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分为哪几种?名称各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5收藏

佛经分为哪几种?名称各是什么?,第1张

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按其所载内容来分类。

经:是佛说过的话的汇编,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

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它的基本原则常被认为是佛所确定的,而系统化的佛教戒律是后来才逐步形成的。

论:是对经、律等佛典中教义的解释或重要思想的阐述。它在佛教中常被认为是菩萨或各派的论师所做,也有一些少数的论被认为是佛做的。

扩展资料:

佛教典籍主要几种分类:

1、按其所载内容来分,可以分为经、律、论三种。这三种大藏经合称为三藏,也叫大藏经。唐僧玄奘又被称为“唐三藏”,就是因为他熟知佛教所有的经、律、论三藏,而对他的一种尊称。

2、按照佛教的派别来分,可以分为小乘佛教三藏、大乘佛教三藏和密宗三藏。

3、按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的不同来分,可以分为汉文大藏经 、蒙文大藏经、藏文大藏经 、日文大藏经 、巴利文大藏经等。现存佛教大藏经中比较完整和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三大类,也就是巴利文大藏经、汉文大藏经、藏文大藏经。

4、按照制作技术的不同来分,又可分为手抄大藏经、刻版印刷大藏经、石刻大藏经等等。

-佛经

弘一大师毕生钻研、探索、整理、流通南山律典籍,处处宣讲。虽然他对戒律深刻地探索,但修持上,全力以赴修行弥陀净土法门,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归宿。民国初年,弘一大师弘扬南山律,躬身践行。戒律为三学之基,入道之本。不论修持何宗何派,皆以严持净戒为前提。今对弘一法师的弥陀净土思想作一初探。

一、弘一法师力弘净土法门的时代意义

弘师教宗华严,兼学般若,对中国汉传佛教各宗平等看待,主张「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他在讲《佛法宗派大概》时总结:

「十宗中有小乘大乘之别。而大乘之中复有种种不同。吾人于此,万不可固执成见,而妄生分别。因佛法本来平等无二,无有可说。即佛法之名称亦不可得。于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种种差别,乃是随顺世间众生才方便建立。因众生习染有浅深,觉悟有先后,佛法便适应之有种种差别,其价值亦低昂不等。不得仅尊贵价者,而废廉价者。所谓药无贵贱,愈病者良。佛法亦尔,无论大小权实,顿渐显密,能契机者即是妙法也。故法门虽多,吾人宜各择与自己根机相契合者研习之,斯为善矣!」

强调择修法门须契理合机。法不契理,属外道邪见;法不合机,则徒劳辛苦。关于契理合机,他强调说:

「但是佛所说的法门很多,深浅难易,种种不同。若修持的法门与根器不相契合,用力多而收效少,倘与根器相契合,用力少而功效多。」

弘师于各宗中,认为唯净土宗「三根普被,甚为简易,极契末法时机。明季时,此宗大盛。至于近代,尤为兴盛,超出各宗之上。弘师曾依圭峰禅师所著《华严原人论》,判立如来一代圣教为五教:(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显性教。他认为「此五教从浅至深,我辈常人易解易行者,唯有‘人天教’也。其他四教,义理高深,甚难了解。即能了解,亦难实行。故欲普及社会,又可补助世法,以挽救世道人心,应以「人天教」最为合宜也。」但若只修人天教,难以达到出世的解脱,因此他普劝行人兼修净土,正如他云「唯修人天教者,虽较易行,然报限人天,非是出世。故古今诸大善知识尽力提倡净土法门,今无论习何教者,如兼学净土法门,能获最大之利益。净土法门应判为‘一乘圆教’,但深者见深,浅者见浅。所谓‘三根普被’也。」因为佛法的修持建立在「了生脱死」的基础,务须即世间而出世间方可。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人处水深火热中,个个肩负救亡图存的使命,佛教徒亦不例外。弘师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的确是冥阳两利的无上妙法。他曾作《劝念佛菩萨求生西方》一文:

「近印光法师尝云:飞机炸弹大炮常常有,当此时应精进念佛菩萨名号。不应死者,可消灾免难。若定业不可转,应被难命终者,即可因此生西方。以上法师之言,今略申说其意。念阿弥陀佛,常人惟知生西,但现生亦有利益,谓念佛有十大利益。念观世音名号,常人皆知现生获益,故念佛菩萨可避飞机炸弹大炮,决定无疑。常人见飞机来,惟知惧,空怕何益?入地洞上山亦无益。惟有诚心恳切地念佛菩萨。于十分危险时,容易获感应。若欲免难,惟有勤念佛菩萨,危险时须念,平日亦须念。因平日勤念,危险时更得力。」

弘师认为在此危难之时,若依《心经》《金刚经》等所说,修空假中三观,则至为困难,我人仅可解其义,难以下手真实修持。即勉强修之,遇逆境亦不得力。故印光大师劝人专修净土法门也,净土法门易解,人人皆可实行。他在结尾处云:

「故劝诸君须深信净土法门。又须于印光法师前所说者,深信不疑,安心念佛菩萨名号,不必忧惧也。此次与日本抗战,他处皆多少受损害,惟泉州安然。此是诸君念佛诵经之力,故能免一时之危险。但后患方长,不可安心,必须精进念佛菩萨,俾今生命终时,决定生西。乃是十分安全之道也。略说劝念佛菩萨求生西方,至要至要。」

弘师禀承印老力修净土的教导,普劝一切行人修净土法门,他认为净土法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上契诸佛之理,下亦随顺时机。其目的是即人天乘而修佛乘,即世间而得出世解脱,看似消极实则积极。

二、弘一法师的净土思想及其内涵

虽然弘一大师毕生践行净土法门,但关于净土方面的文字并不多见,只能略谈一二。

1、修学净土之人,应以「深信因果,发菩提心」为宗旨

弘一大师在讲《佛教之简易修持法》中谓:

「因果之法,虽为佛法入门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无论何人皆须深信」也。在讲《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一文中,特举印老「注重因果」曰:「大师一生最注重因果,尝语人云:因果之法,为救国救民之急务。必令人人皆知现在有如此因,将来即有如此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须于此入手。大师无论见何等人,皆以此理痛切言之。」

弘师还强调净土法门亦以发菩提心为宗要,在《净土法门大意》一文强调发菩提心的重要。其文:

「常人谓净土宗惟是送死法门(临终乃有用),岂知净土宗以大菩提心为主。常应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众生之宏愿。修净土宗者,应常常发代众生受苦心。愿以一肩负担一切众生,代其受苦。所谓一切众生者,非限一县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经说,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说不可说许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众生,所造种种恶业应受种种之苦,我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负担。决不畏其多苦,请旁人分任。因最初发誓愿,决定愿以一人之力救护一切故。譬如日。不以世界多故,多日出现。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众生。今以一人之力,负担一切众生。」

为令修净土者发起菩提心,弘师劝诫行人读诵《普贤菩萨行愿品》,广作社会慈善事业等。

「劝大家应发大菩提心。否则,他人将谓净土法门是消极的、厌世的、送死的(若发菩提心者,自无此讥评)。」

从上可知,弘师要修净土者深信因果,一方面俾其严持净戒,另一方面说明净土法门建立在「净业三福」基础上,从而念佛为因,往生西方为果。

2、以求生西方为究竟归宿

修净土者,须以现生念佛及种种功德,悉皆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究竟归宿,万不可求来生。或因贪恋尘境,口虽念佛而不肯发愿往生,此为修净土者之大忌。务必唯弥陀是念,唯极乐净土是求。于十方佛土中,亦须只求生西方极乐净土,因为他方诸佛净土皆依自力修持方可往生,而弥陀净土则兼仗佛力,于现生中无法断尽惑业者亦可「带业往生」也。弘师亦十分重视这点,常执般若慧剑斩除行人之不正确的见解,以俾其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也。他在《净土问辨》一文中,有问有答地甄别云:

问:菩萨应常处娑婆,代诸众生受苦。何故求生西方?

答:灵芝疏主初出家时,亦尝坚持此见,轻谤净业。后遭重病,色力痿羸,神识迷茫,莫知趣向。既而病瘥,顿觉前非,悲泣感伤,深自克责,以初心菩萨未得无生法忍。志虽洪大,力不堪任也。《大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如婴儿不得离母。又如弱羽只可传枝。未证无生法忍者,要须常不离佛也。」

问:兜率近而易生,极乐远过十万亿佛土,若欲往生不綦难欤?

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灵芝《弥陀义疏》云:「十万亿佛土,凡情疑远,弹指可到。十方净秽同一心故,心念迅速不思议故。由是观之,无足虑也。」

问:闻密宗学者云,若惟修净土法门,念念求生西方,即渐渐减短寿命,终至夭亡。故修净业者,必须兼学密宗长寿法,相辅而行,乃可无虑。其说确乎?

答:自古以来,专修净土之人,多享大年,且有因念佛而延寿者。前说似难信也。又既已发心求生西方,即不须顾虑今生寿命长短,若顾虑者必难往生。人世长寿不过百年,西方则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智者权衡其间,当知所轻重矣。

问:有谓弥陀法门,专属送死之教,若药师法门,生能消灾延寿,死则往生东方净刹,岂不更善?

答:弥陀法门,于现生何尝无有利益,具如经论广明,今且述余所亲闻事实四则证之,以息其疑。一、瞽目重明;二、沈屙顿愈;三、冤鬼不侵;四、危难得免。

以上几番问答中,可窥见弘师发扬善导高风,秉承印老叮嘱,导一切行人以求生西方为究竟归宿,除此胜异方便之净土法门,欲于现生中了生脱死者,百千人中难得一二。

3,临终关怀,助念往生

净土法门的关键,在于确保临终一念往生西方。平日念佛工夫,主要为临终一念而施设。印老曾著《临终三大要》,弘师亦作《人生之最后》,分「病重时」「临终时」「命终后一日」「荐亡等事」「劝请发起临终助念会」等,略述梗概如下:

病重时,病人应早作遗嘱,然后将家事及自己身体悉皆放下,专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寿已尽,决定往生。如寿未尽,虽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专诚,故能灭除宿世恶业。倘不如是放下一切专意念佛者,如寿已尽,决定不能往生,因自己专求病愈不求往生。如寿未尽,因其一心希望病愈,妄生忧怖,不惟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此中,尤为强调病未重时,亦可边服药边精进念佛,勿作服药愈病之想。病既重时,可以不服药也。若病重时,病苦甚剧者,切勿惊惶,痛苦乃宿世业障。或转未来三途恶道之苦。于今生轻受,以速了偿也。若病重时,神识犹清,应请善知识为之说法,尽力安慰。以令病者心生欢喜,无有疑虑。自知命终之后,承斯善业,决定生西。

临终之际,切勿询问遗嘱,亦勿闲谈杂话,恐被牵动爱情,贪恋世间,有碍往生耳。若欲留遗嘱者,应于康健时书写,付人保藏。其人即将临终,其沐浴更衣,皆须随宜而为,不可强行而为。无论亡者,或坐或卧等姿势,毋须执著,亦应任其自然,不可勉强而为。尽量让亡者舒坦些,以免因生瞋恨发怒而堕落恶道。因为人将临终时,身体四大分散,痛苦非常,此时最易起瞋生怒。

既已命终,最切要者,不可急忙移动。虽身染便秽,亦勿即为洗净,必须经过八小时后,乃能浴身更衣。因八小时内,若移动者,亡人虽不能言,亦觉痛苦。命终前后,家人万不可哭。哭有何益?能尽力帮助念佛,乃于亡者有实益耳。若必欲哭者,须俟命终八小时后。命终之后,念佛已毕,即锁房门,深防他人入内误触亡者。八小时后着衣,若手足关节硬,不能转动者,应以热水淋洗。用布搅热水,围于臂肘膝腕,不久即可活动,有如生人。殓衣宜用旧物,不用新者,其新衣应布施他人,能令亡者获福。不宜用好棺木,亦不宜做大坟。此等奢侈事皆不利于亡者。

荐亡等事,宜在「七七」日内举行,其法事应以「念佛」为主。凡念佛等一切功德,皆宜回向,普及法界众生,则其功德乃能广大。而亡者所获得利益,亦更因之增长。开吊时,宜用素斋,万勿用荤,致杀害生命大不利于亡人。出丧仪文,切勿铺张!毋图生者好看,应为亡者惜福也。「七七」以后,亦应常行孝道,以尽孝思。

如上是弘师关于「临终关怀,助念往生」的大概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他将「俭以养德」、孝慈之道等内容,完全含摄于临终关怀中,若对其父母做到临终关怀,助念往生,则是随顺佛道,孝敬父母。

4、摄心念佛,唯贵耳闻

当年弘师掩关念佛时,印老曾训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弘师秉此《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法》而执持名号,印老注重摄耳谛听,为「都摄六根」的下手方便处,强调口里佛号念得清清楚楚,耳内佛声听得明明白白,里应外合,以二重圆通工夫成就念佛三昧。弘师在《劝人听钟念佛文》中透露了「摄心念佛,唯贵耳闻」的气息,屡经自己的亲身勘验而加以发扬。他的理论根据印光大师所谓「凡夫之心,不能无依,而娑婆耳根最利,听自念佛之音亦亲切」。他提倡听钟念佛者,鉴于「但初机未熟,久或昏沉,故听钟念之,最为有益也。」钟声堪破昏沉,似引磬之功能,有警觉作用,并且还能调试的当,缓慢适中。「初念佛者,若不持念珠记数,最易懈怠间断」,难以确保「净念相继」。而听钟念佛,正好对治此病。这便是弘师极力传播此法的真正原因。

5、总结

弘一法师的弥陀净土思想,主要传播了印光大师的宗旨与精神。弘一大师之所以极力弘扬净土法门者,受印老影响,末法时至,唯净土法门方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加上战火连绵的环境,其「契理契机」莫如净土法门。他对华严与般若的研究,亦是为了更为深信净土,增强道念的一种权便,其种种文字与著作亦是发挥净土法门的注脚而已。弘师尽其毕生精力与心血探索戒律学,严于律己,以「深信因果,发菩提心」为净土法门宗旨的思想光芒,正是「悲欣交集」的写照。

阿弥陀佛!

须弥山的东西南北有四大部洲,分别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

四大部洲,是十法界中人道众生所居住的地方,位於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的咸海中,有四个大洲,称四大部洲、四大洲、四天下、须弥四洲。四大部洲分别是∶

1东胜身洲(东毘提诃)∶位於须弥山东方的咸海中,本洲的众生人身殊胜,因此以身胜为名。《长阿含经》卷十八说∶「须弥山东有天下,名弗于逮,其土正圆,纵广九千由旬;人面亦圆,像彼地形。」本洲有三事殊胜∶土地极广、极大、极妙。

2南赡部洲(南阎浮提)∶位於须弥山南方,此洲盛产阎浮树,又出产阎浮檀金。其地形如车箱,人面亦然。此洲人民,勇猛强记而能造业行、能修梵行、有佛出世其土地中,因此三事胜於其他三洲及诸天。

3西牛货洲(西瞿耶尼)∶位於须弥山西方,以牛、羊、摩尼宝做为货币而行买卖交易。其地形如满月,人面亦如满月,此洲有殊胜三事,即∶多牛、多羊、多珠玉。

4北俱卢洲(北郁单越)∶位於须弥山北的咸海中,洲形四方,每边各长二千由旬,状如盒盖,由七金山与大铁围山所围绕,黄金为地,昼夜常明。土地具有平等、寂静、净洁、无刺等四德。此洲人民面形正方,如此洲地形,人人面色皆相同,身高皆一丈四尺。生活平等安乐,没有忧虑。

北俱卢洲有种种美妙的山林、河水、浴池、游园、树果等。器物多是金银、琉璃、水晶所制成,并且为大众共同所拥有,没有抢夺、争执,更没有盗贼、恶人、斗争的事。居民寿足千岁,命终之后,便往生忉利天或他化自在天,於四洲中果报最为殊胜,但是由於没有佛出世,因此是学佛的八难之一。

下面节选自净空老法师《净土大经解演义》第559集,介绍北俱芦洲的内容:

第四个是「郁单越」,新译作「北俱卢洲」。这个新译就是玄奘大师翻译的,旧译是古德的时候,玄奘大师以前翻译的,翻郁单越。「以乐报殊胜,而总无苦故也」,这是四大部洲北洲。我们这个地球是南赡部洲。这个地方不在地球上,是另外一个星球,这个地方都是修善人去往生的。那个地方果报非常殊胜,人寿一千岁,很少有短命的,物产非常丰富,生活很快乐,没有忧苦,不想学佛,所以那个地方没有佛法。韦驮菩萨是护法神,是护法的总领导,你看我们常常看到匾额叫「三洲感应」,四大部洲为什么三洲感应?北俱卢洲他不去,那里没有佛法。北俱卢洲好,闻不到佛法,永远见不到三宝,这是生到这里去,那就是一千年,你学佛的缘断掉,要断这么久,过去所学的大概都忘干净了,所以这是障碍。

(第七十三段)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

印光大师生年公元(1861-1940年),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今合阳路井镇赤东村人。他家境富裕,从小就聪明过人,勤思好学,幼年时随兄读儒家典籍,学习孔孟之道,诸子百家,精通世间学问,颖悟非常。因读程朱、韩等书,受其影响而“辟佛”,什么是辟佛呢?

辟佛就是不相信佛教,用语言或文章驳斥佛法教理,与蕅益大师有着相似的经历。15岁后,大概是因果来了,他生了一场大病,被病痛折磨了几年,幸得再次接触到佛教经典,读后有了全新的认识,认识到自己以前太过轻狂,只见小丘、不见高山,以凡夫之心度圣人之教,于是决心悔改,从此决定矢志参佛。

光绪四年即1878年,他被佛教义理所折服,为求真常之道,毅然舍家离俗,入西安慈恩寺听经参学;1881年他前往终南山莲花洞寺,拜道纯和尚为师,并在和尚座下剃度为僧,法号印光。

大师皈依佛门后的第二年,前往双溪寺海定律师座下受具足戒。在此之前,他曾在湖北省竹溪县莲化寺晒经时,有缘读到了残本《龙舒净土文》,得知念佛法门之妙,决心专修念佛一门。有了这个念头后,奇迹开始发生了,他自幼所患的几乎失明的眼病,由于他于至诚中一心念佛,眼病竟然痊愈了。他因此而大喜,坚定了念佛的信念,决心尽平生之力,自觉觉他,一心以净土为归。

以上这段奇特的因缘,促成了大师终生专修专弘净土法门的志向。他继承了净土宗历代祖师的教义,契理契机地加以弘扬,集净土宗之大成于念佛之当下。这正如周孟由居士所赞:大师禀承了善导专修之旨、阐释了永明四料简之微密护诸宗,明昌佛法,潜挽世风,折摄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三百年来是指从明代莲池大师时为起始而计算的,实际上,大师的净土教义是集一千多年来历代净宗祖师之大成。中国大乘有八大宗派,各有所依佛典作为教宗,印光大师为净土宗选定了五经,确立为净土宗修学的根本经典。

历代净土宗祖师和善知识在弘扬净土法门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是净土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和《往生论》,以此为净土宗的正依经论。

清末魏源居士将《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列入形成《净土四经》流通,但这是他按照自己的意见用各种译本的《无量寿经》的会集本取代自古来以来依据的曹魏康僧铠《无量寿经》译本,大师指出了这种做法有流弊,提倡应该流通受持原译本。

早在1918年,大师在给永嘉某居士的书信中就提出:“楞严五卷末,大势至菩萨章,乃净宗最上开示。只此一章,便可与净土四经参而为五。”在给弟子的书信中,常常开示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方法。

1932年,郭辅庭居士发心精刻印光大师选定的《净土五经》,于是《净土五经》开始初次流通,大师作了序言。第二年,大师亲自校刻《净土五经》,由弘化社流通一万部,于此《净土五经》正式形成,大师先后作两序阐明五经的要义。

净土五经是指《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五经的选定意义重大,它重新阐释了《无量寿经》是净宗的概论;《观无量寿佛经》是《无量寿经》的补充,内容有理论与方法两方面,是净土宗的行门。《阿弥陀经》是劝行。《普贤菩萨行愿品》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充实了净土法门的念佛方法。

印光大师一生著述有《印光法师文钞》四卷、续编《文钞》二卷,《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大师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归纳起来有以下十七个注意事项,非常重要,大师说:

一、念佛人静坐时,切不可掐珠,掐珠则神不能定,久则受病,卧时亦然!念佛人切忌以卧倒姿势出声念佛,这样作会伤气。

二、念佛人宜小声念、默念,忌不可一味大声着力念,否则必致受病。

三、聚道友念,宜分三班,一班出声绕念、两班静坐密念,如此成天念,不至过劳。若一同出声念,久则过劳,或致受病。

四、念佛须声音高低适中,缓急合宜,若高声如赶贼之猛烈,始则心火上炎,或至吐血,以成不治之病。

五、念佛人当善调身心,心远离妄念,身得闲暇无病,方可办道。

六、念佛忌夹杂,举其正夹杂者,如求大彻大悟,得大总持等,举其邪夹杂者,如念佛外又研究外道杂藉修外道法。不夹杂定义为:除信愿行外,不起他念非份之求(不是指除念佛外不起他念,而是在念头起来后,不要有非分之求。)除念佛外朝暮向佛必须发愿,平生绝无信愿者临终决定难仗佛力。

七、善导大师示“专修”与“杂修”,专修指:1、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皆是。2、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至心回向,亦可名专称。3、意业专念: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此身口意三合一,即是专修,必定往生莲界。如果是杂修,修种种多的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专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

八、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根人以业杂,至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至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

九、若是精修梵行,禅定力深,则往生品位更高,见佛闻法最速!即便是大彻大悟,断惑证真之人,也须回向往生,以期圆证法身,速成佛果。

十、净土修行之法有三:1、退:可闭关专修。2、中:可世间随缘念佛。3、进:可一门深入,并万善圆修,均可。

十一、念佛人忌去不净之地,如厕所、浴池等场所出声念佛,当默念为益。

十二、念佛人忌涉猎外道典籍,修持外道之法或炼丹运气及扶乩等法。

十三、念观音发愿求生西方,亦可满愿,以弥陀、观音同一度生之事,非有二义也。

十四、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则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我慢)。

十五、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声清,听之令人心地清净,木鱼声浊,故不宜用于临终助念。又宜念四字佛号,初起时,念几句六字,以后专念阿弥陀佛四字,不念南无,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随之念、或摄心听,皆省心力。

十六、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

十七、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

大师说:“人在世间,不能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于念佛时,即作已死未往生想,于念念中,所有世间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号外,无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着。能如是念,必有大益。 ”

大师说:佛法要义,在无执着心,若预先存一丝执着,得种种境界利益之心,便含魔胎。若心中空空洞洞,除一句佛号外,别无一念可得,则庶几有得矣!”

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大师在佛教徒中威望极高,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

1940年农历十一月初四日午时,大师预知时至,在大众念佛声中,安祥坐化,享年80岁、僧腊六十载。第二年二月十五日茶毗,得五色舍利无数。僧俗弟子建塔灵岩山巅,将师舍利奉安入塔。大师一生严持毗尼,一丝不苟,六时念佛,三业清净,护教重道,勤奋修学,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弘扬净土,不遗余力,皈依弟子,众星拱辰。印光大师集诸功德,因此在净宗里被尊为第十三祖。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一切皆是尊宿声闻,众望所识,大阿罗汉,其名曰尊者舍利子,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阿泥律陀,如是等诸大声闻而为上首。复与无量菩萨摩诃萨俱,一切皆住不退转位,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其名曰妙吉祥菩萨,无能胜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如是等诸大菩萨而为上首。复有帝释大梵天王,堪忍界主,护世四王,如是上首百千俱胝那庾多数诸天子众,及余世间无量天人,阿素洛等为闻法故,俱来会坐。

尔时,世尊告舍利子 ,汝今知否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极乐。其中世尊名无量寿及无量光如来应正等觉,十号圆满,今现在彼安隐住持。为诸有情宣说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胜利益安乐。

又舍利子,何因何缘,彼佛世界名为极乐。舍利子,由彼界中诸有情类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又舍利子,极乐世界净佛土中处处皆有七重行列妙宝栏楯七重行列宝多罗树,及有七重妙宝罗网,周匝围绕四宝庄严,金宝银宝,吠琉璃宝,颇胝迦宝,妙饰间绮,舍利子,彼佛土中有如是等众妙绮饰功德庄严,甚可爱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

又舍利子,极乐世界净佛土中,处处皆有七妙宝池,八功德水弥满其中,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多福众生常乐受用,是诸宝池底布金沙,四面周匝有四阶道,四宝庄严甚可爱乐,诸池周匝有妙宝树,间饰行列香气芬馥,七宝庄严甚可爱乐,言七宝者,一金,二银,三吠琉璃,四颇胝迦,五赤真珠,六阿湿摩揭拉婆宝,七牟娑落揭拉婆宝,是诸池中,常有种种杂色莲华,量如车轮,青形青显青光青影,黄形黄显黄光黄影,赤形赤显赤光赤影,白形白显白光白影,四形四显四光四影,舍利子,彼佛土中,有如是等众妙绮饰,功德庄严甚可爱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

又舍利子,极乐世界净佛土中,自然常有无量无边众妙伎乐,音曲和雅甚可爱乐,诸有情类闻斯妙音,诸恶烦恼悉皆消灭,无量善法渐次增长,速证无上正等菩提,舍利子,彼佛土中,有如是等众妙绮饰,功德庄严甚可爱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

又舍利子,极乐世界净佛土中,周遍大地真金合成,其触柔软香洁光明,无量无边妙宝间饰,舍利子,彼佛土中,有如是等众妙绮饰,功德庄严甚可爱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

又舍利子,极乐世界净佛土中,昼夜六时,常雨种种上妙天华,光泽香洁细软杂色,虽令见者身心适悦,而不贪着,增长有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殊胜功德,彼有情类昼夜六时,常持供养无量寿佛。每晨朝时持此天华,于一食顷,飞至他方无量世界,供养百千俱胝诸佛,于诸佛所,各以百千俱胝树花,持散供养,还至本处,游天住等,舍利子,彼佛土中,有如是等众妙绮饰,功德庄严甚可爱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

又舍利子,极乐世界净佛土中,常有种种奇妙可爱杂色众鸟,所谓鹅雁鹙鹭,鸿鹤孔雀,鹦鹉羯罗频迦,命命鸟等,如是众鸟,昼夜六时恒共集会,出和雅声,随其类音宣扬妙法,所谓甚深念住正断 。神足根力觉道支等,无量妙法,彼土众生闻是声已,各得念佛念法念僧,无量功德熏修其身,汝舍利子,于意云何,彼土众鸟,岂是傍生恶趣摄耶,勿作是见,所以者何,彼佛净土无三恶道,尚不闻有三恶趣名,何况有实罪业所招傍生众鸟,当知皆是无量寿佛变化所作,令其宣畅无量法音,作诸有情利益安乐。舍利子,彼佛土中有如是等众妙绮饰,功德庄严甚可爱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

又舍利子,极乐世界净佛土中,常有妙风吹诸宝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俱胝天乐同时俱作,出微妙声甚可爱玩,如是彼土常有妙风,吹众宝树及宝罗网,击出种种微妙音声,说种种法,彼土众生闻是声已,起佛法僧念作意等无量功德,舍利子,彼佛土中有如是等众妙绮饰,功德庄严甚可爱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

又舍利子,极乐世界净佛土中,有如是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希有事,假使经于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以其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舌,一一舌上出无量声,赞其功德亦不能尽,是故名为极乐世界。

又舍利子,极乐世界净佛土中,佛有何缘名无量寿,舍利子,由彼如来及诸有情寿命无量无数大劫,由是缘故,彼土如来名无量寿。舍利子,无量寿佛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来,经十大劫。舍利子,何缘彼佛名无量光。舍利子,由彼如来恒放无量无边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无有障碍,由是缘故,彼土如来名无量光。舍利子,彼佛净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甚可爱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

又舍利子,极乐世界净佛土中,无量寿佛常有无量声闻弟子,一切皆是大阿罗汉,具足种种微妙功德,其量无边不可称数,舍利子,彼佛净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甚可爱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

又舍利子,极乐世界净佛土中,无量寿佛常有无量菩萨弟子,一切皆是一生所系,具足种种微妙功德,其量无边不可称数,假使经于无数量劫,赞其功德终不能尽,舍利子,彼佛土中,成就如是功德庄严,甚可爱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

又舍利子,若诸有情生彼土者,皆不退转。必不复堕诸险恶趣边地下贱蔑戾车中,常游诸佛清净国土,殊胜行愿念念增进,决定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子,彼佛土中,成就如是功德庄严,甚可爱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

又舍利子,若诸有情闻彼西方无量寿佛清净佛土无量功德众所庄严。皆应发愿生彼佛土,所以者何,若生彼土,得与如是无量功德众所庄严。诸大士等同一集会,受用如是无量功德,众所庄严清净佛土,大乘法乐常无退转,无量行愿念念增进,速证无上正等菩提故。舍利子,生彼佛土诸有情类,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非少善根诸有情类当得往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又舍利子,我观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诚谛语,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净佛土者,一切皆应信受发愿,如说修行生彼佛土。

又舍利子,如我今者称扬赞叹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佛土功德,如是东方亦有现在不动如来,山幢如来,大山如来,山光如来,妙幢如来,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东方,自佛净土各各示现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围绕,说诚谛言,汝等有情,皆应信受如是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又舍利子,如是南方亦有现在日月光如来,名称光如来,大光蕴如来,迷卢光如来,无边精进如来,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南方,自佛净土各各示现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围绕,说诚谛言,汝等有情,皆应信受如是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又舍利子,如是西方亦有现在无量寿如来,无量蕴如来,无量光如来,无量幢如来,大自在如来,大光如来,光焰如来,大宝幢如来,放光如来,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西方,自佛净土各各示现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围绕,说诚谛言,汝等有情,皆应信受如是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又舍利子,如是北方亦有现在无量光严通达觉慧如来,无量天鼓震大妙音如来,大蕴如来,光网如来,娑罗帝王如来,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北方,自佛净土各各示现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围绕,说诚谛言,汝等有情,皆应信受如是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又舍利子,如是下方亦有现在示现一切妙法正理常放火王胜德光明如来,师子如来,名称如来,誉光如来,正法如来,妙法如来,法幢如来,功德友如来,功德号如来,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下方自佛净土,各各示现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围绕。说诚谛言,汝等有情,皆应信受如是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又舍利子,如是上方,亦有现在梵音如来。宿王如来,香光如来,如红莲华胜德如来,示现一切义利如来,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上方自佛净土,各各示现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围绕,说诚谛言,汝等有情,皆应信受如是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又舍利子,如是东南方,亦有现在最上广大云雷音王如来,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东南方自佛净土,各各示现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围绕说诚谛言,汝等有情,皆应信受如是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又舍利子,如是西南方,亦有现在最上日光名称功德如来,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西南方自佛净土,各各示现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围绕,说诚谛言,汝等有情,皆应信受如是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又舍利子,如是西北方,亦有现在无量功德火王光明如来,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西北方自佛净土,各各示现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围绕,说诚谛言,汝等有情,皆应信受如是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又舍利子,如是东北方,亦有现在无数百千俱胝广慧如来,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东北方自佛净土,各各示现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围绕,说诚谛言,汝等有情,皆应信受如是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又舍利子,何缘此经。,名为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舍利子,由此经中,称扬赞叹无量寿佛极乐世界不可思议佛土功德,及十方面诸佛世尊,为欲方便利益安乐诸有情故,各住本土,现大神变,说诚谛言,劝诸有情信受此法,是故此经,名为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又舍利子,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或已得闻,或当得闻,或今得闻,闻是经已深生信解,生信解已,必为如是住十方面,十殑伽沙诸佛世尊之所摄受,如说行者,一切定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一切定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是故舍利子,汝等有情,一切皆应信受领解,我及十方佛世尊语,当勤精进如说修行,勿生疑虑。

又舍利子,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功德庄严,若已发愿,若当发愿,若今发愿,必为如是住十方面,十殑伽沙诸佛世尊之所摄受,如说行者,一切定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一切定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是故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一切皆应于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深心信解,发愿往生,勿行放逸。

又舍利子,如我今者称扬赞叹无量寿佛极乐世界不可思议佛土功德,彼十方面诸佛世尊,亦称赞我不可思议无边功德,皆作是言,甚奇希有,释迦寂静,释迦法王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世尊,乃能于是堪忍世界,五浊恶时,所谓劫浊,诸有情浊,诸烦恼浊,见浊,命浊,于中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欲方便利益安乐诸有情故,说是世间极难信法,是故舍利子,当知我今于此杂染堪忍世界五浊恶时,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欲方便利益安乐诸有情故,说是世间极难信法,甚为希有不可思议。

又舍利子,于此杂染堪忍世界五浊恶时,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闻说如是一切世间极难信法,能生信解,受持演说,如教修行当知是人,甚为希有,无量佛所曾种善根,是人命终,定生西方极乐世界,受用种种功德庄严清净佛土大乘法乐,日夜六时,亲近供养无量寿佛,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所闻法受记,福慧资粮疾得圆满,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时薄伽梵说是经已,尊者舍利子等,诸大声闻,及诸菩萨摩诃萨众,无量天人阿素洛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你好,你所说的是净土宗藕益大师所提倡的六信原则。

信有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净土资粮》)

阿弥陀佛

信自:就是相信自己的真心和佛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释迦牟尼所说:“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极乐世界也是清净心中的显现,只要一念回光返照,专持佛号,自然能生自心本具的极乐世界,明白了这个道理不再疑惑,就是信自。

释迦摩尼佛

信他:就是要相信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妄语者”。佛说的每一句话都说真实的,绝没有任何的虚假。和释迦摩尼佛一样,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也都是真实的实现,十方诸佛都在称赞。相信十方诸佛的教诲,决定要生到极乐世界,明白了这个道理再没有疑惑,就是信他。

念佛是因

信因:就是了解了宇宙自然中因果规律后就可以知道,平时散乱的念佛,也都是在种成佛的种子。因果不虚,如果一心不乱地念佛,必然会往生极乐世界。明白了这个道理不再疑惑,就是信因。

往生是果

信果:就是相信佛所讲授的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聚会的净土,他们都是因为念佛三昧而往生的。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的规律就是这样,所以我们按照佛所讲授的方法,以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的因,自然得到往生极乐亲见弥陀的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不再迷惑,就是信果。

极乐世界

信事:信事就是从事上相信,如同我们所在的世界一样,十方的世界也都是唯心所现的世界,并不是幻想。从地球往西过十万亿佛土的地方,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清净庄严,真实存在,且从古至今也无数人亲自往生。明白了这个道理再没有疑惑,就是信事。

心包太虚

信理:信理就是从理上来说,十方世界都是我们真心所现,极乐世界也不出我们的真心之外,我们念佛往生,也都是真心的显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明白了这个道理再没有疑惑,就是信理。

所以,佛教是拒绝迷信而主张正信、智信。对极乐净土的信,从这六个角度全方面正确理解后的智信,是藕益大师所教导的。

  一、绪论

  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本见地及修行次第却有不同,故自隋唐以来,禅净之诤断断如也。参禅者自标“即心是佛”,每每讥讽净众为“著相”,念佛者自谓“仗佛加被”,每每讥诋参禅者为“浮泛”。宋永明延寿、天衣义怀出,始倡禅净双修,相即相融,事理无碍,禅净之诤才告暂停。时至今日,或执禅毁净,或执净毁禅者仍大有人在。那么,禅净二宗各有什么思想特点?二者能否调和融通呢?余谨依先圣之旨,再释禅净之义,以一得之见求教于大方,以期抛砖引玉。

  二、禅宗与净土宗之异同

  1 、禅宗的思想特色

  自迦叶灵山会上拈花悟旨以来,到达摩二十八传而至中国,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至六祖慧能,自此一花五叶,各胜擅长。

  禅宗认为,一切众生既然皆有佛性,有佛性者就能成佛,可见佛之一切知见、德能本自具足,现现成成,离一切能诠所诠,无须外求,只有靠自己去体验、去实践、去证得,正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当体即是,动念却乖。因此,禅宗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高唱“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以心印心”。初期的禅宗寺院甚至只有法堂,没有佛殿。一切只凭自己努力,绝不倚仗他山。故有“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之极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之公案,“不用求真,唯须自见”是其思想特色,故称难行道。

  2、净土宗的思想特色

  横超三界是各宗的共同目的,而手段却各有不同。净土宗认为,末法时代的众生业障太重,五浊恶世诱惑力太大,稍一不慎即堕轮回,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解脱者不多,大部分众生需要依靠他力即佛力的慈悲加被。

  阿弥陀佛在因地中发四十八大愿:如有众生愿生彼国者,皆率众接引。后阿弥陀佛果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其“光明无量”,“黄金为地”,“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其国人民“寿命无量”,“皆是阿鞞跋致”。娑婆众生只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并至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临命终时,虽未断惑,亦可带业往生,与“诸大菩萨聚会一处”闻佛说法,永不退转,一生补处。即简便易行,又无重堕轮回之忧,摄机独广,故称易行道。

  3、二家合论

  合论二家异同,今分三点详述。

  自力与他力

  自力与他力,是禅与净的根本区别,自力亦叫增上,他力称为他增上,只有自、他二力展转增上,乃至圆满,才能到达极果,缺一不可。禅宗并不否认他力,如皈依三宝便是依三宝的加持力;特别是受戒,定要三师、七证、自四羯磨等, 戒体才能成就。只是禅宗特重自力,净土特重他力而已。

  禅净入门手段不同,禅宗以自力感应他力,难行能行,明心见性,开佛知见,自力增长,他力展转增长,自然万魔不侵、诸佛护持;净土以他力促成自力,先往生不退之净土,在佛力加被下增长自力,目的相同,殊途同归。

  值得一提的是他力只是一种助力,任何事情的承办都以自力为主,只有自力达到了相应的程度,才能显出他力的力用,感应道交。所以《观无量寿佛经》才提醒众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如若平时不修善业正因,单等临命终时的十念,如何往生?

  难行道与易行道

  难行道与易行道出于龙树《十住毗婆沙论》“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由于自力与他力的不同,禅宗被称为难行道,净土宗称为易行道。

  佛说法四十九年,用尽言辞譬喻,分别解说,引化众生,最后还是回到“未说一字”的离言说上来。禅宗即从此“无言说处”着手,直指人心,这就需要利根上智,颖悟力强才能参透,见性明心,所谓难行之难,就难在这里。教是从浅至深渐修渐进,禅则钵水投针直穷源底,教的终点就是禅的始点,顿悟的关键也就在此,但是,一步走错,则堕魔道,万劫难出,故禅宗集顿悟、难行于一身。持名念佛则平稳易行得多,只要坚信有极乐世界,发愿往生,至心念佛,即可往生,迳登不退,故称易行道。

  其实难行易行,也只指入手功夫而论,应视个人根性与精进程度而定,《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载:释迦过去世所行的是难行的苦行道,弥勒所行的是易行的乐行道,弥勒发心比释迦早四十劫,“久已证得无生法忍”——得不退转。可是,释迦却比弥勒先成佛,弥勒还得当来下生。这是因为秽士之秽虽能障道,亦能促道。《维摩诘经》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净土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裟婆具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胜天般若经》《宝雨经》《宝云经》《大智度论》等都有类似的说明,可见难行道反而易行。但是这并不是说易行道反而难行,据传说,释迦因为多化众生,弟子心已纯淑,利他功德圆满,但自利功德却还不足,弥勒多修净土行,久证无生忍,自心早已纯淑,而一向少为众生,利他功德却未圆满,故释迦七日七夜说偈赞怫,超九劫而成佛。说偈赞佛是易行道,似乎又说明易行道易成佛。这只说明念佛容易学、容易行,不是说容易横超三界;参禅难行难入,并不是说难超佛果。难行易行,实在取决于众生根性之利钝,修行之笃懈,以及对机与否来决定的,法法平等,实无难易高下顿渐之分。

  参禅与念佛

  净土的入道手段是念佛,禅宗是参禅,二者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穷心绝虑,一下子很难做到,临济的话头禅,提起一句话头追虑审问,以抵挡和打破一切杂念妄想,亦即以一妄而消万妄。这种方便施设与净土宗抱定一句弥陀同一机。六祖的无念禅观,与净上的实相念佛也极为类似。其实先德们早就参破了这一点,如六祖慧能以念摩诃般若波罗密代替念佛。四祖道信在江西吉安被围时,也劝大众“但念般若”。北宋东山法门的念佛禅等就是很好的例证,何诤之有?

  三、结 论

  已知禅净是可以圆通的,也是应该圆通的,佛说无量法门,法法平等、法法圆通。只是无论任何法门都是要信坚行深,把得住,则持咒可成,参禅可成,念佛可成,任运一法皆可成。善教者不妨学教,善禅者不妨参禅,善净者不妨念佛,禅净双修,显密兼习,只要自认适合自己,均可修习。如果以为记得几个名相,背得几则公案,便胡说乱道,谈论是非,只能徒增业障,岂不悲乎?余修学无长,马齿徒增,言尽于此,即说一偈曰:

  佛说一切法,莫非显真心。

  安得禅净力,妄自定浅深。

  一句南无佛,心光自发明。

  了此话头源,当下明本性。

  识此佛来去,参禅证无生。

  动静皆自如,净土即此间。

佛经分为哪几种?名称各是什么?

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按其所载内容来分类。经:是佛说过的话的汇编,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