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参有什么作用?是什么样子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4收藏

沙参有什么作用?是什么样子的?,第1张

沙参的功效与作用 南沙参 Nanshashen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Fisch或沙参A Stricta Miq 的根。主产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趁鲜刮去粗皮洗后干燥,切厚片或短段生用。 别名知母 药性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养阴清肺,清胃生津,补气,化痰。 应用 1.肺阴虚证。本品甘润而微寒,能补肺阴、润肺燥,兼能清肺热。亦适用于阴虚肺燥有热之干咳痰少、咳血或咽干音哑等症。其润肺清肺之力均略逊于北沙参。但对肺燥痰粘,咯痰不利者,因兼有一定的祛痰的作用,可促进排痰;对气阴两伤者,还略能补脾肺之气,可气阴两补。常与北沙参、麦冬、杏仁等润肺清肺及对症之品配伍。 2.胃阴虚证。本品又能养胃阴,生津止渴,并清胃热。适用于胃阴虚有热之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津及饥不欲食、呕吐等证。本品养胃阴、清胃热之力亦不及北沙参。但本品兼能补益脾气,对于胃阴脾气俱虚之证,有气阴双补之效,对热病后期,气阴两虚两余热未清不受温补者,尤为适宜。多与玉竹、麦冬、生地等养胃阴、清胃热之品配伍,如益胃汤(《温病条辨》)。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反藜芦。 鉴别用药北沙参与南沙参来源于两种不同的植物,因二者功用相似,均以养阴清肺、益胃生津(或补肺胃之阴,清肺胃之热)为主要功效。但北沙参清养肺胃作用稍强,肺胃阴虚有热之证较为多用。而南沙参尚兼益气及祛痰作用,较宜于气阴两伤及燥痰咳嗽者。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轮叶沙参含三萜类皂苷、黄酮类化合物、多种萜类和烃类混合物、蒲公英萜酮、β-谷甾醇、胡萝卜苷、饱和脂肪酸、沙参酸甲酯和沙参醇。沙参中含呋喃香豆精类。 2.药理作用:杏叶沙参可提高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且可抑制体液免疫,具有调节免疫平衡的功能;轮叶沙参有祛痰作用,其祛痰作用较紫菀差;1%沙参浸剂对离体蟾蜍心脏有明显强心作用;体外试验,沙参水浸剂(1:2)有抗真菌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以本品配伍麦冬、金银花等药,制成蜜丸,空腹时含化、缓咽,1日3~5次,治疗食管炎12例,治愈8例,好转3例,无效1例(福建中医药,1982,4:28)。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补中,益肺气。” 2.《本草纲目》:“清肺火,治久咳肺痿”。 3.《饮片新参》:“清肺养阴,治虚劳咳呛痰血”。 配伍效用: 南沙参配伍北沙参 二者均有养阴清热之功, 但南沙参体轻质松, 味苦性寒, 长於清热祛痰止咳;北沙参体重质坚, 味甘性凉, 功擅润肺益胃生津.二者合用, 有养阴清热、润肺止咳、益胃生津之功效, 用於治疗肺热阴伤之燥咳、少痰、咯血;或热病伤津、胃阴不足之咽干、舌燥、口渴等症. 沙参配伍党参 沙参甘凉以补肺胃之阴;党参甘温, 以补肺胃之气.二者合用, 有补气养阴之功效, 用於治疗肺胃气阴两虚所致诸症. 沙参配伍麦冬 二者皆味甘性寒, 均有滋阴清热之功.但沙参体轻质松, 多入上焦, 清肺热、养肺阴;麦冬甘寒柔润, 善入中焦, 清胃热、益胃阴.相须为用, 其功效更著, 用於治疗肺胃燥热之干咳少痰、口渴咽干等症. 沙参配伍石斛 二者均有滋阴养胃生津之功效.相伍为用, 其效更著, 用於治疗热病之后、胃津不足之口干舌燥、食少干呕等症. 沙参配伍浙贝母 沙参润燥止咳;浙贝母清热化痰.二者合用, 有清热、润燥、化痰之功效, 用於治疗咳嗽、痰稠咳吐不爽、舌红而干证属肺燥者. 注意事项 宜忌:风寒作嗽及肺胃虚寒者忌服.反藜芦. 医家论药 `肺主气, 故肺家之药, 气胜者为多.但气胜之品必偏於燥, 而能滋肺者, 又腻滞而不清虚.惟沙参为肺家气分中理血之药, 色白体轻, 疏通而不燥, 润泽而不滞, 血阻於肺者, 非此不能清也.'(《本草经百种录》) `人参甘苦温, 其体重实, 专补脾胃元气, 因而益肺与肾, 故内伤元气者宜之.沙参甘淡而寒, 其体轻虚, 专补肺气, 因而益脾与肾, 故金受火克者宜之.一补阳而生阴, 一补阴而制阳, 不可不辨之也.'(《本草纲目》) `沙参清肺, 肺气肃则下行自顺, 气化咸借以承宣, 故清肺药皆通小水.喻氏谓有肺者有溺, 无肺者无溺, 可以勘破机关.'(《重庆堂随笔》) `沙参有南、北两种, 北沙参质坚性寒, 南沙参体虚力微.'(《本草求真》) 附注:根据文献记载, 古代沙参并无南、北之分, 据对其形态的描述及功用推测可知, 古代文献中之沙参应为今之南沙参.因此, 古代文献资料处方中所用沙参一名, 多系指南沙参.至清代张石顽《本经逢原》始言沙参`有南、北两种'.《本草纲目拾遗》论述南沙参时提到`南沙参功同於北沙参而力稍逊'.嗣后沙参方有南、北之分.现今之处方名`沙参', 则大多指北沙参. 北沙参在我国北方地区均有出产, 其中产於山东即墨县丁字港海南的半岛上的栽培品, 加工细致, 品质较优, 称海南参;产於辽宁者, 称辽沙参.北沙参药材呈条状、细长、色白如银而质坚, 亦称北条参、条沙参、细条参、银条参.有医家习用真北沙参一名, 只为强调正品入药而已.北沙参体重质坚, 性味甘凉而腻, 偏擅於清肺养阴、益胃生津, 宜用於阴虚火旺、咳嗽少痰、骨蒸劳热、口苦烦渴或病后阴耗津亏之口燥咽干者, 常配伍麦冬、玉竹等养阴之品同用.此外, 临床应用王氏清暑益气汤时, 可用本品代西洋参入药.因本品性质柔腻, 有外证者一般不宜用. 南沙参形较粗大, 体轻质松, 根心空似丝瓜络, 故亦有大沙参、空沙参之名, 少数地区(如四川)又称其为泡参.南沙参微苦, 性凉, 入肺经, 功专清肺祛痰、养阴润肺, 可用於肺虚有热之咳喘, 常与川贝、麦冬等清肺止咳药同用.对肺阴不足而兼有外感者也可应用, 如桑杏汤中每多选用南沙参配伍, 以治疗外感温燥、肺阴受灼所致的头痛身热、口渴咽燥、干咳无痰之证. 北沙参功效 养阴清肺,祛痰止咳。治肺热燥咳,虚痨久咳,阴伤咽干、口渴 ①《本草从新》:"专补肺阴,清肺火,治久咳肺痿。" ②《饮片新参》:"养肺胃阴,治劳咳痰血。" ③《东北药植志》:"治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膨胀不全,肺脓疡等。" ④《中药志》:"养肺阴,清肺热,祛痰止咳。治虚劳发热,阴伤燥咳,口渴咽干。" 沙参的功效与作用 字体[大中小] 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生津。 主治:1.肺阴虚证。本品甘润而偏于苦寒,能补肺阴,兼能清肺热,适用于阴虚肺燥有热之干咳少痰、咳血或咽干音哑等证。常与相似的养阴、润肺、清肺及止咳、平喘、利咽之麦冬、南沙参、杏仁、桑叶、玄参等药同用。 2.胃阴虚证。本品能补胃阴,而生津止渴,兼能清胃热。适用于胃阴虚有热之口干多饮、饥不欲食、大便干结、舌苔光剥或舌红少津及胃痛、胃胀、干呕等证。常与石斛、玉竹、乌梅等养阴生津之品同用。胃阴脾气俱虚者,宜与山药、太子参、黄精等养阴、益气健脾之品同用。 性味:苦、微寒、无毒。 归经:归肺、胃经。 别名:南沙参,北沙参(功效比南沙参好)。 用量:9~30克 慎忌:反藜芦(会增强藜芦的毒效)。虚寒证忌用。 名称考证海沙参,辽沙参,条沙参,真北沙参,莱阳沙参,莱阳参,银条参,辽条参,北条参,野香菜根,细条参,珊瑚菜根,滨防风,轮叶沙参,杏叶沙参,阔叶沙参,铃儿草,四叶沙参,挺杖沙参,长白沙参 释名 亦名白参、知母、羊乳、羊婆奶、铃儿草、虎须、苦心。 根主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结热邪气头疼,皮间邪热,安五脏。久服利人。主头眩痛,益气,长肌肉。去皮肤浮风,治常欲眠,养肝气,宣五脏风气。补虚,止惊烦益心肺,排脓,消肿毒。清肺火主咳肺痿。 发明:时珍说:人参甘、温,其体重实,专补脾胃元气,因而益肺、肾,适宜内伤元气者。沙参甘淡而寒,其体轻虚,专补肺气,因而益脾、肾,故适宜金能受火克者。一个补阳而生阴,一个补阳而制阳,不可不区分。 主治 1、肺热咳嗽。用沙参半两,水煎服。 2、突然发疝(小腹及阴中绞痛,自法出,几欲死)。用沙参研细,每服 一茶匙,酒送下。 3、妇女白带。用沙参研细,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沙参分为北沙参南沙参两种 一、北沙参:(补益药:补阴药) 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 养阴润肺,益胃生津。 应用: 1、用于阴虚肺燥或热伤肺阴所致的干咳痰少,咽喉干燥等。可单用。复方中常与麦冬、天花粉等配伍,如沙参麦冬汤。 2、用于热伤胃阴或阴虚津亏所致的口干咽燥,舌红少苔,大便干结等。常与麦冬、玉竹等益胃生津药同用。 [用量、使用注意、禁忌] 9—30克。 二、南沙参:(补益药:补阴药) 性味、功用与北沙参相似,但效力较北沙参弱。此外,略有祛痰、补气作用。 用于肺燥咳嗽及温热病后气液不足较为适宜。 用量、使用注意等,与北沙参相同。 各家论述

玉竹 又名葳蕤等。甘,微寒。归肺、胃经。具有 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的作用,对食管癌、胃癌、肠癌等消化道肿瘤和鼻咽癌、肺癌等呼吸道肿瘤均有较好的疗效,并可缓解放疗后口腔干燥、化疗后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一些胃癌患者表现为胃部灼热疼痛像有火在烧一样,或者觉得胃里空空的,好像是饿了,但又并不真的想吃东西,稍微吃一点就觉得胃胀,有些患者甚至会出现恶心,干呕,这些患者往往还伴有口干,大便干,形体消瘦,舌淡红,苔少,其实,这就是典型的 胃阴虚 表现。如果这种“阴虚”是由于胃中热邪耗伤人体内正常的液体产生的,患者还可见到口渴想喝好多冷水,心烦,泛吐酸水,或伴呕血,或伴口臭,牙龈肿痛等“ 胃热 ”的表现,这在中医上就叫做“ 胃热伤阴证 ”。玉竹既能滋养胃中阴液,又能清除胃中热邪,通过适当配伍,可有效治疗此类患者。

玉竹养阴润燥的效果较好,临床上用于治疗 放射性口腔干燥症 ,可与南沙参、北沙参、麦冬、天冬等同用。玉竹与黄芪、炒白术、炒山药、熟地黄、枸杞子、当归等配合使用,可用于改善化疗所致的 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症 ;或与旋覆花、陈皮、竹茹、姜半夏等配合使用,用于改善化疗所致的 恶心呕吐

玉竹归胃经,药性甘润,能养胃阴,微寒之品,并略能清胃热,既可与 沙参、麦冬、石斛 等养阴药配伍,用于单纯的 胃阴虚 证;也可与 石膏、知母、麦冬、天花粉、芦根 等清热生津药配伍,用于 胃热伤阴 证,可有效改善患者胃中灼热,口干,大便干,胃口不好等表现。如果患者出现 心烦,多汗 等症,可加用 麦冬、酸枣仁 等;如果患者出现 大便干结 ,好几天都不解,需要用开塞露才能排出,可加用 玄参、生地、麦冬 等。阴虚日久,出现 头昏耳鸣,腰酸腿软 等肾阴虚表现的患者,应加用 熟地黄、山萸肉、女贞子、枸杞子、桑葚子、龟板 等滋补肾阴。

注意 :脾虚而有湿痰表现为肚子胀满,不想吃饭,口中无味,四肢沉重,浑身发懒,喜欢躺着,大便稀,舌苔白腻的患者 不宜服用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吐血的定义 4 呕血的症状 5 呕血的病因 6 类证鉴别 7 吐血的分类 8 呕血的辨证治疗 81 胃热壅盛/胃火炽盛 811 症状 812 证候分析 813 治法 814 方药治疗 815 饮食疗法 8151 推荐食材 8152 推荐食疗方 816 针灸治疗 82 肝火犯胃 821 症状 822 证候分析 823 治法 824 方药治疗 825 饮食疗法 8251 推荐食材 8252 推荐食疗方 826 针灸治疗 83 暴食伤胃 831 症状 832 方药治疗 84 气虚血溢/脾不统血 841 症状 842 证候分析 843 治法 844 方药治疗 845 饮食疗法 8451 推荐食材 8452 推荐食疗方 846 针灸治疗 85 瘀阻胃络 851 症状 86 肝胃阴虚 861 症状 87 肝肾损伤 9 呕血患者日常保健 10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呕血的穴位 2 治疗呕血的方剂 3 治疗呕血的中成药 4 呕血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呕血 1 拼音

ǒu xuè

2 概述

呕血为病证名[1]。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又称吐血[2]。指血因呕吐而出,有多至盈盆倾碗者[1]。呕血常因恼怒、过劳及伤于酒色所致[1]。

吐血(hematemesis[3][4])为病证名[5]。见《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又称呕血(见《医碥·吐血》)。血证之一。是指以血随呕吐而出,呕吐纯血或夹有食物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

《丹溪心法·吐血》:“呕吐血出于胃也”。

《医碥·吐血》:“吐血即呕血。旧分无声曰吐,有声曰呕,不必。”

吐血包括西医上消化道出血之呕血及呼吸系统出血[5]。吐血常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肝硬化并发症等[6]。呕血可见于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消化性溃疡、胃炎、胃动脉硬化、某些血液病等多种疾病[1]。

3 吐血的定义

《中医药学名词》(2004):吐血是指以血随呕吐而出,呕吐纯血为主要表现的血证[4]。

《中医药学名词》(2010):吐血是指以血随呕吐而出,呕吐纯血或夹有食物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

4 呕血的症状

血从口吐出,无明显呕恶及咳嗽[5]。亦有泛指血从口吐出者[5]。甚者可倾盆盈碗[5]。

5 呕血的病因

呕血多因酒热辛肥,郁怒忧思,劳欲体虚等导致胃热壅盛,肝郁化火,或心脾气虚,血失统御而成[5]。亦有因外感引动者[5]。

6 类证鉴别

因吐血与咳血二者均经口而出,应注意鉴别。《症因脉治·吐血咳血总论》说得好:“胃中呕出名吐血,肺中嗽出名咳血。吐血阳明胃家症,咳血太阴肺家症……咽中胃管呕出名吐血,喉中肺管嗽出名咳血,则经络分明,治法不混。”一般来说,咳血之血色鲜红、常混有泡沫痰涎。咳血之前多有咳嗽、喉痒、胸闷等症状。较大量的咳血之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而吐血之血色则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2]

7 吐血的分类

吐血有外感吐血、内伤吐血、阴虚吐血、劳心吐血、劳伤吐血、气郁吐血、蓄热吐血、伤胃吐血、伤酒吐血等命名[5]。

8 呕血的辨证治疗 81 胃热壅盛/胃火炽盛

吐血·胃火炽盛证(hematemesis with syndrome of blazing stomach fire[3])是指胃热炽盛,迫血妄行,以吐血量多,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脘腹胀闷甚则疼痛,口臭便秘,或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吐血证候[7]。

811 症状

患者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吐血量多,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或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2][7][8]。

812 证候分析

胃热内郁,热伤胃络:胃中积热,胃失和降,气血不和,故脘腹胀闷,甚则作痛。热伤胃络,故吐血色红或紫黯。胃为水谷之海,胃主纳谷,其性主降,胃气上逆,故呕血夹食。胃热耗津,故大便秘结。血随糟粕而下,则使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内有积热之象。[2][8]

813 治法

清胃泻火,化瘀止血[2][8]。

814 方药治疗

可用泻心汤[备注]泻心汤(《金匮要略方论》):大黄、黄芩、黄连合十灰散[备注]十灰散(《十药神书》):大蓟、小蓟、侧柏叶、荷叶、茜草根、山栀、茅根、大黄、丹皮、棕榈皮加减治疗。泻心汤由黄芩、黄连、大黄组成,具有苦寒泻火的作用。《血证论·吐血》说:“方名泻心,实则泻胃”。十灰散凉血止血,兼能化瘀,止血而无凝滞留瘀之弊。胃气上逆而致恶心呕吐者,加代赭石、竹茹、旋复花和胃降逆。[2]

815 饮食疗法 8151 推荐食材

吐血·胃火炽盛证患者建议食用大小蓟、白茅根、竹茹、田七、藕节、芦根、绿豆等[8]。

8152 推荐食疗方

1.绿豆粥(《普济方》)绿豆50g,粳米250g,冰糖适量。将绿豆、粳米淘洗干净,入锅,用武火烧沸,转用文火煮至米熟成粥;将冰糖入锅,加入少许水,用文火熬成冰糖汁,加入粥内,搅拌均匀即可。[8]

2.白蜜饮(《饮膳正要》):白蜜100g,生地黄汁100g,上搅匀,慢火煎至半升。放极冷,置于器皿内。[8]

3.蜡酥煎(《饮膳正要》):黄蜡(先熔令销,倾入水内拨去滓)、酥牛乳各200g,上同和于铫内煎。以柳木篦搅匀。[8]

816 针灸治疗

酌选上脘、大陵、郄门、神门、鱼际等穴,并用梅花针叩刺人迎及其上下[6]。胃中积热加内庭[6]。

82 肝火犯胃

吐血·肝火犯胃证(hematemesis with syndrome of liver fire invading stomach[3])是指肝火犯胃,迫血妄行,以吐血色红或紫暗,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红绛,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吐血证候[7]。

821 症状

患者吐血色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质红绛,脉弦数[2][8][7]。

822 证候分析

肝火横逆,胃络损伤:肝火横逆犯胃,胃络损伤则吐血。肝火上炎,则口苦、胁痛、易怒。热扰心神,故心烦、寐少梦多。舌红绛,脉弦数,为肝火亢盛,耗伤胃阴之象。[2][8]

823 治法

泻肝清胃,凉血止血[2][8]。

824 方药治疗

可用丹栀逍遥散、伐肝煎等方治疗[1]。偏火旺者,可先用犀角地黄汤凉血止血。若肝木侮土,脾胃受伤,致营血失守,其症无胀无火而神疲脉虚者,则宜五阴煎、五福饮、理阴煎等方。[1]

可用龙胆泻肝汤[备注]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龙胆草、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近代方有黄芩、栀子)加减治疗。可加白茅根、藕节、旱莲草、茜草,或合用十灰散[备注]十灰散(《十药神书》):大蓟、小蓟、侧柏叶、荷叶、茜草根、山栀、茅根、大黄、丹皮、棕榈皮凉血止血。[2]

825 饮食疗法 8251 推荐食材

吐血·肝火犯胃证患者建议食用玫瑰花、佛手、藕节、当归、橙汁、莲子、芦根、马兰头等[8]。

8252 推荐食疗方

1.莲子粉粥(《太平圣惠方》):莲子20g风干、磨粉,粳米100g洗净,与莲子粉放入锅内,煮粥。[8]

2.藕粥(《老老恒言》):鲜藕适量,洗净,切薄片,与粳米100g、少量红糖放入锅内,熬煮稀粥。[8]

3.竹笋拌马兰头(《中国食疗大全》):马兰头250g,去老叶老梗,洗净,在沸水中烫透,晾干,竹笋去笋衣,煮熟、晾凉、切细末,加麻油、白糖,与马兰头拌匀。[8]

826 针灸治疗

酌选上脘、大陵、郄门、神门、鱼际等穴,并用梅花针叩刺人迎及其上下[6]。肝火犯胃加太冲[6]。

83 暴食伤胃

吐血·暴食伤胃证(hematemesis with syndrome of crapulence injuring stomach[3])是指暴饮暴食,损伤胃络,以吐血,色鲜红,心烦,胃脘胀痛,苔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血证证候[7]。

831 症状

患者吐血,色鲜红,心烦,胃脘胀痛,苔腻,脉滑[7]。

832 方药治疗

饮酒过度,积热动血者,宜葛黄丸[1]。

84 气虚血溢/脾不统血

吐血·脾不统血证(hematemesis with syndrome of failure of spleen to control blood[3])是指脾气不足,气不统血,以吐血反复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胃脘隐痛,喜按,神疲畏寒,心悸气短,自汗,便溏色黑,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弱等为常见症的吐血证候[7]。

841 症状

患者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胃脘隐痛,喜按,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便溏色黑,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脉细弱[2][8][7]。

842 证候分析

中气亏虚,统血无权,血液外溢:脾气亏虚,统摄无能,血液外溢,故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脾气本已虚衰,加之反复出血,气随血去,气血亏虚,心失所养则心悸气短。血虚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为气血亏虚之征。[2][8]

843 治法

健脾益气,摄血[2]。

健脾养心,益气摄血[8]。

844 方药治疗

可用归脾汤[备注]归脾汤(《严氏济生方》):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术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加减治疗。可酌加仙鹤草、白芨、乌贼骨、炮姜炭等温经固涩止血。[2]

若气损及阳,脾胃虚寒,症见肢冷,畏寒,便溏者,可改用柏叶汤[备注]柏叶汤(《金匮要略方论》):侧柏叶、干姜、艾叶、马通汁,合理中丸[备注]理中丸(《伤寒论》):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治疗。方中以侧柏叶凉血止血;艾叶、炮姜炭温经止血;童便化瘀止血,理中汤温补脾气以摄血,共奏温经止血之效。[2]

若出血过多,气随血脱,症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者,应急服独参汤[备注]独参汤(《景岳全书》):人参益气固脱,并积极抢救。[2]

845 饮食疗法 8451 推荐食材

吐血·脾不统血证患者建议食用当归、党参、阿胶、黄芪、牛肉、猪肚、茯苓等[8]。

8452 推荐食疗方

1.人参粥(《食鉴本草》):人参3g打粉,粳米100g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加入人参粉煮粥,把熬成汁的冰糖加入粥中拌匀。[8]

2.糯米阿胶粥(《食医心鉴》):阿胶30g捣碎,放入锅内烊化,糯米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武火煮沸,文火煮至八成熟时加入阿胶、红糖,继续熬煮成粥。[8]

3.黄苠炖鸡(《中国食疗大全》):将鸡剖成两半,鸡肚朝上,加冬笋30g.黄芪20g,黄酒、葱、姜,武火煮沸,文火炖煮2小时。[8]

846 针灸治疗

酌选上脘、大陵、郄门、神门、鱼际等穴,并用梅花针叩刺人迎及其上下[6]。脾胃虚弱加隐白、足三里[6]。

85 瘀阻胃络

吐血·瘀阻胃络证(hematemesis with syndrome of static blood blocking stomach collateral[3])是指瘀血阻滞胃络,血行脉外,以吐血紫暗,胃脘疼痛拒按,固定不移,痛如针刺或刀割,或胃脘触及包块,或呕血色暗成块,口干不欲饮,舌紫或有瘀斑,苔薄,脉涩等为常见症的吐血证候[7]。

851 症状

吐血紫暗,胃脘疼痛拒按,固定不移,痛如针刺或刀割,或胃脘触及包块,或呕血色暗成块,口干不欲饮,舌紫或有瘀斑,苔薄,脉涩[7]。

86 肝胃阴虚

吐血·肝胃阴虚证(hematemesis with syndrome of yin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stomach[3])是指肝胃阴虚,虚火亢旺,以吐血量多色红,脘胁隐痛,嘈杂吐酸,烦热颧红,盗汗,咽干口燥,舌红,无苔,脉细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吐血证候[7]。

861 症状

吐血量多色红,脘胁隐痛,嘈杂吐酸,烦热颧红,盗汗,咽干口燥,舌红,无苔,脉细弦数[7]。

87 肝肾损伤

过劳所伤者,兼见遍身疼痛,时或发热,宜用犀角地黄汤加当归、肉桂、桃仁泥[1]。

房劳过度损伤肝肾者,兼见面赤足冷,烦躁口渴[1]。

偏真阴亏损者,宜生脉散合加减八味丸,或用左归饮、小营煎之类[1]。

偏气虚阳衰者,宜异功散合八味丸,或五福饮、大补元煎之类[1]。

呕血量多者,皆可合用花蕊石散[1]。

9 呕血患者日常保健

呕血除药物治疗外,患者应特别注意饮食适宜,严防暴饮暴食,忌食烟酒及辛辣动火之品,并要注意精神及生活起居的调养[2]。

10

食疗调理:

1用鲜芦根、白菊花(干品)、鲜茅根、鲜荸荠、鲜桑叶、鲜竹叶、鲜薄荷叶、鲜金银花熬水喝。具有清热祛暑、生津止渴、健胃利尿等优点,对热症、伤暑、心烦、口渴、头痛、咽肿、鼻血、胃热、呕吐等病症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保健作用。

2苦瓜100克,开水焯后切片,素油少许烧开,将苦瓜煸熟,西红柿洗净切月牙片同炒,酌加盐及调料、味精少许化开、与蒜末同时加入,翻炒后起锅。此菜可清胃健脾。

3鲜芦根100克,竹茹2Q克,粳米100克,生姜10克。将鲜芦根洗净切成小段,与竹茹同煎去渣取汁,加入粳米同煮成粥,粥将熟时加入生姜,略煮即可。

4 枇杷15个。将枇杷入锅,加适量水,以文火煎煮即可。每日早晚分服。

治疗胃热验方

1、温病热哕(胃有伏热,令人胸满,引起气逆,气逆发声称为哕)。用茅根、葛根、葛根各半斤,加水三升煎成一升半。每服一杯,温水送下。哕止即停服。

2、胃热吐食,用蝉蜕五十个(去泥)、滑石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碗,加蜜调服,此方名“清膈散”

3、治胃热消渴。用陈粟米煮饭吃。

4、胃脘火痛。用大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加水一碗,煎至七成,加入生姜汁饮下,痛立止。如此病是复发,还要加服玄明粉一钱,才能止痛。

5、胃热牙痛。用升麻煎汤,热漱并咽下。方中加生地黄亦可。

6、肠胃伏热。用酸浆果实五两、苋实三两,马蔺子(炒)、大盐榆白皮(炒)各二两、柴胡、共同芩、栝楼根、闾茹各一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木香汤送下。

7、(菰根)大寒,治消渴、肠胃痼热。外敷治蛇伤,疮毒。

8、口舌糜烂(膀胱移热于小肠,口舌生疮,心胃热,水谷不下)。用柴胡、地骨皮各三钱,水煎服。此方名“地骨皮汤”。 胃阴虚可以服益胃汤 治疗:  配方: 北沙参15克 麦冬15克 生地15克 玉竹5克 冰糖15克 制作: 1.把北沙参润透切片,麦冬洗净去心,生地洗净,切片;玉竹洗净,切5厘米长的段,冰糖打碎,待用。 2.把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冰糖同放炖杯内,加水300毫升。 3.把炖杯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煎煮25分钟即成。 食法:代茶饮用。 功效:益胃生津,润肺止咳。用于慢性肝炎,脾胃阴虚,倦怠无力,食欲不振,烦热,口渴等症。 治疗胃阴虚的药物:山药,玉竹,石斛,沙参,麦冬,生地,生麦芽,谷芽,香稻芽。能滋养胃阴虚的食物:梨汁,藕汁,糯米,冰糖,白萝卜,莲子肉,猕猴桃等

阴虚,为中医名词术语。是指由于阴液不足,不能滋润,不能制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临床可见低热、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治以滋阴为主。若阴虚火旺者,宜养阴清热。阴虚可见于多个脏器系统组织的病变,常见者有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胃阴虚证、脾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等,以并见各脏器的病状为诊断依据。

阴虚严重者可导致亡阴证,症状为:汗热而黏、呼吸短促、身畏热、手足温、躁妄不安、渴喜冷饮,或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此属体液大量消耗而表现出的阴津枯涸的病变,为危重证候,应及时予以滋阴补津。

沙参有什么作用?是什么样子的?

沙参的功效与作用 南沙参 Nanshashen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Fisch或沙参A Stricta Miq 的根。主产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