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内容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4收藏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内容是什么?,第1张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节目在戏剧呈现上横跨宋应星的青年、中年、老年时期,以他和哥哥宋应升、友人涂绍煃的珍贵情谊贯穿始终,讲述宋应星如何在六次科考屡次不中的逆境下,靠着兄弟们的支持与鼓励,把多年走访大江南北了解到的生产方式和工农技术都记载下来,最后写出《天工开物》。

晚年回到家乡后,他耕读持家,把书中的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教授给乡邻,继续福泽百姓。此外,舞台对《乃粒》《舟车》《乃服》《佳兵》等卷所涉及的明代社会生活、生产景象都做了细腻的呈现。

扩展资料

《典籍里的中国》同样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其聚焦在典籍中的经典名篇,第一期选择解读《尚书》用意深远,让这部虽然诘屈聱牙但位列“五经”之中,实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经典古籍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同时,节目综合运用了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辅以舞台分区的形式,实现古今读书人的跨时空相见。这种将书中文字可视化,典籍精华故事化,达到视觉、情感冲击直观化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是妙不可言。

尚》就是《尚书》

《尚书》:儒家经典之一,又称《书》或《书经》。“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中国汉民族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汉书·艺文志》说,《尚书》原有100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在西晋永嘉年间的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

满招损,谦受益

  释义 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

  出处 《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古今贤文·真理篇》

  “满招损,谦受益”,是《尚书》里的两句话,教人修身养性的

  "谦受益,满招损"的原句是"谦得益,满则损".后又在《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由欧阳修引用.

  满,骄傲、自满;

  则,招来;

  损,损害;损失

  谦,谦虚;

  受,受到;

  益,好处、益处。

  《书·大禹谟》:“惟德动天,无远勿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故此以“满招损,谦受益”来说明骄傲自满招致损害,谦逊虚心得到益处。宋·陈师道《拟御试武举策》:“君子胜人不以力,有化存焉,化者,诚服之也。故曰:满招损,谦受益。”亦作》:“谦受益,满招损。”。明·沈采《千金记·延访》:“谦受益,满招损。”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是关于《尚书》的。

讲述了生活在秦末汉初的伏生竭尽一生保护《尚书》典籍的故事。

《尚书》,“尚”是上古的意思,主要由尧舜禹,夏商周时期帝王的历史文献编纂而成。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

《尚书》可谓命运多舛,传世至今颇为不易。相传《尚书》最早是由孔子编纂而成。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统一思想下令《焚书令》,凡不是秦朝印制的书籍一律焚毁。

当时秦朝博士伏生全家携一车《尚书》回老家避难,途中伏生之子为保护竹简遇害,其妻宁愿冻死也绝不烧书取暖。好不容易带着一车书简回到山东老家,哪只老家也不安全,于是伏生将书简砌于墙壁中,后外出避难。

《尚书》主演演员:

《典籍里的中国》中关于《尚书》的故事就从这一幕开始,倪大红饰演的九旬老人伏生将自己与妻子保护《尚书》的逃离咸阳故事娓娓道来,从语速、神态、动作上,将人物的状态演绎到极致,让现场观众不禁泪下。

除了倪大红出色的演技,还有配乐在“神助攻”,数段民乐演奏,将伏生心中的痛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渲染悲伤之余也烘托出伏生“舍命护书”的史诗感。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方史书是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其解释如下:

1、尚书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经典,也称为《尚书大传》。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一部政治经书,包含了周代各个时期的历史记载、政治文书和文化记录。最早版本的《尚书》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后来陆续有不同版本的编纂,包括《毛诗》、《尚书谟》、《尚书甫田》等。

2、尚书的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又被称为《尚书大传》。其中,大传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的记载,记录了周代国家的兴衰、社会制度、王室政治等内容。它也是后来儒家学说的基础之一,因为其中包含了一些与仁义道德、政治伦理相关的内容。

3、尚书中的一些重要篇章如《尚书大禹谟》、《尚书召旻谟》、《尚书虞曲谟》等,都包含了早期中国君主治国的智慧和哲学思考。这些篇章强调了君主应该以仁爱治国,尊重人民,维护社会秩序,确立了古代中国的政治伦理观念。

尚书的由来

1、尚书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周朝,尤其是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当时,周朝的国家体制已经相对稳定,国家事务日益繁复,政府需要书写和保存重要的政治文书以维护国家政权和制度。

2、为了记录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历史,周朝建立了官方档案机构,名为尚方。这个机构负责管理各种文书、政令、诏书以及其他重要记录。尚方的任务包括归档、复制、编纂和保护这些文献,以确保政府机构和国家管理的正常运行。

3、部分记录了重要的国家政治事件、国君的命令和政策,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情况。这些文献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历史的珍贵资料,反映了周朝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这些尚方文献逐渐汇编成《尚书》,并包括上下两篇。

《典籍里的中国》每一期的内容是如下:

一、第一期:《尚书》

二、第二期:《天工开物》

三、第三期:《史记》

四、第四期:《本草纲目》

五、第五期:《论语》

六、第六期:《孙子兵法》

七、第七期:《楚辞》

八、第八期:《徐霞客游记》

九、第九期:《道德经》

十、第十期:《周易》

十一、第十一期:《传习录》

典籍里的中国包括的典籍如下:

1、《尚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华夏文明很多始创性的论述从《尚书》开始。流传了两千多年,无论是尧舜禹上古德政、鼎定九州,还是夏商周民望兴替、礼仪之邦,都在讲述着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构建古老文明的知识体系。为何读《尚书》: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读《书》而知朝代之兴废之由,读《书》而知个人修身之要。

2、《天工开物》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梳理了一百三十多种生产技术和工具,在对古代各项生产技术的系统总结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中华元典。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一部典籍历经三位圣人、跨越三个时代。相传上古伏羲留天地之象,中古文王演《易经》之道,近古孔子及弟子后学注《易经》而成《易传》,经传合一,终成《周易》。

4、《孙子兵法》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兵书,被称为百代谈兵之祖,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本框架,也开创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先河。

5、《论语》是孔子思想的反应。今天读《论语》,实际上就是如何做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何能够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尚书中内容的由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时期典章文献的汇编,保存 了商代和西周初年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西汉鲁恭王刘余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传世宝典。“四书”之名,始于南宋大儒朱熹把《论语》、《孟子》和《大学》、《中庸》汇集刊刻,问行于世,并称“四书”。

其中,《论语》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散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文字简约含蓄,语言精练生动,内容涉及文史哲、社会理想、文化教育和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是圣哲孔子精神和风采的集中体现。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内容是什么?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节目在戏剧呈现上横跨宋应星的青年、中年、老年时期,以他和哥哥宋应升、友人涂绍煃的珍贵情谊贯穿始终,讲述宋应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