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又是神话传说的故事集是什么,书中(),(),()等故事广泛流传
《山海经》是先秦重要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全书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8卷,《大荒经》5卷。内容包罗万象,主要记述古代地理、动物、植物、矿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共工撞天、羿射九日等
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楚汉相争的战火之后,先秦古籍散失很多,但《诗经》由于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因此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诗经》在汉代流传很广,尤其是鲁国人毛亨和赵国人毛苌的古文《毛诗》,在民间广泛传授,这就是后来看到的《诗经》。
9“典籍里的中国”《尚书》
1900年,在中国敦煌莫高窟的千年藏经阁中发现了《尚书》。
《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也是文化元典。记录第一次统一音律、度量衡等。孔子晚年编撰。
典:标准、规范。
读《书》的好处:
知先贤治政之本;
知朝代兴废之由;
知个人修身之要。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
尧舜禹,上古德政,鼎定九州;
夏商周,名望兴替,礼德治邦。
民本思想: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8“典籍里的中国”《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所著,开纪传体先河共130篇。
《本纪》12
《表》10
《书》8
《世家》30
《列传》70
《史记》的开篇《五帝本纪》,记录的是黄帝。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公孙轩辕,是华夏的道德楷模,人格典范;也是华夏的人文始祖。黄帝善战,炎帝善耕,炎黄联盟(合体)。
正史:家国青史,国家主修。《24史》,《史记》位列第一。
前四史:《太史公书》、《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青史:可以资政,可以育人;人人可读,人人应读。
鲁迅:欲知大道,必读史。读历史者,不可不读《史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遇李陵之祸(李广之孙)遭腐刑,写《史记》;
周文王被拘禁时推演《周易》;
孔子在窘困之时编著《春秋》;
屈原被放逐赋《离骚》;
左丘双目失明做《国语》;
孙膑被残害剜去髌骨写出《孙膑兵法》;
《诗》300篇多数是圣贤的发愤而作。
一箱《史记》,头一昏早买回了家,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打开看。
曾国藩进京考试落榜,回家借路费100两,结果路上买了《史记》。回家每日圈读十页,第二年考中进士。所以我认为《史记》对读书人来说是个吉祥物。
7“典籍里的中国”《论语》
《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及弟子的言行,1万六千字。
论:编纂。语:谈,说。
读《论语》知道如何为学、为人、为政。
《论语》的核心是“仁”。仁就得人,做人要有仁德。仁即二人,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55岁带着理想出发,周游列国14年。
1)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做到推己及人。
2)耳顺——好话坏话听在耳中,可内心十分平静。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寒松柏:指在逆境中意志坚定,坚持操守的人。
4)读《论语》就是跟孔子学习。仁者爱人,以德立人;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思想。
5)子路:(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朝闻道,夕死可矣。
6)做学问应与时偕行。
7)学《论语》如何做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何为社会做更多贡献。在《论语》中吸取心灵的力量,悟得生命的智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8)孔子的三个爱生:子贡(富而好礼),颜回(贫而乐道),子路(护卫孔子40年)。
9)孔子穷困的时候激励自己: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做好一件事,事前的准备很重要。磨刀不误砍柴工。
你会向老师求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
孔子的学生会。
身在千里之外你会做梦都想你的老师吗?
孔子的学生会。
子贡问夫子(4问)
1夫子求什么?
人人学为君子,实现天下归仁,以求天下大同。
2如何学为君子?
君子当以大道为志向,以德行为根基,以仁爱为依托,以六艺为修身。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何为仁?
爱人,孝悌,忠恕,博施众济。
4何为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6“典籍里的中国”《孙子兵法》
孙子,孙武田姓,被赐姓“孙”,字长卿,出生于齐国军事世家,是兵家之圣。20岁写完《孙子兵法》,用一生来完善这本军事巨著、兵学重典,是百代谈话兵之祖,6000字,13篇。
伍员,字子胥,楚国人。孙武的好朋友兼兄弟。
《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的军事哲学思想:慎战、不战。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重战、慎战、安国全军。
1)中华民族不好战但知兵;知兵但不好战。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2)止戈为武,打仗就是为了希望过上太平日子,战争是获取和平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3)外事和兵事都是保护国家利益的手段,能用外事解决的问题,不用兵事。
4)兵法之道应遵仁道。以人为本,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5)孙武和伍子胥在吴国兴令城郭、广积余粮、充实仓廪、充实兵库(甲坚盾固矛利),用六年养兵蓄锐的战略定力赢得了柏举之战。吴王不愿意休养生息,孙武归隐吴国山林。
6)曹操给《孙子兵法》注释,宋刻本《十一家注孙子》
《道德经》5千多字,《孙子兵法》6千字,就是看不懂,不然真想读。[呲牙]
5“典籍里的中国”《徐霞客游记》
徐弘祖, 号霞客,明朝江阴。徐家布,赛丝绸,夏天透凉,冬天暖。徐家织布买布。
外出游历,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长江溯源——金沙江。九嶷山又叫苍梧山。徐霞客30年行走于山水之间。徐母过世后万里遐征,长江溯源,三年有余。
三江源是黄河、澜沧江、长江的源头。
黄山的莲花峰,是最高峰。
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脚下有根。
徐霞客游历回家会将一路的见闻讲给母亲听。徐母寿元81。
湖北荆门郭店楚简。
4“典籍里的中国” 《道德经》
中国哲学开山之作——老子的《道德经》
中国哲学鼻祖——老子
叔本华: 《道德经》是关于理性的学说。
老子:宇宙的本源是“道”。老子成功悟道与水有关系,以水悟道。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学问;探索宇宙和万物的本源和普遍的法则;探讨人和世界的关系,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哲人究天地万物之法则。
道法自然——“道”遵循天地万物的活动与法则。生生不息的天地大道。
日出而落,日落而息。——遵循自然节奏的生活。
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度,如果超过这个度,就会造成破坏,生态失衡。
善上若水——柔韧是有力量的。学习水滋润万物的美德。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对万物的福泽就像“水”。柔韧胜刚强,拥有如水一般的性格底色。
天,福泽万物;地,成就万物;人,生发万物。
只有读不完的书,没有不会走的人;典籍如灯照亮世人,每天的积累都是向悟道迈进。
悟道求学的路上,李耳与祁清、悉达多与乔文达,是挚友也是学伴。
尹喜:紫气东来(大人物要过关)。
守藏室之史,国家图书馆的馆长。
李耳的老师——商容先生:保护天真(问题先生——有提问才有答案。)所有的哲人都是从提问开始。
“海”是最广大的水,最聪明的水,守在最低处,所以长得最大。
鱼头冲着老人
3“典籍里的中国” 《周易》
《易》的精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道本源:敬天爱人。
稻盛和夫将“敬天爱人”视为他的人生哲学。
《易经》与《易传》,经传结合成为《周易》。
《周易》是一画开天地,画出大道至简;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中华元典。
孔子(杏坛讲学):加我数年,50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读“易”就是要通晓世间的大道真理。
韦编三绝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传》,说孔子晚年非常喜欢读“易”。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易”。
《易经》是中国人感知世界,总结思想成果,指导中国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知行合一的大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的头脑,行是知的落实;真知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真知的达成。
知行合一——学到道理,就想去检验,推究事物的道理。
曾子曰:“传不习乎!”(将夫子的话记下来,进行实践应用。)
孔子的弟子记录老师的话有了《论语》
王阳明的弟子记录老师的话有了《传习录》
圣贤——能够领悟天道的人,是按天道行事,能够为百姓谋福的人。
王阳明12岁立志:做圣人,为天下人谋福。王阳明学做圣贤,并求文武双全。
高清视频,正如撒贝宁说,四百年后的读书人遇到王阳明——挺爽!爽里各爽~
《本草纲目》192万字,编写30年,校勘10年。
身如逆流船,
心比铁石坚。
忘父全儿志,
至死不怕难。
——李时珍
格物——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大医精诚——待病人,皆如至亲之想。
旋花汤(脚夫):补捞损,益精气。
伯牙鼓琴的译文如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出处
《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吕氏春秋》一书中有关于伯牙绝弦的民间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古诗原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注释
鼓:弹奏。
听:倾听。
绝 :断绝。
志在太山:心中想到高山。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曰:说。
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巍巍:高。
乎: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少选:一会儿,不久。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典故介绍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和成连先生学古琴。那时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味,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经过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鼓琴遗址
伯牙鼓琴遗址现存争议的有两处:一处是武汉市汉阳区月湖湖畔的伯牙琴台(又称古琴台),另一处是石首市调关镇境内的调弦口。汉阳古琴台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抗日战争时期毁于炮火,解放后又重修。调关古调弦亭建于宋朝,由于年久失修毁于民国,后一直未予修复。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历代毁建多次,现有建筑大多为1949年后重修。新建的古琴台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
古籍的流传形式古今很不相同,简策时代的古籍是以单篇流传;纸普遍使用之后,由于书写工具的改进,古籍开始以“集”的形式流传;雕版印刷盛行之后,古籍便以整部的批量流行了。
简策时代的古籍所以是单篇流行,主要是因为文字的载体──竹简太笨重。从出土的秦汉竹简看,通常每枚竹简只容纳三十或四十个字左右。即以四十个字算吧,一篇一万字的文章就需要二百五十枚竹简,这就是说,一部五十万字的书,就需要一万二千五百枚竹简,这无论从体积上说还是从重量上说,都是十分可观的。这就决定了当时的书籍,只能是以一篇为单位流传。例如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他在同书《老子韩非列传》亦说,韩非“故作《孤愤》、《王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我们不难看出,司马迁所列举的,都分别是今天《管子》、《韩非子》两书中的篇名,很可说明当时的书籍的单篇流行的事实。古籍的单篇流行,带来了下列后果:①一个作者的书,读者所得篇章有多有寡,不相统一;②一部完整的书,由于单篇流传而容易散佚,而且大都是整篇整篇的散佚。如《史记》一百三十篇,从司马迁写成,到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时,就已有“十篇有录无书”,即是典型的事例。
魏晋之时,纸作为一种轻便的书写工具,已逐渐普遍使用。
晋人传咸称纸“含章蕴藻,实好期文”。并说纸有“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的优点(以上引文均见《纸赋》)。这样,古籍就改变了过去单篇流行的形式,而以多篇集在一起,即“集”的形式流传了。《四库总目》“别集类”的上序说:集……其自制名者,则始张融《玉海集》,其区分部帙,则江淹有前集,有后集;梁武帝有诗赋集,有文集,有别集;梁元帝有集,有小集;谢有集,有逸集;与王筠之一官一集,沈约之正集百卷,又别选集略三十卷者,其体例均始于齐梁。盖集之盛,自是始也。(卷一四八、集部、别集类)
“集”的流传形式,大体有下列特点:①一个人的著述较为集中,为研读一个人或一个学派的著述提供了方便;②文集或诗集大都由作者或作者的亲属、门弟子编定、较为可靠;③由于“集”的容纳量视简策的单篇大大加大,钞写并不容易,故书籍很受人珍视,往往一书而几代相传,反复校勘,绝少讹误,精本较多。
自唐以后,雕版印刷盛行,书籍不仅一改而为批量流行,而且,它还作为商品进入了交易市场。这种情况带来的结果是:①书籍很容易得到;②刻版尚有讹误,则广为扩散,甚至以讹传讹;③由于商人刻书以盈利为目的,粗制乱造者往往有之。鉴于这种情况专门研究和品评版本优劣的版本学便应运而生;同时,校订文字讹误的校勘学也得到了极大发展。
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又是神话传说的故事集是什么,书中(),(),()等故事广泛流传
本文2023-10-28 15:24:0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8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