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平定七国叛乱之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2收藏

汉景帝平定七国叛乱之战,第1张

汉景帝平定七国叛乱之战

西汉平定七国叛乱之战 指导思想:

分兵箝制,集中全力战吴楚

简介:

事情发生在西汉前期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具体在公元前154年,为改变分封刘姓子弟诸 侯藩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而采取的军事行动。经过正确的决策和指挥行动,最后汉景帝在将军周亚 夫等大臣的协助下平定了以吴王为首的军事叛乱。

历史背景: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为巩固统治,借口清除叛乱,杀掉在楚汉战争时期分封的异姓诸王韩 信、彭越、英布等人。同时,他又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使皇室 陷于孤立,于是大封同姓子弟为王,并立下“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企图用家族血缘 关系来维持刘氏的一统天下。他所分封的同姓王,有齐、燕、赵、梁、代、淮阳、淮南、楚、吴 等。这些王国的封地,竟达39郡,占西汉整个疆土的大半,而皇帝直辖的才不过15郡。

为防止诸王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规定除诸封国内的经济由诸王支配外,王国的傅、相等官员均须由皇帝任命,法令由朝廷统一制定,军队由皇帝调遣,借以限制诸王的权力。但西汉所封的诸王国,国大民众;随着经济得到恢复喝发展,财力日增,势力日强,逐渐形成了割据的状态。朝廷与诸王国的矛盾便日渐尖锐起来。

汉文帝即位以后,深感诸王对朝廷的威胁日益严重,决定采纳太中大夫贾谊和太子令晁错的建 议,一方面把诸王的一部分封地收归朝廷直接管辖,一方面在诸王的封地内再分封几个小诸侯国, 以分散削弱诸王的权力。同时,还把自己的儿子刘武封为梁王(封地在今河南东部),控制中原要 地,屏障朝廷。

诸侯王不甘心自己的力量受到削弱,纷纷反对。当时反对最强烈的是吴王刘濞。吴 王的都城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北),辖有豫章(今江西地区)、会稽(今苏南和浙江地区)等郡, 封土广大,财力富足,他利用这些优越的经济条件扩张势力,蓄谋夺取朝廷大权。

经过:

景帝即位以后,诸王国的势力发展到了同朝廷分庭抗礼的地步,景帝接受御史大夫晁错的建 议,继续推行削藩的政策,先削减楚、赵及胶西三王的封地。因而,引起诸侯王的强烈不满。吴王 乘机纠合楚王、胶西王、齐王、菑川王、胶东王、济南王、济北王、赵王等各王国,准备进行武力 反叛。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朝廷下令削夺吴会稽、豫章两郡,吴王便以诛晁错、清君侧 为名,首先起兵,并派人通知闽越、东越出兵相助。但由于齐王悔约背盟、济北王为其部下劫持不 得发兵,故实际参加叛乱的仅为七国。一场史称为七国之乱的反对统一的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吴王反汉后,先杀尽朝廷在自己封国内所委任的官吏,然后聚集亲信,商议进兵之策。大将军 田禄伯请求率兵5万,循江淮而上,占领淮南和长沙,入武关直捣长安,吴王唯恐大权旁落,拒绝 了这一建议。青年将领桓将军对吴王说:“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因此 建议挥军急速西进,沿途不要攻城掠地,迅速抢占洛阳的军械库和敖仓的粮库。

并凭借洛、荥山河 之险,会合诸侯。这样,即使不能西取长安,也占据了夺取天下的有利地位。否则,如行动迟缓, 一旦让汉军抢先进占梁、楚一带,势必招致失败。这一避短用长、速据关东战略要地的主张,也遭(今函谷关南〉、渑(渑池)之间,侦察关中汉军情况。在渡淮时,一面派兵袭占下邳(今江苏邳 县南),向北攻城掠地;一面遍告诸侯,提出这样一个行动计划:由南越兵先攻占长沙以北地区, 再西趋巴蜀汉中;

越、楚、淮南、衡山、济北诸王会同吴军西取洛阳;齐、菑川、胶东、胶西、济 南诸王与赵王先攻占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河内(今河南武陟西南),再入临晋关(今陕西大 荔东),或与吴军会师洛阳;燕王北取代郡(今河北蔚县东北)、云中(今内蒙托克托东北)后, 再联合匈奴南下,入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直取长安。这一战略构想的意图是:以诸王国的军 队分东、南、北三个方向合击关中,吴楚主力先占荥阳,与齐赵军会师,攻占长安。

景帝在获悉七王叛乱后,先是采取姑息政策,杀掉晁错,并恢复诸王封地,企图以此平息战 乱。

直到这一政策失败后,才决心迎击叛军,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统率36将军东攻吴楚,另派郦寄 攻赵,栾布攻齐,并以窦婴屯于荥阳,监视齐赵叛军动向。这一作战部署的着眼点是:分兵箝制齐 赵,集中主力打击反汉的重要力量吴楚两军。

景帝在获悉七王叛乱后,先是采取姑息政策,杀掉晁错,并恢复诸王封地,企图以此平息战 乱。

周亚夫受命后,即提出:“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也就是 暂时放弃梁国的部分地区,引诱并牵制吴楚军队,达到守梁以疲敌的目的,这一建议被景帝采纳。 

周亚夫率军由长安出发,准备会师洛阳,后接受部下意见,改变进军路线,迅速由蓝田出武关,经 南阳抵达洛阳,抢占荥阳要地,控制了洛阳的军械库和荥阳的敖仓,并派兵清除了崤渑间的吴楚伏 兵,保障了潼关、洛阳间的交通补给线和后方的安全,顺利实现了第一步作战计划。然后,周亚夫 率军30余万东出荥阳,进抵淮阳,针对吴楚锐气正盛,难与正面交锋,遂引兵东北,屯于昌邑(今 山东金乡西北),让梁王坚守梁地,阻止吴兵西进,同时派兵奇袭淮泗口(今江苏淮阴县西泗水入 淮之口),截断吴军粮道。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吴楚联军向梁进攻,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一战,歼灭梁 军数万人,乘胜西进,梁军退保睢阳(今河南商丘南),被吴楚联军围攻。

梁王数次派人求援,周亚夫按兵不动,直到吴楚攻梁受到相当消耗后,才将主力推进至下邑 (今安徽砀山)。在吴楚四面围攻形势下,梁一面竭力固守,一面组织力量不断出击,袭扰吴军。 吴楚联军久攻睢阳不下,屡屡受挫,西取荥、洛的企图难以实现,退路又受威胁,乃调转兵力进攻 下邑,寻求汉军主力决战。周亚夫深沟高垒,坚壁不战。吴楚求战不得,派部分兵力佯攻汉军壁垒 的东南角,转移汉军注意力,以主力强攻西北角,这一声东击西的企图被周亚夫及时识破。

当吴军 进攻东南角时,他加强了西北角的防御,粉碎了吴楚军的进攻。

吴楚联军号称数十万,既遭顿挫于睢阳,又不得逞于下邑,进退维谷,加上饷道被断,粮食不 继,在粮尽兵疲、士卒叛逃、士气低落的情况下,不得不撤兵西走。周亚夫乘机追击,大破吴楚联 军。楚王兵败自杀,吴王仅率数千人乘夜向江南逃窜,企图依托东越垂死挣扎,但东越王慑于汉军 压力,诱杀吴王。喧嚣一时的吴楚叛乱,历时仅3个月便完全失败。

当吴、楚联军向梁进攻时,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四王在胶西王的指挥下,举兵西进围攻齐 王临淄,经过3个月激战,被栾布击败。赵王刘遂联络匈奴,企图西入长安。

当郦寄军进攻时,龟缩邯郸,凭城固守,汉围攻7月不克。栾布在消灭四王之后回师同郦寄合 力进攻,引水灌城,城破后赵王自杀。至此,汉赢得了平定七王叛乱战争的彻底胜利。

结果意义:

西汉平定吴楚七国叛乱的战争,是一场反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的战争。在这次战争 中,汉军抢占关东战略要地荥阳,控制南北要道,争得了战略上的主动,造成了东阻吴楚、北拒齐 赵,屏蔽关中的有利态势。然后以一部箝制齐赵,而把吴楚作为主要打击目标,并根据楚军剽轻、 吴军精锐的客观情况,采取了“以梁委之”,吸引和消耗吴楚联军,乘敌疲弊而后击的正确作战方 针,最终各个击破,迅速平定了七国之乱。

反观吴楚等七国,为了维持诸侯割据而发动战争,破坏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违背了历史发展 的潮流和人民的意愿。七国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重重,各怀鬼胎,步调不一,缺乏统一的计划和指 挥。叛乱初期所提出的分进合击,从南、北、东三个方向包围关中,先取荥、洛会师长安的构想, 由于各诸侯国或临时背约,或轻易改变,或屯兵观望而化作泡影。吴王既不听田禄伯、桓将军进军 之计,又忽视了对粮运要道的设防,孤军一路,全力攻梁,结果顿兵坚城,贻误战机。当然,另一 方面也说明了吴王为首的叛乱不得人心,纵使期战略战术制定得再好,也不可能实现。随着主动权 的丧失,最终失败的命适也就成为必然。

从这则历史故事中我们看到,军事方面的行动,是和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直接紧密相关的,而 且人心背向始终影响着其发展进程,决定其最终结果的历史规则。

公元前 61 年 敦煌郡 悬泉置

置啬夫收到邮差从长安星夜兼程送达的紧急公文。

经验证,这是汉帝国最高级别的公文,公文中说,一个事关国家西部安危的汉帝国使团即将到来。

1990年 5月 敦煌 悬泉

发现疑似盗掘迹象,随着甘肃考古队展开的抢救性发掘,一座汉帝国时代的西部驿站 悬泉置,呈现在人们面前。

这是一座方形城堡。办公区 住宿区 马厩 瞭望角楼等设施完备,从这里发掘出土的各类文物17650多件,其中,汉代简牍便有15000余枚

自19世纪以来,中外考古学家在中国境内共发现汉简80000枚,其中60000枚出土于河西走廊。对照文献记载解读这些汉简,两千年前,河西走廊的历史镜像逐渐凸显出来。

汉帝国反击匈奴的战争取得胜利,河西走廊并入中原版图后,汉武帝开始在河西走廊设置行政机关,武威 张掖 酒泉 敦煌 河西四郡相继设立,长城 烽燧等防御工事 以及邮驿系统也开始向西延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有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被视为“国之血脉”。

自春秋战国时代以来,国家邮驿机构就被称为“置”,汉帝国的“置”不仅仅是传输公文政令的交通驿站,同时也是物资转运站和往来公务人员的接待站,从中央到地方,从京师到边关,中央政令的下达,基层情报的上送,政府往来人员的接待等等,都是经由各级驿站来完成的,

悬泉置

隶属汉帝国河西重镇敦煌郡,是一个在悬泉设置的政府机构。

“啬夫”是秦帝国与汉帝国时代,县级以下官员的称谓。

“置啬夫”就是悬泉置这个邮驿机构的行政长官。

悬泉置由敦煌郡太守派员监领,置啬夫管理日常工作,并有官徒卒御37人,传车15辆 传马40匹,还有官牛和牛车。

在敦煌郡,像这样的“置”共有9处,它们从东到西,一字摆在通往西部边疆的通衢要道上。

汉帝国继承了秦的邮驿体系,并一步完善,五里设邮,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传或置。

全国各级,各地遍布的驿站 犹如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确保汉帝国信息畅通,统治力高效强大。

从悬泉置出土的简牍中可以看到,过往悬泉置的主要有这样一些人,西域各国的使者和宾客,汉帝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官员,归附汉帝国的羌人,官家奴婢,以及由政府统一安置的内地流民以及刑徒。

在悬泉置出土的汉简中,一件《元康五年悬泉置过长罗候费用薄》的简牍,引发众多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

元康五年,也就是公元前61年

置啬夫接到通知,长罗侯常惠率领下的帝国外交使团即将经过他们驿站,并要在这里停留一晚。

常惠

祖籍山西,是横跨汉武帝 汉昭帝 汉宣帝三个朝代的外交活动家,公元前100年,他自告奋勇随苏武一同出使匈奴,试图缓和汉帝国与匈奴的冲突,但不料被匈奴扣留19年,常惠和苏武一样,不但没有妥协,而且在匈奴王朝的抗争中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才干,最终他们被释放回国。常惠的才能得到朝廷的认可,之后他步入朝堂成为汉帝国处理西域外交事务的顾问。

公元前61年

以上三朝元老的常惠率领一支使团从京城长安出发,他将途径河西走廊的悬泉置前往西域。

置啬夫记得,这应该是常惠第五次经过悬泉置,这个使团的目的地是乌孙。

乌孙

一个古老的西戎部落,公元前二世纪曾生活在河西走廊,他们在与月氏部落的争斗中落败,远走西域,最终在天山西麓伊犁河谷建立了一个国家——乌孙国。

在河西走廊以西的地带散落着众多小国,这被张骞记录下来史称“西域三十六国”。乌孙国便是“西域三十六国”规模较大的城邦之一,他们拥有肥沃的土地和优良的牧场,阿拉山口和伊犁河谷,是通向中亚和欧洲的必经之路。

此时,匈奴在退出河西走廊之后,急需依靠西域的人力物力稳住阵脚。辽阔富饶的西域因此成为匈奴的战略缓冲地带。

匈奴王朝已经通过与乌孙结盟,间接控制了从伊犁河流域前往伊朗高原的交通线,若是匈奴完全控制这一交通线,就可以从西北方向包围侵扰汉朝。但张开臂膀的汉帝国,对西域也变得触手可及,汉朝西部边境线,沿着河西走廊迅速向西北延伸,汉匈两大势力在广阔的西域渐次上演了激烈的政治与军事较量。

公元前119年,当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汉武帝已经形成了明确的国家战略,积极推进与西域各国或是建交 或是结盟 。

为此张骞在第二次出使时专程前往乌孙访问,说服乌孙首领猎骄靡派使节去中原实地考察,他的努力终于凑效,乌孙使者看到这个中原帝国的强盛景象当即决定和亲。汉武帝迅速作出响应,选派皇族女子细君公主远嫁乌孙首领猎骄靡。

由此,汉帝国与乌孙开始确立结盟关系。

不久,老一代乌孙首领去世,新一代首领军须靡继位,始终不能适应西域生活的细君公主抑郁而终。

为继续与乌孙和亲,完成结盟西域的计划,汉武帝决定派楚王的女儿性格泼辣的解忧公主嫁给军须靡,军须靡死后,按照乌孙风俗,他的弟弟翁归靡继位,娶了解忧公主。

公元前74年 乌孙受到匈奴和西域小国车师的联军攻击,面对匈奴大军压境,解忧公主挺身而出上书求汉朝出兵救乌孙,一封加急信函送抵悬泉置,之后一路快马直奔长安城。不巧的是,当这封信到达长安时,恰逢汉昭帝驾崩汉帝国无暇西顾,汉宣帝继位后思虑谨慎后并未贸然出兵,而是决定选派常惠出使西域了解情况。

公元前72年 常惠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71年正月,汉宣帝下达了对匈奴的攻击命令,五路大军向西进军。

常惠以校尉头衔带领10余名侍从经过悬泉置向乌孙通报汉帝国征讨匈奴的作战计划和部署,协调双方在军事上的联合行动。

因匈奴提前逃遁,汉武帝西进的五路大军无功而返,而常惠担任参谋长协调指挥的乌孙5万骑兵却意外大获全胜。这次军事合作,标志着汉帝国终于实现了自汉武帝以来在西域寻求军事同盟东西夹击匈奴的夙愿。

公元前70年

回到京城的常惠被帝国嘉奖 晋封“长罗侯”。

七年前 汉昭帝时期,西域龟兹王下令偷袭并杀死了汉帝国派往轮台进行屯田的校尉赖丹,并驱赶汉帝国派出的屯田士兵。

屯垦戍边

在当时是汉帝国巩固河西走廊这条战屡通道与经略西域的重中之重。张骞出使西域时,汉武帝就已经意识到河西走廊的军事与经济价值,要确保走廊的安全,首要目标是实现军事移民。

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后,汉帝国随即启动了屯垦移民,设置河西四郡后,陆续征调前往河西走廊屯田的官兵高达18万人,大批部队沿着河西走廊布防,他们“无事则耕 有事则战”确保这条战略通道的稳定通畅。

渐渐的,在祁连山下河西走廊上,环绕着绿洲出现了村庄,人工灌溉系统出现了。

《汉书·匈奴传》记载 到汉宣帝时期,河西走廊一带已是“人民炽盛 牛马布野”成为了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有效的支援了从这里出发的中原王朝的部队。

公元前78年 常惠第二次出使西域

随着汉帝国与西域往来的日益频繁,屯田戍边的范围也渐渐沿着河西走廊延伸到西域一带。

汉昭帝任命赖丹为校尉将军屯田轮台,随后汉帝国的垦区拓展到车师一带,汉帝国的西部屯田计划令匈奴王朝感到恐慌,他们怂恿车师龟兹等与汉帝国对抗,杀死了校尉将军赖丹,试图迫使汉帝国取消屯田计划,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常惠建议借助乌孙等盟国让龟兹为杀死汉帝国屯田官员付出代价,但汉宣帝不想扩大事端,拒绝了常惠的请求

公元前70年长罗侯常惠第三次西域之行

虽然汉宣帝拒绝了惩罚龟兹请求,但常惠得到了汉帝国军方的支持,他将借此词出使乌孙的机会顺道发动对龟兹的征伐,对于擅自行动的后果,他将独自承担。解忧公主被常惠的胆识打动,坚定的站在常惠一边,她不仅说服了乌孙首领派出军队参与此次军事行动,还派出自己的使者前往西域诸国商讨借兵事宜。

常惠在从乌孙返回长安途中,带领与帝国结盟的西域各国及乌孙数万人马兵临龟兹城下,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联合西域各国进行的征讨行动,结果兵不血刃,龟兹王为当年的行为道歉并惩处了杀害赖丹的凶手。

公元前 64年

常惠第四次受命前往西域,率军解救了被匈奴围困在车师的汉侍郎郑吉以及手下的一千多名屯田士卒,而且还带回了一封乌孙首领的书函,提出要立解忧公主的儿子元贵靡为乌孙太子,并请求以马 骡各千匹为聘为元贵靡迎娶汉公主。

公元前 61年

为了汉与乌孙的再一次和亲,常惠将再一次到悬泉置。

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政策是凑效的,汉帝国通过包括和亲 屯田 派驻官吏 经济馈赠 军事打击 以夷制夷等组合策略,正在赢得掌控西域的主动权。

中原的人们可以安心发展生产,南方的丝绸特产也有了输往域外的机会,丝绸贸易渐渐兴隆,漂亮华丽的丝绸汇集到洛阳又从那里出发,沿着河西走廊输送到广袤的西域。

从悬泉置出土的汉帝国竹简上,人们可以看到当年详细记载的从武威到敦煌沿线驿站的名称以及里程。

从苍松 鸾鸟 小张掖 姑臧 显美 氐池到觻得 昭武 祁连置 表是 这些驿站精确的指出了丝路东段到行进路线,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沿途的驿站发挥着巨大的稳定器作用。

公元60年,为了管理西域,汉帝国在乌垒城(新疆轮台县)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 驻军 推行政令 开始形式国家主权

4年前在车师被常惠率军解围的汉侍郎郑吉被任命为首位都护使,成为汉帝国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长官。这就是《汉书·郑吉传》中所称的“汉之号令班西域矣”

自此后,汉帝国在西域势力依然不断扩展,西域都护辖境越过葱岭 其所辖属国也由三十六国增为四十八国,西域诸国派往汉帝国的贡使往来不绝于途,“万国来朝”一时成为时尚。

地处河西走廊要冲的悬泉置,始终车水马龙。

从武帝开始 经昭帝 宣帝三代皇帝,共历六十余年 汉帝国倾其国力 锐意进取 军事与外交齐头并进 屯垦与戍边相互支撑 最终开创了汉与西域和平共荣的新局面。

河西走廊此后一直扼控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孔道,作为中原向西的外交和政治通道 成为西北边陲重地。

公元前52年

解忧公主的儿子成为乌孙国的首领,乌孙也正式成为汉帝国的属国。

为辅助解忧公主和元贵靡,常惠再度出使乌孙,这段时间乌孙国内政局及其不稳定,担负着重大国家使命的常惠需要和汉朝保持及时顺畅的沟通,,就在此时,常惠被急召回京,后将军赵充国去世了。

赵充国

陇西上邽人(甘肃天山)是汉帝国彪炳史册的将领之一。

赵充国一直倡导的屯田戍边理论 是汉帝国经略西域的指导之策。

公元前61年

76岁高龄的赵充国 为守卫河西走廊,不顾年迈主动领兵出征,征战期间,赵充国三上屯田奏,总结汉朝已实行了多年的屯田经验,提出了屯田对内课节约经费,对外可防御守备的战略方策。这三封屯田奏,将汉帝国的屯田措施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屯田政策得到了整个帝国的空前重视。

经历战争之后的士兵化剑为犁,在帮助当地恢复生产的同时,使战争双方化干戈为玉帛 保证了一个区域的长期稳定。这不仅在当时具有战略意义,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元前51年

刚刚册立三年的乌孙大首领元贵靡病逝。

此时,解忧公主已经70岁了,一封她写给汉帝国的信经过悬泉置 奔向长安。

解忧公主希望可以落叶归根

公元前49年

曾经为中国西部边疆呕心沥血的解忧公主终老长安。

两千年后,人们通过持续的考古发掘最终还原了悬泉置岁月演变的轨迹。

根据对悬泉置遗址的考证,由汉至魏晋,这里一直发挥着作用,魏晋时期废置后,唐王朝再度恢复建制为“悬泉驿”。在宋以后,悬泉驿渐次淹没在岁月长河中。

战国开始时期公元前475年,那战汉时期到清朝有:2092年;

战国开始时期公元前403年,那战汉时期到清朝有:2020年。

战汉时期指自战国至汉武帝之间的一段时期。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一说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战国时期包括二周灭亡前和二周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二周于公元前256被秦国所灭,次年起史家以秦王纪年。周朝在秦朝建立之前就灭亡了。

“战国”之名,源自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公元前453年,晋国大夫韩、赵、魏三大家族打败智氏,继而瓜分晋国,奠定了战国七雄的基础。

战国上承春秋乱世,后启大秦帝国,中续百家争鸣,是中国的思想、学术、科技、军事以及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如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而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战国时代也塑造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社会的雏形。

清朝(1616—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享国二百九十六年。

汉景帝平定七国叛乱之战

汉景帝平定七国叛乱之战西汉平定七国叛乱之战 指导思想:分兵箝制,集中全力战吴楚简介:事情发生在西汉前期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具体在公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