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总结
阳明之为病 ,胃家实事也
阳明经病是阳明病最浅的病,病还没有入腑。典型的是白虎汤,或太阳传阳明葛根汤
一、白虎汤方
生石膏30—100克,知母15克,炙甘草6克,粳米15克,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剂作用:身热多汗,脉浮滑,舌质红,苔黄,胸腹按之手掌有灼热感,无压痛,无表证者。
现代应用:
1、乙脑,流脑等热性传染病的极期;
2、中暑日射病;3、牙龈炎;
4、急性眼结合膜炎;
5、小儿夏季热;6、大叶性肺炎;7、湿疹;
8、肿瘤发热;
9、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10、中风眩晕。
二、理中汤方
人参6—12克,干姜6—12克,炙甘草6—12克,白术6—12克,上四味,以水煎服,日三次。
方剂作用:迟缓性体质或内脏下垂的虚弱体质,见有分泌物多而稀薄者。
现代应用:
1、慢性胃肠炎,胃下垂,消化性溃疡;
2、慢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症;
3、冠心病,心脏神经官能症;
4、食管不全麻痹;
5、妊娠恶阻,盆腔炎;
6、过敏性鼻炎;7、月经过多,子宫出血;
8、口腔炎,舌炎;
9、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小儿肺炎;
10、萎缩肾;
11、周期性呕吐;12、低血压;
13,夜尿症。
三、猪苓汤方
猪苓10—15克,茯苓10—15克,泽泻10—15克,滑石10—15克,阿胶10—15克,水煎前四味,药成加入阿胶,搅动使之融化,分三次温服。方剂作用:小便不利,淋漓涩痛,心烦不得眠,舌质红,脉浮。
现代应用:
1、膀胱炎,尿道炎,淋病,肾结核及慢性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
2、乳糜尿,泌尿系结石;
3、急性肠炎,痢疾 五更泻,直肠溃疡,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4、湿热黄疸,口渴溺赤;
5、肝硬化腹水;6、失眠。
四、六一散
六份滑石加一分甘草打粉。
方剂作用:治身热泄癖,中暑。
五、小承气汤方
大黄10—15克,厚朴10—30克,枳实10—20克,水煎,分两次温服,以下为度,不下续服。方剂作用:大承气汤证之病轻势缓者。
现代应用:
1、粘连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
2、小儿胆道蛔虫症;
3、肥胖症;
4、习惯性便秘;
5、食物中毒;
6、伤食;
7、急性肺炎,哮喘性支气管炎;
8、急性胃肠炎;9、病毒性肝炎。
六、大承气汤方
大黄10—30克,枳实12—25克,厚朴10—30克,芒硝12—30克,先煎厚朴,枳实,煎好前放大黄,同煎五到十分钟,再把芒硝加入融化即可,服至大便稀多为度,不下,续服取下。方剂作用:
腹痛,以肚脐为中心的彭满坚实,按之有底力,脉实有力者。
现代应用:
1、急性肠梗阻;2、急性胰腺炎;3、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4、脑血管意外;5、精神分裂症;6、急性肾功能衰竭;
7、哮喘,大叶性肺炎;
8、顽固性湿疹;
9、牙龈炎;
10、月经失调;11,急性阑尾炎;12,急性菌痢;
13、病毒性脑炎。
七、调胃承气汤方大黄15—20克,芒硝10—15克,甘草10克,水煎两味药,成后入芒硝溶化,分二到五次温服。
方剂作用:便秘,腹有躁结,或蒸蒸发热,或头痛,或谵语,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
现代应用:
1、牙周炎,牙周脓肿,牙髓炎,龋齿;
2、结膜炎,麦粒肿;
3、扁桃体炎;
4、湿疹,红色荨麻疹;
5、精神分裂症,癫痫,焦虑症;
6、痔疮;
7、哮喘;
8、脑炎;
9、不明原因的发热;
10、失眠;
11、蛛网膜下腔出血;
12、糖尿病;
13、老人便秘;
14、小儿伤食;
15、跌打损伤。
八、抵当汤方
大黄10—15克,桃仁10—20克,水蛭6—12克,虻虫6—12克,四味药水煎后,温服,以泻下为度。
方剂作用:精神异常,狂躁不安,下腹部及满硬痛,按之腹中有硬块。
现代应用:
1、月经困难,闭经;
2、胎盘滞留,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
3、栓塞性静脉炎;
4、精神分裂症,脑外伤;
5、狂犬病;
6、支气管哮喘;7、半身不遂;
8、肝硬化。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五行 5 表里经脉 6 手阳明大肠经属络的脏腑 7 手阳明大肠经联络的器官 8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 8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82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83 《脉书·十一脉》 84 《针灸学》 85 《中医大辞典》 86 《中国针灸学词典》 87 《中医药学名词(2004)》 9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91 本经腧穴 92 特定穴 921 原穴 922 络穴 923 郄穴 924 五输穴 925 交会穴 10 手阳明大肠经经脉病 10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102 《脉书·十一脉》 103 《针灸学》 104 《中医大辞典》 105 《中国针灸学词典》 11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主治病证 111 主治对比 12 经文互参 13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手阳明大肠经 1 拼音
shǒu yáng míng dà cháng jīng
2 英文参考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 yangmin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Yangming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The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Yangming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 yangmin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angming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Yangming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手阳明大肠经为十二经脉之一[1]。代号LI[2]。与手太阴肺经相为表里[1]。五行属金[1]。《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本经自食指桡侧端(商阳)起始,沿食指桡侧上行,出走于两骨(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伸拇长、短肌腱)之中(阳溪),沿着前臂桡侧,向上进入肘弯外侧(曲池),再沿上臂后边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然后向前进入锁骨上窝(缺盆),联络肺脏,向下贯穿膈肌,入属大肠[3][2]。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中,回过来挟著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叉——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分别向上夹鼻孔两旁(迎香),脉气由此与足阳明胃经相接[2][1]。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经脉过处灼热肿胀或寒栗不复等症[2]。
4 五行手阳明大肠经五行属金[1]。
5 表里经脉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为表里[1]。
6 手阳明大肠经属络的脏腑属大肠,络肺[4]
7 手阳明大肠经联络的器官入下齿中,挟口、鼻[4]
8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路线及经穴
1.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2.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间,上入两筋之中
3.循臂上廉
4.入肘外廉
5.上臑外前廉
6.上肩
7.出髃骨之前廉
8.上出于柱骨之会上
9.下入缺盆
10.络肺
11.下膈
12.属大肠
13.其支者,从缺盆上颈
14.贯颊
15.入下齿中
16.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8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82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
[本经穴]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郄),下廉,上廉, 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交会穴] 大椎,水沟(督脉);地仓(足阳明);秉风(手太阳)。
语译
手阳明大肠经:①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骨),②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入缺部(锁骨上窝),⑥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颈部支脉:⑦从缺盆部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糟,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
⑧此外,大肠下合于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穴。
83 《脉书·十一脉》[足臂本] 臂阳明脉:出中指间,循骨上廉,出□□上,奏,之口。
[阴阳本]齿脉:起于次指与大指,上出臂上廉,入肘中,乘臑,穿颊,入齿中,夹鼻。
84 《针灸学》起于食指末端(商阳),沿着食指内(桡)侧向上,通过第1、第2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前方,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肩髑),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手足三阳经聚会处”(大椎,属督脉),再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5]
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5]
85 《中医大辞典》手阳明大肠经自食指桡侧端(商阳)起始,沿食指桡侧上行,出走于两骨(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伸拇长、短肌腱)之中(阳溪),沿着前臂桡侧,向上进入肘弯外侧(曲池),再沿上臂后边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然后向前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向下贯穿膈肌,入属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中,回过来挟著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叉,上夹鼻孔两旁(迎香)。脉气由此与足阳明胃经相接。[2]
86 《中国针灸学词典》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桡侧端商阳开始,沿着食指桡侧缘,出于第一、二掌骨间的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阳溪,沿前臂桡侧到达肘横纹外侧端的曲池,向上沿上臂外侧前缘,到肩峰前边的肩髃,再向上交会于项部的大椎,向前下进入锁骨上窝,络于肺脏,下贯膈肌,属于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交会人中部——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分别向上夹鼻孔旁的迎香,交足阳明胃经。[1]
87 《中医药学名词(2004)》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3]
9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91 本经腧穴手阳明大肠经共有20穴。15穴分布在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6]。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总览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总览
92 特定穴 921 原穴合谷
922 络穴偏历
923 郄穴温溜
924 五输穴井穴(金):商阳
荥穴(水):二间
输穴(木):三间
经穴(火):阳溪
合穴(土):曲池
925 交会穴交会穴表:●所属经 √交会经
经名
穴名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任脉
督脉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手太阳小肠经
阳蹻脉
备注
承浆
√
√
●
√
水沟
√
√
●
秉风
√
√
√
●
角孙
√
●
√
地仓
√
●
√
臂臑
●
手阳明络之会
肩髃
●
√
巨骨
●
√
迎香
●
√
10 手阳明大肠经经脉病 10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髃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牙齿痛,面颊部肿胀。
本经穴主治有关“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口干,鼻寒,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运用。
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当经脉 所过的部分发热和肿胀;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发冷,战栗而不容易回暖。
102 《脉书·十一脉》[足臂本]其病:病齿痛,□□□□。诸病此物者,皆灸臂阳明脉。
[阴阳本]是动则病:齿痛,肿。是齿脉主治其所产病:齿痛,肿,目黄,口干,臑痛,为五病。
103 《针灸学》手阳明大肠经主要病候有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和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症[5]。
104 《中医大辞典》手阳明大肠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经脉过处灼热肿胀或寒栗不复等症。[2]
105 《中国针灸学词典》手阳明大肠经发病,主要表现为肠道疾患、头面五官疾患、皮肤疾患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肠绞痛、肠鸣、泄泻、口干、鼻塞、衄血、齿痛、颈肿、喉痹。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6]
11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主治病证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可主治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胃肠等腹部疾病、热病和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头痛,牙痛,咽喉肿痛,各种鼻病,泄泻,便秘,痢疾,腹痛,上肢屈侧外缘疼痛等。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热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5]。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部 位
主 治
商阳
食指端
耳聋、齿痛,咽喉肿痛、昏迷、热病
二
间
指
目昏,鼻衄.齿痛,口㖞
三间
指
下齿痛、咽喉肿痛
合谷
手背
头痛、鼻衄,耳聋、齿痛,口㖞、咽喉肿痛.
热病,多汗
阳溪
腕
头痛、目赤、耳聋、齿痛
偏历
前臂
鼻衄、水肿,手臂酸痛
温溜
前臂
头痛,面肿,咽喉肿痛、肠鸣,腹痛
下廉
前臂
肘臂痛,腹痛
上廉
前臂
上肢不遂,肠鸣,腹痛
手三里
前臂
齿痛,颊肿,上肢不遂、腹痛,腹泻
曲池
肘
咽喉肿痛、上做不遂,热病、瘾疹、腹痛,
吐泻
手、肘部:头面,目、耳鼻,口,齿疾患和热病
肘髎
上臂
肘臂痛
手五里
上臂
肘臂痛
臂臑
上臂
臂痛,目疾
肩髃
肩胛关节
肩臂痛,上肢不遂
巨骨
肩
肩臂痛
上臂,肩部:局部疾患为主
天鼎
颈
暴喑、咽喉肿痛
扶突
颈
暴喑、咽喉肿痛
颈部:咽喉疾患
口禾髎
面
鼻塞,鼻衄、口㖞
迎香
面
鼻塞,鼻渊、鼻衄、口㖞
面部:鼻疾患
注:为常用穴。
111 主治对比
本表据《针灸甲乙经》而列。
表中以痛、“喉痹”最为多见,是本经腧穴主治的重点。
其次为“鼽衄”,再次为目疾,经脉原文写作“目黄”,在主治症中无此。其实“目黄”并非指黄疸目黄,只能理解为眼睛昏黄,视力不足,作为目疾的一般症状。依此理解则手阳明与目疾的治疗的关系可以得到确认,主治症中不作“目黄”,而写作其它具体症状,正可作为“目黄”非指黄疸的注解。
“肿”仅见于商阳,类似的则有合谷下“面肿”,偏历下的“颊肿”,温溜下的“面赤肿”等。手阳明经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的联系规律是明显的。
合谷穴的主治,《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简略,据《外台秘要》、《医心方》引《明堂》有鼽衄、目痛、面肿、口禁等症,应据以补入。
12 经文互参《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留)而不行者为液。(按:此篇分析津、液、气等概念,可为手三阳经主病作解释。)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肿,痉,治主病者。(按:此篇论物足六经厥及厥逆,治主病者。)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大肠胀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按:此篇论五脏六腑胀。)
一、肝、胆
《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
《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颤难持物,行则肢摇立不稳,视物昏花足难步,甲枯舌淡脉弦细,草枣木瓜加四物。
《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一贯煎,视物模糊两眼干,胁痛潮热或低热,盗汗唇燥口苦烦,舌红少津尿黄赤,便结咽干细数弦。
《肝胆湿热》
湿热之邪在肝胆,身目俱黄腹胀满,口苦胁痛带下黄,尿道灼痛尿黄短,纳呆舌腻脉数弦,龙胆茵陈用之痊。
《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面目红,口苦咽干耳鸣聋,头痛眩晕烦易怒,胁肋灼痛耳流脓,舌红苔黄脉弦数,泻肝龙荟用之雄。
《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头晕眩,耳聋耳鸣口咽干,失眠健忘肢麻震,目涩舌红脉急弦,麻震天麻钩藤饮,晕眩杞菊地黄丸。
《肝风内动总歌》
肝风内动分四种,肝阳热血阴虚风,眩晕欲仆兼抽搐,手足震颤为特征。
(1)肝阳化风; 眩晕欲仆头胀痛,语謇肢颤头摇动,手足麻木履不正,卒然倒地人不醒,舌红白腻弦有力,镇肝熄风便有功。
(2)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手足抽,颈项强直目上勾,角弓反张牙关紧,高热神昏躁狂求,弦数有力舌红绛,羚羊安宫可解忧。
(3)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肢体麻,手足震颤面无华,眩晕耳鸣肉瞬动,肝血亏虚不荣甲,舌淡苔白脉弦细,阿胶鸡子最容恰。
(4)阴虚生风; 阴虚生风两病源,外感热病阴液干,内伤久病肝阴虚,筋脉失养病势缓,外感卫气营血辨,内伤肝阴虚内观
《胆郁痰扰证》
胆郁痰扰卧不宁,痰热乘胆是病情,失眠眩晕且惊悸,口苦呕恶兼耳鸣,胸胁胀痛苔黄腻,黄连温胆最有灵。 (脉弦滑略数)
《胆热壅滞证》
大柴胡汤胆热壅,往来寒热便不通,尿黄口苦呕不止,两胁拘急并且疼,舌红苔黄脉弦数,少阳发热此方宗。
《肝胆虚烦不寐》
肝胆虚烦难入睡,视物昏花气力亏,易惊多梦口干苦,总由肝阴血气亏,舌淡苔白弦细数,酸枣仁汤可入寐。
《寒滞肝脉》
寒滞肝脉见寒疝,少腹冷痛牵睾丸,阴囊收缩得热缓,晄白唇青形肢寒,舌苔白滑脉迟弦,当归四逆暖肝煎。
二、心
《心气虚 心阳虚 心阳虚脱》
心气心阳阳虚脱,心悸心慌自汗多,胸闷气短动尤甚,倦怠乏力共性和;面白舌淡脉虚弱,此是气虚养心瘥; 晄白憋闷形肢冷,阳虚保元起沉疴;大汗肢厥脉微绝,参附龙牡救阳脱。
《心血虚证、心阴虚证》
心血心阴亏虚证,心悸失眠与多梦,萎黄眩晕多健忘,此是血虚无热征,唇舌淡白脉细弱,四物龙牡朱砂等; 心阴虚证见心烦,颧赤潮热口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补心朱砂安神丸。
心气阴两虚证,炙甘草汤生脉散; 心气血两虚证,补气养血八珍汤; 心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补阴阳。
《心火亢盛证》
心火亢盛口舌疮,心烦失眠肤生疡,苔黄脉数舌红绛,小便赤涩移小肠,热移小肠导赤散,清心泻火泻心汤。
《痰火扰心证》
痰火扰心神志狂,轻者失眠笑无常,胡言乱语面目红,打人毁物力倍常,舌红黄腻脉滑数,礞石铁落温胆汤。
《痰迷心窍证》
痰迷心窍证属阴,情志不遂痰蒙心,神识痴呆情抑郁,胸闷痰多喉中鸣,脉滑舌淡苔白腻,开窍导痰定痫丸。
《心脉痹阻证》
心脉痹阻胸憋闷,痛引肩背左臂甚,心悸时痛如针刺,舌质紫暗与面唇,细涩结代苔多腻,薤白血府逐瘀寻。
三、脾、胃
《脾气虚证》
纳少乏力脾气虚,气短懒言困四肢,面黄苍白舌质淡,脉弱参苓术草宜;食后腹胀便溏泻,脾不运化加半橘; 久泻久痢脱垂症,气虚下陷补中宜;出血诸疾脾失统,引血归脾功效奇。
《脾阳虚证 脾胃虚寒证》
脾阳虚证阳气衰,胀满冷痛并纳呆,喜温喜按四肢冷。便溏水肿或白带,泄泻理中温阳法,水肿实脾利水来。 (舌淡胖,苔白或滑,脉沉细迟无力)
《寒湿困脾证》
寒湿困脾色晦暗,纳呆呕恶口中粘,脘腹痞闷大便溏,头身沉重体困倦,淡胖白腻脉濡缓,胃苓藿香平胃散。
《湿热蕴脾证 脾胃湿热证》
面目发**如橘,脘腹胀满不思食,恶心呕吐厌油腻,口苦发热尿黄赤,大便不调脉濡数,茵陈甘露清利湿。 (皮肤发痒,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口苦口粘)
《胃阴虚证》
胃阴虚证脘灼痛,嘈杂似饥不欲食,干呕呃逆形体瘦,口燥咽干大便实,舌绛少津脉细数,滋阴益胃诸症辞。
《胃阳虚证 胃虚寒证》
胃脘隐痛呕清水,喜温喜按面白苍,神疲乏力手足冷,脉弱无力舌淡光,温中补气补虚法,方用黄芪建中汤。 (得食痛减,舌淡苔白,食少脘痞,口不渴)
《胃阴阳两虚证》
阴阳两虚口咽干,手足心热凉指端,胃脘灼热隐痛缓,神疲乏力身畏寒,舌红少苔脉细弱,黄芪建中益胃联。 (胃脘隐痛,时作时止,纳少嗳气,自汗盗汗)(或四君子汤合益胃汤或理中汤合沙参麦冬汤)
《胃热亢盛证 胃实热证 胃火》
胃火实热见吞酸,喜冷嘈杂食不完,齿衄牙龈肿溃烂,口臭溲赤大便干,舌红黄燥脉滑数,清胃凉膈玉女煎。 (拒按)
《寒邪犯胃证 胃实寒证 胃寒》
胃寒冷痛在胃脘,遇寒加重得温减,痛势急剧形肢寒,痞胀呕恶吐后缓,苔白沉紧或脉弦,温胃散寒良附丸。
《胃腑血瘀证》
胃腑血瘀脘刺痛,不移拒按夜里重,吐血色暗柏油便,面色黧黑唇色暗,舌质紫暗脉细涩,丹参膈下失笑散。 (加:九香虫三七红花乳没生大黄刺猬皮)
《肝气犯胃 肝气不和》
肝气犯胃脘胀满,疼痛连胁嗳吞酸,嘈杂呃逆欲呕吐,舌苔薄黄脉象弦,情志郁闷烦易怒,左金沉香降气散。
《食滞胃脘 伤食证》
食滞胃脘脘胀痛,嗳腐吞酸厌食重,呕吐便臭如败卵,脘腹胀满疼拒按,舌苔厚腻脉弦滑,保和枳实导滞丸。
四、肺
《肺气虚证》
咳喘无力肺气虚,体倦气短不足息,面白自汗易感冒,懒言气怯声音低,舌淡苔白脉无力,补肺汤可补肺气。
《肺阴虚证》
肺阴虚证咳痰少,潮热咳血咽干燥,颧红盗汗五心烦,形体消瘦午后潮,舌红少津脉细数,固金扶羸治虚劳。
《痰浊阻肺证》
痰浊阻肺嗽痰多,性粘色白易咯咳,气机升降痰浊阻,胸闷气短难平卧,痰鸣脉滑苔白腻,痰浊二陈三子瘥。
《风寒束肺证》
风寒束肺止嗽散,咳嗽发热微恶寒,舌苔薄白脉浮紧,鼻塞流涕白稀痰。
《寒邪客肺证》
寒邪客肺咳嗽喘,痰稀色白形肢寒,咳喘突发伴寒象,病程长而风寒短,舌淡苔白脉迟缓,苓甘五味化寒痰。
《水寒射肺证 饮停于肺》
咳嗽喘息痰沫多,渴不多饮难平卧,小便不利或不渴,触寒身疼恶寒做,舌苔白滑脉弦紧,温肺化饮青龙瘥。
《风热犯肺证》
风热犯肺痰黄稠,咳嗽口渴痛咽喉,微恶风寒身发热,目赤鼻塞浊涕流,尖红苔黄脉浮数,轻重桑菊银翘求。
《热邪壅肺》
咳嗽痰黄肺热壅,气喘息粗鼻扇动,咳吐脓血溲便结,壮热烦渴或胸痛,舌红黄腻脉滑数,清泻痰热平喘法, 桑白皮汤清肺热,肺痈苇茎桔梗合。(清肺热用麻杏石甘汤也可)
《燥邪犯肺》
燥邪犯肺燥证俱,燥少粘连咳不易,干咳无痰鼻咽干,胸痛咳血身热寒,脉数舌苔白或黄,润肺清燥救肺汤。
五、肠
《小肠气滞证》
小肠气滞腹痛急,痛引腰背腹胀气,矢气则舒疝牵阴,肠鸣止痛理气机,薄白沉弦或沉紧,天台乌药功效奇。
《大肠液亏证》
大肠液亏便燥结,阴亏热病伤津液,咽干口臭兼头晕,状如羊粪难以解,舌红少津脉细涩,麻仁润肠病可截。 (麻子仁丸 润肠丸)
《大肠结热证》
便秘身热结大肠,痞满燥实口舌疮,潮热谵语反恶热,手足汗出或发狂,焦黄芒刺脉沉实,大承气汤燥结荡。 (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硬秘或下利清水)
《大肠湿热证》
大肠湿热便脓血,赤白粘冻黄水泄,里急后重溲便赤,腹痛口渴肛灼热,舌红黄腻脉滑数,痢芍泄翁清湿热。 (芍药汤 白头翁汤)
《湿阻大肠》
泄泻腹胀肠湿阻,腹痛纳呆肠漉漉,湿注尿少口不渴,湿停胃逆恶心吐,舌苔白腻脉濡缓,胃苓藿香正气散。
《肠痈脉证》
肠痈右少腹痛剧,湿热积滞血凝聚,拒按灼热身发热,尿黄短赤身蜷卧,舌红苔黄脉弦数,大黄牡丹泄瘀热。
六、肾
《肾阴虚证》
肾阴虚证腰膝酸,眩晕耳鸣五心烦,颧红盗汗口咽干,形体消瘦难入眠,舌红少苔脉细数,六味知柏左归丸。 (齿摇发落,遗精早泄,女子崩漏或经闭不孕,杞菊地黄丸 大补阴丸 二 至丸)
《肾阳虚证》
肾阳虚证肢畏寒,精神萎靡腰膝酸,痿泄宫寒夜多尿,晄白耳鸣头晕眩,脉沉尺弱舌白淡,金匮肾气右归丸。 (舌淡胖,脉沉细迟或微细)
《肾阴阳两虚证》
腰膝酸软形肢寒,自觉内热头晕眩,乏力耳鸣咽干燥,不孕不育饮热兼,舌胖苔薄脉细弱,左归丸合右归丸。
《肾精不足证》
肾精不足发育缓,成人早衰性能减,精少经闭不孕育,身矮智低骨骼软,脉细无力舌瘦瘪,添精河车左归丸。
《肾气不固》
肾气不固见遗精,早泄夜尿带下清,遗尿尿频胎滑动,腰膝酸软或耳鸣,面白舌淡脉沉弱,桑螵补元煎秘精。 (桑螵蛸散 大补元煎 秘精丸)
《肾不纳气》
肾不纳气见气短,呼多吸少动则喘,神疲自汗腰膝酸,偏阴偏阳两症参,阳虚参蛤肾气丸,阴虚生脉六味丸。 (偏阳虚 自汗声低,面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浮无根;偏阴虚 面赤心烦口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肾虚水泛》
肾虚水泛面白苍,身肿尿少腹满胀,腰酸形寒肿没指,咳喘心悸舌淡胖,脉沉细迟苔白滑,温阳利水真武汤。
七、膀胱
《膀胱虚寒证》
膀胱虚寒缩泉丸,晄白腰酸形肢寒,舌胖白润沉弱迟,遗尿尿频夜尿痊。
《膀胱湿热证》
膀胱湿热尿涩短,尿频尿急痛不减,排尿灼热见砂石,尿血发热膀胱炎,舌红黄腻脉滑数,清热八正石苇散。 (湿热可致腰痛,清热利水通淋方用八正散;尿有砂石为主症者方用石苇散)
《膀胱湿浊证》
膀胱湿浊尿白浊,如脂如膏排尿涩,舌淡苔逆脉细数,荜泻六味真不错。(荜泻分清饮 六味地黄丸)
血府逐瘀汤证诀
头痛胸疼药无效,饮水即呛冒急躁,胸不任物或任物,天亮汗出呃声高,干呕晚发一阵烧,心跳心忙肝气病, 唇青舌白脉细涩,血府逐瘀诸症消。
气证(气滞 气逆 气虚 气陷 气脱)
气滞四磨加四逆,气逆五磨加四七,气虚本为四君子,气陷补中能升提,气脱四味回阳饮,加入参附龙牡剂。
血证(出血 血瘀 血虚)
出血槐花咳血方,小蓟饮子黄土汤, 瘀血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皆可尝,血虚养荣兼四物,当归补血简便方。
津液
津亏口渴便秘结,沙参麦冬共增液,津液积聚痰与饮,二陈五皮治各别。
伤寒六经辨证汤证诀
六经太阳属麻黄,中风有汗桂枝汤,阳明经证使白虎,腑实日晡承气汤,少阳宜和小柴胡,太阴入脾理中乡, 少阴阳虚四逆暖,阴虚阿胶鸡子黄,厥阴乌梅安蛔方。
温病汤证诀(卫气营血)
卫分银翘用辛凉,入气渴烦白虎挡,肺热壅盛为麻杏,腑实宜攻承气汤,热扰胸膈栀子豉,入胆蒿芩入少阳, 入营清营为转气,入血犀角兼地黄。
三焦辨证汤证诀
上焦入卫桑菊使,肺热银翘和麻杏,邪陷心包厥神昏,清宫送服安宫治,热入中焦白虎清,热结腑实承气攻, 湿热中焦热不扬,雷氏芳香化湿证,下焦伤肾劫真阴,复脉加减可回春,虚风内动多震颤,大定风珠是福音。
阴阳
阳盛清热使白虎,阴盛理中四逆阻,阳虚八味地黄丸,知柏地黄治阴虚,阴盛格阳假热象,四逆白通急煎服, 阳盛格阴四肢逆,承气荡热须急图,亡阳大汗参附暖,亡阴独参饮自苏。
表里
表寒荆防为败毒,表热银翘脉数浮,表虚桂枝能解肌,表寒麻黄恶寒除,里寒附子理中汤,里热口苦用白虎, 里虚十全可大补,表里俱病喘汗出,葛根芩连把病驱,里实承气能通腑,半表半里小柴胡。
寒热
实寒腹冷用良附,虚寒理中四逆扶,实热白虎或承气,大补阴丸虚热服。
虚实
气虚扶正用四君,血虚补血四物寻,虚实夹杂降气汤,真虚假实香砂君。
编辑:朱玉玺
阳明病总结
本文2023-10-28 13:06:0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8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