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的简介30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7收藏

兵马俑的简介30字,第1张

驰名中外、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坑,位于临潼县秦始皇陵东边的2公里处 。

过去这里的农民,经常在地下发现所谓的“瓦人”,本地人称之为“瓦瓦爷”。

据说,很早以前,在这一带打井或者挖墓穴,就会有“怪物”出现,并“兴妖作怪”,不是新墓穴突然塌陷,就是井水忽然枯竭。

有时,怪物索性直立于井壁,“鼓嘴瞪眼”地看着劳作的人。

曾经有个很大胆的农民,在恼怒中把“怪物”刨出来,吊在太阳下暴晒。

1973年3月,当地宴寨乡西杨村的农民,在距离秦始皇陵1500米处打井时,“怪物”又出现了。

只是这时候,已经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农民,并没有被“怪物”吓倒。

经过中央和陕西省文物部门一年多的发掘整理,一个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为14220平方米的秦兵马俑坑出现于世。

一年之后,在俑坑的东北侧20米处,又相继发掘了面积为6000平方米、曲尺形的三号坑和面积为520平方米、凹型的三号坑。

这三个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

一号坑深5米,坑的东部为南北向长廊,排列着三列横队,每列有70个战袍俑,似为军阵的前锋。

其后是东西向的11个过坑,排列着38路纵队,似为军队的主体。

坑坑的南北两端和西端,各有一列武士俑,分别面向外,似为军阵侧翼和后卫。

二号坑似为一个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驽兵)组成的多兵种混合部队了。

三号坑似为统帅一、二号坑的指挥机关。

面对这70000余件身高18米至19米的陶俑,100余乘战车,400余匹身高15米、长两米的陶马和数十万件兵器(其中有人类历史上首次发现的寒毒箭头,它加入了771%的毒性铅,杀伤力更大)。

国内惊愕了!海外轰动了!

据《旧汉仪》上载,当年筑秦皇陵时,有一天主持造陵的李斯丞相,向秦始皇禀报:“臣所将徒隶七十二万人,至骊山者,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天状”。

意思是说,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修得很大,工程似乎可以结束了。

但秦始皇听后,下令说:“其穷行三百丈,乃至。”

至于为什么要行三百丈,史书上没有说。

在兵马俑被挖掘以后,人们经过丈量,发现俑坑恰恰是陵墓的“三百丈”之内,才恍然大悟。

看来,《旧汉仪》上的这段只是含糊的文字,原来就是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有关兵马俑的唯一的一处文字记载了。

秦始皇兵马俑坑的发现和出土,对研究我国秦代的政治、经济、军事、艺术以及建筑、冶炼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敦煌佛经,敦煌遗书中保存的佛教文献。1900年,道士王圆箓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大量古代文献典籍和档案文书,世称敦煌遗书。其中约90%是佛教典籍,内容涉及:(1)翻译经典。这是指由域外传来的佛说经典和解释佛典的论著。这类典籍的数量最多,特别是几种常见经典,如《金刚经》有近二千号,《妙法莲华经》则达四、五千号。其中不少是4、5世纪的古写本。这些古写经一般有统一的规格和字体,写卷所用纸张及装潢也较考究,因而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校勘价值。敦煌佛经的来源比较复杂,有朝廷颁赐和四方僧人带来的,也有本地寺庙和经生抄写的。不少经本是僧俗信徒作功德的供养品,经尾写有题记的,更具有研究价值

我们研究历史,就是想把已经失去的世界再找回来。历史犹如大浪淘沙,有些东西冲走了,有些东西留了下来。留下来的历史是文献古籍的记载和湮没于地下的遗存,而两者所提供的信息并不是完全对等的,有的是文献有载而未见遗存,有的是文献无载而有遗存发现,当然也有的是既有文献记载又有遗存发现,这就是常说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相互印证。考古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能“穿越时空隧道”,将“古”、“今”的距离缩小,让我们重见古代,触摸古代。

根据《左传》、《史记》等文献记载,中山是春秋时期由北方民族建立的一个小国,建国时称为“鲜虞”,以后改国名为时口山。大约在公元前409年,中山国被魏国所灭,但随后中山国又将魏人赶走,收复了自己的国土。大约在公元前296年,中山国再次被赵、齐、燕等国所灭。文献记载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国都灵寿故城在现今的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一带。1974—197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在此处发现了战国时期中山国的都城灵寿故城,并发掘了1号、3号、4号、5号和6号等战国时期的墓葬及其附属的车马坑和陪葬墓。其中,在灵寿故城以西2公里处的1号墓即是中山国王的陵墓。灵寿故城内西北部的6号墓也是一座中山国王陵,但尚不能确定墓主为哪位国王。

1号墓和6号墓的上部都有夯筑的高大封土,其上再建“享堂”。其中1号墓的封土保存较好,南北长110米,东西宽92米,高约15米,呈三级台龙形玉佩阶状,第1级台阶的内侧有宽约1米多的砾石散水,第2级台阶有壁柱和柱础等遗迹,顶部的第3级台阶则有叠压成鱼鳞状的瓦片堆积,可复原为一座周绕回廊、上覆瓦顶的三层台榭式建筑——“享堂”。两座墓的附近都有陪葬墓和车马坑。1号墓的东侧有陪葬墓2座,北侧有1座,西侧有3座;东南侧有车马坑1座;西侧由东向西依次排列有车马坑、杂殉坑、葬船坑各1座。6号墓的东侧有陪葬墓2座,西侧有1座;南面的两个坑可能为车马坑。

两座墓葬的形制基本相同,平面均呈“中”字形,中间为近方形的墓室,南北为两条墓道。墓壁抹草拌泥并用白粉涂饰。椁室均居墓室中部,平面近方形,其中1号墓的椁室用厚约2米的石块砌成。两座墓的椁室均被扰乱,从残存的痕迹看,1号墓的椁室内有4层套棺。1号墓全长110米,椁室南北长149米,东西宽135米,深82米。6号墓比1号墓规模略小一些。在两座墓的椁室两侧均另设放置随葬品的器物坑,其中1号墓椁室东侧有2个坑,西南侧有1个坑:6号墓椁室东、西侧各有1个坑。

两座墓葬出土的随葬品主要放置于椁室两侧的器物坑中,数量惊人,总数竞达19000多件,包括青铜礼器、乐器、生活用器、雕塑以及玉石器、漆器、陶器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号墓出土的两件铜壶和1件铁足铜鼎,被誉为“中山三器”。这3件铜器上刻有铭文1099字,主要内容是对嗣王的告诫和嗣子对先王的悼词,以及对中山国军队征伐燕国时所立功勋的赞颂。这些铭文不仅确切地说明了这座墓的主人是中山王,更重要的是记录了中山国的一些史实和中山王的世系等。铭文追述了公元前316年燕王被迫让位的事,谴责燕王哙让位于燕相之子,告诫要警惕类似事件在中山国发生。传世文献只记载当燕国国君让位时,齐国乘机入侵燕国并攻破了燕都,并未提及中山国。但中山国铜器上的铭文却说明,当时中山国的军队也参加了这场攻打燕国的战争,并在战争中立功。铭文记载了六代中山国国王,加上《史记》所载的最后一个中山国国王,我们由此得知七代中山王的世系。

出土遗物中同样令人关注的是,1号墓出土的1件错金银青铜兆域图版,长94、宽48、厚约1厘米,是一幅王陵建筑平面规划图,详细注明了陵园中居中的王堂,两侧等级较低的王后堂、哀后堂、夫人堂,四周的内宫垣、中宫垣等建筑的方位布局和各部位的尺寸。它是中国现知最早的建筑规划图。经推算和实测,规划图与实地情况大体相符。中山国这种以国王墓为中心的葬制与后来的秦始皇陵的布局很接近。

两座墓葬出土的巨大的“山”字形铜器。是前所未见的仪仗性器物,是王权的象征。1号墓出土的5件均高119米,6号墓出土的6件均高143米,下部銎内都存有木质。有些器物异常精巧,是稀世珍品。如错金银龙凤形铜方案,器足以4只伏卧的小鹿承一圆圈,圆圈之上是蟠绕成半球形的四龙四凤,龙顶又各有一组斗棋上承方案。十五连盏铜灯,高845厘米,形似大树,树上攀援着嬉戏的群猴,树下还有二人仰面戏逗。银首人俑铜灯高664厘米,男俑头部用白银精心制作,左手握螭蛇连接的两层灯盘,右手高举螭蛇连接的另一灯盘。几件错金银的青铜动物形器座,造型逼真,有错银双翼神兽和牛、犀等形象,其中以虎噬鹿形象最为生动。这些精美的器物,除银首人俑铜灯出自6号墓外,其余均出于1号墓。这些文物充分说明了当时中山国能工巧匠们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另外,1号墓出土的带暗纹的磨光黑陶鼎等,也有一定特色。

关于中山国的历史发展和族属问题,一直存在不同意见。一般认为,战国中山是春秋鲜虞的延续,是姬姓白狄建立的国家。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如青铜礼器、陶礼器等都与同时期的赵国、韩国和魏国墓葬出土的文物相近,具有中原文化的特点,但是墓中同时出土了许多反映游牧生活的帐幕构件、巨大的“山”字形青铜饰件和动物造型的错金银青铜饰品。这说明在战国时期,由于不同民族的长期交往和共同生活,原来文化上的差异逐渐缩小,民族融合不断加深。

中山王陵的发现,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但中山王陵不可能告诉我们这个古国全部的历史和文化。因为不论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遗存,留下来的仅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根据这些资料去寻找回来的历史,需要考古和历史学者将一个个“碎片”整合,向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这一目标不断迈进。

银雀山汉墓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市区银雀山西南麓,是全国规模较大的古代墓群之一,以西汉墓葬为主,兼有战国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墓葬群。该墓葬群于1964年被发现,1972年至1986年先后发掘一百余座墓葬,大多是西汉前期墓葬。

银雀山汉墓出土有竹简、漆木器、陶器、铜器和钱币等,以竹简最为珍贵。考古人员在古墓群发现的大量竹简,其中有中国古代四大兵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和《墨子》《管子》《晏子春秋》《相狗经》《曹氏阴阳》等先秦古籍。尤其是失传1700多年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同时出土震惊海内外,《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

银雀山汉墓群出土的这批珍贵竹简为研究中国先秦和汉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文学、音训、简册、历法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兵书有4000多部,而产生于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被世界公认为最出色的一部,然而,它的作者是谁,学者们争吵了一千多年。汉墓中出土失传1700多年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解开了历史上孙子和孙膑是否一人、其兵书是一部还是两部的千古之谜。汉简出土名扬四海,震惊中外,甚至与“马王堆”“兵马俑”齐名,被列为“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但银雀山汉墓竹简所载史实与传世史籍有不同之处,如《史记·孙武吴起列传》记载齐魏桂陵之役比较详细,但根本未提及庞涓。至十三年之后马陵之役,方谓庞涓自杀,魏惠王的太子申被俘。简本《孙膑兵法·禽庞涓》谓孙膑擒庞涓于桂陵,与《史记》显然矛盾。从已有材料来看,孙膑擒庞涓确有可能在桂陵而不在马陵。

银雀山还有紧挨旁边的金雀山就是谜团组成。原来山体均呈红色,旧时总称赤石山,赤石山什么时候才开满金雀花和银雀花?为什么近在咫尺的两座小山岗却有两种相近的植物开着不同颜色的花朵?金雀和银雀花遍布大半个中国,为什么临沂唯独在这两座山岗上才能看到?是人为栽种,还是天然形成?

“金雀花”和“银雀花”,除了颜色有区别(金雀花和银雀花初开时都是**,但后期金雀花呈现红色,而银雀花则逐渐褪色成白色)外,形状也有差异(金雀花和银雀花从正面看都呈中轴线对称形,金雀花在中轴线上有一条凹陷槽线,而银雀花则无),它们都像一只只振翅飞翔的小雀。

发现的一号墓和二号墓,墓主人到底姓啥名谁?他们是夫妻,还是相差百年素昧平生的陌路?一号墓的主人为什么要以兵法殉葬?二号墓主人为什么要把《汉元光元年历谱》竹简带进阴间?《汉元光元年历谱》是我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也是最完整的古代年历,所记的朔晦干支,订正了自宋《资治通鉴目录》以来有关诸书的错误,难道他或者她和历法有什么瓜葛因由?

在那个时代考古发掘,出土的竹简自然会受到损坏,据说损坏的数量很是可观,这是时代造成的先天不良,不能怪罪在任何一个人的头上,但有一个问题也随之提出,既然损坏了那么多竹简,《孙子兵法》就仅仅只有短短的十三篇?

金雀山和银雀山是巨大的汉墓群,他们的主人是谁?他们为后世留下了什么?结合我们本地出土的众多的汉画像石,在汉代时,我们这里该是怎样的一番胜景?

到底是谁第一个发现了银雀山汉墓中的竹简?这个问题在竹简问世的前30年就不是什么谜,但随着人们对竹简汉墓的重视,特别是随着一些当事人的离去,原本清晰的历史现场变得扑朔迷离。

而在一号墓出土的两个耳杯底部刻有隶书“司马”二字,刻工较粗,据考古人员分析,应该为墓主人的姓氏,而非官衔。因为按照一般习惯,不会把官衔随意刻在器物上。但是从墓葬出土的大批兵书来看,可以肯定墓主人是一位关心兵法或与军事有关的人物。二号墓出土的陶罐肩部刻有“召氏十斗”四个字,“召氏”或是墓主人姓氏,但从1951年湖南长沙西汉刘骄墓出土署有“杨主家般”四字漆盘的情况看来,也可能是赠送人的姓氏。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墓葬距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的“焚书”,不算太远,而这座墓的随葬器物里,竟这么集中地保存下来了一批先秦典籍,却唯独不见儒家经典残简断片,难道这仅仅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吗?秦始皇所焚的究竟是些什么书?这些竹简,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个问题。

中国古籍中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是《营造法式》,是宋崇宁二年(1103年)

蜀都赋(节选)

(西晋)左思

简介

《蜀都赋》作者左思(约250一约305年),西晋文学

家。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思貌寝口讷,不好交游,但

辞藻壮丽。泰始八年(272年)前后,因其妹被选入宫.举家迁

居洛阳,曾任秘书郎。构思十年,写《三都赋》即《魏都赋》、

《蜀都赋》、《吴都赋》),“豪贵之家。竟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晋书.左思传》。

日曰

有西蜀公子者,言于东吴王孙川,曰:盖闻天以日月为

纲,地以四海为纪。九土星分,万国错峙 。崤函有帝皇之

宅,河洛为王者之里。吾子岂亦曾闻蜀都之事欤请为左

右扬摧而陈之。

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廓灵关以为

门,包玉垒而为宇。带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水陆

所凑,兼六合而交会焉;丰蔚所盛,茂八区而庵蔼焉。

于前则跨蹑犍、口,枕倚交趾。经途所亘,五千余里。

山阜相属,含溪怀谷。岗峦纠纷,触石吐云,郁盖

口以翠微,崛巍巍以峨峨。干青霄而秀出LIS、,舒丹气

而为霞。龙池霍瀑渎其隈,漏江伏流溃其阿。汩若

汤谷之扬涛.,沛若蒙汜之涌波。于是乎邛竹缘岭侧,

菌桂临崖。旁挺龙目,侧生荔枝。布绿叶之萋萋,结

朱实之离离。迎隆冬而不凋,常晔晔以猗猗。孔翠群

翔,犀象竞驰。白雉朝雊,猩猩夜啼。金马骋光而绝景rDl,

碧鸡倏忽而曜仪。火井沈荧于幽泉rx),高焖飞煽于天

垂。其间则有虎珀丹青,江珠瑕英。金沙银砾、,符采

彪炳,晖丽灼烁。

在2200年前,世界上的很多地方还非常的原始,文明非常的落后,甚至有些位置根本就不存在文明。但是这个时候的我国已经是进入到了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所说我国历史上的秦朝国运非常的短暂,但是却留下了不少的历史遗迹。就不如说秦长城、灵渠等等。根据这么多年的考古研究,似乎关于秦朝的以及多半都处于陕西一带。可事实真的如此吗?2002年湖南的一次考古挖掘使得世人改变了这个想法。

在大家的印象里,提到秦朝,就能想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秦始皇的暴政,暴虐成性,还有人会认为秦朝的历史文物都应该在陕西附近,因为陕西的咸阳是秦朝的都城。可是在湖南的一个古井中却出土了36万枚竹简,它改变了史记的秦朝三十六县制,可能是三十七县,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2002年,湖南省龙山县发现了文物,正好当地也要修建水库,正好请了工作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当考古的工作人员实地勘测后,初步认定为,当地存在着一座战国末到汉代早期的古墓,随着研究工作的进行,专家们惊喜的发现,这座古墓居然是一座秦代古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这让研究人员们欣喜如狂,这座古墓可能会揭开秦朝历史的部分神秘的面纱。

果不其然,在古墓中出土了一批又一批的珍贵的竹简,共计36万多枚,文字多达20多万。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竹简上记载的,是一个名叫洞庭的郡县,这是在《史记》的秦朝三十六郡中不曾记载的。而里面记载的内容大多是秦代时期的失传古籍。,多记载都与史书中记载的不一致,毫不夸张的说,这些竹简很有可能揭开许多历史之谜,很多史书中关于秦朝历史的记载也要改写,甚至还会颠覆人们对秦始皇的印象。

最今世界感到惊讶的是这竹简竟然记载了九九乘法口诀。这在西方学术界可是抛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在此之前,西方学者们一直认为九九乘法口诀是由中东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而我们国家的研究学者则坚持认为九九乘法口诀是我们的古人发明的,双方的学者也因此争论不休。这次竹简的出土,这些清清楚楚的黑字竹简证实了中国的古人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熟悉掌握了九九乘法口诀,让西方学者在这样的铁证面前无法抵赖。

兵马俑的简介30字

驰名中外、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坑,位于临潼县秦始皇陵东边的2公里处 。过去这里的农民,经常在地下发现所谓的“瓦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