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救万全膏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1收藏

普救万全膏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医学心悟》卷三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普救万全膏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26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普救万全膏 1 拼音

pǔ jiù wàn quán gāo

2 《医学心悟》卷三 21 方名

普救万全膏

22 组成

藿香1两5钱,白芷1两5钱,当归尾1两5钱,贝母1两5钱,大枫子1两5钱,木香1两5钱,白敛1两5钱,乌药1两5钱,生地1两5钱,萝卜子1两5钱,丁香1两5钱,白芨1两5钱,僵蚕1两5钱,细辛1两5钱,蓖麻子1两5钱,檀香1两5钱,秦艽1两5钱,蜂房1两5钱,防风1两5钱,五加皮1两5钱,苦参1两5钱,肉桂1两5钱,蝉蜕1两5钱,丁皮1两5钱,白鲜皮1两5钱,羌活1两5钱,桂枝1两5钱,全蝎1两5钱,赤芍1两5钱,高良姜1两5钱,元参1两5钱,南星1两5钱,鳖甲1两5钱,荆芥1两5钱,两头尖1两5钱,独活1两5钱,苏木1两5钱,枳壳1两5钱,连翘1两5钱,威灵仙1两5钱,桃仁1两5钱,牛膝1两5钱,红花1两5钱,续断1两5钱,花百头1两5钱,杏仁1两5钱,苍术1两5钱,艾绒1两5钱,藁本1两5钱,骨碎补1两5钱,川芎1两5钱,黄芩1两5钱,麻黄1两5钱,甘草1两5钱,黑山栀1两5钱,川乌(附子)1两5钱,牙皂1两5钱,半夏1两5钱,草乌1两5钱,紫荆皮1两5钱,青风藤1两5钱,大黄3两,蜈蚣35条,蛇蜕5条,槐枝35寸,桃枝35寸,柳枝35寸,桑枝35寸,楝枝35寸,榆枝35寸,楮枝35寸,男人血余3两(以上俱浸油内),真麻油15斤(用20两秤称),松香(棕皮滤净)100斤,百草霜(细研,筛过)10斤。

23 主治

一切风寒湿气,走注疼痛,以及白虎历节风,鹤膝风,寒湿流注;痈疽发背,疔疮瘰疬,跌打损伤;腹中食积痞块,多年疟母,顽痰瘀血停蓄,腹痛泄利;小儿疳积;女人症瘕;咳嗽,疟疾。

24 普救万全膏的用法用量

贴患处;咳嗽、疟疾,贴背脊心第七椎。

25 制备方法

冬浸9宿,春秋7宿,夏5宿,分数次入锅,文武火熬,以药枯油黑,滴水成珠为度,滤去滓,重称,每药油12两,下滤净片子松香4斤,同熬至滴水不散,每锅下百草霜细末6两,勿住手搅,俟火候成,则倾入水缸中,以棒搅和成块,用两人扯拔数次,瓷钵收贮。

26 附注

倘贴后起泡出水,此病气本深,尽为药力拔出,吉兆也,不必疑惧。

古籍中的普救万全膏 《疡医大全》:[卷七]痈疽门膏药主方

水浸二日,拔去火毒,然后装磁钵内。临用摊贴。普救万全膏(《十法》)治一切风气,走注疼痛,并白虎历节

《外科十法》:[外科十法]艾灸法二

不痛而止。若内已有脓,即将乌金膏涂灸处,外用普救万全膏贴之。烂开大口,卸却瘀脓,易收功也。若口不收

《医学心悟》:[卷四]瘰

用刀针,及敷溃烂之药。若病久已经溃烂者,外贴普救万全膏,内服消瘰丸,并逍遥散,自无不愈。更宜戒恼怒

《医学心悟》:[卷六外科十法]内消法(一

不过气血乖违,逆于肉里耳。外敷以远志膏,或贴普救万全膏,内服银花甘草汤,实时消散。若系疔疮,急宜刺

《医学心悟》:[卷六外科症治方药]发背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加减香苏散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加减香苏散 1 拼音

jiā jiǎn xiāng sū sǎn

2 处方

香附子1两,紫苏梗2两,陈皮1两,甘草半两。

3 制法

上为锉散。

4 功能主治

伤寒。

5 加减香苏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煎至1盏,加生姜3片,连根葱白2茎,同煎,热服。

头痛,加川芎,白芷;头痛如斧劈,加石膏、连须葱头;偏正头风,加细辛、石膏、薄荷;太阳穴痛,加荆芥穗、石膏;伤风自汗,加桂枝;伤风无汗,加麻黄(去节),并干姜;伤风恶寒,加苍术;伤风发热不退,加柴胡,黄芩;伤风咳嗽不止,加半夏,杏仁;伤风胸膈痞塞,加制积壳;伤风鼻塞声重,咽膈不和,加苦梗,旋覆花;伤风痰涎壅盛,加白附子、天南星;伤寒鼻内出血,加茅花;伤寒气促不安,加大腹皮、桑白皮;伤风鼻塞不通,头昏,加羌活、荆芥;伤风不解,吐血不时,加生地黄;伤风不解,耳内出脓疼痛,加羌活、荆芥;伤风不解,咽喉肿痛,加苦梗;伤风中脘寒,不思饮食,加去白青皮、枳壳;伤风呕吐,恶心不止,加丁香,半夏;伤风头晕眼花,头倒支持不住,加熟附子;伤风时作寒栗,加桂枝;伤风痰壅,呕恶不止,加白附子、旋覆花、半夏;伤风后时时作虚热不退,加人参;伤风饮食不能消化,加缩砂仁、青皮;伤风1向不解,作潮热,白日至日中不退,日日如是,加地骨皮、柴胡、人参、庵(艸闾);初感风寒,头痛作热,鼻塞声重,加羌活、川芎;感风腰痛,不能伸屈,加官桂、桃仁;感风浑身痛不止,加赤芍药、紫荆皮;感风头项强急,不能转动,加羌活、官桂;腹肚疼痛,加木香;腹肚疼刺不可忍,加姜黄、吴茱萸7粒;小腹疼痛无时,不可忍,加木香,姜、枣;妇人忽然大便痛肿,不能下地,加木香、木瓜、吴茱萸;妇人被性所苦,胸膈痞疼,胁肋刺痛,小便急痛,加木香、枳壳;妇人被气疼所苦,加木香、缩砂仁;脾胃不和,中脘不快,加谷芽,神曲;伤食吐呕,泄泻腹痛,加干姜、木香;心卒痛者,加延胡索,酒1盏;饮酒太过,忽遍身发疸,或两目昏黄,加山茵陈、山栀子;中酒吐恶,加乌梅、丁香;妇人经水将行,先作寒热,加苏木、红花;妇人产后作虚热不退,烦渴,加人参、地黄;产后发热不退,加人参、黄耆;产后腰疼不止,加当归、官桂;冷嗽不已,加干姜、五味子、杏仁;脾寒,加良姜、青皮、草果;脚气,加木香、木瓜、牛膝、紫荆皮、茱萸、川楝子;感风寒发热头痛,加不换金正气散;感寒头痛,壮热恶寒,身痛不能转动,加生料五积散;饮食不下,欲吐不吐,加丁香与萝卜子;感寒头痛,发热身疼,分阴阳,加败毒、石膏;妇人产后风,脚手疼痛,生料5积散、人参败毒散,加木瓜,不换金正气散,加生地黄、川芎同煎。

6 摘录

《医方大成》卷一引徐同知方

古籍中的加减香苏散 《普济方》:[卷一百四十七伤寒门]伤寒杂治(附论)

芍药。名建中汤。治气痛等疾。加乌药、香附炒。加减香苏散(出医方大成)香附子(一两)紫苏梗(二两)陈

《卫生易简方》:[卷之一]伤寒

每服一、二钱,热酒调服。治伤寒感冒,一切杂证加减香苏散∶用香附子炒去毛,紫苏叶各二钱,陈皮一钱,甘

《丹台玉案》:[卷之六伤风门]立方

以被覆取汗为度。如或消疾或消食。以此方为主。随症加减。不得一一详赘矣。或荆防败毒散(方见伤寒门)《丹

《医学心悟》:[卷三]疟疾

,而用药得宜,应手可愈。大法,疟症初起,香苏散散之,随用加减小柴胡汤和之。二三发后,止疟丹截之。久疟

《笔花医镜》:[卷一]疫痢疟肿论治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杭州方) 21 组成 22 功效 23 主治 24 太乙紫金片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26 用药禁忌 附: 1 古籍中的太乙紫金片 1 拼音

tài yǐ zǐ jīn piàn

2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杭州方) 21 组成

茅慈菇2两,五倍子(捶破,拣去虫土,刮净毛)2两,千金子霜1两,红毛大戟1两5钱,麝香3钱,梅冰片3钱,苏合油1两。

22 功效

芳香通窍,辟秽解毒。

23 主治

霍乱痧胀,山岚瘴气,中暑昏厥,水土不服,喉风中毒,中风诸痫,小儿急惊风,以及暑湿瘟疫,秽浊熏蒸,神识昏乱危急诸症。

24 太乙紫金片的用法用量

每服3至8分,小儿酌减,凉开水化服。

25 制备方法

上各取净粉,加糯米糊捶成薄片,洒金(或用京墨),切而用之。

26 用药禁忌

孕妇忌服。

古籍中的太乙紫金片 《医学心悟》:[卷四咽喉(口舌齿唇)]走马喉风

鼻中,随以解毒雄黄丸,醋磨灌之。太乙紫金丹亦佳,紫金丹,《医学心悟》清程国彭公元16441911年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

丁香五分,柿蒂三十个;脘腹痛甚,加炒延胡钱半,紫金片四分;若转筋甚,加酒炒木瓜钱半,生苡仁六钱,原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伤寒兼证]第十七节·赤膈伤寒

气之法。连诊五日。皆从此方加减。去紫金丹。加紫金片。或加新绛、旋覆、橘络。通其肺络。或加竹沥、梨汁

《外科正宗》:[卷之二上部疽毒门]疔疮论第十七

不计其数。一女子久患劳瘵,为尸虫所噬,磨服一锭,片时吐下小虫十余条,后服苏合香丸,其病顿失,调理月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妙用]清凉法

目录 1 拼音 2 《医学心悟》卷三:通经丸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古今医鉴》卷十一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4 《竹林女科》卷一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46 附注 5 《女科证治约旨》卷二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医方类聚》卷二一○引《医林方》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眼科锦囊》卷四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本事》卷十 81 方名 82 通经丸的别名 83 组成 84 功效 85 主治 86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87 制备方法 88 通经丸的临床应用 89 各家论述 810 附注 9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10 年氏《集验良方》卷五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宋氏女科》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准绳·类方》卷三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制备方法 125 用药禁忌 13 《回春》卷六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医统》卷八十四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5 《济生》卷六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56 附注 16 《增辑验方新编》卷九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通经丸 1 拼音

tōng jīng wán

2 《医学心悟》卷三:通经丸

21 处方

当归尾 赤芍药 生地黄 川芎 牛膝 五灵脂各30克 红花 桃仁各15克 香附60克 琥珀22克

22 制法

用苏木屑60克,以酒煎,和砂糖熬化为丸,如梧桐子大。

23 功能主治

活血通经。治妇人经水先断,以后周身浮肿者。

2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9克,酒下。

血寒,加肉桂9克。

25 摘录

《医学心悟》卷三

3 《古今医鉴》卷十一 31 方名

通经丸

32 组成

归尾1两,桃仁(去皮尖)1两,大黄(煨)1两,丹皮1两,干漆(炒烟尽)1两,肉桂1两,三棱5钱,莪术(醋炒)1两,牛膝1两,麝香8分。

33 主治

经闭不通及血块疼痛。

3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米汤送下。

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皂角5钱,芫花2钱,水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4 《竹林女科》卷一 41 方名

通经丸

42 组成

三棱(醋炒)、莪术(醋炒)、当归(酒洗)、川芎、赤芍、芫花、穿山甲(炒)、刘寄奴。

43 主治

室女月经初来,不知保养,误饮冷水或用冷水洗衣、洗手,血见冷而凝,以致经闭,面色青黄,遍身浮肿。

4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酒送下。

45 制备方法

粳米糊为丸。

46 附注

《女科秘要》本方用三棱、莪术各五钱,川归、川芎、赤芍各一两,穿山甲六钱,芫花四钱,刘寄奴三钱。

5 《女科证治约旨》卷二 51 方名

通经丸

52 组成

桂心、川乌、桃仁、当归、附子、干姜、川椒、大黄、青皮各等分。

53 主治

蓄血,月水不调,疼痛,或成血瘕。

5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淡醋汤送下;温酒亦得。

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准1两,以4钱用米醋熬成膏,和余药末6钱为丸。

6 《医方类聚》卷二一○引《医林方》 61 方名

通经丸

62 组成

木香半两,当归半两,芍药1两,干漆半两(炒令烟尽为度),五灵脂半两,桂半两,广茂1两,水蛭2钱半(微炒),大黄半两,蠓虫30个(去头足翅,微炒),桃仁27枚(汤浸,去皮尖)。

63 主治

妇人经血凝滞不行,脐腹腰背疼痛,渐成血瘕。

6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温醋汤或温酒送下,日进1服。

6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醋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7 《眼科锦囊》卷四 71 方名

通经丸

72 组成

刚铁50钱,大黄30钱,没药25钱,冰糖适宜。

73 主治

妇人月经不利,男子劳瘵,或诸般内障及属于虚证之病。

7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粒,白汤送下。

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8 《本事》卷十 81 方名

通经丸

82 通经丸的别名

椒姜通经丸

83 组成

桂心(不见火)、青皮(去白)、大黄(炮)、干姜(炮)、川椒(去目并合口,微炒,地上出汗)、蓬莪术、川乌(炮,去皮尖)、干漆(炒令烟出)、当归(洗,去芦,薄切,焙干)、桃仁(去皮尖,炒)各等分。

84 功效

去故生新,调理经闭。

85 主治

经闭腹痛,血瘕,妊娠腹痛,吐血。妇人室女月候不通,疼痛,或成血瘕。怀妊34个月,头晕腹痛,不能饮食,日渐羸瘦。

86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加至30丸,用淡醋汤送下,温酒亦得,空心食前服。

87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将4分用米醋熬成膏,和余6分末为丸,如梧桐子大,阴干。

88 通经丸的临床应用

《普济方》引《医学类正方》:经闭腹痛尝有一妇人经水不行,腹中疼痛,诸医皆进温中治寒气药剂,其痛尤甚。告之亲族曰:痛不能忍,欲求自尽。举家无主。因看《本事方》通经丸论说,遂合,数服顿愈。妊娠腹痛一妇人怀妊34个月,头晕腹痛,不能饮食,日渐羸瘦,沉重危困,医治不效,已办后事。偶得通经丸服之,痛止,进食如故。月数满足,遂生一女,子母皆安。

89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经寒血闭,结成症瘕,故冲脉不行,月经不通焉。当归养血活血以荣经脉,桂心暖血温经以通经闭;川椒补火散寒,干姜温中开结;桃仁破积血以通经,干漆消除垢以化积;青皮平肝破瘕,蓬术削积溃症;川乌振发生阳之气,大黄荡涤陈积之结也。醋以丸之,酒以行之,使经寒解散,则血闭自行而症瘕无不退、月经无不通矣。

810 附注

椒姜通经丸(《医略六书》卷二十六)。《永类钤方》:入鸡子清同丸,畏漆入肠胃生疮也。

9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 91 方名

通经丸

92 组成

桂心、青皮、大黄、姜炭、蓬术、干漆、当归、桃仁、延胡索。

93 主治

妇人因经团而火升,致喉症肿痛者。

10 年氏《集验良方》卷五 101 方名

通经丸

102 组成

黑牵牛、神曲各等分。

103 主治

妇人干血经闭。

10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空心好黄酒送下。

10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面为丸,如梧桐子大。

11 《宋氏女科》 111 方名

通经丸

112 组成

川椒(炒去目)7钱,蓬术(煨)7钱,干漆(炒烟尽)7钱,干姜(炮)7钱,大黄(酒蒸)7钱,桂心7钱,桃仁7钱,川乌7钱,当归1两,青皮1两(炒),红花7钱,紫葳7钱,牛膝7钱,刘寄奴7钱。

113 主治

室女妇人,经脉不通,脐腹疼痛,潮热,或成瘕症。

11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温酒酣汤送下。

1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将一半药用米醋熬成膏,和前余药末一半为丸,如梧桐子大,阴干。

12 《准绳·类方》卷三 121 方名

通经丸

122 组成

仲景抵当丸加穿山甲、广荗、桃仁、桂。

123 主治

蓄血。

124 制备方法

蜜为丸。

125 用药禁忌

妇人伤寒妊娠不可以此丸下。

13 《回春》卷六 131 方名

通经丸

132 组成

斑蝥20个(糯米炒),大黄5钱,桃仁49个。

133 主治

经闭并干血气属血实气滞者。

13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7丸,甚者15丸,空心酒送下。

1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4 《医统》卷八十四 141 方名

通经丸

142 组成

熟地黄3两,虻虫(去头翅,炒)50个,水蛭(糯米炒)50个,桃仁(去皮尖)50个。

143 主治

经闭不通,结积成块。

14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丸,渐加至7丸,空心酒送下,以通为度。

1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5 《济生》卷六 151 方名

通经丸

152 组成

当归(去芦,酒浸)1钱半,蓬术(炮)1钱,桂心(不见火)1钱,青皮(去白)1钱,大黄(炮)1钱,干姜(炮)1钱,桃仁(去皮尖,炒)1钱,干漆(炒令烟尽)1钱,红花1钱,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放地上密盖出汗)1钱。

153 主治

室女血瘕,月经不通,脐下坚结大如杯,发则寒热往来。瘀血停留,腹中疼痛,属气实者。

15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淡醋汤送下。

1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将一半用醋煮,熬成膏,一半入鸡子清同捣匀为丸,如梧桐子大。

156 附注

《杏苑》有川芎。

16 《增辑验方新编》卷九 161 方名

通经丸

162 组成

三棱8分,莪术8分,赤芍8分,川芎8分,当归8分,紫菀8分,刘寄奴8分,穿山甲1片。

163 主治

遍身浮肿。月经不通,或成血瘕。

16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酒送下。

1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米糊为丸。

古籍中的通经丸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四妇人诸疾门]月水不利

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生姜五片。薄通经丸(出医学类正方)尝有一妇人经水不行。腹中疼痛。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三妇人诸疾门]月水不通

末。以白蜜丸如梧桐子大。酒下三丸。日三服。和血通经丸(出卫生宝鉴)治妇人经水凝滞不行。脐腹背痛。渐

《寿世保元》:[卷七]经闭

四分)生地黄(一钱)上锉一剂。水煎。空心。热服。通经调气汤治症同前。当归(酒洗)川芎白芍(酒炒)生地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一调经门]经闭

,内热晡热,自汗盗汗,饮食少思,月事不行。或用通经丸,虚证大具。余曰∶此因虚而致疟,因疟以闭经也。

《妇科玉尺》:[卷一]月经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医学心悟》卷四方之安神定志丸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安神定志丸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六方之安神定志丸 41 组成 42 制法 43 安神定志丸的用法用量 44 功能主治 5 《医便》卷一方之安神定志丸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安神定志丸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兰州方)之安神定志丸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安神定志丸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之安神定志丸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安神定志丸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活人心统》卷下方之安神定志丸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安神定志丸的用法用量 85 摘录 9 《医林绳墨大全》卷四方之安神定志丸 91 处方 92 制法 93 功能主治 94 安神定志丸的用法用量 95 运用 96 摘录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安神定志丸 1 拼音

ān shén dìng zhì wán

2 概述

安神定志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七首。

3 《医学心悟》卷四方之安神定志丸 31 处方

茯苓、茯神、人参、远志各一两,石菖蒲、龙齿各五钱[1]。

茯苓 茯神 人参 远志各30克 石菖蒲 龙齿各15克

32 制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1]

33 功能主治

《医学心悟》卷四方之安神定志丸功能养心安神[1]。治惊恐不安,睡卧不宁,梦中惊跳怵惕[1]。

34 安神定志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开水送下[1]。

每服6克,开水送下。

35 摘录

《医学心悟》卷四

4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六方之安神定志丸 41 组成

人参、白术、茯苓、茯神、菖蒲、远志、麦门冬、酸枣仁、牛黄、朱砂[1]。

42 制法

上药为细末,龙眼肉熬膏,作蜜丸服[1]。

43 安神定志丸的用法用量

日三次[1]。

44 功能主治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六方之安神定志丸功能补血养心,开窍化痰[1]。治健忘[1]。

5 《医便》卷一方之安神定志丸 51 处方

人参1两5钱,白茯苓(去皮)1两,白茯神(去心)1两,远志(去心)1两,白术(炒)1两,石菖蒲(去毛,忌铁)1两,酸枣仁(去壳,炒)1两,麦门冬(去心)1两,牛黄1钱(另研),辰砂2钱5分(水飞,另研,为衣)。

52 制法

上为末,龙眼肉4两熬膏,和炼蜜34两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53 功能主治

《医便》卷一方之安神定志丸功在宁心保神,益血固精,壮力强志,清三焦,化痰涎,育养心神,大补元气。主咽干,惊悸,怔忡,健忘。

54 安神定志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清米汤送下,日3次,不拘时候。

55 摘录

《医便》卷一

6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兰州方)之安神定志丸 61 处方

酒地4两,圆肉2两,当归2两,于术1两5钱,川芎1两,菖蒲8钱,茯神8钱,远志(炙)8钱,枣仁1两,黄耆2两,杭芍1两,党参1两,炙草1两。

62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小丸,或每丸3钱重,蜡皮封固。

63 功能主治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兰州方)之安神定志丸功在安神定志,益气养血。主心脏衰弱,惊悸失眠,精神恍惚。

64 安神定志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开水送下,或清水汤送下。

65 摘录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兰州方)

7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之安神定志丸 71 处方

党参1两,茯苓1两,柏子仁1两,远志1两,枣仁1两,茯神1两,当归1两,琥珀5钱,石菖蒲5钱,乳香5钱,

72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朱砂3钱为衣,每丸重3钱。

73 功能主治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之安神定志丸主治神志不足,心虚多梦,烦躁盗汗。

74 安神定志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下。

75 摘录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

8 《活人心统》卷下方之安神定志丸 81 处方

人参7钱,远志(去心)1两,茯神(去木)7钱,龙齿7钱,枣仁1两,当归1两,琥珀3钱,朱砂7钱,麦冬(去心)5钱,金箔10张,银箔10张,甘草5分,天竺黄5钱,生地(酒洗)1钱5分(焙干)。

82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金银箔为衣。

83 功能主治

《活人心统》卷下方之安神定志丸主治阴虚血少,神不守舍,恍惚怔忡,健忘。

84 安神定志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丸,灯心汤化下。

85 摘录

《活人心统》卷下

9 《医林绳墨大全》卷四方之安神定志丸 91 处方

远志1两,人参1两,白茯3两,菖蒲2两,琥珀1两,天花粉1两,郁金1两,贝母5钱,瓜蒌5钱。

92 制法

上为末,姜汁、竹沥为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

93 功能主治

《医林绳墨大全》卷四方之安神定志丸主治肥人痰迷心膈,惊悸怔忡。

94 安神定志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

95 运用

火盛者,加黄连1两。

96 摘录

十星的中医典籍:

《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

九星的中医典籍:

《温病条辨》,《内外伤辨惑论》,《内科摘要》,《外科发挥》,《温热论》,《景岳全书》,《正续名医类案》,《脾胃论》,《兰室秘藏》,《正体类要》,《张氏医通》

八星中医书籍:

《旧德堂医案》,《伤寒来苏集》,《临证指南》,《医学衷中参西录》,《陆氏三世医验》,《寓意草》,《丹溪心法》,《冯氏锦囊》,《温热经纬》,《王孟英医案》,《医宗必读》,《杂兵源流犀烛》,《证治汇补》,《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宣明论方》,《医学心悟》

注意看一下图中两册中医书籍左上角,回答中的所有中医书籍在均出自基内,且内中都有电子书的中医书籍可看

点评一下这些中医书籍:

《温病条辨》《温热论》

有人说现在人没多少温病,所以条辨不重要,其实只是医生没研究过温病,不觉得该用而已。比如桑杏汤,沙参麦冬汤,桑菊饮都非常常用,包括宣痹汤,加减复脉汤,加减木防己汤也都常用,关键在于会不会用,想不想得到。

《景岳全书》

我极爱读景岳全书,景岳因杂症谟偏于补阴而被诟病,其实景岳哪里算偏,如《医贯》,《杂症会心录》才能叫偏,景岳教人八纲辨证,教人治病求本,教人重视补虚,教人少开大方,我毫不讳言,这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书。

《正续名医类案》

读一读这种综合性的医案,可以学到各家所长,因此这本书尤其重要,我更爱读续一些。

《脾胃论》,《兰室秘藏》

李东垣真的很神,方子神,议论神,配伍神。对内经阴虚的发挥,及对脾胃的论述,被大多数医家认为是开千古不传之秘,我也这样认为。

《内外伤辨惑论》

用我自己的一个医案来表述我的观点吧。

余挚友某,畴昔自诉头痛,咽痒,腹胀,失眠。余诊之,脉沉而弱,曰:此气也。以四七汤合七气汤加槟榔,大腹皮。七日服用不过四剂,而气顺咽清,头痛大减。余询其仅服四剂之故,其曰:七日以来大醉三次,是以未饮。

《内科摘要》,《外科发挥》,《正体类要》等

薛立斋是中医历史上的关键角色,他讲的方剂,每个方贡献,我都恨不能背下来,对药物的理解也是巅峰水平。当然最最关键的是医案,其实也备受诟病,即便大家如李冠仙也会对薛一男子,一妇人这种语焉不详的记载发起抨击。但即便如此,薛氏医案的详实,和通过补虚治疗大病的思路也可称震古烁今,就看你能不能识证了。

《张氏医通》

张璐是明末清初极耀眼的大家,同时代的傅青主,吕留良,高鼓峰也都毫不逊色,但成就最高的反而是张璐,医通极厚,极能扩宽思路,而且百家理论无不摘录,足称王道。所以这种书更要反复看,反复抄。明清医家但凡不刚愎自用,能够尽得百家之长的,都是大家,不可忽视。

《冯氏锦囊》

这本书包罗万象,包括儿科妇科,这本书讲的也很全面,甚至冯兆张被尊为儿科大师。锦囊中的药性讲的也极好,而且没有那么多装的色彩,八星群书,锦囊第一,足称完备。

《温热经纬》《王孟英医案》

温病有多重要,这两本就有多重要,甘寒养阴,轻可去实,重视津液等等。四明称伤寒论全书都在提醒医生要重视津液,王孟英用详实,丰富的医案告诫我们温病学的不可或缺,与薛立斋作摘要异曲同工,不过读这本书不能走入误区。医生不能撇开莫须有的门路之见,妄学医。

《医宗必读》

这本书算是指路明灯,但凡李中梓写的,都非常经典,无论医论,脉学,还是药理,内科,都极有过人之处,我连个尤其也写不出来,足见这本书之经典。最可惜的是,必读中的内科太少了,真的意犹未尽。另外,用这本书学伤寒也蛮不错。

《杂兵源流犀烛》

这本书与医通可谓双璧,一句废话都没有,全是干货,不过恐怕老沈也未必能够全部记住,最后的还是作为工具书,天天翻看,开发思路。

《证治汇补》《旧德堂医案》

我极赞赏李用粹,李很少用成方,顶多选一个小方打底,然后根据病人的病情加减用药,这是最高明医生的选择,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这本书我抄的次数最多(除脉学书),基本每天上班都带,

《伤寒来苏集》

柯琴是一位神人,极聪慧,解古方也解的极妙。伤寒的注解我基本读完了,还是推荐这一本,别的我都不会再提,特别是近人的著作,免得打口水仗。历代医家治病,但凡多读过基本医案,也不会说出六经与经络无关这样的话,言尽于此。

《临证指南医案》

这是一本极不适合初学者或者半瓶水的书,认真学的,读了自然能发掘奇妙,不过还是可惜太过语焉不详,但顶级中医治病大略如叶天士,能够留下这本书,就已经幸甚,我推荐读原书,徐灵胎有太多稀奇古怪的想法。

《医学衷中参西录》

是个中医,应该没有不读这本的,只是可惜这本书并不全面,不过但凡讲到的都足可效仿,只是白璧也有微瑕,千万别尽信一家之言,白术山药必用生,我是不信的。没人不喜欢这本书,张的新方我也常用。

《陆氏三世医验》

脉学是中医中璀璨耀眼的宝珠,如果不能精通,那就是方证对应,和朱丹溪批评过的局方之学并无不同,这本书是学习脉学,研究古人医案最重要的一本书之一,而且大家的书都是精品,远非刚愎自用者可比。

《寓意草》

喻嘉言是个爱秀的人,历史上这种人多数不行,喻嘉言是个例外,喻氏最重要的三本书,只有这一本成就最高,讲理颇精,议论有理。不过喻也有过于自信而轻视诸老的弊端,读一读就明白了,这本读起来偏费劲些,也隐晦些,但又很重要。

《丹溪心法》《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心法这本书,算内科,总结的很到位,不过后世医家,特别是我之前写到的书都有更详尽的总结,所以一般不读也是可以的,不过我之前推荐的,我也只是读过两遍,并未太深入。《格致余论》有得说,作为医论医案的结合,而且又不长,说一句必读不为过。我读的第一本古书,就是高三逛书店买的这本,对我来讲,感情蛮深,其实这本书不太适合初学者,我当时只能当故事书读,我读过不下二十遍,自己想当然的评论都一大堆,现在看来笑掉大牙。至于《局方发挥》肯定没有八星的必要,但也很薄,而且讲了很重要的道理,半天看完不亏。

《宣明论方》

四大家的书,我只有刘河间的读不进去,唯一读进去的就是这本,刘将内经的薄厥,痿痹,风疟等扩充治法,不可谓不精,读了能更有助于理解素问,理解方药,完素极擅长内经,而且不是理论上的擅长,所以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其他的书,我认真研究后再补充。

《医学心悟》

我一直在想,这本书够不够八星,确实这本书太过简略了,只有伤寒讲的丰富,但世上懒人是很多的,不想多读书,那就读这本,不仅是个初学,哪怕学富五车也能从中学到很多,比如加味甘桔汤,止嗽散,益母胜金丹,启膈散都足称神剂,而且医论和伤寒都讲的极好,好过当代全部。所以八星是很值得的,切不可忽视。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还阳参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还阳参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性味 28 功能主治 29 还阳参的用法用量 210 注意 211 附方 212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还阳参的方剂 2 古籍中的还阳参 1 拼音

huán yáng shēn

2 《辞典》:还阳参

21 出处

《滇南本草》

22 拼音名

Hái Yánɡ Shēn

23 还阳参的别名

天竺参、万丈深、竹叶青、独花蒲公英(《滇南本草》),铁刷把、有根无叶(《文山中草药》)。

24 来源

为菊科植物长茎还阳参的根。秋季采收,晒干。

25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地下根圆形。茎直立,深绿色,有纵槽纹,分枝多。叶互生,退化成极小的刺状叶,长约05~1厘米,先端锐尖。头状花序顶生,花**。瘦果黑褐色,顶端有白色冠毛。花期夏季。

26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田边、路旁或荒地的草丛中。分布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27 性味

①《滇南本草》:"性温平,味甘。"

②《文山中草药》:"苦,温。"

28 功能主治

补肾阳,益气血,健脾胃。治性神经衰弱,妇人宫冷不孕,白带漏下,头晕耳鸣,心慌怔忡,小儿消化及营养不良。

①《滇南本草》:"治诸虚百损,五痨七伤,血气衰败,头晕耳鸣,心慌怔忡,妇人白带漏下,损伤督任二脉。"

②《文山中草药》:"健胃消食,补肾壮刚。治小儿消化及营养不良,胃痛,性神经衰弱。"

29 还阳参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

210 注意

《滇南本草》:"肺热者忌用。若误用之,令人咳血,或咳嗽带血,或鼻血,或烦躁不安。"

211 附方

①治内伤冲任,下元虚冷,久不受胎:还阳参四两,乌骨鸡一只(去肠)。入参于鸡腹内,水煮熟,去皮、油,晒干;其骨,用新瓦焙**,并肉共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早服二钱,白汤下。或为末亦服二钱。如即用参三、五钱,煨鸡、牛肉或猪肚亦可。(《滇南本草》)

②治产后腰痛:还阳参适量,煎水洗浴。(《文山中草药》)

③治虚痨:万丈深四两,草本威灵仙(小黑药)二两。炖子母鸡吃。(《云南中医验方》)

212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还阳参的方剂 寄生养荣汤

分,白芍(酒炒)1钱,桑寄生3钱。功能主治:扶阴还阳,疏风清火。主产后瘈疭发痉,角弓反张。用法用量:

元阳丹

略例》:组成:乌头、干姜各等分(并生用)。功效:还阳退阴,补益和气。主治:阴毒伤寒始得,头痛腰重,眼

还阳汤

拼音:huányángtāng《眼科临症笔记》:还阳汤:处方:川椒3钱,桂子7个,艾叶7个。功能主治

更多用到中药还阳参的方剂

古籍中的还阳参 《滇南本草》:[第三卷]还阳参

还阳参,一名天竹参、一名万丈深、一名竹叶青。味甘、平,性大温。无毒,治诸

《滇南本草》:[第三卷]白云参

白云参,俗呼还阳参、一名白奶参。独枝,绿黑叶,根肥嫩,内有乳汁,只可用

《中寒论辩证广注》:[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始得阴毒候

或无。若服凉药。则渴转甚。燥转急。有此证者。急服还阳退阴之药。即安。惟补虚和气而已。宜服正元散。退阴

《类证治裁》:[卷之一伤寒治要]经腑论

得有汗。邪虽入里,而复返乎表,是邪外出矣,故曰,还阳而向汗。夫桂枝汤,太阳伤风药也,今太阴用桂枝汤者

《医学心悟》:[卷一]经腑论

目录 1 拼音 2 《济阳纲目》卷九十一:加味益元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加味益元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加味益元散 1 拼音

jiā wèi yì yuán sǎn

2 《济阳纲目》卷九十一:加味益元散

21 处方

益元散2钱加茴香1钱(微炒黄),木香2分半,槟榔2分半。

22 制法

上为末。

23 功能主治

气滞,卒淋急痛。

24 加味益元散的用法用量

水调服。

25 摘录

《济阳纲目》卷九十一

古籍中的加味益元散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68.论痢证治法

开水送下。热甚痢剧者,一日可服五六次。名之曰加味益元散,盖以六一散加朱砂为益元散,兹则又加石膏、薄

《医学衷中参西录》:[四、医话]7.天水散治中暑宜于南方北方用之宜稍变通

可自小便泻出,又恐暑气内侵,心经为热所伤,故仿益元散之义加朱砂(天水散加朱砂名益元散)以凉心血,即

《张氏医通》:[卷十四]淋门

服四钱。长流水煎。去滓热服。日进二服。蒲灰散(益元散下)滑石白鱼散(益元散下)茯苓戎盐汤(五苓散下

《症因脉治》:[卷三三消总论]外感三消

,治上消也,加味清胃汤,治中消也,导赤各半汤、益元散,治下消也。清肺饮即甘露饮子。石膏桔梗山栀知母

《医学心悟》:[卷三吐血]十灰散

普救万全膏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医学心悟》卷三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普救万全膏的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