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必去的十大景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6收藏

成都必去的十大景点,第1张

成都是个好地方,有很多的好景点可以去玩,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些成都必去的十大景点。

1、四川都江堰风景区 世界遗产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水利风景区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景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公园路

2、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国家级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4A景区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杜甫草堂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规模大、保存完好、知名度高且具有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年游客量达百万余人次。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

3、成都市西岭雪山景区 国家风景名胜区4A景区

西岭雪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境内,距成都仅110公里,乘车25小时可抵达。景区总面积483平方公里,海拔从1260米—5364米不等。属世界自然遗产,是大熊猫栖息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内最高峰大雪塘海拔5364米,终年积雪不化,为成都第一峰,唐代大诗人杜甫盛赞此景写下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千古《绝句》,西岭雪山也因此而得名。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西岭镇

4、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国家级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4A景区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位于成都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它是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三国遗迹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成都武侯祠是西晋末年为纪念诸葛亮而建,初与刘备的昭烈庙相邻,明初武侯祠并于昭烈庙,故大门横额书“汉昭烈庙”,后来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并入汉昭烈庙;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08年,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

5、成都锦里

锦里,传说中离浪漫最近的地方,是成都知名的商业步行街,它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以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作内涵,被称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和“西蜀第一街”。锦里古街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街内由一大片清末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组成,蜿蜒曲折的院落、街巷与水岸、湖泊、荷塘、石桥相呼应,主题会所、主题餐饮、主题商店坐落其中,水波灯影,别有一番意境。下面小编从锦里景点、美食、以及周边景区等方面为你介绍成都锦里古街旅游攻略。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附1号

6、刘氏庄园旅游区 文物保护单位4A景区

刘氏庄园博物馆,建立于1958年10月,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金桂街15号,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之一。博物馆占地7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1055平方米,其建筑、馆藏、泥塑、遗存是认识和研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四川军阀史、民俗学、近代民居建筑的重要实物。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

7、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4A景区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外北熊猫大道1375号,基地占地面积1000亩。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世界著名的大熊猫迁地保护基地、科研繁育基地、公众教育基地和教育旅游基地,是我国集大熊猫科研繁育、保护教育、教育旅游、熊猫文化建设为一体的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机构。基地作为“大熊猫迁地保护生态示范工程”,以保护和繁育大熊猫、小熊猫等中国特有濒危野生动物而闻名于世。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熊猫大道1375号

8、成都宽窄巷子景区 示范步行街2A景区

宽窄巷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长顺街附近,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全为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落,这里也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宽窄巷子先后获2009年“中国特色商业步行街”、四川省历史文化名街、2011年成都新十景等称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长顺上街宽窄巷子

9、成都市石象湖旅游区 4A景区

石象湖生态风景区,位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成都市蒲江县境内,在成雅高速公路86公里处,因湖区古刹石象寺而得名。景区主要有石象寺,紫燕岩、水鸟湾、茯苓湾、珠岛、青龙岛、弓沟、娃娃沟、二龙戏珠等景点。石象湖生态风景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面积的生态园区成为动物、植物共生存的天堂,是都市人寻觅的一片修养身心的净土,也是万亩生态园区的发展中心。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成雅高速公路86公里出口处

10、成都市桃花故里旅游景区 4A景区

桃花故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成都市龙泉驿区龙泉山脉中西部山泉镇。桃花故里以川西坝子种桃第一人晋希天故居—桃源村为核心景区向四周辐射、延伸,形成了面积约45平方公里的景区面积。景区以桃花品种多、花期长、密度高而闻名全国,每逢阳春三月,这里的桃花万树竞放、灿若云霞,十分壮观。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

以后就是关于成都必去的十大景点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看。

从头骨的外观来看那时的人类和我们没啥大的区别,不过具体还得等专家恢复这个头骨的容貌后才能确认,毕竟类人猿的头骨也和我们差不多,所以只从头骨确认一些信息还是比较难的。

一、发现头骨化石,要了解当时人类的具体体征还得进一步研究。

据广西考古研究所称,他们在广西境内有了重大的发现,在一处遗址内发现了距今16000年前的人类头骨化石,还有一些水稻和类似于玻璃、陶瓷制品的文化遗物,从这个头骨的外观来看,与现代人类的头骨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差异,很多人称这也许就能证明在类人猿之前人类就已经出现过。

不过这一想法还需要得到证实,毕竟原始人类、智人类和现代人还是有一定的却别的,虽然从外观上来看不明显,但是从具体的体征来看还是有些不同的,所以要证明头骨与现代人类到底有何却别还得等专家研究后才能获得结论。

二、费心费力费时间的考古到底是为什么?意义在哪里?

在多数人心里觉得考古就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事儿,就算研究出来古人那些东西又有什么用处?其实考古的意义并不是来证明现代人到底有多聪明,而是想通过考古知道人类如何出现的,也想知道人类的发明进程是如何的,最重要的是通过考古获得老祖宗们的一些智慧结晶。

虽然现代人很聪明社会文明也很先进,但从一些古籍中却能看出古人的智慧不比现代人少,故宫没用一根钢筋也没用一个螺丝就能抗住101级地震,考古出来的医书也部分被证实能够继续使用,古学今用应该就是考古这件事儿存在的意义。

最后:

人类难道真的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吗?

记载秦朝以前的历史古籍有以下一些:

《史记》、《资治通鉴》和《通志》等后世的通史,对先秦历史皆有记载。

《尚书》、《礼记》、《春秋》、《国语》、《世本》、《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先秦的史籍。

《战国策》、《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后世整理和编著的记载先秦史实的著作。

《管子》、《孟子》、《庄子》、《晏子春秋》、《商君书》、《吕氏春秋》等诸子著作中亦有不少史料记载。

以上只是部分记载秦朝以前的历史古籍,还有部分史书未列举出来,如果需查阅全面的历史古籍,可咨询相关历史专业人士或者查询历史类资料。

伯牙鼓琴的译文如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出处

《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吕氏春秋》一书中有关于伯牙绝弦的民间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古诗原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注释

鼓:弹奏。

听:倾听。

绝 :断绝。

志在太山:心中想到高山。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曰:说。

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巍巍:高。

乎: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少选:一会儿,不久。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典故介绍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和成连先生学古琴。那时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味,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经过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鼓琴遗址

伯牙鼓琴遗址现存争议的有两处:一处是武汉市汉阳区月湖湖畔的伯牙琴台(又称古琴台),另一处是石首市调关镇境内的调弦口。汉阳古琴台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抗日战争时期毁于炮火,解放后又重修。调关古调弦亭建于宋朝,由于年久失修毁于民国,后一直未予修复。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历代毁建多次,现有建筑大多为1949年后重修。新建的古琴台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

古籍修复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非常耐心。

我们知道估计不仅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同时也有很高的文化传承价值,在修复古籍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古人的智慧,学习到古人像我们传承的知识。目前很多大学已经开设了古籍修复这个专业,市面上也有很多学习古籍修复的课程。古籍修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既需要一个人有足够的文化修养,同时也需要有专业的古籍修复的知识。

一、这个事情是怎么回事?

有一名女孩子在短视频上发布了很多关于古籍修复的视频,虽然视频的时间非常短,但点击率已经达到了1600多万次。网友们非常好奇古籍修复,同时也觉得古籍修复非常有文化价值。目前这名女孩儿已经开设了古籍修复的工作室,现在可以独立修复很多破损的书页。

二、古籍修复需要学习专业知识。

虽然古籍修复看起来只不过是把破损的古籍补到一起就可以了,但因为这些古籍本身就已经存在残缺,也非常脆弱,所以非常需要专业手段来清理。对于那些破损已经非常严重的古籍来讲,有些时候甚至需要重新用纸浆来填充。古籍修复目前有很多专业的课程,只有出师以后才能上手。

三、古籍修复也需要足够的耐心。

当我们想要修复一张书页的时候,可能书写的大小本身并不大,但如果想彻底修复好这个书页,可能需要数天的时间。古籍修复是一件非常考验耐心的事情,也需要相关人员有足够的文化功底,门槛比较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古籍修复就是从最大程度上还原古籍本身的内容,让古籍能够重新呈现在大家面前。

因为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史官,史官是专门记载当时的朝代所发生的一切,当我们现在的人发现那些记载性的东西,就自然知道了。至于现在人怎么读懂古书的,我想是历来都有爱好研究历史的学者,他们肯定会对古文研究透了,慢慢的延续下来就是了。

先秦记录文字的材料从甲骨、青铜到石头,不断更替变化,后来又出现了简牍。其实,在纸发明以前,古代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则是简牍。

简牍,是对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统称。用竹片写的书叫做“简策”,而用木版写的书叫做“版牍”。

据考古实物发现及古书记载,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有关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由于文字内容有异,其称谓有别。

如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将信写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做“检”。在检上写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做“署”,这是信封的起源。

然后将两版合好捆扎,在打结的地方涂上黏土,盖上阴文印章,在黏土上出现凸起的字,这就是“封”,使用的黏土叫“封泥”。由于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长,故信函又叫“尺牍”。

笺是古代一种短小的简牍,是供读书者随时注释的,它系在相应的简以备参考之用。现在人们所说的笺注就是起源于此。

简牍因制形不同,用途不同,称呼甚多,但从策、简、籍、簿、笺、札、检、椠等从竹、木字形上,都反映出简牍的制成材料。

竹简在西北出土较少,也许是因为西北天气干旱,不适宜竹子生长。而南方气温湿润,竹材丰实,因此竹简的出土主要在南方,如1999年在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三国吴简,多达10万枚。

版牍多用松木。《太平御览》卷606扬雄《答刘歆书》写道:“铅擿松椠。”松椠就是松木制成的木牍。其次还有青扦、毛白杨、水柳和柽柳。这些木类,色白质轻,易于吸墨,可随地取材,自然被广泛用作书写材料。竹木要进行加工,才能进行书写。首先片解竹、木成条状,然后进行刮削,使其平整划一,棱角分明,书写的一面要求光滑、平整。后来东汉时期思想家王充在其《论衡》一书中对竹木制作方法已有描述:竹生于山,木长于林,截竹为简,破以为牍,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断木为椠,析之为版,力加刮削,乃成奏牍。竹简较木牍的加工要繁琐,因竹有节,内空,简条的宽度受竹简粗细的限制。用于书写,必须经过杀青阶段,杀青就是去青皮,用火烘烤,高温处理可防虫蛀,写字不渗晕。由于在烘烤中,竹面会有水珠浸出,故谓“汗青”,又称“杀青”。由于竹简杀青之后,才能正式书写,故后世多称书籍定稿为“杀青”。简牍在经过以上刮削、磨平、杀青后,就可以正式书写了。用于简牍的书写工具有笔、墨、A、削。A、削既是整治竹木简牍的工具也是书写的工具。

书写简牍时,A与笔的关系很密切,所以战国、秦汉时期,A与笔常常连用,并且以此形容朝廷中掌管文书的官吏。

简牍上的文字一般用笔墨书写,A的主要用途是修改错误的文字,并非用于刻字。对写错文字的修改方法,主要是削改,即用A削去表面一层错误之处而再写。

简牍文字的字体,也有多种。先秦时期简牍,多用古文、篆文。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通行隶书,字体变圆为方,于是公文、信函多用隶书。如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均以隶书书写。汉代沿用隶书,汉简上的字体也多为隶书。

简是古代书籍的基本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一页。简牍上书写的行数与字数,各有不同。通常只书写一行在简牍的正面,有时也有两行或正反两面都书写。

在敦煌发现的简牍中,有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作《急就章》一书,每简书写一章,共63字。它们是棱柱形木简,三面有字,每面一行21字。另一简有两行字,一行32字,一行31字。长沙出土的竹简,每简长度大致相同,每简有两字至20字不等。

就出土的实物考察,简牍年代起于战国时期,下迄魏晋,简牍作为这一时期的书写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包括私人信件、公事往来、文书、历谱及送葬的遣策、通行证、契约文书、名籍、账册、诏书等。

简牍中记载的许多古代书籍,对于校勘、考订提供了最好校本,还能补缺一些早已遗失的古代书籍,丰富文化宝藏,是我国古代的珍贵遗产。比如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出土的简牍经书;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兵书《六韬》、《尉缭子》、《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以及《管子》、《晏子春秋》、《墨子》;甘肃省武威汉墓出土的简牍医书等。

简牍的编连是古籍加工技术,有的先编后写,有的先写后编。甘肃武威磨咀子出土的《仪礼》,凡编绳所过之处都空格不写,更为明显的是乙本《仪礼》第三十四简,在简未穿绳地方,还余一个字,为了避开编绳,就在穿绳之下补了一个“为”字。这说明这些简牍是先编后写的。敦煌出土的《永元兵物册》上面的字有些被编绳盖住,是先写后编的。

编连工作开始,先把一枚一枚的简牍收齐,然后根据内容,决定编多少枚简,再根据简牍的长短,决定编几道编绳,编绳一般一至多道不等。编连的材料主要是丝绦、麻绳及皮条。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谈《易》、“韦编三绝”。韦编三绝是指孔子学习用功很勤,编连的绳子都被他翻断三次,至于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孔子学识渊博,这确实并不夸张。

把简牍按册、按篇编连以后,还得加上简牍的顺序编号。例如,甘肃武威出土的《仪礼》简,每支简下面都有编号。编号就相当于现在一本书的页码。编连好的简牍被捆成一捆或折成页形,每册简相对,如现今的书籍的册页形式。捆扎的方式以横捆居多,其次是竖捆,十字形捆扎。

简牍文件的封存,以一名为“封面”的木片捆扎于文件之上,以封泥敷于书绳,再施以封印,然后发送。受文者的名字及文件内容摘要,通常写在封面上。封面上封印之处,则刻一方形凹沟,贮以封泥,名为“印齿”。

封面只能用于一个单独的文件,数种文件同时发送,则封以布质或丝质的书。各种颜色的书囊表示不同的发送方式,红色与白色是急件,绿色是诰谕,黑色是普通文件。书囊多为方形、无缝,文件从中央开口处放入。袋的两端折转,盖在中央封口上,捆上书绳,敷上封泥,再盖上印章。

一枚简牍称为“简”,通常写一行直书文字。字数较多的则写在数简上,编连在一起了才称之为“册”。长篇文字内容成为一个单位的叫做“篇”。“册”表示一种文件较小的形体单位,“篇”则表示较长的内容单位,一“篇”可能含有数“册”。此外,一篇或数篇可为一卷。

从简牍开始,古代的书籍开始具有了一定的形制,这对我国书籍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如:后世书籍一直沿袭的自右至左、自上而下的文字书写顺序;现今仍使用的一些书籍单位、称谓、术语等,以及版面上的“行格”形式,都可远溯至此。

成都必去的十大景点

成都是个好地方,有很多的好景点可以去玩,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些成都必去的十大景点。1、四川都江堰风景区 世界遗产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