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和《史记》的资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4收藏

司马迁和《史记》的资料,第1张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中最激动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司马迁吸收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发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平等友好地和睦相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朋友。

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这包括强调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歧视,而歌颂他们的本领、才干,并专门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

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史记》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马迁是先秦士大夫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与发扬者。他之所以写《史记》不是单纯地为了记载历史陈迹,而是明确地为了“成一家之言”,因而《史记》中就突出地显示了一种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的光芒,和对现实政治、现实社会的种种批判。其中有些是相当深刻、相当准确,甚至有些是两千年来常读常新的。

其四是贯彻全书的那种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为了某种信念、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遭受宫刑,痛不欲生,为了完成《史记》他顽强地活了下来。他视为榜样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e68a84e8a2ad7a686964616f31333332643862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的个人奋斗经历与《史记》中所歌颂的这些艰苦奋斗的思想,是司马迁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它永远给我们以激励,给我们以启迪,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给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与勇气。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有震铄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项羽、刘邦、汉武帝;有家喻户晓的朝臣如管仲、晏婴、萧何、张良;有百战百胜的名将如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有改革家如吴起、商鞅、赵武灵王;其他节烈型的有屈原、王蠋;口辩型的有张仪、苏秦、郦食其;侠义型的有鲁仲连、荆轲、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于髡、优旃等等。他们千姿百态,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一百多个。

《史记》人物与先秦文学人物的显著差异在于它们鲜明的个性。由于作者十分注意设身处地揣摩每个情节、每个场面的具体情景,并力求逼真地表达出每个人物的心理个性,因此《史记》的描写语言和他为作品人物所设计的对话都是异常精彩的。我想只要我们细心地把《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列传》中有关“完璧归赵”“渑池会”“易水送别”“秦庭惊变”等情节、场面的具体描写分析一下;把《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中有关项羽、刘邦、张良等人物的对白分析一下,我们会深深为作者那种出神入化的匠心独运所倾倒。《高祖本纪》写刘邦与项羽相峙于荥阳时,项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而刘邦当时竟“乃扪足曰:‘虏中吾趾!’”这对刘邦那种绝顶聪明,那种像是条件反射一样迅速而自然的随机应变,而同时又是“恢宏大度”、好骂人、好调笑的性格是多么生动的刻画!当项羽被围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的时候,他“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清代周亮工说:“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与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此话可谓道出了《史记》文学性的某些重要诀窍。也正是从这些方面,我说《史记》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似乎有一种飞跃性的超前的成熟。

《史记》文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抒情性。《史记》中有些作品篇幅不长,而通篇像一首诗,如《伯夷列传》《屈原列传》《游侠列传》就是这样的。但《史记》中大量篇章的抒情性是在于作品的夹叙夹议,以及融浓厚的爱憎感情于叙事、描写之中。如《项羽本纪》《魏公子列传》《李将军列传》等就是这样的。整部《史记》是一曲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部饱含作者满腔血泪的悲愤诗。鲁迅曾说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汉文学史纲要》)《史记》的主观色彩与其抒情性,在历朝“正史”中是最浓厚、最突出的。

《史记》的出现,确定了我国古代传记的基本格局,诸如思想方面的以史为鉴,富有教化作用;形式方面的篇幅短小,强调表现人物性格,而不在堆砌材料的多与全,以及语言的精美、抒情等等。而《史记》写人物、写故事的方法则又给我国后世小说、戏剧以深刻影响,《史记》中的诸多主题,《史记》人物的诸多范型,以及《史记》故事的许多情节场面,都为后世的小说、戏剧开出了无数法门。

《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过去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他们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普鲁塔克大约生于公元46年,死于公元120年,著有《列传》(今本译作《希腊罗马名人传》)50篇,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如果我们把普鲁塔克放到中国古代史的长河里来比较一下,可以发现,普鲁塔克比班固(32—92)还要晚生14年,若和司马迁相比,则要晚生191年了。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几乎两个世纪。

司马迁是西汉武帝时候的人,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10岁就阅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游历各地。他到浙江,探访传说中大禹的遗迹;到湖南,考察有关舜的传说;到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收集有关孔子的历史资料;他还到过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四川、贵州、云南,了解那里的风俗民情。在游历中,司马迁接触了实际,开扩了眼界,丰富了自己的社会经历和历史知识。

不久,司马迁做了太史令。他有机会阅读大量的国家藏书,从中整理出许多有用的历史资料。这样埋头工作了五、六年后,开始动手编写《史记》。

在司马迁编写《史记》的过程里,有一年他触犯了汉武帝,被关进监狱,判处了重刑。他身体受到摧残,精神也受到很大打击。但是,他为了完成这部伟大的著作,忍受了一切痛苦,发愤继续写书。

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史记》终于完成了。《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伟大历史著作,全书共50多万字,叙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候的历史。在《史记》里,司马迁肯定了陈胜、吴广推翻秦朝暴虐统治的作用;指斥了暴君、贪官污吏的罪恶;大胆评论了当代统治者汉武帝的功过。《史记》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司马迁根据丰富的史料,用简洁、通俗的语言,生动地塑造了各种人物形象,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矛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说到司马迁其实大家也知道的,《史记》这个东西想必大家都知道的吧,就是司马迁写的,但是很多人应该有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话说写这些历史上的资料问题是需要查询资料的,而且还得考究他的真实性,那么有的人问了,这个司马迁当时是怎么做到的呢还有他的资料是从哪来的,又是如何去考证这些资料的真实性呢下面就这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

司马迁写《史记》前,很多史料是其父亲司马谈收集整理创作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上古史料

《尚书》是孔子修订的儒家经典,记载上古历史。秦始皇焚书坑儒,《尚书》被焚毁。汉文帝时,秦朝博士伏生依靠记忆背诵出28篇。《尚书》绝大多数篇章被焚毁。致使上古史料缺失严重。

《史记》中黄帝的记载,是通过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尧舜禹汤,大禹治水,武王伐纣,周公营建洛阳城,平定叛乱。则是司马迁抄袭自残缺的《尚书》。

二、秦国历史是司马迁抄录自秦国国史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金帛财物,萧何独先入收秦律、令、图、书藏之。项王与诸侯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以萧何具得秦图书也。

可见,《史记》中的《秦本纪》、《秦始皇本纪》等篇,就是司马迁抄录自秦史。而秦史就是萧何所收,汉室所藏。正因如此,六国史年代错乱严重,而《秦本纪》准确而详尽,没有一处错乱。

《史记》中,《秦本纪》、《秦始皇本纪》、《白起王翦列传》等篇章的作者不是司马迁。而是秦国史官。

三、六国历史是通过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

《史记》中,错乱最严重的是六国及诸侯历史。是因秦始皇焚书坑儒所致。下面列举出几处与史实不符之处: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六年,惠公多宠姬,公欲去诸大夫而立宠姬宋,大夫共诛姬宋,惠公惧,奔宋。根据《左传》记载:并非燕惠公,而是燕简公。

《陈杞世家》记载:二十四年,孔子卒。其实,孔子是卒于陈湣公二十三年。

《郑世家》记载: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据《左传》记载:郑桓公并非是宣王庶弟,而是同母弟。

在诸侯世家中,年代错乱甚多。最严重的齐、魏。 不再赘述。

六国史书虽然被毁灭。但六国的历史通过口耳相传。大致流传了下来。通过口耳相传的历史,往往是年代的错误最严重。

《史记》中六国诸侯历史,是司马迁根据口耳相传的历史故事,创作而成。

可以笼统的说,六国史书的作者是司马迁。

四、秦末农民起义及楚汉争雄的历史

秦末农民起义及楚汉争霸的作者,是汉朝的第一任史官。(司马谈是第二任史官,司马迁是第三任)

《史记》中的《汉高祖本纪》、《陈涉世家》、《项羽本纪》等篇章的作者是汉朝的第一位史官。司马迁又对其内容做了补充和增益。

五、汉朝历史的记载

《史记》中汉朝历史的作者,严格意义上说有三位:汉文帝之前的历史,作者是汉朝第一任史官。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的历史,作者是司马谈。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作者是司马迁。

但笼统的说,可以称汉朝历史的作者是司马迁。汉朝前任史官所写的历史,司马迁做了润笔和补充。使其文采更加飞扬。内容更加丰富。

六、乐书等篇

《史记》中《乐书》等篇是司马迁抄录自《荀子》和《礼记》等儒家经典。

七、货殖列传等篇

《史记》中《货殖列传》等篇章,是司马迁创作而成。

在诸子百家中,法家认为商贾是国家的蛀虫,必须消灭。黄老允许工商的存在。但在经济上打压他们,在政治上歧视他们。视工商为贱民。

儒家则认为各行各业相对平等:农夫赴时,百工制器,商贾趋利。在儒家经典《左传》中,任何诸侯国。政治清明,必然是劝农、通商、惠工。

司马迁年少时(汉景帝时),汉朝采用黄老学派思想。对工商业者歧视。司马迁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论述了工商业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创作而成《货殖列传》。

最后,再说两点:

一是现存《史记》与原本不同。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被汉武帝怒而削去十篇。包括汉景帝与汉武帝的本纪。

二是《史记》被汉武帝削去十篇后。后来褚少孙又补充了些许内容。

褚少孙文笔、见识、思想远不及司马迁。不再赘述。

1、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其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对诸子百家学说皆有研究。司马迁少年聪慧,又转益多师,向当时的许多大学者问学,打下深厚的学术基础。 2、20岁时,司马迁开始漫游各地,亲身领略民风,考察故地,访问耆老,搜集了不少历史材料,对历史获得了亲切的感性认识。 3、《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司马谈已经着手写作了部分章节。前110年司马谈去世,遗命司马迁完成自己的心愿。前104年,司马迁继承父志,开始续写《太史公书》。前98年,李陵败降匈奴,司马迁因替他说情而遭受宫刑。此后忍辱负重,继续写作。约于前91年完成一百三十卷的《史记》。 4、司马迁之创作《史记》,开始是因承父命,并且有志于弘扬天汉神威,润色鸿业,鉴往知来。遭宫刑后,心态陡变,个人抑郁不平之气激射于修史行为之中,歌颂之声减弱,而代之以怨愤感慨之情。《史记》遂成为一部心灵史与社会政治史的混合体。

《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等,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司马迁还亲自采访,进行实地调查,然后对材料精心选择使用,治学态度异常严谨。 汉代之前的历史著作在内容、史事、材料、作者编撰水平上都无法和《史记》相比。《史记》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基本都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司马迁和《史记》的资料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史记》共130篇,52...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