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功散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7收藏

禹功散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儒门事亲》卷十二方之禹功散 31 处方 32 禹功散的用法用量 33 功能主治 34 方解 35 运用 36 现代适应证 361 肝硬化腹水 362 肾炎水肿 37 禹功散的药理作用 371 泻下和利尿作用 372 对肝胆胃及微生物的影响 38 摘录 4 《寿世保元》卷五方之禹功散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禹功散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46 附注 5 《李氏医鉴》卷三方之禹功散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禹功散的用法用量 55 加减 56 制备方法 57 各家论述 58 附注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禹功散 1 拼音

yǔ gōng sǎn

2 概述

禹功散同名方剂约有三首,其组成为黑牵牛(头末)4份、茴香(炒)1份,具有逐水通便,行气消肿之功效。主治阳水。现代常用于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等属阳水,见有便秘,脉沉有力者。

3 《儒门事亲》卷十二方之禹功散

该方剂仅是通过泻下和利尿作用解除便秘和水肿,而对水肿、腹水的病因不能治疗,对门静脉高压及循环瘀血无治疗作用,仅可用于对症治疗;同时鉴于其对肾脏的损害作用和对子宫的兴奋作用,不适合用于肾性水肿便秘和妊娠妇女水肿便秘。[1]

31 处方

黑牵牛头末120克 茴香30克(炒)

黑牵牛(头末)4份、茴香(炒)1份[2]

32 禹功散的用法用量

2味共为细末,以生姜汁调3~6g,临卧服。[2]

33 功能主治

《儒门事亲》卷十二方之禹功散具有行气消肿,逐水通便之功效。治阳水、阳黄,便秘脉实,元气未虚者。

34 方解

本方证见遍身水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系由水湿之邪,泛溢肌肤,壅阻脏腑所致。治宜逐水通便为法。方中黑牵牛苦寒,泻下逐水,且利小便,使水湿之邪从二便排出,为君药。茴香辛温行气,与牵牛同用,可增其逐水通便之功,并使其无寒凝碍水之弊。两药配伍,药简义周,制小力宏,用于阳水便秘,实为万当。服加姜汁,以开痰水而和胃气。[2]

35 运用

本方为逐水消肿之剂。以遍身水肿,便秘脉实为证治要点。孕妇慎用。[2]

36 现代适应证

[2]

适应证: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等属阳水,见有便秘,脉沉有力者。

361 肝硬化腹水

肝硬化是由多种原因如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胆汁淤积、循环障碍、代谢障碍等导致的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由于肝的病理改变导致肝内门静脉、肝静脉、肝动脉失去正常关系,肝血管循环紊乱形成门静脉高压,使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漏人腹腔;同时肝硬化造成低蛋白血压,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成分渗出;淋巴液回流受阻,使之渗出腹腔;继发性醛固酮增多使肾钠重吸收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使水重吸收增加等均是导致腹水形成的重要原因。

此类便秘乃门静脉高压导致肠静脉回流受阻,肠壁水肿所致肠蠕动障碍所致,在肠壁水肿的情况下,肠黏膜细胞也可能发生水肿,因而可同时发生吸收和分泌障碍。

362 肾炎水肿

肾炎水肿则是由于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毛细血管闭塞、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球管失衡、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而导致的高血压急性循环充血和水肿。

此种便秘乃循环充血所致,可发生与肝硬化门脉高压同样的便秘。

37 禹功散的药理作用

[3]

371 泻下和利尿作用

牵牛子所含牵牛子苷在肠道遇胆汁及肠液分解出牵牛子素,强烈 肠道,增加肠蠕动,引起肠黏膜充血、分泌增加,而致泻下作用;同时牵牛子苷本身也有兴奋离体兔肠道平滑肌作用,其水解产物的堿性盐也可使大小肠收缩能力加强,进一步增加肠蠕动而产生泻下作用;在泻下作用的同时使葡糖从血液中经肾脏迅速排泄而产生利尿作用;另外牵牛子水提物具有抑制15羟前列腺素脱氢酶的作用,从而增强了前列腺素E2利尿作用。小茴香所含茴香油能增强胃肠运动,在腹胀时能促使气体排出和大便排出,同时茴香可抑制胃酸分泌而具有抗溃疡作用。生姜丙酮提取物、6姜辣烯酮、6姜辣醇、8姜辣醇、10姜辣醇灌胃对胃肠运动均具有推进作用。牵牛子有毒,大量应用时除引起剧烈腹泻、腹痛、呕吐外,还能损害肾脏,诱发血尿,严重者可损及中枢神经系统;同时,牵牛子能兴奋子宫平滑肌而引起子宫强烈收缩。茴香对中枢及神经肌肉也有麻醉作用,用药剂量不宜过大,用药时间不宜过久。

372 对肝胆胃及微生物的影响

君药牵牛子有利尿作用,主要是通过使血中的葡糖迅速排出所致,对肝胆功能及微生物目前尚未发现其有关影响。茴香有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其挥发油对真菌孢子、鸟型结核杆菌、金**葡萄球菌有灭菌作用。生姜油对急性肝损伤有抑制作用,6姜辣醇、8姜辣醇均有显著的利胆作用。生姜油60%醇提取物对金**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生姜水浸剂对肺炎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沙门菌、霍乱弧菌及伤寒杆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 滴虫有杀灭作用;生姜提取物对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须疮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均有明显的杀灭作用。

38 摘录

《儒门事亲》卷十二

4 《寿世保元》卷五方之禹功散 41 方名

禹功散

42 组成

陈皮1钱,半夏(姜制)1钱,赤茯苓1钱,猪苓1钱,泽泻1钱,白术(炒)1钱,木通1钱,条芩8分,升麻3分,甘草3分,山栀子(炒)1钱。

43 主治

《寿世保元》卷五方之禹功散主治膀胱有热,小便不通。

44 禹功散的用法用量

以水2钟,煎至1钟,不拘时服。少时,以鸡翎探吐之,得解而止。

45 制备方法

上锉1剂。

46 附注

此方妙在吐,譬如滴水之器,闭其上窍则不沥,拔之则水通流泄矣。

5 《李氏医鉴》卷三方之禹功散 51 方名

禹功散

52 组成

黑牵牛4两,茴香1两,荔枝核。

53 主治

《李氏医鉴》卷三方之禹功散主治寒湿水疝,阴囊肿胀,大小便不利。

54 禹功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姜汁调下。

55 加减

或加木香1两。

56 制备方法

上为末。

57 各家论述

方中牵牛辛烈, 能达右肾命门,走精隧行水泄湿,兼通大肠风秘;茴香辛热温散,能暖丹田,祛小肠冷气,同入下焦以泄阴邪;荔核似睾丸,故治(疒颓)疝卵肿,有述类象形之义。

58 附注

明代医家张景岳为了使得问诊更有条理,编写了一首《十问歌》,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可以作为问诊的重要参考,其内容是:“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一)问寒热

寒与热是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是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问寒热是指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

1恶寒发热恶寒是指病人有怕冷的表现,恶寒发热是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多见于外感病的表证阶段。古人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说法,因此,恶寒发热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

(1)恶寒重发热轻:病人感觉恶寒明显,并有轻微的发热,是外感风寒的特征,为风寒表证。

(2)发热重恶寒轻:病人发热较重,恶寒较轻,是外感风热的特征,为风热表证。

(3)发热轻而恶风:病人感觉有轻微的发热,并有遇风觉冷,避风可缓的现象,是因外感风邪所致,为伤风证。

2但寒不热但寒不热是指病人只有怕冷的感觉,不觉发热,多属实寒或虚寒证。对于病人的怕冷有畏寒与恶寒之分,“畏寒”是指病人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以缓解;“恶寒”是指病人怕冷,虽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不能缓解。阳气内虚,不能温煦机体,可出现畏寒不发热的虚寒证;感受寒邪较重,阳气被郁遏,皮毛失于温煦,可出现只恶寒不觉发热的实寒证。

3但热不寒但热不寒是指病人只觉发热,不觉寒冷,或反恶热。多属里热证。

(1)壮热:是指病人高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多见于风寒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的里实证,常兼有多汗、烦渴等症。正盛邪实,里热炽盛,蒸达于外,所以热势鸱张而见壮热。

(2)潮热:是指发热定时如潮,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发热或者发热更甚。

①阴虚潮热:每当午后或入夜即发热,属于“阴虚生内热”,并以五心烦热为特征,甚至有热自深层向外透发的感觉,所以又称其为“骨蒸潮热”。常兼有盗汗、颧红、口干咽燥、舌红少津等。

②湿温潮热:午后热甚,身热不扬。其病多在脾胃,因湿遏热伏,难于透达,所以身热不扬,初扪之不觉很热,稍久则觉灼手。

③阳明潮热:是指常在日晡时(下午3~5时)热甚。多由于胃肠燥热内结所致。常兼有腹满痛拒按、大便燥结等。

(3)微热:是指发热不高,或仅自觉发热。多见于久病之人的气虚发热,常伴有面色■白、食少乏力、短气懒言等。

4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是正邪交争于人体半表半里的表现,多见于少阳病或疟疾。少阳病的寒热往来发无定时,疟疾的寒热往来发有定时。

(二)问汗

汗为心液,是阳气蒸化津液而成。询问汗出的情况,首先应注意有汗或无汗,进而再了解汗出的其他情况。

1表证汗出人体感受外邪初期常出现恶寒发热等表证。表证无汗,多属外感寒邪,如伤寒表实证;表证有汗,多属外感风邪,如太阳中风证或外感风热证等。

2自汗人在安静时不因活动或其他因素而汗自出叫做自汗,多因气虚卫外不固所致,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

3盗汗盗汗是指入睡汗出,醒后则汗止,多因阴虚阳亢,蒸发阴津外泄而致,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颧红、口燥咽干等。

4大汗汗出量多,津液大泄。汗出蒸蒸,并有高热不已,烦渴饮冷,脉洪大,多是阳热内盛的实热证;大汗淋漓,伴有呼吸喘促,神疲气弱,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阳气将绝,元气欲脱的危候。

5战汗多见于温热病,先有全身战栗,几经挣扎,继而汗出。这是邪正相争的表现。

若战汗后热退身凉,神安脉静,是邪气去,正气复的表现;若战汗后烦躁不安,脉来疾急,是邪胜正衰的危重表现。

6局部汗出(1)头汗:头汗是指仅见头部或头顶部汗出,又称为“但头汗出”。其多由于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大病之后头额汗出,多为虚证。重病出现头汗,是属虚阳上越,阴虚不能敛阳,阴津随气而脱之象。

(2)半身出汗:半身汗是指身体左侧或右侧汗出,或者身体上半或下半汗出。其皆由于风痰或风湿邪气阻滞于人体的经脉,或营卫不调,或气血不和等使气血运行不利而致。

(3)手足心出汗:病人手足心出汗较多,多与脾胃有关。脾胃有病,运化失常,津液旁达于四肢,手足心汗出。

(三)问疼痛

疼痛是病人的一种自觉症状,是常见的临床症候之一。它可以发生在人体的许多部位。

导致疼痛的原因有虚实寒热的不同。临床见到主诉疼痛的病人首先要弄清疼痛的部位,然后根据疼痛的性质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一般情况下,胀痛多为气滞;刺痛而且疼痛部位不移,多为血瘀;疼痛剧烈而且拒按,多为实证;绵绵而痛、喜按多为虚证;疼痛部位不确定,呈游走性,多为风湿。

中医认为形成疼痛的主要机理是气血不流通、郁滞所致,《黄帝内经举痛论》说:“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1疼痛部位(1)头痛:能够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无论是外感六*,还是内伤于七情,无论是邪气实,还是正气虚,均可导致头痛。通过了解头痛的性质、部位、兼证,可以正确地做出分析、判断。

从头痛的部位判断:前额部连眉棱骨痛,属阳明经头痛;两太阳穴附近痛,属少阳经头痛;头后连项部痛,属太阳经头痛;巅顶部痛为厥阴经头痛。

从头痛的性质判断:头痛较剧,痛无休止,且发病急,病程短者,多为外感头痛,属实证;痛有间歇,每带眩晕,多为内伤头痛;头痛绵绵,过劳则甚,属气虚头痛;病人头脑空痛,腰膝酸软者,属肾虚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者,属风湿头痛。

(2)胸痛:胸为心肺所居之处,心肺的病变可引起胸部的不适和疼痛。如胸痛咳吐脓血,多见于肺痈;胸痛喘促,伴有发热,咳吐铁锈色痰,多属肺热;胸痛潮热,盗汗,痰中带血,多属肺痨;胸痛彻背,背痛彻胸,多属心阳不振,痰浊阻滞的胸痹;胸前闷痛,痛如针刺刀绞,甚则面色灰滞,冷汗淋漓,为“真心痛”;胸痛痞满,多为痰饮;胸胀痛而走串,嗳气痛减,多为气滞。

(3)胁痛:胁是肝胆之经所过之处,所以如肝气不疏、肝火郁滞、肝胆湿热、血瘀气滞等病变都可引起胁痛。

(4)脘痛:“脘”又称“胃脘”,是指上腹部。胃脘部疼痛喜按多为虚证,拒按多为实证;胃脘冷痛较剧,得热痛减,属寒邪犯胃;胃脘灼热疼痛,消谷善饥,口臭便秘者,属胃火炽盛;胃脘胀痛,嗳气,属肝气犯胃,气滞不舒;胃脘刺痛,痛有定处,属胃腑血瘀;胃脘隐痛,喜暖喜按,呕吐清水者,属胃阳不足。

(5)腹痛:脐以上称为大腹,属脾胃;脐以下至耻骨毛际以上称为小腹,属肾、膀胱、大小肠、胞宫;小腹两侧为少腹,是足厥阴肝经的所过之处。大腹隐痛,喜暖喜按,便溏,为脾胃虚寒;小腹胀痛,小便不利,为癃闭;少腹冷痛,牵引阴部,是寒凝肝脉;绕脐痛,起包块,按之可移者,多为虫积。腹痛剧烈,拒按,多为实证;腹痛徐缓,喜按者,多为虚证。

(6)腰痛:腰为肾之府,腰部绵绵作痛,酸软无力者,属肾虚腰痛;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剧者,属寒湿腰痛;腰痛如刺,痛处固定,多属跌仆闪挫,瘀血内停腰痛。

(7)四肢痛:四肢疼痛或在关节、或在肌肉、或在经络,多由于风寒湿邪侵袭,阻滞气血运行所致,属实证;也有由于脾胃损伤,水谷精气不运,四肢失养所致,属虚证;疼痛独见于足跟,甚至及于腰背,多属肾虚所致。

2疼痛性质(1)胀痛:胀与痛并见者,称为“胀痛”,其病机变化多为气滞,如中焦寒凝气滞的胃脘胀痛、肝郁气滞的胸胁胀痛等。头部胀痛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的病证。

(2)重痛:疼痛与沉重并见者,称为“重痛”,其病机变化多为湿邪阻滞,如湿邪困遏气血的头痛沉重、四肢困重疼痛、腰重坠而痛等。

(3)刺痛:疼痛如刺者,称为“刺痛”,其病机变化多为瘀血,如胸胁、少腹、小腹、胃脘部的刺痛等。

(4)绞痛:疼痛如绞,称为“绞痛”,其病机变化多为实邪闭阻气机,如心血瘀阻的真心痛、石淋的小腹痛、蛔虫上窜的脘腹痛等。

(5)灼痛:疼痛与灼热并见者,称为“灼痛”,其病机变化多属火邪窜络或阴虚火旺,如火邪伤络的两胁痛、胃阴不足的胃脘痛等。

(6)冷痛:痛有冷感称为“冷痛”,其病机变化多属寒邪阻络或阳虚不温,常见的有头部、腰部、脘腹部冷痛。

(7)隐痛:疼痛不剧烈,缠绵不休,其病机变化多为气血不足,阴寒内生,气血运行涩滞等,如头部、脘腹部、腰部等虚性疼痛。

(8)掣痛:抽掣或牵引而痛,称为“掣痛”,其病机变化多为筋脉失养或筋脉阻滞不通。

肝主筋,掣痛多与肝病有关。

(9)空痛:疼痛并有空虚之感,属“空痛”,其病机变化多是气血精髓亏虚,如头部、腹部等的虚性疼痛。

(四)问睡眠

睡眠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认为卫气昼行于阳经,夜行于阴经,行于阳则醒,行于阴则睡。睡眠异常情况主要表现为失眠和嗜睡两个方面。

失眠:病人不易入睡,睡后易醒,或彻夜不眠,是阴或阳虚,阳不入阴,神不守舍,心神不安的病理表现;失眠而夜卧不安,兼见脘闷腹胀,舌苔厚腻,是因胃失和降,浊气上犯,扰动心神所致。

嗜睡:困倦易睡,兼见头昏,身重倦怠,属痰湿困脾;饭后神疲困倦、易睡,兼见形体衰弱,属脾气虚弱。

(五)问饮食口味

饮食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体气血的生成均与饮食有关,人体在发生疾病的时候常有饮食口味的改变。

1食欲与食量食欲是指对进食的要求和对进食的欲望。食量是指实际的进食量。

(1)食欲减退:包括不欲食、纳少、纳呆。不欲食是指不想进食,或食之无味,食量减少,又称食欲不振;纳少是指进食量减少,常由食欲不振所致;纳呆是指无饥饿感和无进食要求,甚至恶食。新病食欲减退,一般是正气抗邪的一种保护反映;久病食欲减退,兼有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脉虚,多属脾胃虚弱的表现;食少纳呆,头身困重,脘闷腹胀,舌苔厚腻,多属湿盛困脾或饮食停滞,脾胃运化不及等。

(2)厌食:厌食是指厌恶食物,或恶闻食味。有属于食积的厌食,嗳气酸腐,脘腹胀满等;有属于脾胃湿热的厌油腻食物,胸闷恶心,便溏不爽等;有属于肝胆湿热的厌油腻厚味,胁肋胀痛灼热,身热不扬等。

(3)消谷善饥:是指食欲过盛,食后不久又感饥饿,进食量过多。多属胃火炽盛,如消谷善饥,形体反见消瘦的消渴病。多食易饥,大便溏泻,多属胃强脾弱。

(4)饥不欲食:是指病人虽有饥饿感,但不欲食,或进食不多。多因胃阴不足,虚火内扰。

(5)偏嗜食物: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常见于小儿,多属寄生虫病。妇女妊娠偏嗜某种食物,一般不属病态。

2口味口味是指口中有异常的味觉或气味。口淡无味多是脾胃气虚或寒证;口苦多见于肝胆火旺,胆气上逆;口甜多是外感湿热蕴结于脾胃,或因脾虚而致;口酸多见于肝气横逆犯胃,肝胃不和,或食滞不化,腐而生酸;口涩多见于燥热伤津,或脏腑阳热偏盛,气火上逆;口咸多与肾虚及寒水上犯有关;口中黏腻不爽多见于湿浊停滞、痰饮食积。

(六)问口渴与不渴

1口不渴口渴与否反映了体内津液盛衰和输布的状况。口不渴不欲饮,为津液未伤,多见于寒证、湿证。

2口渴欲饮口渴欲饮是津液损伤的表现,多见于燥证、热证。如口干渴,并有发热,微恶风寒,咽喉肿痛等,多见于外感温热病;大渴喜冷饮,面赤汗出,脉洪数等,多见于阳明经证;渴喜热饮,饮水不多,多为痰饮内停或阳气虚弱,水津不能上承之证;口渴不多饮,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脘闷,舌苔黄腻,多见于湿热内阻,津液气化障碍之证;口渴而饮,饮后即吐,为饮停于胃,气化不利,称为“水逆”证;邪热入于营分,也可见口渴饮水不多。

3口渴不欲饮口虽渴但不欲饮水,多为湿邪中阻。

(七)问二便

大小便的排出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有性状、颜色、气味、时间、大小便量、排便次数、排便感觉等的异常改变,属于病理现象。

1大便(1)便秘:大便干燥坚硬,排出困难,排便间隔时间长,便次减少,称为“便秘”。若见热病日晡潮热,多属热结肠道;老年人便秘多因津亏液少,或气液两亏。

(2)泄泻:大便稀软不成形,甚至呈水样,便次增多,间隔时间缩短,称为“泄泻”。

大便形状改变多属脾失健运,小肠不分清浊,水湿直趋大肠;大便先干后溏,多属脾胃虚弱;大便时干时溏,多属肝郁脾虚,肝脾不和;常在五更时泻下,下利水谷不化,称为五更泻,多属脾肾阳虚;泻下黄糜,多属大肠湿热;下利酸腐秽臭,多是伤食积滞。

排便感异常包括:大便时肛门灼热,多是热迫直肠;大便滑脱不禁,肛门有下坠感甚至脱肛,多见于脾虚下陷;大便时里急后重,多见于痢疾;大便溏泻不爽,多是肝失疏泄的表现。

2小便(1)尿量异常:尿清长量多,多属虚寒证或见于消渴证;小便短少,可见于热盛津伤,或汗、吐、下太过而损伤津液,或见于肺脾肾功能失常,气化不利等;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一般统称为“癃闭”,多属湿热下注或瘀血结石阻塞,或肾阳不足不能气化,或肾阴亏损而津液内竭等。

(2)尿次异常:是指小便次数增多,时欲小便。如新病小便频数,短赤而急,多属下焦湿热;小便频数,量多色清,多属下焦虚寒,肾气不固,膀胱失约;尿频而涩少,常是阴虚内热;小便次数减少,可见于津液亏耗,化源不足,或见于气化不利,水湿内停等。

(3)尿感异常:小便时尿道疼痛,并伴有急迫、艰涩、灼热等,多属湿热下注的淋证;小便后自觉空痛,多属肾气虚衰;尿后余沥不尽,多属肾气不固;不自主的排尿,或不能控制的小便滴沥,多属肾气不固的“尿失禁”;若伴有神志昏迷,多属危重证候。

(八)问经带

妇女有月经、带下、妊娠、产育的生理特点,因此,对妇女的问诊除上述的内容之外,还应该询问经带胎产的情况。

1问月经对妇女病人必须询问月经情况,包括月经初潮的年龄、月经周期、行经天数、经血颜色以及有无血块等。

(1)问经期:月经周期一般在28天左右,若月经经期提前八九天以上,为月经先期,多属邪热迫血妄行,或气虚不能摄血,血行无制;若经期错后八九天以上,为月经后期,多属寒凝气滞,血行不畅,或血少任脉不充;若经期错乱,或前或后,经行无定期,多属肝气郁滞,或脾肾虚损,或瘀血积滞,气血运行无序。

(2)问经量:月经量过多,多属血热,或冲任受损,或气虚不能摄血;月经量过少,多属血虚生化不足,或寒凝、痰阻等使血运不畅;停经超过三个月,又未妊娠,属“闭经”,为气虚血少,或血瘀不通,或血寒凝滞等。因生活环境改变而停经,无明显不适者,不属病态。

(3)问色质:正常月经颜色正红,质地不稀不稠,不夹杂血块。若血色淡红质稀,多为血虚不荣,属虚证;血色深红质稠,属血热内炽,为实证;血紫暗有块,多为寒凝血滞,或为血瘀。

(4)行经腹痛:行经时腰腹疼痛,甚至剧痛不能忍受,并随月经周期发作,称为“痛经”。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多属气滞血瘀;小腹冷痛,遇暖则缓,多属寒凝;行经或经后小腹隐痛,或腰酸痛,多属气血亏虚,胞脉失养。

2问带下带下是指妇女阴道内的一种少量乳白色、无臭的分泌物,具有润泽阴道的作用。若带下过多,淋漓不断,又有色、质的改变或有臭味,属病理性带下。如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如涕,多属脾肾阳虚,寒湿下注;带下色黄,质黏臭秽,多属湿热下注;带下赤白,多属肝经郁热,或湿热下注。

大敦穴 是足厥阴肝经的第一个穴位。 “大”所指大脚趾;“敦”是厚的意思, 意指此处脉气聚结格外博厚。 而本穴又为 肝经井穴 ,而“井”是源头的意思,可以说 大敦穴 肝经敦养、滋生脉气的根源。 大敦穴 五行属木,时值为春, 水液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体表后蒸腾扩散,表现出 春天气息的生发特性 如大树墩在春天生发新枝一般、故名 大敦穴 大敦穴 性情敦厚,担负着调和周围穴位的重担。大敦穴既可按摩,又可艾灸,不管何种方法均能达到 清肝明目之功效,令人神清气爽。 今天和各位朋友一起学习 大敦穴 的临床应用。

一、疏肝理气

中医认为 肝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因而春季 养生 重在养肝。 如果 肝气升发太过 或是 肝气郁结 ,都易损伤肝脏,尤其本身有肝脏疾病的患者,更应该把肝脏这个 “解毒工厂” 建设好,经营好。那么我们除了 不熬夜、少生气、适度运动 之外,其实还可以通过按揉 大敦穴 来保肝护肝。

大敦穴 最突出的功效就是 保养肝脏 ,按压 大敦穴 可发挥 “疏肝理气,清肝明目” 的功效。 大敦穴 在缓解焦虑、抑制情绪暴躁方面,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在平时工作生活中的各种琐碎事情往往会影响我们的心情,很多人由于工作或者生活原因受到委屈或者暴怒后,会感觉到 肝区隐隐作痛 ,从中医的角度说这是 肝气郁结造成的 。当生活中由于各种烦闷事影响自身情绪时,那么请您尝试按揉抑制怒气的 肝脏保健穴 —— 大敦穴 大敦穴 看上去像是一个敦厚老实的穴位,能够处变不惊,使人不容易发怒。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可以 排出肝火,疏理肝气 。同时再配合 太冲穴 进行按揉,相信您的怒气会很快缓解。

二、调理妇科病、男科病

大敦穴 是治疗崩漏之效穴。 《针灸大成》云:“大敦穴主妇人血崩不止。” 有的女人有 月经过多 的症状,还有的在 经间期伴有出血 症状,这一症状可能由 功能性子宫出血或是生殖器炎症、肿瘤等妇科疾病引起。当然首先要明确引起出血的原因 ,然后针对性的治疗,在这里为大家推荐一种简便易行且不良反应小的方法一一 艾灸 大敦穴 。本穴与足太阴脾经 隐白穴 合用可更好发挥作用。

大敦穴 还是调理生殖系统疾病之常用穴。肝经“循股阴,人毛中,环阴器”, 直接与生殖系统有联系。 大敦穴 为足厥阴经脉气所发, 根之所在 ,故用之则能暖肝而温下元,凡寒凝肝脉所致的前阴疾病,皆可治之。临床对 男科病和妇科病 均有较好的疗效。

三、防治癫痫

指压 大敦穴 不仅能够缓解焦虑,自古以来 大敦穴 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 临床证实对 癫痫 的防治起到较好的调理作用。 癫痫俗称“羊癫风” ,发作时患者经常突然昏倒,口吐白沫, 这个病有两大特点,一是突然发作,二是反复发作。 大敦穴 是足厥阴肝经的井穴,具有 开窍醒神 的作用。对于有癫痫病史的患者,平时可每天早晚按压 大敦穴 ,预防发病;如果遇到癫痫发作的患者,也可以帮他刺激 大敦穴 ,促进他苏醒。

四、缓解痛风

痛风 是由于 尿酸产生过多 或者因为 尿酸排泄不良 而导致 血中尿酸升高 ,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部位而引起的 炎性疾病 ,患者常在 午夜或者清晨被关节疼痛惊醒 ,其中以 足大趾关节疼痛 为常见表现。 大敦穴 作为 “阿是穴”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引起的足趾疼痛, 其中尤以足大趾疼痛适宜。另外 大敦穴 能调补肝肾 ,可用于防治痛风引起的多种并发症。用拇指指尖掐按 大敦穴 2~3分钟,力度由轻至重再至轻,手法连贯。长期坚持,可缓解痛风的足大趾肿痛不适等。

五、缓解气秘

中医将便秘分为很多的类型,其中有一种原因是由于 气机阻滞,通降失职,使得糟粕内停,不能下行所致, 主要发生于 忧思忧虑、思虑过度、情志不畅或者久坐不动人群。 该种类型便秘可以用 掐按 大敦穴 的方法来调理,可以起到 疏肝解郁、畅达气机 的作用,从而促进肠蠕动,恢复排便功能。

六、调理疝气

疝气 多发生于发育不良的婴幼儿和体弱多病的老年人较多见。 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疝气可以自行进出,但是偶尔也会发生嵌顿、上不去的情况, 如果不能及时恢复,时间一长会造成疝内肠段的缺血性坏死,甚至肠穿孔而危及生命。临床多推荐手术治疗, 但是也有部分老弱病残的人群 不能耐受手术 只能选择保守治疗 。在历来的中医研究中,有一个调理疝气的奇效穴一一 大敦穴 大敦穴 为什么是疝气的特效穴呢?《针灸大成》说: “大敦:主诸疝,阴囊肿。 《胜玉歌》载: “炙罢大敦除疝气。” 按摩 大敦穴 可消除肝经的寒气和凝滞的气血,气顺血行,从而解除疝气造成的囊肿。 因此按摩 大敦穴 是不二的选择。

亲爱的朋友们,由此可见 大敦穴 作用广泛,如果平时您 肝火旺盛 或者 心情郁闷 不想吃饭时,一定要忘记 大敦穴 太冲穴 ,相信坚持按揉可以帮您 排出肝火,疏理肝气 。如果您是 肝病患者 ,也可以经常按揉该穴位,同时配合 三阴交 章门穴 来保肝护肝。

(一)穴位位置: 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二)穴位功效: 疏肝理气、养肝护肝;

(三)穴位主治:

①疏肝理气;

②妇科病、男科病;

③癫痫;

④痛风疼痛;

⑤便秘(气机郁结所致);

⑥疝气;

(四)按摩方法: 用拇指指尖掐按大敦穴3~5分钟,先左后右,以穴位有酸胀感为宜,早晚各一次。

(五)艾灸方法: 艾条灸5~10分钟。

长期从事泌尿外科和男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能熟练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前列腺疾病、男性不育症、性功能障碍、性传播疾病、泌尿系肿瘤、泌尿系解释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去日本、法国、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受到欢迎。多次组织和主持全国性学术会议,推动和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受到学术界好评。培养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5名,指导博士后1名。曾获北京市高等院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1994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

李曰庆教授多年来致力于男科病研究,尤其对慢性前列腺炎有独特的诊治思路,经验丰富,临床疗效显著。慢性前列腺炎是青壮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以排尿刺激症状和膀胱生殖区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日前研究认为与病原微生物感染、尿液反流、神经及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等有关。由于前列腺胞膜的屏障作用,药物不易渗透至前列腺上皮的脂质膜,使得药物到达前列腺组织中的浓度较低,难以达到治疗日的。故本病病情复杂,反复迁延,缠绵难愈。

慢性前列腺炎属中医劳淋、白浊、白*、精浊等范畴。李曰庆教授认为,其病机特点是邪实者多,本虚者少。邪实多为湿热、气滞、血瘀、寒凝,本虚多为肝、脾、肾不足。初病多为湿热下注、寒凝肝脉、肝气郁滞。不治或误治,湿阻、寒凝、气滞均可致经脉受阻,气血瘀滞;久病又可耗伤正气,致肝、脾、肾亏虚。李曰庆教授临证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辨别虚实,因证施治,综合治疗。

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前列腺疾病、男性不育症、性功能障碍、性传播疾病、泌尿系肿瘤、泌尿系解释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雌激素临床可用于( )

 A子宫肿瘤 B前列腺癌

 C先兆流产 D消耗性疾病

 E习惯性流产

 2具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功效的药是( )

 A白附子、天南星 B半夏、防风

 C白僵蚕、牛黄 D全蝎、蜈蚣

 E天麻、白芥子

 3善于补肾助阳,祛风除湿的药物有( )

 A鹿茸、紫河车 B*羊藿、巴戟天

 C杜仲、续断 D肉苁蓉、锁阳

 E补骨脂、益智仁

 4夏季热的病因是冒受( )

 A疫邪 B暑邪

 C暑气 D风邪

 E热邪

 5位于第2~第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的奇穴是( )

 A四缝 B八邪

 C八风 D二间

 E四关

 6酸枣仁汤中酸枣仁配川芎的意义是( )

 A疏肝活血 B养心安神

 C养血调肝 D活血调经

 E敛阴止汗

 7《素问痿论》“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依据是( )

 A胃主受纳 B脾主运化

 C大肠传导 D肝主筋

 E脾胃纳运

 8桡神经损伤的体征是( )

 A拇指不能对掌 B无名指、小指夹纸试验阳性

 C腕下垂 D小指侧感觉障碍

 E以上都不是

 9真虚假实证的病机是( )

 A正气不足,邪气亢盛 B正气不足,推动无力

 C阴阳衰竭,外邪乘袭 D气血不足,实邪积聚

 E实邪内聚,耗伤正气

 10真武汤与实脾散的共同药物( )

 A附子、干姜 B附子、甘草

 C生姜、大枣 D干姜、生姜

 E附子、白术

 11眼外观正常,视力急降,眼底见有视网膜静脉粗大迂曲,网膜火焰状出血,网膜有黄白色渗出、絮状水肿;兼见头晕耳鸣,面热潮红,失眠多梦,烦躁易怒,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以( )

 A理气解郁,化瘀止血,血府逐瘀汤加减 B益气补血,人参养荣汤加减

 C养心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D滋阴潜阳,天麻钩藤饮加减

 E清热除湿,化瘀通络,桃红四物汤合温胆汤加减

 12具有先犯上焦肺卫,易逆传心包的病邪是( )

 A风热病邪 B暑热病邪

 C湿热病邪 D燥热病邪

 E温热病邪

 13能凉肝熄风,化痰开窍,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

 A羚羊角 B牛黄

 C珍珠 D钩藤

 E天麻

 14每张处方不得超过几种药品( )

 A1 B2

 C3 D4

 E

 515一患者头摇不止,肢麻震颤,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黏,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属颤证之( )

 A阳气虚衰证 B气血亏虚证

 C痰热风动证 D髓海不足证

 E风阳内动证

 16张仲景治疗虚劳最多用的法则是( )

 A温补肾阳 B补益气血

 C甘温扶阳 D滋阴助阳

 E补脾益气

 17下列哪味药不是清胃汤组成成分( )

 A黄连 B黄芩

 C丹参 D丹皮

 E升麻

 18血痹病黄芪桂枝五物汤中,用量独重的药物是( )

 A黄芪 B芍药

 C生姜 D大枣

 E桂枝

 19具有沉降趋向的是( )

 A解表药 B祛风药

 C温里药 D平肝药

 E开窍药

 20一患者感受风寒,又复冒雨,病延月余,症见四肢关节游走疼痛,屈伸不利,舌淡苔薄,脉浮而缓,投以防风汤,服后症状明显缓解,此病当为( )

 A寒痹 B湿痹

 C热痹 D风痹

 E肌痹

 21春温后期邪留阴分,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治宜( )

 A黄连阿胶汤 B青蒿鳖甲汤

 C三甲复脉汤 D三甲散

 E清营汤

 22湿热型经间期出血,治宜:( )

 A滋阴止血 B化瘀止血

 C清利湿热 D养阴清热

 E清热泻火

 23徐灵胎认为生脉散是( )

 A治暑之方 B养阴之方

 C益气之方 D清热之方

 E伤暑之后存津液之方

 24尿频伴真性尿失禁见于( )

 A前列腺增生症 B神经源性膀胱

 C急性膀胱炎 D前列腺炎

 E膀胱结核

 25疼痛独见于足跟部,应考虑( )

 A肝郁血瘀 B肝血不足

 C脾虚精亏 D肾虚失养

 E寒凝肝脉

 26不是使用越婢加术汤的`临床依据的是( )

 A全身浮肿 B脉沉

 C小便不利 D不恶风

 E腹满而喘

 27肾阴虚经断前后诸证的治疗其最佳选方是( )

 A二至丸 B一贯煎

 C左归丸 D六味地黄丸

 E知柏地黄丸

 28“罢极之本”是指( )

 A肾 B肝

 C心 D脾

 E肺

 29流行性乙型脑炎邪入营血证的发热特点为( )

 A发热微恶寒 B但热不寒

 C高热持续不退 D不规则发热

 E热势起伏,朝轻暮重

 30尿液呈浓茶色见于( )

 A阻塞性黄疸 B肾结核

 C肾肿瘤 D肾结石

 E急性溶血

 31腹痛患者,为明确有无压痛点应用( )

 A浅触诊 B深部滑行触诊

 C双手对应触诊 D深压触诊

 E冲击触诊

 32大定风珠的功效是( )

 A养血熄风 B化痰熄风

 C凉肝熄风 D镇肝熄风

 E滋阴熄风

 33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痛,见于( )

 A慢性胃炎 B慢性胰腺炎

 C消化性溃疡 D慢性胆囊炎

 E胃癌

 34下列不属颈椎病的分型的是( )

 A神经根型 B脊髓型

 C交感型 D椎动脉型

 E副交感型

 35既可燥湿健脾,又能祛风散寒的药物是( )

 A藿香 B白芷

 C白术 D独活

 E苍术

 36风湿病,初服白术附子汤可见( )

 A身痹 B如冒状

 C厌食 D复烦

 E如虫行皮中

 37不属大叶性肺炎并发症的是( )

 A蜂窝肺 B脓气胸

 C纤维素性胸膜炎 D肺肉质变

 E败血症和脓毒败血症

 38具有升浮之性的药物类别是( )

 A果实 B种子

 C根茎 D花

 E贝壳

 39黄疸伴寒颤高热,右上腹绞痛,考虑( )

 A急性肝炎 B急性梗阻性胆管炎

 C急性溶血 D肝硬化

 E钩端螺旋体病

 40《金匮消渴小便不利病篇》“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治用( )

 A己椒苈黄丸 B文蛤散

 C白虎桂枝汤 D白虎加入参汤

 E五苓散

 41患者,男性,31岁,夏季发病,出现急性剧烈腹泻伴呕吐,无腹痛,粪便白色水样,应考虑( )

 A急性肠胃炎 B急性细菌性痢疾

 C霍乱 D急性细菌性食物中毒

 E伤寒

 42以下关于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抗原可以是内源性的 B抗原也可以是外源性的

 C抗原可以是肿瘤抗原 D抗原可以是感染产物

 E抗原可以是肾小球基底膜

 43可出现中心性发绀的是( )

 A法洛四联征 B房间隔缺损

 C贫血 D休克

 E右心功能不全

 44组成中没有牛膝的方剂是( )

 A血府逐瘀汤 B玉女煎

 C独活寄生汤 D大秦艽汤

 E镇肝熄风汤

 45阿托品解除平滑肌痉挛效果最好的是( )

 A支气管平滑肌 B胆道平滑肌

 C胃肠道平滑肌 D胃幽门括约肌

 E子宫平滑肌

 46下列关于麻子仁丸组成的论述,哪项是正确的( )

 A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甘草

 B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蜂蜜

 C调胃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蜂蜜

 D调胃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甘草

 E大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

 47最常转移到局部淋巴结的肿瘤是( )

 A骨肉瘤 B淋巴管瘤

 C鳞状细胞癌 D基底细胞癌

 E原位癌

 48治疗血热夹瘀的出血证,宜选用( )

 A茜草 B艾叶

 C仙鹤草 D地榆

 E降香

 49最能提示心脏有器质性病变的是( )

 A震颤 B心律不齐

 C窦性心动过速 D2级收缩期杂音

 E心音分裂

 50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属于( )

 A气滞痛 B虚痛

 C寒痛 D血瘀痛

 E热痛

 51巅顶痛属于( )

 A太阳经 B阳明经

 C少阳经 D少阴经

 E厥阴经

 52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认为虚劳的病位主要在于( )

 A心肝 B脾肾

 C脾胃 D肝脾

 E肝肾

 53身热,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宜( )

 A黄芩汤加味 B连梅汤

 C黄连阿胶汤 D泻心汤

 E加减复脉汤

 54据《素问痿论》所述,色白而毛败的病机是( )

 A肺热 B肺寒

 C肺阳虚 D肺气虚

 E肺阴虚

 55鱼腰位于( )

 A眉梢凹陷中 B眉头凹陷中

 C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D眉梢与目外眦之间

 E眉毛的中点

 56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封存的病历资料由谁保管( )

 A患者 B医疗机构

 C当地卫生行政机构 D当地医学会

 E近亲属

 57具有祛瘀生新、温经止痛功用的方是( )

 A温经汤 B生化汤

 C当归四逆汤 D桂枝茯苓丸

 E复元活血汤

 58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一般无( )

 A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宽大畸形 BQRS波群时限≥012秒

 C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前有相应的P波 D继发性ST-T改变

 E代偿间歇完全

 59关于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诊断,不正确的是( )

 A左室面电压增高是诊断左室肥大的必要条件 B心室肥大可出现ST-T改变

 C心电图对右室肥大诊断的敏感性高于左室肥大 D心室肥大可出现电轴偏移

 E心室肥大可出现QRS波时间改变

 60小儿泄泻多见于( )

 A6月以内 B1岁以内

 C2岁以内 D4岁以内

 E7岁以内

 参考答案

 1B 2A 3B 4B 5A 6C 7E 8C 9B 10E

 11D 12A 13B 14E 15C 16C 17C 18C 19D 20D

 21B 22C 23E 24B 25D 26E 27C 28B 29E 30E

 31D 32E 33C 34E 35E 36A 37A 38D 39B 40D

 41C 42E 43A 44D 45C 46B 47C 48A 49A 50A

 51E 52B 53C 54A 55E 56B 57B 58C 59C 60C

气血失衡指气、血的生成、功能、运行异常及气血关系异常,它包括了三个方面,即气的失常,血的失常,气血关系失常,属中医病机范畴。

1、气的失常

气的失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形成气虚的病理状态。二是气的某些功能减退及气的运动失常,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气机失调的病理变化。

2、血的失常

血的失常,一是因血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损太过,致血的濡养功能减弱而引起的血虚;二是血液运行失常而出现的血瘀、出血等病理变化。

3、气血关系失常

气和血之间具有相互资生、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气对于血,具有推动、温煦、化生和统摄的作用;血对于气,则具有濡养和运载等作用。故气的虚衰和升降出入异常,必然影响及血。如气虚则血无以生化,血液因之虚少;气虚则推动、温煦血液的功能减弱,血液因之运行不畅而滞涩;气虚统摄血液的功能减弱,则血液因之外逸而出血;气机郁滞,则血可因之而瘀阻;气机逆乱,则血可随气上逆或下陷,出现上为吐血、衄血,乃至厥仆,下为便血、崩漏等症。

同样,血的虚衰和血行失常时,也必然影响及气。如血虚则气无所养而衰少;血脱,则气无所依而随血脱逸;血瘀则气亦随之而郁滞。

故临床气血关系的失调,主要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以及气血两虚等几方面。

(一)气的失常

1、气虚

气虚,指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形成气虚的原因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肺脾肾的功能失调而致气的生成不足。也可因劳倦内伤,久病不复等,使气过多消耗而致。

气虚常见精神萎顿、倦怠乏力、眩晕、自汗、易于感冒、面色㿠白、舌淡、脉虚等症状。偏于元气虚者,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等症;偏于宗气虚者,可见动则心悸、呼吸气短等症。

营卫气虚和脏腑、经络气虚的病机,则各有特点,临床表现亦各有不同。

根据气分阴阳的理论,气虚可表现为偏于阴气虚或偏于阳气虚的不同。阴气虚则凉润作用减退而见热象,所谓“阴虚则热”;阳气虚则温煦作用不足而见寒象,所谓“阳虚则寒”。若热象与寒象皆不明显,则为气虚的表现。不管阴气虚还是阳气虚,都可兼见倦怠乏力等气虚的表现。

由于元气主要由先天之精所化,是人身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元气亏虚可引起全身性气虚,而无论何种气虚亦终将导致元气亏损,特别在小儿和老人表现得最为明显。

2、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病理变化。

升降出入,是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调节着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和精气血津液的贮藏、运行、输布和代谢,维系着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协调。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则能影响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等各种功能的协调平衡,病变涉及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各个方面。一般地说,气机失调可概括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几种情况。

(1)气滞:气滞,是指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

气滞,主要由于情志抑郁,或痰、湿、食积、热郁、瘀血等的阻滞,影响到气的流通;或因脏腑功能失调,如肝气失于疏泄、大肠失于传导等,皆可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或郁滞,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气滞一般属于邪实为患,但亦有因气虚推动无力而滞者。

气滞的病理表现有多个方面:气滞于某一经络或局部,可出现相应部位的胀满、疼痛。气滞则血行不利,津液输布不畅,故气滞甚者可引起血瘀、津停,形成瘀血、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由于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在调整全身气机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故脏腑气滞以肺、肝、脾胃为多见。肺气壅塞,见胸闷、咳喘;肝郁气滞,见情志不畅、胁肋或少腹胀痛;脾胃气滞,见脘腹胀痛,休作有时,大便秘结等。气滞的表现虽然各不一样,但共同的特点不外闷、胀、疼痛。因气虚而滞者,一般在闷、胀、痛方面不如实证明显,并兼见相应的气虚征象。

(2)气逆:气逆,指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以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气逆,多由情志所伤,或因饮食不当,或因外邪侵犯,或因痰浊壅阻所致,亦有因虚而气机上逆者。

气逆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在肺,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发为咳逆上气。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嗳气、呃逆。在肝,则肝气上逆,发为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易怒等症。由于肝为刚脏,主动主升,而又为藏血之脏,因此在肝气上逆时,甚则可导致血随气逆,或为咯血、吐血,乃至壅遏清窍而致昏厥。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一般地说,气逆于上,以实为主,但也有因虚而气逆者。如肺虚而失肃降或肾不纳气,都可导致肺气上逆;胃虚失降也能导致胃气上逆。

(3)气陷:气陷,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气陷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而来,尤与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若素体虚弱,或病久耗伤,致脾气虚损,清阳不升,或中气下陷,从而形成气虚下陷的病变。气陷的病理变化,主要有“上气不足”与“中气下陷”两方面。

“上气不足”,主要指上部之气不足,头目失养的病变。一般由于脾气虚损,升清之力不足,无力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头目,致头目失养,可见头晕、目眩、耳鸣等症。正如《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中气下陷”,指脾气虚损,升举无力,气机趋下,内脏位置维系无力,而发生某些内脏的位置下移,形成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变。由于气陷是在气虚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与脾气不升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常伴见面色无华,气短乏力,语声低微,脉弱无力,以及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等症。

(4)气闭:气闭,即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一种病理状态。

气闭,多由情志刺激,或外邪、痰浊等闭塞气机,使气不得外出而闭塞清窍所致。气闭的临床所见,有因触冒秽浊之气所致的闭厥,突然精神刺激所致的气厥,剧痛所致的痛厥,痰闭气道之痰厥等等,其病机都属于气的外出突然严重受阻,而陷于清窍闭塞,神失所主的病理状态。气闭发生急骤,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为特点,多可自行缓解,亦有因闭不复而亡者。其临床表现,除昏厥外,随原因不同而伴相应症状。

(5)气脱:气脱,即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气脱多由于正不敌邪,或慢性疾病,正气长期消耗而衰竭,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等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而致气脱,从而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气脱可见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等症状。

气脱与亡阳、亡阴在病机和临床表现方面多有相同之处,病机都属气的大量脱失,临床上都可见因气脱失而致虚衰不固及机能严重衰竭的表现,但亡阳是阳气突然大量脱失,当见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等寒象,而亡阴是阴气突然大量脱失,当出现大汗而皮肤尚温、烦躁、脉数疾等热性征象。若无明显寒象或热象,但见气虚不固及机能衰竭的上述表现,则称为气脱。因此,气脱若偏向阳气的暴脱,则为亡阳;若偏向阴气的大脱,则为亡阴。

(二)血的失常

1、血虚

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失血过多,新血不能生成补充;或因脾胃虚弱,饮食营养不足,血液生化乏源;或因血液的化生功能障碍;或因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而致营血暗耗等,均可导致血虚。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主骨生髓,输精于肝,皆可化生血液,故血虚的成因与脾胃、肾的关系较为密切。

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依赖于血的濡养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血虚就会出现全身或局部的失荣失养,功能活动逐渐衰退等虚弱证候。血虚者气亦弱,故血虚除见失于滋荣的证候外,多伴气虚症状,常见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无华、神疲乏力、头目眩晕、心悸不宁、脉细等临床表现。

心主血、肝藏血,血虚时心、肝两脏的症状比较多见。心血不足常见惊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脉细涩或歇止等心失血养的症状。肝血亏虚见两目干涩、视物昏花,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等症。若肝血不足,导致冲任失调,又可出现妇女经少,月经愆期,闭经诸症。

2、血运失常

血液运行失常出现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血瘀和出血。

(1)血瘀:血瘀,是指血液的循行迟缓,流行不畅,甚则血液停滞的病理状态。血瘀主要表现为血液运行郁滞不畅,或形成瘀积,可以为全身性病变,亦可瘀阻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某一局部,从而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但无论病在何处,均易见疼痛,且痛有定处,甚则局部形成肿块,触之较硬,位置比较固定,如肿块生于腹内,称为“症积”。另外,唇舌紫暗以及舌有瘀点、瘀斑,皮肤赤丝红缕或青紫,肌肤甲错,面色黧黑等,也是血液瘀滞的征象。导致血瘀的病机,主要有气虚、气滞、痰浊、瘀血、血寒、血热等。

血寒,是指血脉受寒,血流滞缓,乃至停止不行的病理状态。多因外感寒邪,侵犯血分,形成血寒;亦可因阳气失于温煦所致。

血寒的临床表现,除见一般的阴寒证候外,常见血脉瘀阻而引起的疼痛,和手足、爪甲、皮肤及舌色青紫等表现。若寒凝心脉,心脉血气痹阻,可发生真心痛;寒凝肝脉,肝经血气瘀滞,可见胁下、少腹、阴部冷痛,或妇女痛经、闭经等。寒阻肌肤血脉,则见冻伤等症。寒瘀互结酿毒于内,可生症积。总之,随寒邪阻滞血分的不同部位,而见不同的临床表现。

(2)出血:出血,是指血液逸出血脉的病理状态。逸出血脉的血液,称为离经之血。若此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蓄积于体内,则称为瘀血。瘀血停积体内,又可引起多种病理变化。若突然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而引起全身功能衰竭。

导致出血的病机,主要有血热、气虚、外伤及瘀血内阻等。气虚不摄、瘀血内阻及外伤导致出血的机理,前面已有介绍,此处仅叙述血热。

血热,即热入血脉之中,使血行加速,脉络扩张,或迫血妄行而致出血的病理状态。血热多由于热入血分所致,如温邪、疠气入于血分,或其他外感病邪入里化热,伤及血分。另外,情志郁结,五志过极化火,内火炽盛郁于血分,或阴虚火旺,亦致血热。血热病变,除一般热盛的证候外,由于血行加速,脉络扩张,可见面红目赤,肤色发红,舌色红绛,经脉异常搏动等症状。血热炽盛,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常可引起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尿血、皮肤癍疹、月经提前量多等。心主血脉而藏神,血热则心神不安,可见心烦,或躁扰不安,甚则神昏、谵语、发狂等症。血热的临床表现,以既有热象,又有动血为其特征。

因为血液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热入血脉不仅可以耗伤营气、津液而致血虚,而且可由热灼津伤,使其失去润泽流动之性,变得浓稠,乃至干涸不能充盈脉道,血液运行不畅而为瘀。

(三)气血关系失常

(1)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指因气的运行郁滞不畅,导致血液运行障碍,出现血瘀的病理状态。

气滞血瘀多因情志内伤,抑郁不遂,气机阻滞,而致血瘀。肝主疏泄而藏血,肝气的疏泄作用在气机调畅中起着关键作用,因而气滞血瘀多与肝失疏泄密切相关。临床上多见胸胁胀满疼痛,瘕聚、症积等病证。肺主气,调节全身气机,辅心运血,若邪阻肺气,宣降失司,日久可致心、肺气滞血瘀,而见咳喘、心悸、胸痹、唇舌青紫等表现。

气滞可导致血瘀,血瘀必兼气滞。由于气滞和血瘀互为因果,多同时并存,常难以明确区分孰先孰后。如闪挫外伤等因素,就是气滞和血瘀同时形成。但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气滞血瘀,辨别气滞与血瘀的主次则是必要的。

(2)气虚血瘀:气虚血瘀,是指因气对血的推动无力而致血行不畅,甚至瘀阻不行的病理状态。

气虚血瘀,较多见于心气不足,运血无力而致的惊悸怔忡、喘促、水肿及气虚血滞的肢体瘫痪、痿废。另外,老年人多血瘀,且多气虚,故气虚血瘀病机在老年病中具有重要意义。气虚和气滞可与血瘀并存,三者相互影响。

(3)气不摄血:气不摄血是指由于气虚不足,统摄血液的生理功能减弱,血不循经,逸出脉外,而导致各种出血的病理状态。

由于脾主统血,所以气不摄血的病变,主要表现为中气不足,气不摄血的咯血、吐血、紫斑、便血、尿血、崩漏等症,同时兼见面色不华、疲乏倦怠、脉虚无力、舌淡等气虚的表现。因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主升,所以脾不统血的病机,易见肌衄及便血、尿血、崩漏等病证。

气摄血的功能,虽以脾之统血功能为主,但亦与其他脏腑之气的盛衰有关。比如肺气、肝气、肾气以及胃气亏虚,也可减弱气之统摄功能而发生出血。

(4)气随血脱:气随血脱,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也随着血液的流失而急剧散脱,从而形成气血并脱的危重病理状态。

各种大失血皆可导致气随血脱,较常见的有外伤失血,呕血和便血,或妇女崩中,产后大出血等因素。血为气之载体,血脱则气失去依附,故气亦随之散脱而亡失。症见精神萎靡、眩晕或晕厥、冷汗淋漓、四末不温,或有抽搐,或见口干,脉芤或微细。

气随血脱如能及时救治,则可转危为安,继而表现气血两虚的病理状态。如病情恶化,可出现亡阴亡阳,发展为阴阳离决而死亡。

(5)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即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气血两虚,多因久病消耗,气血两伤所致;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耗;或先因气虚,血化障碍而日渐衰少,从而形成气血两虚。“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血两虚,则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失之濡养,各种机能失之推动及调节,故可出现不荣或不用的病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体失养及感觉运动失常的病理征象,如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疲乏无力、形体瘦怯、心悸失眠、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甚至感觉障碍、肢体痿废不用等。

(四)气失常的辨证论治

1、气陷证

主症:内脏下垂,如子宫脱垂、脱肛等,伴倦怠乏力,少气懒言。

副症:肌无力,睑废,囟陷,胃脘隐痛,重坠喜按;久泄久痢,其泻如注,完谷不化;腹部坠胀,气短不足以息,努力呼吸有似于喘;痈证漫肿无头,顶陷难收,溃脓质稀;崩中下血,长期不愈,血多质稀;胎动易滑,或习惯性流产;尿频色清,时有便意,头晕眼花,神疲嗜卧,不耐烦劳。

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治疗法则:益气升陷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升陷汤、举元煎、提肛散。

2、气滞证

主症:胀闷疼痛。

副症:头胀痛,眩晕,面部时时发热,眉棱骨痛,精神抑郁,胃脘、腹部胀痛,常连两胁,按之痛减,嗳气频繁,或嘈杂吐酸,或疝瘕,或腹部胀满中空无物;或大便不爽欲便不得,或肠鸣腹泻,泄后痛缓,随后又作,恼怒加甚;胸中气滞,攻冲作痛,游走不定,呼吸牵掣作痛,俯仰转侧不利;或心前区憋闷、绞痛,重则牵及肩臂内侧,气窒呼吸不畅;腰痛胀满,连及腹胁,似有气走注,忽聚忽散,不能久立行远;或遍身疼痛,游走不定;妇女经前或经行时腹部胀甚于痛,或兼胸乳等处胀闷不舒,经行涩滞不畅,或经行后期;或者经闭。

舌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