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1收藏

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第1张

尊重科学,坚持唯物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树立群众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经由实践的检验。

不能不说,《弟子规》中的内容,糟粕成分大于精华。虽然《弟子规》一上来就高调宣称:“弟子规,圣人训”云云,但其实此书和孔子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这书诞生于清朝雍正年间,是一个终身不及第的秀才叫李毓秀的所写。

所以说,远不如让孩子们来读明代萧良有撰写的《龙文鞭影》。萧良有是明朝的神童,十几岁就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得了进士第二名,也就是榜眼,事实上他应该是状元,是因为考官巴结权势正炽的张居正,把状元让给了张居正的儿子。假如现在有两个人开办 教育辅导班的话,你是愿意送到高考状元清华大学毕业生那里接受学习经验,还是愿意送到一个三本毕业生那样去接受辅导?

再看内容,李毓秀为人迂腐腾腾,满纸封建伦理道德的说教,当然旧时的道德,比如尊敬师长之类的也是有一定的可取性的,但是《弟子规》中的教法远远脱离了时代,什么“亲有疾,药先尝”,古时往往是汤药,尝一点知道冷热,而且剂量微小,不会对身体有伤害,我们现在的医药可尝不得,父母有高血压,孩子也吃降压片?父母有心脏病,孩子也吃救心丸,非得出事故不可。其余像什么“守丧三年”,经常悲戚,断绝肉食之类,这在古代就少有人做到,现代社会中更是不可能的。还有什么“非圣书,屏勿视”之类,是清代进入封建社会腐朽时期的文化专制行为,是愚昧人民的反文明举动,中华民族之所以在这个年代落后于世界,就是基于这样的思想。

《弟子规》通篇都是这样的说教,虽然也有一定的品德教育功能,但是并不完全符合现代文明理念和当今的社会价值观。所以,与其读这个,远不如读《龙文鞭影》,《龙文鞭影》一书文采斐然,而且每一句都包含一个历史典故,有些丰富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对少年儿童增长知识,丰富文学知识和历史知识,帮助是很大的。

其余,就算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也远远胜过《弟子规》,古代时最常见的蒙学书籍,就是上面说的“三百千千”,在古人都不怎么推崇《弟子规》的情况下,我们现代人何必将思想迂腐,糟粕远远大于精华的《弟子规》奉为圭臬,捧上天呢?

古代的东西也不见得完全是好的,我们要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如今国学盛行的风气下,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防止一些文化糟粕包装出来,毒害世人。

万物皆流。

世上的任何人和事,都无一例外地处于生、长、壮、老、已的流变之中。生生不息,死死不休;生死交替,生灭反复。这就是事物,这就是世界。

因此,世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因而自然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反映一定事物的思想及方法。再高明的人也是长、短处共有,再优秀的著作也是精华与糟粕同在。古今中外,悉皆如此。

世上的任何学术文化,都处于不断发展着的历史流变之中。这个流变中的每一阶段,每代人、每个人所能做的,不过是其中的“一浪”或“一滴”。“浪”或“滴”总是有限的,而“流”则是无限的。没有“浪”或“滴”,固然就没有“流”,但有限的“浪”或“滴”与无限的“流”相比,永远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积淀了丰富的精华和糟粕。就传统文化的精华而言,第一点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以五千年的历史为基石,在漫漫长河中不断吸纳各方面的优秀元素,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体系。它包括思想哲学、文学艺术、礼仪制度等多个方面,这些底蕴深厚的元素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了人类智慧的结晶。

第二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展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强调“仁爱”、“和谐”、“中庸”等核心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反映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解与追求。这种价值观念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引导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并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人格品质。

第三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审美追求。从古代诗词歌赋到传统绘画书法,从古代戏曲舞蹈到传统建筑工艺,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这种审美追求不仅彰显了中国人对美的独特理解,也为后人提供了无尽的艺术启示。

第四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与思考方式。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思辨与智慧的培养,强调个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培养。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而深邃的哲学、伦理、政治等思想,对于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也存在一些糟粕。首先是在某些传统观念中存在着性别歧视的问题。封建时代的思想观念使得女性在社会地位和权利方面受到限制和歧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大遗憾。

其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过于崇拜权威和尊卑分明的问题。在古代社会中,儒家思想对于君主权威和等级秩序有着极高的推崇,这种观念导致了社会的封建化和权力滥用。

第三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迷信和盲从的现象。受限于科技与教育水平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迷信观念长期存在,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了消极影响。

最后一点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可能失去了一些活力和创新性。随着时代的变迁,部分传统文化元素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导致其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僵化和陈旧。

总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主要体现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价值观念、审美追求以及智慧与思考方式上。在与时俱进的背景下,也应该认识到其中存在的糟粕问题,如性别歧视、权威崇拜、迷信盲从以及缺乏活力与创新性等。我们需要在保留传统文化瑰宝的积极拓展其内涵,去除其中不合理和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部分,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为中华民族的繁荣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话说当年宋太宗赵光义打下了太原城,灭掉了北汉。这太原城防守非常坚固,所以这一仗打得很艰苦。

赵光义说:“这么难打的城池,万一将来有叛贼占据在此,那怎么办?他想了个办法,没有十字大街,只有丁字路,断头路。理由是来回调兵不方便,让这座城池的防守变弱。

我们今天看来,这不是给自己添堵吗?你是防止叛军调集军队,预防造反。你自己不是也不好防守。弄得这么纠结,也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

生活中经常听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句话。糟粕和精华是一体的,没有糟粕,精华也消失了。赵光义只想防备别人,却不曾想连自己也防备了。

很多人都有一个观念:两全其美,想要这个,那个也想要,最后一个都没有。选择什么,就要失去什么。不要妄想得到所有。

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尊重科学,坚持唯物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树立群众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经由实践...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