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分为哪几类内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2收藏

《诗经》分为哪几类内容?,第1张

《诗经》分为“风”、 “雅”、“颂”三部分。

1《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前十一世纪) 至春秋中叶(前七世纪)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2《风》指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共160首;

3《雅 》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共105篇;

4《颂》是国王用于宗庙祭祀的乐章, 旨在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和鬼神的巨大威灵,包括祭歌、赞美诗等,共有40篇。

亲,你好!

一般情况分可分为3部分:风、雅、颂

另外风、雅、颂可具体分为:《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6隔空分别填写:十五国风(可直接填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诗经》包括哪些内容呢?按照古来的分类包括三大部分,风、雅、颂。从艺术的表现手法上说还有三项,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就是所谓“诗经六义”,这是读《诗经》之前应该知道一点的。

那么,什么是“风”打开《诗经》,不论是古代人注解的,还是现代人注解的,头一部分就是《周南》,之后是《召南》,再往后,《邶》《鄘》《卫》,之后是《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一共十五部分。

“十五国风”的这个“国”,原本是称“邦”的。不论是“邦”还是“国”,概念都与今天不大一样,“十五国”,其实就是周王朝的十五个地区。就是说,风”是分地域的,这些“国”,有的是国,有的则不是。这些地域大致包括黄河流域、江汉地区。具体点说,黄河途经陕西、山西,转而向东,流向下游河南、河北以及齐鲁地带,最后入海。这一线,周代诸侯,举其大者有秦晋(即魏、唐风诗之地)、郑(郑风、桧风之地)、卫(邶、鄘、卫三风之地)、曹、齐、鲁之邦等;王风之区及周南、召南之地的一部分,也属于黄河沿岸一带。

再往南、东南,一为汉水与长江汇合之域,还有淮水沿岸地区,诗篇也有显示,《周南》《召南》一些篇章即与这些地方有关。国风地域的南界没有过长江。然而,西至陕甘交界、东到齐鲁大地、北至河北、南到江汉的广大区域,大致就是周王朝势力所及的范围,封建诸侯很多,是当时“华夏”的中心地带。

来,让我们再来回顾一遍诗经的六义:

让我们从“风”的原始意义再做一点分析。古代有一种现象,就是“吹风定律”。吹风定律干什么判断时令。这在东周文献中有记载。春天到了,该下地耕种了。那么,哪一天是春耕最佳时节?这需要专门的判断,方法就是吹律管。所谓律管,差不多跟后来的笛子大体相同。谁来吹律呢记载上说是“瞽”,就是一种瞎子艺人。

我们知道,在不同的气温、气压、湿度下,同一个长度的管子吹出的声调,是不一样的。古人就根据这一原理吹律,测定某一节令的到来。中国文化是农耕文明,而且,中国农耕文明是在季风气候区域里建立的,所以种地特别强调时令。任何一个农民,对时令的熟悉要比城市人敏感得多。什么时候种小麦,什么时候种瓜、种豆,时令是非常讲究的。这就要吹律管、测时节了。

请注意,因为风与时令有关,古人又相信天地有灵,所以“风”就很神秘。郭沫若先生有一部书叫《卜辞通繁》,书中说,甲骨文有这样的说法:“风”字与“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墉、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如果要说诗经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夫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还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古圣贤们皓首穷经,不能得其一二,我辈岂敢妄言诗经大意哉。

参考资料:

词条 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这个大家都很清楚,但是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现在都知道《诗经》分为风、雅、颂这三类,但实际上历史上开始的时候是这样,但是也有提出来《诗经》是分为四类的,那么就是二南(周南、召南)是一类,然后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是风,还有二雅和三颂。比较早的提出来分为四类的是宋人,宋人提出来十五国风独为一体。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严格来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么为什么十五国风都是以地域为名,那是都邑,而周南、召南独为一体呢?大家知道,周南是周公的治邑,召南是召公的辖地,宋人这样提出来,有他的一定道理。宋人是以崭新的文化视野审视之前所有的文学与文化。打破了在此之前《毛诗正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而出现了对于以往《诗经》研究的质疑,到南宋的朱熹成为集大成者,写出了《诗集传》这样重要的著作,所以说《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是研究《诗经》最重要的两部著作。宋代的王质的《诗总闻》、程大昌的《诗论》,清代的顾炎武,近代的梁启超等人都认为《诗经》分为南、风、雅、颂这四部分。当然,学术界大多数还是认为《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那么这三部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有的说是根据地域不同,有的说是作者不同,有的说是思想内容不同,其实这些说法都不够全面,因为你下这个定义只要有一个是例外的,那你的定义就不完整。宋人提出来风、雅、颂的分类是音乐的不同,乡土之音谓之风,朝廷之音谓之雅,之音谓之颂,这个观点实际是最好的,今人也基本上持这样的观点。但是还有人提出来,像郭沫若就提出来,所谓南,大家看这个南字,顶上先写一道,这一道就是横梁,底下框是铃铛,里面是铃铛的芯,说南就是铃,《南》也就是用铃来伴奏的音乐。他这个说法不是说没有道理。章太炎先生就提出来,雅也是一种乐器,像手鼓一样,两边用皮包住了谓之雅,张西堂在《诗经六论》提出来‘颂’就是‘镛’,镛就是钟,所以《颂》就是用钟这种乐器伴奏的音乐。郭老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提出来,很多的乐器实际上都是如此,比如说手风琴、风琴都是和音乐有关系的。这些说法都可以做为一类加以考虑。那么《诗经》分类分为风、雅、颂,是根据音乐的不同。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古人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的?后世学者对这也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有力者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按诗的内容和作用为依据,以《毛诗序》为代表。《序》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橘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此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尊毛派多从此说。

(二)以音别为依据,以郑樵《六经奥论》为代表。郑樵说:“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据朱彝尊《经义考》所引,李仲蒙认为,“夫《诗》者,古人之乐曲”,“诗人作之之时,固已为风、为小雅、为大雅、为颂,风之声不可以人雅,雅之声不可以人颂,不待太师与孔子而后分也”。川南宋程大昌也说:“南、雅、颂,以所配之乐名。” 近代王国维亦说:“窃谓风雅颂之别,当于声求之。”加之《诗经》原本就全是乐歌,这种“音别”说在近代影响更大。现行教材多从此说。

(三)是多重依据说。此说既标举音别说,同时又从乐歌的来源、作者及作品风格等方面来区分说明,所依据是多重的。宋代朱熹即是这样,他既指出,“风、雅、颂乃是乐章之腔调,如仲吕调、大石调”;又进而指出:“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若夫雅颂之篇, 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辞,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风则间巷风土男女情思之词,雅则朝会燕享公卿大夫之作,颂则鬼神宗庙祭祀歌舞之乐。” 而目前通用的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这一高等教育新教材,在“本书所采用风雅颂分类依据是音乐之说”之注下紧接着说:“但音乐特点的形成,与其用途和地域的特点也密切相关,而不同特点的音乐,应用场合也不同。风、雅、颂最初只是一种音乐分类,在流传中也有了内容的区别。”编者虽未明说,但其实也是采用以音乐为主的多重依据说。

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诗经》共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对于风,雅,颂的解释有种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按照音乐来划分的,因为《诗经》的诗篇当初都是乐歌,由于曲调的特点不同,划分三类,后乐谱失传,仅留歌词,我们今天看到的不过是一部乐曲歌词的底本。

风,地方乐调,这一部分共选了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乐调,称十五国风,共160篇,内容都是民歌,这十五国风是:周南(今陕西,河南之间),召南(今河南,湖北之间),邺,镛,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其中周南、召南产生于汉水和长江中游,其余为黄河中下游。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周室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者,大部分是民歌。

“雅”诗就是西周王畿的乐调。王畿,都城地区,就是渭水流域地区,雅诗就是这一地区的乐调,之所以如此,有两种解释:1,雅,同“夏”,周称西周的王畿为“夏”雅乐就是“夏乐”,夏乐就是王畿乐调2:雅,正也,雅乐即正乐,当时称诸侯国的地方音乐为俗乐,周天子的都城是全国的中心,出于尊王观念,把王畿之乐称为“正乐”两种解释都可通。“雅”诗分为大雅,小雅,大小雅类于后代的大小曲,大小调,其中小雅较接近于“国风”可能是未被贵族改造的王畿地方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数是贵族之作,少数是人民。关于产生年代,“大雅”大部分是西周初的作品,“大雅”小部分、“小雅”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

“颂”,颂是祭祀用的宗教音乐,内容分为赞美神灵,祖先的功德,颂诗中周颂31篇,产生于王畿地区,渭水流域,是西周初年作品。鲁颂4篇,商颂5篇,它们都是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品,产于鲁国,宋国(宋是商的后代)。

《诗经》分风雅颂,共305篇,产生地区包括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湖北部,写作年代大致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里。

《诗经》分为哪几类内容?

《诗经》分为“风”、 “雅”、“颂”三部分。1《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前十一世纪) 至春秋中叶(前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