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中的唧唧复唧唧到底是什么意思?真的是织布声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4收藏

木兰诗中的唧唧复唧唧到底是什么意思?真的是织布声吗?,第1张

我们从小便开始学习各种诗词歌赋,其中一首木兰诗大多数人肯定都是知道的,木兰诗体现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非常的励志,巾帼不让须眉。那么,有不少的人也是在问我,我们小时候学习的木兰诗中的唧唧复唧唧到底是什么意思真的是织布声吗我也是觉得很疑惑,在网上搜索了一番,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国杀敌的经典形象,被世人千古传颂。不过,在大家熟知的中学语文课本《木兰诗》里,有一处全天下语文教师都教错了的地方,这就是关于“‘唧唧’是什么声音”,所有的教材都声明“唧唧”是织布机的声音,但这个错误一直持续至今。

《木兰诗》的一开头是这样说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那么,请问各位,“唧唧”是什么声音

按过去在课堂上老师讲解的,绝大多数人都会立刻回答:“唧唧是织布机的声音。”为什么呢因为课本的标准答案是这样写的。

如果你也是这么想的,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真正的答案,作者其实已经写在接下来的两句里: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作者清楚地说出,这时只听见叹息的声音,因此“唧唧”是叹息声。事实上,将“唧唧”当作织布机的声音,这样的解释除了中学课本外,在古籍中似乎找不到任何例证。因此不管你认为“唧唧”听起来多么像织布机的声音,这都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不愿面对这样的答案吗历史学讲求“孤证不立”,我们可以举出更多的例证来证明这一点。

“唧唧”一词,也出现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前句是“已叹息”,后句是“重唧唧”,可见白居易也以“唧唧”为叹息声。试想,如果“唧唧”是织布机的声音,难道白居易是先听了琵琶乐声后叹了口气,然后听了女子讲话后就开始当场织布吗

当然,或许各位不服气,《琵琶行》是唐朝的诗,《木兰诗》是南北朝的作品,两者可以这样互证吗

说得有理,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唧唧”在南北朝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意思。

1南朝梁施荣泰《王昭君》诗:“唧唧抚心叹。”

2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高树出云,咸皆唧唧。”

3北魏《元举墓志铭》:“履朝独步,伦华非匹。一见唧唧,宋朝更生。”

这些都是唐前文字,所有的“唧唧”都是指叹息之意,可以证明当时人确以“唧唧”为叹息声。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会,是因为古时的语音和今日有很大的差别。而在古代,织布机也不是发出“唧唧”声,而是“札札”声。《古诗十九首》有“札札弄机杼”,白居易《缭绫──念女工之劳也》有“丝细缲多女手疼,札札千声不盈尺”,都足以为证。

吕世浩教授特别指出,以上的讨论并不是在考验大家的语文水平,而是想点出一个可怕的事实:明明问题的答案就在下面两句,明明作者已经说得这么清楚,为什么我们过去却毫不质疑课本的答案,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在吕世浩教授看来,读书,是为了做知识的主人,不是为了做知识的奴仆。即使你读了再多的书,记得再多的标准答案,得到了再好的成绩,如果这一切要拿你宝贵的思辨能力去交换,都是不值得的,这就是吕世浩《秦始皇:穿越现实与历史的思辨之旅》纠错花木兰带给我们的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辩论赛中选择林黛玉或花木兰谁更适合做老婆,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角度:

1 性格和情感:林黛玉是一个诗人和理想主义者,她聪明、敏感、富有创造力,善于表达情感。如果喜欢诗歌、文学和艺术,那么林黛玉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花木兰则是一个勇敢、独立和有主见的女性,她舍小家为大家,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如果重视一个人的勇气、独立性和责任感,那么花木兰可能更合适。

2 家庭背景和教育:林黛玉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她的家庭背景可能使她更能融入到一个有着文化底蕴和良好教育的家庭。而花木兰虽然也是官宦之家,但由于古代女子不轻易外出,她的家庭教育可能没有林黛玉那样精细。

3 社交和人际关系:林黛玉在社交场合中游刃有余,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如果喜欢在社交场合中应对自如,那么林黛玉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而花木兰则更偏向于行动者,她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可能没有林黛玉那样精细。

4 健康状况:林黛玉身体虚弱,健康状况可能更需要细心呵护。如果喜欢照顾别人并且有足够的耐心,那么林黛玉可能是一个合适的选择。而花木兰身体健康,可以在生活上更好的照顾对方。

因此,在选择老婆时,应该考虑个人的需求和偏好,从性格、家庭背景、社交能力和健康状况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一个与自己价值观相近、能够相互支持和理解的人。

(说法不一,为免改来改去,现全部列上)

一,木兰故里在虞城,有花木兰祠为证。在京九铁路线上,有个虞城木兰站,不远处即为花木兰祠,是隋朝木兰故居所在地。祠始建于唐代,占地面积72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各院落,共有百余间。大门过道内,塑有花木兰的高大战马;大殿内,塑有花木兰戎装出征像和两侧侍卫;后楼塑有花木兰少女像、全家合欢像;祠殿内外,有历代官吏、名人赞美花木兰的撰文、题诗、书画等碑刻十余通。如唐代杜牧诗:“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佛云堆上祝明妃。”可惜,原祠毁于1943年一场战火,近年重修,尚有清代祠碑保存完好。

二,木兰家在亳州,至今遗址尚存。《亳州志烈女志》载:木兰,魏姓,西汉谯城东魏村人(今亳州魏园村)。魏园村为淮北一普通村落,高约5米的木兰出征塑像,为故里平添无限光彩。村民指其村后即木兰故居,墓冢犹存。墓周苍松环护,翠竹成林,春来芍花飘香,蔚为壮观。《光绪亳州志》载:木兰祠在关外,相传祠左右即木兰之家。今祠已毁,遗址尚在。

三,木兰为黄陂人氏,木兰山下是其家。木兰山在黄陂城北30公里处,山高600余米,峰峦耸翠,风景秀丽,古迹甚多。传说当地有朱氏名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这,立功封为木兰将军。她不受朝禄,解甲归田,恢复红装,侍亲以终。历代在山上祭祀木兰,唐建木兰庙,明建木兰宫,后修木兰殿。现木兰殿在绝壁之上,朱柱青瓦,殿门额刻“忠孝勇节”四个大字。殿内端坐木兰鎏金塑像,男装女貌,英俊神武。两侧山墙,有“登山求嗣”、“河畔习武”、“代父出征”、“凯旋归时等木兰故事彩色壁画,栩栩如生。

四,木兰葬于延安,圣地有胜迹。木兰家住延安城南花山乡花塬头村,为花姓,北魏人。死后葬于村旁山上,称“花家陵”。皇帝还派人送葬,墓下有石阶,两旁分列石人、石马、石狮、石羊。1984年,在延安万花山修复了木兰陵园。该园雕梁画档,典雅壮观,依山建有墓冢,石碑上刻有舒同所书的“木兰诗”、“花将军墓”,以及白居易、杜牧等著名诗人歌颂花木兰的诗词。园内遍植木兰喜爱的牡丹花,塑有木兰戎装石像,跃马横剑,逼真再现了木兰当年的飒爽英姿。

史家关于木兰记载甚少,木兰究竟魂归何处,如云彩一般飘忽难定,以至传说众多。

花木兰替父充军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曾听过,虽然身为女子,但是因为家里没有年轻的男丁,所以花木兰选择代替父亲进入了军营,这一去就是12年的时间。

然而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花木兰从军的这12年里,她是女子的身份一直没有被发现,她身边的其他士兵一直拿花木兰当男人对待。那么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底,有很多历史专家们一遍遍的研究《木兰辞》等古籍,来分析花木兰能隐藏身份的关键所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专家们找出了3种可能。

首先就是花木兰从军后并非是普通的步兵,而是一名传令兵。这就使得花木兰不需要和其他士兵长时间的呆在一起,避免了被其他士兵发现的可能。

比如在《木兰辞》中有这样一句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句诗很可能就是说明花木兰是一名传令兵,所以需要各地来回的奔波。

第二种可能则是花木兰在进入部队后,很快就建立了战功,并且被升了军职。这样花木兰就有了自己独立的帐篷,在部队里生活的时候也就不太容易暴露自己是女子的身份了。

至于最后一个可能则是和花木兰的长相和身材有关系。据专家们推测,花木兰的长相是比较中性的,身上很少有女人的姿态。并且花木兰的身材也要比普通女子来的强壮一些。

因此只要花木兰稍微谨慎一些,那么也不会被其他人发现真实的身份,毕竟部队里的生活是非常辛苦的,其他人也不会对花木兰感兴趣了。

其实如果能有一张花木兰照片的话,那么所有的疑问都迎刃而解了,可惜的是当时并没有照片,不过在世界历史上女扮男装的事件并不少。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组其他国家女扮男装的照片,她们同样也没有被别人发现女性的身份。看完也许就能解释为何花木兰从军12年,一直没有被发现是女子了。

第一位叫汉娜·斯内尔,生活于17世纪的英国,在她怀孕时,丈夫抛弃了她。汉娜·斯内尔由于长期郁郁寡欢,最终导致流产,孩子夭折。

悲痛欲绝的她决定找到丈夫,讨个说法,后来得知丈夫在军队里,于是她便女扮男装参军入伍。在战斗中她受过十多次伤,但都不敢找军医,都是找当地的妇女处理的,后来她收到消息,丈夫因为参与斗殴被处死了。

就在回国的船上,汉娜·斯内尔向战友们宣布了她的真实身份,看着他们个个目瞪口呆,她还向那个曾经通铺中跟她睡在一起的士兵开玩笑:如果你早知道在床单那边有什么,你会靠得更近一些!

第二位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一个女人,叫威廉姆斯,也是一个不愿与丈夫分离的妻子,所以在战争爆发时,她女扮男装跟随丈夫上了战场。

她不仅长相和体型像男人,还乐意与男人们一起抽烟、喝酒、骂人、赌博。丈夫战死后,威廉姆斯又历经十几次战斗,在底三次受伤住院后,她主动说出了自己的身份,然后荣誉退伍。

第三位是一个西班牙女孩,逃离了修道院,然后冒充男孩去闯荡,之后加入了西班牙陆军,并被派到了智利征服南美的印第安人。

她非常勇猛,曾单挑当地的一个酋长和他的几个手下,之后还升到了中尉。在一次战斗后,她受伤很严重,认为自己快要死了,才向主教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花木兰在军中生活了12年,比她们任何一位时间都要久,要想不露出破绽,必定男子气概十足,且长相偏中性,否则即使你隐藏功课做得再好,举手投足、谈吐、眉目之间分分钟就暴露无遗了。

当然,现在也有学者质疑,花木兰在历史上是否真实的存在?其实我觉得存不存在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花木兰无论是古代还是在现代,她代表的是忠孝礼义的形象。

对国家,她忠君爱国,对父母她孝顺有加。相比是否真实存在这个问题,她的故事更像是一种精神方面的东西,难道不是吗?

1 林黛玉美 花木兰不辨雌雄 试问 不穿女士服装被人就认为是男的的女人能拿来当老婆吗? 2林黛玉柔 花木兰硬 老子曰 柔能克刚 花木兰性格能利于家庭和谐吗? 3林黛玉爱 花木兰木 这个一想就是了 4林黛玉才 花木兰勇 当今警察做什么的? ······························再加进一些诗文 ,古籍,佐证········································

男尊女卑的社会,女生们并没有很高的地位,她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和丈夫了,可是还是有很多巾帼女英雄的出现,众所周知的就有花木兰,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可是有些人就会十分好奇,她在军队里待了有12年,可是为什么就没有人发现她是女儿身呢?

魏晋南北朝的民风特别的彪悍,男女之间交往也没有讲究文化风气很开放。年轻的男子可以诗词歌赋吹拉弹唱同样女子也可以。在那个时期特别明显,男女之间的外形造型都差不多,没有严格的区分。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受欢迎的还是那些文弱书生,因为他们比较弱打扮得温文尔雅,是当时最时尚流行的装扮。还有女子扮男装的也特别多,所以花木兰穿上男装根本没有人注意她到底是男还是女人,男人和女人的装扮都特别像再加上友谊的帮忙所以就为花木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下,每天都在奔波中,饮食也会不规律,更别说有什么营养可言了。女子跟男人的身体是有区别的,再怎么样也不如男人的身体强壮,长期的剧烈活动和奔波,一定会影响生理病变的。不管是不是女人,上了战场就都变成了男人。还有就是花木兰是一名骑兵,并不用像普通士兵一样,很多人挤在一个帐篷里。作为一名骑兵的他,上阵可以骑马杀敌,晚上可以靠马就睡,这就很多一部分时间减少了与其他士兵接触的时间。

当时打仗条件十分艰苦,饭都不一定能吃上,就更不用说洗澡的问题了,可能几个月都没法洗一次澡,自然也就没人发现了。到了后来,花木兰立下军功之后,等级升高了,就会有自己独立的营帐,这样自己的生活就会更加方便,不容易被人发觉出来了。最后,在那个时候,女子是不允许从军的,打仗的时候大家也没有闲工夫去想自己身边的这个人究竟是不是女儿身,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了,没有人去想,花木兰只要稍加掩饰就不会被发现了。

花木兰的故事是一个代父从军的励志故事,花木兰本身就是个文学形象,因此这就不存在发不发现的问题了。花木兰的故事最早是见于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的一首《木兰诗》,花木兰这个名字在各种历史古籍中都找不到。而《木兰诗》在口口传唱了二百年以后,在北宋的时候才被收录到《乐府诗集》里,也就是今天我们学到的《花木兰》。

木兰诗中的唧唧复唧唧到底是什么意思?真的是织布声吗?

我们从小便开始学习各种诗词歌赋,其中一首木兰诗大多数人肯定都是知道的,木兰诗体现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非常的励志,巾帼不让须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