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楼兰的知识
楼兰,西域古称。楼兰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小国,其首都是楼兰市(遗址在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海岸)。它连接着西南的且末、精觉、祖密、玉田,北有车市,西北有焉耆,东有白龙堆,敦煌是丝绸之路的要冲。中国人属于印欧语系。武帝初所有出使西域的使节都要经过楼兰。楼兰多次充当匈奴的耳目,袭抢西汉使者。丰三年(公元前108年),韩出兵讨楼兰,擒其王。楼兰被汉所降,又被匈奴所袭,于是派仆从向双方臣服。后匈奴世子立为楼兰王,于是亲匈奴。王、屠坚向汉朝投降,并向汉朝报告了这一情况。皇帝赵元丰第四年汉武帝在位(公元前77年),派傅介子到楼兰,刺杀,立魏图姬为王,改国号鄯善,建都于虎尼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后来汉政府经常派官员在楼兰城旧址屯田,从玉门关到楼兰,沿途设置烽火台亭垒。魏晋梁倩时期,楼兰城成为历史悠久的西域所在地。大约1600年前,楼兰消失了,只剩下古城的废墟。古楼位于东经892222,北纬402955。它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部边境,罗布泊西北角,距孔雀河南岸7公里。楼兰古史尚不清楚。楼兰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史记》年。755-79000记载公元前3世纪左右,楼兰人立国,楼兰由越人统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败越国,楼兰归匈奴管辖。
楼兰,西域古称。楼兰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小国,其首都是楼兰市(遗址在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海岸)。它连接着西南的且末、精觉、祖密、玉田,北有车市,西北有焉耆,东有白龙堆,敦煌是丝绸之路的要冲。中国人属于印欧语系。武帝初所有出使西域的使节都要经过楼兰。楼兰多次充当匈奴的耳目,袭抢西汉使者。丰三年(公元前108年),韩出兵讨楼兰,擒其王。楼兰既被匈奴攻击,又被汉人攻击,于是派仆从去两面受敌。后匈奴世子立为楼兰王,于是亲匈奴。王、屠坚向汉朝投降,并向汉朝报告了这一情况。皇帝赵元丰第四年汉武帝在位(公元前77年),派傅介子到楼兰,刺杀,立魏图姬为王,改国号鄯善,建都于虎尼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后来汉政府经常派官员在楼兰城旧址屯田,从玉门关到楼兰,沿途设置烽火台亭垒。魏晋梁倩时期,楼兰城成为历史悠久的西域所在地。大约1600年前,楼兰消失了,只剩下古城的废墟。古楼位于东经892222,北纬402955。它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部边境,罗布泊西北角,距孔雀河南岸7公里。楼兰古史尚不清楚。楼兰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史记匈奴列传》年。755-79000记载公元前3世纪左右,楼兰人立国,楼兰由越人统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败越国,楼兰归匈奴管辖。现状楼兰古城现占地12万平方米,近正方形,边长约330米。整个场地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丫蛋地貌群中。古楼城址西北距库尔勒350公里,西南距若羌县330公里。楼兰古城的发现楼兰王国最早的发现者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鹤顶探险队沿着孔雀河干涸的左河床到达罗布荒地。在穿越一片沙漠时,人们发现他们的铲子昨晚在营地里意外丢失了。贺定只好让助手回去找。助手很快收回了铲子,甚至捡起了几块木雕碎片。何丁看到残片非常兴奋,决定挖掘废墟。1901年3月,斯文赫定开始发掘,发现了一座佛塔、三个大厅、带有希腊艺术和文化的木制建筑构件、五枚泰铢钞票、一封古卢语信件和许多其他文物。后来,他们在这片废墟的东南部发现了许多烽火台,一直延伸到罗布泊西岸一座被风沙掩埋的古城。这是楼兰古城。古城平面近正方形,边长约330米,几乎全部被流沙掩埋。城墙由泥土和红柳条交替夯筑而成。有一条古运河从西北向东南斜穿过这座城市。运河东北有一座八角形圆顶土坯佛塔。在塔南的土台上,有一组高大的木质建筑遗址,以及汉文和鲁文文献、竹简、五铢钱、丝毛织品、日用品等。已经出土。在西南运河的中段,有三座规模较大的木质土坯房。房屋内及周围出土了大量汉文文献、木简和早期粟特语、葫芦文献,估计是衙门遗迹。西边一组院落可能是官邸,南边分布着小房子。市内出土的各种文书、简牍,称为罗布泊文书。在20世纪初的考察中,大量楼兰文物被外国代表团带走。楼兰文化楼兰文化堪称世界上最人文的景观。据考古学家介绍,塔里木河流域的人类活动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我
轮台古城、且末遗址、古墓、古烽火台、木乃伊、古岩画等。都是世界级的旅游景点。楼兰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神秘的名字。它过去的辉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人中国人对楼兰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充分表明,楼兰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人类。楼兰是祖先留给霸州不可估量的历史遗产,也是霸州人的骄傲。同时也意味着对楼兰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霸州人更应该有责任用各种方式展示楼兰和古西域文化。21世纪即将到来,时代为巴州人民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遇,即以经济高速发展为契机,以经济实力全面增长为前提,有计划地开发楼兰和古城文化遗产。使它们为现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事实上,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楼兰文化新的生命。根据楼兰国(《史记》和《史记匈奴列传》)的历史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一个著名的有墙的国家在西部地区。东至敦煌,西北至焉耆、尉犁,西南至若羌、且末。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从楼兰分叉。中国,魏晋和前凉时期,西域研究所历史悠久。位于新疆罗布泊西北部。它是根据遗址中出土的汉文文献命名的,其中称该城为库洛莱娜与楼兰和HuluLaina。20世纪初,英国人斯坦等人多次来到这里。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进行了调查和发掘。楼兰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毗邻敦煌,与公元前后的汉朝关系密切。古代楼兰记载基于《史记大宛列传》、法显、玄奘的记载。055-79000记录:鄯善王国,本名楼兰,王治之安泥城,去阳关一千六百里而昌长达6100英里。5570户,441万户。佛法说,这片土地崎岖而贫瘠。俗服与汉同,毯棕不同。它的国王为法律服务。懂小乘的僧人有4000多人。在他的旅行结束时,玄奘三藏做了一个极其简单的叙述:从此,他跋涉千里,来到了那波波故国,即楼兰地。汉朝的楼兰国,时而成为匈奴的耳目,时而依附于汉朝,玩弄两面派政策,介于汉朝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巧妙地维持着自己的政治生命。因为楼兰地处汉与西域各国之间的交通枢纽,汉能不能越过这个区域去打匈奴,而匈奴可以不使用楼兰就威胁不到汉朝的力量。汉、匈奴都极力对楼兰实行绥靖政策。汉武帝派博王侯张骞出使大月氏,未能订立攻守同盟。此后,他又派兵讨伐遥远的大宛国,并多次向西域各国派遣使者。这些使者经过楼兰时,楼兰因负担过重,将使者杀死。汉武帝终于出兵讨伐楼兰。结果楼兰王子被送到汉朝当人质作为投降的证据。楼兰还派太子出使匈奴,说自己在匈奴和汉人之间严守中立。此后,汉远征军攻打匈奴某诸侯国时,楼兰王与匈奴结缘,在匈奴家中驻扎伏兵,触怒汉室朝廷。汉武帝再次出兵讨伐楼兰,逼得都城屹立泥城。楼兰王吓坏了,马上打开城门道歉。汉武帝让他监视匈奴的动静。公元前92年楼兰王死了,汉朝被掳为人质的太子回去继位。王子很伤心,不愿意轻易回国,他的弟弟继承了王位。新国王没有t死了很长一段时间,匈奴人借此机会与前国王的长子继承王位,他在他的o
楼兰边境靠近玉门关,汉族使臣经常通过玉门关前往西域各国。他们必须经过楼兰一个叫白龙堆的沙漠。沙漠里经常有风,风把流沙抛向空中,使人迷失方向。汉朝不断命令楼兰王国提供向导和饮用水。由于汉使多次辱骂向导,楼兰拒不服从他们的命令,两人关系恶化。汉武帝终于派刺客刺杀新王。嫁给一个在汉室做人质的王子,送一个玛姬回楼兰继承皇位。但是国王害怕被暗杀。汉武帝以护王为名,出兵屯兰,从而获得了讨伐匈奴和西域诸国的主动权。以上是汉武帝与楼兰的关系。此后,汉朝衰弱,楼兰再次背叛。楼兰之谜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路过此地。他在《汉书西域传》里说这个地方是到处都是鸟兽,到处都是,只有死人的骨头被用作鉴定耳朵。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楼兰,曾经辉煌了近500年,逐渐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公元4世纪后,楼兰突然消失了。据《汉书西域传》年记载,东汉以后,楼兰因塔里木河中游河道改道,严重缺水。来自敦煌的索勒率领1000名士兵来到楼兰,还从鄯善、焉耆、龟兹等地调用3000名士兵,日夜从河边引水到楼兰,缓解楼兰的缺水问题。然而,在那之后,尽管楼兰为了疏通河道,楼兰古城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和尝试,最终因断水而被废弃。据说楼兰的死亡是由人类造成的这违反了自然法则。楼兰人盲目砍伐、砍伐树木,导致水土流失、风沙侵袭、河流改道、气候异常、瘟疫流行、水量减少、盐碱堆积,最后王国必然灭亡。反正有一点是肯定的,楼兰人最后受到的打击是瘟疫。这是一种可怕的急性传染病,叫做热巢病在传说中。一种疾病导致一个村庄,一个家庭死亡。面对大灾难,楼兰人选择逃往——,就像之前的迁徙一样,是被迫的。楼国崩,人盲目上塔里木河。哪里有树和水,他们就去哪里。能住的地方,他们就去了,能住的只是少数。懒人欲哭无泪。当他们上路的时候,他们赶上了前所未有的沙尘暴,他们被埋在了坟墓里。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声音如厉鬼。理想的城市崩溃了,散落在阴霾中至此,辉煌的楼兰古城从历史中无声无息地永远消失了。虽然逃难的楼兰人一代又一代梦想着复兴楼兰,但梦想只能是梦想。此外,最终,即使是梦想家也能不要等待和消失。楼兰还是沙尘暴的地盘,死亡的王国。TTGTTG楼兰:汉代西域俗称鄯善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300年,想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是一个什么时间跨度?3800年,夏朝在位。文章中的楼兰姑娘,就生活在那个时代。不管当时是怎样的生活状态,楼兰姑娘的美穿越了时空,留给了生活在3800年后的我们。没去过古墓沟的人不容易找到。事实上,这是一个发展中的丫蛋地貌,相似的沟壑一个接一个,看似均匀而又分离。我们费了好大的周折才在这个沟壑群中找到古墓沟。古墓离孔雀河只有几里地,墓地选在平台上,也有防洪的危险。看来当时的人很喜欢风水。第一眼看到墓地,就给你一种震撼感。巨大的墓地上,仿佛落下了无数颗光芒四射的太阳,每一颗太阳都是一座坟墓。我可以不禁想起这一幕:孙一枪击案发生后的第二天拍摄的九个太阳是落在这里的吗?每个c
我数了数,胡杨木圈的每个墓地都有七层,七这个数字在当时一定有某种意义。也许它它和七层宝塔一样吗?在墓地的外围,有一些浅埋的小墓。正是这些小小的墓地,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当第一具木乃伊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大家都冲上前去拍照,留下了永久的纪念。但我陷入了沉思。我看过楼兰的斯文赫定拍的照片那一年的女尸,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没想到,我会亲眼目睹楼兰的真实形象亲眼所见的女尸,给我很强烈的感觉。楼兰姑娘真漂亮。他们的脸很小,下巴尖尖的,眼睛大大的,似乎能让我们感受到那双明亮的眼睛里的清澈和欣慰。长长的睫毛,数不清。高鼻梁有效的提升了整张脸的美感。浓密的黄褐色自然卷曲长发,很拉风地宽松披肩,头顶卷着一顶尖尖的毡帽。黑色毡帽的边缘用耀眼的红色羊毛装饰,颜色和谐美观,帽顶周围还有几根色彩鲜艳的羽毛。脖子上覆盖着一层毛绒绒的皮毛,既保暖又好看。赤裸的身体紧紧地裹在羊毛毯子里。露在外面的脚穿着一双补了好几遍的短腰皮靴。整体形象是一个迷人漂亮的女孩。后来据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炳华研究员告诉我,他们以墓谷墓地出土的木材、呢子、羊皮为材料,先后请国内多家权威研究机构做了共10组碳14测量。除了两组相差较大,其余都在3800左右。基本上可以认为古竹沟墓的埋葬日期在3800年前左右。曾经有一个关于两组不同测量值的故事。那一年,新疆考古研究所派人去了楼兰的女尸运往上海展览,而迫不及待的记者们赶到机场迎接她。考古所负责护送的同志不小心说出了误测的女尸年龄。第二天,上海《汉书西域传》首先发表了一篇报道,称楼兰年代女尸6000年。这具6000岁的尸体远远超过了埃及法老5000岁木乃伊的记录,轰动世界。好在大量测试结果出来后,这个错误被纠正了。娄女尸虽然只有3800岁,但保存在自然状态下,保存完好,足以创下世界纪录。在出土的女尸上,我们在她纤细的金发中发现了枯萎的臭虫和死去的虱子。虱子和臭虫是热致寄生性昆虫,但它们没有是因为人类的死亡和冷却而离开,还是因为他们与美丽的楼兰姑娘有着深厚的爱情?这可能是一个值得昆虫学家进一步研究的新课题。美丽的楼兰姑娘的生活其实很艰难。从她几乎不包裹身体的粗糙皮毛和她穿的皮鞋可以看出,当时的物质并不十分丰富。从出土的木乃伊或人骨标本来看,当时的人年纪很小就去世了,艰苦的生活环境导致他们过早耗尽精力,走向生命的尽头。楼兰姑娘是哪里来的?看到古墓沟里的女尸后,我强烈的感觉到她们和今天很像高鼻子、黄褐色卷发和尖顶毡帽是塔吉克人的特征。考古学家告诉我,我的感觉是正确的,他们确实与塔吉克民族有某种亲缘关系。在古罗博人的墓葬中,包裹尸体的毯子上有一个小袋子,袋子里有一些切碎的细亚麻枝。根据瑞典学者贝格曼的研究,这种埋葬习俗类似于巴哈教我是印度人。在宗教仪式中,巴伊亚人用一种植物产生所谓的horma或soma,让灵魂安全升天。古代人在罗布中使用的亚麻碎枝大概也起到了这个作用。巴希人是古依兰人的一个分支,新疆的塔吉克人也是古依兰人的一个分支。这种习俗的一致也可能是他们种族起源的反映。当然,这由于文化观念的交流,邻近地区也有可能表现出相同的风俗。
新疆考古学家还对楼兰郊区墓葬中出土的6个头骨进行了民族志测量,其中5个属于欧洲人种,1个属于蒙古人种。5个欧洲人种的4个头骨形态相似,接近地中海东支的印度-阿富汗型,另一个介于地中海型和帕米尔-费尔干纳型之间,但在很多特征上可能仍是地中海人种的变异。属于蒙古人种的头骨,略接近南西伯利亚的类型。因此,可以推测,古洛布人的民族构成以欧洲人种地中海东支为主。这一特征与帕米尔塞克居民相似,表明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种族系统关系。个别蒙古人头骨的存在,说明古洛布人的人类学成分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欧洲人种。罗布泊凹陷与塔里木盆地在地质时期曾是古地中海的组成部分,但在切断了与地中海的天然联系后,在历史时期的人类学上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这个事实说明环境和社会是遗传的。有专家指出,孔雀河和车尔臣河与塔里木河汇合,经库鲁克河进入罗布泊。罗布泊是古楼兰的生命之源。罗布泊的迁徙干涸了楼兰美国的水源和植物死亡,导致恶劣的气候。楼兰人只能留在这里等死,只好弃城而去,楼兰古城消失在历史中。许多学者也认为,古代楼兰的衰亡与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中国古籍记载古楼兰最后一次存在是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北方的很多民族都成了诸侯,互相争斗。楼兰是军事重地,兵家必争之地。频繁的战争和掠夺摧毁了楼兰植被、交通和商业状况。沙漠边缘的古老国家,没有这两个基本要素,就能无法生存。于是,就成了今天一片黄沙漫天的景象。但楼兰被抛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专家们仍在探索失踪的真正原因罗布泊曾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最大的湖泊,湖面12万平方公里,上世纪初仍达到500平方公里。当时楼兰人在罗布泊边建了一座10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但最终于1972年干涸。是什么导致了曾经水富鱼多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广袤的沙漠?是什么原因导致处的楼兰古城,丝绸之路的关键点,变成了人迹罕至的大漠戈壁?这一直是个科学之谜。近日,中国科学院罗布泊环境钻探科学考察队对罗布泊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环境科学考察。根据初步推断,随着七八万年前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罗布泊由南向北迁移,干旱逐渐加剧,最终导致全湖干涸。这样的解释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周坤书教授认为,罗布泊干涸的原因很复杂。这不仅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也是一个区域性问题。除了自然原因,还有人为因素。1全球气候干旱是背景。大约一万年前,地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环境,即从末次冰期的干冷环境到后冰期的湿润环境。以此为契机,人类文化也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一万年后,地质环境经历了三次阶段性的大变化,从大约一万年前到八千年前,从大约八千年到三千年前,从高温(气候适宜期)到三千年前,从现在开始,从降温。这三次环境格局的变化被地质、生物、化学和物理的古环境研究所证实,但由于方法、地点或研究对象的不同,三个阶段的时间略有差异。这种环境和气候的变化规划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和方式。以楼兰为例
但进入冷却带后,水土环境变差,河流减少,湖泊萎缩,沙漠扩大。大约2000年前,干旱越来越严重,在中国北方广大地区表现为冰川推进、黄土堆积、湖泊沼泽灭绝和退化。楼兰古城在公元前后至四世纪(中原汉代至北魏)消亡,是干旱加剧的时期。事实上,在这次干旱过程中,不仅楼兰古城消亡了,尼雅、卡拉顿、米兰、尼让、可汗、万通等也因沙漠的扩大而相继消亡。楼兰古城的灭亡发生在中国北方,甚至是在世界气候干旱的背景下。这不是一个孤立的空间,但由于楼兰地处干旱的内陆,这里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更为显著。第二,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一个区域性因素。除了全球气候变化之外,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最重要的区域性原因。7-8万年前,青藏高原迅速崛起。这种抬升对中国西北地区的气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罗布泊位于东亚西北内陆,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每年很少到达这里。当全球气候变化的时候,干旱、荒漠化和戈壁开始出现在整个东亚西部。在此期间,罗布泊开始由南向北移动。大约7万年前,湖面急剧下降至湖底。由于湖底地形不平坦,从前庞大统一的古罗布泊分解为现在的台特玛湖、喀拉和顺湖和北方更大的罗布泊。在区域因素中,还有一点必须注意。据说从最近的遥感数据来看,孔雀上游发生了一次大的滑坡事件。山体滑坡完全堵塞了孔雀河的河道,导致罗布泊的入流被切断。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没有不知道这次滑坡的具体时间,是否发生在罗布泊干涸之前还有待考证。第三,人类过度开发加速了罗布泊的灭亡。近期人类活动对罗布泊干涸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水源和树木是荒地绿洲生存的关键。楼兰古城建在当时水系发达的孔雀河下游三角洲地区,那里有一个繁荣的胡杨树可供修建。当时,楼兰人在罗布泊边建起了一座10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他们砍伐了许多树木和芦苇,这无疑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加剧,水系的变化,战争的破坏,进一步恶化了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密集种植的男性残肢《小河五号墓地》表明,当时楼兰人已经感受到了部落生存的危机,不得不祈求生殖崇拜来保佑子孙。然而,他们砍伐了大量本已稀少的树木,使得当地环境恶化。罗布泊的最终干涸与解放后塔里木河上游的过度开发有关。当我们从塔里木河上游大量调水时,塔里木河的水不能入不敷出,下游断流。这一点可以从近几年黄河断流得到证明。罗布泊也开始迅速萎缩,最终因为没有水源而消亡。四。楼兰古城的消失成了非常遗憾。提到楼兰古城,人们会想到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因为他在1901年首次宣布了楼兰古城的存在。1900年3月28日,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罗布沙漠考察。他雇佣的驴工兼向导,维吾尔族农民埃尔迪克,因为工具丢失,意外发现了罗布泊西北海岸的一处古遗址。斯文赫定听说后,立即和埃尔迪克一起前往该遗址,发现这个古代遗址散落着精美的木雕、织物和硬币。由于缺乏饮用水,斯文赫定不得不返回。一年后1901年3月3日,斯文赫定专程来到这个遗址,对它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挖掘。
经过整理分析,何丁根据出土文献中的楼兰二字,将此文物命名为楼兰。这一重大发现震惊了世界,为斯文赫定赢得了巨大的荣誉。后来,英国斯坦和日本橘瑞超沿着鹤顶的路线图发现了楼兰遗址。他们的挖掘工作更加彻底和细致,但也具有破坏性和掠夺性。这些作品已经成为楼兰的重要地理基础未来的探索。虽然从戈壁和丫蛋地貌上很难辨认出楼兰城的曾经面目,但科学家们从大量的资料和调查中发现,被废弃了1500年的楼兰城,曾经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辉煌一时。据专家分析,楼兰遗址有1800年的历史。经过风沙的洗劫,只剩下残缺不全的胡杨木架和几堵芦苇墙。从房子的大小和建筑材料来看,当时普通人的住房条件比较简陋,但废墟中留下的大量精雕细琢的木制品和古钱币提醒人们,楼兰城里也有富裕的家庭。专家认为,楼兰市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同时,这些木制品向我们展示了当时高超的木工技艺和楼兰的经济繁荣。专家发现,像这样的房子还有几十栋,集中在城西形成居民区,城东则有行政区和军事区。城市功能齐全,布局清晰,城市规划发展意识明显。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一、古籍书页版式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古籍版式图
1。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一般比较粗黑,给人稳定感。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2。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木简书籍的流风余韵。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 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3。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叫天头。
4。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叫地脚。
5。版心:也称“叶心”,或简称“心”, 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 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
6。书口:又称版口,或简称口。指书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一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7。鱼尾:版心中间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之处。有时版心上下方都有鱼尾。一个鱼尾为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个别有三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称花鱼尾。鱼尾的作用是用作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8。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做象鼻。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者为白口。
9。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耳朵,所以称书耳。书耳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10。墨钉:又称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11。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镌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版地点等。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明清以前则更多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12。大题:指一种书的题名。
13。小题:指一种书内各篇卷的题名。
14。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通常以半叶计算。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故行款为鉴别版本依据之一。
15。朱丝栏 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二、古籍装订版式
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现存古籍以线装居多。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有其特定的名称。
古籍结构图
1。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2。书衣:为保护书在书的前后加的封衣,也称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3。书名叶:在封皮之后,题有书名的一叶,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书名叶的后面一般加上一张空白纸,叫护叶或扉叶。
4。书脑: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
5。书脊:也称书背,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称为书脊。
6。书首:书脊的最上端,称为书首,又称为书头。
7。书脚:书脚是书的底部,有些藏书家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存而将书名写上去。
8。书根:书脚中简单记载卷册的部~
楼兰古城遗址是全国重点丈物保护单位,位于东径89°55′22〃,北纬40°29′55〃〃,若羌县境内罗布泊以西,北距孔雀河故道南岸16公里,东距罗布泊北岸28公里处,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楼兰佛塔和“三间房”成为楼兰遗址的标志,古城遗址包括城区面积10.8万平方米和东郊墓地MA、HB、周围寺院民居遗址及楼兰贵族墓。1901年3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维吾尔向导奥尔得克的帮助下发现了楼兰古城,从挖掘出上的佉卢文简牍“kroraina”一词推定古城原名楼兰。
历史上,楼兰是西汉时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张骞通西域后,楼兰成为东西方交通的重要孔道。魏晋之时,西域长史驻楼兰城,使之成为西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古丝绸之路南、北两道早些时候就从楼兰分道。楼兰城作为亚洲腹部的交通枢纽城镇,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汉朝、匈奴和周围一些游牧民族国家经常为争夺楼兰进行大规模战争。
楼兰被人们称为“一块紧张的世界史的纪念碑”。曾盛极一时的西域重镇在公元3世纪后迅速地悄然退出历史舞台,直到一千七百年后的今天,还保持着她“谢幕”时的姿态,令人恍忽觉得历史就发生在昨天,这一切至今还是个没有真正揭开的谜底。到了唐代,“楼兰”就几乎成了边远的代名词。李白的《塞下曲》中就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诗句。
楼兰王国的历史还远不是一个楼兰古城所能揭开的。根据孔雀河故道下游太阳墓地和小河 5号墓地出土的干尸,考古专家向人们揭示了楼兰的历史:上溯4000年左右的一段时期,楼兰地区生活着一支以游牧为生的金发碧眼的原始欧洲人种,他们留下几具干尸,就神秘地走了。
其后的2000多年,楼兰找不到一丝痕迹,史书中也没有半点墨迹。汉一晋时期,楼兰地区出现了蒙古人。这时的楼兰演绎出农业文明,并以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理位置,传递着东西方文明。而在晋代之后的1500年,楼兰再次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100年前,人们才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缘,偶然看见了楼兰残破的城墙和佛塔。
有的学者认为:斯文·赫定发现的这个楼兰古城既不是早期楼兰王国的都城,更不是楼兰改国名为鄯善后的国都(扌于)泥城,因为楼兰古城碳 14测定的年代不早于东汉。斯坦因在黄文弼发现的土垠遗址西南不远处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城(编号LE城),新疆考古研究所称其“方城”,位于罗布泊北岸之西,铁板河末流的河网地带,“方城”距离楼兰古城24公里,北京大学林梅村教授认为这是早期的楼兰都城。
当时的楼兰王国还是罗布泊附近一个半耕半牧的弱小国家,丝绸之路开通后,楼兰成为中西交通的枢纽。由于楼兰王安归与匈奴勾结,不断地在丝绸之路上劫杀汉使,汉朝大将军霍光便派傅介子前往西域刺杀安归。傅介子带着刺客来到楼兰,假称要赏赐安归金币。安归大喜,应邀与傅介子一起饮酒,傅介子有意灌醉安归,将其扶到屏风后,命两名刺客杀了安归。左右王公贵族见状纷纷逃散。傅介子立即召告楼兰国民:“安归王对汉朝犯下了死罪,天子派我来杀掉他,现在汉朝的部队已赶到,改立在长安纳为人质的安归的弟弟尉屠焉为新国王。”傅介子斩下安归的首级,派快马送回长安,悬于长安未央宫北门下示众。
平定楼兰之乱后,汉昭帝即诏立尉屠焉为新王,并改楼兰国名为鄯善,授予国印,赐宫女为妻及大批车马和辎重。行别时尉屠焉对汉昭帝说:“我长期在长安居住,现在回去当国王,孤身一人,恐难服众。而且前王子尚在,回去后恐被其仇杀。楼兰国中有伊循城,那是一块富饶美丽的绿洲,天子可派一名将领率部队到那里屯田积谷,也使臣有所依靠。”
于是汉朝即派一名司马,带兵40人随尉屠焉一起回西域。尉屠焉继位后,于公元前77年将国都从罗布泊北岸的楼兰故都(方城)迁到(扌于)泥城(今若羌县城),汉朝在(扌于)泥城以东的伊循城(36团米兰遗址)也设立了伊循都尉。此后楼兰故都没有再发展,估计只有原王室贵族仍居住在这里,从2003年楼兰贵族墓的发掘,也说明了这一点。
东汉时期,班超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任西域都护,派手下索励率酒泉、敦煌兵千人到罗布泊屯田造房,并召集鄯善、焉耆、龟兹等国士兵各一千人在孔雀河下游拦河筑坝,引水开荒,积粟百万。由于孔雀河被拦,导至下游楼兰故都水源断绝而废弃。屯田士卒在罗布泊西岸起“白屋”,建新城,逐渐形成了今天可看见的有“三间房”的楼兰古城,并将此发展成为西域长史府治所。
2003年3月19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楼兰考古队在对楼兰被盗墓葬进行清理时,发现了墓室中的壁画。这座墓葬距LE方城约4公里,距离楼兰古城24公里。墓室规模较大,前后室均绘壁画,前室东壁所绘身着华丽服装的男女人物形像,是墓主人高贵身份的显示。专家否定了这是楼兰“王陵”的说法,推测其为3世纪前后“城内一个贵族家族的合葬墓。
说法一:楼兰消失于战争,公元五世纪后,楼兰王国开始衰弱,北方强国入侵,楼兰城破,后被遗弃。
说法二:楼兰败于干旱缺水,生态恶化,上游河水被截后改道,人们不得不离开楼兰。楼兰曾颁布过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律。
说法三: 楼兰的消失与罗布泊的南北游移有关, 斯文·赫定认为,罗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3000多年前有一支欧洲人种部落生活在楼兰地区,1500多年前楼兰再次进入繁荣时代,这都和罗布泊游移有直接关系。
说法四:楼兰消失与丝绸之路北道的开辟有关。经过哈密(伊吾)、吐鲁番的丝绸之路北道开通后,经过楼兰的丝绸之路沙漠道被废弃,楼兰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说法五:楼兰被瘟疫疾病毁灭。一场从外地传来的瘟疫,夺去了楼兰城内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侥幸存活的人纷纷逃离楼兰,远避他乡。
说法六:楼兰被生物入侵打败。一种从两河流域传入的蝼蛄昆虫,在楼兰没有天敌,生活在土中,能以楼兰地区的白膏泥土为生,成群结队地进入居民屋中,人们无法消灭它们,只得弃城而去。
在新疆罗布泊民丰等地发现的魏晋时期汉文木简,证明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理和控制,也体现了中原文化在西域的传播。这些木简是研究两汉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第一手资料,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于楼兰的知识
本文2023-10-28 21:10: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9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