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什么祭祀
三牲,少牢,太牢。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三牲有大小之分,大三牲指羊头、猪头和牛头;小三牲指鸡头、鸭头和免头。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三牲,亦称太牢,是古代祭祀用的供品。祭祀是中国的一种风俗习惯,在一些特别的节日里,都会举办一些祭祀活动,祭祀的时候供品是必不可少的,最常用的供品就是三牲五果。
三牲有大小之分,大三牲指羊头、猪头和牛头;小三牲指鸡头、鸭头和免头。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三牲,亦称太牢,是古代祭祀用的供品。祭祀是中国的一种风俗习惯,在一些特别的节日里,都会举办一些祭祀活动,祭祀的时候供品是必不可少的,最常用的供品就是三牲五果。
“三牲”有大小之分。大三牲指牛、羊、猪,后演变为鸡、鱼、猪。小三牲指鸡、鸭、鱼,后演变为鸡、鱼、猪。在潮汕地区,“三牲”指的是鸡、鸭、鹅,有时用鱼或猪头代替其中的一种。道家以獐、鹿、麂作为三牲。
祭品的不同,不仅反映了不同部族的生活习俗,传达了农业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巨大意义,还暗示了礼的起源。
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指马、牛、羊、鸡、犬、猪等牲畜,后世称“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猪三牲。
祭品中的“五果”是指凤梨、柑橘、梨子、枣子、苹果,分别代表旺、甘、来、早、平安。比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三牲指:古时祭祀用的供品,分大三牲(猪、牛、羊)和小三(鸡、鸭、鱼)两种。
在古代,生产力低下,古人举行祭祀活动,一方面是出于对于天地以及祖先们的崇拜和感恩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借此机会祈求未来的风调雨顺,国富民安。
神权尚未走下神坛的夏商周三代是古代中国祭祀活动最为鼎盛的时期,属于最原始的图腾崇拜。周王朝建立后,确定周礼,将祭祀活动规范化,与此同时的是,神权走下神坛,对于祖先的祭祀开始兴起,并延续至今。
汉代之后,佛教的传入以及道教的兴起,祭祀活动也掺杂进了宗教因素。
“彩礼”,向来是我国古代婚嫁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彩礼文化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当时男方在向女方提亲的时候需要带上一只活大雁,大雁是候鸟,来去有时,未曾失信,象征着男女爱情婚姻的至死不渝,而且大雁善于飞行,很难捕捉到,如果男方能够带上大雁提亲,从侧面反映了男方要么家里有实力要么自身条件不凡。
到了汉朝时期,不仅仅是贵族,民间的婚嫁习俗礼仪也越来越多了起来。彩礼除了要雁、布匹还加上了米、酒等生活必需品,还需具备羊等牲口,这些东西都是为了取其中的好的寓意,“羊,祥也。故古礼用之”。而到了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的习俗开始多样化起来,汉人和少数民族融合,由于游牧业的盛行,婚礼的彩礼中除了茶叶布帛之外,还需要牛羊马等牲畜。牛羊马本是祭祀用的“三牲”,被用于彩礼,有让神明保佑之意。
三牲其实就是指三个不同的活牲畜,并没有具体指哪三种。我们常说的 牛、羊、猪,俗谓大三牲,猪、鱼、鸡,俗谓小三牲。在古代,牛是耕田的工具,一般不会随意杀牛,即使用作彩礼,也是用活牛,而羊的饲养率也很低,一般老百姓家里是不会养羊的,所以古代平民百姓结婚要凑齐这大三牲是很难的,当然这里说的三牲不一定是要一整头,大都是称上三到五斤,系上红绸布,这也是及其难得的了,稍微富裕一点的人家会用小三牲代替,而老百姓通常只能凑齐一两样小三牲。
其实三牲出现的比较多的场景并不是婚礼而是祭祀,尤其是少数民族的祭祀典礼。在南方大多数地方,彩礼中出现多的是禽类比如鸡鸭或者大雁而不是牲畜。
古人用什么祭祀
本文2023-10-28 17:26:2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8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