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的古籍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2收藏

宣州的古籍记载,第1张

宣州,宣城。紧。开元户八万七千二百三十一。乡一百六十七。元和户五万七千三百五十。乡一百九十五。今为宣歙观察使理所。

管州三:宣州,歙州,池州。县二十。都管户九万一千七百六。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属楚。秦为鄣郡。汉武帝改为丹阳郡,领县十七,理宛陵,即今理是也。汉有铜官,舆地志云:“宛陵县铜山者,汉采铜所理也。”

顺帝立宣城郡,东晋或理芜湖,或理姑熟,或理赭圻。隋开皇九年平陈,改郡为宣州,移于今理。武德二年置总管府,七年为宣城郡,乾元元年复为宣州。州理城,周封楚子熊绎于此,汉丹阳郡亦理此城,俗传晋桓彝所筑。

州境:西北至上都取和,滁路三千一十里,取润州路三千七十里。西北至东都取和、滁路二千一百五十里。正北微东至润州四百里。正北微西和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池州三百四十里。正南微西逾岭至歙州三百八十里。西渡江至庐州六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白布。自贞元后,常贡之外,别进五色线毯及绫绮等珍物,与淮南、两浙相比。

管县十:宣城,南陵,泾,当涂,溧阳,溧水,宁国,广德,太平,旌德。

宣城县,望。郭下。本汉宛陵县,属丹阳郡,后汉顺帝置,至晋属宣城郡,隋自宛陵移于今理。

敬亭山,州北十二里。即谢眺赋诗之所。

青弋水,州西九十九里。

南陵县,望。东至州一百里。本汉春谷县地,梁于此置南陵县,仍于县理置南陵郡。隋平陈废郡,县属宣州。

鹊头镇,在县西一百一十里。即春秋时楚伐吴,败于鹊岸是也。沿流八十里,有鹊尾洲,吴时屯兵处。

得国山,在县西一百一十里。出铜,供梅根监。

梅根监,在县西一百三十五里。梅根监并宛陵监,每岁共铸钱五万贯。

铜井山,在县西南八十五同铜。

战鸟山,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临大江。本名孤圻山,昔桓温于赭圻讨贼,屯兵山下,夜中众鸟鸣,贼谓官军已至,一时惊溃,因以为名。

春故城,在县西一百五十里。

赭圻故城,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西监大江。吴所置赭圻屯处也,晋哀帝时,桓温领扬州牧,入朝参政,自荆州还至赭圻,诏止之,遂城赭圻镇焉。后城被火灾,乃移镇姑熟。

泾县,紧。东北至州一百五里。本汉旧县,因泾水以为名,属丹阳郡。晋属宣城郡。武德七年,于此置猷州,八年废,以县属宣州。

陵阳山,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陵阳子明得仙处。

微领山,在县东南二百五十里。泾水所出也。

盖山,在县西南八十里。下有舒姑泉,昔舒氏女化为鱼于此泉,闻弦歌声,则有双鲤涌出。原本“西南”下有“二百”二字。

当涂县,紧。东南至州一百九十三里。本汉丹阳县地,其当涂县本属九江郡,汉为侯国。左传“禹会诸侯于涂山”,注云“在寿春东北”,以涂山为邑,故以名焉。晋武帝太康初分丹阳置于湖县,成帝时以江北之当涂县流入过江在于湖者,侨立为当涂县,属淮南郡。隋大业十年废于湖县,以当涂属宣州。

牛渚山,在县北三十五里。山突出江中,谓之牛渚圻,津渡处也。始皇二十七年,东巡会稽,道由丹阳至钱塘,即从此渡也。晋左卫将军谢尚镇于此。温峤至牛渚,燃犀照诸灵怪,亦在于此。

博望山,在县西三十五里,与和州对岸。江西岸曰梁山,在溧阳县南七十里。

两山相望如门,俗谓之天门山。山上皆有月城,宋车骑将军王玄谟所筑,于此屯兵捍御。

赤金山,在县北一十里。出好铜与金类,淮南子、食货志所谓丹阳铜也。

九井山,在县南一十里。殷仲文九日从桓温登九井赋诗,即此山也。

龙山,在县东南十二里。桓温尝与僚佐,九月九日登此山宴集。

丹阳湖,在县东南七十九里。周回三百余里,与溧水分湖为界。

芜湖水,在县西南八十里。源出丹阳湖,西北流入于大江。汉末湖侧亦尝置芜湖县,吴将陆逊、晋谢尚、王敦皆尝镇此。

姑熟水,在县南二里。县名因此。

慈湖,在县北六十五里。吴将卞融于此屯兵。晋成帝咸和二年,陶侃与苏峻战于慈湖。侯景之乱,兵至慈湖,梁人闻之大恐。

采石戍,在县西北三十五里。西接乌江,北连建业,城在牛渚山上,与和州横江渡相对,隋师伐陈,贺若弼从此渡。隋平陈置镇,贞观初改镇为戍。

溧阳县,紧。西南至州二百四十里。本汉旧县,属丹阳郡,以在溧水之阳为名。吴时置屯田于此。隋属蒋州,今润州上元县西石头城,是蒋州理也。又属润州,大业二年属宣州。

平陵山,在县南十八里。晋成帝时,李完围韩晃于此山,斩之。山高四十丈。

溧水,在县南六里。

溧水县,上。南至州二百二十五里。本汉溧阳县地,隋开皇十一年宇文述割溧阳之西、丹阳之东置。

中山,在县东南一十五里。出兔毫,为笔精妙。

丹阳湖,在县西南二十八里。与当涂县分中流为界。

固城湖,在县南一百里。周回九十里,多蒲鱼之利。

宁国县,上。西北至州一百一十里。本后汉末分宛陵南乡置,属丹阳郡。晋属宣城郡。其后武德中废,天宝三年复置。

五湖水,在县东北四里。

广德县,紧。西至州一百六十五里。后汉分故障县置,属丹阳郡。宋为经安县,隋仁寿三年属湖州,大业二年移于今理,属宜州。至德二年,改为广德。

桐水,在县西五十里。春秋“楚子期伐吴,至桐”,是也。

太平县,上。东北至州二百八十里。本泾县地,天宝四年,宣城郡太守李和上奏,割泾县西南十四乡置。

黄山,在县西南四十里。上有泉水,泉侧多黄连。

旌德县,上。北至州二百三十里。本太平之地,以县界阔远,永泰初土贼王方据险作叛,诏讨平之,奏分太平置旌德县。

资料来源:《元和郡县图志》

陇的读音lǒng。

通“拢”。凑起,集合。洪涟陇蹙。—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通“隆”。盛,多。日中而阳陇为重阳。—《灵枢·营卫生会》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唐韵》力踵切《集韵》《韵会》鲁勇切《正韵》力董切,𠀤音壠。《说文》天水大阪也。《前汉·地理志》天水郡陇县。《注》今呼陇城县者也。

又《史记·六国表》文公逾陇。《秦本纪》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前汉·地理志》陇西郡。《注》应劭曰:有陇坻,在其西也。师古曰:陇坻,谓陇阪,卽今之陇山也。此郡在陇之西,故曰陇西。《地理直音》汉陇西,今巩昌府。汉天水,今巩昌府秦州。

又《广韵》州名。汉汧县,後魏置东秦州,攺为陇州,因山名之。《地理直音》隋汧阳郡,今凤翔府陇州。○按今陕西巩昌府淸水县,平凉府华亭县,凤翔府陇州,皆有陇山,洮州衞有东陇山。

又《春秋·文二年》盟于垂陇。《注》郑地,荥阳东有陇城。又姓。

又《正韵》丘垄之垄,亦作陇。《列子·天瑞篇》逆之陇端。《前汉·刘向传》皆无丘陇之处。又垄亩亦作陇。《史记·项羽纪》起陇亩之闲。

又《荀子·议兵篇》案角鹿埵,陇种东笼而退耳。《注》陇种,遗失貌,如陇之种物然。或曰卽龙锺。新序作陇锺。

组词

1、陇西:古代郡名。

2、陇右:古地区名。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故名。约当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

3、陇海:陇海。指陇海铁路。从江苏连云港到甘肃兰州。

4、陇上:指今陕北、甘肃及其以西一带地方。

5、陇山:山名。六盘山南段的别称。古时又称陇坂﹑陇坻。

6、陇头:陇山。借指边塞。

7、关陇:指关中和甘肃东部一带地区。

甘肃古代别名甘州、陇、陇右、雍凉、陇原。

先秦时期,中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凉二州,旧称“雍凉之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一统天下,设置36郡,甘肃仍属于陇西郡和北地郡。

东汉时,行政区划大体上是州、郡、县三级制,沿袭西汉建制,增设张掖属国和张掖居延属国两个少数民族管理区,隶属凉州。

西晋时期隶属凉州、秦州和雍州 。 

北宋年间,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扩展资料

甘肃,简称“甘”或“陇”,省名取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甘肃历史跨越八千余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在甘肃,西王母降凡于泾川县回中山,周人崛起于庆阳,秦人肇基于天水、陇南,天下李氏的根在陇西。

参考资料:

-甘肃

因为一个地方的行政区划时常会做些调整,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差异,但大致不会差太多。以唐中期的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时的行政区划为例,陇右道所辖的地区有:

武州:治将利县(今甘肃武都)。

成州:治上禄县(今甘肃礼县)。

秦州:治成纪县(今甘肃秦安)。

渭州:治襄武县(今甘肃陇西)。

岷州:治溢乐县(今甘肃岷县)。

宕州:治怀道县(今甘肃舟曲)。

叠放:治合川县(今甘肃迭部)。

洮州:治临潭县(今甘肃临潭)。

河州:治枹罕县(今甘肃东乡)。

兰州:治金城县(今甘肃兰州)。

鄯州:治湟水县(今青海乐都)。

廓州:治化城县(今青海尖扎)。

凉州:治神乌县(今甘肃武威)。

甘州:治张掖县(今甘肃张掖)。

瓜州:治晋昌县(今甘肃安西)。

沙州:治炖煌县(今甘肃敦煌)。

伊州:治伊吾县(今新疆哈密)。

西州:治高昌县(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故城)。

庭州:治金满县(今新疆吉木萨尔城)。

安西都护府:治龟兹镇(今新疆库车),所统辖的范围为今新疆(除东部四州以外的全部)和今哈萨克斯坦大部、吉尔吉斯斯坦全部、塔吉克斯坦全部、乌兹别克斯坦大部、土库曼斯坦东部和阿富汁的东北部等。

宣州的古籍记载

宣州,宣城。紧。开元户八万七千二百三十一。乡一百六十七。元和户五万七千三百五十。乡一百九十五。今为宣歙观察使理所。管州三:宣州,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