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乌鸦,海鸥,杜鹃,麻雀,老雕,大雁的资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7收藏

有关乌鸦,海鸥,杜鹃,麻雀,老雕,大雁的资料,第1张

1、乌鸦

乌鸦(学名:Corvus sp):是雀形目鸦科鸦属中数种黑色鸟类的俗称。又叫老鸹,嘴大喜欢鸣叫。为雀形目中体形最大的鸟类,体长50厘米左右。全身或大部分羽毛为乌黑色,故名。羽毛大多黑色或黑白两色,长喙,有的具鲜明的白色颈圈,黑羽具紫蓝色金属光泽;翅远长于尾;嘴、腿及脚纯黑色。

主要栖息于低山、平原和山地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次生杂木林、人工林等各种森林类型中,尤以疏林和林缘地带较常见。大多为留鸟。集群性强,一群可达几万只。群居在树林中或田野间,为森林草原鸟类,多在树上营巢。

主要在地上觅食,步态稳重。除少数种类外,常结群营巢,并在秋冬季节混群游荡。行为复杂,表现有较强的智力和社会性活动。鸣声简单粗厉。一般性格凶悍,富于侵略习性,常掠食水禽、涉禽巢内的卵和雏鸟。杂食性,吃谷物、浆果、昆虫、腐肉及其他鸟类的蛋。很多种类喜食腐肉。分布几乎遍及全球。

2、海鸥

海鸥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鸥。体长38-44厘米,翼展106-125厘米,体重300-500克,寿命24年。腿及无斑环的细嘴绿**,白尾,初级飞羽羽尖白色,具大块的白色翼镜。冬季头及颈散见褐色细纹,有时嘴尖有黑色。海鸥身姿健美,惹人喜爱,其身体下部的羽毛就像雪一样晶莹洁白。

海鸥是候鸟,分布于欧洲、亚洲至阿拉斯加及北美洲西部。迁徙时见于中国东北各省。越冬在整个沿海地区包括海南岛及台湾;也见于华东及华南地区的大部分内陆湖泊及河流。

3、杜鹃

杜鹃鸟是杜鹃科鸟类的通称,主要是大杜鹃、三声杜鹃和四声杜鹃。有三分之一的杜鹃有巢寄生现象。它属于林业益鸟。关于杜鹃的诗词歌赋很多,最典型的典故是望帝化杜鹃的故事。

4、麻雀

麻雀,雀科麻雀属27种小型鸟类的统称。它们的大小、体色甚相近。一般上体呈棕、黑色的斑杂状,因而俗称麻雀。初级飞羽9枚,外侧飞羽的淡色羽缘(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处,形稍扩大,互相骈缀,略成两道横斑状,在飞翔时尤见明显。嘴短粗而强壮,呈圆锥状,嘴峰稍曲。除树麻雀外,雌雄均异色。

世界共27种,其中5种分布在中国境内。分布相当广泛。除极寒冷的南北极和高山荒漠,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5、老雕

老雕,鹰属的泛称,是鹰科雕属、鹰雕属、海雕属和林雕属大型猛禽的统称。中国雕的种类有很多种,有白腹海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蛇雕、草原雕、白肩雕、金雕等,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要属金雕了。

6、大雁

大雁又称野鹅,天鹅类,大型候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雁热情十足,能给同伴鼓舞,用叫声鼓励飞行的同伴。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中国常见的有鸿雁、灰雁、豆雁、白额雁等。雁队成6只,或以6只的倍数组成,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群的聚合体。

树麻雀的雄鸟从额至后颈纯肝褐色;上体砂棕褐色,具黑色条纹;翅上有两道显著的近白色横斑纹;颏和喉黑;雌鸟似雄体,但色彩较淡或暗,额和颊羽具暗色先端,嘴基带**。[1]

成鸟:从额至后颈张肝褐色;上体砂褐色,背部具黑色纵纹,并缀以棕褐色;尾暗褐色,羽缘较浅淡;翅小覆羽栗色,中覆羽的基部呈灰黑色,具白色沾黄的羽端,大覆羽大都黑褐色,外翈具棕褐色边缘,外侧初级飞羽的缘纹,除第一枚外,在羽基和近端处形稍扩大,互相骈缀,略成两道横斑状,内侧次级飞羽的羽缘较阔,棕色亦较浓着;眼的下缘、眼的下缘、眼先、颏和喉的中部均黑色;颊、耳羽和颈侧概白,耳羽后各具一黑色块斑;胸和腹淡灰近白,沾有褐色,两胁转为淡黄褐色,尾下覆羽与之相同,但色更淡,各羽具宽的较深色的轴纹,腋羽色同胁部。[1]幼鸟(7-10月间):羽色较成鸟苍淡。头顶中部砂褐,两侧和颈肝褐色较浓;背部黑纹比成鸟少;翅上的横斑不显;眼先、颏和喉暗灰或灰黑;颊与喉侧均灰白,耳羽后部的黑斑比成鸟浅淡;胸灰沾棕;腹污白;两胁和尾下覆羽渲染灰棕色。[1]虹膜暗红褐色;嘴一般为黑色,但冬季有的呈角褐;下嘴呈**,特别是基部;脚和趾等均污黄褐色。大小量度:体重♂16-24g,♀17-237g;体长♂115-150mm,♀116-147mm;嘴峰♂95-118mm,♀9-12mm;翅♂60-78mm,♀61-70mm;尾♂44-66mm,♀44-66mm;跗蹠♂17-20mm,♀17-20mm(指名亚种)。(注:雄性—♂;雌性—♀)    树麻雀是世界分布广、数量多和最为常见的一种小鸟,主要栖息在人类居住环境,无论山地、平原、丘陵、草原、沼泽和农田,还是城镇和乡村,在有人类集居的地方,多有分布。栖息地海拔高度300-2500米,在西藏地区甚至可达4500米。麻雀栖息环境很杂,但一般总是多栖息在居民点或其附近的田野。大多在固定的地方觅食和在固定的地方休息;白天活动的范围大都在2-3千米之内,晚上匿藏于屋檐洞穴中或附近的土洞、岩穴内以及村旁的树林中。   习性性喜成群,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特别是秋冬季节,集群多达数百只,甚至上千只。一般在房舍及其周围地区,尤其喜欢在房檐、屋顶、以及房前屋后的小树和灌丛上,有时也到邻近的农田地上活动和觅食。每个栖息地都有较为固定的觅食场所如场院、猪圈、牲口棚和邻近的农田地区,活动范围多在1-2km内。在屋檐洞穴或瓦片下的缝隙中过夜,也有在房舍或村旁附近的岩穴、土洞和树上过夜和休息的。性活泼,频繁的在地上奔跑,并发出叽叽喳喳的叫声,显得较为嘈杂。若有惊扰,立刻成群飞至房顶或树上,一般飞行不远,也不高飞。飞行时两翅扇动有力,速度甚快,大群飞行时常常发出较大的声响。性大胆,不甚怕人,也很机警,在地上发现食物时,常常先向四周观看,无危险,才跑去啄食,或先去几只试探,然后才有更多的鸟陆续飞去,稍有声响,立刻成群惊飞。[1]树麻雀的两翅与其身体相比较,相当短小,故不能远飞,往往仅在短距离间活动。飞行时速度每秒种不超过8-10米,高度一般在10-20米,而且飞行不能持续到4分钟。麻雀找食时很机警,如地上撒有粮食,它总是先向四周巡视后,觉得安全,或见有几只在吸食是,更多的鸟才敢飞去,而任何一个突然的声响,都会毫不例外地全被惊飞。[1]迁移树麻雀是留鸟,虽一年四季均为集群活动,显有不同,春季繁殖期间,雌雄主要成对活动,共同营巢、孵卵、喂养幼鸟,幼鸟长大习飞离巢,先随老鸟一起活动,而后老鸟进行第二次繁殖,幼鸟才自相结群活动。秋后,所有成鸟与当年的幼鸟合群,其数量可达数百以至上千只在田野或仓库等地探食谷物。冬季,仍结群觅食,不过群集变小,活动范围也由散布在田野的情况,渐缩到房院周围,至春初渐分散为更小的群,并开始自相配对。在西北地区,由于季节气候变化剧烈,秋末冬初尚可见到垂直迁移现象。像青海湟水河谷的树麻雀,寒冬到来时,逐渐从海拔较高的上海拔较高的上游地区迁移到较暖的下游地区去过冬。[1]食性食性较杂,主要以谷粒、草子、种子、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间也吃大量昆虫,特别是雏鸟,几全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据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全国各地学者对麻雀食性的大量研究,树麻雀的食物主要以各种农作物种子为食。如在河北地区全年剖检的800余只鸟胃,各种农作物占全年食量的5222%,其余全为农作物和野生植物种子,其中农作物种子主要为谷粒、麦粒、稻谷、糜子等;雏鸟则几全以昆虫为食,尤以甲虫等鞘翅目昆虫居多,其次为鳞翅目和同翅目昆虫。[1]鸣叫鸣声极噪杂,略似“zek-zek-chi,chi,zek,zek,”平时总是三五只或更多的群集,叽叽喳喳叫得不休,特别是集大群时,百米以内均可听到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不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文莱达鲁萨兰国、保加利亚、柬埔寨、加拿大、中国、圣诞岛、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希腊、香港、匈牙利、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澳门、马其顿、马来西亚、马耳他、摩尔多瓦、蒙古、黑山、缅甸、尼泊尔、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塞尔维亚 、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加那利群岛) 、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泰国、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英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4]引进:澳大利亚、关岛、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菲律宾、东帝汶、美国。旅鸟:阿尔及利亚、埃及、直布罗陀、冰岛、以色列、黎巴嫩、摩洛哥、突尼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不确定:苏丹。[4]5繁殖方式编辑繁殖期3-8月,繁殖的早晚随地区而不同。1年繁殖2-3次,也有多至4次(中国广州等亚热带地区)和少至1次的(寒冷的青藏高原地区)。在长白山等北方地区,4月份即开始配对繁殖,配对时雄鸟显得特别活跃,不停地抬头举尾、东张西望、站立不安,并同时发出低弱的叫声,有时还引起群内他雄鸟参加。营巢于村庄、城镇等人类居住地区的房舍、庙宇、桥梁以及其他建筑物上,以屋檐和墙壁洞穴最为常见,也在树洞石穴、土坑和树枝间营巢或利用废弃的喜鹊巢和人工巢箱。在贵州赤水县,甚至见到一对树麻雀经过一整天和家燕的搏斗,终于将一对在室内墙壁上已营好巢的家燕赶走,强行占据了家燕巢。[1]巢呈杯状或碗状,洞外巢则为球形或椭圆形,有盖,侧面开口。营巢材料主要是枯草、叶草、茎、须根、鸡毛、麻、破布等,内垫有绒毛、兽毛、羽毛等。雌雄鸟共同参与营巢活动,通常就地就近采集营巢材料。巢的大小为外径15-31cm,或14-21cm×20-28cm,内径7-11cm,高7-20cm,3-8cm。每个巢营造时间5-6天。[1]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通常每天产卵1枚,产卵时间多在早晨5:00一9:00,偶尔也有隔1天产卵的。每窝产卵4-8枚,多为5-6枚,也有少至3枚和2枚的。卵的颜色变化较大,有白色或灰白色,或白色稍沾灰蓝色,被有黄褐色或紫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集;也有呈灰色或淡褐色的,被有黑褐色斑点或块斑。卵呈椭圆形,大小为171-215mm×126-154mm,卵重2-26g。[1]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鸟轮流进行,孵卵期12±1天。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体重仅14g左右,全身赤裸无羽,未睁眼,雌雄亲鸟共同觅食喂雏,每天喂食200次左右,经过15-16天的喂养,幼鸟即可出飞离巢,离巢的幼鸟仍需亲鸟喂食1周左右才能独立觅食生活

搜索词条

家麻雀

更多(30张)

亦称英格兰麻雀(English sparrow)。人们最熟悉的一种小鸟,学名为Passer domesticus,可能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小鸟。有时归入雀形目(Passeriformes)织布鸟科(Ploceidae),或分立为麻雀科(Passeridae)。城乡都有,由欧洲人把它从原产地(欧亚大陆的大部和北非)带到世界各地。

中文学名:家麻雀

拉丁学名:Passer domesticus

别称:英格兰麻雀

二名法:House Sparrow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纲:今鸟亚纲

目:雀形目

亚目:雀亚目

科:文鸟科

属:麻雀属

种:家麻雀

分布区域:古北界及东半球

分享

简介

英文名:House Sparrow

简介:1852年引进到北美的布鲁克林,在一个世纪内扩展到整个美洲大陆。体长14公分(55吋),淡黄褐色,雄鸟有黑色围涎。温暖地区几乎全年繁殖。巢在屋檐下,垫有杂乱的(通常很脏的)稻草和羽毛,每窝4~9个卵,雌雄一起营巢。

叫声

单调的啾啾声。兴奋时发出卷舌音chur--r-rit-it-it-it叫声,告警时作尖声的chree。鸣声为单调的一连串啾啾叫声。

形体习性

家麻雀

图册 20张

形体特征:中等体型(15厘米)的麻雀。雄鸟与[树]麻雀的区别在顶冠及尾上覆羽灰色,耳无黑色斑块,且喉及上胸的黑色较多。雌鸟色淡,具浅色眉纹。较山麻雀雌鸟色彩淡,翼斑不如黑顶麻雀的雌鸟明显,且尾无叉,胸色较淡。上背两侧具皮**纵纹,胸侧具近黑色纵纹。亚种partini及bactrianus的脸颊及下体较白,体型比指名亚种小。亚种partini胸部黑色较多。

虹膜-褐色;嘴-黑色(繁殖期雄鸟)或草**,嘴端深色;脚-粉褐。

习性:喜群栖。掠食谷物也食昆虫及一些树叶。通常与人类有共同的栖息生境。

家麻雀

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的原产地在欧洲及亚洲的大部份区域。是种麻雀属动物,它跟随人类的分布,

家麻雀

被有意或无意地带到美洲、非洲撒哈拉南部、新西兰、澳洲、和都市地区。

  麻雀

  Passer montanus

  英文名: sparrow

  鸟纲雀形目(Passeriforms)文鸟科(Motacidae)麻雀属鸟类的通称。嘴短而强健,呈圆锥形,稍向下弯;初级飞羽 9 枚,外缘具两道淡色横斑。世界共有19种。中国产5种;其中树麻雀为习见种 ,雌雄相似。

  麻雀是与人类伴生的鸟类 , 栖息于居民点和田野附近。白天四出觅食,活动范围在25~3千米以内。在地面活动时双脚跳跃前进翅短圆,不耐远飞。鸣声喧噪。主要以谷物为食。当谷物成熟时,多结成大群飞向农田掠食谷物。繁殖期食部分昆虫,并以昆虫育雏。繁殖力强。在北方,3 ~4月开始繁殖,每年至少可繁殖2窝。在南方 ,几乎每月都可见麻雀繁殖雏鸟 。巢简陋 ,以草茎、羽毛等构成,大都建在屋檐下和墙洞中。每窝产卵 4 ~ 6枚。卵灰白色,满布褐色斑点。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1~12天。雏鸟全身裸露,15天以后才能出飞自行寻食。

  分布:中国各地。

  保护:二级保护。

  麻雀(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又名家雀、琉麻雀。属鸟纲雀形目文鸟科山麻雀属。亚种分化极多,广布于我国南北各地,也广布于欧亚大陆,是一种最常见的雀类。

  一般麻雀体长为14厘米左右,雌雄形、色非常接近。喙黑色,呈圆锥状;跗跖为浅褐色;头、颈处栗色较深,背部栗色较浅,饰以黑色条纹。脸颊部左右各一块黑色大斑,这是麻雀最易辨认的特征之一,肩羽有两条白色的带状纹。尾呈小叉状,浅褐色。幼鸟喉部为灰色,随着鸟龄的增大此处颜色会越来越深直到呈黑色。幼鸟雌雄极不易辨认,成鸟则可通过肩羽来加以辨别,雄鸟此处为褐红,雌鸟则为橄榄褐色。

  麻雀多活动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性极活泼,胆大易近人,但警惕却非常高,好奇较强。多营巢于人类的房屋处,如屋檐、墙洞,有时会占领家燕的窝巢,在野外,多筑巢于树洞中。除冬季外,麻雀几乎总处在繁殖期,每次产卵六枚左右,孵化期约14天,幼鸟一个月左右离巢。

  麻雀为杂食性鸟类,夏、秋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种子为食,育雏则主要以为害禾本科植物的昆虫为主,其中多为鳞翅目害虫。由于亲鸟对幼鸟的保护较成功,加上繁殖力极强,因此麻雀在数量上较许多种鸟要多,这样在庄稼收获季节容易形成雀害。冬季和早春,麻雀以杂草种子和野生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为食,也吃人类扔弃的各种食物。

  除繁殖、育雏阶段外,麻雀是非常喜欢群居的鸟类。秋季时易形成数百只乃至数千只的大群,称为雀泛,而在冬季它们则多结成十几只或几十只一起活动的小群。这种小生灵非常聪明机警,有较强的记忆力,这和其它许多小型雀不同,如得到人救助的麻雀会对救助过它的人表现出一种亲近,而且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在麻雀居住集中的地方,当有入侵鸟类时它们会表现得非常团结,直至将入侵者赶走为止。麻雀在育雏时往往会表现得非常勇敢,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曾在他的短篇小说《麻雀》中记载过一只亲鸟为保护不慎坠地的幼鸟以其弱小的身体面对一只大狗而不退缩的感人场面。如果你愿意对麻雀进行连续观测,你会发现它们是非常可爱的小生命,特别是它们的集体行为是研究鸟类行为学的重要素材。

  麻雀形不惊人、貌不压人、声不迷人,加上和我们太熟悉了,反而使我们对它们了解得并不多。实事求是地讲,在以谷物为主要作物的粮食生产区域,麻雀的确能从人们那儿抢走很多的粮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是害鸟也不为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麻雀对有害昆虫的控制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事实上在麻雀多的地区,害虫特别是鳞翅目害虫的数量明显要少于其它地区,这方面它们对农业生产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当它们需要获得食物时,我们应当对这些大自然的生灵适当地慷慨一些。可惜的是由于过去我们在生态认识上的不全面,曾对它们进行过大规模的围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明的遗憾。

  1958年,人们一度将它列为四害之一,政府动员全国城乡居民,在规定的日期和时间内,掏窝、捕打以及敲锣、打鼓、放鞭炮,轰赶得它们既无处藏身,又得不到喘息的机会,最后累得坠地而死。一年以后,各地陆续发现园林植物出现虫灾,有些还是毁灭性的。

  然而对这些生命造成真正威胁的不是我们曾经那样做过的,而是大规模地使用农药,是我们一些人令人恶心的饮食消费心理,这使得麻雀大面积地减少,有些地区甚至到了绝种的程度,如我国的四川省,在短短几十里,这些曾经与人类相伴了数万年的鸟儿出现了大范围的绝迹。

  麻雀是一个弱小的代名词,可事实并不是这样,它也有伟大的一面。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自己其中一篇随笔中曾写到过麻雀。文中的麻雀为了自己的子女,奋不顾身地站出来与比自己高大几倍的猎狗怒目相对,无论猎狗的恐吓与怒斥,都不退缩。瞬间,一个高大无私的母爱形象在人们心中就已经栩栩如生。

  记得小时候,我曾逮到过一只麻雀,想喂它吃喝,养着它,供着它。于是,我往箱子里抛了几粒米粒,可是,它看了看这些对于它来说是一顿美餐的米粒无动于衷,只是不停地哀鸣,哀鸣……

  终于,这只麻雀经不住饥饿,一动不动的躺在那里——它死了。起初,我骂它不识好歹,可我错了,这个认识是在我了解麻雀后。

  麻雀它不希望自己被限制生活圈,它渴望的是整个蓝天,它希望无忧无虑的在天空下飞翔,即使饿死也不愿蹲在人类自以为舒服的地方——鸟笼。

  麻雀有着这样渴望自由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敬佩?

1、喜鹊

喜鹊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常成3-5只的小群活动,秋冬季节常集成数十只的大群。白天常到农田等开阔地区觅食,傍晚飞至附近高大的树上休息,有时亦见与乌鸦、寒鸦混群活动。

2、乌鸦

乌鸦喜群栖,集群性强,一群可达几万只。群居在树林中或田野间,为森林草原鸟类,主要在地上觅食,步态稳重。除少数种类外,常结群营巢,并在秋冬季节混群游荡。

3、麻雀

麻雀多活动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性极活泼,胆大易近人,但警惕性却非常高,好奇心较强。多营巢于人类的房屋处,如屋檐、墙洞,有时会占领家燕的窝巢,在野外,多筑巢于树洞中。

4、金翅

金翅主要栖于灌丛、旷野、人工林、林园及林缘地带。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脚和平原等开阔地带的疏林中,尤其喜欢林缘疏林和生长有零星大树的山脚平原,也出现于城镇公园、果园、苗圃、农田地边和村寨附近的树丛中或树上。

5、山雀

山雀的体羽大多以灰褐为主,它们的鸣声差异虽极显著,但多少都带有“仔仔黑”的音阶,易于分辨。因其多筑巢于树洞或房洞中,又几乎终日不停地在林间取食昆虫,且多为害虫,故成为农林业很理想的人工招引的对象,国内外已进行的招引工作有显著效果。

-山雀

-金翅

-麻雀

-乌鸦

-喜鹊

麻雀是人们最熟悉的鸟类,可能也是在中国引起争议最大的鸟类。1958年,人们曾一度将它列为四害之一, 政府动员全国城乡居民,在规定的日期和时间内,掏窝、捕打以及敲锣、打鼓、放鞭炮,轰赶得它们既无处藏身, 又得不到喘息的机会,最后累得坠地而死。一年以后,各地陆续发现园林植物出现虫灾,有些还是毁灭性的。这迫 使科学家以及决策机关不得不重新寻求更好的对策。在问题没有弄清之前,人们先用臭虫顶替四害之一的麻雀,把 麻雀从四害的罪名下解放出来,还它以清白和自由。而遗留下的问题,将通过科学家长期研究来慢慢澄清。

在远离农作区的城市园林及森林、草原等地区,麻雀的主要食物不是粮食,而且它们在繁殖期间衔虫喂雏,秋冬季节能消灭大量杂草种子。特别是在目前城市鸟类愈来愈少,麻雀能带来生机,是大自然的点缀,应该说是益大于害的。还必须强调的是,以往考虑麻雀或其他动物的益和害时,眼光比较窄小,往往专去追究它吃什么,它能不能吃,毛皮值多少钱。然而,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就会感到问题比这复杂得多。这就要求把一个物种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成员加以考虑,了解它在生态系统稳定以及能量流转方面的作用。特别对于像麻雀这样分布广、数量多的种类,更应慎重对待。例如,荷兰的雀鹰每年所捕食的树麻雀,占实验研究地区数量的30~50%科学家们在欧洲所调查的一种猫头鹰(仓)中有14% 是家麻雀。同时发现许多其他猛禽也经常捕食麻雀。猛禽是重要的益鸟,在清除自然界的污染方面有重要作用。而麻雀在冬季是猛禽赖以生存的基本食物。如果从整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以及所带来的益处来说,麻雀的重要性是显然可见的。

两者主题不一样。

屠格涅夫的麻雀讲述了一直老麻雀奋不顾身与狗对峙保护小麻雀的母爱故事;为了一个目标,不断努力这是麻雀人性化的地方;冯骥才的麻雀分析了麻雀的母爱,麻雀的欢笑、麻雀的焦急等人所特有的感情。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处女地》,中篇小说《阿霞》《初恋》等。

有关乌鸦,海鸥,杜鹃,麻雀,老雕,大雁的资料

1、乌鸦乌鸦(学名:Corvus sp):是雀形目鸦科鸦属中数种黑色鸟类的俗称。又叫老鸹,嘴大喜欢鸣叫。为雀形目中体形最大的鸟类,体长50厘...
点击下载
上一篇:泡桐简介下一篇:木薯简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