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
明朝后的科举的命题范围。 简单的说法,四书0指的<大d学>、<中8庸>、<论语>、<孟子z>这四种著作;五r经指的是<易>、<书6>、<诗>、<礼>、<春秋>这五v部典籍。 虽然这些经书1在我国封建社会中3是作为5经典来遵奉的,但其实也v有时代的不b同,我们今7天x把儒家学派的经书4统称为2十x三w经是源于r南宋时代,而在之v前又p分7几e个p时期,不g同的时期对经书3有不s一x样的说法, 这是要加以2注意的。 其中6,礼经在汉朝是指仪礼,主要讲士j大v夫g阶层的礼仪,在汉朝时叫<士l礼>,晋朝时始称<仪礼>,同时还有两部讲礼的:<周礼>和<礼记>。至东汉时,学者郑玄为7这三w部礼书4作注,合称三s礼,唐以5后都列入n经书5。 另外我们最容易错误的是春秋一f书2,<春秋>本是鲁国史书7,我们称春秋一y般是指它的注解本<左传>、<公2羊传>、<谷梁传>,东汉以6后左传流传最广l影响最大u,通常情况下x我们说春秋就是指左传。 四书8在先秦前就存在的,当时尚无k四书2之k说,其中6<论语>孔7子i死后汇编的孔3子j言行录,<<孟子b>是记述旧中4国时代孟轲的政治思想的书8,而<大k学>与x<中3庸>本来是礼记里的两篇文7章,讲作学问和修身之k道的,到南宋时,学者朱熹把它们分3别独立出来加以1注解,并且和<论语>、<孟子h>合编为8一z套丛书3,作为0学习e儒家经典的初级入j门i教材,叫做<四书1章句集注>,简称“四书5”,也v叫四子n书5,此外还有个f别称叫“学庸论孟”。 另外,我要给大d家讲的是这四书1五u经内3容涉及c面广d,包括文5学、史学、哲学、政治、经济、教育、伦理、道德、天c文3地理、艺e术科技等各个o方4面。 儒学最初的课程有四门g功课,是儒生的必修课,它们是诗、书3、礼、乐,时称为5四术,约相当于e今5天p的文8学课、古代史课、政治课及c音乐课。后来增设了e易和春秋,相当于v当时的哲学课和近代史课,这已g经是孔8子m晚年的时期了s,后人l称之e为5“六7艺x”,也n叫六0经。其中5因为4古代没发明乐谱而致使乐经在战争中2失传,到汉朝时只剩下f了a其他五i经,汉文5帝时开z始设立各经学博士c至武帝时代完成系统学府,五s经之k说至此流传至今1。 而所谓国学中5儒学的十d三m经一d说,则是在唐朝的科举发明以7后,前面提到的礼分4三f礼,春秋分3三u传,分4开n计6算则是九c经,唐太l学里作为6标准的经文6由前九i经再加<孝经>、<论语>、<尔雅>,最后到宋朝时崇文5抑武又p把孟子j列入o经书3,共十w三x种,以0后再没增加,但十v三e经名字的由来更晚,大y致在明朝汇刻<十v三r经注疏>和<十x三o经古注>才m正式有了a现在通用的十g三l经之b说。 最后提提尔雅,该书8实际上i是汉朝人w在战国时代学者们积累的训诂资料的基础上e编定的一f部按意义y分4类解释的古典字典,因为2对读古经(严格意义d上m讲,中7国人j一q直在读古书3)很有帮助,所以1被尊为2经书2。 古代有个k对子i:三a星日0月4光,四诗风3雅颂。其中1风7指国风1,诗经的一p种,雅是大p雅小s雅的统称,颂也p诗书4中1的一r种载体。关于w此节,将在以5后论及t对联的艺t术一x节谈及x。y辏bk√r睽┡k√r睽┡m二r睽┡th‘ǎ
简单的说法,四书指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种著作;
五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这五部典籍。
虽然这些经书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是作为经典来遵奉的,但其实也有时代的不同,我们今天把儒家学派的经书统称为十三经是源于南宋时代,而在之前又分几个时期,不同的时期对经书有不一样的说法, 这是要加以注意的。
其中,礼经在汉朝是指仪礼,主要讲士大夫阶层的礼仪,在汉朝时叫<士礼>,晋朝时始称<仪礼>,同时还有两部讲礼的:<周礼>和<礼记>。至东汉时,学者郑玄为这三部礼书作注,合称三礼,唐以后都列入经书。
另外我们最容易错误的是春秋一书,<春秋>本是鲁国史书,我们称春秋一般是指它的注解本<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东汉以后左传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通常情况下我们说春秋就是指左传。
另外,我要给大家讲的是这四书五经内容涉及面广,包括文学、史学、哲学、政治、经济、教育、伦理、道德、天文地理、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
儒学最初的课程有四门功课,是儒生的必修课,它们是诗、书、礼、乐,时称为四术,约相当于今天的文学课、古代史课、政治课及音乐课。后来增设了易和春秋,相当于当时的哲学课和近代史课,这已经是孔子晚年的时期了,后人称之为“六艺”,也叫六经。其中因为古代没发明乐谱而致使乐经在战争中失传,到汉朝时只剩下了其他五经,汉文帝时开始设立各经学博士至武帝时代完成系统学府,五经之说至此流传至今。
经部
十三经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仪礼
其他
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新本郑氏周易 大戴礼记 韩诗外传
易纬是类谋 易纬坤灵图 易纬乾元序制记 陆氏易解 中庸
东坡易传 周易正义 轻松学诗经 尚书正义 易传
韩诗外传 毛诗正义 泰泉乡礼 深衣考误 深衣考
仪礼注疏 礼记正义 周礼注疏 春秋左传正义 大学
春秋谷梁传注疏 孝经注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 周易参同契 大学集注
孟子集注 中庸集注 论语集注 孟子字义疏证 大学问
论语注疏 孟子注疏 尔雅注疏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 宋书 梁书 魏书 陈书
南史 北史 南齐书 北齐书 周书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其他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唐才子传 贞观政要 逸周书
古列女传 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 荆楚岁时记 战国策
前汉纪 后汉纪 华阳国志 东观汉记 通典
唐会要 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洛阳伽蓝记 越绝书
前汉纪 江表志 江南野史 五国故事 邺中记
三楚新录 江南馀载 吴越备史 九州春秋 越史略
东观奏记 北狩见闻录 竹书纪年 五代史阙文 官箴
平宋录 大金吊伐录 松漠纪闻 翰林志 高士传
李相国论事集 赤松山志 真腊风土记 荆楚岁时记 北戸录
岳阳风土记 溪蛮丛笑 吴中水利书 岁华纪丽谱 吴地记
平江记事 南岳小录 岭表录异 东京梦华录 风土记
益部方物略记 游城南记 淳熙三山志 桂林风土记 朝鲜赋
南宋都城纪胜 桂海虞衡志 洛阳名园记 南方草木状 佛国记
捕蝗考 宋朝事实 大清律例 三国杂事 史通
子部
兵书类
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六韬》 《司马法》
《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
其他兵书
《孙膑兵法》 《百战奇略》 《握奇经》 《练兵实纪》 《将苑》 《何博士备论》
《三十六计》 《守城录》 《孙子略解》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兵制》 《阴符经》 《太白阴经》 《历代兵制》 《素书》 《备论》
汉哀帝时,刘歆领校秘书,发现古文经不但文字与当时立于学官的博士本有异,而且有的博士本定为今文经。他指责今文经为秦代焚书之余,残阙不全。基于此,刘歆请立古文经《毛诗》、《左传》、逸《礼》于学官。
刘歆在对今文经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又竭力提倡古文经学。刘歆认为,当时太学中的博士们所传习的经典是在秦焚书之后、由汉初经师凭记忆口耳相传下来的,因此难免会有差错。所以这些用汉初文字记载下来的 今文经 是不完全的,不是全经,也不是真经。
“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书》十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藏于秘府,伏而未发。孝成皇帝闵学残文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藏,校理旧文,得此三事,以考学官所传,经或脱简,传或间编。传向民间,则有鲁国柏公、赵国贯公、胶东庸生之遗学与此同,抑而未施。此乃有识者之所惜闵,士君子之所嗟痛也。”
这就是说,在刘歆看来,只有“古文经”才是真经、全经;而“古文经”又有三个来源:一是鲁恭王在孔宅坏壁中的发现;二是宫庭秘府藏书的公开;三是民间经师的传习。这三者比较起来,当然是从坏壁中和秘府中得到的经典更加可靠。因此刘歆竭力主张将 “古文经” 《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立为博士。其重点又在《左氏春秋》。因为刘歆认为,与通过 口说 流传下来而倍受尊崇的 公羊春秋 相比,《左氏春秋》是由左丘明执笔记录下来的孔子与左丘明一起研究鲁国历史的成果,因此它最能代表孔子的思想。
刘歆说:“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乃称曰:'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朝聘以正礼乐。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及末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谷梁》、《邹》、《夹》之传。四家之中,《公羊》、《谷梁》立于学官,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
在这里,我们除了注意刘歆所谓只有《左传》才是孔门真传之外;我们还应特别注意的是,在古文经学家刘歆的笔下,孔子已由今文经学中受天命 的 圣王 和谶纬神学中作为 黑帝之子 的神还原成了一个研究古代制度文化的学者、还原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这是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谶纬神学的最大不同之处。 汉武帝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学,今文经学长期垄断汉代官学。后今文经学逐渐陷入了僵化和烦琐,且又与谶纬结合,流于妄诞,西汉后期见衰。同时,古文经学却不断发展壮大,王莽当政时一度得立学官,东汉后期逐成压倒今文经学之势。
汉末,古文经学家马融、郑玄兼采今、古文之说,今、古文之争遂息。至清代,今、古文经学之争再起,古文经学的治学路数为乾嘉学派和章太炎等所发扬,今文经学则为常州学派所复兴,并最终成为康有为推动变法维新的理论依据。
四书五经
本文2023-10-28 14:58:4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8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