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岁!他是三国时期长寿记录的保持者,看看三国长寿top8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104岁!他是三国时期长寿记录的保持者,看看三国长寿top8,第1张

古代人平均寿命问题,往往是话题性比较高的谈资。易中天教授曾经表示三国时期平均寿命为26岁。根据社科院网刊登的一则新闻中有学者认为,通过尸骨和文献综合参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男子平均寿命为39岁;女子平均寿命为46岁。

周所周知,三国时期战争频繁,人民生活水平呈直线下降。虽然如此,但在魏晋时期 养生 理念得到普及,所以 社会 上层人民的寿命有延长的趋势。另外有的学者认为,突厥和南越血统的融入,也许在生理学上对人类寿命增长也有小幅度影响。

正聊三国作者注意到, 在三国时期,从有参考价值或可信度较高的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超过80岁的人已经较多,有几位超过了90岁,而百岁老人也有1位。

今天,我们就通过资料列出1份三国年龄top8的名单和简介。

注:为更方便理解,本文岁数采用“实岁”概念,并非古人曾采用的“虚岁”。

第八名:高柔(89岁)

高柔是三国时期魏晋重臣,他出生于东汉熹平三年(174年),去世于景元四年(263年)。

他是袁绍外甥高干的堂弟,在高干和曹操关系有矛盾时反而被曹操看中,自此开始了为曹操“打工”的生活。高柔“参加工作”20年后被曹丕升为九卿之一的廷尉。 曹叡 时期,高柔主要以劝谏,提意见为主要工作,流传下数篇“劝谏辅主”的好文来。正始六年高柔被封为司空,正始九年被封为司徒。因高平陵之变中高柔支持司马懿,所以在事成之后被封为万岁乡侯。甘露元年被封为太尉,直至景元四年高柔薨逝,享年89岁。

值得一提的是,高柔的孙子高浑继承了高柔的爵位。

第七名:士燮(89岁)

士燮是汉末三国时期割据交州的军阀。他于东汉永和二年(137年)出生,东吴黄武五年(226年)去世,享年89岁。

士燮的祖上因为躲避王莽末年动乱而居家迁徙到交州,经过六代人的努力发展,士燮在汉桓帝时期被封为日南太守,中平四年被封为交趾太守。士燮借机交州刺史被杀,通过家族力量基本掌控割据了交州大部分地区。后来,士燮开始治理交州,有很多功绩被当时百姓支持。因士燮未曾断绝对朝廷的进贡(在许都的献帝),还被封为安远将军,封爵龙度亭侯。建安十五年,士燮归附孙权,被封为左将军。建安末年,士燮将儿子送到孙权处当质子,两个势力呈蜜月期。士燮在吴蜀之间支持吴国,成为孙权的重要合作伙伴。黄武五年(226年)士燮去世,享年八十九岁。

另外,士燮的控制范围因有如今越南部分地区,因此越南史料也可看到士燮的名字,越南人尊称士燮为“士王”,他们认为士王带给了当地人先进的文化。

注:因无法辨别士燮和高柔谁更大一些,至于怎么排名,就靠看官们各抒己见了。

第六名:孟光(89岁+)

孟光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大司农,史书上记载他年“九十馀”。本着最稳妥的理解,他实岁肯定达到了89岁,但是这个余,余多少并没谱儿,所以我们保守的理解为他实岁89岁+。

孟光因董卓之乱避难到巴蜀地区,刘焉父子都非常重视他。刘备平定益州之后任命孟光为议郎。刘禅继位后被封为屯骑校尉、长乐少府、大司农。自从延熙九年(246年)开始,孟光经常指责时弊,甚至口无遮拦,先后得罪了费祎等一大波蜀汉的官员。

不久后,孟光因事被罢官,去世时享年89岁及其以上(后光坐事免官,年九十馀卒)。

第五名:刘寔(90岁)

刘寔是三国时期至西晋时期的大臣,他也是汉室宗亲,是东汉章帝第五子济北惠王刘寿的后代。他出生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去世于永嘉四年(310年)。

刘寔以计吏的身份进洛阳开始了自己的生涯,他先后调任河南尹丞,迁任尚书郎,廷尉等。后来他因负责司马昭军事方面的工作,被封为循阳子。后来钟会邓艾讨伐蜀国时曾有人问刘寔此战会如何,刘寔表示二人一定会胜利,但俩人都回不来了。晋朝建立后虽然刘寔一开始非常坎坷,但最后仍然被人们重视。永嘉四年刘寔去世,享年90岁。

第四名:司马孚(92岁)

司马孚出生于光和三年(180年),去世于泰始八年(272年)。他是司马防的第三子,也是司马懿的弟弟。

汉末动乱,司马孚年轻时爱读书,即使是在举家迁徙躲避战乱时也不忘学习。司马孚曾在曹植手下工作,后来他倾心辅佐曹丕。曹丕时期,司马孚常常建言献策。在曹叡时期,他开始主管全国财政。在曹爽和司马懿的互相“博弈”之时,司马孚基本保持中立。司马孚参与高平陵之变后,升为司空,后为太尉,正元二年升为太傅。他虽然与司马昭司马炎政见不和,但晋朝建立后,仍受殊荣。

泰始八年,司马孚去世,享年九十二岁。司马炎于太极殿东堂为他举哀三日。

第三名:吕岱(95岁)

吕岱出生于延熹四年(161年),去世于东吴太平元年(256年)。

建安五年,孙策去世,孙权光缆天下人才,吕岱慕名而来,先就职县丞,后来被孙权赏识并留有重用。后来,吕岱平定贼寇,辅助荆州军事,平定交州,镇压叛乱,执掌荆州文书工作。在孙亮登基后被封为大司马。吕岱去世后,他的儿子吕凯继承了他的爵位。

第二名:来敏(96岁)

来敏出生于延熹八年(165),去世于景耀四年(261),享年96岁。董卓之乱,来敏和他的姐姐避乱荆州,他姐夫是当朝重臣黄琬,又因为黄琬是刘焉母亲的侄子(和刘焉论表兄弟),所以来敏又和他姐姐来到了益州。

来敏博览群书,尤其是 历史 方面的书,他的爱好是校正古籍文字。刘备平定益州后,来敏代理典学校尉。刘备称帝后封他为太子家令,以此教导刘禅。刘禅继位后来敏为虎贲中郎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曾请来敏担任军祭酒,但来敏却口出狂言,最后被诸葛亮免官。诸葛亮去世后,来敏回到成都担任大长秋,却又被免官。再后来是光禄大夫,也因犯错被免官。而他每次被贬,都是因为他说话口无遮拦。来敏因为是儒学士,且是荆楚名族还是刘禅的老臣,因此后来又让来敏担任执慎将军,没过几年,来敏去世,享年96岁。

第一名:张臶(104岁)

要说这位有据可靠的三国第一长寿,他和上述人都有一个本质性的区别,他不是官员,不是 社会 上流阶层。相反,他一直都是布衣。他被誉为“东汉末到三国时期有可靠记载的最长寿的人之一。”

张臶出生于永和元年(136年),去世于正始元年(240年)。他字子明,是钜鹿人。

他年轻的时候,袁绍数次邀请他做官,但都没有应命。建安年间他曾移居上党,当时袁绍的外甥高干竭力拉拢张臶但仍被拒绝。而张臶的爱好就是四处讲学,其中有记载的地方就是常山。曹操为丞相时,也曾征辟他,却依然没有成功。曹叡太和年间,朝廷想要征辟消灾排难且有学问的隐者,郡中多次推荐张臶,但张臶每次都以年老多病为由拒绝。正始元年,张臶以104的高龄去世。不久后,王朗的儿子王肃到任广平,表达了对张臶的敬意,并对其家属有所特殊照顾。

小结

看完这top8,大家就应该了解八十一岁的张昭为何没有上榜,七十二岁的司马懿就更不用说了。但大家肯定还对三个人有疑惑,那就是左慈,丁奉和廖化。

左慈

首先左慈这个人是确确实实记载在《后汉书》上面的,即使有人对《后汉书》史料有所质疑,则从曹植的《辩道论》中也有所记载。至于他的年龄,在官方史料中并没有确切数字,所以我们不能称之为“有可靠记载的”。没有可靠记载,无论是他活了1岁,还是133岁,本文暂不考虑。

廖化

对于廖化这个人,长寿的印象应该是从《三国演义》中开始定型的。虽然《三国演义》对他早年生活有所捏造,但他相对长寿的标签并没有什么问题。作者在两年前(2017年5月5日)已经在网上发表过对于廖化年龄的判断和看法,大致是,建安六年(201年)刘备加入刘表后开始大肆吸引荆州豪杰。这是符合常理且最早廖化加入刘备阵营的可能性时间,如果当时他20岁,那么蜀国灭亡时他也不过83岁。

反过来看,从三国志后来的记载中,他是关羽的主簿,廖化诈死后刘备看来对他非常熟悉等细节来看。廖化岁数不会太小。

丁奉

丁奉的年龄推测是一个难题,在2017年6月1日,作者也在网上发表了我自己的猜测。当时文章共用800字左右进行推测,从《三国志》以下几点参考并进行的。

1:丁奉年轻时曾做过甘宁,陆逊和潘璋的部将。

2:甘宁统兵在凌统和潘璋之前甘宁是在关羽被杀害之后且在夷陵之战前去世的(公元220年十二月末至公元221年七月前),他去世后兵马被潘璋合并。

3:孙权最早授予甘宁兵马的年份来计算,有 历史 记载的是208年授予甘宁兵马。

4:都说丁奉骁勇善战,那他哪战骁勇?根据三国志记载,甘宁为将所参与的战争:南郡之战(公元209年),濡须之战(公元213年),与关羽对峙(公元214年),皖城之战(公元215年)。

5:丁奉去世于公元271年。

等。

再通过《三国志》中各处细节,采用最大值和最小值走两个极端,概括出丁奉的最短寿命和极限寿命在66岁至91岁。 合理年龄在71岁至86岁。

左慈本就无法推断较为准确的数字,廖化记载过于模糊。而虽然丁奉细节很多,但他只要不是9岁就能上阵杀敌还被评为骁勇或30岁还被称为年少,就无缘我们今天所说的三国长寿top8榜单。当然,9岁上阵杀敌应该入三国最年轻战场杀敌榜单。

文:正聊三国作者XXY

扁鹊谦虚的事例:有一次,齐国的国君要封扁鹊为“天下第一神医”。然而扁鹊却坚决不受,说自己并不是天下第一,自己的两个哥哥医术都比他高明。国王闻之稍感不解,问道:既然你的两个哥哥的医术都在你之上,为何此二人名不见经传?扁鹊答道:“我二哥扁雁能够治大病于小恙,还在那些重大疾病只出现微小症状之时,就能加以诊断并及时根治。

所以他只是在家乡的村里小有名气,村里人知道有小毛病可以去找二哥。而大哥扁鸿的医术更加出神入化,能够防病于未然,只要看人一眼就可以判断出这个人可能得什么毛病,然后在其得病之前就及时治疗。所以只有家里人知道大哥的医术高明,连村里人都不知道大哥的水平。只有我扁鹊,既不能治大病于小恙,又不能防病于未然,等到我妙手回春时,病人已经病入膏肓了,所以我的两个没有名气的哥哥才是神医,而我只是名满天下的名医。

其他不骄傲不自满事例:

1坦然承认无知

传说著名思想家孔子在去齐国的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子正在激烈争论太阳的 远近。一个说早上太阳温暖,中午太阳烫人,所以太阳早上远中午近;另一个说,早上的太 阳大得像篷盖,中午小得像菜盘,所以太阳早上近,中午远,他们请孔子评理,孔子想不出 谁对谁错,只好老实承认自己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2居里夫人不骄傲例子

居里夫人由于在科学上的成就获过许多奖章。有朋友到她家作客,发现她的小女儿正把英国皇家协会的金质奖章当作玩具。朋友问她为什么,居里夫人表示荣誉就像玩具贰只能玩玩,绝不能永远守着,否则将一事无成。

3吕岱哭徐厚

三国时的吕岱位高权重,名声显赫,但能虚心听取批评意见。他的朋友徐厚为人忠厚耿直,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评吕岱的缺点。吕岱的部属对徐厚不满,认为徐厚太狂妄,并将此告诉了吕岱。可吕岱反而更加尊重和亲近徐厚。徐厚死后,吕岱失声痛哭,边哭边诉:“徐厚啊!以后我从哪儿去听到自己的过失啊!”

4写我一生的错误

受世人崇敬的周恩来,一生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身为总理虽日理万机、公务繁忙,但每到一处都要深入群众了解情况。60年代他有一次到上海考察,与**演员们会面,在亲切交谈中,有同志热情向他建议:“总理,您给我们写一本书吧!”可他回签说:“如果我写书,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让活着的人们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5梅兰芳拜师

京剧大师梅兰芳,他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总是执弟子之礼,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全不因为 自己是外名演员而自傲。有一次齐白石和梅兰芳同到一家人家作客,白石老人先到,他布衣布鞋,其他宾朋皆社会名流或西装革履或长袍马褂,齐白石显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不久,梅兰芳到,主人高兴相迎,其余宾客也都蜂拥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梅兰芳知道齐白石也来赴宴,便四下环顾,寻找老师。忽然,他看到了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他就让开别人一只只伸过来的手,挤出人群向画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向他致意问安。在座的人见状很惊讶,齐白石深受感动。几天后特向梅兰芳馈赠《雪中送炭图》并题诗道: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1 游仲鸿文言文翻译及习题答案

译文资料供参考: 游仲鸿(1138-1215),字子正,谥为忠,南充人。

1175年(孝宗淳熙二年)进士第,官犍为主簿,被总赋李昌图看中,荐给赵汝愚作制置司干办工事。赵汝愚也器重他,称他是"直谅多闻"之士。

赵汝愚回朝作相后,游仲鸿也被交章推荐入朝,官监登闻鼓院。赵汝愚受打击出朝后,游回川作过利州路转运判、提点刑狱。

可见,游仲鸿在京的官不到部长级,在地方上也只做到路一级的部门之官?quot;大拜"和"参知政事"之说,纯属子虚乌有。 游似(亦写侣)(?-1252),字景仁,号克斋,谥清献,赠少师。

他勤奋好学,师事刘光祖。1221年(宋宁宗嘉定十四年)中进士,官大理司直。

1239年(理宗嘉熙三年)拜端明殿学士,签枢密院事,封南充县伯,同年八月拜参知政事。1245年(淳[礻右]五年)拜右丞相。

游似的官运超过乃父,从拜端明殿学士到拜右相封国公死,都一直在"宰执"的位置上。游似高官后定居今浙江德清县新市镇,那里曾有他的祠。

游氏父子的政绩。游仲鸿的官阶虽不及儿子的高,但他的胆识和办事气魄则远在儿子之上。

他在任制置司干办工事时,宜宾一带的董蛮部内侵到犍为,并俘获了一些宋人。宋准备派兵进击,游仲鸿自请单独前去处理。

他去问明衅端后,叫董部放还俘虏,宋即照付马价,一场干戈就这样化为玉帛。游仲鸿受降而归,从此名声大起,被成都帅杨辅调为幕僚。

他向杨辅提出,用将要淘汰的士兵去耕种。这样既安置了将要退役的士兵,减少人民的赋税,又利用了荒废的土地,真是"一石三鸟"。

绍熙四年入朝,正是韩 胃排斥理学、打击赵汝愚的时候。首相留正、理学家朱熹、谏官黄度都离开了朝廷。

游仲鸿愤然上疏道:"陛下宅忧之时,御批数出不由中书;前日宰相留正之去,去不以礼;谏官黄度之去,去不以正;近臣朱熹之去,复去不以道。自古未有舍宰相、谏官、讲官而能自为聪明者也。

愿极还熹,勿使小人得志,以养成祸乱"他敢于这样逆鳞犯颜,予头直指宁宗和韩 胃,确非常人所能为。 自"庆元党禁"起,他被列入党人受到打击,回川在宣抚司任职,又常忤宣抚副使吴曦。

吴曦叛时他已回到南充,宣抚司的幕官薛绂也来到南充,宣抚使程松也来南充,总赋刘崇之也到南充来。游仲鸿指着案上书有"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的册子向薛绂说:我已向家里人说好,"曦逼我死,即填其日"。

游仲鸿又向薛绂说:我已写信劝杨辅讨贼,杨辅不用我议。如程松肯用我议,我用积俸二万缗犒兵,护送他到成都。

结果,程松不顾而去。游仲鸿又遣子游似,将讨贼之义说刘崇之,崇之也不听。

这说明游仲鸿有过人的胆识,才有上述的主张与活动。如当时的游仲鸿有路以上地方大员的权位,那讨吴曦的大功,就不属于安丙和杨巨源了。

游似从中进士起,一直官运亨通,做到右相封国公,没有受过挫折。其间,除了跟理宗讲心学、论王道、劝其亲儒从谏、敬畏检身、节用致爱、选贤共理外,则没有什么特异的政绩可言。

但游似在朝期间,正是南宋中兴,理宗求治,确立理学地位时间。一些贤才及受党禁打击和影响人员多被引用到朝里来了,如范钟、真德秀、魏了翁、赵葵、余[王介]等,均是这个时期入朝和受职的。

所以游似被人称为朝中正士,被杨升庵评为南宋"蜀中四贤相"之一。 游氏父子开南充性理之端。

理学起于北宋,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哲体学系。游仲鸿入朝,一面佐赵汝愚定策,一则"常从朱子讲学"。

游仲鸿因此接受了朱熹理学的思想观点,朱熹还称游仲鸿是蜀中奇士。当朱熹被斥出朝时,他上书反对,要求"极还"朱熹。

后来,把游仲鸿列入"伪学",受到打击。死后,刘光祖表其墓道日:"呜呼!庆元党人游公之墓。

" 游似的学术观点不但受其父和他老师刘光祖的影响,还受到理学功臣魏了翁的影响。魏在潼川(今三台)做官时,即邀游似去研究性理之学。

游似说:"嘉定十四载(1221),余方家居。公致之潼川郡斋,同诸友读易,偏考旧说,切磋究之。

"这年游似中进士,开始在朝为官。第二年魏了翁也被召入朝,他们关系更好,用游似的话说:"常过余语"。

他对魏"第在外而心服是寄不为外,在内而情意不亲不为内"的讲解是"击节称叹"(拍掌叫好)。可见,游似在理学上是以受魏了翁的影响为大。

所以游似同皇帝论理讲治时,就充分体现了以心为主的理学。游似在权兼礼部侍朗时上疏说:"欲尽事天之礼,当尽敬天之心,心存则政事必适其宜,言动必当其理,雨 循其序,夷夏必安其生。

"当游似官史部尚书入侍经幄、皇帝问治时,游似说:"人主一念之烈,足以旋乾转坤,……一念有时间断,则无以挽回天下之大势。"游似的论述是紧紧抓着心、念不放,把它当成万能的东西,这既反映了他的理学思想,也反映了魏了翁的主观唯心的理学思想。

我们知道,魏了翁的理学思想来于李燔,李燔是朱熹的学生。朱熹-李燔-魏了翁-游似,这条线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嘉庆版《南充县志·外纪》说:"南充游忠公,常从朱文公(熹)讲学,深明性理,迄今县中颇得其传,盖自游氏父子云。"《杂识志》又说:"宋高宗南渡后,中原文献。

2 求薛综传文言文翻译 拜托

薛综字敬文,沛郡竹邑人也。

少依族人避地交州,从刘熙学。士燮既附孙权,召综为五官中郎(将),除合浦、交址太守。

时交土始开,刺史吕岱率师讨伐,综与俱行,越海南征,及到九真。事毕还都,守遏者仆射。

西使张奉于权前列尚书阚泽姓名以嘲泽,泽不能答。综下行酒,因劝酒曰:"蜀者何也?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

"奉曰:"不当复列君吴邪?"综应声曰:"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万邦,天子之都。"于是众坐喜笑,而奉无以对。

其枢机敏捷,皆此类也。吕岱从交州召出,综惧继岱者非其人,上疏曰:"昔帝舜南巡,卒于苍梧。

泰置桂林、南海、象郡,然则四国之内属也,有自来矣。赵佗起番禺,怀服百越之君,珠宫之南是也。

汉武帝诛吕嘉,开九郡,设交址刺史以镇监之。山川长远,习俗不齐,言语同异,重译乃通。

民如禽兽,长幼无别,椎结徒跣,贯头左衽,长吏之设,虽有若无。自斯以来,颇徙中国罪人杂居其间,稍使学书,粗知言语,使驿往来,观见礼化。

及后锡光为交址,任延为九真太守,乃教其耕梨,使之冠履;为设媒官,始知聘娶;建立学校,导之经义。由此已降,四百余年,颇有似类。

自臣昔客始至之时,珠崖除州县嫁娶,皆须八月引户,人民集会之时,男女自相可适,乃为夫妻,父母不能止。交址糜泠、九真都庞二县,皆兄死弟妻其嫂,世以此为俗,长吏恣听,不能禁制。

日南郡男女倮体,不以为羞。由此言之,可谓虫豸,有腼面目耳。

然而土广人众,阻险毒害,易以为乱,难使从治。县官羁縻,示令威服,田户之租赋,裁取供办,贵致远珍名珠、香药、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琉璃、鹦鹉、翡翠、孔雀、奇物,充备宝玩,不必仰其赋入,以益中国也。

然在九甸之外,长吏之选,类不精核。汉时法宽,多自放恣,故数反违法。

珠崖之废,起于长吏睹其好发,髠取为髲。及臣所见,南海黄盖为日南太守,下车以供设不丰,挝杀主薄,仍见驱逐。

九真太守儋萌为妻父周京作主人,并请大吏,酒酣作乐。功曹番歆起舞属京,京不肯起,歆犹迫强,萌忿杖歆,亡于郡内。

歆弟苗帅众攻府,毒矢射萌,萌至物故。交址太守士燮遣兵致讨,卒不能克。

又故刺史会稽朱符,多以乡人虞褒、刘彦之徒分作长吏,侵虐百姓,强赋于民,黄鱼一枚收稻一斛,百姓怨叛,山贼并出,攻州突郡。符走入海,流离丧亡。

次得南阳张津,与荆州牧刘表为隙,兵弱敌强,岁岁兴军,诸将厌患,去留自在。津小检摄,威武不足,为所陵侮,遂至杀没。

后得零陵赖恭,先辈仁谨,不晓时事。表又遣长沙吴巨为苍梧太守。

巨武夫轻悍,不为恭服。(所取)(辄)相怨恨,逐出恭,求步骘。

是时津故将夷廖、钱博之徒尚多,骘以次锄治,纲纪适定,会仍召出。吕岱既至,有士氏之变。

越军南征,平讨之日,改置长吏,章明王纲,威加万里,大小承风。由此言之,绥边抚裔,实有其人。

牧伯之任,既宜清能,荒流之表,祸福尤甚。今日交州虽名粗定,尚有高凉宿贼;其南海、苍梧、郁林、珠官四郡界未绥,依作寇盗,专为亡叛逋逃之薮。

若岱不复南,新刺史宜得精密,检摄八郡,方略智计,能稍稍以渐(能)治高凉者,假其威宠,借之形势,责其成效,庶几可补复。如但中人。

近守常法,无奇数异术者,则群恶日滋,久远成害。故国之安危,在于所任,不可不察也。

窃惧朝廷忽轻其选,故敢竭愚情,以广圣思。" 黄龙三年,建昌侯虑为镇军大将军,屯半州,以综为长史,外掌众事,内授书籍。

虑卒,入守贼曹尚书,迁尚书仆射。时公孙渊降而复叛,权盛怒,欲自亲征。

综上疏谏曰:"夫帝王者,万国之元首,天下之所系命也。是以居则重门击柝以戒不虞,行则清道案节以养威严,盖所以存万安之福,镇四海之心。

昔孔子疾时,托乘桴浮海之语,季由斯喜,拒以无所取才。汉元帝欲御楼船,薛广德请刎颈以血染车。

何则?水火之险至危,非帝王所宜涉也。谚曰:'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况万乘之尊乎?今辽东戎貊小国,无城池之固,备御之术,器械铢钝,犬羊无政,往必禽克,诚如明诏。然其方土寒埆,谷稼不殖,民习鞍马,转徙无常。

卒闻大军之至,自度不敌,鸟惊兽骇,长驱奔窜,一人匹马,不可得见。虽获空地,守之无益,此不可一也;加又洪流滉瀁,有成山之难,海行无常,风波难免,倏忽之间,人船异势。

虽有尧、舜之德,智无所施,贲、育之勇,力不得设,此不可二也;加以郁雾冥其上,咸水蒸其下,善生流肿,转相洿染,凡行海者,稀无斯患,此不可三也。天生神圣,显以符瑞,当乘平丧乱,康此民物;嘉祥日集,海内垂定,逆虏凶虐,灭亡在近。

中国一平,辽东自毙,但当拱手以待耳。今乃违必然之图,寻至危之阻,忽九州之固,肆一朝之忿,既非社稷之重计,又开辟以来所未尝有,斯诚群僚所以倾身侧息,食不甘味,寝不安席者也。

"惟陛下抑雷霆之威,忍赫斯之怒,遵乘桥之安,远履冰之险,则臣子赖祉,天下幸甚。"时群臣多谏,权遂不行。

正月乙未,权敕综祝祖不得用常文,综承诏,卒造文义,信辞粲烂。权曰:"复为两头。

使满三也。"综复再祝,辞令皆新,众咸称善。

赤乌三年,徙选曹尚书。五年,为太。

3 帮忙翻译一下这段文言文,谢谢

(东晋著名文学家)习凿齿说:那些成为霸主的人,一定是将仁义作为执政之本,将顺应民意作为宗旨,二者无论缺少哪一个,立业之道都是走不通的。如今刘备夺得了益州刘璋的领地,建立霸业,违背信用和情谊,于道义或于情理,都是有罪过的。虽然目前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某种意义上却也是一种失败,就像一个全人失去了双臂,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庞统担心这些话被宣传出去,他知道刘备必然能够领悟,就在众人当中纠正他的错误,而没有对于日常的谦恭之类的正理进行修整。整个纠正总体上是得当的,使得大家的忠直敢言已经成为一种风气。犯了过失而能改正,就是正义之臣;广纳贤良,而不强权统治,是服从治理的道理啊。有正义之臣辅佐,则陛下的统治能够更加发展壮大;而广纳贤才之理,必能得到大家更多的献言建策;一个决议经过三次修缮才能严明,直言规劝则能造福几代百姓啊,这都是合乎大体,合乎民意的做法啊。倘若仅仅因为在乎小的失去而造成大的损害,一味的恪守错误的言论,而远离正直的诤言,这样的人能做出立业安民的伟业,是从来没有过的。

大臣松之认为:谋取刘璋领地,计策虽然出自庞统,却是因为违背道义而取得的成功,本来所用的谋略就是就是不正当的,所以他内心愧疚,在庆功酒宴之席上,很是自我收敛。听到刘备的庆功言论之词,不自觉的率先进行了反驳。刘备宴酣之际,很失体统,对进攻之事全当幸灾乐祸,还自比为周武王,没有一点惭愧的样子,这是刘备的过错而不是庞统的过失啊,竟然还说“君臣都有过错”,分明是诽谤的言论啊。习凿齿的言论,虽然大体上没有过错,然而其进行的推论演绎的诸多说法,却近乎放纵不拘啊。

4 《张献翼》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1、《张献翼》文言文翻译:

张献翼:

明苏州府长洲人,字幼于,改名敉。十六岁以诗见文徵明。徵明语其徒陆师道:“吾与子俱弗如也。”嘉靖中入赀为国子监生。刻意为诗。与兄弟张凤翼、张燕翼称三张。好学《易》,十年中笺注三易其稿。晚年与王稚登争名不胜,颓然自放,多为诡异之行。以携妓居荒圃中,为盗所杀。有《读易纪闻》、《读易通考》、《文起堂集》、《纨绮集》。

2、原文:

张献翼

[明](约公元一五七三年前后在世)字幼于,后更名敉,长洲人。张凤翼之弟。生卒年均不详,约明神宗万历初前后在世。嘉靖中国子监生。为人放荡不羁,言行诡异,与兄凤翼、燕翼并有才名,时称"三张。"精于易,其说《易》诸作,皆平正通达,笃实不支,为人所称。献翼著作,有《文起堂集》十卷,《纨绮集》一卷,及《读易纪闻》、《读易韵考》等,均《四总库目》并行于世。

3、人物评价

在《答汪伯玉中丞书》中,张献翼说:"仆本东南菰庐中野人,又犬马之性,不知俗之尊"。这是他就自己狂颓行事的独白。

张献翼的"犬马之性",首先表现在妖艳打扮。

写《万历野获编》的沈德符,曾专门为其立有百科词条,说张献翼比较穷,所以爱嘲弄土老肥,要大伙儿喊他"张总"。他不但要做老板,还要做衣冠楚楚的老板--衣服上绣满荷花、菊花,头戴大红方巾,一出门,儿童就聚集在他身后,看热闹耍。

郑仲夔的《耳新》,对张献翼爱打扮的做派,有更细致的描写:

张献翼每出行,都要准备五种颜色的髯口,揣在袖子里,走几步,看心情好,就换个红胡子,心情不好,就换个白胡子。川剧的变脸艺术,也许最早灵感就来自张献翼。(这句是扯淡,写《川剧变脸源流考》的同学,千万别引用。)

他又爱穿大红衣裳,主要是爱跳舞,而这造型总让我们想起《英雄》里的张曼玉。他家里常养舞童,不是一类人不准来看,因为,"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他甚至喜欢打着赤脚,约朋友去闹市行乞,又或者穿上紫色袍衣,到夜总会喊**。两个人放浪形骸,有时候在大街上唱《我的太阳》,有时候忽然痛哭,旁若无人。

5 《陈际泰传》文言文翻译

《陈际泰传》原文: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

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陈际泰传》翻译:

陈季泰,临川人文学大师。家境贫寒,不能由老师学习,没有书,有时带着孩子在附近看书,偷看。我从表兄弟那里得到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四个角变得模糊了,没有可供阅读的分句。我根据文学意义来判断区别(应该有停顿的地方),所以我熟悉这本书。十岁的时候,我在我叔叔的药箱里看到了那本歌,很快就跑了。

我父亲看到了,非常生气。他催促他去田里。陈继泰把《诗经》带到田里,蹲在高高的土山上唱《诗经》。所以他一辈子都没有忘记。很长一段时间后,他回到了临川,与艾南英等八部诗作齐名。陈吉泰的诗歌和作曲写得很好。勤奋,一天能写二三十首诗,写过一万首诗。这次考试的诗歌和散文的数量与陈季泰不匹配。

扩展资料:

《陈际泰传》创作背景:

陈际泰才思敏捷,写作速度极快,有时一天能写二三十篇,一生之中作文多达万篇。史书称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在八股文方面造诣较高。他将经史古籍融会贯通,自辟门径,借题发挥,驰聘才思,抒发己见,被人称为八股文大家。

崇祯三年(1630),陈际泰才得中举人;崇祯七年中进士,时年68岁。十年,被授行人(掌册封、传旨的官),赴贵州监考。十三年,奉旨护送已故相国蔡国用灵柩回乡,次年于济宁途中染病去世,年七十五岁。

其著述多阐发经籍,有《易经说意》(又名《读易正义》)7卷、《周易翼简捷解》16卷、《群经辅易说》1卷、《五经读》5卷、《四书读》10卷,均存目于《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文集有《太乙山房集》15卷、《已吾集》14卷。清人辑《临川文选》、《临川文献》和《江西五家稿》分别选人一卷。

—陈际泰 (明朝学者)

—明史 (二十四史之一)

6 《元史·杨景行传》文言文翻译

杨景行,字贤可,吉安太和州人。

延祐二年进士及第,授官为赣州路会昌州判官。会昌百姓历来不知凿井饮水,都汲河水食用,所以多患疾病;也不知道使用陶瓦,而是以茅草盖屋顶,因而多发生火灾。

杨景行教当地百姓凿井饮水,以陶瓦代替茅草建屋,民众才免受疾病、大灾之害。当地有十个豪民,号称“十虎”,干扰政事,危害百姓,杨景行将他们全部拘捕,绳之以法。

于是创办学舍,礼敬儒生并以他们为师,劝导百姓开拓肥沃的田地以缮养士人,管弦诵之声于是盛行起来。调任为永新州判官,奉郡府之命,核实百姓田地,铲除了多年的积弊,奸邪欺瞒之事都无地自容,贫穷孤弱的百姓得以仰赖。

改任为江西行省照磨,转任抚州路宜黄县尹,处理解决了长久得不到解决的冤狱数十件。升任为抚州路总管府推官,揭发惩治许多奸邪之事,郡中因而没有冤狱。

金溪县刁民陶甲,财大而凶恶奸险,曾多次诬陷本县长官,使他们被罢官离职,从此官吏们都畏惧他,不敢将其治罪,陶甲因而在一郡横行不法。杨景行到任后,依法严惩陶甲,将其流徙五百里之外。

金溪县豪猾僧侣云住,挖掘民家墓家窃取财物,事情被发觉,官员受其贿赂,放宽不治。杨景行严格审理,云住也想以贿赂打动杨景行,杨景行却不为所动,云住又贿赂主持政务的官员,以强横的言辞相威胁,杨景行仍置之不理,终于将其绳之以法。

从此豪强之民收敛劣迹,善良百姓得以安宁。转任为湖州路归安县尹,奉行省的命令,整顿荒田田租,百姓中没有一人对官府欺瞒。

杨景行所经州县,都有良好政绩,离去的时候,百姓立碑刻石颂扬他。

7 请翻译下面这段文言文

翻译:

沈宣词曾经是丽水县令,他常说家在大梁的时候,家中马厩里曾经有骏马几十匹,然而中意的却很少。

咸通六年,门客有马要出售,此马通体雪白,但是颈上的鬣鬃却有点近似红色,十分奇异,于是沈宣词答应给门客五十万钱做酬劳,门客答应卖给他,但是还没来得及将马给他,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过了几天,沈宣词去拜见公遂,问起当时那匹马,公遂说:“我竟然还没有骑过呢。”于是将马牵出,马懒懒的站在原地,不肯移动,公遂生气的去捶马,又让马去驾车,公遂觉得这样也不行,于是就将马关了起来。

第二天,叫几个孩子去骑这匹马,还是和昨天一样,让家仆去骑,也是一样。于是将马卖给了之前打算买的沈宣词,宣词得到马以后,情况也和公遂一样。

恰好魏帅李公蔚在街市买贡马,前后来的马都不合心意。李公蔚看马,第一眼看见就把它买了下来,后来这匹马进了飞龙厩,是皇上最喜爱的马,成了当时的名马。

扩展资料:

一、出自《唐语林》

书籍简介:

唐代文史资料集。该书传编撰者为宋代王谠。

全书共8卷,末有辑佚一卷。仿《世说新语》体例,按内容分门系事,并将《世说新语》原有的35门(按今本《世说新语》共36门),扩大为52门。

书中材料采录自唐人50家笔记小说,资料集中,内容丰富,广泛记载唐代的政治史实、宫廷琐事、士大夫言行、文学家轶事、风俗民情、名物制度和典故考辨等,对研究唐代历史、政治和文学,均有参考价值。

《唐语林》原书在明初散佚。清代编《四库全书》时,据明嘉靖初齐之鸾刻残本及《永乐大典》所载,加以校订增补,以后各丛书所收多用此本。今传有聚珍板本、《惜阴轩丛书》本、《墨海金壶》本、《守一、山阁丛书》本等。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据《守山阁丛书》本标点排印。

二、赏析:通过马前后不同的的反应,表现出好马需要遇到伯乐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的主题。

三、古代知音与伯乐的故事举例:

①伯牙绝弦:

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②管仲鲍叔牙:

昔时,齐国有管仲,字夷吾;鲍叔,字宣子,再个自幼时以贫贱结交。后来鲍叔先齐桓公门下信用显达,举荐管仲为首相,位在己上。两人同心辅政,始终如一。管仲曾有几句言语道:“吾尝一战一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吾尝一仕一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与鲍叔谈论,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有利不利也。吾尝与鲍叔为贾,分利多,鲍叔不以为贪,知我贫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

所以古今说知心结交,必曰:“管鲍”。今日说两个朋友,偶然相见,结为兄弟,各舍其命,留名万古。

四、文言注释:

①大梁: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②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③贡马:向皇帝进贡的吗。④飞龙:指皇家。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