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古人的天气预报藏在古诗里,描写天气的古诗有哪些?
秋游原上
白居易
七月行已半,早凉天气清。清晨起巾栉,徐步出柴荆。
露杖筇竹冷,风襟越蕉轻。闲携弟侄辈,同上秋原行。
新枣未全赤,晚瓜有余馨。依依田家叟,设此相逢迎。
自我到此村,往来白发生。村中相识久,老幼皆有情。
留连向暮归,树树风蝉声。是时新雨足,禾黍夹道青。
见此令人饱,何必待西成。
初夏游张园
戴敏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寄陕州姚中丞
刘禹锡
八月天气肃,二陵风雨收。旌旗阙下来,云日关东秋。
禹迹想前事,汉台馀故丘。徘徊襟带地,左右帝王州。
留滞悲昔老,恩光荣彻侯。相思望棠树,一寄商声讴。
已凉
韩偓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用现代的天文学知识说,在北纬36度这条线附近。北极星在北极的正上方(稍有偏斜)。站在北纬36度观察北极星,它高出北方地平线36度,相对稳定不动。以36度为半径在天体上划个圆圈,这就是可见的天空。在可见的天空里,因地球的转动,在不同的季节可观测到周天的恒星圈。这个恒星圈就是古人说的二十八宿。二十八宿绕北极回环不停地转动,形成天体的一个座标,这个座标对今人的观察依然具有作用,它以北极星为中心。北极星就是古人说的北辰,人们认为它在中央不动,是天帝,有时称太乙、太一等。如果把它比作一个钟表的中心点,它的指针就是北斗七星。北斗中的天枢、天漩、天风、天权四星象一个勺子头,称斗魁或漩砚,玉衡、开阳、摇光三星象一个勺子把,称作斗柄。斗魁的前二星与北极在一条直线上不变,整个北斗星则是围着北极旋转。二十八宿犹如钟盘上的刻度,在天体这个大圆周上排开。东方七宿是角、亢、氏、房、心、尾、箕,象苍龙。北方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象龟蛇。西方七宿是奎、娄、胃、昂、毕、微参,象白虎。南方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象朱雀。斗柄是顺时针方向转,而按座标观察到的太阳月亮则是逆时针方向转。再加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行,这就是天体运行的一个大致轮廓
既然楼主了解七十二侯图,想必也是知晓天文的人,所以详细的解析我就不多说了
以下就是七十二侯物象所对应的星宿:(供你参考)
<震><巽> 东风解冻,雷山《小过卦》,危宿六度。
<艮><坎> 蛰虫始振,山水《蒙卦》,危宿四度。
<巽><震> 鱼上冰,风雷《益卦》,危宿八度。
<巽><艮> 獭祭鱼,风山《渐卦》,室宿十二度。
<坤><乾> 鸿雁来,地天《泰卦》,室宿五度。
<坎><乾> 草木萌动,地天《泰》。
<坎><乾> 桃始华,水天《需卦》,壁宿五度。
<泽><离> 仓庚鸣,泽雷《随卦》,壁宿五度。
<离><坤> 鹰化为鸠,火地《晋卦》,奎宿九度。
<震><坎> 乙鸟至,雷水《解卦》,奎宿八度半。
<震><乾> 雷乃发声,雷天《大壮卦》,娄宿二度。
<震><乾> 始电,雷天《大壮卦》。
<震><坤> 桐始华,雷地《豫卦》,娄宿十一度。
<乾><坎> 田鼠化为鴽,天水《讼卦》,胃宿五度。
<艮><乾> 虹始见,山风《蛊卦》,胃宿九度半。
<乾><离> 萍始生,泽火《革卦》,昂宿二度。
<泽><乾> 鸣鸠拂其羽,泽天《夬卦》,昂宿九度。
<泽><乾> 戴胜降于桑,泽天《夬卦》。
<离><艮> 蝼蝈鸣,火山《旅卦》,毕宿十一度。
<坤><坎> 蚯蚓出,地水《师卦》,毕宿五度。
<坎><坤> 王瓜生,水地《比卦》,觜宿一度。
<巽><乾> 苦莱秀,风天《小畜卦》,参宿六度。
<乾><乾> 靡草死,《乾卦》,参宿三度。
<乾><乾> 小暑至,《乾卦》。
<离><乾> 螳螂生,火天《大有卦》,井宿八度。
<巽><离> 鵙始鸣,风火《家人卦》,井宿十度。
<坎><巽> 反舌无声,水风《井卦》井宿二度。
<泽><艮> 鹿角解,泽山《咸卦》,井宿一十度。
<离><巽> 蜩始鸣,火风《鼎卦》,鬼宿三度。
<乾><巽> 半夏生,天风《姤卦》。
<巽><巽> 温风至,《巽卦》。
<震><离> 蟋蟀居壁,雷火《丰卦》,柳宿七度。
<巽><坎> 鹰始挚,风水《涣卦》,柳宿七度。
<乾><泽> 腐草化为萤,天泽《履卦》,星宿三度。
<乾><艮> 土润溽暑,天山《遁卦》,星宿四度。
<乾><艮> 大雨时行,天山《遁卦》。
<震><巽> 凉风至,雷风《常卦》,张宿十度。
<坎><泽> 白露降,水泽《节卦》,张宿九度。
<乾><离> 寒蝉鸣,天火《同人卦》,翼宿八度。
<艮><泽> 鹰乃祭鸟,山泽《损卦》,翼宿七度。
<乾><坤> 天地始肃,天地《否卦》,翼宿四度。
<巽><巽> 禾乃登,天地《否卦》。
<巽><巽> 鸿雁来,《巽卦》,轸宿四度。
<泽><坤> 乙鸟归,泽地《萃卦》,轸宿十度。
<巽><乾> 群鸟养羞,风天《大畜卦》,轸宿十五度半。
<艮><离> 雷乃收声,山火《贲卦》,角宿五度。
<坎><坤> 蛰虫坯户,风地《观卦》,角宿八度。
<巽><坤> 水始涸,风地《观卦》。
<震><泽> 鸿雁来宾,雷泽《归妹卦》,亢宿九度。
<乾><震> 雀入大水化为蛤,天雷《无妄卦》,氐宿七度。
<坤><离> 菊有黄花,地火《明夷卦》,氐宿九度。
<泽><坎> 豺乃祭兽,泽水《困卦》,房宿五度。
<艮><坤> 草木黄落,山地《剥卦》,心宿五度。
<艮><坤> 蛰虫咸俯,山地《剥卦》。
<艮><艮> 水始冰,《艮卦》,尾宿二度。
<坎><艮> 地始冻,水火《既济》卦,尾宿八度。
<离><震> 野鸡入水,化为蜃,火雷《噬嗑卦》尾宿七度。
<泽><巽> 虹藏不现,泽风《大过卦》,箕宿四度。
<坤><坤> 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坤卦》箕宿六度。
<坤><坤> 闭塞而成冬,《坤卦》。
<艮><坤> 鹖鸟不鸣,《未济卦》,斗宿五度。
<坎><艮> 虎始交,水山《蹇卦》,斗宿五度。
<艮><震> 荔挺出,山雷《颐卦》,斗宿六度。
<巽><泽> 蚯蚓结,《中孚卦》,斗宿五度。
<乾><乾> 麋角解,山火《贲卦》,斗宿三度。
<坤><震> 水泉动,地雷《复卦》。
<坎><震> 雁北乡,水雷《屯卦》,牛宿三度。
<坤><艮> 鹊始巢,地山《谦卦》,牛宿四度。
<离><泽> 野鸡始雊,火泽《睽卦》,女宿十一度半。
<震><巽> 鸡始乳,地风《升卦》,虚宿七度。
<坤><泽> 鸷鸟厉疾,地泽《临卦》,虚宿三度二十五分半。
<坤><泽> 水泽腹坚,地泽《临卦》。
易经,目前具体指的就是周易。
易经的始原应该是伏羲氏推演的八卦,最初是用来预测天气等现象的。
到了商末,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后,他将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至此,经易才真正系统化了。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又为周易作了注释,也就是十翼,才使易学真正成为经典中最为经典的著作。
所以说,易经至少是有三个人的贡献,一是伏羲氏,二是周文王,三是孔子。
古代有天气预报。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关于气象观测的记录。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卜辞中就有天文、气象、预测天气的记载。
到了宋代,随着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天文、气象方面的观测活动更加丰富,观测方式也多样化。下面来说说宋代的天气预报。
1、报晓人,专门的天气预报员。
在宋代,大城市里的报晓者,就担负着报告天气的任务,市民每天早晨起床,就能“收听”到报晓人带来的当日气象服务。
根据南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的记载,每天清晨四更前后,当杭州城周边的寺观开始鸣钟之时,寺观中的行者头陀就会沿街报晓兼报告天气。
若晴则说“天色晴明”,阴则说“天色阴晦”,雨则说“雨”。其报告的方式主要是寺观庵舍的行者头陀在划定好的区域内,沿街敲打铁板或木鱼,口头报告天气,为上朝的官员、宿卫的士兵以及市民服务。
当时对报晓人可能有较为严格的约束,即使是风雨霜雪等恶劣天气里,报晓人也不敢有一日停歇。
2、专门的气象预报机构
宋代气象预报分为朝廷、军队和民间等系统。朝廷的气象预报主要由太史局、翰林天文院两个机构负责。两套机构并存,互相验证,确保准确。
太史局中,具体观察天象、气象的是崇天台,又称禁台。翰林天文院也有精密高端的设备,宋史记载 “置浑仪于翰林天文院之候台。”而且有专职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培养的学生都是本院的后备专家。其学生不乏颇有成就者,典型如史序:“史序字正伦,京兆人。善推步历算,太平兴国中,补司天学生。太宗亲较试,擢为主簿。稍迁监丞,赐绯鱼,隶翰林天文院。雍熙二年,廷试中选者二十六人,而序为之首,命知算造,又知监事。”
军队另有一套气象预报,《武经总要》中的《天地日月星辰风云气候之式占候诀》5 卷,就是古代军事气象的汇总。
对一时一地社会生产、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民间单纯、实用的气象预报。在前代丰厚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宋人已经掌握运用气象的基本规律,按当地具体情况预测天气,为农业、手工业生产、商业及出行、船舶航行提供了依据。
这些经验,多凝聚为谚语,可称之为气象谚语,既有短期,更多中长期气象预报,表现出一个季度或一年的气象变化规律。正是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式,大大普及了民众 的气象知识和气象预报经验。
3、专门的气象预报图书
宋人的气象预报无疑是建立在前代总结的基础之上,有关气象及预报的图书。
除了王安礼等重修的北周庾季才《灵台秘苑》15 卷号称古代占候四大著作以及前言邢昺的《耒耜岁占》 外,南宋学者郑樵也曾系统地列出《占候风雨赋》《云气图》《气象图》等气象典籍目录17个。
《宋史》收录《云气测候赋》和《占候云赋式》等气象典籍目录26个。占候文献之多,足以说明当时占候术的兴盛。
4、准确的预报结果
历代积累的经验、技术和精密的设备,使宋代气象预报颇有成绩,有时相当准确。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公元1076年某一县城发生龙卷风的情况,是东亚关于龙卷风方面的最早记录,他阐述了彩虹形成的原因,记载了“球形闪电”。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十二月七日,太史局预报两天后有降雪,果然到了九日,一场大雪如期而至:“二年十二月丙 辰,大雨雪。前二日,太史言:月有苍白晕,西有黑气丈余,占云雨雪之象也。至是果验。 ”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四月六日,一场大约八级大风自西北袭来,刮的昏天黑地。“大风起西北,飞砂折木,昼晦数刻,命中使诣宫观建道场禳之”。显然是场沙尘暴。
这场大风早有预报。“四年二月,月犯箕。占曰:有大风。其年四月,西北大风起,飞沙折木,昼晦数刻。”根据天文变化,提前两个月预报一场大风,难能可贵。
为什么说古人的天气预报藏在古诗里,描写天气的古诗有哪些?
本文2023-10-28 14:43: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8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