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腰痛的一些中医小常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2收藏

关于腰痛的一些中医小常识,第1张

1医学常识中腰痛患者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腰痛患者生活中有以下注意事项:(1)饮食均衡,蛋白质、维生素含量宜髙,固醇宜低,防止肥胖,戒烟控酒。

(2) 工作中注意劳逸结合,姿势正确,不宜烈体力活动前先做准备活动。(3) 卧床休息,宜选用硬板床,保持脊柱生理曲。

(4) 避寒保暖。(5) 预防原则要求减少运动,放松休息。

(6) 平时应加强腰背肌锻炼,加强腰椎稳定(7) 注意不可猛力大幅运动,久坐工作。在此,推荐一套简单易学的腰背肌锻炼操:① 仰卧,两腿伸直轮流抬起,动作轻松稍快奴柄引起疼痛为度,连做8〜10次② 仰卧,屈膝,大腿贴腹,两手抱膝,腰背贴腰肌和下背部肌肉放松,然后分开两手,两腿伸直,连做 3〜5次。

③ 仰卧起坐,若起坐动作困难,可用两手扶协1助,坐起后身体不可前屈,连做3〜5次。

2中医怎样预防腰腿痛

中医十分强调防重于治,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消 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

说的都是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内经》中还用形象地比喻说,人病了才服药,就好比口渴了 才去挖井,战争发生了才想到铸造兵器,岂不是太晚了吗!古 人的这些宝贵经验,对我们今天防治腰腿痛仍有其重要的指导 意义。

腰部结构复杂、软组织多,从事各种劳动的姿势不同,故 腰部损伤的机会多。根据不同年龄、体力强弱和工作差异等特 点,应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

(1) 腰腹肌肉的全面锻炼。加强腰腹肌肉锻炼对增加肌肉 强度和耐力,提高腰椎的稳定性、协调性、耐久性,改善肌肉 的供氧,松解其粘连很有好处。

如果在无腰痛,无腰腹肌挛缩 情况时,进行腰腹肌的疲劳性训练,就使该肌肉更加强壮。腰 腹肌强壮后,在站立、坐位、睡眠,或运动、工作时,均能保持良好的张力,维持腰椎良好的生理状态和稳定性,减少腰腿 痛的发生。

(2) 良好的劳动姿势。如在弯腰搬重物时,先将身体尽可 能靠近重物,然后屈髋、屈膝、身体蹲下,抓住重物后,腰背 挺直,靠胯、腰及双大腿用力起身来搬起重物。

这样不但省 力,而且可保护腰部。(3) 正确的站立姿势。

一脚稍向前站,双脚呈“稍息” 姿势,双腿可互换,膝关节微曲,自然收腹,腰椎轻度变直, 增加对脊柱的支撑力,这样可减少腰部劳损。站久了,要不时 伸伸腰,弯弯髋关节和膝关节。

(4) 正确的坐姿。 对于长时间坐位工作的人,则应尽量保 持固有的腰椎前凸的坐位姿势。

用靠椅较合适,使腰背部有所 依靠,减轻腰部负担。对于老年人应尽量避免低坐位姿势,坐 椅也不要过高,双脚踏地不要悬空,久坐时要注意每1~2小 时活动腰背部。

(5) 适当的睡床。选用仰卧时能保持腰椎生理前凸、侧卧 时不使脊柱侧弯的床。

平板床(或平板床上垫较厚的褥子)最 好,棕绷床次之,一般钢丝床最差。因钢丝床在仰卧时脊柱呈 弧形,易使腰部肌肉、韧带、骨关节疲劳,产生劳损,从而诱 发腰腿痛。

(6) 积极治疗腰背部损伤。这是预防慢性腰痛的积极措 施。

配合药物、休息、 、理疗、功能锻炼和康复治疗,以 免形成粘连和瘢痕,从而减少慢性腰腿痛的发生。

3中医月经病学常识中经行腰痛的临床体会有哪些

经行腰痛,临床上常有所见。

我们体会,证主要有肾 虚、血瘀两者,或者肾虚与血疲互相兼夹,至于他一些证型 较为少见。在辨证方面,必须分析腰痛发生的位。

我们认为:两侧肾俞部位酸痛,此属肾虚,而且酸冷痛大多为肾阳 虚;腰椎处酸痛,为肾虚夹有风寒湿邪,酸痛见平时期,而行经期加重者,要注意有无腰椎间盘突出、腰损、肿瘤等 疾病;腰骶处酸痛,此属奇经八脉亏损证,如N时伴有小腹或 少腹作痛者,要考虑慢性盆腔炎存在的可能。治疗上除针对不同原因外,还要考虑与调理月经相结合,如经过多者,行 经期要加人蒲黄炭、血余炭、艾叶炭、炒荆芥止血之品;月经过少者,行经期要加人川牛膝、泽兰叶、难品,腰俞酸冷作痛者,要加人骨碎补、补骨脂期避风寒,多休息,调情志,保证睡眠,更好经腰痛,亦可有助于防止临床上的反复发作血藤、红花等制狗脊等,缓解或进行控制。

4医学常识中预防早上腰痛的方法有哪些

大家可采取一些小措施,来预防早上起来腰痛。

(1)早晨起床首先活动腰部:每日早晨起床后,要首先 活动腰部。平时多做收缩腹肌、伸展腰肌运动,以及散步、倒步行走和骑自行车等,都能防止和减轻腰痛。

(2) 学会放松,减少紧张:紧张可使血液中激素增多,促 使腰间盘肿大而导致腰痛,所以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保持愉快心境对防止腰痛有很大帮助。(3) 保持正确姿势:无论做什么都不能违背生理功能。

久坐的人坐时要使背部紧靠椅背,以使腰部肌肉得到放松和休息,时而向后伸腰也是预防腰痛的好方法。

5传统医学对腰痛的认识有哪些

中医对腰痛的认识较为深刻,在中医医书中常有“气滞腰痛”、“血淤腰痛”、“寒湿腰痛”,以及“闪腰”、“岔气”、“虚劳”等的描述。

传统医学不单纯着眼于腰痛的局部,而且认为腰痛与气血、经络、脏腑等功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中医学认为,产生腰痛的病因 主要有以下几型:(1)急性闪挫,气血淤滞型:这类腰痛常因外力的击扑闪挫、跌 打损伤引起。

外伤导致经络损伤、气滞血淤,从而产生疼痛如锥, 痛有定处。气血阻于腰间,不能输达下肢,而见下肢麻痛相间,日 久筋失所养,见肢软无力、肉萎不红等症状。

(2)外感风寒湿邪,经络痹塞型:这类腰痛是因风寒湿邪客于 膀胱经及督脉后,造成气血凝滞,脉络不通所致。 患者可因不同的 诱发因素表现为腰膝冷痛、下肢重着、走串麻痛等多种症状。

(3)久病劳损,肾虚型:这类腰痛患者多为年龄较大、病程较 久、体质较差。中医学认为,“腰者肾之府'张景岳认为,“凡腹痛 悠悠戚戚,屡发不已者,肾之虚也”。

这种腰痛常因七愦内伤、房事 不节,或年老体衰、肾气亏损,不运行,筋脉失养所致。

6中医学将腰痛分为哪几种类型

中医学将腰痛分为五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病因辨症施治。

(1)寒湿型:腰部冷痛重浊,屈伸不利,拘急,阴雨天加重,得温则减,或见恶寒发热,舌苔白腻,脉沉而缓。 (2)湿热型:腰部疼痛,痛处伴热感,暑湿或梅雨季节腰痛加重,或肢节红肿,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3)气滞型:腰痛或胁腹胀痛且串,多与情志不遂有关,舌质偏红、苔薄,脉弦细或沉细。 (4)肾虚型:腰痛以酸软为主,喜温喜揉,腰膝无力,遇劳加重。

偏阳虚者则少腹拘急,面色咣白,手足不温,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则心烦少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瘀血型:腰痛如刺,有定处,或疼痛不得转侧,痛处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疲斑,脉弦。

7医学常识中早上起来腰痛的原因是什么

早上起来腰痛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床。

传统的棕绷床 或尼龙丝绷床、钢丝绷床,以及钢丝绷的行军床,软的沙发 或者太软或弹性较差的席梦思床垫等,都会造成人躺卧在上面因重力使身体呈现中央低、四角高的状态。腰部肌肉 长时间处于痉挛状态,使椎间盘不能得到充分休息与放松,就会出现腰痛的现象。

许多人在这种床上睡觉后,次曰清 晨起床后会感到腰背酸痛无力,长此以往,极易造成腰肌劳损,也可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像这种情况引起的早上起 来腰痛,更换寝具一般即可改善症状。

若不是寝具的问题,就有可能是由于慢性腰肌劳损了。 这种腰痛,需要做腰部牵弓、手法 、中药热敷及口服舒 筋活血片治疗了。

腰痛是指腰部一侧或双侧疼痛的症状,腰痛是常见病和多发病

腰痛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其发病率较高,有报告认为世界人口的80%患过腰痛,世界卫生组织把腰痛列为影响人类 健康 问题之一

中医认为腰痛病因多与 寒、湿、虚、瘀 有关。

寒湿腰痛以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为特点。

寒湿之邪,侵袭腰部,气血不畅,故腰部冷痛,转侧不便;湿为阴邪,易于停滞,每遇阴雨则腰痛加重,静卧不减。 宜用温化寒湿法。

湿热腰痛,痛处伴有热感,热天及雨天疼痛加重。

湿热壅于腰部,故腰痛伴有热感,热天及雨天加重,活动后气机舒畅疼痛减轻,湿热下注膀胱,伴有小便短赤。治以 清热利湿 ,舒筋止痛。

肾虚腰痛以酸、软为主,喜按喜揉,卧则减轻,遇劳加重。

腰为肾府,主骨生髓,肾精亏虚故腰痛酸软而腿膝无力,病属虚证,故喜按喜揉,劳则气耗,故卧则减轻,遇劳加重。

阳虚 伴有手足不温,面色苍白。

阴虚 则津液不足,虚火上炎,故有心烦失眠、口噪咽干、手足心热。

偏阳虚者,宜补肾壮阳;偏阴虚者,宜补肾滋阴。

瘀血腰痛,痛如针刺而有定处,重则不能转侧,拒按。

瘀血阻滞经络,气血不畅,故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按之则痛甚。方以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为主。

总结

腰痛一病,古代文献早有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证治汇补·腰痛》指出:“唯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 标急则治标 本急则治本 ,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

腰痛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或跌扑外伤为标,对寒、湿、瘀所致腰痛也常用补肾强腰的药,以达到扶正祛邪目的。

 腰肌劳损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腰臀部一侧或两侧弥漫性疼痛。此病又称腰痛臀肌筋膜炎或功能性腰痛,中医称为肾虚腰痛。是慢性腰腿痛的常见病之一。腰背肌,尤其是腰伸肌,具有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的双重功能。前者产生或控制脊柱的运动,后者在任何位置都要抵抗重力的拉力(除了舒适的站立和运动的极限),以保持躯干的姿势和脊柱的正常屈曲。由于腰部过度疲劳,如长期弯腰劳动,肌肉、筋膜、韧带不断拉伸,使肌肉内压力增大,血液供应受到影响,肌肉处于缺血状态,肌肉痉挛,产生大量乳酸,代谢产物(自由基、5-羟色胺等。不能及时消除,因蓄积过多而引起水肿、粘连,久而久之可导致组织变性、慢性劳损。或者,腰部软组织急性损伤后,损伤的腰肌筋膜不能完全修复,局部形成慢性无菌性炎症、肌肉纤维化或瘢痕,刺激神经末梢,产生腰痛。此外,腰椎骶化、脊柱裂等先天性疾病造成结构不稳定,部分肌肉、韧带失去附着点,从而诱发劳损,产生腰痛。临床症状:背部及背部疼痛不适,或钝痛,腰部负重较重,如负重较重,时而轻时而重,且缠绵。充足的休息、保暖、适当的活动或改变体位可以缓解症状,疲劳或雨天在风、寒、湿的影响下会加重症状。腰部运动基本正常,一般没有明显的障碍,但有时候拉着会有不适感。

  不能长时间坐着,不能做弯腰工作,弯腰时间长了,那么腰就很难伸直,经常喜欢用双手拍打腰背。急性发作时症状明显加重,可能出现明显的肌肉痉挛,甚至出现腰椎侧凸、下肢牵拉疼痛等症状

  辅助治疗:功能锻炼,加强背部伸肌锻炼,如仰卧位拱桥锻炼,俯卧位飞燕锻炼,早晚各一次,每次20~30次。有利于下背部肌肉力量的恢复。按摩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可明显改善症状,尤其是早期,但病情易复发,应注意平时的工作姿势。配合中医保守治疗(彭氏腰突康),持之以恒,有助于提高疗效

慢性腰痛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大类疼痛性疾病,现代医学把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的就叫慢性腰痛。它是以腰部一侧或是两侧,或者是腰脊正中疼痛的一类疾病,多见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具有持续性、反复性、难治性等特点。

翻阅古今医案,中医治疗慢性腰痛大都以补肾为主,兼祛湿、清热、化瘀,也有从肝、脾、督脉、带脉论治的,虽然也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不能普遍适用于所有的慢性腰痛病人。临床上观察在补肾壮骨的同时,综合选用补中、调肝、温督、通带等诸多方法,恢复“筋-肉-督-带”的协调作用,可以显著提高慢性腰痛的疗效。

腰痛由“筋-肉-督-带”功能链失调导致。一般认为,慢性腰痛病位在腰,与肾、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密切相关,其病性属虚多邪少,而虚又以肾虚为主。近年来,研究者虽然也认识到肝郁、脾虚、督脉虚寒、带脉失养在导致慢性腰痛的意义,但多是从单方面进行探讨,难免有失偏颇。

腰部的屈伸转侧依靠的是肌肉、筋膜的收缩和驰张。中医学的““筋”包括了现代医学的筋膜、韧带和肌腱。“诸筋者,皆属于节”,所有的筋都附属于关节,是关节、肌肉的衔接部分,如果“筋不能动”,关节的屈伸转侧受到阻碍,就会导致腰痛。“肉为墙”,“肉”包括现代医学的肌肉、皮下组织。

此外,督脉走行在整个脊柱正中,被称为“阳脉之海”,督脉发生病变就会出现“腰脊强痛,不得俯仰”,甚则“脊强反折”,“脊强而厥”。带脉“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十二经脉及奇经中七脉也”,故“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

慢性腰痛除与肾、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密切关联外,还涉及“筋-肉-督-带”功能链的多个环节。中医骨伤科学将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骶髂关节损伤等都归属于“腰骶部筋伤”也证实了这一点。即便是像强直性脊柱炎,脊中央有椎管容纳脊髓、脊椎和椎间盘构成的一种锁链式的柱状,有脊神经根、肌肉和韧带、筋膜、血管等配合,这些组织结构损伤以及发生病变就会直接或间接引起腰背痛,这与我们的上述观点也是吻合的。

调肝血可柔筋脉、通带脉

筋的功能依赖于肝中气血的濡养,即“肝生筋”、“肝主筋”之意。肝的气血充足则筋力强健,故“肝为罴极之本”。如果肝的气血不足,腰部筋脉收缩、弛张失调,就会引发腰痛。“带脉行于厥阴之分”,如果搬重物伤到腰,瘀血阻滞带脉,也会使人腰痛,表现为腰脊疼,连扯到腹部,腰腹都疼,就像一条带状,病人翻身起卧都费劲。

根据《伤寒论》芍药甘草汤治阴阳两虚之腿抽筋,引申用于肝之气血不足,筋脉缩张失调所致的腰痛。临床上将原方中芍药、炙甘草的用量调整为白芍30克 60克,炙甘草10克 15克,并加赤芍活血祛瘀,加木瓜舒挛止痛。

《张氏医通·诸病门》中关于带脉病说,“ 腰痛如以带束引痛,此属带脉为病,用辛味横行而散带之结,甘味舒缓带脉之急” 。《血证论》又说,“带脉瘀血,宜用甲己化土汤”,即芍药五钱、甘草三钱,以“(甘草)甘入血分而能缓中……得白芍药则补脾,甲己化土故也”而名。临证时,我们按上法调整芍药、炙甘草用量,并根据《血证论》原方加减法加入川芎、当归、桃仁等活血通络之品,以利于祛除带脉的瘀血。

补中气可壮肌肉、主宗筋、引带脉

脾胃不仅主肌肉,还主筋,并引带脉。如果脾胃气虚,肌肉失养而缩张失调可导致腰痛,表现为坠胀性腰痛,病人描述像有东西往下扯,时轻时重,屈伸或活动就会加重,喜温喜按等。

根据“虚则补之”、“损则温之”、“劳者温之”以及“脾宜升则健”的理论,选用善补中升阳的补中益气汤进行加减。方中黄芪“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人参助黄芪补中益气;白术“治死肌……和中补气”,“最利腰脐,腰脐利则水湿之气不留于肾宫”;甘草补脾益气以“长肌肉”。四药相伍,补中益气而壮肌肉。当归活血通络,且“润筋骨、皮肤”;陈皮理气调中,可使诸药补而不滞;

为使脾胃之力直达腰肾,可以去掉升麻、柴胡,加川怀牛膝、桑寄生、独活、千年健;为加强脾胃主宗筋作用,可合芍药甘草汤;若腰痛重着,“法当去腰脐之湿,则腰痛自除”,可加薏苡仁、白术;带脉虚寒,阴雨天气腰部重痛,兼见 “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治宜温中健脾,散寒止痛,可合用肾着汤;如果久痛不愈,当考虑活血通络之法,合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温通督脉可强腰脊

“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因此,督虚寒的腰脊疼不仅要补肾,更要兼顾温通督脉。清代名医叶天士就指出:“必辛甘温补,佐以流行脉络,务在气血调和。”

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曾记载了一个腰痛的姓庄病人,经诊断考虑是督脉虚寒导致的。处方:生毛鹿角片三钱(切片),鹿角霜一钱半,杞子三钱,归身一钱,生杜仲一钱半,沙苑一钱,茯苓一钱半,青盐调入三分。”

这个方子有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以枸杞子、当归身、杜仲、沙苑子补肝肾,强筋骨,茯苓、青盐引药人肾的同时,首用鹿角片和鹿角霜。可见此方重在补督脉之虚。叶天士认为: “鹿性阳,入督脉”;“鹿茸壮督脉之阳,鹿霜通督脉之气,鹿胶补督脉之血” ;“古人每以通络,兼人奇经”。如果督脉虚寒明显,脊背疼痛牵及腰胯,可用《温病条辨》参茸汤(人参、鹿茸、附子、炒当归、炒茴香、菟丝子、杜仲)加减。

慢性腰肌劳损,病变在于肌肉、筋膜,以补中气与调肝血为主,兼以补肾;而腰椎间盘脱出症、强直性脊柱炎等是脊柱本身的病变,则以补肾壮骨、温通督脉为主,兼以补中气、调肝血,以阳和汤合乌头汤加减常能取得满意疗效。

Y女士有天晚上忽然感到右侧腰部酸痛,睡不安稳。第二天酸痛症状逐渐加剧,走路直不起腰,浑身难受,睡觉更是难以入眠。第三天,症状愈发严重,连坐着都酸痛难耐。

第四天上午,Y女士忍不住了,去医院针灸,当时感觉腰部酸痛感大为缓解,人也能够直立行走。但是到了下班前,腰部酸痛感又回来了。

晚上找过来,我并不知道她上午已针灸过一次,一如往常开始问诊。

Y女士的患处在右腰后侧,三焦定位是中焦。

右腰后侧,纵向循行的经络主要是太阳经,横向而过的是带脉。“其病气虚则腰痛”,Y女士的腰痛问题,并不是突然扭伤或其他外伤因素,少阴经也需要同步考虑。

右病左治,先在其左手带脉交会穴外关穴、太阳经小海穴、少阴经少海穴各刺一针。

然后在阳明经曲池穴、太阴经尺泽穴各刺一针,这两针不仅可以发挥阳明、太阴本身调中的力量,也是后病前治的具体应用。

怎么理解这里的后病前治?右侧腰痛,对应到前面胸腹,恰是太阴经、阳明经循行区域。前后是一对阴阳,前面胸腹为阴,后背为阳,阳病治阴。

然后嘱其活动患处。Y女士说松了很多,不过转动时还有些不舒服。

阴阳倒换,太阳经倒换至后溪穴,阳明经、太阴经、少阴经分别倒换至偏历穴、经渠穴、通里穴。

针入不久,Y女士自感不适症状基本消失。留针结束,嘱其回家注意保暖。

当晚回家,Y女士终于睡了个安稳觉,而且出了很多汗。第二天醒来,已基本感觉不到酸痛等症状。当天晚上又扎针一次,不适症状全部消失。

前面提到,Y女士来之前已针灸过一次,我在扎针时得知后,就询问其具体情况。从她比划中看出,所接受的也是内针方法。不过施针的部位,只是带脉和太阳经。

按照黄帝内针随证治之的要求来看,Y女士的症状确实是带脉和太阳经。但是从对黄帝内针的理法把握上来看,可能还要考虑得更深一些。

对具体某个症的辨证,不能仅仅局限在点对点上,应将其放到人体整个阴阳的大环境来考量。这需要医者在临症时灵活应用。

比如这个案例上午的用针,除了少阴经因素没有考虑,还忽略了阳明经、太阴经调中的作用。这也可能是Y女士的不适症状当场有改善,但是下午出现大面积反弹的主要原因。

黄帝内针的根本在于调中,不管在何时,不管面对何症,除了牢牢坚守好法则,调中这个核心不能丢。

 腰痛是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那么,有什么治疗方法吗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腰痛的中医治疗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腰痛的中医治疗方法1、寒湿型

 证见腰部冷痛重着,转则不利,静卧不减,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

 治法散寒祛温,温通经络。

 方药

 1主方甘姜苓术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

 处方:干姜12克,炙甘草9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杜仲、独活各12克,狗脊20克,牛膝15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腰息痛,每次2粒,每日3次。

 (2)舒筋活络丸,每次1-2丸,每日2次

 (3),每次1丸,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二术苡仁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白术30克,薏苡仁20克,苍术15克。水煎服。

 (2)干姜苍术散(李振琼《奇效验秘方》)

 处方:干姜50克,苍术10克,当归15克,95%酒精适量。将上药研细末,过筛,于患部外敷热烤。每日1次。

 (3)强腰散(张鉴铭验方)

 处方:川乌30克,肉桂30克,干姜30克,白芷20克,胆南星20克,赤芍20克,樟脑30克。将上药共研为极细粉末,每次30~50克,开水冲调如糊状,摊于纱布,趁热时敷贴于痛处,隔日1换。

 (4)补骨脂

 处方:肾虚腰痛,为末酒服,或同杜仲、胡桃丸服。

 腰痛的中医治疗方法2、湿热型

 证见腰痛处伴有热感,热天或雨天疼痛加重,活动后可减轻,尿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通络。

 方药

 1主方四妙散(张秉成《成方便读》)加减。

 处方:苍术、黄柏各12克,薏苡仁30克,忍冬藤、萆薢各20克,木瓜、防己、海桐皮、牛膝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每次l丸,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土鳖虫粉:土鳖虫7只,焙干研成粗末,用白酒30毫升浸泡1昼夜,去渣,分服,每日1剂。

 (2)补肾活血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当归、赤芍、木瓜、泽泻各10克,生地黄15克,桃仁、红花、川芎、桂枝、蜂房各6克,丹参9克,茯苓12克。水煎服。

 腰痛的中医治疗方法3、肾虚型

 临床常见类型可分为肾阳虚,肾阴虚,肾气虚

 成份熟地黄、附子(炮附片)、肉桂、山药、山茱萸(酒炙)、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盐炒)。

 功能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软弱,阳痿遗精,或阳衰无子,或饮食减少,大便不实,或小便自遗,舌淡苔白,脉沉而迟。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证见腰痛而酸软,喜按喜揉,足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脉沉细或细数。

 治法 补肾益精。

 肾阴虚采用左归丸。

 肾气虚要结合具体辨证。

 1主方左归丸(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熟地黄20克,山药、枸杞子各15克,山茱萸、菟丝子、茯苓、牡丹皮各12克,桑寄生、龟板(先煎)各30克,牛膝15克,牡丹皮、泽泻各lO克。水煎服。

 若肾阳虚者,去牡丹皮、泽泻、龟板,加熟附子12克,杜仲15克,肉桂5克,*羊藿12克。

 2中成药

 (1)舒筋活络健腰丸,每次5克,每日3次。

 2)壮腰补肾丸,每次lO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补骨脂粉:补骨脂10克,炒后研为末,黄酒冲服,每日1次。

 (2)温肾止痛丹(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附子12克,*羊藿、巴戟天、杜仲、桑寄生、黄芪、熟地黄、当归、赤芍、白芍、怀牛膝各15克,川芎9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

 (3)温肾通络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熟附子18克桂枝9克,*羊藿18克,巴戟天15克,白芍15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牛膝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忍冬藤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4)补肾壮腰汤(李振超验方)

 处方:熟地黄20克,山茱萸15克,山药15克,杜仲12克,*羊藿15克,狗脊12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桑寄生30克,熟附子10克,鸡血藤2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看了腰痛的中医治疗方法的人还看:

1 老人腰疼的治疗方法

2 腰疼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3 腰疼的食疗方法

4 腰痛按摩治疗方法

关于腰痛的一些中医小常识

1医学常识中腰痛患者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腰痛患者生活中有以下注意事项:(1)饮食均衡,蛋白质、维生素含量宜髙,固醇宜低,防止肥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