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是关于甲骨文的字典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2收藏

《说文解字》是关于甲骨文的字典吗?,第1张

  不是。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许慎著,成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原书十四篇,叙目一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9353字,又古文、籀文等异体同文1163字,解释十三万余字。此书在流传中叠经窜乱,今本与原书颇有出入。本书首创部首编排法,为后世字书所沿用。本书对古文字、古文献和古史的研究贡献极大。在清代研究《说文》成为专门学问,给它作注的就有数十家

  最早、影响最大的字典

  《说之解字》又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许慎。此书作于和帝永元二年(100

  年),历时21年,直到安帝建光二年(121年)才告完成。许慎在病中遣其子许冲将此

  书献给皇帝。

  《说文》旧称字书,按今天观点看,它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

  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同时,它创立了汉民族风格的语言学——文献语言学,《说文》

  就是文献语言学的莫基之作。《说文》成书不久,就被当世学者所重视。

  如:郑玄注三礼,应劭、晋灼注《汉书》,都曾援引《说文》以证字义。《说文》

  对传统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影响,后世所说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字,大体不出

  《说文》所涉及的范围,而《说文》本身则形成一个专门学科。《说文》完整而系统地

  保存了小篆和部分籀文,是我们认识更古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桥梁;《说文》的训

  解更是我们今天注释古书、整理古籍的重要依据。所以《说文》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

  价值和应用价值。

  《说文》这样一部巨著,是在经学斗争中产生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是汉代

  学术思想领域中最重要的一场论争。秦以前的典籍都是用六国时文字写的,汉代称六国

  文字为“古文”,用古文书写的经书称为古文经。秦始皇出于愚民政策的需要,把这些

  用古文字写成的《诗》《书》等典籍付之一炬。西汉初年,一些老年儒生凭记忆把五经

  口授给弟子,弟子用隶书记下来。隶书是汉代通行的文字,称“今文”,用今文书写的

  经书,称今文经。后来陆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经书。

  这样在汉代经学家中就分成了今文经学家和古文经学家。

  两派的区别不只是表现为所依据的经学版本和文字不同,更主要的表现为怎样使经

  学为封建统治服务上。今文经学家喜欢对经书作牵强附会的解释和宣扬迷信的谶纬之学;

  古文经学家则强调读懂经典,真正理解儒学精髓,为此侧重名物训诂,重视语言事

  实,比较简明质朴。许慎属于古文经学派,他编著《说文》是要以语言文字为武器,扩

  大古文经学在政治上和学术上的影响。

  《说文》全书共收单字9353个,另有重文(异体字)1163个,附在正字之末,把

  9353个字分别归在540个部首之中。

  《说文》一书的突出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建立部首是许慎的重大创造之一。汉字是凭借形体来表示意义的,因此,对汉

  字义符加以分析,把所有汉字都按所属义符加以归类,这是汉字学家的工作,这项工作,

  由许慎最先完成了。《说文》一共分540部,除了个别部首还可以合并与调整外,从总

  体上说都是合理的,都符合造字意图。许慎在安排540部的次序上煞费苦心,把形体相

  近或相似的排在一起,这等于把540部又分成若干大类,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

  义符,更正确地理解字义。

  每部所属的字的排列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依据以类相从的原则。具体说来有三

  种情况:其一,词义相近的字排在一起;其二,词义属于积极的排在前边,属于消极的

  排在后边;其三,专有名词排在前边,普通名词排在后边。

  许慎创造的540部首和一部之中各个字的排列方法,都是从文字学角度出发的,这

  种排列方法更能体现部首与部首、字与字之间的意义联系,这与后世从检字法角度的分

  部和按笔画多少分类迥然不同。

  2.训释本义。许慎之前的经学家为经典作注,都是随文而释,所注释的字(词)

  义,基本上是这个字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的具体意义和灵活意义。许慎在《说文》中紧紧

  抓住字的本义,并且只讲本义(由于历史的局限,个别字的本义讲得不对),这无疑等

  于抓住了词义的核心问题,因为一切引申义、比喻义等都是以本义为出发点的,掌握了

  本义,就能够以简驭繁,可以推知引申意义,解决一系列有关词义的问题。

  此外,许慎在训释本义时,常常增加描写和叙述的语言,使读者加深对本义的理解,

  扩大读者的知识面,丰富本义的内涵和外延。

  3.对汉字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许慎在每个字下,首先训释词义,然后对字形构造

  进行分析,如果是形声字,在分析字形时就指示了读音,如果是非形声字,则常常用读

  若、读与某同等方式指示读音。汉字是属于表义系统文字,是由最初的图画文字演变而

  来的,这样通过字形分析来确定、证实字义完全符合汉民族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而语

  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文字不过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许慎深知“音义相依”、“义傅于

  音”的原则,所以在《说文》中非常重视音义关系,常常以声音线索来说明字义的由来,

  这为后世训诂学者提供了因声求义的原则。

  4.以六书分析汉字。在许慎之前,有仓颉依据六书造字的传说。现代文字学家认

  为,六书是对汉字造字规律的总结,而不是汉字产生之前的造字模式。在许慎之前,仅

  有六书的名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没有具体阐述,更没有用来大

  量地分析汉字。许慎发展了六书理论,明确地为六书下定义,并把六书用于实践,逐一

  分析《说文》所收录的9353个汉字,这在汉字发展史和研究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

  来的重要意义,从而确立了汉字研究的民族风格、民族特色。

  《说文》问世以后,研究者蜂起。清代是《说文》研究的高峰时期。清代研究《说

  文》的学者不下200人,其中称得上专家的有数十人之多。清代《说文》之学,可分为

  四类:其一,是校勘和考证工作,如严可均的《说文校议》、钱坫的《说文解字斠诠》

  等;其二,对《说文》进行匡正,如孔广居的《说文疑疑》、俞樾的《儿笘录》等;其

  三,对《说文》的全面研究,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

  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王筠的《说文句读》;其四,订补前人或同时代学者关于

  《说文》研究的著作,如严章福的《说文校议议》、王绍兰的《说文段注订补》等。其

  中第三种最为重要,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被誉为清代《说文》四大家。4人之

  中,尤以段玉裁、朱骏声最为突出。

  《说文》问世以后,也很快就引起当时学者的重视,在注释经典时常常引证《说

  文》。到了南北朝时代,学者们对《说文》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认识。唐代科举

  考试规定要考《说文》。自唐代以后,一切字书、韵书及注释书中的字义训诂都依据

  《说文》。

  《说文》早期传本不得而知,有记载最早刊刻者是唐代李阳冰,他在代宗大历年间

  刊定《说文》,但其中掺杂李氏臆说颇多。南唐徐铉、徐锴兄弟二人精研《说文》,徐

  锴的《说文解字系传》是第一种《说文》注本,成书于南唐末年,世称小徐本,徐锴对

  李阳冰谬说多有匡正。徐铉于宋太宗雍熙年间奉旨校定《说文》,世称大徐本。另外,

  今尚存有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一卷,仅188字。清人研治《说文》,多以大徐本为

  基础,同时参校小徐本。大小徐本今天均有中华书局影印本。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意思是指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

一、原文。

锦瑟 (唐)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二、译文。

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

三、赏析。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有人说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有人说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也有人认为中间四句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从而推断为描写音乐的咏物诗;此外还有影射政治、自叙诗歌创作等许多种说法。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而言,以“悼亡”和“自伤”说者为多。 诗运用象征、隐喻的手法,创造性地发展了传统的“比兴”方法。“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想象一下: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诗人也一边在感慨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他对逝水流年的喜悦追忆,暗示自己才华出众而年华流逝。

这首诗历来注释不一,莫衷一是。或以为是悼亡之作,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侍儿锦瑟。但以为是悼亡死者为最多。有人认为,开首以瑟弦五十折半为二十五,隐指亡妇华年二十五岁。这话未免有嫌牵强。但是,首联哀悼早逝却是真实。颔联以庄周梦蝶与望帝啼鹃,间接地描写了人生的悲欢离合。颈联以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隐约地描摹了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至。最后抒写生前情爱漫不经心,死后追忆已经惘然的难以排遣的情绪。

四、作者简介。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1 高中 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正确率

提高文言文的解题正确率,方法是:多读——读是关键。

读,首先要听老师范读。从老师的范读中应该领悟些什么,请看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

……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

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于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要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也正要获得对文章的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 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文字所蕴藏着的意义等等,不是一下子就读得出来的,它是学生在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得来的。

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读音正确。这是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课文注释中对这一些都注明了读音,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这里要着重提一提“破读”的问题。

所谓“破读”,就是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如“衣”用作名词时读yī,用作动词(穿衣)时读yì;“食”在表示吃时读shí, 在表示给人吃时读sì。

不过现在有的破读音已经进入现代汉语中,一般字典也已有注明,如美好的“好”(形容词)读hǎo,爱好的“好”(动词)读hào,难易的“难”(形容词)读nán,灾难的“难”读nàn等等。而有些破读现在已不加特别区分,如叶公好龙的“叶”,旧读shè,现在可以读为yè了。

掌握破读,对辨析词性词义,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要注意停顿。

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了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要在对词句含义理解的训练中,通过诵读来实现。

此外,还要注意读出语气、读出语势,等等。 实际上,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诵的学习过程。

我们不赞成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搞繁琐的语法分析,机械的诵记名词术语,也不主张呆板的所谓字字落实、句句落实。我们主张学习文言文,要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领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最后达到将文言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

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诵读、识记、理解是同步进行的。我们所说的对文言文的理解,主要是指对文章内容上的整体的领会、把握。

这种领会和把握应当:①着眼于全篇的内容;②着眼于文意的沟通;③着眼于文章的篇章。至于背诵,这也是由于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字词的识记,词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读成诵才能做到。而且,语言文字的学习,概念和规则并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记住了规则就能说话、写作、阅读;语言学习是先实践、运用,然后理解。

因而语文学习需要背诵,而文言文的学习则更强调背诵了。 能够“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靠背诵量的不断积累。

因此,新修订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都对背诵作了量的规定。其中,小学背诵古诗词80首,初中背诵文言文20篇、古诗词50首,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

这样一些篇目全部诵读至背诵,烂熟于心,达到上述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不会有困难的。 我们提倡阅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要能基本上做到当堂背诵。

背诵当然还要讲究方法。我过去曾总结过的组块性记忆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如,意义组块:按文章意义分段组块记忆的方式;纲要组块:应用层次内容提纲组块记忆的方式;关键词句组块:通过关键词句组块来掌握文章大意、纲要,又反过来根据它们去掌握词句的识记方式;节缩句式组块:将句子节缩为短语组成组块识记单位的方式;此外,还有句群中心句组块,关联词语组块等等。限于篇幅,不展开论述。

背诵还要靠不断 、强化。丰子恺先生告诫子女读书,讲究一个“读”法。

读字的繁体笔画是22画,因此,他要求每篇诗文都须读22遍。这样就能口熟心熟,历久不忘。

过去私塾读书讲究“复背”,就是每熟读一文后,都要再把前面所学拿来复诵一次,即,读第2文,要1--2文复读,读第3文,要1--3文复读,余类推。我们或许可以把这些斥之为 “死” 读书,但我们不能排除掉这种于读书的执著精神和强化记忆的合理方式。

而且在青少年阶段利用得天独厚的记忆力,熟读成诵若干篇章,奠定满腹经纶的基础,也正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 其次,要注意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

这只能说是最基本的要求,关键有以下几点:①指出了重点掌握的基础知识的三个方面: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②作了最基本的量的规定:150个实词、18个虚词、重要的句式;③强调了“在课文中的用。

2 高中语文课外文言文怎么提高

(一)、做好阅读理解的基本条件1、基本文言字词。

无论学生根据上下文线索推断的能力有多强,倘若上下文中多数字词对他来说都是生字词的话,那么纵然是推断能力相当强,也只能是“无从下手”了。通常,阅读文段中是有超纲的文言字词的,但每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不多,一般也不会影响到对整个文段的理解和做题,而考试题目则多出自于高中40篇文言课文(有时也会涉及到古诗词)。

所以扎扎实实的掌握基本的18个虚词、120个实词,这才是“长宜之计”,切不可幻想“空中楼阁”。2、培养推断能力。

一方面可根据上下文线索进行推测;另一方面,掌握常见的构字法。比如汉字构成中的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这也是扩大学生词汇的重要方法。

3、较为广阔的知识面,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本来就是表达的一种媒介,所以,它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和“跨领域性”,如果文中内容我们本已很清楚,那么,对阅读材料自然也是未卜先知,效果必定好;而反之,即理解相对地费时费力,且有可能还是“吃力不讨好”。所以平时多读史书或浅显的古文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1、利用好教材。教材中每册课本都有两个单元的文言文,课后也有配套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练习,这些都是现成的,又是较好的适应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积少成多地掌握文言词语。

读课文,这是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主要途径。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理解教材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学生对阅读对象有了感性认识,给理解教材奠定了基础。阅读理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多层次的阅读。

文言文阅读课教学一般经过下面几个层次:第一步:略读或粗读:布置任务(理解大意)→粗读→检查。第二步:精读:布置任务(猜词义、找主旨句、抓细节等等)→按具体任务要求去读→检查。

第三步:熟读:布置任务(详细理解全文)→细读并划出段落、重点和疑点→检查。第四步:研读:布置任务(反复阅读课文,反复思考)→研读(力求从所读内容中受到启发,活跃思想,创造性地对待课文所提供的知识和结论)→检查。

最后:小结。检查的方法包括听写、选择、判断、推断等等。

以上阅读理解的几个层次经过了"读→议→再读→再议"的往复以及"整体理解→局部理解→整体理解"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阅读的宏观意识,强化了学生的信息能力,为巩固和运用知识打下了基础。

讲课文,这是对教材的进一步理解和语言学习。经过“读”的阶段,学生对阅读材料已有较为深入、全面的理解,讲是为了使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并且进行语言及写作的学习,明确作者的思路,思想感情,积累知识。

主要包括: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实词、虚词、句式及语法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应克服仅为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

做练习,这是使学生巩固知识与运用知识。学生在理解教材后,为了牢牢记住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需要做多种形式的训练,使知识在记忆中痕迹得到强化,形成牢固的联系,但学生理解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会运用知识,不等于形成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

要使学生从理解概念,掌握理论到运用知识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单靠动脑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动口、动手进行实际的练习或操作才能达到。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在反复练习中,从最初的不会、不准确、不熟练到比较会、比较准确,逐步地发展和完美善起来的,但为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技能、技巧,不仅要注意练习的数量,而且要提高练习的质量,改进练习的方法。

练习的方法有:问答--就课文提问题,提问可以是记忆性问题(答案是课文中现成的,记住就能回答)、理解性问题(答案在课文里,但不一定是现成的)、应用性问题(答案要求应用课文中的知识或新的语言知识)、创造性问题(答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其创造性)、评价性问题(答案要求学生表示个人观点,发表不同意见);就课文内容进行连贯对话;复述课文,这是课文教学较常用的以内容为中心的练习之一,可用来训练学生组织材料和说的能力。2、适当增加课外阅读材料。

每周抽出一节课,先用20分钟进行快速阅读训练。选用200个字左右、难度适中的短文,再加5-10个理解检测题,如解释字或短句,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迅速读完全文,完成习题,然后用剩下的时间检查理解准确率,进行辅导讲评。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只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是不够的。

以每周两三篇文言文来看,学生一个学期只能阅读20—30篇文言文,总计15-2万个字的阅读量,不足以使学生从中获取到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基本技巧。所以,除快速阅读外,还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目的在于增加阅读量。

向学生提供较多而且题材较广的短小成篇的阅读材料,并要求学生相互交换各自的不同阅读材料,要求每人每周课外阅读1000字的文言短文,并利用活动课的时间交流。这样,既增加了阅读量,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效率

一、高中文言文学习的六步骤 不少学生害怕学文言文,觉得自己虽然花了不少精力去学习,有了一定量的知识积累,但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独立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仍然不强,应对考试仍会感觉比较困难。

其实,攻克文言文并不难,只要找对了方法就会取得预期的效果。怎样学习文言文才能更有效呢?具体来说,可以按读、译、诵、析、结、练六个主要步骤进行学习。

读,学文言文一定要读,因为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很重要。学生应该在理解句意和正确断句的基础上多朗读。

译,根据课下注释或课外资料做到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这样学生可以利用意义记忆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便于记忆背诵。

诵,背诵是培养文言文语感的最佳方式。背诵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内容分为几个组块。

比如《过秦论》最后一段,共有六句话,可以分为三个组块,学生只要理解了意思,背诵是很容易的。 析,析就是对课文的大意、思想、人物进行挖掘。

分析过程中首 先要注意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比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侯赢为什么要自杀,联系当时士人的追求和立身之本,这个问题就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其次,要注意古为今用。

文言文教学强调人文教育,古为今用,学生要对其中的故事、人物有新的理解和评价。 结,即积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教师可以把零散的知识分为八项:通假字、活用词、特殊句式、一词多义、虚词用法、双音词古今异义、成语名句、生字生词,并做一个表格,对每一课的基础知识进行总结。 练,指学完本课后为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往往出一些题进行测试,这个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如何有效背诵高中文言文 背诵有两个明显的功能,即不仅能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翻译的效果。因此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好熟读到背诵,这对文言文阅读翻译的益处颇大。

背诵文言文不等于死读硬背,而应讲求方法,才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化整为零法。

把一篇文言文当作一个整体去笼统地读,这便像“囫囵吞枣”,因此应把这个整体分解成若干意义段落进行分段熟读才好。一篇课文经过意义段落的分解,便可看到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思路,让学生对所写的人物和事物的来龙去脉了然于胸;然后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照生活的逻辑和事情前因后果的交代,将课文贯穿起来。

这样层次既清楚了,而且学生熟读之后,很快就能背诵。此外,背诵应分段背,各个突破,直到全部背完为止。

2抄读法。这是眼、口、手、心综合运用于背诵的方法。

眼看文章的字、词、句,口念文章的字、词、句,手写文章的字、词、句,心想文章的字、词、句。当学生对文章眼熟、口熟、手熟、心熟了,全文也就容易因熟记而背出了。

3累进法。此法有如滚雪球,先读第一句,即背诵第一句;再将第一、二句连读,再将第一、二句连背,依次类推,滚动前进,累积背完全文为止。

4三抓法。它是以自然段为单位实行的“三抓”。

例如,当要背诵《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之前,可以运用“三抓”。如在第一自然段里,先抓本段的第一个字――“秦”;然后抓本段的起始句――“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最后抓本段所体现的作者思路、文章脉络――交锋发生在秦王与安陵君之间,是唐雎出使的前因,也是双方斗争的前奏、情节开端部分。

这三抓相互都起到提示作用,学生依照这些提示去背课文就容易些。 5照看译文背诵法。

即由语体文反回文言文。例如,要背诵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可以先将它逐句译成现代汉语(即“古译今”),然后根据所译的汉语,再返回古代汉语(即今译古),由古到今,再由今到古。

也就是从译文回复到原来的文言文,多次反复,不但练习了古译今,而且可以比较古今词法、句法。这样背诵原文,不论其长短,都是较为容易的。

总之,采用何种方法背诵文言文,没有定规,一是个人喜爱用什么法就用什么法,这是主观的一面;另一个则看客观的背诵效果,采取的方法既快(背诵得快)又好(背诵准确),那么它就是一个最佳的方法。 三、教师如何有效掌控古文课堂 大部分中学生“害怕”文言文,认为它晦涩难懂,但如果因此丢弃了文言阅读,就是丢弃了古代文化;丢弃了古代文,就等于丢弃了另一只眼睛,同进也丢弃了另一条腿。

因此,高考古文阅读题有增无减,而且花样迭出。那么如何让古文阅读充满乐趣、焕发生机呢? 1“读”要讲“步”。

完成文言阅读题要运用三步阅读法:第一步概览全文,明白文中的时、地、人、事和作者的看法;第二步,排除“死”字,分析关系,以求理解;第三步,扫清障碍、筛选概括,准确答题。以上“三步法”告诉我们,阅读不只是读“文”,还要会读“题”。

2“想”要讲“据”。文言语段、题目设置和手头知识,是思考的三大依据。

学生对字词的词义及用法的辨误、求正唯有从与之相关的语句、语段来分析,才能准确无误;而理解句意(译句)、判别对错,要以对句中某些关键字词译意的是与非为衡量标准,同时还要善于利用题与题之间的关联搭配来思考。 3“析”要讲“理”。

文言文阅读试题所选的文言语段中所含的“理”既有情境事理,也有逻辑事理。

4 高中语文课外文言文怎么提高,还有课外诗的赏析

首先要对文言文或诗歌的背景有所了比如作者、写作年代等,这些为诗歌整体的风格基调找到一个依托对于诗歌来说,首先是把整首诗歌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对于每个部分要找到其中的关键词和出彩的地方,而对诗歌的鉴赏中,特别要注意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融合,分析景要去分析情,分析情要展示为一种景致文言文的鉴赏首先要建立在读懂、读通、懂透的基础上,所谓读懂就是字句意思能够明白,做到准确断句,并联系上下文找出晦涩的段落的意思,在高考中并不需要每一句文言文都读懂,不懂得一定要看上下文;所谓读通,就是要找出每一个段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文段落关系和现代文的区别也不是很大,理清段落间的关系就掌握了大的方向;最后是读透,读透就是要考虑为什么那段要说那些内容,这样才能做好翻译记得采纳啊。

5 怎样提高高中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一、精选篇章,抓好熟读、背诵一环这是历来的传统经验。

要进一步研究的,是学生必须读多少文言文,背熟多少文言文,怎样才能背熟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学生要真正能够独立阅读哪怕是较浅易的文言古籍,不读上100—150篇文言文是不行的,而熟读到背诵程度的,至少在50—60篇之间。

其所以要求熟读、背诵五六十篇,是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仅熟悉文言文句法的特点,而且能掌握阅读一般文言文古籍所必须掌握的文言词语。 中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熟读、背诵50—60篇文章可能吗?如果按十个学期计算,平均每学期不过五六篇,只要增加课堂的朗读因素,只要重视背诵、默写的反复检查,只要入选的文章便于朗诵,是完全可能的。

而这三者中,精选篇章又是重要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凡是生动活泼,能引起读者强烈兴趣的作品,都是容易熟而且经久难忘的;凡是枯燥乏味,不能引起读者强烈兴趣的作品,都是难以读熟而且容易忘记的。

抓好读熟、背诵一环,督促学生反复温习是重要的,但尤须在精选文章上用功夫,要选择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让学生精读,而且要各类文章齐备。此外,在教法上要注意启发学生自学钻研,也是很重要的。

凡是采用注入式的教法,学生对所学的东西难以记住;凡是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认真钻研过的东西,学生则难以忘记。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有这个体会。

二、系统整理,掌握一定数量词语严格说来,要具有独立阅读哪怕是较浅易的文言古籍有能力,单是读了百多篇,背熟50—60篇短文还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采用科学化的教法,使学生掌握阅读一般古籍所必须撑的文言句式和常用词语。

文言句式并不复杂,教学中容易解决,本文只就词语方面来进行一些探讨。 这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到底要掌握多少文言常用词语。

文言常用词语为1350个左右。而在这些词语中,学生有500多个,实际上要着重讲析的只有800多个。

这就说明,即使是阅读《孟子》那样的古代哲学著作,在文言词语方面着重讲析800多个也就够了。 对这些要着重掌握的词语,要使学生熟悉它,读后能举一反三,单是逐课讲释是不行的,必须在一个单元结束以后,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

我的做法如下:(一)在文言虚词方面,采用点面结合,反复辨析的方法。比如代词,在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知识后,我就指导他们按人称、批示、疑问三类,共归纳出33个(包括主要不用作代词的“尔、而、乃、若”)。

然后抽出其中最常见或用法较复杂的代词如“其”、“之” 、“彼”、“夫”、“或”、“莫”等等,指导学生结合句子结构的分析,反复辨析。文言虚词,在浅易文言文中,除去古今通用或过于生僻的,大致在80个左右,其中兼有多种词性,出现频率最高的,又不到30个。

采用上述方法,这30个重点虚词,学生有反复辨析的机会。(二)在文言实词方面,采用按照特点,分类归纳的方法。

其具体做法有三,即汇合总注、古今对照、综合分析三种办法,所谓汇合总注,就是将几课中的 同义词和近义词找出来,加上总的注释。所谓古今对照,就是将几课中现已消失或古今字面相同而意义迥别的词列出来,要求学生参看注释,写出与之意义相当的现代语词所谓结合分析,是将几课中字面相同而意义有别(也就是通常讲的“一字多义”的词)进行综合性的比较分析。

例如“亡”这个字,有“逃亡”、“灭亡”、“死亡”、“离去”、“丢失”、等义,又与“无”通假。先逐课讲清其一两种意义,然后把例句汇集起来,指导学生分辨它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

(三)在涉及古代文化知识、名物制度的古名词方面可采用结合课文,适当补充的方法。现在,对文言虚词、文言实词的归纳整理,一般都比较重视,而对古代文化知识名物制度方面的名词,有的人还注意不够。

其实,这些古名词,在古籍中比比皆是。三、指导自学,扩大学生阅读面这种自学能力的培养,可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阅读课文;第二阶段,指导学生离开注释阅读课文。在这两个阶段,都注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均要求教师比逐句串释发挥更多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方面,要熟悉全部文言文教材,摸清学生的知识底子,确定在该课应着重讲清什么,并善于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来理解课文。

例如教《六国论》在词语方面,学生自学一遍以后,我根据课文中的难点和系统归纳的整理的需要,联系旧课,着重讲了“兵”、“赂”、“互”、“亡”、“暴”、“厌”、“弥”、“判”、“速”、“劫”、“以”、“盖”、“然”、“殆”、“为”、“苟”、等文言实词、虚词,有的从一字多义的角度讲,有的从古今字义异同的角度讲,有的结合句子结构分析。学生再读课文,就不感到困难了。

采用这样的教法,在开初,教学进度较慢,但过了一段时期,速度愈来愈快。大扩大阅读面方面,要配合课文,编选一些文章选段,由浅到深,由短到长,让学生标点、翻译。

此外,还应推荐一些文言普及读物让学生课外阅读。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都得力于课外阅读。

有啊,我学汉语言文学的。

恩《说文解字》是第一部以分析字形入手的字典。它是由许慎编写的。

至于《康熙字典》,它极其详细地分析字形,诠释字义,对字的来源也引许诸如明朝《正字通》这样的古籍,而且对于汉字的注音,它引《广韵》等注音法,特别是这本字典对异体字有详细介绍,现装最豪华的是内府影印本。 但是这本书它的查阅太繁琐,就是很多字根据古代形体,跟我们现在的查阅方法有很大出入,所以如果你不专门研究古代汉语方向的话,不建议你买它。

从字形和来源入手的比较全的 ,还有《中华大字典》(商务印书局)、《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辞典》等,这几个和我们现代查阅方法基本相同,其中一本是汉语专家陆费奎先生编著的。

以上是从字形字义来源查阅分析实词的,如果是查阅虚词,你还可以 找《助字辩略》等等,当然,古代汉语你也可以找《尔雅》 但是关于这方面的古籍,价格都不菲哦

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古人认为直呼其名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为避免这个所以需要取字。

古人的名字确切地说,应该是分为名、字、号这三种。名就是对自己的正式称呼,字就是对这个称呼的延续,号则表示自己的志向。

对于古人而言,直呼其名,就相当于称呼现代人的乳名(即小名),这只有长辈和亲密的人才能用的(而且还限定场合,一些严肃的场合里,即使亲密的人也不能随便叫人乳名)。

扩展资料:

古人一般称呼别人的时候,是不可以直呼其名的,通常都是称字。如果是年轻人还没有字,他们则会说:年幼,无表。所以取字的目的,就是让别人尊重他,避免直呼其名。

古人的号则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号,也就是自称的,另一种就是别人送的号。比如说晋朝的陶渊明,他家门前栽了五棵柳树,他就自称是五柳先生。又比如三国时蜀国的谋士庞统,他的号叫凤雏,他这个凤雏和诸葛亮的卧龙一样,都是庞德公送的。

其实更多的古代平民百姓甚至是没有名字,特别是古代的女孩子,这也是封建社会不平等的地方。古代的平民百姓因为受教育程度不高,也不认识什么字,所以很多时候都不给孩子起名字。

比如父亲姓李,第一个孩子叫李大,第二个儿子可能就是李二,要么就是花钱送礼找认字的先生给取个名。女孩子直接就是李氏,孙氏这样,更不会有名字。

-表字

《说文解字》是关于甲骨文的字典吗?

  不是。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许慎著,成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原书十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