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没有书法字帖,最初的书法家是怎样练成书法的呢?
古人练习书法比现在人勤奋好学用心,一般以拓片做为样版,或以家学老师的手本做为摹仿版本号。如王献之学王羲之。也有运用一切的时间和不一样媒介练习书法,如狂草怀素就常常在芭蕉叶上练习书法,米芾就常常在袖笼里训练,以往人都穿长袖衫衣,以致于长期性手指头默练,把衣袖都打磨了洞。听闻王羲之常常晚上睡觉时用手指头在他妻子身体上练习写字。
中国书画在初期几乎都要以大家族为企业文化传承的。魏晋时期,儒家文化天雄多是书法名门,如颍川钟氏、荀氏,京兆杜陵杜氏和韦氏。王羲之的教师卫夫人隶属的卫氏大家族,在汉朝书画界里的知名度就非常大了,到先秦也是赫赫有名。手法的失传,分成2种状况,一种是彻底消退,例如一个方法精湛的书法名家立即身亡,并没有传承人。另外一种状况是消退,在流行情况下慢慢走形最后失传。
我们今天看古人书法字画,觉得平淡无奇,也就那样。但其实身后却隐藏了很多大家看不见的繁杂方法和用笔习惯性,指腕的相互配合、书写姿势这些。这种方法,要不是学生亲身到场收看,也许难以习得。我国的书法史,往往是后代对前人更新改造的历史时间,高手的技法失传,幸不辱命在揣摩、还原前人手法的前提下,又诠释了一个新的设计风格。例如赵孟頫,一辈子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跟随王羲之,反倒产生另一种设计风格。
古人学书籍是口教手授,老师会告知横如何横,怎么入笔如何顿笔,多少种横这些,随后教师撰写做示范性。从先秦一直到唐朝,都归属于直系亲属。宋朝之后到现在就大量自身探索了,因此临帖是非常重要的一项,都是观查古人的练字字帖去揣测它的用笔方式。学书法是一个长久的全过程,古人还是这般勤奋,才能成功,更何况咱们呢?选择了书法艺术,便是选择了与孤独为伴,与青灯相伴。
行书与楷书相比最大特点是有“连笔”,比楷书行笔要快,产生笔画间的牵连。及时笔画没有真的牵连也要做到“笔断意连”,有动态感,而楷书的笔画相对独立,是完全的静态。
初学行书,运笔不要太快(比楷书稍快即可),应该让笔“吃”住纸再行笔,否则一味图快,就会养成浮华草率的毛病。但是也不能过于缓慢,写行书过缓会养成迟滞板结的毛病。以上这两种毛病对于行书来说都是致命的,而且以后很难改正。
初学行书字帖推荐选择王羲之《圣教序》,虽然此帖不是墨迹(是怀仁和尚集王羲之字而成),但运笔章法一气呵成,尤其对初学者建立行书结构的基础非常合适。也可以临李思训《云麾将军碑》,但要注意克服瘦硬的毛病。通临一遍或数遍以后(遍数根据熟练程度掌握),可以尝试背临,就是不对照字帖或半对照字帖临习(看几个字或看一行然后默写),再与字帖对照找出不足。有一定基础后可以临习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注重学习章法谋篇。
其他著名行书字帖还有:
颜真卿《祭侄稿》(习称天下第二行书,但不适合初学)
苏轼《寒食诗帖》(习称天下第三行书,但学习者较少)
米芾《蜀素帖》(非常好的行书范本,也适合初学)
米芾《苕溪诗帖》(相当精彩的行书,学此可以体会行书灵动之气,但应有一些基础)
王询《伯远帖》(可体会东晋书法恬淡疏远之意境,可惜字较少)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有人不喜欢黄书,看个人爱好了)
赵孟頫《洛神赋》
赵孟頫《胆巴碑》(行楷的代表作)
李思训《云麾将军碑》《麓山寺碑》(行楷的极好范本)
《高力士墓志铭》(近年出土的书迹,行楷极好范本)
另外,明末王铎的行书也是相当有名的,不过待有一定功力后再临。如果喜欢隽秀一路还有董其昌、文征明等人的行书。
入门:1、行书入门 《集王羲之圣教序》 经典中的经典,行书入门必备。三年小成,则必不俗。最好有老师指导下练习效果更好点。
2、行楷书 用赵孟頫的行楷是最好不过的了。其《三门记》《妙严寺记》、《胆巴碑》都是非常好的行楷书字帖(版本都是上海书画出版的好)。你到卓越网上去买,送货上门的,还打折,呵呵。
3、行书其它:苏轼、蔡襄、米芾都是宋代大家。文征明、董其昌等是明代的大家,都是好东西。另,唐寅有个《落花诗册》,也非常好,但是没有前面的那些大家成熟。
另,以上说的都是毛笔书法,如果是写硬笔,有两种办法:
1、用古人的字帖,对着写,比如《集王圣教序》(最好是用浙江古籍出版的 或者文物出版社的,上海书画出的也不错)练习行书很好。
2、练习现代人的,也不是不可以,比如写田英章的,或者是司马炎的等等,都行。
当年商朝人用来练习书写毛笔字
考古学家在殷墟发现了一件十分特别的残破骨板,骨板的两面都刻有文字,其中的一面有一道一道的竖条,仿佛是书写用的格子,竖条之间是凿刻的文字,而字口上还留有墨的痕迹。
根据专家推测,这块骨板应该是当年商朝人用来练习书写毛笔字的。这么说来,这块骨板就有可能是现今发现的最早的“书法字帖”了。
本文2023-08-05 04:38: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