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杜甫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诗人杜甫,第1张

杜甫诗集

·卷一(46首)

方舟子 编校

编校说明

几年来我陆续输入了三百来首杜诗,并试图编一册电子版

杜诗选。最近施铁民(david steelman)先生寄来大五码的全唐

诗,我即抽出其中的杜诗,转成国标码,做了增补、校对,并

以编年为序重新编排,编成二十卷。校对、编排参照中华书局

所出的《读杜心解》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所出的《杜诗镜诠》。

为方便阅读,凡国标所无的生僻异体字均以较常见的通用字取

代,异文一般也只选较通行的,不一一注明。

方舟子一九九七年七月

卷一

(开元、天宝间,公居东都,游齐、赵及归京师作。)

游龙门奉先寺

已从招提游,

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一作灵)籁,

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

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

令人发深省。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时甫父闲为兖州司马)

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岳岱,

平野人青徐。

孤嶂秦碑在,

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

临眺独踌躇。

题张氏隐居二首

春山无伴独相求,

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

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

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

对君疑是泛虚舟。

之子时相见,

邀人晚兴留。

霁潭□(“檀”换鱼旁)发发,

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

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

归醉每无愁。

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

秋水清无底,

萧然静客心。

椽曹乘逸兴,

鞍马到荒林。

能吏逢聊璧,

华筵直一金。

晚来横吹好,

泓下亦龙吟。

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

秋水通钩洫,

城隅进小船。

晚凉看洗马,

森木乱鸣蝉。

菱熟经时雨,

蒲荒八月天。

晨朝降白露,

遥忆旧青毡。

对雨书怀走邀许十一簿公

东岳云峰起,

溶溶满太虚。

震雷翻幕燕,

骤雨落河鱼。

座对贤人酒,

门听长者车。

相邀愧泥泞,

骑马到阶除。

巳上人茅斋

巳公茅屋下,

可以赋新诗。

枕簟入林僻,

茶瓜留客迟。

江莲摇白羽,

天棘蔓青丝。

空忝许询辈,

难酬支遁词。

房兵曹胡马诗

胡马大宛名,

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

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

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

画鹰

素练风霜起,

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

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

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

毛血洒平芜。

过宋员外之问旧庄

宋公旧池馆,

零落首阳阿。

枉道祗从入,

吟诗许更过?

淹留问耆老,

寂寞向山河。

更识将军树,

悲风日暮多。

夜宴左氏庄

风林纤月落,

衣露净琴张。

暗水流花径,

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

看(一作说)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

扁舟意不忘。

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

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

二仪积风雨,

百谷漏波涛。

闻道洪何坼,

遥连沧海高。

职司忧悄悄,

郡国诉嗷嗷。

舍弟卑栖邑,

防川领簿曹。

尺书前日至,

版筑不时操。

难假鼋鼍力,

空瞻乌鹊毛。

燕南吹畎亩,

济上没蓬蒿。

螺蚌满近郭,

蛟螭乘九皋。

徐关深水府,

碣石小秋毫。

白屋留孤树,

青天失万艘。

吾衰同泛梗,

利涉想蟠桃。

赖倚天涯钓,

犹能掣巨鳌。

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垒土为山,

一匮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诸焚香瓷瓯,瓯甚安矣。旁

植慈竹,盖兹数峰,□(上山下钦)岑婵娟,宛有尘外

格致,乃不知兴之所至,而作是诗

一匮功盈尺,

三峰意出群。

望中疑在野,

幽处欲生云。

慈竹春阴覆,

香炉晓势分。

惟南将献寿,

佳气日氤氲。

龙门

龙门横野断,

驿树出城来。

气色皇居近,

金银佛寺开。

往还时屡改,

川陆日悠哉!

相阅征途上,

生涯尽几回?

李监宅二首(一作李盐铁)

尚觉王孙贵,

豪家意颇浓。

屏开金孔雀,

褥隐绣芙蓉。

且食双鱼美,

谁看异味重。

门阑多喜色,

女婿近乘龙。

华馆春风起,

高城烟雾开。

杂花分户映,

娇燕入帘回。

一见能倾座,

虚怀只爱才。

盐官虽绊骥,

名是汉廷来。

赠李白

二年客东都,

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腥膻,

蔬食常不抱。

岂无青精饭,

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

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

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

方期拾瑶草。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东藩驻皂盖,

北渚临清河。

海右此亭古,

济南名士多。(原注:时邑人蹇处士在座)

云山已发兴,

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

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遇,

落日将如何!

贵贱俱物役,

从公难重过。

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

(原注:时李之芳自尚书郎出齐州制此亭)

新亭结构罢,

隐见清湖阴。

迹籍台观旧,

气冥海岳深。

圆荷想自昔,

遗堞感至今。

芳宴此时具,

哀丝千古心。

主称寿尊客,

筵秩宴北林。

不阻蓬荜兴,

得兼梁甫吟。

暂如临邑,至〔山昔〕山湖亭,奉怀李员外,率尔成兴

野亭逼湖水,

歇马高林间。

鼍吼风奔浪,

鱼跳日映山。

暂游阻词伯,

却望临青关。

霭霭生云雾,

唯应促驾还。

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李侯有佳句,

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

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

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

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

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

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

谁欲讨□(艹专)羹?

不愿论簪笏,

悠悠沧海情。

郑驸马宅宴洞中

主家阴洞细烟雾,

留客夏簟青琅〔王干〕。

春酒杯浓琥珀薄,

冰浆碗碧玛瑙寒。

误疑茅屋过江麓,

已入风磴霾云端。

自是秦楼压郑谷,

时闻杂佩声珊珊。

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

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辨惊四筵。

今夕行

今夕何夕岁云徂,

更长烛明不可孤。

咸阳客舍一事无,

相与博塞为欢娱。

冯陵大叫呼五白,

袒跣不肯成枭卢。

英雄有时亦如此,

邂逅岂即非良图?

君莫笑,刘毅从来布衣愿,

家无儋石输百万。

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

特进群公表,

天人夙德升。

霜蹄千里骏,

风翮九霄鹏。

服礼求毫发,

推思忘寝兴。

圣情常有眷,

朝退若无凭。

仙醴来浮蚁,

奇毛或赐鹰。

清关尘不杂,

中使日相乘。

晚节嬉游简,

平居孝义称。

自多亲棣萼,

谁敢问山陵?

学业醇儒富,

词华哲匠能。

笔飞鸾耸立,

章罢凤骞腾。

精理通谈笑,

忘形向友朋。

寸长堪缱绻,

一诺岂骄矜?

巳忝归曹植,

何知对李膺。

招要恩屡至,

崇重力难胜。

披雾初欢夕,

高秋爽气澄。

尊□(上三“田”下“缶”)临极浦,

凫雁宿张灯。

花月穷游宴,

炎天避郁蒸。

砚寒金井水,

檐动玉壶冰。

瓢饮唯三径,

岩栖在百层。

谬持蠡测海,

况邑酒如渑。

鸿宝宁全秘,

丹梯庶可凌。

淮王门有客,

终不愧孙登。

赠比部萧郎中十兄

有美生人杰,

由来积德门。

汉朝丞相系,

梁日帝王孙。

蕴藉为郎久,

魁梧秉哲尊。

词华倾后辈,

风雅蔼孤骞。

宅相荣姻戚,

儿童惠讨论。

见知真自幼,

谋拙愧诸昆。

漂荡云天阔,

沈埋日月奔。

致君时已晚,

怀古意空存。

中散山阳锻,

愚公野谷村。

宁纡长者辙,

归老任乾坤。

奉寄河南韦尹丈人

有客传河尹,

逢人问孔融。

青囊仍隐逸,

章甫尚西东。

鼎石分门户,

词场继国风。

尊荣瞻地绝,

疏放忆途穷。

浊酒寻陶令,

丹砂访葛洪。

江湖漂短褐,

霜雪满飞蓬。

牢落乾坤大,

周流道术空。

谬惭知蓟子,

真怯笑扬雄。

盘错神明惧,

讴歌德义丰。

尸乡馀土室,

谁话(一作难说)祝鸡翁?

赠韦左丞丈济

左辖频虚位,

今年得旧儒。

相门韦氏在,

经术汉臣须。

时议归前烈,

天伦恨莫俱。

〔令鸟〕原荒宿草,

凤沼接亨衢。

有客虽安命,

衰落岂壮夫!

家人忧几杖,

甲子混泥途。

不谓矜馀力,

还来谒大巫。

岁寒仍顾遇,

日暮且踟蹰。

老骥思千里,

饥鹰待一呼。

君能微感激,

亦足慰榛芜。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裤不饿死,

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

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

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

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

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

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

行歌非隐沦。

骑驴三十载,

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

〔焱欠〕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

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

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

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

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

只是走逡逡。

今欲东入海,

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

回首清谓滨。

常拟报一饭,

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

万里谁能驯?

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

配极元都□(“门”内“必”),

凭高禁御长。

守祧严具礼,

掌节镇非常。

碧瓦初寒外,

金茎一气旁。

山河扶绣户,

日月近雕梁。

仙李蟠根大,

猗兰奕叶光。

世家遗旧史,

道德付今王。

画手看前辈,

吴生远擅场。

森罗移地轴,

妙绝动宫墙。

五圣联龙衮,

千官列雁行。

冕旒皆秀发,

旌旆尽飞扬。

翠柏深留景,

红梨迥得霜。

风筝吹玉柱,

露井冻银床。

身退卑周室,

经传拱汉皇。

谷神如不死,

养拙更何乡?

高都护骢行

安西都护胡青骢,

声价〔焱欠〕然来向东。

此马临阵久无敌,

与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养随所致,

飘飘远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枥恩,

猛气犹思战场利。

腕促蹄高如踣铁,

交河几蹴会冰裂。

五花散作云满身,

万里方看汗流血。

长安壮儿不敢骑,

走过掣电倾城知。

青丝络头为君老,

何由却出横门道?

赠翰林张四学士

翰林逼华盖,

鲸力破沧溟。

天上张公子,

宫中汉客星。

赋诗拾翠殿,

佐酒望云亭。

紫诰仍兼绾,

黄麻似六经。

内颁(一作分)金带赤,

恩与荔枝青。

无复随高凤,

空余泣聚萤。

此生任春草,

垂老独漂萍。

倘忆山阳会,

悲歌在一听。

赠陈二补阙

世儒多汨没,

夫子独声名。

献纳开东观,

君王问长卿。

皂雕寒始急,

天马老能行。

自到青冥里,

休看白发生。

冬日有怀李白

寂寞书斋里,

终朝独尔思。

更寻嘉树传,

不忘角弓诗。

短褐风霜入,

还丹日月迟。

未因乘兴去,

空有鹿门期。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清新庚开府,

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

重与细论文?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巢父掉头不肯住,

东将入海随烟雾。

诗卷长流天地间,

钓竿欲拂珊瑚树。

深山大泽龙蛇远,

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一作玉女)回云车,

指点虚无引归(一作是征)路。

自是君身有仙骨,

世人那得知其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

富贵何如草头露?

蔡侯静者意有馀,

清夜置酒临前除。

罢琴惆怅月照席,

几岁寄我空中书?

南寻禹穴见李白,

道甫问讯今何如?

兵车行

车辚辚,

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廷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高标跨苍穹,

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

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

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

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

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

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

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

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

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

日晏昆仑邱。

黄鹄去不息,

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

各有稻粱谋。

投简成华两县诸子

赤县官曹拥才杰,

软裘快马当冰雪。

长安苦寒谁独悲?

杜陵野老骨欲折。

南山豆苗早荒秽,

青门瓜地新冻裂。

乡里儿童项领成,

朝廷故旧礼数绝。

自然弃掷与时异,

况乃疏顽临事拙。

饥卧动即向一旬。

敝衣何啻联百结。

君不见空墙日色晚,

此老无声泪垂血!

病后遇过王倚饮赠歌

麟角凤觜世莫识,

煎胶续弦奇自见。

尚看王生抱此怀,

在于甫也何由羡?

且过王生慰畴昔,

素知贱子甘贫贱。

酷见冻馁不足耻,

多病沈年苦无健。

王生怪我颜色恶,

答云伏忱艰难遍:

疟疠三秋孰可忍?

寒热百日相交战。

头白眼暗坐有胝,

肉黄皮皱命如线。

惟生哀我未平复,

为我力致美淆膳。

遣人向市赊香粳,

唤妇出房亲自馔。

长安冬□(艹俎)酸且绿,

金城土酥静如练。

兼求畜豪且割鲜,

密沽斗酒谐终宴。

故人情义晚谁似?

令我手脚轻欲旋。

老马为驹信不虚,

当时得意况深眷。

但使残年饱吃饭,

只愿无事常相见!

示从孙济

平明跨驴出,

未知适谁门。

权门多〔口尊〕沓,

且复寻诸孙。

诸孙贫无事,

客舍如荒村。

堂前自生竹,

堂后自生萱。

萱草秋已死,

竹枝霜不蕃。

淘米少汲水,

汲多井水浑。

刈葵莫放手,

放手伤葵根。

阿翁懒惰久,

觉儿行步奔。

所来为宗族,

亦不为盘飧。

小人利口实,

薄俗难具论。

勿受外嫌猜,

同姓古所敦。

杜位宅守岁

守岁阿戎家,

椒盘已颂花。

盍簪喧枥马,

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

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

烂醉是生涯。

元都坛歌寄元逸人

故人昔隐东蒙峰,

已佩含景苍精龙。

故人今居子午谷,

独在阴崖结茅屋。

屋前太古元都坛,

青石漠漠常风寒。

子归夜啼山竹裂,

王母昼下云旗翻。

知君此计诚长往,

芝草琅〔王干〕日应长。

铁锁高垂不可攀,

致身福地何萧爽。

  《登高》一诗,向来传为名作。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①,胡应麟更把它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②,都很是精当。然而,前人对它的评价多是从形式上着眼的,什么前六句“飞扬震动”,而后二句“软冷收之”③,什么“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④等等。就该诗的思想内容来说,似乎现在的人分析得较多。

  有人说,这首诗“既是他(杜甫)个人漂泊生涯的记录,也是那个动乱时代的真实写照”。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穷愁无奈中依然关怀国事的心情”。⑥

  有人说,纵观全诗,“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⑦

  归纳起来,一般的分析文章都认为“忧国伤时”是该诗的最重要内容。我以为不然。这首诗是杜甫于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没来夔州之前,他是寓居在四川的梓州。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已定,便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如愿。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掉了生活等诸方面的倚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而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因此,杜甫此诗是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另外,就杜甫整个诗作的主题内容来看,自他入蜀后,他的诗即入于“老境”,“思想性方面已不如前期光彩。”⑧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分析《登高》一诗时,不能机械的把该诗同他入蜀以前所作的大量诗篇生硬的联系在一起。

  下面我们简单的分析一下该诗的具体内容。

  前四句写登高所见之景。急剧的风高渺的天,山中的猿猴在天和地之间凄厉的鸣叫;清冷的江中小洲,白茫茫的沙岸,半空中的小鸟便也在天和地之间来回的盘绕。显然,“猿啸哀”就是当时作者的一种心情的表露。有渔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⑨“猿啸哀”本身就够凄清的了,而作者当时已处在欲哭无泪、欲喊无声的境地。衣食无靠,疾病缠身,连像猿猴那样发出几声凄清的叫声都十分困难。“鸟飞回”三字当然也明显的染上了作者主观的色彩。因“风急”,因“天高”,鸟儿痛苦的在江面上挣扎,这景象多像作者痛苦的一生埃作者一生奔波飘零,得到的却是一次比一次更为沉重的打击。故而此时他连像鸟儿那样不停的挣扎的力气也几乎消失殆尽了。仅此二句,诗人的一种苦痛和无奈便溢于言表。接着,诗人的目光渐渐集中,转向山中的落叶和江上的波涛。落叶是“无边”的,因为“风急天高”,所以落叶纷纷飘坠,仿佛不知从何而落,也不知坠向何方;波涛是“不颈的,同样因为“风急天高”,波涛一浪压着一浪,似乎不知从哪里涌来,又不知滚向哪里。此二句境界阔大,确给人一种“飞扬震动”之感。这既是当时夔州之地秋天的典型特征,同时也把诗人自己完完全全的融进了“萧萧”落叶和“滚滚”江涛中,“无边”的落叶已淹没了诗人,“不颈的江涛也淹没了诗人。面对着如此博大、如此无穷尽的大自然,人类是多么微不足道。联系首联二句,一种浓重的悲哀又渗入字里行间。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时的感慨。颈联二句,高度而形象的概括了诗人一生的遭遇。作者从空间、时间落笔,写出了羁旅和孤独感,又加上悲秋苦病,人在暮年,一种深深的凄凉油然而生。读罢此联,我们不难看到一个“形容枯槁、颜色憔瘁的老人独立在高台上的急风之中,白发蓬松,老泪纵横”。①0这就是杜甫,确切说,这就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①1时的杜甫。从这个形象中,我们很难看出“忧国伤时”的慷慨情怀,而只能看到诗人的孤独、无聊甚至消沉。而末二句诗便把这种“消沉”推到了极点。由于孤独和无聊,尽管诗人生活极度困难,他还是不停的饮酒。因为酒能浇愁,酒能使人麻木,酒能使人暂时忘掉一切。所以“艰难”和“苦恨”似乎让“浊酒”慢慢的泡软了;剩下的,是越来越多的白发和一个个越发难捱的日子。这里,“新停”二字应作“方饮罢”之意而不作“刚刚戒了”之说。因为杜甫同时期所写的《九日五首》的第一首诗里便有“重阳独酌杯中酒”之句。①2尽管杜甫当时患了很重的肺病,但他依然不停的喝着浊酒,一种消沉和颓丧的情绪便跃然纸上了。

  综上所述,《登高》一诗的主题不是“忧国伤时”。它所透露给读者的主要是“消沉和无奈”,尽管诗中或多或少的带有诗人这样或那样的忧愁,也尽管诗中或多或少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诚然,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一生也确确实实是“忧国忧民”的一生,但绝对地说他“尽管吃尽苦头也从不悲观消极”①3似乎很值得商榷。因为在所留给后人的一千四百多首诗歌里,“其中有一些诗表现了偶然出现的消极、逃避现实或及时行乐的思想”。①4《登高》一诗即为“偶然出现的消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白居易之所以每被后人所诟,正是由于他的晚年走入消极和沉沦。南宋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可谓叱咤风云,而晚年却也不情愿而又无可奈何的发出了“个里(指秦楼楚馆)温柔,容我老其间”的慨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白居易是这样,辛弃疾是这样,杜甫也应该是这样。谁也不可能超立于当时的社会,总要受到时代和阶级的限制。杜甫不是也“不可能否定皇帝的地位?”吗?①5“偶然出现的消极”不但不会抹去杜甫“忧国忧民”的光辉,反而使得这位伟大的诗人更真实,更可信,更让后人敬仰。

  〔注〕①③⑤⑨①1《古诗和古诗教学》,安徽教育出版社②《唐宋诗词论稿》,辽宁人民出版社④⑧①0《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山西人民出版社⑥安徽省小学教师进修中师教材《文选与习作》第四册辅导资料⑦《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①2《杜甫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①3《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①4《唐代三大诗人诗逊,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①5《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与有荣焉是什么意思?

“与有荣焉”是宋代以来的常语,并非成语,是“同有荣誉”或“同有荣耀”的意思。

“荣誉”由“荣耀”直接引申而来。

“与”作“同”的意思。如《诗经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焉”是个合音词,由快读“于此”而来。只是现代汉语中不这么说了,故只需理解,不需译出。

为了方便理解,下面的拓展阅读中有“与”的全部字义(简释)。

例:神六成功返回,让全球华人与有荣焉,非常兴奋,

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七

作者:赵尔巽等

论曰:中东之战,陆军皆遁,宝贵独死平壤;海军皆降,世昌独死东沟。中

外传其壮节,并称“双忠”。及日兵入奉,永山独死凤城,敌遂长驱进矣。旅、

大既失,威海势孤,步蟾、宗骞皆先后誓死。士气如此,岂遂不可一战?此主兵

者之责。五人虽败,犹有荣焉!

杜甫是出生日期

关于杜甫的生卒年,在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和新、旧《唐书》本传等早期文献中,不但语焉不详,而且颇有龃龉。经过历代学者仔细甄别,总算把生年确定为公元712年。至于具体日期,从宋人吕大防、鲁訔、黄鹤,到清人钱谦益、仇兆鳌、杨伦,乃至近人闻一多、朱偰、冯至等,诸家所撰年谱、传记都因史料无征而付之阙如。直到195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纂的《杜甫年谱》,在“公元七一二年”条中才正式宣布:“正月一日,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东二里之瑶湾。据《京兆杜氏工部家诗年谱》:‘公生于是年正月。’天宝十载《杜位宅守岁》诗云:‘四十明朝过。’又大历三年正月《元日示宗武》诗云:‘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据此可定其生日是在元日。”这一年恰逢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如果杜甫真是在正月初一降生,那么宋人王禹偁所说的“子美集开新世界”(《日长简仲威》),无疑又将平添几分特殊的意味。

在这本年谱前有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刘孟伉所撰《简介》,称“此编于杜甫生平及杜诗各篇写作之时地,无不详加考订,期于至当,按年系谱,一目了然”,对自家人态度之谨严及考证之翔实都相当自信。《凡例》中也强调“编者写此初稿时,语语求其有根据,处处求其合史实,无可考者从阙,不可决者从疑”;特别批评前人“于杜甫之生日,皆付阙如”,而“兹编则于生日问题,依新提出之证据,已可能得一解决”。足见发现杜甫的生日,正是编纂者矜为创获的重要成果。在1961年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上,决定将杜甫列为第二年——也就是他诞辰一千二百五十周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编纂者虽不能预知此事,但能考证出确切的出生日期,实可谓躬逢其盛,与有荣焉。

不过年谱的主要证据就来自杜诗,为何千百年来无人据此推阐,难免令人疑窦顿生。客居美国的洪业率先提出质问,他在1962年的《南洋商报》元旦特刊上发表《我怎样写杜甫》,介绍自己撰写《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哈佛大学出版社1952年版)的体会。在该书第一章中,他曾明确表示:“我们没法知道杜甫出生的月份、日期,甚至是季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曾祥波中译本)对新的发现当然会格外关注。可他并不赞同此说,认为《京兆杜氏工部家诗年谱》之类“稍加考证,便露出作伪的痕迹来”,而“正月初一日的拜寿,是‘天增岁月人增寿’的寿;不是母难、生日的寿”(此文已收入中译本附录),所以并不能采信。紧随其后,同年4月11日,《北京晚报》上刊登了萧涤非的《杜甫的生日是正月初一吗?》(后收入齐鲁书社1980年版《杜甫研究》修订本),和洪业的意见不谋而合,认为“证据还嫌薄弱,不能成为定论”。针对那两首杜诗,他又做了更细致的分析:“按照我国传统习惯,任何人只要一进入大年初一,就都等于大了一岁,所以凡是一入新年便算四十一岁的人,当除夕时他都有资格说‘四十明朝过’,不一定非正月初一的生日不可”;“在唐代,大年初一,大户人家照例要喝点酒。……称觞献寿,更是常规,丝毫也不能证明这一天就是杜甫的诞辰。……即使是平常宴饮,宾主之间也不免有祝寿的客套,何况是正月初一,而且又是儿曹,‘献寿’就更不足为奇了”。简而言之,进入新年例添一岁,元日饮酒祝寿祈福,原本都是古人习俗,而年谱却牵强附会,造成过度诠释。

时隔多年,移居台湾的郑骞在1973年又写了一篇《杜甫的生日》(收入大安出版社1992年版《龙渊述学》),逐条批驳年谱所举证据:首先针对《京兆杜氏工部家诗年谱》,认为“书名似通非通,大概是取杜诗‘诗是吾家事’之意。此书从来没听说过,仅见《杜甫年谱》征引,确实是来历不明,面生可疑”;其次指出“四十明朝过”一句“乃是因为过年,与

  一、杜甫一生作诗近1500首,并有《杜工部集》传世。代表作如下:《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谴怀》《昔游》《卜居》《堂成》《蜀相》《为农》《有客》《狂夫》《舍》《江村》《野老》《遣兴》《南邻》《恨别》《客至》《江亭》《可惜》《独酌》《寒食》《石镜》《琴台》《病柏》《枯棕》《不见》《大雨》《四松》《归雁》《去蜀》《除草》《丈人山》《成都府》《石笋行》《赠花卿》《少年行》《大麦行》《题桃树》《漫城二诗》《春夜喜雨》《草堂即事》《绝句二首》《绝句四首》《戏作花卿歌》《望岳》《酬高使君相赠》《春日江村五首》《春水生二绝》《绝句六首》《春望》《旅夜书怀》《水槛遣心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兖州城楼》《登楼》《月夜》。

  二、扩展知识:

  1、人物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依艺由湖北襄阳赴任巩县县令,举家迁入巩县。历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再到杜甫,杜家在巩县已是四代85年。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艺术影响: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甫的诗 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3、作品思想: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〇。杜甫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关于杜甫的生卒年,在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和新、旧《唐书》本传等早期文献中,不但语焉不详,而且颇有龃龉。经过历代学者仔细甄别,总算把生年确定为公元712年。至于具体日期,从宋人吕大防、鲁訔、黄鹤,到清人钱谦益、仇兆鳌、杨伦,乃至近人闻一多、朱偰、冯至等,诸家所撰年谱、传记都因史料无征而付之阙如。直到195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纂的《杜甫年谱》,在“公元七一二年”条中才正式宣布:“正月一日,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东二里之瑶湾。据《京兆杜氏工部家诗年谱》:‘公生于是年正月。’天宝十载《杜位宅守岁》诗云:‘四十明朝过。’又大历三年正月《元日示宗武》诗云:‘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据此可定其生日是在元日。”这一年恰逢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如果杜甫真是在正月初一降生,那么宋人王禹偁所说的“子美集开新世界”(《日长简仲威》),无疑又将平添几分特殊的意味。

在这本年谱前有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刘孟伉所撰《简介》,称“此编于杜甫生平及杜诗各篇写作之时地,无不详加考订,期于至当,按年系谱,一目了然”,对自家人态度之谨严及考证之翔实都相当自信。《凡例》中也强调“编者写此初稿时,语语求其有根据,处处求其合史实,无可考者从阙,不可决者从疑”;特别批评前人“于杜甫之生日,皆付阙如”,而“兹编则于生日问题,依新提出之证据,已可能得一解决”。足见发现杜甫的生日,正是编纂者矜为创获的重要成果。在1961年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上,决定将杜甫列为第二年——也就是他诞辰一千二百五十周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编纂者虽不能预知此事,但能考证出确切的出生日期,实可谓躬逢其盛,与有荣焉。

不过年谱的主要证据就来自杜诗,为何千百年来无人据此推阐,难免令人疑窦顿生。客居美国的洪业率先提出质问,他在1962年的《南洋商报》元旦特刊上发表《我怎样写杜甫》,介绍自己撰写《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哈佛大学出版社1952年版)的体会。在该书第一章中,他曾明确表示:“我们没法知道杜甫出生的月份、日期,甚至是季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曾祥波中译本)对新的发现当然会格外关注。可他并不赞同此说,认为《京兆杜氏工部家诗年谱》之类“稍加考证,便露出作伪的痕迹来”,而“正月初一日的拜寿,是‘天增岁月人增寿’的寿;不是母难、生日的寿”(此文已收入中译本附录),所以并不能采信。紧随其后,同年4月11日,《北京晚报》上刊登了萧涤非的《杜甫的生日是正月初一吗?》(后收入齐鲁书社1980年版《杜甫研究》修订本),和洪业的意见不谋而合,认为“证据还嫌薄弱,不能成为定论”。针对那两首杜诗,他又做了更细致的分析:“按照我国传统习惯,任何人只要一进入大年初一,就都等于大了一岁,所以凡是一入新年便算四十一岁的人,当除夕时他都有资格说‘四十明朝过’,不一定非正月初一的生日不可”;“在唐代,大年初一,大户人家照例要喝点酒。……称觞献寿,更是常规,丝毫也不能证明这一天就是杜甫的诞辰。……即使是平常宴饮,宾主之间也不免有祝寿的客套,何况是正月初一,而且又是儿曹,‘献寿’就更不足为奇了”。简而言之,进入新年例添一岁,元日饮酒祝寿祈福,原本都是古人习俗,而年谱却牵强附会,造成过度诠释。

时隔多年,移居台湾的郑骞在1973年又写了一篇《杜甫的生日》(收入大安出版社1992年版《龙渊述学》),逐条批驳年谱所举证据:首先针对《京兆杜氏工部家诗年谱》,认为“书名似通非通,大概是取杜诗‘诗是吾家事’之意。此书从来没听说过,仅见《杜甫年谱》征引,确实是来历不明,面生可疑”;其次指出“四十明朝过”一句“乃是因为过年,与生日无关。《杜甫年谱》的作者,以近代传来的西洋习俗来解决中国古代的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接着分析“献寿更称觞”一句“是祝人长寿之意,并不是近代所谓拜寿、作生日”,且细读该诗全篇,“一点生日的意味都没有”;最后又考察了杜甫另一篇在元日创作的《元日寄韦氏妹》,强调其内容“也是丝毫没有提到生日的欣愉或感慨”,“可成为有力的反证”。较诸前人,其论述更为缜密周详。

经过洪、萧、郑三位先后考辨,《杜甫年谱》所倡新说显然扞格难通。可事情的发展并未如人所料,仍有人对此坚信不疑。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71年出版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其中有《李白杜甫年表》,在“玄宗先天元年(712)”一栏就赫然写着:“杜甫以正月元旦生于河南巩县瑶湾。”虽然没有提到所依据的文献,但应该参考过那本年谱。洪、郑两位的批评意见,郭沫若或是未能见,或是未及见。未及见者可置勿论,未能见者也不必苛责。正如在他之后的郑骞,除了洪业以外,同样“未闻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并不知悉萧涤非的看法。在交流不畅的年代,完全可以体谅。然而萧氏文章近在咫尺,郭沫若竟然也未曾留意,则让人殊感意外。这大概与《李白与杜甫》的撰述宗旨不无关联,他为了逢迎上意而对杜甫极尽嘲讽贬损之能事,对萧氏这样的杜甫专家,想必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屑一顾,自合情理。此外,萧氏的商榷未能引发相应关注还与当时的整体氛围有关,学术界正忙着举行一系列杜甫诞辰纪念活动,突然对其出生日期提出异议,明显不合时宜。为配合相关活动的开展,人民文学出版社从1962年起编辑出版过三辑《杜甫研究论文集》,第三辑的内容正是1962年1月至9月间发表的三十六篇论文,其中就有萧涤非的三篇,足证他在此领域中的影响。可书中并未选录在此期间撰写的《杜甫的生日是正月初一吗?》,甚至在书后所附同期报刊论文索引中也未见其踪影。是否为了维持和谐欢庆的局面而特意遮蔽掩盖呢?个中原委颇耐人寻味。

以郭沫若在当时学术界的地位,他主张的意见毫无疑问更能得到普遍的认同。萧涤非所在的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后来曾集体编注过一本《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萧氏不仅参加撰写初稿,还审阅过部分二稿,只是未能参与最后定稿。而该书附录的《杜甫年表》居然也说杜甫生于“正月一日”,根本没把他的意见当回事。这本《杜甫年谱》在1981年一字未改地重版印行,又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尽管有个别学者如陈贻焮认为“不得遽定杜的生日在元旦,甚至在正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杜甫评传》第一章),但受此误导的仍不乏其人。周采泉的《杜集书录》甚至将其与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相提并论:“所有杜甫年谱除闻谱外,以此谱最为有据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虽未直接言及生日问题,但对此当持肯定意见。早年在西南联大受教于萧涤非的王士菁,后撰有《杜甫年谱简编》,相继收入其编著的《杜诗便览》(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和《杜甫词典》(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虽未确指老杜生于元日,可还认为当在正月,依违两可,也没有尽奉师说。而近年来某些论著、选本依然言之凿凿地将正月初一视为杜甫生日,不明究竟的媒体则津津乐道,推波助澜。其实都只是辗转稗贩,以讹传讹。说到底,不知道杜甫的生日又能怎样?这丝毫无损于诗人彰显的博大胸襟与深沉气象,也根本不能阻碍我们继续研读那些生气淋漓、激荡人心的诗篇。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