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记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通用术语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3收藏

表记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通用术语有哪些,第1张

  首先来讨论古今字。古今字,由郑玄《礼记·曲礼下》首创之后,一直为后代文字训诂学家所沿用, 用来说明古今异字的现象。简单的说,古今字是一种一词多字的现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表示,在前的是古字,在后的是今字,合称古今字。比如“昏暮”这个意义的词原用“莫”表示,后来用“暮”表示,“莫”、“暮”在“昏暮”这个意义上就构成古今字。《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后一个“知”字,音zhi51,本义为知识、了解。后来引申为聪明、聪慧之义。《战国策·赵策二》:“知者功大而辞顺。”后来在“知”字底上加义符“日”,造出“智”字来表示引申义“聪明”、“智慧”。这样,“知”与“智”也就成了古今字。以上的两个例子同时也说明了古今字之所以出现的原因:一是文字的假借,一是词义的引申。相比较来说,古今字中,今字的意义范围比古字小,今字只是分离了古字当中的一部分意义、本义、引申义或者假借义,所以古字与今字的意义只是部分相同。

  其次,来说说通假字。通假字,是指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这种语言现象而言的。具体的说,就是本来有这个字却没有写,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里的“音同或音近”,必须是上古音)来表示,应该写的字叫本字,借写的字叫通假字。本字与借字之间意义上没有联系,由于约定俗成的关系,于是便成为古籍中一种公认的用字现象。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双声通假以及叠韵通假。

  (1)同音通假:是指借字和本字古音的声母和韵母完全相同。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鸿门宴》)

  (2)双声通假:是指借字和本字古音的声母相同,韵母相近。如“亡与无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亡”通“无”(《温病条辨·叙》)

  (3)叠韵通假;是指借字和本字韵母相同,声母相近。如“逝将去女。”“逝”通“誓”(《诗经·魏风·硕鼠》)

  与古今字不同的是,通假字的条件是必须两个字同时出现,同时这也是区别古今字与通假字最大的特征。通假字与古今字之间还有其他的区别:古今字的字形大部分都是前后相承的关系,假借字中借字与本字之间不存在造字相承的关系。古今字中古字与今字之间表义必有联系,而通假字之间意义基本上无联系。再者,从上可以看出,古今字读音基本相同,而通假字还有音同音近的现象。

  再者,异体字。什么是异体字呢?这里引用裘锡圭先生下的定义:“异体字就是彼此音义相同而外形不同的字。严格地说,只有用法完全相同的字,也就是一字的异体,才能称为异体字。但是一般所说的异体字往往包括只有部分用法相同的字。严格意义的异体字可以成为狭义异体字,部分用法相同的字可以成为部分异体字,二者合在一起就是广义的异体字。”更具体简洁的定义要数蒋绍愚先生在《古汉语词汇纲要》中指出的“异体字是人们为语言中同一个词造的几个形体不同的字,些字意义完全相同,可以互相替换。”

  异体字是由于造字方法不同而产生的,它的结构方式大概有6种:①造字方法不同。②改换意义相通的形符。③改换读音相近的声符。④变动形符与声符的位置。⑤采用形符与声符的变体。⑥形符与声符都改变。

  睹—靓 咏—诛 砖—城 铺—哺 雇—鸯(形符不同)

  鲜—鳝 坟—愤 蹬—踪 咱—咬 简—笋(声符不同)

  概—粱 寻—略 群—拿 惭—新(形符、声符位置不同)

  腾—从贝,肤声。剩—从刀,乘声。(形符、声符都不同)

  异体字与古今字不同,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换,而古今字中“今字”的意义包含在“古字”之中,所以古书中的“古字”可以代替“今字”,但“今字”只能代替“古字”中的一部分意义。

  异体字与通假字也不同,通假字与本字意义不同,相互代替会产生歧义。异体字形体不同但音义无别,相互代替不会产生歧义。比如《史记·项羽本纪》“沛公不胜杯杓”中,“杯”就是“酒杯”的“杯”,“杯”与“杯”形体不同,但意义完全一致。

  虽然上述已经基本阐释了三者之间的区别,但是具体的情况还是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证明。首先只有弄明白三者最基本的定义,才能在应用中进一步认识清楚。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如下: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礼、气气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适适、征征、余馀。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17、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18、韵脚: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19、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20,换韵:不一韵到底,中途变换成不同的韵押韵的押韵方式,交韵的情况不是。

21、天籁: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

22、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23、叶音法:一种应该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认为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和谐,没有根据。

24、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

25、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

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如“蚤起”,蚤通早。

27、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28、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

29、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

30、《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

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

3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

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完全的韵文。

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

37、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

38、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是律诗的大忌。

39、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

40、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另外又一种情况,只要求字面相对即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对仗一般平仄相对。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

41、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合对句完全或者基本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

42、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3、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

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

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

47、小令: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

48、赘韵:曲中不必用韵的地方用韵。

49、衬字: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

借字的同音字:杢、杰、桀、桝椄、楬、楐、楶、榤、

有借字的成语:

东挪西借

读音: dōng nuó xī jiè

释义: 指到处挪借款项

借古讽今

读音: jiè gǔ fěng jīn

释义: 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

借花献佛

读音: jiè huā xiàn fó

释义: 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借坡下驴

读音: jiè pō xià lǘ

释义: 凭借有利的地势下驴。比喻利用有利条件行事

背城借一

读音: bèi chéng jiè yī

释义: 背:背向;借:凭借;一:一战。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借酒浇愁

读音: jiè jiǔ jiāo chóu

释义: 借助酒来排遗心中的积郁。

借面吊丧

读音: jiè miàn diào sāng

释义: 意谓虚有其表。

借交报仇

读音: jiè jiāo bào chóu

释义: 帮助别人报仇。

借贷无门

读音: jiè dài wú mén

释义: 借贷:借钱。没有地方借钱。

借风使船

读音: jiè fēng shǐ chuán

释义: 风向哪里吹,船往哪里行。比喻凭借别人的力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借书留真

读音: jiè shū liú zhēn

释义: 指借别人的书,抄写后留下正本,把抄本还给别人。

借题发挥

读音: jiè tí fā huī

释义: 借着某件事情为题目来做文章,以表达自己真正的意见或主张。也指假借某事为由,去做其它的事。

借箸代筹

读音: jiè zhù dài chóu

释义: 原意是借你前面的的筷子来指画当前的形势。后比喻从旁为人出主意,计划事情。

借尸还魂

读音: jiè shī huán hún

释义: 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以另一种形式出现。

借刀杀人

读音: jiè dāo shā rén

释义: 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草船借箭

读音: cǎo chuǎn jiè jiàn

释义: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借公行私

读音: jiè gōng xíng sī

释义: 借公事的名义谋取私利。

借古喻今

读音: jiè gǔ yù jīn

释义: 借:假借;喻:比喻。假借古人古事比喻现实中的今人今事。

借剑杀人

读音: jiè jiàn shā rén

释义: 见“借刀杀人”。

借景生情

读音: jiè jǐng shēng qíng

释义: 借眼前的事物激发思想感情。

借客报仇

读音: jiè kè bào chóu

释义: 帮助别人报仇。

借篷使风

读音: jiè péng shǐ fēng

释义: 比喻借他人之力办事。

借身报仇

读音: jiè shēn bào chóu

释义: 见“借交报仇”。

借尸还阳

读音: jiè shī hái yáng

释义: 犹言借尸还魂。

借水推船

读音: jiè shuǐ tuī chuán

释义: 亦作“借水行舟”。谓趁势行事。

借水行舟

读音: jiè shuǐ xíng zhōu

释义: 见“借水推船”。

柳下借阴

读音: liǔ xià jiè yīn

释义: 比喻请求别人的庇护。

凭城借一

读音: píng chéng jiè yī

释义: 背城借一。谓与敌决一死战。

探丸借客

读音: tàn wán jiè kè

释义: 《汉书•酷吏传•尹赏》:“长安中奸猾浸多,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赇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丧。”后以“探丸借客”喻游侠杀人报仇。

运筹借箸

读音: yùn chóu jiè zhù

释义: 同“运箸”。

张良借箸

读音: zhāng liáng jiè zhù

释义: 张良:西汉时刘邦的谋臣。箸:筷子。张良借(刘邦的)筷子为他筹画指点。比喻出谋划策。

借镜观形

读音: jiè jìng guān xíng

释义: 〖解释〗借:凭借。比喻参考和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

有借无还

读音: yǒu jiè wú huán

释义: 〖解释〗指借别人东西耍赖不归还。

老虎借猪,相公借书

读音: lǎo hǔ jiè zhū,xiàng gōng jiè shū

释义: 相公:旧指读书人。比喻东西正合自己的心愿,到手后就据为己有。也比喻各有各的爱好。

凿壁借光

读音: záo bì jiè guāng

释义: 凿:挖。在墙上凿一小孔,借邻居的灯光读书。形容家贫刻苦读书

初中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是根据具体语境释词,释词即将句中某个关键词解释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这些词对理解句意至关重要,多为文言中的常用词,故释词教学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我认为初中文言文的释词教学更应引导学生给常用词分类,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还能使学生感知汉语言运用的规律,为高中阶段的规律性学习奠定基础。我在释词教学中就致力于让学生由大量支离破碎的死记硬背提升到认识汉语词语运用规律,并且能活用现代常用词,直至最终完全脱离教师讲解独立阅读。

我让学生将文言词语归成四种:单义词和多义词,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这里的“单义词”,包括词典中的“单义词”,也包括字典中是多义项但初中课文中反复出现在不同语境中却只有一种义项的情况,如“尝”“辄”等作时间副词时。可引导学生将课文学过的所有例句归纳后记住。

多义词指的是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含义,这样的词多是至今仍然鲜活的词,是文言词语教学和考查的重中之重,尤其应在初中花功夫梳理并牢固掌握。我在教授多义词释义时,曾经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组词,给此单音节词组成现汉中常用的双音节词或译成现代汉语中的说法,然后放入句中读一读,此意是否讲得通。如“过”在现汉中有“经/路过”“超过” “过错/失”等,在 “三过家门而不入”“过犹不及”“人谁无过”中分别组词, 均符合句义,但“过错/失”义放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就说不通,“过错/失”是名词,此处意为“有过错/失并且能够及时改正是非常好的”,需要动词,故须运用第二种方法。

方法二:词类活用。释义放入句中不通顺,要变通才能符合现汉的表达习惯。如“其岸势犬牙差互”的“犬牙” 释为“狗的牙齿”,句意为“那溪流两岸的地势狗的牙齿互相交错”,不通!进而猜想可能是说“那溪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以此来形容那里的地势比较复杂。这就是文言中经常使用的“词类活用”,绕开这个常用规律不讲,中考又要考,光叫学生死记肯定不行。

方法三:总结多义项并辨析。如,“许”在文言中乃常用多义词,“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中均为“表约数”,即可推知在数量词后“许”表约数;“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中“许”表处所,“何许”经常连用,而“几许”连用,因“几”是数词,“几许”之“许”只能表约数;“安陵君其许寡人”“遂许先帝以驱驰”二句中因后面均有名词做“许”的宾语,“许”作动词“答应”解,而后者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为诚意所动而出山,故“答应”中有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郑重,译为“许诺”更恰当,2004年上海毕业考“遂许先帝以驱驰”之“许”的标准答案是“答应”和“同意”,我认为此处“同意”极不恰当,写《出师表》时诸葛亮已做了蜀汉之相,且刘备已逝,诸葛亮尊称其为“先帝”,前文历陈自己对先帝的感恩之情,目的在于向后主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心,此处如果译为“我于是同意了先帝为他奔走效劳”,这是否符合诸葛亮此时的身份和说话的环境?;“杂然相许”之“许”译为“答应”就不如“同意”恰当,因愚公一心要移山,需得到家人首肯和支持,“杂然”表明发表言论的家人多而踊跃,若在“同意”与“赞同”“赞许”之间选,我认为后者更能准确地表达当时的气氛和心情。怎样辨析在不同语境中恰当选择多义项是教学难点。

辨析近义词须对原文深入理解,这和简单记忆课下注释的做法不可同日而语。我坚信方法三才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花大力气的地方,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这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汉语言优越性之一即“灵活”。近年来增加课外文言文的用意恐怕也在此。只不过初中和高中对“灵活”释词的能力要求应有区别,初中可规定必须掌握的常用词,高中再扩大常用词量。目前没有考纲,教师也可根据经验指导学生归纳。

通假字,是汉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借音同音近或形似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方式,中学课文出现的通假字,课下均有注释,且古人使用通假字相对固定,故掌握了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般文言中的通假字均迎刃而解。

中学的通假字大致有三种情形:一、通假的频率较高的字,如“说”同“悦”先秦典籍常用,后世亦习用;二、不常见,课外文言尤少见。如“便要还家”之“要”同“邀”;三、像“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之“徧”同“遍”,“入则无法家拂士”之“拂”同“弼”则属个别文章中出现的通假字。

古文默写要求学生尊重古人的思维习惯和书写习惯照原文默写,但按照现汉较成熟的词语标准衡量,通假字即错别字。初中正是打基础的阶段,学生正确书写现汉词语的能力较差,强化通假字极易混淆初中生的思维习惯和书写习惯。因此我认为初中学生了解古汉语发展过程中曾存在通假现象是必要的,但没有必要作为考点,即使考也只可考查最常见的几个。熟练掌握通假字则放到高中文言词语的教学目标中。遗憾的是目前上海市初中语文学科的考纲还没有对文言文词语教学要掌握哪些词语或哪些词类有很明确的规定。

古今异义词有三类:一、貌似一个词实则两个词,这是因为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此点须让学生了解。如,“妻子”即“妻子和儿女”,“无论”即“不要说”;二、古代汉语中的特殊称谓,不拆开解释;如“牺牲”专指祭祀之猪牛羊,别于今义;“白丁”指无功名之人,代指平民。三、转义,如古指眼泪的“涕”现指鼻涕,“走”古义为“跑”等。初中学习古今异义词的意义在于了解汉语演变规律,不一定熟记,高中都可不列为考查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初中语文卷中凡考查课内文言释义,不标明出处。若说考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但默写题已经考查了,释词还有没有必要进一步考查?何况有些课文不要求背诵,如“明烛天南”之“烛”,“不能名其一处”之“名”,“王即购之千金”之“购”,分别出自清代姚鼐《登泰山记》、清代林嗣环《口技》和晋代干宝辑录的《搜神记》,均不背诵,且此处释义均非现汉中的常用义,或是词类活用,或是词义引申。学生若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又无上下句判断语境,准确释义很难。这有违学古代汉语“积累词语,活学活用”的目的。

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使“言文合一”,是语言发展的一大进步,学习文言文就在于将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打通,背诵名篇是必要的,但词语教学一定给学生方法,教学生去总结认识一些古汉语规律,现在最起码的一步是文言文教学大纲的细致化,避免教师“大海捞针”的盲目式教学。

同音替代是指在汉语书面语里用一个汉字去表示另一个同音字的字义,包括秦汉前的古音通假、历代口语作品中的同音替代、现代人写别字、汉字简化中同音归并四种情况。从汉字考察,它是一个用字的问题,但同造字问题也有密切的联系。在用字上它具有义移、音同、形破三个特点。

无本字的同音替代是造字的桥梁。从语言上说,它可以反映有关语音音类上的某些特点,反映口语语汇,反映被汉字掩盖了的词义。发生同音替代的原因是汉字的表意性。同音替代对汉字表意性的缺欠方面是一种补充和调节,其缺点则是因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而使字的辨认发生困难。需要结合汉字具体发展阶段和社会需要来考察同音替代的作用。

扩展资料:

《简化字总表》所用的简化方法主要有简化偏旁、同音代替和草书楷化等,同音代替是汉字简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保证意义不混淆的前提下,用形体简单的同音字代替繁体字,既减少了字数,又突出了表音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人们使用汉字的难度。但有时这种一个简体字对应多个繁体字的现象,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因为我们现在还在不断地同繁体字打交道。

阅读古籍需要认识繁体字,高校的古汉语教材一般是用繁体编排的,有时我们的论文也需要用繁体字来写,这时,人们就应该能区分这类字的不同意义。如“后”虽是“後”的简体,但“皇后”的“后”在古代却不能写作“先後”的“後”。

-同音代替

表记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通用术语有哪些

  首先来讨论古今字。古今字,由郑玄《礼记·曲礼下》首创之后,一直为后代文字训诂学家所沿用, 用来说明古今异字的现象。简单的说,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