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的中药属性和功能主治|中药干姜的功效与作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3收藏

干姜的中药属性和功能主治|中药干姜的功效与作用,第1张

  干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干姜可入药,那么下面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干姜的中药属性和功能主治。

  干姜的中药属性

性味、归经味辛,性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肺化饮。

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寒饮喘咳;寒湿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禁止服用。

采收和储藏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茎叶枯萎时挖取根茎,去掉茎叶、须根,烘干。干燥后去掉泥沙、粗皮,扬净即成。

资源分布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各少广为栽培。

 干姜的功能主治

1用于脘腹冷痛,寒呕,冷泻。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治胃寒呕吐,脘腹冷痛,每配高良姜用,如二姜丸。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多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理中丸。

2用于亡阳证。本品性味辛热,能回阳通脉。故可用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之亡阳厥逆,脉微欲绝者,每与附子相须为用,如四逆汤。

3用于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本品辛热,善能温肺化饮,常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同用,如小青龙汤。

4、治疗外伤化脓性感染:用生姜自然调入干姜粉敷于创面,以无菌敷料覆盖,每日换药2~3次。(《中医杂志》1989;30(2):41)

5、治疗遗尿:用干姜15g,加入200ml水,煎至100ml滤渣取液和面粉调成糊状,摊于3块2寸见方布上,晒干即成,选中极、三阴交将此姜饼置于穴上,艾灸,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3天为1疗程。(《陕西中医》1987;8(11):35)

 干姜的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根茎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棕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和颗粒性,有一明显圆环(内皮层),筋脉点(维管束)及**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以质坚实、断面色黄白、粉性足、气味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木柱层为多列扁平木柱细胞。皮层散列多数叶迹维管束;内皮层明显,可见凯氏带。中柱占根茎的大部分,散列多数外韧型维管束,近中往鞘处维管束形小,排列较紧密,木质部内侧或周围有非木化的纤维束。本品薄壁组织中散有油细胞。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分取干姜1g,生姜5g磨碎,各加甲醇适量,振摇后静置1h,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作供试液,以芳樟醇、1,8-按油素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用石油醚一乙酸乙酯(85:15)展开,以1%香草醛硫酸液里色。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斑点。

1、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味辛,性温,归脾、胃、肾、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作用。干姜的一大特点是守而不走,就是干姜主入温里,其气凝滞,而且主入中焦脾胃,与附子不同。附子虽为大辛大热之品,但走而不守。干姜常与附子配伍,以温里散寒,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如附子理中丸治疗虚寒性的腹痛、腹泻证。

2、同时干姜还可以治疗脾虚痰涎壅盛所导致的流口水、呕吐痰涎;与甘草相配伍,还可以治疗由于脾胃虚寒不能温煦固涩尿液导致的遗尿证。干姜能入肺经,与止咳化痰药配伍可以治疗临床上常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入肾经可以温肾助阳。还可以治疗妊娠呕吐者,常配伍人参、半夏,但半夏有小毒,如使用应在专业的中医师指导下进行。干姜还能入心经,温通血脉,同时干姜炒炭还可以止血。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药干姜的功效与作用,以及中药干姜的功效与作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1、干姜的功效与作用2、干姜的功效与作用禁忌干姜的功效与作用禁忌是什么3、中药干姜的功效与作用干姜的功效与作用干姜的功效与作用

干姜的功效与作用,这种食物的功效是非常明显的,不同的使用方法对人体产生的作用也不一样,对这些功效和作用还不要了解的话,能够调理人的身体,增强体质,养生就看干姜的功效与作用。

干姜的功效与作用1

干姜的功效

别名:白姜、均姜、干生姜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根茎。

性味:味辛,性热。

归经:归脾、胃、肾、心、肺经。

用法用量:3~l0g。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干姜的作用

主治: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

相关配伍

1、用于治脾胃虚寒,腹痛下利,以及胃中寒饮,喜唾涎沫:人参、干姜、白术、甘草。

如理中汤。

(《伤寒论》)

2、用于治中寒水泻:干姜(炮)研末,饮服二钱。

(《千金方》)

3、用于治寒痢青色:干姜切豆大,海米饮服六、七枚,日三夜一。

(《补缺肘后方》)

4、用于治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

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日三服。

如人参半夏丸。

(《金匮要略》)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

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虚者用之。

凡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阴无阳者,亦宜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

2、《本草经疏》:炮姜,辛可散邪理结,温可除寒通气,故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出汗,逐风湿痹,下痢因于寒冷,止腹痛。

其言止血者,盖血虚则发热,热则血妄行,干姜炒黑,能引诸补血药入阴分,血得补则阴生而热退,血不妄行矣。

治肠僻,亦其义也。

3、《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僻下痢,生者尤良。

干姜的`功效与作用2

概述:

干姜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温里类的中药,其药性辛,热,归于脾、胃、心、肺经。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

在临床上,干姜主要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泻痢等病症;也可以用于亡阳证;还可以用于肺寒痰饮所致的咳喘痰鸣、痰白清稀等病症。

使用干姜的禁忌为:阴虚内热以及血热妄行的患者是不能使用干姜来治疗的。

临床应用:

在临床上,常使用干姜来治疗以下几种病症:

1、干姜可以用于脾胃虚寒的病症。

此药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无论外寒内侵之实寒或者是脾胃阳气不足之虚寒,都可以应用干姜来治疗。

在治疗脾胃实寒腹痛吐泻的患者时,常配伍附子、高良姜等药物来使用,如二姜丸;在治疗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的患者时,常配伍党参、白术等药物一同使用,如理中丸。

2、干姜也可以用于亡阳证。

此药具有温心助阳、回阳通脉的功效。

在治疗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的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的患者时,常配伍附子来使用,如四逆汤。

3、干姜还可以用于寒饮伏肺所致的喘咳的病症,常配伍麻黄、细辛等药物一同使用,如小青龙汤。

现代应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干姜能直接兴奋心脏而强心;有显著止呕的作用,能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降低胃酸浓度;此外,还具有升压、镇静、镇痛、止咳、降血脂等作用。

现代应用干姜配伍,可以治疗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褥疮、急性肠梗阻等疾病。

干姜的功效与作用禁忌干姜的功效与作用禁忌是什么1、功效作用: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

2、禁忌: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服。

3、干姜,中药名。

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中药干姜的功效与作用中药干姜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干姜的功效与作用,中药干姜是一种常用药,在中医学上更是有回阳第一药的称呼,是用可食用的生姜加工而成的,具有驱寒的作用,下面分享中药干姜的功效与作用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中药干姜的功效与作用1

1、温中散寒

中药干姜是一种性质温热的中药材,风散寒是它的主要功效,它是治疗人类脾胃虚寒的常用药,在人们出现腹部冷痛和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等不适症状时,能直接用中药干姜煎水喝,另外它还能与党参,白术等中药材搭配在一起,制成理中丸,会让人类恶心呕吐的症状减轻。

2、温经止血

中药干姜还能温养经络,可加快身体内气血循环,而且具有一定的'止血作用,特别是人们因寒气入侵导致吐血便血和血崩等出血类疾病是及时用中药干姜治疗就能快速止血,在治疗的时候可以把中药干姜炒黑,研成细末用米汤送服。

3、温肺化痰

中药干姜还是一种能温肺化痰的中药材,它对人类因寒气入侵导致的咳嗽痰多有一定治疗作用,能让人类呼吸系统恢复正常,另外中药干姜还具有发散风寒的重要功效,人们因风寒入侵导致风寒感冒引发咳嗽气喘,等症时多服用中药干姜也能让病情减轻。

4、抗菌抗病毒

中药干姜还是一种能抗菌抗病毒的常见中药材,它含有丰富的姜辣素,这种物质进入人体后能消灭人体内的敏感区,并能抑制人体内多种病毒的活性,可防止病毒对人体细胞产生破坏,并能阻止人体被病毒感染,能从根源上阻止一些病毒性疾病出现。

中药干姜的功效与作用就为大家介绍这么多,除了上面介绍的这些以外,它还能治疗人类的学历和崩漏,以及心腹胀痛,等着对人类的霍乱疟疾等症也有一定预防作用,今后大家再有需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用干姜,服用后会有好处的治疗效果出现。

中药干姜的功效与作用2

1、中药干姜能治脾胃虚寒

中药干姜味辛,性热而燥,主入脾经和胃经,具有温中散寒和健运脾胃的重要功效,平时人们出现脾胃虚寒以后可以直接用干姜进行治疗,可以把干姜研末以后直接口服,也可以把它与高良姜和花椒等中药材一起搭配服用,都能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

2、中药干姜能温中回阳

温中回阳也是中药干姜的重要功效之一,它能治疗人类的阴寒内盛和心肾阳衰以及大吐大泻等症引起的阳气衰竭,治疗时可以把干姜与中药附子一起服用,它既能降低附子的毒性,也能发挥出色的回阳救逆作用。

3、中药干姜的制作方法

中药干姜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它也叫老姜片,是把生姜的宿根挖出以后,去掉泥沙,然后用清水洗净同把它切成片状,直接晒干或者用微火烘干以后得到的干品,就是干姜。

它对有类的脘腹胀痛和呕吐腹泻以及痰多咳喘等症都有不错的治疗作用。

干姜是生活中的常见食材,它是把新鲜生姜脱水以后得到的一种干货,它保留了新鲜生姜中的丰富营养,可以用来煮水喝,也可以入药,除此以外它还能加工成干姜粉,但有人对干姜不了解,不知道干姜粉和干姜有什么区别,接下来我会带大家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关于中药干姜的功效与作用和中药干姜的功效与作用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收藏本站。

干姜附子汤

原文: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伤寒论》(61)

原方: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去滓,顿服。

四逆汤

原文: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29)

2.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伤寒论》(91)

3.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伤寒论》(92)

4.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225)

5.自利不渴,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伤寒论》(277)

6.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伤寒论》(323)

7.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伤寒论》(324)

8.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53)

9.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54)

10.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伤寒论》(372)《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11.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77)

12.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88)

13.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89)

14.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原方:

伤寒论: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二合,去渣,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金匮要略: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注:

东子:四逆即手脚冰冷,甚者头部冰冷。厥逆而恶寒为主证,发热、下利为或然症。

夜雨寄北:下利清谷不止。下利清谷就是泄泻时所泻之物清稀,并杂有不消化食物。

清谷就是排泄的大便中都是未消化的食物,就是我们说的吃什么拉什么,排的都是完谷,而不是正常大便。

不止,不停的意思。一直排的大便都是没消化的食物或者一直拉大便,腹泻不停止,而且拉的都是没消化的食物。

四逆加人参汤

原文: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385)

原方: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注:

东子:本应下利,利止无可下,是亡津液,谓之亡血。亡血加人参也,可知后世谓当归川芎为补血药乃谬论也。

茯苓四逆汤

原文: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伤寒论》(69)

原方: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 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医案:

龙志勇:患儿,男,22个月,营养一般。2016年12月15日初诊。从小体质偏弱,经常感冒,往往到医院吊水及服用退烧药治疗一周或半月余始愈,唯留时时咳喘,久久不愈。此次随妈妈至深圳游玩,不慎受寒,咳喘又复发,伴有发热。在某药店开处中药麻杏石甘汤加味(其中麻黄10克,有紫草、青黛),并处中成药“小儿至宝丸”予服。连服12天。服完后第二天,即出现发高热,唇口绯红,面红,无汗,微咳,无恶寒及鼻塞。急忙电话、微信求诊于我。起初,未及细问,先后开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甘露消毒丹、麻黄升麻汤,历时4天而未有效果,始终发高热38~395℃,高热时妈妈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可汗出热退。第五天,又复热起38℃多,伴无汗,烦躁,少眠而吵闹,易惊,精神稍差,口唇绯红,舌尖及上下嘴唇溃疡,不渴,不喜饮,手足冷,舌苔白腻多涎,纳差,大便每天一次,小便偏少。突然醒悟,此患儿高热、面红、口腔溃疡当为虚阳浮越,小便不利、舌苔白腻乃水湿内郁。烦躁是茯苓四逆汤证的主证。遂处方:茯苓四逆汤、潜阳丹加味。茯苓30(剪碎),红参片10(剪碎),制附片10,甘草15,干姜10(剪碎),砂仁6(剪碎),白豆蔻6(剪碎),黄柏3。×1付,水煎熬。从下午始急煎上药45分钟后,取汁频频喂服。至晚上18点多,活动后有微微汗出,测体温377℃,精神好转,已不烦躁,口腔溃疡渐敛,想吃东西了。几经周折,终于峰回路转。第六天,再服上原方1付。到晚上测体温已371℃。口腔溃疡好转明显。面已不红。大小便畅。其后再服用原方1付巩固而愈。思考:之所以突然发高热、唇绯红,现在想来应是先前长时间(12天)服用麻杏石甘汤加味、“小儿至宝丸”,治疗咳喘之故。方中有炙麻黄10克量,连服12天,更有紫草、青黛、至宝丸等寒凉之药,寒凉之极甚,可想而知。小儿乃稚嫩之体,长时间服用麻黄剂以致阳气虚耗,加之寒凉之品的摧残,稚嫩之阳,焉有不虚!此高热实乃浮阳外越之危证!其后特意问小孩母亲,回忆起一开始高烧时没有流清涕、打喷嚏之症。如真是感寒当有此二症,还应有恶寒怕冷之症才是。浮阳外越之证是没有流清涕及喷嚏的。另,可惜的是,限于网诊形式,未能查得脉象。如果起病之初就能切得脉象,可能就不会历经如此磨难。感寒引起高热的脉象当是浮紧数,还应有渴喜冷饮之症当是。而浮阳外越之高热,脉象当是虚浮数,重按而减或弱。初接诊时,未能详加问诊,又予麻黄之剂连服4天。幸好及时醒悟,加之小儿服药亦未尽剂,转予茯苓四逆汤合潜阳丹加味,终于浮阳得潜,挽大厦于将倾。其中凶险,想来后怕!

通脉四逆汤

原文:1、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17)

2、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原方:

伤寒论: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金匮要略: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斤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医案:

润土:杨某,男,一岁两个月。早产儿。患病后屡用西药效差。于是经常到我处用中药治疗感到效果满意。去年夏初此儿又患病,来时上午8时左右。上吐下泻、发热无汗 、面红耳赤、哭闹、舌质红苔薄。查体温385。据以前用药经验不加思索处以葛根汤。下午1430患儿又来复诊,其母诉服药已两次诸症依然,发热更高自喂退热药也不起作用也不汗出。双目似闭非闭、时断时续低声哭叫。怎么哄也不行。查体温395。于是细问渴欲饮水否。其母说见其口干喂水却不饮。问小便如何,说小便色白不黄。又问大便如何,说大便或灰暗或绿。又摸其手足。手温足凉。接着又观察患儿神色。沉思良久。心想这不正是内寒外热的通脉四逆汤证。于是果断处以通脉四逆汤。处方:附子2克 干姜3克 生甘草4克。嘱煎半小时,分三服。第一服放凉后加童便5毫升服用。若第一服不吐。第二服可温服。每服间隔3小时。若有情况及时复诊。自患儿走后我的心就悬了起来。我想诸位同行都有同感。第二天患儿终于又来了。见患儿嬉笑如常,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问其母服药后情况。说尊我所嘱一服后哭叫渐止、继而入睡。4小时后方醒。此时体温渐降、面耳红赤渐退。继续喂二服。当晚12时喂三服。随后诸症消退。早上起来知饥索食、大便颜色已转黄。此次来是问还继续开药否。嘱把余药服完无不适停药,但要注意饮食。其母说此次发病就是乱食寒凉所致。在此之前也曾治疗几例少阴发热吐泻患儿。所以此次才敢果断应用通脉四逆汤。个中的战战兢兢只有过来人深知!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黄××,男,11岁。原四川成都市学生。

病史1948年秋,初感全身不适,以后病情逐渐加重,神志昏迷,高热至40。c以上,腹泻。当时正值肠伤寒流行季节,原四川省立医院确诊为“正伤寒”,某专家认为,病已发展至极期,全身性中毒过重,已属不治之症。后由中医会诊,曾以大量犀角。羚羊角、紫雪丹等抢救。患儿虽高热退,腹泻止,而病势却更加沉重,四肢冰冷,脉欲绝,终至垂危。最后来诊,按少阴证下利虚脱论治,初诊机转,数诊痊愈。

初诊患儿连日来昏迷踡卧,面色灰白乌暗,形体枯瘦。脉伏微细欲绝,唯以细灯草试双鼻孔,尚有丝微气息。四肢厥逆,手冷过肘,足冷过膝,甚至通体肢肤厥冷。此为病邪已由阳入阴,发展为少阴阴寒极盛,阳气倾刻欲脱之险恶阶段。急用驱阴回阳,和中固脱之法,以大剂通脉四逆汤一剂灌服急救。处方      川附片120克(久煎) 干姜120克 炙甘草60克

二诊上方,连夜频频灌服,至翌日凌晨,患儿家长慌忙赶来连声说:“坏了坏了,服药后鼻中出血了!”范老立即回答:“好了好了,小儿有救了!”遂再诊。患儿外形、病状虽与昨日相似,但呼吸已稍见接续、均匀,初露回生之兆。宜继守原法,以通脉四逆倍加用量再服。处方      川附片500克 干姜500克 炙甘草250克

先以肥母鸡一只熬汤,另以鸡汤煎附片一个半小时,再入姜、草。服药后约两小时,患儿忽从鼻中流出紫黑色凝血两条,约三寸长,口中亦吐出若干血块。这时缓缓睁开双眼,神志开始清醒,并开口说:“我要吃白糕!”全家顿时破涕为笑,皆大欢喜。遂遵原方,再进四剂。

三诊患儿神志已完全清醒,语言自如,每日可进少量鸡汤等流质。面色青暗。舌质淡白,乌暗,无苔。上肢可活动,开始端碗进食,下肢僵硬,不能屈伸,四肢仍厥冷。病已开始好转,阳气渐复;但阴寒凝聚已深,尤以下肢为甚。原方稍加大曲酒为引,再服。上方又服一剂后,次日下肢即可慢慢屈伸。再服两剂,能下床缓步而行。服至十三剂,逐渐康复。

患者于1978年12月26日来函说:“三十年前,范老治好我的病以后,我于1953年参军,在部队还立了两次三等功,现在机械配件厂当钳工,身体一直很好。”

白通汤

原文: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伤寒论》(314)

原方: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白通加猪胆汁汤

原文: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315)

原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 生用 去皮 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注:

察哈尔:在《伤寒论》中,有加猪胆汁的方子。

白通加猪胆汁汤,其实是正虚极邪盛极之时的表现,以白通汤回阳,以猪胆汁清热开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与此类似。里面加人尿,与现代补充糖盐水类似,古代没有此法,只能用接近人体体液的人尿来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猪胆汁,与由胆汁凝结而成的牛黄类似,与熊胆,羊胆汁,鸡胆汁,人胆汁作用类似。

它们都具有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等作用。影响人体的途径与肥甘厚腻影响人体途径正好相反。胆汁在人体正是消化肉类的作用,肉类积滞多了,所以人体会产生上火的症状,所谓火毒即是。用这一类动物的胆汁或是胆汁的产品,则可以补充人类由于过食肉类导致胆汁相对不足产生的火热症状。

引伸而去,人类由于饮食结构改变而产生的病症可以借助动物类胆汁来治疗,比如高脂血症,脂肪肝,冠心病等等。

在产品上,如鸡胆汁分散片,熊胆粉,牛黄,马宝(胃肠中的结石),羊胆等等。

但是,出于保护动物的需要,少食肉类是很好的办法,少吃肉自然也就少了上火的症状,也就少用了动物胆汁这一类的药材,何苦吃了美味再吃苦味的胆汁来吃回去呢。

医案:沙丘沙:患者,女,48岁,本村农民。有咳喘病史30年,明显桶状胸,体瘦,于1991年春出现心衰,气喘加重,下肢浮肿,曾先后两次去广宗县医院住院治疗,病情缓解回家。于1991年5月14日,病情加重,端坐喘息,烦燥异常,数日饮食不进,双下肢浮肿,四肢冰冷,诊脉两手均无。家属也知病危,已着手治办殓衣。据证投以白通加猪胆汁汤:熟附子500 干姜300 葱白四根 加水600毫升,煎取200毫升,兑入童便200毫升,猪胆汁50毫升,分数次于一日内服完。一剂,烦燥稍减,两剂,脉博已能摸着。三剂,恢复如常人,回忆近几天之事,全然无知,如大梦初醒。以《外台》茯苓饮合当归四逆汤调理,存活半年。

讨论:在《伤寒论》,白通加猪胆汁汤的烦燥、厥逆、无脉是由于下利引起,本案的烦燥、厥逆、无脉是因肺心病,数日不进食所致。病因虽异,现证相同,故可用同一方剂治疗。可知经方实践,所关心的是特异的脉、证拘泥病因,也不必过多的病机分析,理论推演。另外,原方中用的是生附子,现生附子同家规定不准使用,我此方用的是制附子,故适当增加用量,以保证疗效。

当时是死马当活马医,加上我的查体的技术也不怎么样,就没进行心脏听诊,没测血压。按当时的情况,估计血压也测不到。已四五天未进食水,几乎没有小便。我只记录当时的实况,虽显的四诊不全,更能突出重点。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