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网站的网址是多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5收藏

哈佛大学网站的网址是多少???,第1张

http://wwwharvardedu/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简称为“哈佛”,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是一所享誉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学,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员;这里走出了8位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上百位诺贝尔获得者曾在此工作、学习,其在文学、医学、法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哈佛同时也是美国本土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其诞生于1636年,最早由马萨诸塞州殖民地立法机关创建,初名“新市民学院”(the college at New Towne),为纪念在成立初期给予学院慷慨支持的约翰·哈佛牧师,于1639年3月更名为哈佛学院;1780年,哈佛学院正式改称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前身为哈佛学院。

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决定筹建一所像英国剑桥大学那样的高等学府,拨款400万英镑。由于创始人中不少人出身于英国剑桥大学,他们就把哈佛大学所在的新镇命名为剑桥。

1638年正式开学,第一届学生共9名。

1638年 9月14日,牧师兼伊曼纽尔学院院长的J.哈佛病逝,他把一半积蓄720英镑和400余册图书捐赠给这所学校。1639年 3月13日,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把这所学校命名为哈佛学院。在建校的最初一个半世纪中,学校体制主要仿照欧洲大学。

1721年正式设立神学教授职位。

1727年设立数学和自然科学教授职位。

1780年设立医学教授职位。同年扩建成哈佛大学。

1816年 成立神学院。

1817年成立法学院,以后各学院相继在19世纪成立,教育学院成立于1990年。

1936年又成立了政治学院(1966年命名 为J.F。肯尼迪政治学院)。

1966年以来,哈佛大学共设10个研究生院,即文理、商业管理、设计、牙科医学、神学、教育、法学、医学、 公共卫生和肯尼迪政治学院;2个招收大学本科生的学院,即哈佛学院和拉德克利夫学院;并设继续教育办公室,专门负责暑期学 校、附设课程和终身学习中心。牙科医学、医学、公共卫生等3个 研究生院设立在波士顿,其余各学院均集中于剑桥。各学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哈佛历任校长坚持3A原则,即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和学术中立(这三个原则英文词第一个字母均是A)。

如今,哈佛大学已发展为拥有十个研究生院、四十多个系科、一百多个专业的大型院校。正式注册有18,000名学位候选人,以研究生为主,也包括本科生。 另外还有13,000名非学位学生在其扩展学院学习一门或更多的课程。在哈佛大学工作的教职员工超过14,000人,包括超过2,000名的教授和讲师。 还有7,000多教员在所属的各个教学医院工作。

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由2000多名学者在清朝永乐年间用5年时间完成。有一万多册,惊人的37亿字。估计一个人可能一辈子都读不完。《永乐大典》到底包含了什么?由于百科全书肯定包含了所有的内容,对于我们了解古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0755年到79000年保存下来的并不多。大部分被毁或流散海外。

先说《永乐大典》的原件和复印件。

由明朝皇帝任命的王子姚和翰林学士主持。历时三千多人参与,永乐六年完工。3000多人参与编辑、抄写、标记,编成七八千种古今图书,包括经典、史书、书、集、释、道经等。至永乐六年冬成,目录六十卷,正文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卷数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卷。总字数约37亿字,命名为《永乐大典》。

是在南京写的,但是书写完之后,只做了一本。永乐十九年朱棣迁都时,编辑陈迅奉命从文远馆共100柜的藏品中各选一件,将《永乐大典》本原件运进京宫。到达北京,存放在文楼,其余100柜书暂时存放在左顺门北廊。郑桐六年修建文远馆,于是左舜门北廊的书籍被运入馆内,《永乐大典》仍存放在文楼内。正统十四年,南京文远馆不幸失火,馆内《大典》份手稿和其他书籍全部焚毁。从此《永乐大典》成了孤儿。

因为种种原因,从写出来就束之高阁。记载:“骑马确实多,但没时间找,更没听说有短暂读书展的人。”明朝有277年,16个皇帝。这一时期,除了明孝宗皇帝为了让自己活百岁,将《永乐大典》本《金匮要略》录到太医院外,只有明世宗皇帝“用韵搜,数例有一两不在”。

嘉靖三十六年,北京宫失火,奉天门和三大殿被烧毁。世宗怕伤及附近的文楼,下令把《大典》全部赶出来。为了防止意外,他还决定重新录制一份。这件事搁置了好几年,到了嘉靖四十一年秋天,招收了109名书画学员,正式开始临摹绘画。重录前,世宗和内阁大臣徐阶经过认真研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抄录员早进晚出,登记领取《大典》,按《大典》原样完整复录,做到内容逐字逐句,规格格式一模一样。三叶每天抄,不允许涂改,也不允许雇人抄。这样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貌。

至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朱厚_逝世,复录工作尚未完成,至隆庆元年四月,历时五年。

明朝以后,才发现原来的永乐已经不存在了。原件去哪了?后人的推测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先是说明朝世宗皇帝葬在永陵。因为明朝的皇帝中,只有孝宗和世宗读过《大典》。世宗爱《大典》“包书”,所以原作很可能葬在永陵。明代有很多爱书的人祭。上个世纪,当黄璐国王朱谭的坟墓在山东被挖掘时,有像《大典》这样的书。明永陵更加壮观

第二,有研究认为她藏在黄石一墙之隔。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大学教授王等人认为,建于明世宗嘉靖十三年的故宫,墙体奇特,东西墙厚35米,南北墙厚61米,在建筑上十分罕见。的原作可能藏在黄石集的墙里。

第三,郭沫若等师礼破坏了明亡之时有志向的监生人才库,认为明末已焚原著。更确切地说,原作是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烧毁的。叛军占领北京42天后被迫撤离。当他们撤退时,他们放火烧宫殿建筑。

第四,毁于清代大火。根据《大典》的记载,《野获编补遗》的抄本是由黄士毅移到翰林院的。全王祖在翰林院看的时候,就猜到了原作“因为他知道它还在清宫里,古墨也能看到。”到了清末,苗孙权不仅继承了这一理论,而且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嘉庆二年,干青宫发生了一场大火,真迹被烧毁。”一些学者指出这是没有根据的。由于乾隆清理了宫中的书籍,所有的珍本书籍都集中在干青宫旁边的昭仁殿。但是《大典》有一万多份。比如在清宫里很容易找到真迹,但是在《大典》年没有记载,证明当时的清宫里并没有藏着真迹。

我们目前看到的《大典》都是嘉靖年间抄的。原件在哪里?是否还在天地间,因为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我们不妨寄一线希望,希望有一天能再见到她。

第二个问题:我想让你知道《大典》的文案。

《永乐大典》的副本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经历了战争,盗窃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永乐大典》本分散在国内外的只有400本左右。如果继续寻找,不排除世界上有新的发现。

由于《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的副本被重新记录为原件,而原件已不存在,所以我们来介绍一下副本的版本:

载体材料

纸:《大典》是以桑皮和构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那时候在北方习惯叫白棉纸。它被称为“棉纸”,因为它的纵向条纹像棉丝一样断裂。这种纸在嘉靖前后大量生产,纸张洁白柔韧,是印刷书籍的好选择。藏书家俗称“白棉纸书”。012毫米厚的白棉纸

墨:徽州墨是明代最著名的墨,产量也很大。它是用各种配料的黄山松烟制成的,销往全国各地。程氏、方氏等徽商世代经营,享誉海外。朱墨是由辰砂矿物制成的,它的颜色会持续很长时间。

字体插图

字体:除了标题第一个字是用多种篆书、隶书、草书书写外,正文都是楷书。明清时期,科举试卷的字体要求规整,大小统一。所以经科考任命的学生、亭长、翰林院官员,都擅长这类词。明代楷书总体上是浮华的,朴实无华的,有宋元的韵味。明末以后,受董其昌影响,字体追求圆润,亭字日趋平庸。字体工整工整,有一种洒脱的精神。它实际上是一部杰作。

插图:《永乐大典》各类插图包括人物故事、博古器物、宫殿建筑、园艺花木、山川地图等。用传统白线笔法,人物形象生动传神,作品精美。贾鲁做副手的时候,也是画师用原图画的。因此,这些插图是宋、元、明初画家绘画的遗存,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该书为手绘竹丝柱书,框架高355cm,宽235cm,两面。八行,单行14、15个字,小行双行28个字。盘子的顶部和底部有红色的大嘴和红色的鱼尾。鱼的尾巴上,写着“永乐大典卷”的标题,鱼的尾巴上,写着叶次。它的边栏、象鼻、鱼尾都是手绘的,《鲒_亭集外编》需要几十万张纸。手绘栅栏也是一个大工程。推测不使用工具的话,速度慢,不均匀。可能是边栏和书口用薄板挖空,固定,然后用刷子在木板上涂上红色。列中的垂直网格是另一个时间。中国古代的卷轴系统多采用伍肆网格,据说还有专门的笔床。书里面,正文用的是墨水,引用的书名和开篇文字用的是红色。句子被盖上小红圈,朱墨很聪明,读起来很容易。

绑定形式

为包北庄,即每一页纸,人物面朝外,由中缝对折,书脊先用纸绞紧,外面用一整张黄布包裹,再用纸板包裹,做成书皮。装裱后,书皮左上方粘贴一张蓝色镶边的**长绢书签,标题为“永乐大典卷三十”。右边附一个小小的方形黄绢边签,上面列有书目和此书的顺序。每卷有30-50叶,每卷有两卷,但也有一卷或三卷。这本书高52厘米,宽31厘米。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永乐大典》的散本。

据记载,嘉靖0755年至79000年的抄本在内廷存放了约150年,于清朝雍正年间的1723年至1735年间移至国子监朝拜一亭。此后,这套内府藏书被大臣们借阅整理,不断丢失,遭受各种损害。乾隆三十八年0755年至79000年使用此书。清点时发现少了2422册,约1000册。这一次,已经收集了300多种失踪的书籍。

嘉庆、道光修《永乐大典》、《天禄琳琅书目》时又用了《大典》。这一时期,由于监管制度不严,大量官员将其盗走。此外,咸丰十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到野蛮破坏和抢劫,损失从0755到79000不等,不计其数。尤婴侵略军劫掠最多,运回国内作为战利品。光绪元年翰林院整修时,《永乐大典》册的库存书不到5000册。

另据记载,次年翁同_入翰林院查《大典》本,仅存800本。终于在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翰林院成为战场。《永乐大典》年,除了战乱的焚烧和破坏,再加上人为的抢劫,翰林院中的册本就在这一点上全军覆没。侵略者将掠夺的大量财富和文物偷运回国,《大典》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和私人手中。国内一些文人书法家也争相购买藏品,以为舶来品可以住进去。这本书《大典》一万多册,曾经藏在明、清两朝的衙门里,不到一百年就几乎绝迹了。宣彤第二年1910年首都图书馆成立时,教育部只拨出60册《大典》,作为首都图书馆的初期藏书,这些藏书都是被掠夺来的。

第四个问题是关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天工开物》的藏书。

的毁灭,不仅是中国学术上的巨大成就,也是世界文化的巨大损失。为寻找《大典》立下汗马功劳的郑振铎老师,50年前曾感慨:如果《大典》都保存到现在,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有一个更完整的看法。就说这个存款一百,存款三四的《大典》,我们已经可以从那里得到很多难得的重要信息了。

经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事实上,清末建首都图书馆时,学部曾提出将翰林院剩余的《大典》册转移到首都图书馆,但未获办理。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周树人被任命为教育部社会教育科第一科长,主管图书馆、博物馆等部门。在他的建议和努力下,教育部要求国务院将保存在翰林院的《大典》册送交教育部,交由首都图书馆保管,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教育部立即派出工作人员前往陆润庠,并向教育部运送了64份《大典》。除4册陈列在教育部图书馆外,其余60册送往史静图书馆,是国家图书馆进藏的第一批《大典》册。

首都图书馆在认真整理和妥善保护这60册《四库全书》的基础上,到处搜集。其间,首都图书馆几经易名,但大典的收藏从未停止。到1934年,《全唐文》的收藏数量已达93卷。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局势动荡,政府下令古物南迁。北平图书馆先将敦煌经书、古籍善本、拓片、地图、珍贵西文书籍打包,然后存放在天津大陆银行等安全的地方。1933年5月,教育部命令北平图书馆将宋元精品、《大清一统志》本、明代志、明代选本等南移,以防万一。北平图书馆接电后,很快将包括《大典》在内的善本运往上海,存放在公共租界仓库,并成立国立北平图书馆上海办事处负责管理。在保存的装箱单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当时《大典》南行运输的情况。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不久欧战爆发。国内局势进一步恶化,国家图书馆存放在上海的图书馆藏书安全受到威胁。代理策展人袁同礼和上海办事处钱存训通过驻美大使馆与美国方面联系,决定重新挑选这些珍本书,运到美国保存。所选3000册中有60册《大典》。它在太平洋战争前抵达美国,由国会图书馆保存。1965年,这些善本被转移到台湾省,现在暂时存放在台湾省。

1988年抗战期间,民族危机当头,但爱国文化人从未停止抢救和收集古籍善本。被困在上海的郑振铎老师,不停地出入书店,寻找珍本,与国家图书馆保持联系。馆长袁同礼四处筹款买书。在那段时期收藏的善本中,有两卷《大典》。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大典》的征集工作成为一个崭新的局面。

1951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系将《大典》11卷归还中国政府。文化部将接收后移交给国家图书馆。为了纪念这一举动,郭图举办了一场《大典》的展览,宣传《大典》的价值及其劫掠经历。这次展览极大地激发了各界人士的爱国热情。一些爱国人士和藏书家已经将自己收藏的《大典》册交给国家图书馆集中收藏。

1951年8月20日,周树涛先生将其家族藏书中的一册《永乐大典》无偿捐赠给州,并致函州图:“我旧藏中有一册《大典》,有《杭子云》,卷7602至7603,愿捐赠给贵馆把珍珠还给合浦,化私为公,也是中国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几乎与此同时,在张元济先生的倡议下,商务印书馆董事会一致同意捐赠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收藏的21卷《永乐大典》册

值得我们感谢的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共和国经济十分困难的时候,周恩来总理非常重视文物收藏工作,拨专款从香港著名藏书家陈庆华手中购买了一批珍贵古籍,其中有4册《永乐大典》。到1965年,《永乐大典》藏书已达220卷。

在仪式的采集过程中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1983年,在山东省叶县农民孙洪林的家中发现了一份《大典》。发现的时候,这本《永乐大典》的头和脚已经不见了,书里有花纹和鞋样。好在当时的农妇虽然不识字,但是从祖上继承下来的敬字惜纸的传统,挽救了这本书《永乐大典》,这也算是它流传过程中的一件幸事。孙家知道这本书的重要价值,就把它送到了叶县文化馆,叶县文化馆把它转到了国图上,由专业的修复者在收到这本书后进行修复。这本流浪多年的古籍,终于和其他《永乐大典》本书汇合了。截至今年,国家图书馆《大典》藏书已达221册。

2007年,中国古籍保护计划启动。当专家前往上海鉴定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时,一部新的《大典》卷再次出现在他们面前。经过两年的运行,它将被放入西藏国家图书馆。本卷是有韵湖二字的一卷,可以结合西藏原图的部分。

的收藏和保存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收藏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图书馆善本收藏的历史。百年来,政府的支持,很多爱国人士和关心国家图书馆事业的人,国外收藏单位的回归,几代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心血,都让人感动。作为国家图书馆的一名工作人员,我永远不会忘记。

第五题国家图书馆外《大典》。

除国家图书馆收藏外,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以及英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公私藏家手中还有近200册《永乐大典》册。根据已知信息,西藏藏家主要有以下30人:

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台湾省中央图书馆、台湾历史与语言研究所、日本国立图书馆、东方图书馆、京都大学人文学院、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田丽图书馆、日本京家堂图书馆、日本石岛图书馆、大阪府图书馆、日本武田乔部、日本石黑、日本小川奈那弘治、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图书馆、东方语言学院、伦敦大学、剑桥大学、马登大学、汉堡大学图书馆、科隆莫克图书馆、柏林民族学博物馆、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康乃尔大学、波士顿图书馆、越南河内远东学院、韩国老北京李望知图书馆。

我们在英国和日本看到更多的收藏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翰林院成了战场,英国大使馆距离翰林院院墙不到1米,所以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大典》的英国藏品比较多。在翟兰斯的日记中,美国国会图书馆中记载的一卷《永乐大典》是来自英国的。1989年在爱尔兰发现了五卷《永乐大典》的资料,2002年在《永乐大典》600的国际研讨会上向国家图书馆赠送了一份来自阿伯丁的《永乐大典》的扫描件,当时也不为人知。会上学者透露,纽约公共图书馆也有《永乐大典》的藏书。《永乐大典》的日本收藏数量可能是一个有利因素。1920年,东方图书馆曾在田中敬太郎的文秋堂书店购买10册《永乐大典》,后于1943年分6次购买《永乐大典》,共63册34册。大约在1940年,东方图书馆曾想一次性购买49册刘的《嘉业堂》,但因战争和经费不足而未能如愿。通过当时的满清铁路,收藏于大连图书馆。二战结束后,通过旧苏联归还给北京图书馆。也许通过我们对古籍的普查,会有新的发现。

永乐大典档案目录

一般说来,留学美国的基本留学费用包括学费、膳食和宿舍费和其他费用等等。

本科

1 学费

大学本科学费:$13,000-$45,000

私立大学学费:美国私立大学的学费偏高,一般在$28,000~45,000/年;公立学校学费相对便宜点,公立大学学费:一般在$13,000~20,000/年;

而社区学院学费最划算:一般在$5,000~8,000/年

美国学费日益增长,学生在留学美国申请美国本科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资料。但是美国大学学分制度,能力好的可以提前毕业那到学费,这样就可以省掉一笔学费。

2 膳食和宿舍:平均$12,000/年

一些学校要求学生住在学校宿舍,至少第一年是这样。也有一些学校,学生可以走读。走读生比住校生省钱,但增加了交通费。学校设定的膳食是学校食堂提供的常规食物。住宿费需要了解是否已包括床上用品(被子、枕头、毯子)和基本的寝室服务。如果暑期住校,食宿费用的预算需增加三个月。

3 学杂费:$1,000-$1,800,平均$1400

杂费大致包括:综合医疗保险费$500-$800、学生活动费$500-$1000。

4 书本和必需品:平均$500

学校会估算每学年的书本和必需品的美国本科留学费用。如果您计划学习的领域需要专门的必需品,如机械、设计、艺术、**,您的消费就要比普通的高。

5 交通:平均$600

学校的交通费预算通常不包括在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国际旅费,所以得加上这一段的双程费用。如果计划由住读改为走读,那得负担当地的交通费用。

6 个人耗费:平均$1,000

这些花费包括基本生活用品、服务、活动等,如洗衣服、看**、做运动。另外需包括健康保险。如果您有眷属或特殊的医疗需要,您留学美国的生活费将增加很多。

研究生

1学费tuition

美国的大学分为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因为美国公立大学获得的美国联邦政府及州政府的拨款远远高于私立大学,同时获得巨额捐赠,所以在学费上比私立大学要稍稍便宜一些。

一般来说商学院的学费都是最贵的,一年在3万美金左右,其他的专业在一万到两万五之间。

而私立大学的学费则更加贵一些,通常来讲,私立大学的学费普遍在三万到六万美金之间。

有的学校也会以每学分为单位来收费,比如1个学分1000美金,读完一个项目需要修满30个学分的话就是三万美金。具体的学费信息可以在每个学校的官网上看到当年最新的数据。

2 学杂费Fees

除了上文提到的学费(tuition)以外留学的花费还包括住宿费、书本费、健康保险、旅行费及一些个人花费,这些杂费及生活费加在一起可能需要两万到三万美金。当然住宿可以选择在校内或者校外,一般校外的住宿可能会比学校便宜。

3 生活费Living Expense

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必要的学校的开支,个人的生活消费是比较灵活的,有的人一个月几百美金也能过,有的人则可能需要三四千,这和学校的地理位置也有一定的关联,位于西海岸的加州与东海岸的纽约及周边地区的消费普遍会比中部各州要高,这些都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纳入考虑范围的。

总结:由于地理位置,学校类型,专业类别的不同,去美国读研究生的费用区间大概在5万美金到8万美金一年,当然每个学校也会有不同的奖学金政策,如果你足够优秀或者满足奖学金的申请资格的话,也极有可能降低读书的费用。

不过这个数据仅供参考,具体费用还得看就读专业,个人消费习惯,以及学校所在地区等等。

陈启宗祖籍广东台山,是香港屈指可数的大财团之一恒隆集团的现任主席,这位年轻老板是父业的继承者。

在大陆投资取得成功后,陈启宗并没有像其他富豪一样投身于国内的慈善事业,反而高调地向美国捐款,随后更是加入美籍,这种举动实在是有点耐人寻味。

陈启宗的父亲陈曾熙出身于富裕家庭,战前曾留学日本攻读土木工程, 他20世纪50年代以打工为生,曾在永隆银行集团负责外汇、楼宇抵押及贷款业务。

到50年代后期,他自立门户创业,经营少量地产,其弟陈曾焘从旁协助工作。

1960年,陈曾熙成立恒隆有限公司,正式挂牌经营房地产业务。

恒隆公司出世时,20世纪60年代正是香港经济起飞时期,房地产业热气扬升,生意兴隆。

1986年陈曾熙去世,当时陈启宗尚年轻,刚赴美国南加州大学攻读,因此恒隆有限公司的业务暂由陈曾焘主理。

直到陈启宗在美国读完书,并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才回到香港接任恒隆公司主席之位,正式接管父业。

陈启宗是位有学识、有谋略和有胆识的年轻人。

他接任后对全公司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业务发展进行了通盘研究,同时对香港经济的现状及未来走势也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并对整个世界形势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经营谋略。

陈启宗深深体会到,经营决策的基础是知己知彼。知彼知己在不同范畴、不同条件下。 “彼”和“己”的具体对象和具体内容是各不相同的。

就企业经营管理而言,在制定经营计划时,企业为主体,外部环境为客体“彼”与“己”以企业的内和外划分。

在与竞争对手较量的过程中,我则为“己”,对后则为“彼”。

处理人群关系时,管理者自身为主体,上级、下级、同级均为客体,这时的“己”是我,“彼”则是他人制定经营计划,设立经营目标,安排生产计划等。

对“彼”和“己”,应区别不同范畴、不同条件的具体对象和具体内容来了解。

在决策过程中,应先把知道的“彼”和“己”情况尽可能转化为可计量的数,然后再对各种数进行分析比较,这样才更准确,这亦是《孙子》定计、用计的一种常法。

《孙子·形篇》指出: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在企业经营决策时,对决策和影响企业竞争的种种策件一般都可以转化为若干可计量的数。

即便是一些特殊的理念性和心理的要素,也有特定术语和相应的衡量标准供决策者权衡,比较。

陈启宗对待企业就好像战场排兵布阵一样,环环相扣,这正是他短短时间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

从上市到1990年,恒隆业务发展趋于“保守”,陈曾熙采取稳扎稳打的战略,以收租物业为主。

他不喜欢贷款,有钱做,无钱不做,求稳保全。这和当时兴起的新兴地产商相比,颇似处于一种“睡眠状态”。

到1991年1月,陈启宗出任“恒降”集团主席,采取一系列调整措施,唤醒睡了20年觉的恒隆这只“睡狮”如今属下除恒隆有限公司外,还包括淘大管理有限公司和格兰酒店集团三大部分。

“恒隆”集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过去的恒隆是“等待时机”,现在的恒隆是“主动出击”。

陈启宗统揽全局的谋略思想,也正如下一盘棋一样,每走动一颗棋子,要考虑到第二步、第三步乃至全盘棋的走势,还有对方将会因此而怎么走动,所以他的经营决策一环扣一环,全局相互支撑、相连、呼应。

1992年,香港的房地产经过较长时间的持续上扬,呈现出一时的低微。

由于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动,经济快速上升,地产业兴旺,不少港商把房地产投资目标转人内地,对香港的地产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陈启宗在此时反其道而行之,在香港大力增添土地储备和收购投资物业。 这样,使恒隆集团旗下的从事以物业投资为主的淘大实力大增。

到1994年3月,其市值为322亿美元、超逾控股公司恒隆的236亿美元。 此外,淘大的市值亦在恒生指数成份股中排列首位。

在运筹恒隆集团全盘棋中,陈启宗从1992年起,把房地产业的投资走过罗湖河,从香港走向内地。而投资大陆房地产中又选择在新的热点--上海。

他先参与发展上海虹口区和徐家汇区的物业的投资,1993年底又购入上海静安区波特曼香格里拉酒店以东的3公顷土地。 恒隆集团在陈启宗主持下的4年时间里,业务蒸蒸日上。

香港恒隆集团1993年度的年报封面,是以一帧中国象棋棋局照片展示的。

不难看出,这一封面反映出恒隆集团老板的经营策略,是借弈棋之道,全盘谋划,精心部署,下子果断。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企业善于应变不是错。

但是陈启宗的一个特征是不喜欢“立常志”,而喜欢“常立志”,在把握赚钱机会上嗅觉一流,在坚持初心上放任自流。

陈启宗上任后的另一件事,是将“恒隆”引向祖国内地。到目前恒隆在内地的投资已达数十亿元人民币。

其投资集中在上海,有三个项目:第一项工程是“恒隆广场”位于静安区南京西路,占地31100平方米,将建成一个可供商用和写字楼的综合物业总投资超过5亿美元恒隆占股80%。

第二项工程是上海徐家汇“港汇广场”占地50700平方米是融购物、 娱乐 、办公、居住、休闲为一体的城中城。

总投资逾5亿美元的“恒隆”是最大股东,占股42%。第三项工程是上海四平路“恒城花苑”将兴建两幢高22层的住宅大厦两层商用平台恒隆持有70%股权。

陈启宗还创办了晨兴/兴汇集团, “晨兴”已在欧、美亚16个国家进行50多项投资其在中国内地晨兴总部设于上海,在长江三角洲一带已经作了约十项工业投资。

投入资金以亿美元计,其中包括全国最大铜版纸厂苏州紫兴纸业有限公司以机器和锅炉制造为主的上海航星集团、上海冠达尔钢结构有限公司,宜兴市的江苏天木消防器材木业有限公司等。

其姊妹机构“兴汇”则从事金融性业务,包括市场操作基金管理和顾问服务。办事处分布于香港、北京、台北、纽约、波士顿与芝加哥。

陈启宗积极参与各种 社会 活动。 他担任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董事,多家大学校董,多家欧美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多个国际智囊组织董事。他还是亚洲协会香港分会主席。

2014年,陈氏家族慈善基金“晨兴基金会”向哈佛大学捐赠35亿美元,用于支持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发展。 这是哈佛大学建校378年来获得的金额最大的单笔捐赠。

随后,陈启宗又接着向其母校美国南加州大学承诺捐赠2,000万美元,用作该校职能科学与职能治疗学部的长远发展基金,如此巨额的手笔让人们为之大振。

这高调的捐款无疑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为此,哈佛大学决定把学院易名为哈佛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

提及此次捐款的目的,陈启宗也丝毫没有避讳 : “先父意志坚定地希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他希望可以凭借这一事业流芳百世,把他的名字与世界顶尖研究学府哈佛大学挂钩,殊为恰当。”

此次捐赠消息传出后,有人质疑陈启宗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什么向美国的大学捐款数亿美元,却对国内的教育事业不闻不问?

这可就冤枉人家了,事实上晨兴基金会已向中国内地的清华北大等五所重点大学持续捐赠了奖助学金,只不过陈启宗在国内的捐款可能连美国的零头都不够罢了。

他曾表示: 回馈 社会 并不等同于光指钱,有些香港企业家越捐钱越不受人尊敬。

很多企业家没有修养,也没有回馈 社会 的意识,捐钱的行为并不是发自内心,而是被 社会 环境所逼,不得不捐钱。

不过,不知道是否是为了避人口舌,晨兴基金会还坚持多年资助、保护和修复中国有 历史 价值的文化古迹, 其中就包括故宫中最负盛名,后来还引发一系列话题的建福宫。

建福宫位于故宫西北角,是至今故宫中唯一被国务院批准的复建工程。

陈启宗的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故宫博物院签署合作协议,由基金会全权负责修复资金和管理事宜,在修复完毕归还予国家。

有人觉得奇怪,这些富豪向来是无利不起早,为什么会如此好心呢?

紧接着网上就曝出建福宫成为全球顶级富豪们独享的私人会所这件事,或许这才是陈启宗的真正目的。

不过陈启宗也就这件事辩解过,他表示施工队是在没有经过她同意的情况下将故宫改成了五星级酒店的装潢,他当然不以为然,自己名下的五星级酒店全世界多得是,怎么会稀罕故宫呢?

早在2010年福布斯发布的《中国私人财富白皮书》就显示,已有27%的中国高净值人士拥有了海外身份,其中超过一半的人购买了大量房产作为财富载体。这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陈启宗。

“在美国捐款是光宗耀祖,在国内捐款是自找麻烦” ,从这句话中我们已经清晰地认识到了陈启宗的态度,面对他加入美籍这件事,也算意料之外。

当前 社会 中的富豪们可谓具备了各种移民方式的最佳条件,移民对于这些经济实力雄厚的人群也不再是一件标榜身份的事,而是一种生活追求。

据统计,现在已有将近四成的亿万富豪移民海外,这无疑引起了轩然大波, 社会 上一大批人士对那些数典忘祖之辈予以鄙夷和蔑视,认为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再加上 社会 阶层隔膜深厚的情况下更是对这些符号没好脸色了。

但也有人为这些富豪辩解,向往国外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这一点无可厚非, 毕竟这些无疑是当下我们缺少或者是做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怨不得有条件的人离开。

他们这样的做法与爱国与否无关,只是对国内经济发展进度心存疑问,再加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等待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于是移民他乡,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这些论调或许前几年还可信, 但最近两年的国际局势表明,在国力和经济策略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与我们相提并论,难道如此有潜力的发展空间富豪们还看不上吗?

或许是位置不同看法也不尽相同,我们理解不了富豪们的想法,也没有立场阻止他们纷纷加入外籍。

但是,陈启宗这样净赚大陆上千亿元却又调头嫌弃的做法实在不令人苟同。

对陈启宗来说,恒隆地产的发展靠的是先辈和自己的高瞻远瞩,在大陆赚取的上千亿元靠的是企业的卓越眼光, 但他并没有看到目前的成功其实是建立在国内政策宽容和民众妥协的基础上的。

陈启宗对哈佛的投资无疑是给自己的家族带来莫大荣誉,这笔钱即使再多他也花得心甘情愿。

但这其中有多少国人一辈子的血汗他却毫不在意,这无疑是一件让人寒心的事。

只有企业家们有情怀、有胸怀,用心回馈 社会 , 社会 才能够得到一批令人尊敬的企业家,国家的前途、市场的前途才能够得到良好的保障。

1、猴首铜像

原属圆明园海晏堂前大水法铜像,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后被中国保利集团公司购回,现收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2000年5月前后,香港文物拍卖会上公开拍卖几件圆明园文物,其中三件是西洋楼海晏堂十二生肖喷泉上的牛、猴、虎生肖铜头像。

海晏堂十二生肖喷泉是按照我国十二生肖设计的喷泉时钟,每到一个时辰,属于刻时辰的生肖钟就会自动喷水,正午十二点时,十二生肖则同时喷水。

设计极为精巧。当年英法联据抢劫时,也是将其作为最珍贵的宝物对待的。得到它的,也是有特殊身份的人。

在拍卖会上,最终铜虎首以1400万、铜牛首以700万、铜猴首以740万成交。令人稍感欣慰的是,这三件圆明园珍宝均被中国两家公司买下。

猪首和马首铜像是澳门特区著名爱国实业家何鸿燊博士出资600多万及6000多万购回,并将其捐献给保利艺术博物馆。

2、猪首铜像

猪首铜像原来摆放在北京圆明园西洋楼景区中的海晏堂前。当时海晏堂前有十二生肖兽首,分别代表一天的12个时辰,每日按时依次喷水,至正午时十二生肖同时喷水,场面壮观。

兽首铜像,是东西方艺术交融的结晶,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做工精细,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铜铸狗首原与另外十一个生肖铜像并列于北京圆明园,但当年英法联军入侵火烧圆明园时把十二生肖铜像偷走。

“猪首”铜像是中国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的人士于今年春天在美国一位私人收藏家处寻访到的,专家反复鉴定后认为,这件铜像与此前保利收藏的3件铜像同属一个系列,可确认是圆明园大水法十二生肖铜像中的一件。

艰苦的谈判之后,那位美国收藏家终于同意将这件珍贵文物转让。何鸿燊先生得此消息,迅速与中国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联系,并为基金出资收购国宝,捐赠给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

至于为收回国宝付出的资金数目,保利方面没有透露。可惜的是,猪头顶部也有一处凹坑,推测为枪托所砸。

中国保利艺术博物馆曾斥资3317万港元,从香港佳士得和苏富比两家拍卖行购得铜牛首、猴首和虎首3件圆明园文物。

3、金瓯永固杯

“金瓯永固杯”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杯口边铸有“金瓯永固”、“乾隆年制”篆书。

根据清“内务府活计档”记载,乾隆对“金瓯永固杯”的制作十分重视,不仅要领用内库的黄金、珍珠、宝石等珍贵材料,而且在制作过程中的每道工序之前都要先精细地画图样呈览,直至皇帝十分满意方可。

根据档案记载,乾隆年间共制作了四件“金瓯永固”杯,分别是乾隆四年一件,乾隆五年二件,乾隆六十二年(嘉庆二年)一件。

华莱士典藏博物馆武备厅内收藏的铜杯应为乾隆四年所制,此杯夔龙头顶未镶珍珠。乾隆五年下旨在夔龙头顶镶嵌珍珠,华莱士典藏博物馆武备厅内收藏的金杯有珍珠,应为乾隆五年所制。

另外一件制于乾隆五年的“金瓯永固”杯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制造于乾隆六十二年的“金瓯永固”杯则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4、《骏骨图》

《骏骨图》是元代画家龚开创作的一幅纸本墨笔画,描绘了一匹饥肠辘辘的马,它瘦骨嶙峋,几乎抬不起头来,但仍可从其如炬目光中感受到不屈精神。 

《骏骨图》写染结合,描绘马的骨骼、肌肉、鬣尾、蹄腕,颇具写生之意。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此画被人从圆明园掠出,后辗转到了日本,被阿部房次郎(1868—1937)家族收藏。

阿部房次郎是20世纪初日本的纺织业巨子,他深受当时关西汉学家内藤湖南(1866—1934)及长尾雨山(1864—1942)的影响,从日本和中国搜购书画。

1937年5月,阿部房次郎因病去世,临终嘱托家人其收藏来于社会,当归之社会。1943年,其长子阿部孝次郎将160余件中国古代书画,捐赠给大阪市立美术馆,成为该馆早期的馆藏支柱。此画至今还保存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5、《归去来辞图卷》

《归去来辞图》是宋末元初画家钱选创作的一幅中国古画,在《归去来辞图》画面里,左一半为坡岸,有人家院落;右一半烟水浩淼,远处依稀可见淡淡山脉。

靠近坡岸的水中有一只木船,陶渊明身着大袖宽袍立于船头,一童子在船尾摇橹。看召魄伏的波纹,木船正破水向岸边驶来。

另—边浅渚绿岸上有六棵柳树,枝叶茂密;一道隆起的院墙间有一柴门开着,几竿竹子探出墙来,这大概是陶渊明的居所。门前有俩孩童和一妇人似在迎接陶渊明回家。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抢夺圆明园时,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人并不认书画作品,所以很少有联军军官或士兵抢夺书画作品。

但此画仍然没有逃脱被盗抢的命运。英法联军退兵后,清政府从咸丰十年(1860)十月初五开始,由胜保等人率军队在圆明园、三山附近地区挨家挨户搜寻圆明园文物。

其中十月初五这天在昌平一个土匪窝中查到土匪趁英法联军抢夺时混乱而进入园中抢到的《归去来辞图卷》、《道光帝喜溢秋庭图》轴、《浮玉山居图卷》等书画作品六幅。《归去来辞图卷》重新被收入大内。

此画卷后又被汇文书院学长(南京大学前身)美国人福开森得到,福开森对中国文化特别是文物,兴趣渐浓,辛亥革命以后,开始专心研究中国文化,特别热衷鉴别与收藏中国古董字画。福开森于1945年去世,终年79岁。

1913年福开森将《归去来辞图卷》捐赠给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猴首铜像

——猪首铜像

人民网——圆明园里的文物:它们现在何处

虽然父母都是公众人物,但潘石屹儿子身上显然没有像某些富二代、官二代一样镀了一层“金”,却更像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懂得谦让,知道感恩,这与潘石屹独特的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

潘石屹儿子的名字寓意

潘石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潘让13岁,小儿子潘少11岁,曾有很多人好奇潘石屹儿子的名字怎么这么特别,其实这里蕴涵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做一个懂得让、要得少的人,拥有一个温暖、快乐的人生。

1998年,潘石屹儿子潘让在香港出生。潘石屹亲自为孩子剪断脐带,并用数码摄像机记录了妻子剖宫产时的所有情景。那种哭声与鲜血混杂的场景,对他触动很大。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父亲”二字的分量,就在他还没有规划好如何当好一个好爸爸的角色时,第二个孩子也紧接着来到了人世。看着一大一小两个可爱的小家伙,潘石屹有些着急,他可不希望当个失败的父亲。

有一次,当被问到“如何理解‘父亲’这两个字”时,潘石屹先是爽朗地笑了起来,而后又沉静地说:“我是可以用一些标准的答案来回答的,但是,我不想那样说,没什么意思。其实,因为忙于工作,我觉得自己和孩子们的沟通太少了。你看,比如孩子如今说的那些很时尚的话——酷毙了、帅呆了,我都会觉得很新奇,甚至有的还听不懂,这种交流的障碍,提示我应抽出更多的时间去陪他们。父子之间,交流是很重要的。”

潘石屹儿子:人缘极好的厚道孩子

见过潘石屹儿子的人,都说他俩特别懂事、质朴,丝毫没有所谓富家子弟的习气。

潘石屹大儿子潘让在学校里是个公认的厚道孩子,有一次,他和同学玩游戏,把同学的衣服扯了一个小口子,同学要他赔,潘让觉得很委屈。后来潘让把自己的零花钱拿出来给那孩子买了件新衣服,还自我安慰说:赔就赔吧,他那件坏了的衣服正好可以给我穿!

潘石屹小儿子潘少也有与世无争的风范。幼儿园里排演童话剧,其他人都争演主角或者配角。只有他,先让别人挑,最后只能扮演一棵没有一句台词的树,戴着面具站在那里动也不能动,他还挺高兴。

如果按照许多家长的逻辑,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一定处处受欺负,事实还恰恰相反,潘石屹儿子的人缘极好,走到哪里都能迅速和身边的人打成一片,学校里选班长,他俩的得票永远是最高的。

潘石屹教育儿子:要学会感恩

潘石屹儿子是名符其实的富二代,但却从小就被约法三章:能在家吃家常便饭,就不外出吃;每次进商店只能买一件玩具;过节只给一百元压岁钱。潘石屹儿子从小就知道“富不过三代”这个道理,所以有同学好奇地打听他们家有多少钱时,从不关心家里有多少财产的他们总是回答不出来。

不过,如果你问潘石屹儿子一共为慈善机构捐赠了多少钱,他们不仅能回答一个总数,并且还能将每次的具体数额一一说上来。潘石屹每次参加慈善活动,一定会带上儿子。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时,大儿子惊讶地问潘石屹:“爸爸,我们少吃一个冰淇淋少买一样玩具,真的可以让山里的孩子多上一个月的学吗?”潘石屹没有急于回答,第二天带上两个儿子回了甘肃老家,让他们零距离去体验贫困地区孩子不一样的生活。回到城里后,潘石屹发现,两个儿子比过去更不乱花钱了。

潘石屹儿子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零花钱户头,他们将钱攒下来全部存进了银行。潘石屹总是暗示他们,这些零花钱存下来,等到他们念大学时用来支付学费。结果没多久再儿子去参加慈善活动时,两个不到十岁的孩子居然分别拿出了两千多元捐献了出来。当时,这对潘石屹来说都是一个意外。事后他悄悄问两个儿子:“你们把钱都拿出来了,以后哪还有钱念大学啊?”儿子说:“可是,那些山里的孩子现在连小学都念不了。”然后又紧张地问,“爸爸,你真的不会让我们没钱念大学吧?”潘石屹笑笑,心想:“怎么会呢?”

通过慈善公益活动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也是潘石屹的另外一个目的。三年前,潘石屹带着儿子去参加东南亚海啸捐赠晚会,那张一百万元的支票是潘石屹的两个儿子亲手捧出来的。当时有人误认为全家出席这样的活动是一场走秀,后来大家才明白,他是在教育儿子。“其实,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贫困和灾难的场面最能扣人心弦。”潘石屹就是要让儿子在现场记住这些令人难忘的画面。

潘石屹给儿子的特殊奖励品

成功的路上,潘石屹并非走得一帆风顺。他也吃过很多苦,受过很多骗,但无论境遇好坏,他都会给自己送一份小礼物作为安慰或者鼓励。在教育孩子的早期过程中,潘石屹一直都想尝试着把这种自我约定、自我赞赏的模式嫁接到儿子身上。因为他在儿子三岁大的时候,发现小家伙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意志,有时候不听他和太太的话,越是批评孩子就越是反抗,或者干脆向父母索要礼物,否则哭闹对抗,这使得孩子的坏习惯成为屡教不改的难题,并且恶性循环。

有一天,潘石屹儿子溜进书房,趴在书桌上用颜料笔涂抹一幅即将在深圳开工的小区草图,太阳是大红的,地面是青绿的,房子是灰色的……一副冷冰冰的建筑草图变成一幅生机盎然的儿童画。太太张欣一把抱住儿子,紧张地为儿子辩护:“孩子还小,不懂事,你就别责怪孩子了,你再让设计部重新制作一幅。”可是,潘石屹不仅没有责怪,反倒激动地说:“嘿,我终于找到送给儿子的最佳礼物了!”

潘石屹当下找出一张白纸,先在上面画一张床,床上睡着一个孩子,然后在纸的上方围绕着床画上七个大大的蓝色圆圈。太太张欣不解地问:“你这是干什么啊?”潘石屹秘而不宣地笑笑:“等下你就知道了。”潘石屹儿子很喜欢这幅画,小手抓起颜色笔就要涂抹,可却被阻止了。潘石屹向儿子启发道:“画面上的这张床就是你房间里的那张,床上面的七个蓝色大圆圈代表一周中的七天,如果你从今晚开始能单独在自己的房间睡觉,那么每天就可以在蓝色圆圈的中间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原来,四岁的儿子一直和父母睡一张床上,这无论是对于亲密无间的夫妻还是逐渐长大的孩子,都不是一件好事,但小家伙怎么也不肯睡到自己房间的小床。可看到爸爸画的这张图后,潘石屹儿子当天晚上居然乖乖睡到了自己的房间,第二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里蓝色的大圈内涂抹上艳丽的红色。

此后,当潘石屹儿子每每完成此类“大作”后,画儿都被工工整整地粘贴在屋里的墙面上。潘石屹解释道:“奖励的确是使孩子听话的最好办法,所以,我们还要认真对待这份别有用意的奖品,把贴在孩子能够看得见的地方,一个互动性的图画会提醒他,他的目标是什么

疑团一:捐赠孔子圣像是否成为中华儒商总会的“生意”?

卢路秘书长:首先感谢华商报——华商网对中华儒商总会和我卢路本人的监督以及关注。针对华商报——华商网所提出的“捐赠孔子圣像是否成为中华儒商总会的“生意”这一问题,我首先要向各界媒体朋友谈论的是何谓生意?众所周知生意就是一种买卖关系,双方都有利润、利益可图,这样的一种关系才能称得上是生意。而中华儒商总会从来没有收过一分钱,何来“生意”一说?自从我卢路担任中华儒商总会秘书长以来,一直是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义取利,利济天下”为宗旨,号召和带动全球华人、中国企业家及各界爱心人士通过捐赠孔子圣像(孔子铜像、孔子金像、孔子大雕像)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支持中国教育,捐资助学,捐资助教。作为我本人,我也只是想通过自己的爱心捐赠,带动全球华人和中国众多企业家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将献爱心,做慈善落实到行动中去。我始终认为,在这个社会中,不是缺少有爱心之人,而是缺少组织爱心的团队。爱心行动需要倡导,但更需要一个团体的感召。我所做的慈善,核心就是中国的教育事业,主要以大学为主,也有个别特殊情况下的高中给予捐赠,比如我的家乡学校,我的母校。我可以毫不隐瞒地说,在所有捐赠的孔子圣像中80%以上的资金都是我个人出资,除此之外,李洪会长给过我50万,原本是让用于支持商会人员工资基本费用的,也让我全部用在了孔子圣像的捐赠上,或许你们会问我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因为我认为教育事业是关系着一个国家能否良性发展的根本,我只是在做我认为应该做而且必须要做好的慈善事业,如果非要把我的这种为大爱不惜牺牲个人辛劳却无辜招来诬陷打击的慈善行动定格为“生意”,我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能像我一样,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生意”,做一位甘为孺子牛的“生意人”。

如果是生意。按照商界的规律,我应该是先找到给我捐赠款的人,用钱去购买孔子圣像,然后再决定给某个大学捐赠。可是我捐赠2年多来,从来没有一个人给我捐赠过孔子圣像的制做资金,我也没有找过任何人要求他们为我捐赠孔子圣像的资金。话反过来说,就是赚钱,难道赚钱违法吗?更何况我是用自己的钱去捐赠孔子圣像,去做慈善事业,难道这也违法?难道别人不能捐赠孔子圣像?我用自己从大学毕业以来辛苦赚的钱向中国的高校和社会捐赠孔子圣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倡有教无类,尊师重教,支持中国教育,号召和带动全社会捐资助学,捐资助教,回报家乡,回报母校难道有错?难道这种好事不值得提倡,不值得带动吗?为什么就有个别媒体,个别人为了谋取自己利益不成,反倒炒作起中华儒商总会的新闻来,借助媒体传播功能制作恶意新闻舆论压力,其目的何在?

诋毁我卢路不要紧,诋毁中华儒商总会也不要紧,我卢路可以不做秘书长,但是我还是会坚定自己的信念,一直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捐赠孔子圣像,捐资助学,捐资助教以及帮助学校和企业家,把校企合作一直做下去。因为我认为只有将中国的教育问题解决了,中国才能真正走向国富民强。看看国外的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他们都是世界排名前十的大学,而且还都是民办大学,在得到了学校毕业校友的支持、当地企业家的支持、全社会的支持以及国家的支持后,都陆续成为世界名校。可是再看看我们中国的大学,支持自己母校的校友有多少?母校是什么?是培养我们的母亲。可是有多少从母校走出去的毕业生在学有所成后,真正做到了回馈母校奉献爱心?有多少人在支持母校、关爱母校发展?又有多少当地企业家能够支持当地大学,热爱自己家乡的大学,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过贡献?难道我卢路通过捐赠孔子像,号召和带动所有母校的学子及当地企业家支持家乡的学校教育,提倡捐资助学,捐资助教有错吗?

华商报——华商网质疑我卢路把捐赠孔子圣像当“生意”,请问是否可以举例,是哪个企业还是哪位个人给我捐赠的孔子圣像买单了?华商报——华商网的这种质疑我不完全否定,因为自古以来就这么一句话,赔本赚吆喝的生意没人做,而如今只有我卢路一个人这么做了,功过自在人心,仅凭我一张口当然难以服众。面对华商报——华商网为我做慈善封上的“生意”头衔,我只能欣然接受,因为我就是把捐赠孔子圣像这项意义非凡的“生意”当作了我的事业来经营,我也的确从中收益了不少。做慈善,捐赠孔子圣像,这期间我交到了很多朋友,也赢得了社会各界对我卢路本人和这项慈善事业的认可,很多人愿意和我做“生意”干事业。他们觉得我卢路大气,觉得我有爱心,觉得我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觉得我所做的事情是正义的事情,是慈善,是好事,所以得道多助。对于不了解我所行之事的媒体朋友或个人却妄加评论者我不怪罪,因为我们的社会允许新闻言论自由,用做“生意”来评判我的慈善事业活动,我只能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更何况我所从事的这项事业,它的的确确是一桩“生意”,一桩名利双收的好“生意”,而且我也希望人人都能参与到这个“生意”当中来,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献爱心、聚人脉、笼资金、育人才,并从这个生意中获得厚德载物的财富。王老吉在汶川地震捐了一个亿,全中国人民都在购买王老吉,都爱喝王老吉。陈光标因为做了很多慈善,获得的生意少吗?获得全中国人民对他的关注远远大于广告费。我的慈善老师和兄长之称的中国著名慈善家蔡光胜慈善做的越多企业做的越大,蔡光胜兄长从2003年亏损300多万到现在一年可以赚取几个亿,甚至还有很多人愿意白白给蔡光胜企业股份,很多大学聘任蔡光胜担任名誉教授,名誉院长等众多名誉。靠的是什么?就是多做慈善。多去帮助别人,这就是生意的秘诀,这就是做生意,难道这也有错?这也违法?蔡光胜是我的兄长也是我的老师,我的很多慈善理念都是跟着蔡光胜学习的。“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得是把好事一直持续不断的做下去,一辈子都做好事”。蔡光胜70岁要把所有的资产全部捐赠完,虽然我没有那么高的境界,但是我会学习蔡光胜,用我毕生之年,捐孔子圣像,弘扬传统文化,支持中国教育发展。带动和倡导更多的人回报母校,回报家乡,支持教育,捐资助学,捐资助教。

还有人说。一尊孔子像到底值多少钱?其实这是个非常简单的活动。你自己去花钱做一个39米高,3吨重的孔子像,不管是铜的,还是玻璃钢的,还是金的,还是石头的,捐赠给自己的母校就知道多少钱了?你可以捐给自己的小学母校,初中母校,高中母校,大学母校,研究生母校,或者博士生母校,总之每个母校都捐赠一尊39米高,3吨重的孔子像,是什么材料制作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这份爱心,你能做到吗?为什么捐赠孔子圣像?因为孔子是中国教育的鼻祖,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孔子文化是中华传统五千年文化的浓缩,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体在巴黎宣言,人类要在下一个世纪存活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的中国,去孔子那里寻求智慧,寻求答案。所以说孔子不止属于中国,更是属于世界。我们中国十多年来在海外成立了五百多所孔子学院,为什么不叫中文学院、汉语学院、华人学院,而偏偏唯独叫孔子学院?因为孔子代表了中国儒、道、墨、法、兵、韩非等一系列中华文化,是五千年文化的核心,所以我卢路第一个支持他,称赞他。因为他的儒学思想能够教人做好事,行善事。更何况捐赠孔子像不仅是支持中国教育的第一步,同时还是号召、带动更多母校学子与当地企业家以及全社会,捐资助学,捐资助教支持创办校企合作发展模式的根本,让中国的教育瓶颈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教育问题解决了,中国所有的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你愿意也可以花钱做孔子像、做毛泽东像捐赠给高校、捐赠给中国政府,我想全社会也会非常认可的,因为你也是在做好事、做慈善。无论你花了多少钱,你传递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包含文化及艺术于一身的慈善活动,这种精神的倡导与传递岂是几十万就可以买到的?我在中国还是一个很“穷”的企业家,但是我也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企业家。穷是因为我的确没有多少钱,而我们中华儒商总会的口号是:“我们不一定是全球最有钱的华人,但是我们要做全球最有爱心最有社会责任感的华人;我们不一定是中国最有钱的企业家,但是我们要做中国最有爱心,最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说我“富有”是因为我做了非常多的慈善,与那些没有做慈善,与那些诋毁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人相比,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我都是富有的。只有做了才有发言权,只有多做慈善才知道做慈善的不容易,只有多做慈善才能得到精神和物质的两样财富。这就应了我们对儒商的解释:“儒”是至善至美的精神世界,“商”乃至大至广的物质世界,“儒商”两字就是富有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结合,所以称赞谁是个儒商,是对一个企业家最高的美赞。

以上就是我对华商报——华商网对我们中华儒商总会做慈善、献爱心、捐赠孔子像“生意”的最好解读。非常感谢华商报——华商网的关注,同时希望华商报——华商网的记者不要忘记给自己的小学母校、初中母校、高中母校、大学母校、研究生母校捐赠几尊孔子像。厚德才能载物,我想你们的母校会是非常欢迎的。望各位认为自己能将慈善事业做得天衣无缝的非生意人好好把握机会。为母校捐赠孔子像,借机带动你们的母校及其他校友和当地企业家支持中国教育,捐资助学,捐资助教,使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走向更好更光明的发展大道。

  2007年8月21日,哈佛大学宣布,该校获得的捐赠资金已经高达349亿美元。这个数字比世界上很多中小国家的年生产总值都要高,哈佛大学可以称得上“富可敌国”了。哈佛大学获得了高达349亿美元的捐赠资金,这不得不令人想起我们国家的高校。国家发改委2007年8月14日透露: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05年年底,我国高校贷款金额已达2001亿元。全国政协也在去年7月初发布的报告中称,全国高校负债总额达2500亿元,且有扩大趋势。同样是高校,一个是富可敌国,一个是负债累累,不得不让人深思。

哈佛大学为什么能获得这么多捐赠呢?

在美国,获得捐赠的多少不仅反映了一所大学获得的社会认同,同时也反映了该校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成就,间接体现了大学教育的水准。大学获得的资金越多,聘请的教师越优秀,奖学金越多,越能吸引到更多的优秀学生,由此形成良性循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的美国最具权威的大学排行榜,甚至把毕业校友给学校的捐款额当做大学排名的主要依据之一。

因此,美国的大学校长都把争取社会捐赠当做主要职责之一。如果获得的捐赠太少,大学校长甚至有可能被迫辞职。萨默斯任哈佛大学校长的5年中,因为对女性有不恭之辞,疏离黑人教授,与学校教师时有冲突,引起很多毕业生的不满,导致哈佛大学毕业生捐款的比例从48%渐降到40%。萨默斯不得不在2006年辞去哈佛大学校长一职。

美国的大学要想获得社会捐赠必须得到社会认同,这有利于大学将重心集中在办学思路和教学质量上。而我们国内的一些大学,注重的不是教学思路,不是培养出多少人才,而是如何修建“美丽的校园”。欠债多少不论,但一定要把大学建得足够豪华,一个校门耗资成百上千万元的比比皆是,高校领导为追求“政绩”不惜负债经营。

这样

哈佛大学网站的网址是多少???

http://wwwharvardedu/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简称为“哈佛”,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是一所享誉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