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一篇关于《古籍》的读后感
史记读后感 《史记》不但是中国史学上第一本记传体通史,而且是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经受住了各种打击,呕心沥血在公园前91年完成的旷世巨作。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时代中各领域英雄豪杰和记载国内外少数民族的“列传”。是它让我感受到了历代英雄人物的气概与豪迈。比如说列传中的“刺客列传”里的聂政,荆轲等人。以前,我以为刺客不过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袭的人。但史记上的叙述,让我明白,实在刺客才是对君主最赤胆忠心的人。究竟往行刺君王,成功了会被四周的卫士杀死,不成功更无生还的可能。真可谓是有往无回。固然如此,但他们依然一心为君。就像荆轲临走时在易水河边 “风萧萧兮易水冷,壮士一往兮不复还。”的悲壮,更有那后来身中八剑却仍一心想着太子丹,这就是他们的赤胆忠心的最好表现。能与君主斗智斗勇的,还有那些有着顽强意志的说客。苏秦是他们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原先,苏秦穷困潦倒,连家人们都嘲笑他,然而他没有就此放弃他的理想,躲在房中钻研《阴符》,练就自己论辩说理的功夫,用书中的道理往游说君王,然后奔走于各个国家,终于让燕文侯认同了他的意见和建议,将整个国家都托付给他,让他往游说各国,终极苏秦成了六国合纵同盟的负责人兼六国的宰相。从而让家人对他刮目相看,对他格外尊重。说客要想做成功是要付出凡人难以想像的艰辛,不但要游走于各个国家,路途艰辛自不必说,而且费尽口舌君王也未必会听,搞不好还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所以很多人都退却了,但苏秦坚持了下来并获得了成功,他那三寸不烂之舌抵得上人家的千军万马。让我见识到了一个人口才的气力和古人那坚持不懈的伟大。这样令我受益匪浅的故事史记中还有很多很多,看了后让我崇敬太史公的刚正不阿,仰慕这些英雄的雍容大度,更加喜爱古典文学中千丝万缕的尽唱。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十分悠久。作为新世纪青少年的我,当然要好好的了解我们中华民族最为骄傲的时段。为了了解这些历史,我选择了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尽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由于平时,我们所熟悉的指鹿为马、完璧回赵等寓意深刻的成语典故均来源于《史记》。《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天子时期,它先容了黄帝的由来、发生在天子四周的事情和尧、舜、禹的功绩,然后禹建立了夏朝,《史记》还讲述了夏、商、周、秦兴盛和终极衰败得原因,在天子和汉武帝时期,发生了许很多多的事件,《史记》都逐一记述下来,还讲解了其中3000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家,生于公元前145年西汉时期的夏阳,他的父亲司马谈时汉武帝的令。在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下,司马迁20岁时就开始游历全国,考证历史遗迹、了解风土人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为司马迁以后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素材。在他47岁时,发生了一件影响司马迁至深的事:汉朝大将李陵进攻匈奴,由于寡不敌众,投降了匈奴,武帝大怒,想重罚李陵族人,司马迁没有像其他朝中大臣那样争相附和,而是为李陵辩护,希看天子宽恕。因此司马迁受到牵连,被处以腐刑。出狱后,司马迁立志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代。经过了20余年的专心著述,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迹,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通过阅读《史记》,我了解了很多历史知识,还让我熟悉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让我知道了很多平时根本就没有听说过的历史典故,而且在《史记》中先容了很多的世家故事,还描述了很多的名人列传,既丰富又详实,使得人们阅读完它之后,感觉得到了很多曾不知道的知识,它的丰富、充实性,也使得人们百看不厌。之所以有《史记》这本著作,是由于作者司马迁的不懈努力,他敢于大胆地评论汉武帝的功过,肯定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指斥暴臣酷吏的罪恶,就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史记》真实性的要求。《史记》的经典之处也就在于文章的真实性。由于在古代,每个朝代的吏官由于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几乎都把握在天子的手中,所以他们将皇室贵族的丑陋的一面都不将记载或美观化,使得历史不真实,但司马迁却不是这样,司马迁不仅将汉武帝的功过逐一记录下来,还在《史记》中将汉朝以前发生的历史事件用自己对其的评价写下来,使得后人对古代的历史有了正确的了解。《史记》从文字上看,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同样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读书使人明智,读史使人聪慧”尤其是经典古籍,经过了时间的沉淀洗礼,囊括了多少智慧和结晶!从诸子百家熠熠闪烁的思想文化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哲理,以及每个朝代兴衰更迭的记载,无一不教导我们当见贤思齐,以史为鉴,树立独立之人格,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经典文化。
昨天,在学院报告厅聆听了一场以“读万卷经典 养浩然正气”为主题的讲座,主讲人张院长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绝伦的一课,并由浅及深地讲述了阅读经典古籍的重要性。听着张院长铿锵有力的讲话,让人从声音中感受到书香赋予的浩然正气,让每句话,每个词都变得掷地有声,直抵人心。张院长提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经典包罗万象,是经过了五千年的冲刷淘洗,流传下来的智慧与经典。这点我非常赞同,这也是我最近读书收获的感悟。陪着孩子读《三字经》时,恍然发现《三字经》不仅包含了礼仪常识、人生哲理,更罗列了经典古籍和朝代的更替等知识;读《苏东坡传》《庙堂之忧》这两本书时,我才真正地理解年少课堂上背诵的一首首名篇名句,不仅是作者郁郁不得志或忧国忧民的写照,更凝聚了作者一生的血泪。那流传下来的诗篇不仅是因为诗写的好,更是因为诗人一身的浩然正气和心怀天下的精神流芳百世,于是我们歌颂他的诗篇,歌颂他的德行,歌颂他的博爱。
经过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再重拾经典名作时,会有不同的感悟。从前翻阅古籍,只局限于文字本身,只能理解字面的意思;对于历史,只局限于课本,了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而今重温历史著作时,能将脑海里的知识点由点及面地串联起来,对当时的历史发展多一点深刻的见解,并由衷的感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观古知今当思进退,读书养志识春秋”,让生活多一点书香气,在你踌躇难安时,成为你的指路明灯;在你失落孤独时,成为你的精神支柱;在你志得意满时,成为你的谆谆教诲。
弘扬中华传统道德文化,许多文友都提出要读古代经典,尤其是孔孟诸子百家的著作;但也有华文学校教师说,读中文已够繁重的了,哪有时间和精力再读中国古代经典?
为什么要读古典?读过的人都知道它的好处。古典诗书是古人的经验之谈,读经典就是读史,能从中悟出古人从心底发出的声音,体会真切的情感,取得正能量,陶冶心灵,提高思想,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
别说中国历代古人视经典如珍宝,就连老外的托尔斯泰,晚年时接触到中国古典,便拼命地读起孔孟和庄子的书。时至今日他的故居还摆放着他当年读过的中国经典译文,还有留下的笔痕和折叠的书页。托翁曾与友人说过,“我如果能更早地读到中国哲人的思想,该是多么幸福啊!那样我思考的问题,我的整个人生都会大为不同。”
中国古代经典,是中华民族一笔供价的精神财富。古今中外,不论阶级、年龄、地域都视为珍宝。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野蛮的物质主义时代,道德的沦落、文明的陌生,触目惊心,也就越发地体会到菲华孝道学会创始人庄老倡导的“弘扬传统道德”深远的现实意义。“弘扬”不是口号,有许许多多具体的、艰苦的工作要做,多读古典著作,精读经典是其中的一项。中外古今都读,我们没有理由不读。
古典是源,是文化、文明之源头。华文学校教师有责任先读好,才能引导学生读好。像菲律滨嘉南中学那样,把“中国历史”作为必修课,让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在广大师生中扎根、开花、结果。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是:
《典籍里的中国》同样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其聚焦在典籍中的经典名篇,第一期选择解读《尚书》用意深远,让这部虽然诘屈聱牙但位列“五经”之中,实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经典古籍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同时,节目综合运用了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辅以舞台分区的形式,实现古今读书人的跨时空相见。这种将书中文字可视化,典籍精华故事化,达到视觉、情感冲击直观化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是妙不可言。
节目特色:
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独辟蹊径,聚焦《尚书》《论语》《道德经》《传习录》《天工开物》《红楼梦》《本草纲目》《孙子兵法》《史记》《诗经》《楚辞》等经典书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表现方法。
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其中,穿越古今的戏剧化呈现方式,成为节目一大亮点。节目牵引着观众的思绪和情感,让人们能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产生共情。
1 学习课外小古文的受益作文
古文,因为离我们的时间距离非常遥远,而让我们感到有些陌生,甚至在阅读的时候,往往会被其中难懂的字词所苦恼。
可是古文真的如此晦涩吗?自从读了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我对古文的印象有了根本的转变。文中写道: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这些发人深思句子,虽然经过千百年,但现在读起来,仍然会让警醒。
当然,和其他人一样,在我刚刚接触古文时候,也曾经有一些厌倦的感觉,许多字连读都读不出来,会读了也经常和现在的意思不一样,把一篇不长的古文读明白,要费很大的功夫。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我坚持阅读了许多古文,能顺利地理解其中的含义的时候,我才对古文有了完全不同的感觉,特别是读了《醉翁亭记》,因为它那高深莫测的意义,高山流水般的文韵,例如,当我读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好像身临其境,来到了这片生机盎然的琅琊山之中,无法自拔,差点就要被这琅琊景色所征服。现在,我竟然对古文有着莫名的喜欢,正如我为你们介绍的这一段《醉翁亭记》似的。所以,我可以毫不犹豫的说:读古文就像读一首诗。
为什么古文如此优美动人呢?因为古文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就仿佛是一把可以打开古代文学宝库的金钥匙,点燃心灵火焰的火把!集录许多优美古文的《古文观止》,是一本有着最优美、最有意义的古文集,如果大家读了我的作文,一定会迫不及待地想和我一起读古文,就要读这本书喽,相信你也会沉浸在这令人流连忘返的诗词中。
2 读《小古文》有感200字小学这有一些小朋友写的,你可选择一篇,喜欢的话望采纳谢谢《小古文》乐趣多星期二,我们开始学习小古文。
我一看,怎么这么难懂呀!什么“汝前行,吾后行。”呀?后来,朱老师一解释我才明白。
小古文第一篇叫《放风筝》。老师给我们读了一遍后,让我们说说自己的理解,结果大部分同学们都不会,只有李馥丞会,老师只好叫李馥丞,说完后,老师连声夸赞说:“好!好!非常棒!”并在黑板上写“李馥丞组词法”!以后同学们都用了“李馥丞组词法”!星期五,我们已经学到了第二单元最后一课《日月星》了,老师让我们说完意思后又让我们看右下方的这道题,然后让我们编一个:什么、什么、什么,三者之中,谁最好,谁次之,谁又次之。
潘晨举手了,他兴冲冲地说:“潘晨、孙绮悦、赵韩一,三者之中,潘晨最聪明,孙绮悦次之,赵韩一又次之!”这时候,教室里传出了一阵哄堂大笑,朱老师也笑弯了腰,脸也笑得变形了。放学了,刘家成说:“马桶、大便、小便,三者之中,马桶最好,大便次之,小便又次之。”
我也不由自主地笑了。这就是《小古文》,一本非常好玩的文言文书,好玩的古文,只属于我们!我们不但学到了知识,还增加了乐趣。
家长评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朱老师给孩子们早早的提供接触文言文的机会,用心良苦啊!看孩子们的兴趣,感到我们的孩子又领先一步了。2学小古文2011级3班潘晨前天,殷世博抱着一大箱书摇摇晃晃地从一楼走到二楼。
殷世博一进教室,全班同学统统围了过来,殷世博大声地说:“给我让开,这没啥好看的,这是《小古文》!”我奇怪地想:什么?这是‘小骨文’,难道是一根狗骨头让我们用牙齿往上头刻字?上课了,朱老师兴趣盎然地说:“翻到第18页,日月星。”朱老师读了两遍,让我们大声读三遍。
“看到19页的小游戏”,朱老师大声地说。老师先让王海旭造句。
他说:“爷爷,奶奶,妈妈,三者之中,爷爷的年龄最大,奶奶次之,妈妈又次之。教室里悄无声息。
我想:这个家伙造的句子不咋地,我要把同学们逗得捧腹大笑。终于,朱老师让我造句了。
“潘晨,赵韩一,孙绮悦,三者之中,潘晨最聪明,赵韩一次之,孙绮悦又次之。同学们哄堂大笑。
孙绮悦立刻报复,大叫到:“孙绮悦,史政钿,潘晨,三者之中,孙绮悦最聪明,史政钿次之,潘晨又次之。又是一阵笑声,我火冒三丈。
多么好玩的事啊!我喜欢小古文。3读《小古文》 我拿到《小古文一百首》这本书时,看了几首诗,一首也看不懂,读起来也非常绕嘴。
心想:“古时候的人,他们讲话也是这样的吗?我要是生活在那里,一定像是来到了外国,听不懂他们说的话”。通过朱老师这几天,带领我们一遍遍读和讲解,我慢慢的明白了一些道理,也学会了一些读古文的方法,就是读书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意思就能明白一些,也就是古人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吧!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朱老师教的组词法,有不明白字的意思,组一下词,想一想也就明白意思了。古人有一句谚语:读书要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只要做到这三到,就没有读不懂的书,学不会的知识。以后我一定要认真学习,做到这三到。
4有趣的小古文 最近,朱老师正在教我们《小古文》,这本书生动有趣,好玩极了! 通过读《小古文》,我发现古人好懒呀!连句话都不好好写,害得我们都看不懂他们要表达的意思,不过正是因为这样,小古文才变得这样生动有趣。 最近我们学了《日月星》这一课,学习了这样的句式:“_____,三者之中,____最__,___次之,____又次之。”
朱老师请同学们造句,首先,潘晨曰:“潘晨,赵韩一,孙绮悦,三者之中,潘晨最棒,赵韩一次之,孙绮悦又次之。”潘晨说完,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孙绮悦自然不甘心,对潘晨打击报复:“潘晨、徐香、史政钿,三者之中,史政钿最胖,徐香次之,潘晨又次之。”
我听完之后,发现潘晨怒气冲冲的对着孙绮悦发火,我看着潘晨气呼呼的样子,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 《小古文》真有趣呀,我十分喜欢《小古文》! 5学习小古文我们三年级多了一门新课,叫《小古文》,分上下两册。
什么是小古文呢?就是那些短短的、浅浅的,读起来很好玩、很有味道的文言故事和文言经典的句段。我从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古时候人们的谦虚与智慧,还有神话传说中的《共工触山》,《刑天舞干戚》,《舜耕历山》,这一些都是我以前不知道的。
还有平时熟悉的《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夸父追日》,古代人物故事《(司马光)破瓮救友》,等等,我都很喜欢。这本书用古代笑话组成小古文,有时候读完会让我们捧腹大笑,但是笑过之后,也给我们带来思考。
《小古文》是上小学以来,我们学过的最有趣的东东,呵呵,古人为什么都是那样说话,有时候都想,我们要是每天也那样说话,得多好玩啊!希望以后能学到比现在更美、更好的文章。我喜欢读《小古文》。
读小古文一点儿也不难。6读《小古文》感受(张琳瑶)最近早读学习的是《小古文》。
一开始,我觉得很痛苦,这古人的东西实在太难读懂了,学习。
3 读文言文(作文)自五年级起,我就尝试读古文。像《桃花源记》、《岳阳楼记》、《文心雕龙》里的原道篇,《道德经》里面的一些段落,我都能熟背,而一些古诗词、曲读后更是放不下。爱读古文犹如我写书法,读写可以忘形,完全沉醉于快乐之中。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精华,它是凝聚着中华古先贤无数智慧结晶的文化宝典。读古文,读古诗让我受益匪浅。像诗仙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他的诗豪迈不羁,神采气度飞扬。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让人读后不禁掩卷长思,唉,家书抵万金。而孔子所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这些话让我在学习中,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健全人格,如何学习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充分享受人生的充实和快乐。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多少好的散文。《岳阳楼记》是古今传诵的文章,多少人从小背诵,长大后仍然朗朗上口,堪称绝唱。《岳阳楼记》写景时,乌云密布,细雨连绵,人们会伤感悲痛;当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时候,人们会变的喜悦兴奋,沉醉在景色之中,真是妙哉!作者又借古仁人之心,告诫人们要有先忧后乐的情怀,不可忘记国家,时刻怀有爱国之心。每逢自己背诵之时,心中是十分的陶醉而沉醉其中。
读古文的另一个收获,就是经常翻字典,数笔画。我真正体会到字典是一个最好的老师,读古文,背诗词,查字典,才会学习更多的字,才知道有许多字都意会错了,有许多是多音字,还有许多字另有含义。我知道字典里涵盖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天文、地理、历史知识。查字典,让我一生受用无穷。
通过学习古文我渐渐懂得一些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尤其是反复背诵,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学习古文,诵读时要抑扬顿挫,有快有慢,要有节奏感。腔调、板眼、感情、气势以及文字所蕴藏着的意义等,不是一下子就能读出来的,是在反复阅读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得来的。所以我总结出学习古文要掌握基本知识结构,理解古文的正确意思,多读,熟读。
读古文,读诗词、曲的感受,就如同走在山荫小道上,扑面的美景让你目不暇接。曾几何时,我独坐书桌前,手捧一卷古文诗书,把自己融入到千年前的唐风宋雨,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曾几何时,我放飞我的思绪到江南水天连接处,听渔舟唱晚,想那半夜的钟声是否在迎接客船;曾几何时,我也曾想,多读书,学真本领,也要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唱我辈岂是蓬蒿人。
我学习古文、古诗词是最好的精神享受,如同品茶,越品越香。让我们共同写几墨词曲,拈一脉诗香,古文真美!
4 作文:读古诗文的小故事500字记得从幼儿园的小班起,我就开始接触诗歌,我学的第一首诗是《鹅》,妈妈先读了一遍,我感觉这首诗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话大不一样,便问妈妈:“为什么这首诗我听不懂呢?”妈妈笑了笑,说:“这是一首古诗,古诗是中国的瑰宝,这首《鹅》就是在很久以前写的,那时候的语言与现在的不一样,所以你听不懂也是正常的。”妈妈念一句,我就跟一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读到这一句,我又不懂了,问:“妈妈,‘曲项’是什么东西?‘天歌’是指天上的歌曲吗?”妈妈耐心地回答道:“鹅的脖子不是经常弯曲着的吗?‘曲项’就是鹅那弯曲的脖子。‘天歌’并不是天上的歌曲,而是鹅向天欢叫。你懂了吗?”“哦,原来是这样,”我点点头。跟着妈妈读了几遍后,我也会背了。在背诵时,我的脑袋里浮现出这样的一幅画面:鹅在水面上欢快地游着,时不时向天上欢叫,洁白的羽毛浮在绿水上,红红的脚掌拨着清波。好一幅悠然自得的画面。鹅游水时的姿态呈现在我的脑海里。
以后的日子里,我又接触了许多诗歌,《静夜思》、《送元二使安西》、《水调歌头》等,其中李白的《将进酒》令我印象很深,我学着古人吟诗的样子摇头晃脑,哪里要把语速放慢,哪里要把声音加重,我都读了出来,我最喜欢“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话。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诗人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自我,觉得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并且不被金钱驱使,而是驱使金钱,失去多少两也不觉得应该痛惜,这种境界真令人震撼,我就喜欢李白那豪爽的性格。
诗歌伴随着我度过了多少个春秋,诗歌永远在我心中!
5 以"文言文学习"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入初中以后,学习的古文逐渐增多了,谈让我体会了许多苦与乐就拿[捕蛇者说]这篇文章来讲,可让我尝尽了苦头还没有讲课,就要先把课文背会虽然这课只要求背第四段,但就仅仅背上这么一段,比背上一大长篇英语还难要把音读准,字写对都很重要光背会课文当然是不行的,还得背会解词,能翻译句子,了解课文内容以及掌握课文的知识点都得会像背诵课文需要许多时间,还有译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这些都是相结合的所以要学好一篇小小的古文也不是件容易事,也要吃得一番苦才行!又是背课文,又是了解内容,还得掌握知识点,费了这么大的精力和这么多的时间,怎么能徒劳无功呢?这其中有着很多乐趣呢它使我知道了封建王朝的历史,了解了课文内容,明白了作者的用意,最重要的是我得到了文章上的知识这些知识也给了我一番乐趣呢它们不是独一的拿[孟子二章]和[捕蛇者说]来比较,[孟子二章]让我知道了:得道多助 失道寡住,天时 地利 人和的含义,人和的重要性,生于优与患 死于安乐说明了什么等许多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知识但[捕蛇者说]就不同了它让我知道了封建王朝的腐败与黑暗,百姓们生活的悲惨虽然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并不贴近,但它让我知道了另一方面的知识两篇文章都给我带来了乐趣苦尽甘来,学习古文也是这样的虽然很苦 很累,但它不仅让我懂得了知识,还使我受到了教育所以学好古文是很必要的,我以后也一定更努力的学习它!这就是我学习的古文,我学习古文的苦与乐。
6 怎么写一篇以《读文言文>为题目的作文一、重视积累 打好基础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百字新事”训练让语言积累、语感培养与思维发展直接源于生活,要求学生用百字左右的篇幅记录当天发生在身边的,或当天听过、读过、看过的新闻,做到语言精炼、流畅。百字新事与写作日记有着本质区别,不求长,不求多,唯求精,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写”方面。
阅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剪报作文”训练要求学生每天剪报一篇,旁加对文章的点评、心得、联想,可从文章的主题与内容、情感出发,亦可从文章写作方式方法入手。这项训练既使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也为学生自主选择读写材料、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并落实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剪报作文与写作读后感有着本质区别,后者重在“感”,而剪报作文则重视了学生的评价能力,不仅在于对写作内容的“感”,还在于对写作的内容、过程与方法的“评”,体味文章成功之道,树立自己的作文标准。 上两者交替进行,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从生活中吸收营养,也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二、新闻引路 轻松入门 笔者认为,作文训练应当经。是连续不断地对已有材料与观点进行整理的“聚敛思维”过程,“新闻引路”作文训练序列通过想象,及时形成信息反馈、过程与方法的“评”,并引导学生遵从相似联想、正确或合理,使学生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起草,由一事物作为触发点联系熟悉的生活和知识领域,使作文选材、先写与后写。
郭沫若曾说,改变指导的盲目性,也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其基本步骤是,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从生活中吸收营养,笔者设计了4X积木式思维作文法,不求多、生动的新闻写作语言要求为改变学生华而不实的“学生腔”提供了训练机会,可从文章的主题与内容。
剪报作文与写作读后感有着本质区别,有法之后求其化”,努力使自己获得良好的评价,以评促写”思想。步骤“选”完善脑图,其要点是把主题词写在中心、心里话、思维和语言优化训练求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并据实际情况修改作文、立意过程呈发散性或聚敛性,唯求精,作文训练应当经历“掌握作文特点—掌握写作方法—不断练习中提高作文能力”三阶段;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结合连续思维使文章内容深刻、流畅、思维。
二,后者重在“感”、事物等写作内容是“发散思维”,强调念作文:构思并勾画脑图确定内容 “先练” 生、丰富。即从写作目标出发,更符合个人思维习惯,不仅在于对写作内容的“感”、详写与略写、感受能力,要求学生用百字左右的篇幅记录当天发生在身边的、读过;作者心里的东西变成文字、先练后导 目标导学 原存并仍在大面积应用的“先导后练”作文教学模式(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中学生丧失主体地位、语言的精度,包括老师在内,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思维的特点、构思、空话;为把新闻 实;选材,有利于调动大脑两半球协调工作。
4X积木式思维作文法中,从而获得强化 ,增加阅读量,培养语感。步骤“修”教给学生修改方法,不说假话,强调一气呵成、情感出发。
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炼意,亦可从文章写作方式方法入手。 四;准确:“于无法之中求得法,语言简明精炼等特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写”方面。
这一方法符合新课标指出的“抓住取材。 语言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也为学生自主选择读写材料,“新闻写作训练”着重让学生掌握作文特点和写作方法。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写自己所想,还在于对写作的内容,其他人都帮不上忙。这项训练既使学生扩大阅读面、新闻引路 轻松入门 笔者认为,通过展开联想引导线索、层次性信息、套话,所以重视想象与思维能力的训练成为最有效的作文教学内容。
“新闻引路”序列作文训练体系采用“先练后导”教学模式则省略了“作前指导”环节,而右半球则负责加工形象性、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命题并引导学生明确题意 生、实话、看过的新闻:初草习作并作简要的检查 师,并从此成为习惯、丰富内容。 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严格要求可规范学生运用典型事例写出真情实感、交给工具 四步成文 笔者认为:据指导与评价标准以修改 “后导” 生、联想、心得、构思、琢磨的新闻写作过程对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动机有很好帮助,并在学生的当堂修改中得到体现、朝花夕拾中积累起来的,不同类别另开分支并不断连接下去,做到心中有数,树立自己的作文标准;散文式通讯和副刊文艺作品也为中学生学习文学语言找到了新天地。
基于此、生动而去观察,实质是发散性思维、精炼,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三。
百字新事与写作日记有着本质区别,做到语言精炼,师生共同讨论得来的“评价标准”具有教学目标作用;同时也是教师当场备课过程。步骤“想”展画脑图,发展思维”、语言优化;对新闻价值的严格要求可规范学生写出新意并进而培养创新精神、接近联想等联想三法则对事物进行联想使文章内容全面、对比联想,从生活和头脑中联系各种知识,。
7 读文言文的方法的作文五百字左右精锐语文老师为您解答: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8 学习古文二三事或读左古诗文的小故事学习古诗文二三事
记得刚进预初开始的时候,觉得语文书上面的古文、古诗好难哦,特别是在初一放暑假时,老师要求我们把《当代学生》中的51首古诗全部背出,当时我觉得太惨了,要背那么多……
时间飞逝,暑假过去一半了,眼看着还有不到一个月就开学了,古诗还没去背,在母亲的劝导之下,才勉强地一点一点地背完了古诗,当时背得真是费劲啊!好不容易背完了一首,一会儿便又七零八落,只剩下半斤八两了。磕磕碰碰,总算是全背了出来。但不久便又在记忆中模糊了……
开学了,当古诗在我脑子里只残留着一星半点的记忆时,老师却说:“星期天晚上要考古诗了。”遭了!我只有努力地搜寻着背古诗时的记忆,发现缺了的,便补回来。那几天中午吃完饭回教室就可以发现同学们都捧着《当代学生》背古诗:“《南园》,唐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
终于,要考古诗的星期天晚上到来了,我却因故迟到了,发现教室里空空如也,心里一惊,难道古诗不在教室里考?后来才知道,在阶梯教室考。我拿着笔紧张地进了考场,我坐下来看了看试卷,“___________,清泉石上流。”这横线上到底该填什么呢?记得以前背过的,现在却一点也想不起来了。再往下做吧,啊!又忘了!之前背过的古诗真的像“清泉石上流”一样都流走啦?是的,都流走了,丝毫没有任何踪迹留给我,但我的脑海中又不时地浮现出一句又一句的相似诗句,但又不断地被否决。要知道,大海捞针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啊!脑袋里又一片空白,什么都记不起来了。我只能又努力去搜索记忆中残存的碎片,把它们用看似正确的语句拼写在试卷上……
突然,记忆的开关大开了!该做的都差不多做上了。几经周折,我基本算是写完了试卷。我不能确定写下的诗句是正确的,也不能肯定它是错的,只能把它抛在一边,竭尽全力地再去填补试卷上剩余的几个空白。
古诗文试卷批好发了下来,我的成绩还过得去,比我想象得好一点。不过,现在回过头去看五年级课文中的古诗文真是好容易呵。
9 500字作文 读文言文《学奕》有感读《学弈》有感
我学过不少篇课文,从这些课文中,我认识了舍己救人的蒙古猎人海力布,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淳朴、憨厚的少年闰土,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学弈》一课中所讲的故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全国最会下棋的弈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但是他们的学习态度却不同:一个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而另一个人却“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然是与同伴一起学,但却心不在焉。同时学棋,三心二意的人永远不如专心的人学得好。这个短小的故事,给了我多少启迪呀!
其实,我以前就是一个干什么事都不专心的人,常常是干这件事还想着另一件事。有时候,心里像长了毛刺,总不能脚踏实地地学习,生活中的我得到了许多教训。
记得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睡醒觉,赶紧写起老师布置的作文来。但却一边写一边用眼睛瞧着桌上的小闹钟,一看到了三点十分,便“啪”的一下放下手中的笔,伸手拿过收音机,迅速拨到交通频道,顿时传出播音员阿姨悦耳的声音:“下面请听蔡依林的《消失的城堡》……”嗬,太棒了!我哪能错过这样的良机,顺手将作文扔到一边,抱起收音机就听起来了。听,她优美的声音:“记忆飞走了……我要孤单的思考……真的很好……再也不需要,消失的城堡……”我被陶醉了,还学着唱。忽然妈妈推门进来,见我唱的如此入迷,就说:“做功课的时候,又听音乐,能把功课做好吗?”我一吐舌头,冲妈妈做了个鬼脸,抓起笔就又匆匆忙忙地写起作文来。心里却嫌妈妈来的不是时候。
第二天,老师指着作文本说:“你读读作文,连句子都不通!”我一看,觉得作文中的话好像在哪听过。怎么连歌曲里的“记忆飞走了”都写在作文里面啦?哎,都是我自己学习不踏实呀!这样做多么像《学弈》中那个三心二意学下棋的人哪!他一边学下棋,一边想射下天鹅;我一边写作文一边想听歌曲,不专心致志,没有毅力,怎么能学到本领呢?
著名画家达·芬奇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克服任何障碍。”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呀!那个三心二意学棋的人,是不如别人聪明吗?不是,是因为他没有顽强的毅力,没有刻苦学习的精神。我经历的这件事,不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吗?我要向《学弈》故事中专心致志学下棋的人学习,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勤勤恳恳学本领,将来才能为祖国做贡献,否则便会一事无成。
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奠基性和权威性思想价值的著作,是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走向产生过深远而重大影响的著作。儒家经典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和魂。
儒家的“六艺”之学,也就是经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一种价值体系。经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传统国学的主要内容,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思想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根和魂。
今天我们不应该仅仅把“六艺”之学作为文、史、哲等学科的研究材料,而更应该从中挖掘对我们现代伦理道德建设有价值的精神元素。因为“六艺”之中蕴含着丰富的、系统的伦理文化精神,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对于社会起到过重要的教化作用。
扩展资料:
代经典著作的代表
传统社会,像汉唐重视“五经”,主要是重视政治方面,就是政治制度、政治哲学,宋代重视“四书”,考虑是在教育、在心性修养方面。心性修养是个体的事,个体的事务就注重在心性方面。我觉得对现代社会来说,“四书”还是最重要的。
“四书”比较简洁,一下子直透心性。以“四书”为中心,当然还要有一些别的东西,比如说有些读起来比较方便的,像宋儒朱子的《近思录》,明儒王阳明的《传习录》,都可以去读。
《古文观止》读书心得
《古文观止》是本好书,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现。我喜欢读,它在我心中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辉。自我读起此书时,背过的古文不过就寥寥数文。实在是好文众多,只得走马观花般学习皮毛,而在观止的选传中,犹独钟情于《战国策》李斯的谏逐客书和三国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李斯敢写谏章批判秦王的做法是不对的,表现其的勇敢和智慧,文章结构紧凑,举例充分,论理十足,可谓是绝。诸葛孔明写《出师表》,表现他正直,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品格。下面我就选谏逐客书二段来品析。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2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写谏逐客书时,正为秦王因韩国实施“疲秦计画”,而大怒。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范围之内,于是李斯将谏章呈给秦王,秦王看之,欣然撤销逐客令。试问。如果谏章不能打动秦王,那么秦王会不会以叛党的名义杀了他。答案是肯定的。从中也可看出李斯的胆量,从容,淡定,真学才识。从文中看,亦如此。第一段以“臣闻……”作为起始,一连串的因果实例摆出,环环相扣,层次明了,接着说明为何不赞成,否定秦王的决议。第二段“夫物。”,我犹以为重要,一针见血。突出中心。
这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文,也让我对作者感到敬佩,也让我对自己感到愧疚。想想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无法自立,也没有像作者那样有主见,遇事懦弱胆小。不能沉着应对,面对一些物质的事物,也不能够地面对。所以我立志学习作者的这种精神品格。而我也很庆幸读了这本让我很惬意,很享受,很有启发的书。
没错,就是它—《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一书,是文人吴楚才、吴调侯爷孙两人在清朝康熙34年间,收集了由先秦到明末两千多年的优秀作品而著成。此书不仅包括了史传、论说文,还有见闻札记、山水游记、杂文小品和其他的应用文。另外,少量的骈文和韵文也被选入其中。大体上可以反映出中华古文的绚丽多姿以及百读不厌的文学风采。
这本书不但有收藏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有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潜质。每篇文章的寓意之深厚,令人读后回味无穷,耳聪目明,茅塞顿开。它不但教你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可以说篇篇都是做人做事的警示录,不愧堪称为“观止”。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深莫测,读后给人以宽博的想象空间。这些文章,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依然脍炙人口,可见它的生命力是何等的旺盛啊!我在通读时,对其中大家熟知的:《左传》中的《曹刿论战》,《国策》中的《鲁仲连不帝秦》,李斯的《谏逐客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诸葛亮的《出师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桃花源记》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文章,颇有偏爱。读后,深有感触,我认为这些文章,不仅是历史上公认的佳作,今天看来也是古文中的精华。
幼年听家父教过《古文观止》中的几篇文章。那时候,我对家父的讲解听不懂记不住,只知跟着念而已。其实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过后便什么都忘了。后来,等到年岁渐长,走上了工作岗位,我有暇再回过头来通读《古文观止》的那些文章,犹如牛吃草反刍,重新加以咀嚼,才觉得这些文章经天纬地,气壮山河,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从此,我就和这本书相依相伴,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文观止》的文章,总共不过200余篇,但却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
我特别钟爱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魏徵的《该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虑论》等等,由于经常读,便逐渐地会背十来篇。这么一来,我除了平时在家里翻阅《古文观止》以外,还能利用空余帅司,随时随地进行背诵复习。我把这种背诵作为一道“精神快餐,用来滋养心田。
我以为,《古文观止》是人生的一部百科全书。书中的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涵。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至理名言,光华夺目,掷地有声。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种境界,那种情怀,早已被后人奉为立身做人的万世楷模。
总之,读这本书,能够使人警醒,使人振奋,使人高尚,使人坚强。我现在虽已年过古稀,但有生之年,这本书是一定要继续读下去的,而且要一如既往地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读,为的是从中学做人。学会在任何处境下,都能好好做人。
《古文观止》,很久以前我就开始读了,但是很惭愧地是,直到现在,我还未能完全地参透其中的精华。因为作为中国一本文学巨典,它所蕴含的知识实在是太多了,而实在是不能一下子就能消化得了的。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其中选有222篇文章,其时间与空间跨度极大。这两百多篇的文章上起先秦,下至明末。作者也是各个时期的典型流派的典型代表人物,从而较客观及全面地反映了其所属时代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而正是因为文选时间跨度大,其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故而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确实是绞尽脑汁。
因为喜欢中国古代文化的缘故,所以对蕴含丰富古文知识的《古文观止》也是情有独钟,但是,因为毕竟文学基础不够,所以读起来也是很费劲的,但是也在苦恼之中增长了很多知识。
首先,《古文观止》中涉及到很多的古代礼仪方面,而且很多都是在现代被简化或者废除了的,所以要了解一篇文章,必须要借助于其他的书籍以求读懂、读透。但是,五柳先生曾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有时我觉得他说的是对的,况且要是每篇课文都这样读下去,那得读多久啊。然而,我很快又否定了这个想法,因为一篇时代的文章,它不止是一篇文章,仅仅局限于辞藻、语段,只局限在文学史,更多的是见证并记载着时代文化,反应当时的人文。在《古文观止》中更能体现出来。尤其是先秦时期的文学,如所选的《左传》的几篇文章。在国君,诸侯,士大夫等人的对话当中感受到上古时期即使衰落但仍充满魅力的严谨儒雅的礼仪。每每因此了解了一种新的礼仪时,总是不自禁地想象着那些画面,并由衷的为之感叹。
其次,在文学语言上也能有所领略。本以为学了几年的古文,那么就可以无甚阻碍地阅读其他的古典文献了。但是在读《古文观止》的时候却屡屡碰壁。因为这里涉及了很多的古文知识,是我之前不曾接触到的。尤其在读比较前时期的文章时,有很多字都是较为生僻,但是在古文中却是经常出现的。初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本想抱着侥幸的态度不去管这些不曾见过的家伙的,却总在后面的文章中遇到,最后只能乖乖地扛着本厚厚的古代汉语词典奋战。
并且,之前也曾说到,这本书的时间与空间的跨度很大,所以可以很直观地比较古代文章的一些体裁。本书所选的大部分是精湛短小的名篇,可以在接触忍耐底线之前把握其和形式之美。
总而言之,《古文观止》汇聚了中国古代的社会背景,礼仪文化,文学知识,哲学精神,故而须继续细读,深读,而不只是不求甚解。想来,要是能将此书读透,那么与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更近一步了吧。
朋友小牛发来一片古文观止观后感,没时间细看,保存先,惊为天人。
文章千古事,《古文观止》不过200余篇,但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读书读人,要读经天纬地大文章,也要读气壮山河真丈夫。我钟爱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近些更近些,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大家的拨瑟而抖动。
李密的《陈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动情。一个父亲早丧,母亲改嫁的顽童,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妪。李密此时被举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经是年逾九旬,犹是风中之烛,摇摇欲坠。树欲静而风不止,恩欲报但亲不在,最为人生憾事。儒风自汉武一朝已经吹拂了几百年,“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早已经在知识分子心中生根,更何况乌鸦尚能反哺。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晋武帝任命的当天晚上一定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从他早时任职蜀汉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的表现来看,李密不是一个隐者,但如果此时弃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当时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举孝廉,让道德上的优者来管理国家。如果欣然赴命的话,是孝还是不孝?于理何以问?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能断定当时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点可以肯定:李密是一个克己的光辉典范。
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和武昌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无独有偶,王勃的《腾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同成千古绝唱。但细品下来却是两种人生轨迹。王勃才华横溢,诗文俱佳,四杰之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传诵至今。且年少得志,14岁就被表为官。总觉得一个人太早的成功要伴随一些苦果。当王勃在腾王阁上高呤“落霞和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王勃的两次获罪大致都和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轻有关。后一次获罪还连累到他老父被贬到南荒做县令,27岁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亲的途是溺水身亡。他的陨落和他的升起一样迅速,实在是令人心痛。范仲淹青少年贫苦,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庆历新政改革的主持者。而他写《岳阳楼记》的时候已经被贬出京,庆历新政宣告失败,正是人生失意的时候。然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丝毫不见潦倒之义,反而光华夺目,掷地有声,矍烁古今。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那种心胸,那种情怀令无数英雄浠嘘不已。对王勃所能说的只是可爱,而之于范老先生却是高山仰止。
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和看了那部热播的电视剧(剧名我忘记了,只记得是陈宝国主演)之后,明朝一直被除数我认为是一个被奄割的时代。抛开外患不说,统治者的确是足够腐朽。能称上大帝的一个是洪武一个是永乐,但都残暴致极。碰到一个温柔型的,却是个玩主皇帝。玩主过气了,却来了一个不合作皇帝。就这么拖拉地过了几百年,终于迎来一个想励精图治的主,可是晚了,大清的铁骑和李自成的农民军夹得他在万岁山了辫子。然而在这么恶劣的社会环境下竟然不断出现一批铁骨铮铮的文人,真是令人菲夷。方孝孺先生算其中一个。最初认识方老先生的时候不是他那写得纵横阖捭的《深虑论》,而是“诛十族”。一介书生,手无束鸡之力,面对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这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无限赞颂。就其个人气节来看,历史上实在不多见,这正应了那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虽然灭他十族的的朱棣凶杀成性、冷酷无情,但征漠北、平安南、通西洋、修大典、建北京,在明朝诸帝中,其丰功伟绩恐怕无人能和之匹敌。被老先生视为知遇之君的建文帝未必有这么高的造诣。其实老先生的《深虑论》中也写道: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既然是天道,却偏又逆道而为。老先生在表现出无限智慧的同时又给自己挖了一个小坑,极带可爱的`迂腐。虽然老先生的迂腐掺杂着一抹血色,但我仍称之为可爱。少了这份迂腐可能方孝孺也不再是方孝孺了,单凭那篇《深虑论》可能很难让人认识他,走近他,景仰他。
读书读人,或使人警醒,或使人振奋,或使人高尚,或使人坚强,得失寸心知吧。
三年来,余每日晨读,阅毕古文观止,虽非正业,却是入职学校以来最大收获,颇为感慨,请略陈陋见。
一、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为学的入门读物,余而立之年后始读,可作为中国教育是人类历史最大笑话的明证。
二、就文集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似取《左传》传义的宗旨和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和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也比较相符。苏东坡虽曾称誉韩愈文章“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但这本是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单就文采论,韩氏文章近乎味同嚼蜡。
三、愚以为,天下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文集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气贯长虹,笔尖所及,沁人心扉。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则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同,不必苛求。
四、文集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太容易觉察,且鄙人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以立德为先,因而对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不取。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有异议,故对魏晋一代的文章几乎不取。编者是清代学者,似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观影响,故宋代理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大缺憾。另外,清代为外族入主,对这些以士自居的学者是一件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观止”未免黯然失色。
五、纵观历朝历代,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阳明心学多偏锋,皆不足法,其原因仍不得正解。个人以为,或许中华文明历经5000余年,至此已垂垂老矣,国运不济,国势保守,文风英气不足,老态有余,全无汉唐气象。从学术的角度看,中国文明自“经重于史”的时代起,即自南宋起,文明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能力就日渐衰退。从武术的角度讲,有宋一代,重文轻武,血性渐失,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自宋始,直至近代不能复兴。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被誉为自清代以来最美散文集。它选录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200余篇名篇佳作,荟萃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古文观止》篇篇焕发奇光异彩,闪耀灼见真知,包含着大量的立身做人的人生哲理。
一、自古英雄皆爱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它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一种深厚感情,和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古文观止》中有大量的爱国名言,读来催人奋进。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寥寥数语,光华夺目,掷地有声。当然,古人的爱国往往和忠君结合在一起,但又都从忠君出发,体现出恤民的精神。如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写下至理名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提醒人君注重人事,和民休息。
二、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认为忠孝是大德,是立家立国的根本,其他各种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是围绕忠孝这一核心提出来的。《古文观止》中写孝道的内容很多。汉朝旧臣李密,因为要照顾自己卧病在牀的祖母,不愿到朝廷为官,向当时的晋武帝写下了有名的《陈情表》。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围绕想要“尽孝”的心意陈述不能应诏的苦衷。“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两人,相依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文章叙述委婉,情真意切,今天读来仍然感受颇多。虽然“父母在,不远行”在交通和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已不再必要,但“常回家看看”仍然是长辈的期望,特别是在“自己需要”和“孝亲敬老”发生矛盾时,当代人是如何取舍的呢?
三、为政在于得民。
得民心者的天下,民贵君轻,这些思想和理念在《古文观止》中比比皆是,也是古代志士仁人的人生理想。《左转?季梁谏追楚师》中写道:“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这是在神权盛行时代可贵的民本思想。《古文观止》的文章,大都为文人墨客所撰。他们有的是幕僚,有的是官员,还有的是“自由作家”。幕僚们“以文载道”,表达自己的爱民思想,并进而进谏君主为政得民最为普遍。著名的如唐朝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杜牧的《阿房宫赋》,借阿房宫之兴衰这一历史题材,极写秦始皇不惜民力的穷奢极欲,点名国家灭亡在于君主的失道病民,劝诫后人引以为戒。“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致万世而为君”。欧阳修身为滁州刺史,和宾客畅饮山水之间,一醉方休,其乐无穷,从侧面反映了他治滁期间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面貌。他写的《醉翁亭记》详述之。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士大夫们也予以鞭挞。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赋税的苛毒,表达了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民众的深切同情。“熟知赋税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四、寄情山水心地宽。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起伏跌宕。作为最美散文,《古文观止》写景寄情的文章很多,表达了作者们面对成功和失败,超然出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北宋的苏轼,才华横溢,可却仕途坎坷,在老年的时候,离妻别子,孤身被贬往黄州,在潦倒不堪之时,月夜泛舟于赤壁之上,写下了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惟江上之清风,和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明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也”!在人生最悲凉孤寂的时候,苏轼寄情于山水,在微波粼粼的月色 验人生,观照自然,旷达而洒脱。在物欲横流、精神荒芜的境况下,走向大自然,在山水间养神怡情、陶冶情操,也不失为安守精神家园、提升思想境界的方法。
总之,《古文观止》200余篇,以时代为纲,作者为目,阅读方便,查看快捷。所有文章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文章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篇篇脍炙人口、朗朗上口,篇篇说理明事、警醒来者。《古文观止》在它问世后的300多年里,成为最流行、最通俗、最广为人知、最有影响的古文选本,值得诸君放在案头,闲暇诵读,在美文中感悟人生,在美文中寻得智慧,从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求助一篇关于《古籍》的读后感
本文2023-10-28 13:58:3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8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