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刀和陌刀区别、优缺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8收藏

苗刀和陌刀区别、优缺点,第1张

苗刀和陌刀都属于长刀,由于陌刀没有实物出土,故而只能用史料记载和壁画来与苗刀比较,二者差别还是有一些的,主要以下几点:

一,苗刀制式较为统一,陌刀较为个性化。苗刀诞生于明代中后期,长度五尺左右,约合现代160cm到170cm,由于其外形酷似禾苗的叶子,故称苗刀,有些人把苗刀说成是苗人所制,实乃牵强附会。苗刀诞生于戚家军与倭寇作战之后,里面融入了一定的日本武士刀特征,但比武士刀更加宽大,弯曲度稍小。苗刀之间差别不大,一度是明朝中晚期明禁军的主要装备之一。诞生于唐代也消失于唐代的陌刀则稍显神秘,至今未有一件实物出土,从遗留的历史记载和壁画中我们可以知道,陌刀刀长七尺,约合230cm左右,但不同地区的军队装备的陌刀形状差别很大哦,有直柄直刃的,有直柄三尖两刃的,还有直柄曲刃的和曲柄(软木藤柄)短刃的。由于陌刀做工精良,唐代禁止陪葬,故而无实物流传至今,也未有出土者。

二,苗刀柄短刃长,有点像武士刀。陌刀柄长刃短,有点像长刃的长矛或关公刀。

三,苗刀广泛存在,但无惊世之作。陌刀昙花一现,但世界留名。陌刀计入世界史册的一战,就是充满悲情的怛罗斯之战,王仙芝取得斩获最多,并且最后逃出敌军包围的,就是他的四千陌刀兵。这些陌刀兵被当时的对手都写进了历史,尤其突出的是他们手里那长柄的窄刀,一排陌刀兵抡起陌刀,敌军就像遭遇了人肉粉碎机。

苗刀和戚家刀之间没有任何历史渊源,但是这两种刀都源于日本。其实刀在我国历史上也有很大的文化,比如说什么蒙古弯刀或者是清朝大刀都有着象征性的意义,不过在我国苗刀和戚家刀非常的出名,在历史上也可以说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武器,曾经参加过很多场著名的战斗,在刀当中的地位也是名列前茅,但是苗刀和戚家刀其实没有任何的历史渊源,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来源于日本,而且使用刀的方法和日本刀技法也差不多,接下来将从不同的角度给大家好好讲解一下这两种刀的一些亮点。

苗刀和戚家刀没有历史渊源,但是刀法和刀都源于日本。首先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苗刀这种刀,他还有另一个名称叫做长刀或者是双手刀,根据日本武士所使用的刀改造而来,苗刀的特点就是他的刀柄特别的长,可以用两只手握住刀柄,那样的话才能够使出最大的力气,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很多刀都是单手握的,但是苗家刀就在这个地方与其区别开来,在战场上杀敌的时候突出了它威力巨大的能力,其实不管是瞄到的刀法还是苗刀本身的外形,都是仿照日本的野太刀而制作成的。

苗刀和戚家刀两个没有历史渊源,但是他们都是仿照日本刀而铸造而成。戚家刀在中国的武器当中也可以排得上名次,而且在战斗当中的地位常常被人称道,中国历史上留下来的刀很少,但是戚家刀却能够成为很多人公认的名刀,就是由于在战斗当中发挥出了强有劲的实力,明清时候使用的最多的刀就是戚家刀。

对于苗刀和戚家刀,你要是有什么更好的想法,欢迎写在评论下方,我们一起讨论吧。

据史料记载,绣春刀是明朝特务机关锦衣卫的标准佩刀。绣春刀是古史记载中极少有的制式兵器,锦衣卫可以不穿飞鱼服,但不能不佩绣春刀。

遗憾的是,由于在古籍中没有找到对绣春刀详细描述的记载,现在也没有可靠的绣春刀实物被发现,所以绣春刀究竟是什么样子也就成为一个谜。据推测,绣春刀的原型可能综合了唐刀、苗刀等前代名刀的特点,还部分借鉴了倭刀和蒙古刀的长处,轻巧,且狭长略弯,便于携带和中距离攻击。既能单手刺斩,也能双手握住劈砍,在当时具有相当大的杀伤力,又因便于携带,看起来比较阴柔,故名“绣春刀”。“绣春”二字源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诗词“绣衣春当霄汉立,彩服日向庭闱趋。”这句诗形容的是一位深受皇帝信任的御史,身着绣衣巡视天下。而明代锦衣卫,最开始是皇帝的内卫,后来才逐渐成为皇家特务机构的精英,故将锦衣卫所持的刀,名为绣春刀。

据说绣春刀的钢质非常好,除了铁之外,还混有其他合金。在明代,职位越高的人,所领的绣春刀材质越纯。这种武器不仅利于近战,同时还适用于马战,其锋利程度足可一刀将马头斩断。当然,作为明朝最驰名的间谍机关的佩刀,绣春刀三个字因为沾染了太多奸臣良将的热血,因而变得臭名昭著。

根据《大明会典》之类的典籍和一些明清笔记,绣春刀也有可能只是一种礼器,给近臣在礼仪、出行、祭祀等特殊场合使用,“本朝文武大臣扈从车驾,则赐绣春刀、椰瓢、茄带”“锦衣卫官登大堂者,拜命日,即赐绣春刀、鸾带大红蟒衣飞鱼服,以便护大驾行大祀诸礼。”

还有一种说法是,绣春刀是朝廷配发给厂卫使用的官刀的统称,其形制可能并不是只有一种。由于是官制刀,又是厂卫所用,因此使用了很多鎏金错银的装饰,也就起了这么个风骚的名字。

仪刀 

仪刀多指唐代仪刀。魏晋两宋称为御刀,明代为御林军刀,是苗刀的前身。它的战场实战出现在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以及民间武术家结合日本刀术,传之于其部下,杀敌致果,斩将搴旗,赖以刀法,威震华夏。冲锋陷阵,它既是刀又如枪。详见苗刀。

唐仪刀为军刀四制之一,盖古班剑之类,晋宋已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

龙凤是皇家象征,所以那些装饰豪华但是没有龙凤环的唐刀其实是横刀。仪刀外型最接近其祖先"环首刀",主要为禁卫军千牛卫和仪仗使用。仪刀又称"长刀","细刀","千牛刀"其实就是仪刀。多出现在重要的礼仪场合。

唐懿德太子墓、长乐公主墓中的壁画中多可看见侍卫所配的长刀,长刀为环首,双手持握顶部,或伫立身前,仪刀作为皇家御用军队和侍卫的重要兵器,刀比较长,形制上"施龙凤环 ",承袭汉环手刀式样, 装饰上 "装以金银"极尽奢华,这样精美的环手大刀不仅是大唐威仪的体现,同样也深远影响了中国冷兵器的发展,这样的环手大刀随着各国使臣的往来,流向四方,深刻受到仪刀影响的有两个国家和一个民族:高丽、日本、吐蕃。从现在考古资料来看,高丽、日本都出土环首刀,这些环首刀的刀环都是以龙和凤作为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大量镶嵌金银,这些环首刀都是仪刀的传承,而吐蕃保留了唐仪刀的造型特点。而中原大地随着朝代的更替,战争的蹂躏,唐仪刀也消失和湮灭了。

横刀

横刀不是一种独立的兵器,而是唐代刀的一种式样,为中国主要是隋唐时代的兵士佩刀。它是作为唐代主要军队的制式装备之一。刀型传承自汉环首刀,唐朝前期大部分军用横刀均保留着环首。

现代复原的多为笔直狭窄的刀身,大多取消了环首。如果说障刀是匕首一类,那么横刀就是军队主战刀。而横刀多为60~80厘米,狭窄的刀身,威力俱佳。

所以更大的可能就是,障刀不是匕首,而是真正的主战刀,宽刃的大砍刀(障刀)。障者扫清障碍,霸气,宽的刀身"盖用障身以御敌"。而唐六典只说了横刀为佩刀,并未战刀,杀敌一类的描述。

所以横刀为兵士佩刀。即:皇宫士兵、衙役、捕快、守城站岗士兵、巡逻士兵所配之刀。(类似现在警察交警的配枪,警棍),不难理解横刀多为60~80厘米。

因横刀刀身笔直,中正不阿,既有"剑的王者之风,又有刀的霸者之气"现代俗称"唐刀"多指横刀,以横刀为代表。

中国大陆地区部分刀剑买卖商家推广的概念,其狭直刀身,小镡,长柄(可双手握持)的形制;直接原型是日本正仓院藏品-"金银钿装唐大刀"古时来自中国的舶来品或者按照当时"唐人"的刀进行仿造的,因目前证据尚有不足,尚未定论,装具风格是仿中国的,但和风也十分明显。现代唐横刀多数是参考仿造日本刀,很多采用切刃造(刀的截面),只有少数刀商结合一脉相传的环首刀进行复原。

基本信息

障刀

障刀是唐刀四制之一,名字由它的用途而来,唐六典:盖用障身以御敌。

唐刀四制中障刀争议最大!

一种观点:类似于匕首或是日本刀中的肋差,形状差不多,但更为轻便灵活,便于近身肉搏。当士兵手中横刀或者陌刀因为贴身而不便使用时,障刀就成了近身主导武器,所以有盖用障身(障刀+身体)以御敌说法,因为短整个人身子和刀都迎向敌人。障者,隐蔽之物。长15cm~50cm左右。

另一种观点:障刀,障者,扫清障碍,霸气。盖用障身以御敌,障身二字可以理解为刀身御敌,所以极有可能是宽刃唐刀,在唐代有宽刃唐刀很正常,但是却不见记载。所以障刀也有可能是类似宽刃的大砍刀前身。同时另一个间接证据,唐宋时古人常用作扫清障碍开垦荒山的"畲刀"也是宽刃大刀。畲刀是当时民间农用刀具。到了宋代畲刀结合了陌刀的可拆卸刀柄,安装长刀柄的畲刀就成了民间用刀"朴刀"。安柄之处有螺口,杆棒的一端有螺丝, 而且是"三个丫儿",安装好了,十分结实。

陌刀

陌刀,中国唐代长柄刀的一种。开始流行于高宗调露前后至开元十年之间。开始时使用陌刀是为了对抗突厥骑兵,后来在诸军流行则是对付以骑兵称雄的唐之"四夷"。

《唐六典》卷十六即载:"刀之式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斩马,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长七尺,刃长三尺,柄长四尺,下用铁钻。马步水路咸可用。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斩挡者皆为齑粉……"多为对骑兵作战使用,威力巨大。 陌刀形制多样,长兵主战刀,形制有斩马剑升级版,有刀柄可拆卸式,有柄特长而刀身特短的三尖两刃刀式(见唐郭子仪墓壁画)。盖因大唐地域广阔,各大都护府军备自制,也因此风格不同。

部分陌刀刀身大多较窄,弯曲弧度,对日本的长兵器影响很大,其外形可以参考日本战国时期兵器。可劈砍,可枪刺。

史书:("兴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乘城。贼将入,兴一举刀,辄数人死,贼皆气慑"--《新唐书》列传一百一十八张兴传)。由于陌刀出现于隋,盛之于唐,唐时的1斤相当于现代的660克上下,唐时的15斤相当于现代的10公斤左右。

及唐之后,史籍鲜见陌刀之踪迹,由于陌刀不允许陪葬,所以当今并没有陌刀实物出土,网络上所有的陌刀复原图均为后人猜想。

中国古代8大攻城武器

巢车

巢车又名楼车,主要作为古代攻城的战略性武器存在,是一种专供观察敌情用的瞭望车,车底部装有轮子,可以推动,车上用坚木竖起两根长柱,柱子顶端设一辘轳轴 (滑车),用绳索系一小板屋于辘轳上,板屋高9尺,方4尺,四面开有12个瞭望孔,外面蒙有生牛皮,以防敌人矢石破坏。屋内可容纳两人,通过辘轳车升高数丈,攻城时可观察城内敌兵情况。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时,楚共王曾在太宰伯州犁的陪同下,亲自登上巢车察看敌情。23年王莽军围攻昆阳时,造高10余丈的大型巢车,用来观察城内守军动态,称为云车。

宋代又出现一种将望楼固定在高竿上的“望楼车”。这种车以坚木为竿,高8丈,顶端置板层,方阔5尺,内容纳一入执白旗瞭望敌人动静,用简单的旗语同下面的将士通报敌情。将旗卷起表示无敌人,开旗则敌人来;旗竿平伸则敌人近,旗竿垂直则敌到;敌人退却将旗竿慢慢举起,敌人已退走又将旗卷起。望楼车,车底有轮可来回推动;竖杆上有脚踏橛,可供哨兵上下攀登;竖杆旁用粗绳索斜拉固定;望楼本身下装转轴,可四面旋转观察。这种望楼车比巢车高大,观察视野开阔。后来随着观察器材的不断改进,置有固定的瞭望塔,观察敌情。

二木幔

木幔,是古代一种装有木板作掩护的攻城车。是古人在攻城在对付守城方类似箭石等投掷物时想出的办法,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用草、布、木、皮等各种材料造出一大块东西,挑起悬挂在城墙外,就能对抛射物进行缓冲。它们被称为“籍幕”、“布幔”、“木幔”、“篱笆”、“皮帘”等。《宋书·武帝纪上》:“ 张纲 治攻具成,设诸奇巧,飞楼木幔之属,莫不毕备。”《通典·兵十三》:“以板为幔,立桔槔於四轮车上,悬幔逼城堞间,使趫捷者蚁附而上,矢石所不能及,谓之木幔。”

三轒轀车

轒轀(fényūn)车,古代攻城武器名。为四轮无底木车,上蒙牛皮抵御城上箭矢,人在车中推车前行,可掩护士卒抵近城墙进行攻击,但无法直接破坏城墙。一车可藏十人左右。据《武经总要》记载:轀轒车,下虚上盖,如斧刃(其车梯盘勿施桄板,中可容人着地推车),载以四车轮,其盖以独绳为脊,以生牛皮革蒙之。中可蔽十人,坟隍推之,直抵城下攻厥。

在南北朝的时候经过侯景的改良成“尖头木驴”,据《太平御览》、《梁书》及《通典》,因《通典·兵典》的详细记载:梁将侯景反,兵逼建业,皆危惧。梁将羊侃为守城督,因伪称得外射书,云「邵陵王、西昌侯兵已至近路」,乃少安。贼为尖头木驴攻城,矢石所不能制。侃作雉尾炬,施铁镞,以油灌之,掷驴上,焚之俄尽。

为增加行车的安定性,该器具路轮又增加成为六个,车长为一丈五尺(47 公尺),高八尺(2504公尺)。《武备志.军资乘攻二》记载:古时攻城战车。六轮,上横大木为脊,长一丈五尺,高八尺,上尖下方,外蒙以生牛皮,内载十人;推逼城下,以攻城作地道。

四撞车

撞车,是中国古代量破坏城墙或城门的主要兵器,靠冲撞的力量破坏城池的防御措施。《三才图会·器用五·撞车图说》记载:“撞车:上设撞木,以铁叶裹其首,逐便移徙,伺飞梯临城,则撞之。”

五临冲

临冲,又称临冲吕公车或吕公车,相传此车便是由姜太公发明的,因其受封于吕地,所以尊称为吕公。而实际上,临冲吕公车最早成型应该追溯到宋代,明代才有较多应用。

临冲吕公车是古代一种巨型攻城战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战车。车高数丈,长数十丈,车内分上下五层,每层有梯子可供上下,车中可载几百名武士,配有机弩毒矢,枪戟刀矛等兵器和破坏城墙设施的器械。进攻时众人将车推到城脚,车顶可与城墙齐,兵士们通过天桥冲到城上与敌人拼杀,车下面用撞木等工具破坏城墙。这种庞然大物似的兵车在战斗中并不常见,它形体笨重,受地形限制,很难发挥威力,但它的突然出现,往往对守城兵士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从而乱其阵脚。

1621年,明熹宗派朱燮元守备成都,平息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的叛乱。当时,叛军将成都团团围住,昼夜攻打,用钩梯爬城,在城外垒土山,设工事,居高临下,用强弩射城上守兵。守军用火炮、火箭反击,双方相持不下。这天城外忽然喊声大起,守军发现远处一个庞然大物似的战车用许多牛拉着,向城边接近,车顶上一人披发仗剑,装神弄鬼,车中数百名武士,张强弩待发,车两翼有云楼,可俯瞰城中。战车驱近时,霎时毒矢俱下,城上守兵惊慌失措。朱燮元见状沉着若定,告诉官兵这就是吕公车。立即命令架设巨型石炮,以千钧石弹轰击车体,又用大炮击牛,牛回身奔跑,吕公车顿时乱了阵脚,自顾不暇。

六云梯

云梯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古代攻城器具,是古人用于攀越城墙攻城的用具。它并不是很多影视作品中最常见到的那种,长得像一个竹梯的东西。这种器具有的种类其下带有轮子,可以推动行驶,故也被称为“云梯车”,配备有防盾,绞车,抓钩等器具,有的带有用滑轮升降设备。 云梯的发明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鲁国能工巧匠公输盘(鲁班),其时楚惠王为了达到称雄目的,命令公输盘制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架云梯。《淮南子·兵略训》许慎注曰“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之城中”说明云梯另外一个用途可以登高望远侦探敌情。

战国时期的云梯,从战国水陆攻战纹铜鉴所示图案判断 ,系由3部分构成:底部装有车轮,可以移动;梯身可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于城墙壁上;梯顶端装有钩状物,用以钩援城缘,并可保护梯首免遭守军的推拒和破坏。唐朝的云梯比战国时期有很大改进:梯身(主梯)以一定角度固定装置在底盘上;在主梯之外,又增设一具活动的上城梯(副梯),其顶端装有一对辘轳,登城时可以沿着城墙壁面上下滑动,谓之飞云梯;云梯的底部则“以大木为床,下置六轮”。由于主梯采用了固定式装置,简化了架梯程序,缩短了架梯时间,而活动的上城梯的设计,则大大降低了云梯在接敌前的高度。攻城时只需将主梯停靠城下,然后再在主梯上架设上城梯,便可“枕城而上”,从而减少了敌前架梯的危险和艰难,同时又保证云梯在登城前不过早与城缘接近,免遭守军破坏。宋朝的云梯结构有了更大的改进,采用了中间以转轴联接的折叠式结构,并在梯底部增添了防护设施。此外,上城梯(副梯)也出现了多种形式,有飞梯、竹飞梯、蹑头飞梯等。这些改进,使登城接敌运动简便迅速。明朝以后,由于火器的迅速发展,这种笨重的木制云梯也逐渐被废弃,推出历史的战争舞台。

七壕桥

壕桥又称为“飞江”或“飞桥”,是古人为了通过城外的壕沟或护城河等障碍,作为攻城军机动性的便桥。我国自战国时代便有使用壕桥的纪录,根据《六韬·虎韬·军用》的纪录中有:“渡沟堑飞桥,一间广一丈五尺(47公尺),长二丈(626公尺)以上,着转关、辘轳、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由此可知宋代之前我国在壕桥的发展方面已极为成熟,不但应用了销轴、辘轳等机械装置,其桥宽达一丈五尺,若一次使用八具,可以提供宽达十二丈(3756公尺)的正面供部队通过。

《武经总要》记载,宋时壕桥已普遍装上轮子,做成车型,以便推徙。所载的宋代壕桥类器材总共有五种,壕桥的宽度是视城壕或护城河的宽度而定,这些壕桥多半是在围城时攻方观测后就地取材制作的。为了运输的方便,壕桥的桥座下有两个大轮子,以便攻城军可以出其不意的部署壕桥,使部队迅速通过桥面,进行攻坚作业。为了确保桥面的安定性,壕桥的前端有两个用来固定的小轮,当小轮陷入对岸的土壤中,就可以使桥更为稳定,此种特殊设计比起前代用许多绳子固定的方法,显然较为进步。而到了唐代,护城河宽达二丈。制造壕桥不易找到巨大木材;桥过长时,使用也不便。 所以当壕沟或护城河过宽时,则利用机构较为复杂的折叠桥。

八投石车

投石车想必大家也不会陌生,它是利用杠杆原理抛射石弹的大型人力远射兵器,它的出现,是技术的进步也是战争的需要。如中国象棋黑方的炮写作“炮(石包)”,就是投石车,火字偏旁的炮,古文中多指的是炮烙。春秋时期已开始使用,隋唐以后成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但宋代较隋唐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不仅用于攻守城,而且用于野战。古书中的“抛石”、“飞石”指的就是投石车。

最初的投石车结构非常简单,只是用一根巨大的杠杆,长端是用皮套或是木筐装载的石块,短端系上几十根绳索,当命令下达时,数十人同时拉动绳索,利用杠杆原理将石块抛出。中国战争史上投石车首次大规模使用,应当是李信攻楚的时候,楚军秘密准备了大批投石车,当秦军渡河时突然同时发射,无数尖利的石块乌云般砸向秦军,二十万秦军全面溃败,李信自己也兵败自杀,可见当时投石车的威力,堪称古代远攻武器之王。随着技术的发展,投石车也越来越先进,很多三国游戏中的“霹雳车”就是战国时代投石车的改进形。

中国的投石车在宋代到达高峰,宋代兵书《武经总要》中记载,“凡炮,军中利器也,攻守师行皆用之”,足见对投石车的重视,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八种常用投石车,其中最大的需要拽手250人,长达876米,发射的石弹45公斤,可射90步,即140多米。也许《武经总要》可能是出于保密或者故意误导敌人的目的,将发石车的射程大大缩小了,实际上根据别的古籍记载和现代科学计算模拟,这种投石车的发射距离不少于500米,这在冷兵器时代,可说是超远程打击了。中国是北宋-南宋时期发明的对重式投石车,金国在灭亡北宋的汴京之战中,一夜之间架设抛石车5000余座,在汴京长达50里的城墙外同时向心突击,金军发射了无数的石弹,以至于汴京郊外当时竟然再也找不到石块!攻城时先将护城河填平,而后万炮齐发,再辅以大量强弩,一举击溃守城部队的部署,进而出动与城墙等高、可容纳80人的巨型攻城车对城池展开登城战。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壮观的发射场面,简直不逊于现代战争规模的火力准备!

苗刀(御林军刀)不是苗族人使用的刀,乃是以其刀身修长(总长五尺、刀长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之故命名。它集中了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既能当枪使,又能当刀用,既可单手握把,又可双手执柄,杀伤力极大。

唐帝国通过开明的政治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从唐初的统一之战到盛唐时期所有的对内对外战争,都出现在冷兵器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武器——唐刀。 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与阿拉伯大马士革刀著称于世的两种名刀,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在艺术上均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可以说是我国刀剑史上的巅峰。

[编辑本段]古籍的定义

《唐六典》卷一六武库令丞职掌条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

仪刀: 盖古班剑之类,晋宋已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

障刀: 盖用障身以御敌。

横刀: 兵士所佩之刀, 名亦起于隋 。《 唐律疏议》卷八卫禁律“诸宿卫者兵仗不得远身”〔疏〕议曰:兵仗者,谓横刀常带;其甲、矟、弓、箭之类,有时应执著者并不得远身。宿卫时,“横刀常带”,故而高宗对为千牛卫将军的王及善说:“他人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横刀在朕侧。”可见横刀为宿卫官兵的主要兵仗。府兵战士自备横刀,宿卫时常佩横刀,唐横刀是兵土普遍所佩之刀。

陌刀: 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

由此可见后世统称的唐刀有四种,仪刀、障刀、横刀都是短兵,按照使用的不同划为礼仪和战斗刀两种,陌刀与仪刀、横刀、障刀(即一般的护身刀)均不同:首先,它不属于宿卫兵仗,上引《唐律疏议》卷八宿卫者所持兵仗有横刀、甲、矟、弓、箭之类,但没有陌刀。其次,陌刀是重兵器。《唐会要》卷七二军杂录门略云:其年(开成元年)三月,皇城留守奏:城内诸司卫所管羽仪法物数内,有陌刀利器等……其诸司卫所有陌刀利器等,伏请纳在军器使,如本司要立仗行事,请给仪刀。可见陌刀不是羽仪法物,而是利器。

[编辑本段]唐刀的种类

陌刀:从上面的四个战例可以看出,唐刀中的陌刀是做为军队重要的战争物资装备的,并且在唐中期作为军用器物,严禁民间私造和私藏,其传承应为汉之长剑(汉:称一种长剑为“断马剑”,应该是一种双手使用的长剑),汉长剑现在出土的有长达140余厘米,可推测经过盛唐的发展,变成一个双手所持并加长手柄的两刃长刀, 至今考古资料未曾出土实物,宋《武经总要》总绘制的“掉刀”、“三尖两刃刀”也许就是唐陌刀的直接继承者。

陌刀也主要为步军所用,个别主要将领使用陌刀作为主战兵器。根据唐《卫公兵法》所记录了唐军的主要作战方法:其中诸军按其职能分为弓手、弩手、驻队、战锋队、马军、跳荡、奇兵等多种。每当战斗展开时候,敌人在一百五十步时候,弩兵开始射击;敌人在六十步时候,弓箭手开始射箭;敌人攻入二十步时候,弓弩手发箭后执刀棒(即陌刀、棒)与战锋队齐入奋击,步兵稍败后,奇兵、马军、跳荡不准轻举妄动,如果步兵的战况不顺利,跳荡、奇兵、马军即迎前腾击, 步兵后退整顿后准备再援, 如果跳荡、奇兵、马军进攻不利,所有的步军必须配合马军同时作战。敌军退却,马军不得轻易追击,必须确认敌人真正溃败后,才能掩杀。唐军步马结合,攻守有职,步兵为先锋,骑兵为侧辅,步兵配以弓弩、陌刀,骑兵负责步兵战后的突击与追击。陌刀作为长柄大刀如墙一般推进,为先锋步兵冲阵的主要兵器,与马军、奇兵一起构成唐作战的主要特色。从史书看唐太宗的作战很有个人特色外,最喜选择敌阵薄弱部位,亲率骑兵冲锋,“敌无不溃败”,一骑飞驰于前,数万骑兵紧随其后的场面,今日想来,尤叫人神往。初唐的时期大量的骑兵是作战胜利的重要保证,而中期的步军的陌刀如墙推进战术,创造了盛唐时期辉煌的战争历史,也创造了陌刀的神话。 从武德到天宝,唐在立国战争及与善骑射的游牧民族战争中能够取得胜利,步兵的进攻性武器陌刀的使用不能说不构成了主要原因之一。陌刀的出现与推广使用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关涉到唐马政及整个军事形势,也可以说,陌刀使用、推广的历史就是唐立国及对外战争、开天武功历史的一个方面。唐代刀虽分为四种,真正在疆场上发挥作用的兵器只有陌刀。

陌刀军的参战,在任何可查询的战例中都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陌刀军做为战斗序列中单独的作战力量在唐中期为唐军的争战立下汗马功劳,陌刀是汉民族与善骑射的游牧族战争中改变自己马少不精的劣势、发挥步兵多优势的关键兵器,战争兵器的演化实际是随着战争形式的发展而演化,随着国力的强盛与衰落而变化。随着宋朝统一中原以后,中国冷兵器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大量新式的长矛、长刀、斧钺、神臂弩的诞生并武装了宋军,豪壮的陌刀成为奢侈的战争器材, 宋朝战争的主要方向是同样是北方游牧民族,为了对付辽金的骑兵,长矛、斧钺开始成为军队的主要兵器,斧钺的大量装备从《武经总要》和宋石雕造像中得以佐证,斧钺的制作和使用技艺比陌刀要简单,对付骑兵同样有效,岳家军用“麻扎刀”“捉刀”“长柯斧”大破金军“连环马”,有效而不昂贵的兵器永远是军队装备的重要兵器,豪华的陌刀从此逐渐退出战争舞台,并且消失的极其彻底,是中国冷兵器的遗憾。

仪刀:而仪刀多出现在重要的礼仪场合,唐懿德太子墓、长乐公主墓中的壁画中多可看见侍卫所配的长刀,长刀为环手,有明显呈菱形刀挡,刀鞘上有比较明显的双吊环挂在腰间,或双手持握顶部,或伫立身前,仪刀作为皇家御用军队和侍卫的重要兵器,刀比较长,形制上“施龙凤环 ”,承袭汉环手刀式样, 装饰上 “装以金银”极尽奢华,这样精美的环手大刀不仅是威仪的大唐的体现,同样也深远的影响了中国冷兵器的发展,这样的环手大刀随着各国使臣的往来,流向四方,深刻受到仪刀的影响的有两个国家和一个民族:高丽、日本,吐蕃。从现在考古资料来看,高丽、日本都出土环手刀,这些环手刀的刀环都是以龙和凤作为主要的艺术表现,大量的镶嵌金银,这些环手刀都是仪刀的传承,而吐蕃保留了唐仪刀的造型特点。而中原大地随着朝代的更替,战争的蹂躏,唐仪刀也消失和湮灭了。

仪刀在向东演化的过程中,高丽和日本在最初的阶段都完全照搬形制式样,1965年乌兹别克斯坦的撒玛尔罕遗址的壁画中的高丽使者身配环手大刀,大刀的式样和昭陵壁画中“持甲仪卫图”中侍卫所佩带的长刀完全一样。 四天王寺的“丙子椒林剑七星剑”,正仓院的“金银钿庄唐长刀”,这些刀都被成为“唐样大刀”。据考证这些刀剑是多为中国,朝鲜的舶来品。同样在日本出土的古坟期(公元7-8世纪)的刀剑中,“栃木県芳贺郡益子町天王冢古坟出土金铜装単凤环头大刀”,东京国立博物馆保存的铭文为:“不畏也□令此刀主富贵高迁财物多也”的环手龙头大刀,这些环手刀都符合史书记载的“皆施龙凤环”。这些壁画、出土的文物都充分证明了仪刀是现在的朝鲜刀、日本刀的祖先,根据这些实物和壁画我们来还原一下盛唐时期仪刀的本来面目:

1、刀环:首先仪刀重要的标记就是有环,环中主要是龙凤作为主要的装饰,龙凤和整个环体镏金,龙凤环是用对焊或者铆接的形式和刀体连接,这样的制作非常巧妙,刀环的制作工艺考究,装饰精美,是由单独的工匠进行操作,刀刃的锻造是专门的锻造匠人锻造,这样两个工序保证了整刀的精美和刀刃锻造的精良的有效结合,这样的工艺在汉朝的环手刀中也有出现,传承有序可见一般。

2、手柄: 多缠绕金银丝或装饰金银薄片,从西安市今年出土的一只唐环手刀和日本东京国立的博物馆的出土环手刀来看,手柄的制作非常接近,巧合的是这两柄大刀刀背都有错金或错银铭文。

3、刀刃:唐刀的刀身是直刀,无弧度,刀脊有两种一种是平的,上面会镶嵌文字,一种是现在日本刀称之为“庵栋”,也就是刀背有脊线,这样的刀脊在高古藏刀中也有实物。刀刃靠近手柄部分厚度最厚,然后均匀递减到刀尖。

4、刀尖:刀尖有两种一种是日本称之为“切刃造”,也就是刀尖不是有弧度的,像阿拉伯数字的“7”一样,另外一种刀尖是弧形的刀尖自然和刀刃结合,古藏刀严格的遵循这个形状并保留下来。

5、刀挡:从壁画和雕塑上来看,早期的仪刀没有刀档。刀档的出现是在唐中期以后,部分壁画和造像依稀找到唐仪刀的刀档是菱形的,比较小,这样的刀档在日本的唐样大刀中能够看到。

6、刀鞘: 鞘口和鞘尾都开始采用金属包裹,并镏金银。 早期仪刀也没有吊环,估计佩带还是斜插在腰带上携带,中期以后刀鞘的挂环工艺复杂,极其具备装饰性,正仓院的 “金银

钿庄唐长刀”能充分体现出来盛唐时期仪刀的威仪和精美。

7、锻造:唐刀的锻造应该承袭了汉朝发明的“百炼钢”技术,刀刃的锻造也是采用复合锻造。

日本刀虽然是唐仪刀的传承,但是在日本本土随着战争的锤炼,姿态和锻造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平安时期的战乱,刀匠开始研究更加好的锻造技术,由于日本本土的资源匮乏,铁矿和高温燃料的不充足,钢铁的性能受到限制,为了解决刀刃锋利保持很好的硬度,同时具备非常锋利的性能,刀身又要保持适当的弹性,日本刀开始采用三明治式的锻造技术,由于使用材料的性质不同,在淬火的时候金属内部产生的应力不同,刀刃开始变的有弧度,从此日本刀逐渐脱离的中国唐刀的影响,发展成为具有典型日本特色的冷兵器。

同样作为唐刀的传承的藏刀,由于没有大的对外战争和内部的战争,刀剑的演化和进步基本停止了,所以严格保留的唐刀的姿态,如今对我们研究冷兵器提供了活化石的样本。

单刀、苗刀、斩马刀,这三个之间的关联

中国古代的刀大多以单手刀为主,但是一直有双手刀存在,在明代双手刀甚至一度成为主流。今天,大概有三种双手刀大家较为熟悉:单刀,苗刀,斩马刀。

单刀是明代的一种长刀,和咱们今天武术套路里的“单刀”是毫不相干的两个概念。咱们今天武术套路里讲的“单刀”,是指用一把单手刀的套路。

在明代,单手刀要么作为辅助的自卫武器,要么搭配盾牌,不可能单独使用。而明代单刀,需要两手共用,一个人只能用一把刀作战,故而称之为单刀。明代单刀是军队的装备,规格相对统一,但是细分的话有不同制式,但是大体上长度都在160左右。

《武备要略》中记载,单刀长四尺九寸(约157㎝),其中刃长三尺五寸(112㎝)、柄长一尺四寸(约45cm)。《武备要略》中记载的苗刀刀法,与《单刀法选》中记载的刀法一致,步法灵活,刀锋轻灵,当为轻装部队的刀法。

但是《单刀法选》记载的单刀则长五尺(约160cm),刃长三尺八寸(约122㎝)、柄长一尺二寸(约38cm)。相比之下,《单刀法选》记载的单刀是明代民间习武者用的苗刀,刃长更长,柄长更短,在操作上的难度要略大一些。

不过,这些都是定式,实际上古代很难保证每批锻打的刀剑长度各方面保持一致,所以传世的单刀长度都不相同,但是大体上都在160cm上下。

明代单刀还有两个变种,一个是长刀,一个是兼弩之刀,一个是单刀的放大版,一个是缩小版。

长刀刃长五尺(160㎝),柄长一尺五寸(约48厘米),共长六尺五寸(208㎝),重二斤八两(约合今天15公斤)。长刀的刀镡前还有一尺长的护刃,在很多动作里,可以握持这里的护刃进行攻击。

而且得益于明代的锻造工艺,长刀重量只有15公斤,可谓坚固力量和灵活。所以长刀的刀法非常诡谲,像刀、像枪、像拳、又像大刀,令人捉摸不得,而明长刀的刀法,便是大名鼎鼎的《辛酉刀法》。

万历年间,明朝军队抗倭援朝,曾经传授武艺给朝鲜军队,这其中就包括了《辛酉刀法》,至今,辛酉刀法在韩国依然保存完整,并有多个流派。

兼弩之刀是弓弩手携带的辅助装备,因为弓弩手不方便装备盾牌,故而也用双手刀进行近战。兼弩之刀长三尺六寸(约115cm),柄长一尺(32cm),刃长二尺六寸(约83cm),是一种轻便的双手刀。

兼弩之刀非常阴狠,往往出其不意,在实战中甚至有暗藏飞刀,趁势丢出的打法。民间的苗刀刀法套路,也大多来源于明代单刀的刀法。但是,网络上很多说法将单刀和苗刀混为一谈,这是非常不对的。

首先,在民国之前,并没有苗刀的说法。换而言之,苗刀是民国时期才真正成型的,是一种出现较晚的武器。

其次,苗刀和明单刀在形制上也有细微的差异。相比而言,苗刀长度一般为130cm到140cm,比一般的明代单刀短,又比明代兼弩之刀长。而且苗刀后端刀身比一般的明代单刀要直一些,到刀尖部分才有一些弧度,而单刀则是从头到尾都有弧度,有些甚至刀柄都有弧度。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苗刀肯定是由明代双手刀发展而来的。这种形制在清代就已经出现,当时称之为“双手带刀”,是清代绿营兵的装备。近代的苗刀刀法大多出于天津纪氏一门,而纪氏一家又曾经世代为绿营的教习,熟知双手带刀刀法。

为什么“双手带刀”会被改名“苗刀”,是个未解之谜,说法不一。

有人认为,明代单刀又叫“明倭刀”,“明倭”读错了,讹传为“苗刀”。这种说法显然没有道理,因为苗刀的直系前身是“双手带刀”,而非直接继承自明代的单刀,不会产生如此讹误。

还有人说,苗刀看起来像“禾苗”,故而得名。这种说法流传甚广,但是武术大师马明达前辈却不认可,他认为将“双手带刀”改名为“苗刀”的人是个“浅人”,是民国年间文化低下的江湖拳师之类。

经过长期研究,马明达先生终于发现,“苗刀”之名并非没有依据,但依据的不是严肃的历史典籍,而是清代乾隆年间一部以明代抗倭战争为题材的武侠小说。跟着武侠小说走,借助小说来编造名号,自壮声色,看来不仅仅是咱们今天一些组织的特色,自民国以来已经不乏这类人了。

相比之下,“斩马刀”这个名字的由来那就非常久了,在宋代就有了被称之为“斩马刀”的武器,史书记载宋代的斩马刀“长三尺余,镡长尺余,首为大环”,也就是大概一米长,但是刀镡比较长的环首刀,其形制已经不可考。在明代的《武经总要》里,已经没有记载“斩马刀”的形制,应当已经失传。

中国的武器在清代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像单刀演化为双数手带刀,已经算变化较少的了。武术套路里最常见的刀、剑、枪等等,无一例外都是清代风格,与清代之前武器风格迥异。

因为满清入关之后,强力推行满化政策,不仅在地方上实行剃发易服和满汉分治,在军队中也有类似的政策。八旗兵武器为满洲风格,而且做工精细;绿营汉军武器虽有不同,但是也逐渐受到满洲风格的影响,除了少部分武器装备外,很多都被满洲同化。

但是汉人组成的绿营兵依然有一些保存着明代风格的武器,除了双手带刀之外,斩马刀也是其中一例。

绿营斩马刀的得名,自然是附会宋代的“斩马刀”,而且为了避免文字狱之类的麻烦,绿营兵闭口不谈斩马刀和明代双手刀之间关系。斩马刀长四尺八寸(约1536㎝),刃长三尺四寸(约109㎝),柄长约446㎝。

很多人认为的斩马刀有着非常宽大的刀片,造型和民国时期的大刀片很像。实则不然,斩马刀最宽处宽48厘米,考虑到一米多的刃长,这个宽度并不算夸张。

相比之下,八旗兵的职官刀刃长二尺二寸(70cm),就已经将近42㎝宽,而绿营装备的朴刀刃长才44㎝,宽就已经达到了768厘米。

不过,细窄的刀刃并不会影响刀的劈砍力,所谓“快马轻刀”,这种追求轻型化的思路是符合当时全世界范围内刀具的发展方向的。有些斩马刀的刀尖,与一般的双手带刀、单刀不同,并非日式刀尖或平背刀尖,而是大刀刀尖。

大刀刀尖的重心微微靠前,牺牲了一部分刺击的功能和灵活性,但是可以将斩击的力量加大。明代也有类似的形制,不过不叫“斩马刀”,而叫“朴刀”,也是一种细长的双手刀,也算单刀的变种之一。

在《水浒传》里,好汉们打家劫舍用的家伙,就是明式的“朴刀”。尽管绿营兵对明代双手刀的影响讳莫如深,但是明式朴刀和清代双手刀的关系,还是显而易见的。

简单概括一下就是,苗刀是单刀的后裔,而斩马刀是明式朴刀的后裔,明式朴刀又是明单刀的变种,三者之间有所关联,但是决不能混为一谈。

苗刀和陌刀区别、优缺点

苗刀和陌刀都属于长刀,由于陌刀没有实物出土,故而只能用史料记载和壁画来与苗刀比较,二者差别还是有一些的,主要以下几点:一,苗刀制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