造者,可用硫酸作用于铜片或氧化铜而制得。本品易风化,应密闭贮藏。

46 原形态

三斜晶系。晶体作板状或短柱状,通常为致密块状、钟乳状、被膜状、肾状,有时具纤维状。颜色为天蓝、蓝色,有时微带浅绿。条痕无色或带浅蓝。光泽玻璃状。半透明至透明。断口贝壳状。硬度25。比重2123。性极脆。

4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胆矾是由含铜硫化物氧化分解形成的次生矿物,可与蓝铜矿(扁青)、孔雀石(绿青)等矿物共生。

资源分布:天然胆矾主要产于我国西北等气候、干燥地区铜矿床的氧化带中。

48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斜方扁块状、棱柱状。表面不平坦,有的面具纵向纤维状纹理。蓝色或淡蓝色;条痕白色或淡蓝色。半透明至透明。玻璃样光泽。体较轻,硬度近于指甲;质脆,易砸碎。气无,味涩。以块大、色深蓝、透明、质脆、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呈小板状及片状;无色至淡蓝色。折射率 Np=1514,Nm=1537,Ng=1543;双折射率:NgNp=0029。斜消光;正延长符号。2V≌90°。

49 化学成份

胆矾主成分为硫酸铜,通常是带5分子结晶水的蓝色结晶(CuSO4·5H2O)。

410 胆矾的药理作用

利胆:胆矾 06g/kg十二指肠给药对麻醉大鼠能明显增加胆汁的流量。

411 鉴别

(1)取本品约1g,加热灼烧,变为白色,遇水则又变为蓝色。(检查结晶水)(2)取本品约05g,加水5ml使溶解,滤过,滤液照下述方法试验。①取滤液约1ml,滴加氨试液,即生成淡蓝色沉淀;再加过量的氨试液,沉淀即溶解,生成深蓝色溶液。(检查铜盐)②取滤液约1ml,加亚铁氰化钾试液,即显红棕色或生成红棕色沉淀。(检查铜盐)③取滤液约1ml,加氯化钡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离,沉淀在盐酸或硝酸中均不溶解。(检查硫酸盐)④取滤液约1ml,加醋酸铅试液,即生成折色沉淀;分离,沉淀在醋酸铵试液或氢氧化钠试液中溶解。(检查硫酸盐)

412 炮制

拣去杂质,研成小块。

413 性味

酸;辛;寒;有毒

414 归经

肝;胆经

415 功能主治

涌吐;去腐;解毒。主中风;癫痫;喉痹;喉风;痰涎壅塞;牙疳;口疮;烂弦风眼;痔疮;肿毒

416 胆矾的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 12分。外用:研末撒或调敷,或以水溶化洗眼。

417 注意

体虚者忌服。

418 附方

①治缠喉风、急喉痹:鸭嘴胆矾二钱半,白僵蚕(炒、去丝嘴)半两。上为细末。每服少许,以竹管吹入喉中。(《济生方》二圣散)②治口疮、喉闭、乳蛾:胆矾一钱,熊胆一钱,广木香三分。通为细末,以木鳖子一个,去壳,磨井水,以鹅翎蘸药敷之。(《摄生众妙方》)③治初中风瘫缓,一日内:细研胆矾如面。每使一字许,用温醋汤下,立吐出涎。(《谭氏小儿方》)④治牙疳:胡黄连五分,胆矾、儿茶各五厘。为末敷。(《沈氏尊生书》胆矾散)⑤治走马牙疳:北枣一枚去核,入鸭嘴胆矾,纸包炼赤,出火毒,研末敷之。(《简便单方》)⑥治口舌生疮:胆矾一分,干蟾一分(炙)。共研为末。每取小豆大,掺在疮上,良久,用新汲水五升漱口,水尽为度。(《圣惠方》)⑦治小儿鼻疳蚀烂:胆矾烧烟尽,研末掺之。(《濒湖集简方》)⑧治风眼赤烂:胆矾三钱。烧研,泡汤日洗。(《明目经验方》)⑨治痔疮热肿:鸭嘴青胆矾(煅、研),蜜水调敷。(《仁斋直指方》)⑩治肿毒不破:胆矾、雀屎各少许,点之。(《仁斋直指方》)11治甲疽胬肉疼痛,脓血不止:石胆半两,煅过细研,敷疮上,日二、三度。(《圣济总录》石胆散)12治风犬咬毒:胆矾末敷之。(《济急仙方》)13治百虫入耳:胆矾末和醋灌之。(《千金方》)

419 各家论述

1《纲目》:石胆,其性收敛上行,能涌风热痰涎,发散风木相火,又能杀虫,故治咽喉口齿疮毒有奇功也。

2《本草述》:娄全善有云:喉痹恶寒者,皆是寒折热,寒闭于外,热郁于内,切忌胆矾酸寒等剂点喉,反使其阳郁不伸,为患反剧。若然,则此味宜于喉闭及缠喉风者,乃治阴不能蓄阳之痹,是为风*,属不恶寒之喉痹也。其不宜者,乃不治阳不能达阴之痹,是为风虚,正属恶寒之喉痹,正全善所谓切忌者也。盖此味在时珍云入手少阳,能散风木相火,故其治上壅之风痰及喉痹鼠漏,皆少阳相火之为患也。如恶寒之喉痹,原因郁热,非属相火,宜消阴伸阳,不宜收阳助阴。投剂者,可得卤莽乎哉。

420 摘录

石龙子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的全体·《中医大辞典》·石龙子 21 石龙子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