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3收藏

黄帝内经,第1张

《黄帝内经》作为重要的医学典籍,其理论体系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

一、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是中医学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黄帝内经》认为阴平阳秘是生命存在的前提,古人认为作为天地万物本源的气,具有运动化生的本性。气的运动展开为阴阳五行,整个世界就是以气为内在本质,以阴阳五行为外在形态表现的动态统一系统。万事万物通过阴阳五行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阴阳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黄帝内经》将其引入医学领域,用以阐释人体生命活动过程和现象中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指导对疾病病理的认识、诊治和预防。阴阳和平是中医学最高的价值追求。追求宇宙万物的和谐是中华民族的永恒价值观。人之所以生病,根本原因就是气血阴阳的逆乱失调,所以中医的具体治疗原则虽有很多,但都以平调阴阳气血为最后目的。在养生上,调和阴阳,达到和同经脉、气血皆从、内外调和是最终目标。

二、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黄帝内经》医学理论的核心,《黄帝内经》根据这一思想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在内联系六腑、经脉、五体、五华、五窍、五志等,在外联系五方、五时、五味、五色、五畜、五音、五气等,形成一个表里相合、内外相关的整体,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医学宇宙观,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以藏家学说为基础形成的脏腑辨证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思维模式。

三、天人合一思想

天地万物由一气所化。中国古人认为气是宇宙和生命的本源,人与天地万物都由气所化生。天与人之间之所以存在着相应的关系,源于天人一气。气是沟通天人万物的中介。气是人与万物生死存亡的根据,是生命的本质。在气论自然观的宇宙图景中,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生命体,是由气所推动的大化流行过程。就人来说,生命取决于气,保气、养气、调气是养生和治病的根本要求。《黄帝内经》基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建构了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使《黄帝内经》医学理论能够真实反映人体生命活动的客观过程。这种医学模式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身心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的防治和延年益寿的理论与实践之中,这是《黄帝内经》对于世界医学的贡献。它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但其可贵之处是,它已完全融入自己的理论,并作为临床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实施于医疗活动之中。

四、形神统一观

重神轻形是中医区别于现代医学的基本特征。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由气所化生,具体说来,是由在天之气(阳气)和在地之形(阴气)合和而成。就人来说则是形神合一。神是气之功能的极致表现,神本质上也是气。人的生命活动虽然要以形体为依托,但终究以气为本质,气在生命存,气去生命亡。所以古人在生命观上重气轻形。最佳的生理状态应该是形气相得,在病理状态下则是气胜形则生,形胜气则死。因此,与重视人体生理解剖结构研究,从有形的物质存在着眼的现代医学不同,中医重视对无形的生命之气变化过程的研究。

五、独特的生命观

(一)人体观。在古代哲学“精气论”、“道器观”的影响下,《黄帝内经》将人视为精气聚合、离散之器,生命现象是精气升降出入运动的过程和结果,主要是从整体机能活动的方式、方法及其相互联系的“道”的方面,研究生命过程及其机制与规律,提出“以四时之法成”的生命机能结构学说,“阴平阳秘”与五行生克制化的生命机能稳态学说,“奇恒”、“回转”的动态生命过程学说,集中体现在藏象、经络、精气神等理论中。

(二)疾病观。在“奇恒常变”观念的指导下,结合丰富的医疗实践,《黄帝内经》确立了有关疾病的理论。关于疾病的概念,诸凡饮食起居、劳作情志等一切身心活动反生理之常者,均可使阴阳失调而致病。它不以形质结构及其物量变化的超标作为衡量疾病与健康的单一标准,而是更强调整体机能的紊乱与失常。关于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以“邪正相争”阐明其机理,以六*疫邪侵袭,饮食、劳伤与七情失调概括其致病方式,从致病因素与机体抗病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审求其病理意义,即“审证求因”。关于疾病变化的机理,《黄帝内经》着眼于宏观、动态地分析其整体机能失调的方式、状态和过程,提出了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变为基础的疾病传变等理论,成为临床诊病论治的理论基础。

(三)诊治观。《黄帝内经》提出审机论治的诊治原则,是辨证论治的雏形。审机,即审察病机,就是通过对临床病症的收集、整理、分析、综合,确定其病变本质。它是对疾病过程中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整体机能失调之本质概括,因时而异、因人而别,作为诊断过程,后世演化为“辨证”,于是“证”成为诊断和治疗的关键,由此决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本特点是在整体机能协调的基础上,将治疗个体化,强调治患病之人;提倡各种方法配合应用,强调综合疗法;在治人与治病的关系上,更重视人;在整体与局部、机能与形质关系的处理上,更重视整体、重视机能;对病变共性和个性的关注上,更重视个性。对于疾病的预防上,提出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有效指导了各种自我健身法的实施,在世界保健医学上独树一帜。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本能论》),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世简称之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 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 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

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验、 靠解剖来内求。中医则是靠内观、靠体悟、靠直觉来内求。

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 “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 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

而“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意思是说,假设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问题,造成了混乱。不要指盲目的解决当前的混乱,而要从造成混乱的原因,和混乱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简单的说,就是把前头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 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如今,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 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 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中医入门必看书籍: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难经》、《神农本草经》、《千金要方》、《脉经》、《本草纲目》、《湿热论》、《千金翼方》、《景岳全书》、《灵枢经》、《素问》等。

中药专著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撰者不详,“神农”为托名,《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着作。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证结果,有说成书于秦汉时期,也有说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原书早佚,所能看到的本书是后世辑录的结果。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书中以简练古朴的文字阐述了中药理论的精髓,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之间如何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出概述。

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常山可以治疗疟疾、大黄可以泻火等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神农本草经》依循《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也将药物与朝中的君臣地位相对应,进行类比,来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性味也做出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等不同性质选择用药。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

肆虐人间几千多年

已经成为一种传说

据说只要能山路十八弯和 健康 扯上关系的事

不提《黄帝内经》

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从古至今

有着不计其数的医学家、 养生 家

把《黄帝内经》作为必修课

头悬梁锥刺股也要苦读

每个人都会从中得到不同的灵感

受到不同的启发

然后投稿发表个《黄帝内经》注释

作为“名医”的投名状

那逼格就类似于现代

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重大发现

几千年来,《皇帝内经》一直是炎黄子孙寻求 养生 祛病之道的宝藏

在形式上,它采用了微信对话的方式

用皇帝与岐伯两个老头的名字开头

中医也就称之为“岐黄之术”

咱们以前介绍过,《黄帝内经》分为

《素问》和《灵枢》 两个部分

按目前的通行版本

《素问》有二十四卷、八十一篇

《灵枢》有十二卷、八十一篇

咱今天就先来聊聊《素问》到底讲了啥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

这三大终极课题

无数大咖穷其一生都未能解答

据说一旦成功

人生便可以进入自由境界

作为中医的理论起源

《黄帝内经》就像这位大爷一样

在孜孜不倦的告诉我们

病是啥?病从哪儿来?病往哪里去?

要明了这几大问题,咱得先从基本概念说起

阴阳

阴阳是一种分类方法

世间万物都可以贴上阴阳的标签

凡是具有向上、向外、运动、温暖等特征的

事物或现象,都可称为阳

凡是具有向下、向内、静止、寒冷等特征的

事物或现象,都可称为阴

阴阳之间不可割裂、互相依存

就好比

没有地,天就没有概念

没有冷,热也无法感知

没有下,上该如何划分

没有女人,咱们男人没有卵用

了解完阴阳,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位老大

他是黄帝内经大爷心中的男一号,号称是“”地球阴阳变化的守护者,自然法则的男神, 他就是“道”!

这位叫做“道”的老大脾气不太好,他的信条是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换成大白话就是

老大要你照着做的地球阴阳变化法则生活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 养生 之道也

夏三月,此谓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养长之道也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养收之道也

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养收之道也

老大的春夏秋冬四季规律

是为了更直观的说明阴阳变化

对应到每一天

则有早上、中午、下午、夜晚的顺序

对应到人

“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人的四季也有少、壮、中、老的更替

所以老大要你照做的

是根据自己身体的四季状态

参考自然天地中时间和空间的阴阳

来休 养生 息

这才叫真正的 “天人合一”

譬如一个20多岁处在人生夏之状态的小鲜肉

在海南岛虽然12月,但气温仍30度的晚上

喝啤酒吃烧烤把靓妹

这绝对是顺应天地啊

对于“道”这位老大

黄帝内经大爷总结说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阴阳反做,病之逆从”

大爷要告诉你的是

第一个终极问题的答案

病是啥?

大爷告诉你一个重要概念

病是逆,即人体正常的运转规律受到干扰破坏

病毒、细菌,甚至你老了腰酸眼花都不是病

即使他们在体内携带

只要不作乱,也可以和平共处

“道”这位老大认为叫事儿的主要是这些

各种纵欲

各种过劳

各种纠结

各种不服

结果就是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

换成大白话就是

身体垮了!

然后

“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身体机不能正常运转,出现障碍

或是致病物质趁虚而入,作乱身体

这就是大爷告诉你的

第二个终极问题的答案

病从哪儿来?

大爷又告诉你个重要概念

命苦不能怨政府,点儿背不能怪 社会

生病了,不是病菌太狡猾,而是身体太无能

中医致病的法则

不在于“杀灭”

在于利用人体对于疾病的抗病趋势

因势利导、顺水推舟

这就是大爷要告诉你的

第三个终极问题的答案

病往哪里去?

排病有向上趋势的,可以用吐的方法

病在下部,就近利用大小便引出来

病在浅表的,就用发汗的办法

病在腹部涨满的,就可以泻它出来

身体里有积聚物的,先化开再泻下

根据病的不同位置和排病趋势

利用人体不同的通道排出去

这就是中医治病的大智慧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身体抵抗能力强

所以 养生 绝对不是

没事吃补药、按摩、艾灸、排湿

而是顺应自己的四季状态

根据自己的能力生活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作为重要的医学典籍,其理论体系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 一、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是中医学认识世界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